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入行论广释》第8课

一、科判坐标


二、总义归摄:

我们正在学习大科判“论义”中的第二个科判“所入之自性”。“所入之自性”从三个方面来宣讲,前一课我们学习了第一个方面“所入者的所依补特伽罗”,即谁来入这种菩萨行?入者补特伽罗需要什么样的身心状态?寂天菩萨告诉我们,所入者补特伽罗的身所依是非常难得的暇满人身、意乐所依是非常稀罕的福德之心。本课将继续学习第二方面“入者的意乐”,意乐就是发心,即入者是通过什么样的发心趋入的?首先我们学习的是“发心之功德”中的“真实功德”,此处分共同和殊胜两种功德。本课内容就是学习科判“共同功德”里的“断除罪业”、“ 成办利乐”、“满足愿望”、“名义转移”四个小科判,要义归摄如下:


(一)断除恶业

由于凡夫人造善业的力量非常微弱,造恶业的力量极为强大,舍弃菩提心这个对治法,再也找不到其他法能够胜伏强大恶业相续了。因为:1.虽然修无上大圆满、大手印,或者参禅、念佛,这些都是非常了不起的殊胜法门,能摧毁罪业,但是如果没有菩提心,做这些善事虽有功德但不能超胜一切罪恶,也许只能成为人天福报之因。2. 菩提心一旦产生,造罪的相续绝对不可能再出现。正如《华严经》中云:“猫眼见即能震慑诸鼠,令其无法堪忍。同理,遍知之心(指菩提心)宝明目亦能制伏一切业惑之鼠,令其无法堪忍。”(详见颂词1)


(二)成办利乐

具足大悲智慧的佛陀在多生累世中深深思维、再再观察利益众生的方便,在穷尽一切法之后,发现菩提心是最能够饶益众生的方便,唯有殊胜的菩提心有百利而无一弊,全是功德、利益,没有一点害处,而且无量众生依此菩提心能顺利获证佛果。(详见颂词2)


(三)满足愿望

依靠菩提心可以满足大、中、小三士道各自所愿(但此颂所宣说的顺序为中、大、小):中士道声闻缘觉希望自己灭除三界轮回的各种痛苦,获得圆满断尽人无我的寂灭果位的愿望;也能满足大士道即大乘种性的菩萨为了利益众生、遣除他们相续中的一切痛苦而希求佛果的愿望;也能满足小士道寻求今生来世的人天快乐的愿望。(详见颂词3)


(四)名义转移

在轮回的牢狱中被业与烦恼紧紧束缚的苦难众生,如果能生起菩提心,从此以后名称上可以堪称一切如来之子,从意义上来说,成为人天世间的应礼处。因为相续中生起了菩提心,他就已经降生于如来家族中,将来必定会有这种能力,所以对他顶礼是非常合理的。(详见颂词4)

发心师兄:定解C18


  • 【颂词1】以是善行恒微弱,罪恶力大极难挡,舍此圆满菩提心,何有余善能胜彼。

    • 消文释义

      • 所依人身与意乐既难得又短暂,因此善法的对治也就显得十分可怜,换句话说,这种对治的善行时时刻刻都是力量微薄弱小而存在。相反,一切不善业的因缘聚合起来却非常容易,致使罪恶的力量格外强大、势不可挡,难以想象,而且接连不断产生。由此可见,现在我们就必须要具备能摧毁罪业的善法。对于弥天大罪,除了圆满智悲自性的菩提心以外,有什么其他善法能遣除得了?根本无法遣除。所以我们一定要发起菩提心。《华严经》中云:“猫眼见即能震慑诸鼠,令其无法堪忍。同理,遍知之心(指菩提心)宝明目亦能制伏一切业惑之鼠,令其无法堪忍。” (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 本颂重难点

      • 重点1:为什么凡夫人造善业的力量非常微弱?

