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入行论广释》第61课

一、科判坐标



二、内容归摄(总义)

上一课通过分析我们的身体,从表皮到骨骼内脏无有实用等方面,来告诉我们身体实在没有什么可以贪执的,贪执身体不会让我们的修行成功(身体无有所贪精华)。本课接着说身体虽无精华,但是要爱护身体,要借用它行持善法(依身当修法)。


至此讲完了科判“观后当控制”,然后讲“控制后作修心之行”,控制就是行善断恶,在这一切行为中当具正知,平时行为应该是寂静调柔。


本课分四个颂词宣讲

1、奴仆随从不听从使命,主人尚且不给予衣服食物等,虽然保养这个身体,但它最终必将去往他处,你为何还辛辛苦苦地养育爱护它呢?盲目爱执的身体最终会抛弃我们。(详见颂词1)


2、既然对自己的身体应给予一定薪水,现在就应当要它成办善业义利。如果它不能通过利他来成办自利,造恶业却乐此不疲,那就不应再给它任何东西。(详见颂词2)

3、我们应当只是将这个身体看作是过河的船只,充当来去的所依,也就是作为自他渡过轮回海的依处,为了成办一切有情众生的利益,应将它修炼成如摩尼宝一样的清净佛身。(详见颂词3)


4、自己已经主宰了自己的身心之后,就要常常面带笑容,杜绝怒容满面、横眉冷对。作众生的善友,常说和正法有关的、能利益众生的真实语言。(详见颂词4)

发心师兄:定解F02

审核师兄:定解F10/ 定解F11


  • 【颂词1】若仆不堪使,主不与衣食,养身而它去,为何善养护?

    • 科判分析

      • 前面我们通过“观察三门状态”,观察后应当控制,中止非事、行持应事,如果没有做到,如何对治呢(未如是行之对治)?应该思维暇满难得,好不容易得到如此暇满人身,应当追求真实义。不应对我们这个“无有所贪精华”的身体过于贪执,而应善用身体,唯一用于修持善法(依身当修法)。本颂以主仆关系为喻,如果身体不堪为用,当摒弃。

    • 消文释义

      • 打个比方来说,如果奴仆随从不听从使命,主人尚且不给予衣服食物等,虽然保养这个身体,但它最终必将去往他处,你为何还辛辛苦苦地养育爱护它呢?

    • 本颂重难点

      • 这个颂词通过比喻来说明身和心的关系。

        • 心是主人,身是奴仆,身体是心的奴仆。

        • 奴仆必须要勤勤恳恳为主人做事来换取衣食,我们也要用这个身体为心服务,如果身体不为善法服务,懒惰甚至造恶业了,我们就没必要对它太好,甚至要让它挨饿受冻以示惩罚,以此来提醒我们的心,护持好我们的心。

        • 教证:法王如意宝说:“如果你今天磕头磕得不错,修五加行时每天任务能如数完成,到中午时吃顿好饭以犒劳身体,感谢它也是应该的。但如果你磕三个头就满头大汗,实在磕不下去了,那就要惩罚身体,不给它午饭吃。”

      • 我们不要对身体过于执著,身体是由血肉骨骼组成,生前再怎么保养,最终死时还是会离我们而去。如果非要执着身体,就让它为我们修持善法的心服务。让身体成办我们心中的善愿,成为我们修行的所依,做有利于自他的事情。

        • 劝诫我们要放下对身体的执着,尽量过简单简朴的生活。

        • 不要执着于吃什么喝什么来保养身体,这样既减少了对物质的奢望,又减轻了自己的贪欲。

        • 用佛法的智慧过知足少欲的生活,一方面可以令我们的道心逐渐增长,另一方面贪欲也会逐渐减少而少造恶业,有利于我们修持善法,圆满佛果。

      • 教证公案

        • 一代高僧弘一大师生活很简单,吃饭穿衣特别不讲究,吃饭只吃一道咸菜,饭后喝白开水,对吃什么喝什么一点都不在意。

        • 孔子最赞叹的弟子颜回生活非常清苦,每天只吃一筒饭、喝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屋子里还自得其乐,来护持自己的道心。

      • 公案说明

        • 完全用物质来满足自己的奢望,非常困难,外面的物质层出不穷,要想达成所有的目标,将全部据为己有,这是根本不现实的。

        • 我们应该用佛法的智慧、古人知足少欲的精神来完善自己,一方面令道心逐渐增长,另一方面贪欲也会逐渐减少。

  • 【颂词2】即酬彼薪资,当令办吾利,无益则于彼,一切不应与。

    • 科判分析

      • 本颂与上颂都属于科判“依身当修法”,有了暇满人身应当好好利用,身体所行无益当惩罚。前颂以主仆关系为喻,如果身体不堪为用,当摒弃。本颂以雇佣关系为喻,养护身体要物有所值、为己所用,否则断其薪资。下颂说明如何善用身体。

