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判地图
二、内容归摄(总义)
上课主要宣说圆满学处的其他注意之处:即佛所宣说的各种学处,皆当精勤修习。本课继续开示“为了知学处而参阅经典等”其他内容,为了深广学习菩萨戒的学处,我们应参阅各种经典,寂天菩萨建议“一部经、四部论”。其后宣讲“略说护持正知之法相”,是对护正知的法相的总括。最后讲“教诫结合相续而精进”,佛法应恭敬谨慎地行持,仅闻思不修持,就像仅仅阅读医病的处方,是无法治愈疾病的。“正知正念品”终。本课以5组颂词宣讲以上内容:
1、经藏中广泛宣说了菩萨学处,所以应勤于阅览经藏。其中对菩萨常常要行持的事宜阐述得极为详细的经藏论典,最先要阅览和要反复阅读。(详见颂词1)
2、如果时间紧,可暂时阅读寂天菩萨总结所有经典的句义而造的《经集论》。勤奋研读圣者龙树菩萨所造的《学集论》与《经集论》。(详见颂词2)
3、如何依据这些经典而修学?凡是经纶中未遮止之处,都应精勤地修学。为了维护世人对三宝的信心,所有了知过的学处都应认真行持。(详见颂词3)
4、对护持正知的法相做了归纳,即“再三地深观三门状态”。(详见颂词4)
5、对整个“正知正念”品做归摄教诫:纸上谈兵毫无意义,唯有结合自相续而精进修持。(详见颂词5)
发心师兄:定解F02
审核师兄:定解F10/定解F11
【颂词1】首当先阅览,虚空藏经部,亦当勤阅读,学处总集论,佛子恒修行,学集广说故。
科判分析
本颂继续宣讲“成圆满学处之支分”的“为了知学处而参阅经典等”。开示为了圆满学好菩萨的各种学处,护持正知,我们在参阅经典时应该如何取舍?
消文释义
经藏中最先要阅览详述根本堕罪和忏罪法的《虚空藏经》。寂天阿阇黎所著的《学集论》也必定要反复阅读并恒时修持。为什么呢?因为此论中对菩萨要行持的事宜阐述得极为详细。
本颂重难点
1. 应阅经藏的必要性:
(1)菩萨戒的学处广大无边,并且分散在广大经藏中,多学大经大论,有助于全面了知。
(2)广泛闻思,可以有效对治相续中的邪见、疑惑、烦恼,并逐渐根除。
(3)修学佛法过程中,有很多疑问难题急需解决,可以去勤阅经论来解决。
(4)然而,经藏浩如烟海,短短一生,要修学所有经典不现实,应如何取舍选择?本课中,寂天菩萨为后学者所推荐了几部经典(一经四论)。
2. 首当先阅读,虚空藏经部——《虚空藏经》。
(1)首当先阅读的原因:
1)此经宣说了菩萨的十八种根本学处以及支分学处;
2)详细阐明了堕罪与还净方法。
(2)又名:《虚空藏般若波罗蜜经》,或《虚空藏菩萨经》
(3)理应学习这部经典。
1)此经广泛宣说了如何发心?
2)怎样受戒?
3)学处开遮等内容。
4)这些都是需要首先了知的。
(4)很多大译师译出的甚深宝典很少人去翻阅的原因。
1)历史上除了个别佛学院和道场外,很多人对闻思不是特别重视,故不熟悉这些经典;
2)此经译文为唐宋时期的风格,不像藏文《大藏经》和论著那样易懂,后人读起来比较困难,没有一定古文底子的人,根本无法理解其中含义,于是读经的兴趣逐渐消失。
(5)教诫读经。
1)了解:佛陀所讲各种经典;
2)利益:自相续中的很多疑团成见、邪知邪念都会被逐渐根除;
3)必要:虽然现在的人生活忙碌,节奏很快,但也应抽出一段时间,修学大乘经典,这绝对有必要!
3、“亦当勤阅读,学处总集论”——再三阅读《学集论》。
(1)“勤阅读”:再三精勤阅读。
(2)勤阅读什么?——《大乘集菩萨学论》,宋代法护论师译为汉文。
(3)菩萨的整个学处宣说圆满:
1)怎么样发心?
2)发心后的受戒方式;
3)得戒后如何护持?