        • (1)身所依人身难得又短暂,即凡夫的这个人身很难得到且寿命无常。

        • (2)心所依福德之心非常稀罕。修善法的福德之心就像黑夜中刹那出现的闪电一样十分短暂,因此善法的对治也就显得非常的可怜,换句话说,这种对治善行时时刻刻都是力量微薄弱小而存在。世间上的凡夫人大多数不信仰佛教,即便是信仰佛教,也只是当作一种消遣,而不是最重要的事情,自己的生意、工作、家庭等才是生活的重点,才是人生的主要目标。

        • (3)串习善业的习气非常薄弱,做善行的相续性非常差,修善法的力量相当弱。

      • 重点2:为什么凡夫人造恶业的力量极为强大?

        • (1)造罪的因缘很容易具足。

        • (2)我们无始以来非常擅长造作恶业,相续中恶业习气的力量非常强大,而且接连不断产生。

      • 重点3:为什么舍弃了菩提心这个对治法,就再也找不到其他能够胜伏强大恶业相续的法了?

        • (1)虽然修无上大圆满、大手印,或者参禅、念佛,这些都是非常了不起的殊胜法门,而且佛经中也说这些善法能摧毁罪业,但是参禅念咒,如果没有菩提心,做这些善事有功德,但不能超胜一切罪恶。华智仁波切也说:“如果没有菩提心,即便是修无上大圆满,也会成为小乘的法,或者变成一种说不清的法了(类似于外道)。” 上师如意宝讲过:“大家应该有一个心愿,就是一心一意地修持菩提心,应想到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唯一就是修持菩提心。” 上师如意宝曾经讲过:“不管是磕头、念咒还是顶礼,我们做任何一件善事,都比不上发菩提心。如果没有菩提心,即使念咒有多少万、多少亿,修了多少遍加行,参禅的境界有多高,这些功德实际上都不大,也许只能成为人天福报之因。”

        • (2)菩提心一旦产生,造罪的相续绝对不可能再出现。因为圆满菩提心的本体是全然利他的一种心态,修持菩提心就能够终止自私自利的心,就能瓦解、动摇罪业的根本,因为所有的恶业都因自利而造,所以要断除恶业,最好的方法就是修持菩提心。

    • 教证公案:

      • 1.《华严经》中云:“猫眼见即能震慑诸鼠,令其无法堪忍。同理,遍知之心(指菩提心)宝明目亦能制伏一切业惑之鼠,令其无法堪忍。” 老鼠看到了猫的眼睛,就会特别害怕,所以猫眼能震慑降伏一切老鼠,令它们无法堪忍,马上逃跑或是动弹不得。同理,无上菩提心一旦出现,我们相续中的贪嗔痴等烦恼、阿赖耶识上的种种恶业,马上就可以遣除无余,犹如老鼠在猫眼前不敢停留片刻一样,在菩提心的面前,所有的罪业根本不会存留。

      • 2.《经观庄严论》中说:“智者如果生起了菩提心,就能遮止无量罪业的恶行。”

      • 3.《本生传》中说:“若能生起菩提心,对一切众生像对自己的亲人一样关爱,所有的非法行就会被遮止,更何况是造不善业了。”

  • 【颂词2】佛于多劫深思维,见此觉心最饶益,无量众生依于此,顺利能获最胜乐。

    • 消文释义:

      • 诸位佛陀在三大阿僧祇劫中深深思维、再再观察利益众生的方便,结果发现这颗菩提心是对众生最为有利,因为依靠这一菩提心,无量众生能轻而易举获得无上菩提的殊胜安乐。(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 本颂重、难点:

      • 重点1:什么是成办利乐?

        • “利”指暂时的利益,“乐”指究竟安乐。菩提心帮助我们成办暂时和究竟的快乐。

      • 重点2:谁在多生累世中深深思维、再再观察利益众生的方便?为什么要多劫深思维?

        • 是具足大悲智慧的佛陀,或是佛在因地时的大菩萨。《释量论》中讲:佛陀是唯一的量士夫。

        • 佛在因地时,从发心到积累资粮的三个无数劫中,以菩萨的身份做了相应的观察思维。因为菩萨要在三个无数劫中积累资粮、行持菩提心,所以可以解释为佛在因地菩萨位时所作的甚深思维。

      • 重点3:他发现了什么利益众生的方便?为什么?

