学习笔记|《入行论广释》第57课

一、科判坐标


二、内容归摄(总义)

“护心之方便法护正知正念”这个科判,分为教诫护正知正念;未护之过患;护持之方法。前面已经讲了“护持正念的方法”,现在讲“护持正知之方法”,分为“正知之前行”,“一同趋入”和“略说护持正知之法相”。其中,“一同趋入”是指对身语意三门一同观察而进入调心的状态,首先要观察三门状态,观察后则应当控制,怎么控制呢?第一就是“中止非事”,也就是制止非法之事,分别要断除贪执散漫、无义之事和烦恼引发之事,烦恼会引发贪欲、嗔恨,继而引发恶业,对烦恼必须要断除,前颂已经讲完“烦恼引发之事”的略说,本课进行广说。


分四个颂词宣说:


1、当出现掉举、讽刺、傲慢、骄矜的情况,当我们要评论他人,以虚伪狡诈的手段欺骗众生的时候,当我们想要自赞、毁他、说粗语、离间语的时候,要了知这些罪业是极为严重的,出现以上心态的时候要及时制止,如树般安住。(详见颂词1)


2、当心态上出现思名、利、敬时,应了知名闻利养是束缚轮回的因,当我们想要差遣仆人来侍奉时,应了知这些是折损福报的行为,因果丝毫不爽,因此要如树般安住。(详见颂词2)


3、当出现弃他利、图己利时,应了知大乘行为中利他最为珍贵,只想自利,不想利他的心态是违背大乘誓言的,要如树般安住。(详见颂词3)


4、当我们行持善法遇到违缘,出现懒惰、恐惧等阻碍我们精进修行的心态时,应尽量制止,如树般安住。(详见颂词4)

发心师兄:定解F14

审核师兄:定解F10/定解F11


  • 【颂词1】掉举与讽刺,傲慢或骄矜,或欲评论他,或思伪与诈。

    • 科判分析

      • 本颂讲“中止非事”的第三个方面:“断除烦恼引发之事”,前颂讲了当我们产生贪心或者嗔心的时候,应当立即制止,如如不动。本颂继续讲,我们在做任何一件事情时,应当详细观察自相续,努力避免掉举、讽刺、傲慢、骄矜、评论他人、伪、诈等这些非法心态。

    • 消文释义

      • 心思旁骛,附带着口中冷嘲热讽,心中也是生起我慢,骄傲自满,对自己的财富过分贪执喜爱,或者想对别人的过患品头论足,或者考虑以虚伪狡诈的手段欺骗他众,善天尊者总结“伪与诈”而解释为谄诳。在怀有这些念头的时候应该如树般安住。-- 源于《入行论释·善说海》

    • 本颂重难点

      • 以下每一个烦恼的后面,都应加上“如树而安住” 。此颂是说,我们在做任何一件事情时,应当详细观察自相续,努力避免以下过失:

      • 1、掉举:是心往外散的随眠烦恼,属于一种心所,包括身语意三门的掉举。

        • (1)身掉举:是指身体缺乏控制,经常东奔西跑,一刹那也无法安住;

        • (2)语掉举:是指语言漫天胡扯,想说什么就胡说八道,经常喜欢说是道非;

        • (3)意掉举:是指心向外散乱,不能慑伏。

        • 结论:当身口意处于这种不能内收的无自在状态时,千万不要随烦恼而行,理应如树而安住。

      • 2、讽刺:当我们想用难听的语言来讽刺、侮辱、毁谤、挖苦别人时,应立即制止,如树而安住。

      • 3、傲慢:

        • (1)慢有七种:

          • 1)傲慢,观待下等众生而认为自己更胜一筹的自满之心。

          • 2)过慢,观待和自己同等的人,认为我已经胜过他们。

          • 3)慢过慢,观待功德比自己超胜的人,认为我比他们更优秀。

          • 4)我慢,把本来不是“我”的五蕴执著为“我”。

          • 5)增上慢,自己本来没有阿罗汉、菩萨等圣者的功德及神通神变,但却认为自己已获得。

          • 6)卑慢,自己觉得比下面的人高一点,比上面的人差一点,这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满足感,就是卑慢。

          • 7)邪慢,本来得到的不是功德而是过患,反而认为获得了功德。

        • (2)傲慢的过患:

          • 1)教证:古大德说:“傲慢的山顶上留不住功德的水。”