4)护戒的功德。
(4)学习这些学处的作用。
1)原因:
①发了菩提心的人:希望能度化众生;
②在度众的过程中:不了解这些学处;
③过患:在无知下违越,或没有重视下触犯,这就很危险。
2)结论:故,寂天论师再再要求我们必须精勤认真地阅读《学集论》。
3)学习的作用:
①这是一切大乘学处要义总集;
②菩萨的学处,整个大乘见修行果的窍诀和密要,都清楚宣说;
③若学此论,今后自己对如何做人、利益众生,都会比较全面的了解。
4、“佛子恒修行,学集广说故”
(1)学习方式:恒修行—精勤。没有精勤的话,世间事。出世间法都无法成功。
1)举例世间。
①如高尔基说:“人的知识越广,人的本身也越完善。”
②早年生活贫困,边打工边学习,一生中非常精进,最终成为一代著名文学家。
2)出世间:学习佛法也需要一种勤奋。
①举例有些道友边做饭边背书等;
②只有将时间尽量用在闻思方面,自己才能获得一种成功。
3)世出世间,不谋而合。
①爱因斯坦:成功是勤奋学习,加上正确的方法,以及少说空话而取得的。
②学习佛法也是这样:
a、勤奋学习是为了找到正确的方法;
b、正确的方法也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上;
c、不说大话空话,实际的行动最终得到圆满成功的机会。
(2)上师教诫:选择了大乘佛法,这条路该怎么走?应该去了解这些道理。
1)选择:活在世上,应该选择有意义的事情;
2)避开:一切无义之事及贪嗔痴引发的种种行为;
3)原因:因为这些行为不仅会给今生带来痛苦,来世也会苦不堪言;
4)可以改变:尽管我们是凡夫人,但方向并不是固定不变,以正知正念是可以改变的。
(3)学习这部论典,道理了然于胸。
1)此处寂天论师要求学习这部论典,因为佛子恒时应守持的学处,在里面讲得非常圆满细致。
2)学习后的变化:
①
前:不提菩提心,已经皈依十几年的,感觉还没有进入佛门;
后:基本上了解了佛法的基本道理。
②
前:自认为是个老修行,认为自己是大成就者;
后:不敢轻易说:“我的神通如何”、“我的成就如何”,更不敢把佛法当作一种神话,或是成就神通的一种手段。
5、总结最关键的行为。
(1)寂天菩萨说:你们有时间的话,应该多看看《虚空藏经》,还有我所造的《学集论》,应该多看一看本人的书。
(2)上师劝诫:再方便的话,看龙猛菩萨的书也可以。
【颂词2】或暂阅精简,一切经集论。亦当偶披阅,龙树二论典。
科判分析
本颂与前颂同属于一个科判,即“成圆满学处之支分”中的第五个子科判“为了知学处而参阅经典等”。
消文释义
对广博的《学集论》如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研读,作者告诉我们可暂时先阅读《经集论》;如条件允许下,也可研读龙树菩萨所造的《学集论》与《经集论》。
本颂重难点
1、寂天菩萨推荐的其他三部论:
(1) 或暂阅精简,一切经集论——《经集论》
1)汉文本名:《大乘宝要义论》——宋代法护论师译。
2)为什么读?
①总结了所有大乘经典的句义;
②宣说了人身难得、菩提心功德等教言;
③言简意赅、非常易懂。
3)《经集论》的讲义,是印度一位大师所造,现收藏于藏传佛教的论著中。
4)断除每日乱七八糟的无义行为,作为发了大乘心的人,应尽量看一下《入行论》以后,方便时应该阅读一下这部论典。
(2)亦当偶披阅,龙树二论典。
1)龙树菩萨所造的两大殊胜论典:《学集论》和《经集论》。
2)著论者介绍:
①龙树菩萨(亦称龙猛菩萨),是圣者佛陀在大乘经典中亲自授记,将来弘扬深广佛法的大菩萨;
②世人称之为“第二大佛陀”。
3)《学集论》:汉藏都没有译本。
4)《经集论》:
①藏有汉无;
②宣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遇、菩提心难发、在家修行机会难值。尤其是在家人如何学习佛法,《经集论》中用相当一部分教证讲了这方面的道理。
2、总结:
(1)上师教诫一定要珍惜,好好看书。辛辛苦苦翻译出来花了很多精力和心思,但是世人并不珍惜,也不好好看书,比如《大圆满心性休息》等法本,很多人摆在书架里“闭关”。
(2)为了对后代人有一点帮助,上师依然会坚持翻译目标。
(3)上师发愿:有生之年译出中观的《显句论》和龙树菩萨的《经集论》。
(4)上师希望:希望大家届时能好好认真的学习!