        • 佛在因地于多劫中思维什么法最能使众生获益、最能利益众生,穷尽一切法之后,发现菩提心是最能够饶益众生的方便,唯有殊胜的菩提心有百利而无一弊,全是功德、利益,没有一点害处。

        • 并且,无量众生依此菩提心能顺利获证佛果。从古至今,从释迦牟尼的佛教法开始到现在,二千五百多年来,不管是学显宗、密宗,还是汉传、藏传、南传佛教的修行者,依靠菩提心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果位的有多少个呢?可以说根本数不清。那么,没有依靠菩提心而得成就的有没有呢?绝对没有。有些人可能问:“往生不是不用菩提心吗?”不可能,真正往生的人,相续中没有菩提心的是没有的。《净土教言》中也讲了,有福报的人在往生的前一刹那,所有的菩提资粮(包括菩提心)就已经圆满了。有了菩提心,获得佛果会非常顺利,不像外道那样,要经历各种各样的苦行。

    • 教证公案:

      • 1.《释量论》中所讲:佛陀是唯一的量士夫。

      • 2.以前的高僧大德说过:“如果你想对佛陀报恩,首先就要知道佛陀是怎样对待我们的。”怎样对待的呢?依靠菩提心来利益众生。

      • 3.以前上师仁波切在光明梦境中见到麦彭仁波切时说:“我对您报恩的唯一方法,就是发愿利益众生。”

      • 4.《中观庄严论》中也说,诸佛菩萨除了利益众生以外,再没有其他工作了。

  • 【颂词3】欲灭三有百般苦,及除有情众不安,欲享百种快乐者,恒常莫舍菩提心。

    • 消文释义:

      • 想要摧毁自己在三有中的千万痛苦、想要遣除其他一切有情的所有不幸、想要使自他群生普享百千快乐的人恒时也不要舍弃菩提心,因为依靠它必定能实现这些目标。(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 本颂重、难点:

      • 重点1:依靠菩提心必定能满足什么愿望?

        • 中士道声闻缘觉希望自己灭除三界轮回的各种痛苦,获得圆满断尽人无我的寂灭果位(阿罗汉果或缘觉果);大士道即大乘种性的菩萨为了利益众生、遣除他们相续中的一切痛苦而希求佛果;小士道,即寻求今生来世的人天快乐,是一种自我享受福报自私自利的发心。无论哪一种人,依靠菩提心都能满足愿望,因此不能舍弃菩提心,否则的话,他们的愿望是实现不了的;三士道的修法都需要具足菩提心。

      • 重点2.:“恒常莫舍菩提心”如何解释?

        •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一方面指菩萨本人不能舍弃菩提心。因为菩萨发心是为救度一切众生,三类众生都要救度,所以想要救度三类众生的菩萨不能够舍弃菩提心。另一方面观察三士道众生都需要菩提心。小乘中士道的人有利他心,对和自己有关的父母亲属、弟子等是有利他心的,是愿意利益他们的,也具有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如阿罗汉在入灭前也会讲经说法,引导他人趣向阿罗汉道,这些都是利他,可以和菩提心沾边,因为菩提心以利他为主;在十善业道中,所有的善法无一不是利他的:修桥补路是利他,做慈善帮别人是利他,所有的善业都以利他为宗旨,通过善业可以感受百种快乐。因此想要享受百种快乐的人,绝对不能离开利他心,一旦离开了利他的想法,完全自私自利就和恶业相关联了,与善法相关联的都是利他的心和行为。因此下士道众生想要享受百种快乐,也不能离开菩提心的利他部分。

        • 总而言之,要摧毁自己在三有中的痛苦,要救度一切众生,要让自他众生享受快乐,都不要舍弃菩提心。

      • 重点3:如何在生活中修持菩提心?