          • 2)因此一旦观察到自己内心生起这样的傲慢,要如树一般安住。如果产生自己的智慧已经超胜所有人的心态,在任何善知识面前,也不愿意低头去恭敬求法,对自己来讲是非常大的违缘。

      • 4、骄矜:也叫骄傲。

        • (1)骄与慢之间有一些差别,慢是观待他相续而生起满足感,并通过外面的身体语言表现出来。而所谓的骄,不在外面表露,只不过心里认为自己很了不起,有一种得意洋洋的心态。

        • (2)骄矜分八种:

          • 1)种姓骄:觉得种姓、条件等比别人胜一筹,内心有一种骄傲之情。

          • 2)相貌骄:自己觉得相貌远超别人。

          • 3)广闻博学骄:自己认为辩才、所学的知识或掌握的学识都比别人优秀。

          • 4)财富骄:觉得自己的财富比别人更优越。

          • 5)权势骄:以权势而产生的骄傲叫做权势骄。

          • 6)无病骄:有些人很健康,他的肢体、器官都在健康地运转,没有其他人的缺陷,以此为资本产生的骄叫做无病骄。

          • 7)艺术骄:拥有多种的技艺,以此产生的骄叫艺术骄。

          • 8)韶华骄:指有些人很年轻,正处于青春韶华,看到老年人,就觉得自己很骄傲,以此作为骄的资本,就产生了韶华骄。

      • 5、评论他人:我们不要议论他人的过失。

        • (1)上师如意宝讲过:“如果是为引导弟子,好心指出他的过失是应该的,历代金刚上师也是这样做的。但金刚道友之间不要互相评论、说长道短,这样没有任何意义。”

        • (2)所以我们平时应多看他人的功德,不要总盯着过失看,如果经常把别人看得一文不值,那说明你的相续不清净。

        • (3)以佛印禅师和苏东坡的公案来说明,对他人的评价可以看出这个评论者内心的境界到底如何。

        • (4)教证说明:有位禅师说:“自心若已获得证悟,见一切众生均为佛菩萨。倘若自相续是凡夫之心,外面的人好像都是坏人,如同眼根不好时,外境全是颠倒迷乱的显现。”

        • (5)故:

          • 1)我们对别人品头论足时,最好先观察自己一下。

          • 2)若所讲的没有利益别人,则应如树而安住,尽量不要评论他人。

      • 6、伪和诈:指用虚伪狡诈的手段欺骗众生。

        • (1)善天论师将“伪与诈”解释为谄诳,不管怎样解释,如果自己为人不真实,欲以各种虚假的行为欺骗众生,那马上要如树而安住。

        • (2)呵责有些所谓的佛教徒以妄语来欺骗他人,害了很多众生。

        • (3)教诫:

          • 1)作为佛教徒,不管是居士还是出家人,尤其是一些女众,自己一定要注意。

          • 2)真正的修行人根本不会说“我有神通,我知道前世后世”。

          • 3)如果你不了解这个上师,最好不要介绍给其他人,否则,此举实际上是害了别人。

      • 7、总结。

        • (1)不管是谁,说话应该老老实实,做事应该实实在在,为人应该坦坦荡荡,这样学佛才不会失去它的本来面目。

        • (2)自己的欺诈行为将毁坏佛教、毁坏自己、毁坏他人,因果也会让你生生世世偿还不尽。

        • (3)所以若生起想要欺骗众生的念头,此时最好如树而安住。

  • 【颂词2】或思勤自赞,或欲诋毁他, 粗言并离间,如树应安住。

    • 科判分析

      • 本颂继续讲“中止非事”的第三个方面“断除烦恼引发之事”,本颂继续讲,我们在做任何一件事情时,应当详细观察自相续,努力避免自赞、毁他、粗言,离间等这些非法心态。

    • 消文释义

      • 或者,想竭力自我赞叹或诋毁他人,口出粗语,挑起争端,在怀有这些念头的时候应该如树般安住。-- 源于《入行论释·善说海》

    • 本颂重难点

      • 1、自赞:

        • (1)现在的人们赞叹自己的方法特别多,有时明明没有功德,也要添枝加叶地捏造一番。

        • (2)其实真正有功德人,用不着宣扬别人也会知道。

        • (3)真正的高僧大德虽然行为上平凡普通,但相续中却具有不共的功德,这才是我们的上师,我们的依怙处。

        • (4)自己如果想赞叹自己,也应该如树而安住。

      • 2、毁他:

        • (1)我们作为修行人,在任何场合都要谨慎观察自己的语言,当自己准备诽谤别人的时候,要如树安住。

        • (2)上师用博朵瓦格西受到陌生女子的无因诽谤,因此弟子纷纷舍弃格西的公案,说明:无论多么大的诽谤,对真正的修行人是起不了作用的,反而会令自己造下恶业。

        • (3)上师如意宝也讲过:“在我们学院中,除了有些管家在整顿纪律时要了解别人的情况外,其他人不要评论人家清不清净,居士也不可妄谈出家人的过失,否则只有自己徒造恶业。”

        • (4)作为修行人,在任何场合都要慎观自己的语言,当自己准备诽谤别人时,立刻将嘴巴紧闭,如树而安住。

      • 3、粗言:

        • (1)指给他人取外号、嘲笑别人缺陷等恶语。

        • (2)《百业经》中有十一个公案,全部是讲前世说恶语的可怕果报。

        • (3)《毗奈耶经》中,一个女孩对达格罗比丘恶语,五百世常为瞎鸟的公案。因此我们说话一定要小心,平时人与人之间最好不要乱起外号,说话前一定要观察“我会不会造口业”。

      • 4、离间语:

        • (1)说一些挑拨离间的话,使原来关系和睦的两个人,尤其是上师与弟子之间,出现分裂产生矛盾。

        • (2)《前行》中说:“在密乘传法的上师与弟子之间进行挑拨而搞破他们的关系,或者在金刚道友之间制造不和,罪业是极为严重的。”

        • (3)因此,尽量不要说离间语,想说这些时,自己要如树而安住。

  • 【颂词3】或思名利敬,若欲差仆役, 若欲人侍奉,如树应安住。

    • 科判分析

      • 本颂继续讲“中止非事”的第三个方面“断除烦恼引发之事”,前面讲了11种非法心态, 现在继续讲思名、思利、思敬、欲差仆役、欲人侍奉时,要以正知正念来管制自己,如树安住。

    • 消文释义

      • 如果贪图名闻利养,恭敬爱戴,或者想差遣仆从眷属做事,或者心里想让别人为自己洗脚等作承侍,当出现这些心态的时候应该如树般安住。 -- 源于《入行论释·善说海》

    • 本颂重难点

      • 1、应出现以下心态时,一定要如树而安住。

        • (1)思名:想获得众人交口称赞的美名;

        • (2)思利:欲求财富圆满的利益;

        • (3)思敬:想得到别人的恭敬爱戴;

        • (4)欲差仆役:希望差遣仆从眷属做事;

        • (5)欲人侍奉:让别人为自己洗脚等作承侍。

      • 2、应了知名声对我们的今生来世其实并无太大意义,世间人所希求的那些赞誉,以及财产恭敬、名闻利养,在一个修行者看来,无疑是系缚自己于轮回中的枷锁,凡夫人认为这是福报,但对真正的修行人而言完全是解脱道的一种障碍。

      • 3、通过印度单巴桑及尊者的一个弟子在尊者面前祈求获得五种悉地的公案,其中“请上师加持我成为任何人也见不到的人,愿我不要得到芝麻许的福报”,阐述真正的修行人不求名利也不求地位,所求的就是利益众生、帮助别人,这是他唯一的愿望。

      • 4、教言说明。

        • (1)弘一大师的教言:“饮食如幻,爱心永存”。

        • (2)《开启修心门扉》中说:仲敦巴尊者圆寂之际,时常自语:“我是希求解脱者,莫为名闻利养缚。”

        • (3)饮食、地位、名声如幻如梦,根本没有实在的意义,最有意义的就是用爱心来对付一切众生,这种功德是永远存在的。而作为大乘修行人也应时刻观察提醒自己不要被名闻利养所束缚。

      • 5、为了自己过得快乐而找仆人照顾自己是不应理之行为。

        • (1)功德圆满、过失远离的唯一的我等本师释迦牟尼佛也是亲自托钵化缘,所以若有自理能力,最好不要高高在上,让下面的人做种种侍奉,这实际上真的折福报。

        • (2)以马尔康一位对因果相当谨慎的法师的行为,开示如果有点钱就指使保姆做这个做那个,虽然现在你是主人,下一辈子可能就变成仆人,恭恭敬敬地为主人做事,因果是不会错乱的,一定会有这样的报应。