【颂词3】经论所未遮,皆当勤修学,为护世人心,知已即当行。
科判分析
本颂继续开示“成圆满学处之支分”中的第五个子科判“为了知学处而参阅经典等”的内容。
消文释义
大乘经论中未遮止的行为,我们都应当精勤修学行持。为了维护世人对三宝的信心,所有了知过的学处都应该认真去行持。
本颂重难点
1、“经论所未遮,皆当勤修学”——修行角度。
(1)有些行为在经论中不一定非常明显,你若不知道该不该做的话,可以看一下大乘经典和论典中有没有遮止。
(2)如果里面没有说不准做,做了不会有太大过失,那就可以放心去做。
2、“为护世人心,知已即当行”——利他角度。
(1)为了维护世人对三宝的信心,而参阅《学集论》等论典中所有的学处,了知以后就要真实奉行。
(2)教证。《宝云经》中说:“大乘佛子为了保护众生、圆满资粮,一切言行应该如法寂静,语言和蔼可亲,经常远离愦闹,依止寂静的地方……”
(3)护持众生的心特别重要,千万不要断别人的善根。
(4)实际行持:务必要严格要求自己,尽一切能力去保护别人的心。
(5)并不困难:只要念念不忘,常提醒自己,应该都能做到。
(6)尤其身边的人,尽可能地帮助他们,护持他们的心,不要让他们散乱于世间八法中。
1)如何关心有缘人?
①不懂佛法的人:尽量给他们传讲佛法;
②行为不如法的人:尽量传达佛法慈悲的精神。
2)结果:他们的行为逐渐就会有所改变。
3)开示:这一点,不仅是出家人的责任,所有的居士都应该义不容辞。
(7)应断行为:
1)在传授过程中,打着佛教的旗号做一些欺骗众生的事情,这非常不好!
2)以佛法作为买卖品,为维护自己的生活而宣扬佛法,不管是谁都不允许。
(8)教诫:
1)开法会不仅是念咒、烟供,做一些热闹的形象工程;
2)重要的是在此期间每天学习佛法的内容;
3)让人们明白取舍因果的道理,他们的心能逐渐转变;
4)进而原来非常野蛮猖狂的人产生后悔心,从而心和行为有所改变;
5)真正觉得佛法并不是形象上的东西。
(9)如何沟通传递?以交谈的方式将真正的佛法传递给别人。
(10)法王如意宝的教言——善护他人之善心。
1)“信心稳固”(莫失己道):人不要漂来漂去,秉性一定要稳重;
2)“勿扰他心”:不要扰乱众生的心,不要故意害众生。
3、窍诀——平时在工作中,或者任何一个环境中,尽量保护别人的心。
(1)自己有能力:最好让他们的心转到行持善法方面;
(2)自己没有能力:也应遵循上师如意宝的教言,不要通过各种方法来扰乱别人的心。
4、总结:人应该有方向,就像车要有刹车一样,在危险的时候悬崖勒马,对恶行有一种控制力,这才是对的!
【颂词4】再三宜深观,身心诸状态,仅此简言之,即护正知义。
科判分析
本颂词位于“略说护持正知之法相”,是对“护持正知之方法”的总结归摄,以总结的方式宣说正知的法相。经常观察自己的三门,就是护正知的法相。
消文释义
我们务必要以明晓取舍的智慧再三观察自己的身体、语言以及心的状态,略而言之,这就是护持正知的法相。
本颂重难点
1、观察的方法:“再三观”、“深入观”。
(1)“再三观”,每时每刻、恒时观察三门,要长期反复、多次串习。
(2)“深入观”:通过智慧深入观察自己三门,而不是随随便便敷衍了事。
2、护持正知的法相是什么?即观察什么?
(1)身体方面:
1)仔细审查它到底在做什么?
2)坐姿对不对?
3)睡觉方式对不对?
