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入行论广释》第67课

一、 科判坐标


二、 内容归慑(总义)

本课继续宣讲“控制后作修心之行”。在“一切行为中当具正知”科判下又分四部分内容,前面宣讲了作为发菩提心的人,吃饭、指路、生活卫生等方面理应如何行持,本课继续宣讲一个大乘行者的言行举止应如何行持,更有利于弘扬佛法、利益众生,以及我们的睡眠如何行持会有功德。


寂天菩萨又接着宣说了一切修法都是用于修持净心,通过白天三次、晚上三次念诵《三聚经》净除所有罪业。本课用了四组颂词来开示以上内容。

1、宣讲断除成为世间不信之行是教导修行人在日常修行和行为中,要努力断除阻碍别人生信心的行为。(详见颂词1)


2、在睡眠中我们仍需要“护持睡眠对境”,即睡眠时应保持吉祥卧的威仪、睡前具足正知想、正念想、早起想、光明想四种想而入眠。(详见颂词2)


3、一切修法都用于修持净心。(详见颂词3)


4、发了菩提心的人,应力求做到白天三次、晚上三次念诵《三聚经》净除所有罪业。(详见颂词4)

发心师兄:定解F03

审核师兄:定解F11



【颂词1】肩臂莫挥摆,示意以微动,出声及弹指,否则易失仪。

科判分析

上节课学习了作为发菩提心的人,吃饭、指路、生活卫生等方面理应如何行持,本课继续宣讲断除成为世间不信之行是教戒在日常修行和行为中,要努力断除阻碍别人生信心的一切行为。

消文释义

仅仅为一点小事而打手势,肩臂不能大幅度挥动,要以稍稍动摇、轻轻出声或弹指来作表示等。如果在无有必要的情况下,身语威仪过于粗鲁,显然就成了不谨慎的行为。(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本颂重难点

1、修行人寂静庄重,才能令人见而生信。

(1)作为发了心的人,应该在身体上、语言上有一定要求,要尽量杜绝不太如法的行为。

1)法王如意宝讲过,寺院里规定任何人不能大声讲话,如果听课或者辅导时,有急事需要叫别人,则用弹指来表示。

2)当时托嘎如意宝要求整个寺院保持寂静,随便大喊大叫是不允许的。

(2)大声说话,很容易影响道友的坐禅、念咒、背诵。纵然世间人,若没有礼貌,随随便便大声叫嚷,也会给他人带来许多不便。

(3)所以发了心的大乘修学者,必须严格要求自己。

2、上师的希望。

(1)在日常生活中,应尽量对一些细节身体力行,外表言行要调柔如法。

(2)以泰国、斯里兰卡、缅甸等小乘的别解脱行为中,经常注意自己的身体、语言,以寂静庄严的威仪令无数人对他们的教法生起恭敬之心为例,劝诫学习大乘佛法的修行人,在身体、语言上也应该有一些体现。

(3)所谓的佛法,并不是学一两天就立即“顿超”了,而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这种积累,必须要从平时的言行举止开始。

3、“否则易失仪”,在他人面前,如果身语威仪过于粗鲁,或者一直摇摆不定,显然就成了不庄严的行为。

4、法王如意宝教言开示不堕两边,该快的快,该慢的慢。

(1)“作为大乘修学的人,威仪本来应该庄严清净,但若遇到生命危险,比如自己遇到老虎、房子起火,或者见他人落水、有人需要急救,在这种情况下,身体摆动幅度比较大、叫喊的声音比较高,也是开许的。”

(2)比如上课迟到了,马上要断传承了,他却在路上徐徐而行,好像一点感觉都没有,这是非常愚痴的做法。

5、威仪清净,能护很多众生的心。

(1)教证说明。

1)《般若经》中云:“护持戒律,即是保护众生。”

2)《宝蕴经》中也说:“断除他人不信的行为,此乃唯一之正法。”

3)《虚空藏经》中也讲过:“所谓行为清净,是指远离他人不信之事。”