        • 所谓的菩提心就是一种关爱、一种爱心。如果这种爱心在家庭、工作、寺院、团体、整个世界,再说大一点,乃至无量的世界中都遍布它的光芒,就能令所有的众生获得温暖。上师在法本中告诉我们,作为佛教徒,应该从自身做起,应该有个比较明显的修证外相。什么样的修证外相呢?应将自己当作一盏灯,灯有两种作用,一是不断地产生后面的相续,第一刹那产生第二刹那、第二刹那产生第三刹那……,自身不断地产生光明,照亮自己;二是能遣除周围的黑暗。所以,我们每个人发了菩提心以后,就应该像一盏灯,在照亮自己的同时,也能够帮助身边的人,不管是家庭、单位、国家,甚至全世界,你的力量有多大,就应该把菩提心的光散发得有多广,依靠菩提心的光和热,真正去利益有缘众生。有些道友这样想:我现在好好地修持,不接触任何人,等得到一地菩萨的果位以后,才开始发菩提心,“上班”做利益众生的事,这种想法是不对的。

    • 教证公案:

      • 1.佛陀在经中说:“诸比丘,纵遇命难也不能舍弃菩提心。”

      • 2.上师如意宝以前也讲过:“大家应该发愿生生世世不舍弃三宝、不诽谤三宝;修行一定要坚定不移,不能遇到违缘困难就马上动摇;即使遭遇生命危险也不舍弃菩提心。”

  • 【颂词4】生死狱系苦有情,倘若生起菩提心,即刻得名诸佛子,世间人天应礼敬。

    • 消文释义:

      • 在轮回的牢狱中被业与烦恼紧紧束缚的苦难众生,如果能生起菩提心,那么瞬间也就是说从此以后,名称上可以堪称一切如来之子,从意义上来说,成为人天世间的应礼处。(《入行论释·善说海》)

    • 本颂重、难点:

      • 重点1:颂词中讲的菩提心是哪一种?

        • 此处讲的是世俗菩提心,只要对大乘有信心,即使是凡夫人,也能够生得起来。它不像胜义菩提心那样,只是在圣者相续中才有,只有证得一地菩萨以上才能获得,《入中论》中说:只有一地菩萨以上,才得名为胜义菩提心的佛子。这里所说的只是世俗菩提心。还有些论师认为,此处是讲行菩提心(世俗菩提心的一种),是从行为上说的。

      • 重点2:为什么将生死轮回比喻成监狱呢?

        • 因为监狱里的犯人只有一个小小的空间可容自己活动,除此以外没有任何自由。同样,轮回也相当于是个监狱,上去最多只能到有顶,下去就是无间地狱,好像蜜蜂被关在瓶子里一样,根本不能超越这个范围。

      • 重点3:有些人想:我既是凡夫又是菩萨,这会不会相违呢?

        • 不相违。因为所谓的“凡夫”,是指我们相续中具足了业和烦恼,而所谓的“菩萨”,是指已经具足利他的心和行为,故二者并不相违。

      • 重点4:轮回中的凡夫一旦生起菩提心后,其名字和意义就有什么不同了?为什么?

        • 在他生起菩提心的那一刻,他的名称就已经变成菩萨了;这样的菩萨可完全可以接受别人的供养、顶礼和恭敬承事,不会有过失。因为,如果相续中生起了菩提心,虽然这个人现在还不能直接利益众生,不能像一地菩萨那样将身体化为一百个,一刹那间利益一百个众生,但他已经降生于如来家族中,将来必定会有这种能力,所以对他顶礼是非常合理的。而且,这种菩提心不管在什么众生的相续中产生,都值得我们顶礼。但假如是凡夫人受别人供养、恭敬顶礼,那他肯定受不起,会有四种罪或别解脱戒里的一些罪业。

    • 教证公案:

      • 1.《入中论自释》中讲:印度那些将月亮作为天尊的外道,不会顶礼十五的月亮,而是顶礼初一的月亮。同样,佛陀说对佛菩萨不一定要顶礼,但最开始生起菩提心的人非常了不起,佛说应该在这个人面前顶礼。所以,相续中如果生起了菩提心,那就是新的菩萨了。

      • 2. 佛陀在《迦叶请问经》和《宝积经》中也是这样说的:转轮王的儿子生下来后,虽然还不能做国王的事业,但附近小国的大臣民众都应像对国王一样向他顶礼。为什么呢?因为他生于王族,未来必定会真正继承王位(登上王位相当于得一地菩萨)。

      • 3.佛陀在《毗奈耶经》中说:应该顶礼初发菩提心的菩萨。对相续中刚刚生起菩提心的菩萨,即使是旁生,也值得我们顶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