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入行论广释》第59课

一、科判坐标


二、总义归摄

这一部分都是在讲“护持正知”的方法。前文讲到要先观察三门状态,观察后应当控制,怎么控制呢?应该中止非事(包括断除贪执散漫、无意义的事、烦恼引发之行为等),行持应事(包括具足八种善心、以慈悲心对众生、以幻化观行持善法等)。


本课接着讲,如果没有做到上面这些应断除的和应行持的,该如何对治呢?之所以做不到,是因为我们没有认识到暇满人身难得易失。因此,如果未能保持正知,应思维暇满人身难得来对治。既已得人身,应立刻开始利用人身追求真实义,修持正法。实际上,身体不净,无有实意,所以不值得贪执。本课宣讲了“暇满人身”千载难逢,所以我们不能过分贪执身体,应了知利用“暇满人身”好好修持善法的重要性。本课用5组颂词来宣说以上内容:


1、具有十八暇满的人身,经过多生累劫才得到。应劝勉自己努力受持如意宝般的菩提心,不管遇到什么违缘、障碍,这颗心都不能随外境而改变,务必要坚持下去,永不退转,犹如须弥山般毫不动摇。 (详见颂词1)


2、身体没有所贪的精华:

(1)人活着时对身体很贪著,死后为什么对尸体不贪著呢?(详见颂词2)

(2)从身体与心是他体的角度,阐述二者之间毫不相干,故不应该执著它。(详见颂词3)

(3)从身体不洁净的角度,是由三十六种不净物组成的臭皮囊,宣讲故不应该贪著它。(详见颂词4)

(4)通过智慧总的来观察,从皮肤一直到筋肉、骨头,身体实在没有值得执著的精妙之物。(详见颂词5)

发心师兄:定解F14

审核师兄:定解F10/定解F11


  • 【颂词1】吾当再三思,历劫得暇满,故应持此心,不动如须弥。

    • 科判分析

      • 本颂主要宣讲如果没有行持修善断恶的话,如何对治呢?应该首先通过思维暇满难得进行对治。

    • 消文释义

      • 我应该再三地思维:多生累劫后才获得暇满人身和修法的机缘,此时应该经常忆念暇满难得,努力受持如意宝般的菩提心,不管遇到什么障碍与违缘,力求我的利他菩提心犹如须弥山王一样如如不动。

    • 本颂重难点

      • 1、回顾强调前面从比喻、数目、本质等方面,宣讲过暇满人身的难得性。

        • (1) 比喻:盲龟值木轭,光壁撒豆等。

        • (2) 数目:相比地狱道、旁生道、人道、人道中学佛者,其中人道中学佛者中能值遇善知识并真正闻思修者之数目少之又少。

        • (3) 本质:通过暇满人身可以成办世出世间一切暂时和究竟的利益。

      • 2、暇满人身极为难得,且是无常的本性,对这两点生起不退的定解是修行一切佛法的基础。

      • 3、以须弥山为喻,人生路上,遇到再大艰苦魔障,恒守利他菩提心,誓言如须弥山般坚固,任何违缘障碍也无法动摇自心。

      • 4、我们应当随学前辈高僧大德的修学经验,汉藏的很多高僧大德,因为内心坚定不舍利他菩提心,违缘也无法阻拦他们修学佛法。

        • (1)举例:曲恰堪布在文革期间宁愿装作精神病也不舍弃修学佛法。

        • (2)堪布贡噶旺秋在监狱中对三宝的信心一直不退,且以各种方式默默修持长达二十多年,都是不舍利他菩提心修学的榜样。

        • (3)说明:真正的修行人无论遇到多大的逆境、违缘、痛苦,都会珍惜暇满人身,绝不退失对三宝的信心,绝不动摇一颗利他的菩提心。我们后学者若能如是行持,即便遇到违缘,菩提心也不会动摇。

      • 5、既得暇满人身,又值遇并修持佛法,不论遭遇任何违缘都决不能退转信心。

        • (1)举例:有些道友被家里人多次抓走,但信心依然不退转,仍然坚持自己修行的道路。

        • (2)教诫我们获得暇满人身并不容易,依靠人身修持佛法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心。

      • 6、懂得取舍,凡遇到大的原则性问题,不能听世间人的令菩提心退失。

        • (1)何为原则性问题?比如令菩提心退失、道心退失等问题。

        • (2)为何不能听世间人的?