(2)所以佛陀说的非常清楚,凡是令人不起信心的行为,全部都要断除,这就是唯一的正法。

6、用智慧避免不良行为。

(1)如果无法了知各民族的文化差异和各地区的风俗习惯,则应询问一些长老、法师或智者,详细了解当地各种忌讳,凡是让人生邪见的言行,应该统统舍弃。

(2)真正具有智慧的佛教徒,不管到哪里去,都会事先打听当地的习俗,了解那里的吃饭习惯、说话风格等,方方面面掌握之后,尽量保护别人的信心。

7、初发心的菩萨,言行举止受到许多人的关注,所以作为大乘修行人,不管到哪里,都应该值得注意。

8、上师教诫。

(1)在学习过程汇总,如果智慧比较钝,但只要自己有信心,这也不要紧。

(2)学习佛法,并不需要身份、地位、名声、财富,只要对佛陀有一分信心,无论高贵贫贱,都是这部论典的所化器。

9、上师希望。

(1)希望大家将所学的点点滴滴,尽量用在实际行为当中,平时不要大声说话,除了辅导、探讨以外,任何场合都应保持寂静。

1)教证。阿底峡尊者曾说:“随顺他人,就是我的正法。”

2)我们随顺众生,尽量维护他们的心,不让别人产生烦恼痛苦,这就是大乘佛教徒的原则。

(2)对这些微小的威仪,我们还是应该注意。

(3)学习本论,懂得如何取舍。

1)在依止善知识或给他人介绍上师时,首先必须要观察了解,这一点很重要。

2)教证。《格言宝藏论》中说:“智者愚者之差别,事后观察即愚者。”

【颂词2】睡如佛涅槃,应朝欲方卧,正知并决志,觉已速起身。

科判分析

这一颂宣讲在睡眠当中我们仍需要“护持睡眠对境”的道理,即睡眠时应保持吉祥卧的威仪、睡前具足正知想、正念想、早起想、光明想四种想而入眠。

消文释义

当初夜结束时,开始入睡,就像怙主佛陀示现涅槃时的吉祥卧一样右侧下卧、以足压足,右手伸到右脸颊下,左手伸在左腿上。(出家人)身上用法衣盖好,头部随意朝向一方而入眠。在入睡之前要具足正知,怀着为了行善而尽快起床的心态。如《宝云经》中说:“入眠之时,右卧而眠,足置足上,以身覆法衣而具足正知正念,以起床想与光明想而入眠。”。(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本颂重难点

1、睡眠时应保持的威仪。

(1)睡眠的姿势应像怙主佛陀示现涅槃时的吉祥卧一样。

1)吉祥卧:右侧下卧,以足压足,右手垫在右脸颊下,左手放在左腿上。

2)行持吉祥卧的因。

①即使突然离开人间,也不会堕入恶趣中。

②教证1。莲花生大士在《六中阴》中再三宣讲:“任何一个众生(不仅是人),临死时若是吉祥卧,就算业力再深重、罪业再大,也不会堕入三恶趣。”

③教证2。以前法王如意宝宣讲中阴法门时,也再再强调:“我们死的时候,吉祥卧是最好的,如果自己实在没有能力,周围的人也应想尽办法帮忙。甚至牦牛、饿狗等动物在奄奄一息时,把它的身体摆成吉祥卧,也不会堕入恶趣。”