    • 消文释义

      • 既然对自己的身体应给予一定薪水,现在就应当要它成办善业义利,如果它不能通过利他来成办自利,造恶业却乐此不疲,那就不应再给它任何东西。

    • 本颂重难点

      • 如果我们的身体能精进的行持善法,平时行为如法,配合心去修法,能承办对自利利他都有利的事情,就可以对我们的身体好一点,给予酬劳。如果身体不配合心,就可以剥夺它的一切权利,不让它享受快乐,不再养护它,要惩罚它。通过这种观察方法让我们趋于理性的思维,断除先后天养成的一定要保护我们身体的执着观念。

      • 此颂的重点是“吾利”,字面意思是我的利益,但真实意思是利他,是菩提心,把成办一切众生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利益。这是因为:

        • 从菩萨道的角度观察,菩萨发菩提心之后为了利益一切有情而努力,所有的事业完全是为了利益众生,当相续中的菩提心生起来后,承办的一切利益就是利他,自利即利他。

        • 众生在轮回中关注的是自我,现在要修持菩萨道,必须要更广阔地关怀一切众生,这就需要一个转变过程,刻意地轻视自我、修持广大圆满的利他事业,把利益众生当作自己唯一的事情。如果修持菩提心到达某种境界,自他的差别要完全泯灭,这种平等是对所缘的一切众生,不管是亲人还是怨敌,都平等的利益,再也没有自他的分别。菩萨把一切众生执为“我”,已经没有了“小我”和“大我”的差别,一切利他的事情都成了自利的事情,这就是自利和利他之间的细微关系。

        • 修行时要刻意打击无始以来过于强大的我爱执,同时培养执著较少的他爱执,只要这样修持,我爱执就越来越少,他爱执越来越深厚,慢慢地我们的心胸就广阔了,心也就清静了,再继续修,自他差别的界限就会几乎消亡,再不用刻意去分别我的我利和他人的他利,一切所思所想都是想到一切众生的利益。

        • 弥勒菩萨在《经庄严论》中讲到:真正菩萨的自利就是利他,以利他为自己唯一的事情,利他的事业就是自己的事业。

      • 学习佛法要从点滴积累,不可能一步登天,想在很短的时间内圆满一切,除了个别有缘者以外,一般来说比较困难,但是我们可以从身边小事做起,逐渐逐渐地积累,发心总有一天会圆满。现在哪怕帮助一个众生,自己的生命也有意义。这也是通过利他来成办自利。

      • 如果这个身体不配合犯懒了,没有承办有利的善法,我们可以对身体进行惩罚,不给吃不给喝,用语言呵斥身体等,通过这样一些方式来提醒自己的心,让身体为修菩提心而劳作,不做其它无意义的事情。

      • 相关教证及公案

        • 教证

          • 《经观庄严论》的观点,发了菩提心的人,成办自利的唯一方法就是利他。我们一定要把众生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众生的痛苦当作自己的痛苦,众生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

          • 《教王经》中亦云:“智者于身不生贪,愚者于身生贪执。”

          • 禅宗“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做法,一日不做有利之事,就一日不给身体吃东西,以此来磨练它,使它所作都顺应于佛法。

        • 公案

          • 一代高僧印光大师,衣食住等极为简单粗劣,每次吃完饭后都把碗舔干净,荡涤其汁来漱口。可见一个人的成就并不一定跟生活得好有关,有时候生活越简单,成就越高,每天吃得好穿得好,修行反而不一定能增上。

          • 华智仁波切在藏地云游修行,生活犹如一个乞丐,平常吃素,身上只有一条氆氇,不带待者,不骑马或牦牛,行为看起来极其平凡,但其成就和发愿力是极为高深广大的。

          • 公案说明

            • 以前大德们对身体不太执著,吃穿方面完全不考虑,只把它当作一个修行工具。

  • 【颂词3】念身如舟楫,唯充去来依,为办有情利,修成如意身。

    • 科判分析

      • 本颂与前几颂都属于科判“依身当修法”,有了暇满人身应当好好利用,身体所行无益当惩罚。前颂分别以主仆关系和雇佣关系为喻,如果身体不堪为用,当惩罚。那么如何善用身体呢?本颂对此加以说明。

    • 消文释义

      • 应该将身体看成渡越苦海的船筏,充当自己修善的工具。为了成办有情的利益,应将它修炼成如摩尼宝一样的清净佛身。

    • 本颂重难点

      • 把我们的身体比喻成渡过轮回海的船只,身体是我们从此岸“去”往解脱的彼岸,又依靠它返回“来”度化无量众生之必不可少的修行所依工具。对待身体这个所依,在吃穿享用方面不要过差也不能过好,合乎中道,不堕两边。不执着于身体,它只是为我们所用,身体是让我们成就圆满佛果的方便。

      • 颂词中的“去”是趋向彼岸,我们一世世借助身体修道,一点一滴逐渐积累成佛的资粮,在舍弃无数世身体之后,累生累世的功德资粮得以圆满,最终显现正等正觉的果位。所以,身体是终究要舍弃的自性,也是所依的本体,是趋向于菩提道的所依。