          • 1)因为世间人的思想与诸佛菩萨的教言完全不一致。

          • 2)教证说明。宣化上人说过:“学佛者的思想行为与世俗上一般的人正好相反,他们是利用人身造恶业,学佛者利用人身来了生死。”

          • 3)根本原则方面:世间人VS修行人

            • ①世间人的言行与修行人虽然也有相同之处,但在根本原则上,二者大相径庭。

            • ②世间人与修行人的心态完全相反。

              • a、世间人要名声、地位、财产、赚钱等许多世间八法,甚至为利益自己而伤害众生。

              • b、修行人希求了脱生死,在轮回中帮助众生、利益众生。

        • (3)结论:在修学过程中应想:既然已获暇满人身,珍贵的菩提心也已生起,那么一定要好好把握机会,好好地利用人身修持善法,否则没有比这更遗憾的事情了。

      • 7、上师再再劝诫。

        • (1)每个道友在修行过程中,务必要再三地思维、再三地发心。

        • (2)一定要珍惜今生,把握当下。

        • (3)有些注释中讲:“须弥山能经受三种违缘,不为毁坏,我们修心也是同样,善友、恶友、中友三种违缘也不能削弱修心意志。”所以遇到亲朋好友造违缘时,他们的话不要听,虽然日常行为等方面不用拒人千里之外,但最关键的有些问题——让你舍弃菩提心、让你还俗、让你不要学佛,最好不要跟他们“签合同”!

  • 【颂词2】秃鹰贪食肉,争夺扯我尸,若汝不经意,云何今爱惜?

    • 科判分析

      • 本颂从“死尸不恋”的角度宣讲了“身体无有所贪精华”,告诫我们不要贪念身体。

    • 消文释义

      • 按照印度和西藏的规矩,人死了之后,大多数都是天葬。天葬时,贪食腐肉的秃鹰等争先恐后地来扯夺我的尸体,如果那时对于尸体被秃鹰扯夺没有什么不高兴的,那为什么现在这么爱惜这个身体呢?

    • 本颂重难点

      • 1、以拟人手法,分三者(身体、执身之心,对治执着身体之慧),以对话的方式进行剖析:

        • (1)慧立宗:心意啊,你贪执身体不合理。

        • (2)心回复:若不保护身体,我就会不高兴。

        • (3)慧驳斥:那人死后送到尸陀林,鹰鹫互相争夺撕扯尸体,那时候你如果毫不介意,现在为什么要爱惜它呢? (现在主要是火葬。不管以什么方式处理尸体,实际上都是一样的。)

      • 2、真要修学佛法的话,首先不应该贪执身体,贪执自己的身体是学佛的障碍。

        • (1)佛教徒不要过于贪执身体,要掌握好度,为了行持善法要保护身体,但是不要因为贪执身体耽误学习佛法。

        • (2)《中观四百论》中说,作为行持善法的所依,我们也可以保护身体。不能偏堕两边。

      • 3、以天葬为例说明没有人贪执死后的身体,同理也不应贪执活着的身体。

        • (1)活着的时候,我们对身体如是贪著。

        • (2)死后照样也是自己的身体,那时对秃鹫、野狗的撕扯为什么不生嗔恨心,不去保护这个身体呢?

      • 4、现在的世间人如何贪念身体?

        • (1)世人爱保养色身;

          • 1)方式:化妆,整容,ps,魔镜魔镜告诉我谁是世上最美丽的女纸?

          • 2)果报:喜欢美色的人,来世的果报是变成飞蛾。由于生前爱漂亮,看到美丽的灯火时,就扑上去而死在里面。

        • (2)没时间修行,有时间打扮,认为打扮色身有意义。喜欢打扮的人, 往往修行不太好。

      • 5、在人生当中,菩提心是最珍贵的,可现在大多数人根本不懂这个道理,反而颠倒地认为给身体打扮化妆才最有意义。

        • (1)其实这种所谓的意义,只不过是浪费财产而已。

        • (2)举例查尔斯的皇妃卡米拉巨额化妆费。教诫我们可以回顾一下自己在没有趋入佛法之前、之后、现在对身体的贪执有些什么样的变化,以后应该如何做。

      • 6、怎样对治打扮身体的邪念?

        • (1)思维你打扮得再动人,老了以后也没办法阻挡脸上的皱纹,死后不管是火葬还是天葬,身体再怎么好看也没用。

        • (2)如果有机会看一下尸体的结构,了知自己特别执著的就是这副骨架而已,那打扮身体的邪念就会逐渐断除,修法的信心也会自然增上。

      • 7、上师劝诫。

        • (1)贪著自己的身体对自己的修行确实有障碍。

        • (2)喜欢打扮的人,将所有的时间精力全部用在执著身体上,哪有心思去闻思修行呢?

        • (3)因此,寂天菩萨要求行持善法时首先不要贪执身体,那么大家应该想一想这个道理。

  • 【颂词3】意汝于此身,何故执且护?汝彼既各别,于汝何所需?

    • 科判分析

      • 本颂从“身心他体”的角度宣讲身体与心是他体的,二者之间毫不相干,故不应该执著它。

    • 消文释义

      • 这里也是用拟人的手法说:心意啊,你为什么将这个身体执为我所而加以保护呢?既然你与这个身体二者是各自分开的,那么身体对你来说又有什么用途呢?