(2)吉祥卧唯有右肋才最有功德。

1)依据颂词说“朝欲方”,头朝什么方向都可以,只要是吉祥卧就行。

2)脸朝上仰卧,易生贪心;脸朝下俯卧,易引发嗔心;左侧而卧,增长痴心,不如法的卧式,会引生各种无明烦恼。

2、修行人一天不要空过,应在修持善法中度过。

(1)龙猛菩萨的《亲友书》中说:白天应精勤修积善法,到了晚上睡眠时,将夜晚分成三时,中夜可以睡眠,初夜和末夜一定要修持善法。

(2)按照《瑜伽师地论》、《大乘阿毗达磨》的观点,中夜入睡对身体也非常好。

3、吉祥卧的好处。

(1)一方面不会令睡眠时间空耗,而能充分利用起来,积累不可思议的功德。

(2)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在酣睡中离开人间,以此卧式也不会堕入三恶趣。

4、上师以自己为例教诫我们睡眠时的行为也要护持正知。

(1)吉祥卧的功德非常大,这不是明白道理就够了,一直要在实际行动中去做。

(2)以昌都一位八十多岁的出家人为例开示,真正上等的修行人,始终夜不倒单,精进修行。

(3)所谓的修行,要长期坚持,若能几十年不变,才是非常好的修行人。

(4)举例道孚的邬金多昂活佛不同的圆寂方式,开示修行人不管怎么样圆寂,最关键的是我们的道心不能失坏。有了道心后,经常串习吉祥卧,用的时候就很容易了。

5、论典中记载吉祥卧的四种功德(不同论典的说法也不同)。

(1)第一,身体不放松,不会因散乱而产生不如法的念头和行为。

(2)第二,不失正念,狮子是百兽之王,睡眠中不会失去正念,我们依此卧式而睡,也不会忘失修持善法的正念。

(3)第三,不会入于酣睡、深度昏沉,而能时刻保持警觉的状态。

(4)第四,不起恶梦,经常做吉祥之梦。

(5)结论:释迦牟尼佛能彻知一切万法,他涅槃时在所有行为中选择这种姿势,必定对后学者有极大的利益。我们应当经常串习、训练吉祥卧。

6、四点注意:睡前具足四种想而入眠。

(1)正念想:从开始睡觉一直到睡着之前,始终要处于意念善法当中。

(2)正知想:在正知中入眠,尽量不产生一些烦恼。

(3)光明想:临睡之前,观想释迦牟尼佛或阿弥陀佛等佛菩萨,发光照亮自己的周围,在这样的境界中入睡。

(4)早起想:在临睡前想“明天应该早一点起来”。

7、堪布根霍仁波切归纳华智仁波切与麦彭仁波切的教言为一种窍诀:即把一天的生活当作一生来观修。

(1)观想方式:

1)早上观想自己刚刚得人身,是孩童时代;

2)中午观想自己为壮年人;

3)下午观想为老年人;

4)晚上观想开始生病,接近死亡;

5)入睡时观为离开人世;

6)做梦观为中阴阶段;

7)第二天早上醒来时,观想为下一世。

(2)观想的必要。这样观修,无常之心即能生起。

8、在清净善念中入眠,生活会很快乐。

(1)教证:龙猛菩萨在《宝鬘论》中说:“安乐中入睡,也会在安乐中醒来。心地安乐,梦境也安乐。”

(2)修行人VS非修行人。修行人平时什么事情都想得开、什么事情都看得淡,始终处于快乐的心地中,行住坐卧也都是快乐。世间人整个人生与痛苦形影相随。

9、以阿那律的修行公案教诫修行要走中道,太多的睡眠对修行会有大障碍,但一点睡眠都没有,也是不行的。

10、颂词“正知并决志”中的正知,是正知想与正念想,决志是早起想与光明想。具足思想睡觉,才能获得利益。

【颂词3】菩萨诸行仪,经说无有尽,然当尽己力,修持净心行。

科判分析

上一颂宣讲在睡眠当中我们仍需要“护持睡眠对境”,即睡眠时应保持吉祥卧的威仪、睡前具足正知想、正念想、早起想、光明想四种想而入眠。在一切行为当具正知后,这一颂宣讲一切修法都用于修持净心。

消文释义

对于菩萨的所有行为,经中宣说了无量无边的分类,当然无法一一实行,然而我们一定要尽己所能修持前面所说净化心地的行为。(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本颂重难点

1、学处浩瀚如海,皆是保护我们的心。

(1)浩瀚如海的学处:

1)《华严经》、《妙法莲华经》等经中,宣说了无量无边的分类。

2)《华严经》里讲了十万大愿,一一宣讲也不可计数;

3)《普贤行愿品》中说:“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大愿(指十大愿)无有穷尽。”这些学处浩瀚如海,无法一一衡量。

(2)归纳而言其妙用:

1)皆是要保护我们的心;

2)对治自相续中的烦恼;

3)让自己的心不要趋入恶道中;

4)不要染上贪嗔痴等烦恼;

5)在清净的威仪中行持善法。

2、净化自心之重要性。

(1)教证说明:

1)佛陀在《虚空藏经》中说:“有缝隙时,风就会吹进来;心有染污时,魔众就会有机可乘,所以菩萨一定要净化自心。”

2)《宝蕴经》中云:“心乃一切诸法之前行。”

3)《学集论》也说:“菩萨的一切学处,皆可包括于修心中,故修心乃一切万法之根本。”

(2)结论:

1)作为修行人,要经常观察自己的心,不管是念诵、背诵,还是坐车、上班,行住坐卧的一切威仪,都要用正知正念来观察自心,看自己的心是否清净、有没有被烦恼染污。

2)心善即是善,心恶即是恶,尽己所能地修持净化心地的行为,在清净的威仪中行持善法。

【颂词4】昼夜当各三,诵读三聚经,依佛菩提心,悔除堕罪余。

科判分析

上一颂宣讲一切修法都用于修持净心。这一颂进一步宣讲发了菩提心的人,应力求做到白天三次、晚上三次念诵《三聚经》净除所有罪业。

消文释义

我们力求做到白日三次、夜晚三次,念诵忏悔罪业、随喜福德、善根回向菩提的《三聚经》。皈依佛菩萨、依止菩提心、具足四对治力,从而使前面所说的根本堕罪以外的剩余罪业得以净除。(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本颂重难点

1、忏悔业障的重要性:

(1)在学佛的过程中,经常会触犯大大小小的戒律;

(2)即使没有犯过任何戒,无始以来自相续中也有很多染污和罪过;

(3)故:忏悔业障非常非常的重要。

2、以宗喀巴大师励力忏悔业障的公案,开示历史上,像宗喀巴大师、无垢光尊者、全知麦彭仁波切那样的一代宗师,生平都精进忏悔,我们凭什么不忏悔?

3、依据宗喀巴大师修持忏悔感受三十五佛现身加持之公案,阐述《三十五佛忏悔文》功德相当大。

4、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中说,现在末法时代的很多人,讽诵密法仪轨极不如法,这样还不如以清净心念一遍《三十五佛忏悔文》和《普贤行愿品》的功德大。

5、上师劝诫。

(1)应该多多忏悔。每天至少念一遍《三十五佛忏悔文》、二十一遍百字明,能净除一定的罪业。

(2)平时在行住坐卧中,应该念一些心咒或佛号,经常习惯拿着念珠。

(3)如果有转经轮的话,也不要忘记转,逐渐逐渐行为就会变得如法。

(4)“依佛菩提心,悔除堕罪余”。

1)除了依《三十五佛忏悔文》来忏悔外,还应该依靠佛菩萨的像、修持愿行菩提心、具足四对治力,来使自己的罪业得以净除。

2)教证说明忏悔的功德。

①佛经中说:“一个人在大海中,如果船毁坏了,本来会淹死,但如果抱着破船板,也能顺利地到达岸边。同样的道理,破了根本戒的人,本来要堕入地狱,但如果他励力忏悔,也有解脱的机会。”

②《优波离经》中讲:“倘若依靠《三十五佛忏悔文》,昼夜励力地忏悔,即使造了五无间罪等,也能得以清净。”

6、总结: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我们无始以来都造过很多恶业,现在应当依靠菩提心、佛像、百字明及四种对治力来精进忏悔,从方方面面令自己的道心得以增上,这一点非常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