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堂小测|《入行论广释》第177课

01

本课中上师从哪些角度劝诫我们尽量不要看一些世间书?(多选)

A、即生中能遇到甚深空性法门,是一种福分,应当珍惜;

B、阅读世间杂书,心会散乱,尤其是初学者;

C、世间书与解脱无关;

D、以贪嗔痴为主的世间书,会影响我们微薄的信心和智慧,会导致嫌佛法太深而不愿意看。



02

趋向解脱的过程中,空性和利他的关系是什么?(多选)

A、(二者兼具)在成佛过程中,一定要行持利他心和观空性;

B、(行持中不可分割)见解是空性,行为是利他;

C、(没有空性见解难以解脱)如果没有空性见解,不管是念佛、参禅还是修无上密法,都会被实执紧紧束缚着,要想解脱非常困难;

D、没有积累资粮,善根因缘不成熟,难以听闻空性法门。



03

若有人问:通过对世间万事万物的分析,万法无生,既然无生,世俗显现就不存在,没有世俗谛,那么又如何安立胜义谛呢?对此如何解释?(多选)

A、万法不存在,是从胜义谛的角度,安住在究竟的菩提果位或者说胜义谛时,一谛都不可得,何况是四谛,此时连抉择胜义谛的空性智慧都不用承认,因此,这样承许没有过失;

B、从抉择现相而言,众生所缘取的种种显现,在不清净的六根前也可以展现;

C、尽管万法无生无灭,但由于众生业障深重,没有证悟这一点而分别妄执为有生有灭,故在他们面前安立世俗谛是可以的。如果有了世俗谛,将它的真相——空性部分安立为胜义谛,这样一来,不至于成为无有二谛的过失;

D、众生不清净的六根前显现的只是一种假象,并非诸法的真正实相。


1、本课中上师从哪些角度劝诫我们尽量不要看一些世间书?(多选)

参考答案:ABCD

A、即生中能遇到甚深空性法门,是一种福分,应当珍惜;

B、阅读世间杂书,心会散乱,尤其是初学者;

C、世间书与解脱无关;

D、以贪嗔痴为主的世间书,会影响我们微薄的信心和智慧,会导致嫌佛法太深而不愿意看。

解析:我们即生中遇到这样甚深的法门,是一种福分,理应生起欢喜心,同时要经常翻阅中观和菩提心为主的书籍(A)。现在的世间杂书五花八门,如果去阅读、去学习,心逐渐逐渐就会散乱,尤其是初学者,除了大乘经论以外,尽量不要看一些世间书(B)。古人云:“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当然,古人的圣书不一定是解脱道,但这种说法还是有道理(C)。假如经常看一些世间书,乃至电视、报纸等贪嗔痴为主的东西,我们本来就很微薄的信心和智慧,肯定会受到影响,以致最后嫌佛法太深而不愿意看(D)。】


2、趋向解脱的过程中,空性和利他的关系是什么?(多选)

参考答案:ABCD

A、(二者兼具)在成佛过程中,一定要行持利他心和观空性;

B、(行持中不可分割)见解是空性,行为是利他;

C、(没有空性见解难以解脱)如果没有空性见解,不管是念佛、参禅还是修无上密法,都会被实执紧紧束缚着,要想解脱非常困难;

D、没有积累资粮,善根因缘不成熟,难以听闻空性法门。

解析: 我们每个人的爱好、生活方式各不相同,但最究竟的道路是一致的,众生都具有善德如来藏,只不过示现成佛的快慢不同而已。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一定要行持利他心和观空性(A)。以前我引用过一位上师的言教,他要求大家一定要想到:“我们作为佛教徒,见解是空性,行为是利他。”所以,见和行在修学中非常重要(B)。如果没有空性见解,不管是念佛、参禅还是修无上密法,都会被实执紧紧束缚着,要想解脱非常困难(C)。现在有些人念佛特别虔诚,但对遣除障碍、积累资粮以及往生极乐世界的执著非常强烈,在如此强烈的约束下能不能往生呢?据《般若经》的观点,有一定的困难。由于在闻思过程中对空性没有了解,现在很多佛教徒修行时的实执非常可怕,而今,大家善根因缘成熟,有这么好的闻受空性的机会,千万不要轻易放弃(D)。


3、若有人问:通过对世间万事万物的分析,万法无生,既然无生,世俗显现就不存在,没有世俗谛,那么又如何安立胜义谛呢?对此如何解释?(多选)

参考答案:ABCD

A、万法不存在,是从胜义谛的角度,安住在究竟的菩提果位或者说胜义谛时,一谛都不可得,何况是四谛,此时连抉择胜义谛的空性智慧都不用承认,因此,这样承许没有过失;

B、从抉择现相而言,众生所缘取的种种显现,在不清净的六根前也可以展现;

C、尽管万法无生无灭,但由于众生业障深重,没有证悟这一点而分别妄执为有生有灭,故在他们面前安立世俗谛是可以的。如果有了世俗谛,将它的真相——空性部分安立为胜义谛,这样一来,不至于成为无有二谛的过失;

D、众生不清净的六根前显现的只是一种假象,并非诸法的真正实相。

解析:答案A是按照堪布根霍等论师的解释,虽没有直接回答,其实以间接的方式已经回答了。虽然抉择实相时不能承认二谛,但从抉择现相的角度而言,二谛是存在的,因此答案B正确。按照《善说海》中的答复,对于没有证悟的众生前,可以安立世俗谛,并可以将空性部分安立为胜义谛,这样也不至于成为无有二谛的过失,因此可以按照答案C解释。虽然万法在实相中不存在,但观待众生不清净的六根前,显现出假相,因此答案D也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