        • (3)所以最好不要有侍者,除非你利益众生的事情非常忙,让别人照顾也不是因为懒惰。除此之外,生活能自理,还把所有的事情都让别人做,从世间的角度来讲也不太合理。

        • (4)格玛旺波·丹增诺吾在58岁之前,一直自己烧茶做饭,随身不带任何侍者,接近圆寂的后两年(60岁圆寂),由于生活无法自理,才开许别人给他烧茶。

        • (5)《那先比丘经》中,一个守卫误杀商人之后昧了商人之财,感得被干儿子误杀的现世报。此公案说明:因果点滴也不会空耗,不管是杀害别人还是奴役别人,自己一定会亲身感受果报的。

        • (6)劝诫大家在修行过程中,尽量放弃不相信因果的行为,这一点极为重要!

  • 【颂词4】欲削弃他利,或欲图己利, 因是欲语时,如树应安住。

    • 科判分析

      • 本颂继续讲“中止非事”的第三个方面“断除烦恼引发之事”,前面讲了思名、思利、思敬、欲差仆役、欲人侍奉时,应如树般安住,现在讲弃他利、图己利、欲语时,应如树般安住。

    • 消文释义

      • 假如想舍弃利益众生的事业,或希望获得自己的利益,并想说有关自利方面的言语,当萌生这些念头时,一定要立即放弃,如树而安住。

    • 本颂重难点

      • 1、应断除以下心态,应如树而安住。

        • (1)削弃他利:舍弃利他。对大乘修行人而言,最可怕就是舍弃利益众生。若是这样,则触犯了菩萨根本戒,罪业相当严重。如果只是自己解脱,而将众生弃之不顾,《般若摄颂》中说,这比犯四根本戒还严重。

        • (2)图己利:想一心一意地利益自己或自己的亲朋好友,这种念头跟毒药一样可怕,应尽量予以舍弃。

        • (3)因是欲语时:在产生舍弃利他、贪图自利的念头时,切莫让它表露于言语,应当坚决地制止,如树而安住。

      • 2、上师寄语:

        • (1)所有的大乘行为中,利他是最珍贵的,自利是最可耻的。

        • (2)若能将利益众生的这种心态继续下去,即使今生没有什么成就,也一点不良费。

        • (3)有时候佛陀因地时一辈子专门利益一个众生,所以,有了利他的机会一定要珍惜,即便放弃自己的修学,为众生服务了一辈子,也是有意义的。

  • 【颂词5】不耐懒与惧,无耻言无义, 亲友爱若生,如树应安住。

    • 科判分析

      • 本颂继续讲“中止非事”的第三个方面“断除烦恼引发之事”,前面讲了弃他利、图己利、语自利时应如树般安住,本颂继续宣讲不耐、懒、惧、无耻、言无义、贪执亲友时,应如树般安住。

    • 消文释义

      • 不能忍耐、懈怠懒惰,生起恐怖,厚颜无耻、废话连篇,对于自方过分贪爱之心生起时,一定要做到如树般安住。-- 源于《入行论释·善说海》

    • 本颂重难点

      • 1、应断除以下心态。

        • (1)不耐:是修行苦行安忍的违品。

          • 1)若遇到无法忍耐的对境,譬如怨敌的百般损害、修行的种种苦行,在这种时候,应当如大树一样安稳而住。

          • 2)修行中,我们会遇到各种问题,内心一定要坚强一点,不要太脆弱了,不要因为小小的违缘而放弃听闻佛法。

        • (2)懒:懈怠懒惰(睡懒觉)。

          • 1)以能海上师的一个贪睡弟子的公案来说明修行人要减少睡眠,在这方面养成一个习惯。

          • 2)欲界众生不睡觉是不可能的, 可如果白天也迷迷糊糊的,这种情况还是应该制止。

        • (3)惧:无生法忍之违品。若对大乘的甚深空性、见修行果等心生畏惧,产生退惰之心,也应如树而安住。

        • (4)无耻:没有羞耻,不约束自己身语意三门,恣意造作恶业。

        • (5)言无义:废话连篇,说些无意义的绮语。

        • (6)贪执亲友:贪爱亲友的世俗情念,对自己家人一味地维护。过分的贪执亲友、偏袒于他们会对出离轮回造成阻碍,也对升起利益众生的大悲心造成阻碍,我们应该守持平等心。因此当我们产生贪爱亲友的心态时,应该如树而安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