      • 颂词中的“来”是说我们成佛之后再回娑婆世界利益有情众生,也要依靠这个身体,佛在利益众生时只有显现和众生一样的身体、语言等,加入到众生的团体,这样众生才能够接受他的教法,所以不管去和来,这个身体是我们积累资粮、修行正法、度化众生的所依。

      • 佛陀的身体是如意之身,他的本体是远离生、老、病、死,没有一切衰损的身体。从自利的角度来讲,是身心如意的自性,从利他的角度来讲,是任运自成的自性,佛陀利益有情的能力是任运自成的,不管是利益众生,还是最终成就如意之身,都是通过不断地修持才可以达到目标。所以说佛身是如意之身,我们依靠身体成办有情的利益,最终得到佛陀一样的身体来度化众生。

      • 我们要正确理解身体对修行的重要性、不可替代性,保持正确的中道思想,用身体来修持殊胜正法,尽量不要闲置身体,更不要用身体来造恶业,也不要用身体来做自私自利的小善业,而应该通过修持,使它趋向于利益有情众生,做到最大利益的使用。在这个过程中也不要执着于它,它只是我们到达彼岸的必不可少的所依船只。

      • 公案

        • 唐代智舜禅师为了救一只受伤的野鸡割下了自己的两只耳朵,禅师不惜布施身肉救助众生的行为最终感化了猎人。

        • 公案说明

          • 这种放下对身体执着利他度他的行为令人感动!布施身肉来满足众生的功德很大。不过我们凡夫人在没有达到这种境界前,不要贸然行持布施肉身,否则易生后悔之心,应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帮助更多的众生。

  • 【颂词4】自主己身心,恒常露笑颜,平息怒纹眉,众友正实语。

    • 科判分析

      • 本颂位于“护持正知之方法”中的“一同趋入”,分三,前面讲完了“观察三门状态”,“观当控制”,现在开始讲“控制后作修心之行”,其要求是在“一切行为中当具正知”,分四,本颂词属于“总说一切时分所作之行”中的第一点“平时行为寂静”。

    • 消文释义

      • 自己已经主宰了自己的身心之后,就要常常面带笑容,平息忧恼的皱眉与怒容,作众生的善友,常说正当质直之语。

    • 本颂重点难点

      • “自主己身心”

        • 我们是发了菩提心的人,在上师三宝面前发誓有生之年行持善法,自己对自己要有一定的把握和自主能力,行为应该如法,这也是修行的最基本原则。我们通过闻思修行殊胜智慧的教言让自己的身心自在、自主,这样在调伏烦恼、修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修持正法时都会堪能。我们通过修行,让自己能够主宰自己的身心。

      • “恒常露笑颜”

        • “恒常露笑颜”看起来很简单,其实只有调伏身心的菩萨才能做到。通过修菩萨道“自主己身心”,能够经常面带笑容。表面上只是一个面部表情,实际上它阐释了菩萨内心恒常保持着欢喜心,恒常对一切众生有着慈爱心。

        • 我们通过修行正法、内心得到法义后充满法喜,让自己的内心有了一定的修行境界,外在的因素就无法令自己生气愁闷,外在很自然地就能恒时显现笑容。通过修行,当内心对一切众生具有慈爱心,内心恒常保持着欢喜心,自然绽放发自内心的真诚笑容,让众生也产生欢喜、愿意亲近,这也是度化众生、趋入菩萨道的殊胜助缘。

        • 对人微笑,把欢乐、宁静传递给对方,也是一种布施。不论自修,还是利他,“恒常露笑颜”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种修法。

      • “平息怒纹眉”

        • 一个人经常显现不高兴,表明内心不能自主,被无明烦恼所控制。

        • 忧愁、愤怒的表情容易让对方心情不愉快,对自利利他都有害无益。我们要通过闻思修行殊胜智慧的教言,发菩提心遣除烦恼,内心充满法喜慈悲爱心,自然就能“恒常露笑颜”,就会“平息怒纹眉”,这也是一法两面,相辅相成,这个过程要逐渐串习,努力去做,争取让自己做到。

        • 有一种特殊情况是菩萨内心中对一切众生充满了慈爱,但表面上经常显现怒容,通过愤怒相来度化调伏刚强众生,让弟子觉得上师不高兴、显现愤怒相,就知道自己哪个地方做得不对、做的不好,应该改正,有时比平常的寂静相更有效果。是菩萨调伏弟子的一种善巧方便。

        • 例如,莲花生大师为了度化众生而显现忿怒相,是在特殊情况下度化众生的善巧方便显现,莲师内心中对一切众生充满慈爱。

      • “众友正实语”

        • 我们要作一切众生的善友,经常宣讲和正法有关的、能利益众生的真实语,交流殊胜的法义,交流如何增长慈悲心、利益友情众生等正实语。

        • 《亲友书》中讲语言分为美语、实语、颠倒语三种。学习大乘佛法的人,一定要说正实语。

        • 我们发心人员之间要团结,佛教各宗派之间、各上师之间、各弟子团体之间也要发扬团结和合的精神,共同弘扬如来教法,让更多的人体会佛教慈悲为怀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