4)平时的身姿对不对;
5)经常要找一些毛病,以如法的行为来对治。
(2)语言方面:
1)说了一些别人的过失;
2)不该说的两三句话已经说出来了;
3)今天念诵背书了,这个语言是对的;
4)对自己有个好坏的评价。
(3)内心方面:
1)早上在想什么?
2)中午在想什么?
3)晚上在想什么?
4)对内心时时刻刻要观察。
3、本品反复所讲,就是让我们护持正知正念。没有正知正念,违犯戒律的现象时有发生。
(1)龙猛菩萨说:“经常观察自己的三门,同时做对自他有利益的事情,此即为智者。 ”
(2)《佛子行》中云:“烦恼串习难对治,执持正知正念剑,贪等烦恼初生时,立即铲除佛子行。”
(3)佛经中说:“菩萨应恒时审察自心是行善抑或造恶。如行于善法,则生欢喜,并随喜而生定解;如行于恶法,则生不喜,尽一切方便制止恶业。”
4、为何需要长期观察监督自心?
(1)凡夫的毛病:像孩子一般,习气深重,自控力差,需要监督。
(2)圣者:多生累劫中修持善法,善行无勤而显现,无需造作。
【颂词5】法应恭谨行,徒说岂有益?唯阅疗病方,疾患云何愈?
科判分析
本颂词位于“教诫结合相续而精进”部分,是正知正念品的最后一个科判,教诫我们对于正法应实修,只有“结合自相续而精进”,学以致用,法融入心,才对自他有真正利益。
消文释义
我们的心身如果没有实地修持这些应行的修法,只是空口言说,又能有什么收益呢?比如仅仅读一读、看一看药方,疾病怎么就会痊愈呢?根本不会痊愈。
本颂重难点
1、教诫修行中要尽量用上佛法,而不要只是夸夸其谈。
(1)龙猛菩萨说:“盲人手中虽然持着明灯,但对他自己没有一点利益,只是听闻佛法而不去实践修习的人,也是如此。”
(2)过患:当真遇到严厉的对境,原来的境界就荡然无存,所说与所行完全背道而驰。
2、教证说明:必须学以致用、闻思修行。
(1)上师如意宝经常引用佛经的教证说:“如果没有好好修持,所学的法不一定用得上,就好比有些人虽然落到水里,但也有口干而死的现象。”
(2)佛经中说:“如果没有实地修持,听再多也没有多大意义。”
3、遣除偏堕:听再多也没有意义,那我以后不听法了,明天到山洞里专修去。
(1)这种专修也不一定能成功。
(2)因为:
1)缺乏闻思基础。以前听的法特别少,十部论典也没有,虽然自认为广闻博学,但有些基本的道理都不懂;
2)没有定解正见支撑,如果这样去修的话,很容易就修偏了。
(3)举例:如无垢光尊者、宗喀巴大师这样的文殊化身,示现在求学时,也是非常勤奋、非常努力。
(4)法王如意宝要求:
1)40岁之前:必须要精进地背书闻思;
2)40岁以后:才可以将所学的知识进行修持。
(5)乔美仁波切:一边闻思一边修行,这是最好的。
1)白天闻思教义后(闻思);
2)晚上再加以修持(实修);
3)每天在实际行动中不断串习法义(修行)。
(6)通过佛经中两个贵族少年修行公案,一个闻法后实修证得罗汉;一个只重听闻,不重实修,成三藏法师,弟子众多。佛陀以比喻开示:
1)闻法后实修者——罗汉:犹如牛的主人;
2)只听闻不重实修者——三藏法师:虽弟子众多,却犹如被雇来看管牛的人。
(7)总结:既要有闻思,又要有修行。
1)若没有闻思,很容易盲修瞎练;
2)如没有修行,就漂在字面上。
4、“唯阅疗病方,疾患云何愈?”——通过比喻进一步从两个角度阐述道理。
(1)医者角度——比喻夸夸其谈者。像一个医生特别会讲,但遇到病人时却不会应病予药,对病人没有丝毫利益;
(2)病人角度——比喻如同药方收集者。一个病人把药方背得滚瓜烂熟,可从来也没有抓药服用,疾病也不可能不药而愈。
(3)总结:应该遵循佛陀的教言,哪怕听到一句偈颂,也要在实际行动中去修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