    • 本颂重难点

      • 1、身体与心是他体的,二者之间毫不相干,故不应该执著它。

      • 2、从因、本体、果的角度说明身体和意识完全是他体。

        • (1)因

          • 1)身体的因:父精母血不净种子依靠四大(地、水、火、风)聚合而成。

          • 2)心识的因:前一刹那中阴身时的心识等流。

        • (2)本体

          • 1)身体是四大组成无情法,也是一种粗大色法。

          • 2)心则是非无情的明清之法。

        • (3)果

          • 1)身体只能暂时维持一段时间,死后处理完了就没有了。

          • 2)而心如果没有获得解脱,始终在轮回中不停流转,无有间断。

      • 3、遮破外道“心是依靠身体产生的”观点。

        • (1)唯物论、顺世外道认为:心依靠身体而产生。

        • (2)他们的问题出在哪里?没有区分俱有缘和近取因。

          • 1)教证说明。《释量论》第二品中详细分析过,论中说:“心的近取因是心,身体是心的俱有缘,就像青稞是从青稞种子中产生的,并不是从化肥和地水火风中产生的。”

          • 2)近取因:内因,对事物的本体起作用,如种子。

          • 3)俱有缘:外缘,对事物的差别法起作用,如阳光水土。

          • 4)比喻:青稞依靠种子、阳光水土而产生,种子即为近取因,阳光水土是俱有缘。

        • (3)理证:阿罗汉身肉被割,心不受影响,没有任何痛苦。

      • 4、身体只是暂时的,是会消失的,心是刹那刹那永不间断的,二者是别别他体的,心可以独立于身体存在,因此我们应该保护的是心,对身体贪执是没有实义的。

  • 【颂词4】痴意汝云何,不护净树身,何苦勤守护,腐朽臭皮囊?

    • 科判分析

      • 本颂从“身体不清净”的角度宣讲了“身体无有所贪精华”,告诫我们不要贪念身体。

    • 消文释义

      • 寂天论师用讽刺的语气呵斥道:愚痴的心啊,你为什么不护持一个像树木那样洁净的身体,却偏要执著三十六种不净物组成的臭皮囊呢?

    • 本颂重难点

      • 1、由于身体不清净,故不应该执著。

      • 2、从了解身体的36种成分完全是不干净的东西的角度,呵斥拼命执著身体是不合理的。

        • (1)公案:摩邓女经:特别贪恋阿难的摩邓女,佛陀告诉她,阿难和所有人一样眼耳鼻身中都有不净物,之后她对身体的本质生起了真实智慧,不再贪恋。

        • (2)为什么有的地方又说要保护人身呢?——《学集论》:“如果身体成为利他之因、修行之依处,保护身体是允许的。”

      • 3、我们一定要经常忆念佛语,佛陀之所以这样讲,肯定有非常甚深的意义,所以我们应深入细致地去研究。不要轻易的相信自己的分别念。

      • 4、现在世间上,绞尽脑汁潜心研究外在事物的人比较多,真正观察自己身体的人极为罕见。佛法让我们对身体有一种新的认识。

      • 5、以不净之物保养我们这个毫无用处的臭皮囊,还要造下恶业,毫无意义。

      • 6、修行人要去过一种清净简单的生活,珍惜瑕满人身,度己利他。

        • (1) 生活简单,知足少欲,才是快乐。

        • (2) 切莫人云亦云,浑浑噩噩,虚度人生。

        • (3)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生不到彼岸去,更待何时度此身。

  • 【颂词5】首当以意观,析出表皮层,次以智慧剑,剔肉离身骨。

    • 科判分析

      • 本颂通过智慧分析从表皮到骨髓之间的本体,从而了知身体是不净、臭秽的自性宣讲了“身体无有所贪精华”,告诫我们不应贪执身体。

    • 消文释义

      • 假设说身体不具有洁净等精华,那是如何不清净的呢?首先以自己的智慧将表皮的层次从肉中剖析出来,再以智慧的宝剑将肉从骨骼中剔离下来。

    • 本颂重难点

      • 1、屠夫杀牛后,剩下的血肉骨头以外,无有他物;同样,我们所贪着的身体,一层层剖开后,一一观察,哪个是自己值得贪着之物呢?

      • 2、《观佛三昧海经》以佛陀照见魔女公案说明身体无有所贪精华。

      • 3、躬行中道,不堕两边。

        • (1)身体都由不净物组成,贪着无有意义。

        • (2)若能认识到这点,就可以:

          • 1)为修行创造顺缘。

          • 2)不会浪费暇满,精进修行。

        • (3)不要偏堕:也要随顺世间,搞好卫生,衣着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