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堂小测|《入行论广释》第7课

01

1、我们若想自己的学习、修行、闻思全部趋入大乘菩提当中,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多选)

A.趋入的身份;

B.趋入的时间;

C.趋入的心态;

D.趋入的方法。



02

2、获得菩提心功德的关键条件是( )(多选)

A.我们的“身体”能否成为菩提心的所依;

B.我们的“身体”是否长得健美、漂亮;

C.我们的“心”能否成为菩提心的所依;

D.我们的“心”能否经得住违缘的考验。



03

3、能圆满获得菩提心的“身份”是( )(单选)

A.人身;

B.天人;

C.龙王;

D.旁生。



04

4、“暇满人身”中,“暇”的意思是( )(多选)

A.瑕疵;

B.闲暇;

C.空闲;

D.无暇。


05


5、以下属于“八无暇”的是( )(多选)

A.耕田的老黄牛;

B.非洲土著居民;

C.唐氏综合征患者;

D.基督徒。


06


6、以下不属于“十圆满”的是( )(多选)

A.能念佛的鹦鹉;

B.南美原始土著居民;

C.盲人;

D.印度教徒。


07


7、以下关于“暇满”的表述,错误的是( )(多选)

A.“暇”指的是远离了8种无暇之处,其中非人5种,人中3种;

B.“满”指的是具足10种圆满,包括5种自圆满,5种他圆满;

C.远离8种无暇和具足10种圆满,满足一项就可被称为“暇满”人身;

D.“暇”和“满”是相互矛盾的,彼此不能同时满足。


08


8、以下从“因方面”阐述获得人身难得,完整、正确的是( )(单选)

A.能够获得暇满人身,是因为前世戒律清净;

B.要想获得暇满人身,必须以布施、持戒、忍辱等六波罗蜜多为缘;

C.之所以能获得人身,是因为往昔所发的殊胜善愿;

D. 具足以上三种因缘,即守持清净戒律、行持六波罗蜜多、发殊胜愿。


09


9、以下关于“暇满人身”难得的比喻,恰当的是( )(多选)

A.“盲龟值木轭”;

B.“昙花难以现世”;

C.“撒豌豆于墙壁”;

D.“沉香木气味”。


10


10、在本课中,上师告诫我们: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于( )(多选)

A.住大房子,开豪车;

B.对佛陀有敬仰心;

C.将佛教的精神真正融入内心;

D.令自己的行为和心态有所改变。


11


11、根据《宝箧经》的观点,“信心的对境”主要包括( )(多选)

A.佛陀;

B.菩萨;

C.佛菩萨的行为;

D.菩提果。


12


12、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大乘修行人的标准是( )(多选)

A.对三宝、对上师有没有信心;

B.面容是否好看;

C.对众生有没有大悲心;

D.银行存款多不多。


01 我们若想自己的学习、修行、闻思全部趋入大乘菩提当中,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多选)

参考答案:ACD

A.趋入的身份;

C.趋入的心态;

D.趋入的方法。

【解析:上师在本课讲解颂词科判时,讲到:“科判的意思是,我们若想自己的学习、修行、闻思全部趋入大乘菩提当中,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趋入的身份(A)、趋入的心态(C)、趋入的方法(D)。”】


02 获得菩提心功德的关键条件是( )(多选)

参考答案:AC

A.我们的“身体”能否成为菩提心的所依;

C.我们的“心”能否成为菩提心的所依;

【解析:身体是菩提心的身所依,心是菩提心的心所依。上师在本课中讲到:“菩提心的功德依靠什么样的身份来获得呢?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是我们的‘身体’能否成为菩提心的所依(A),二是我们的‘心’能否成为菩提心的所依(C),这两个条件非常关键。否则,菩提心如果没有所依,它就无法存在,如同大地不存在,高楼大厦就会成为空中楼阁一样,菩提心也必须要有一种所依。”】

03 能圆满获得菩提心的“身份”是( )(单选)

参考答案:A

A.人身;

【解析:上师在本课中讲到:“那么,菩提心依靠什么样的身份获得呢?依靠人身(A)来获得。如果获得了人身,菩提心就很容易产生;假如没有人身,虽然经典里说天人、龙王等身也可以是菩提心的所依,但这些身体并不殊胜,只不过从‘可以生起’的角度来讲的,他们的菩提心不能三时都圆满。”】

04 “暇满人身”中,“暇”的意思是( )(多选)

参考答案:BC

B.闲暇;

C.空闲;

【解析:上师在本课中讲到:“暇满人身中的‘暇’指闲暇(B),即是远离了八种无暇之处……远离了以上八种无暇,就具足了暇满中的‘暇’。暇也可理解为空闲(C)。”】

05 以下属于“八无暇”的是( )(多选)

参考答案:ABCD

A.耕田的老黄牛;

B.非洲土著居民;

C.唐氏综合征患者;

D.基督徒。

【解析:主要考察“八种无暇”的理解。上师在本课中讲到:“暇满人身中的‘暇’指闲暇,即是远离了八种无暇之处,包括非人中的四种、人中的四种。非人的四种:地狱、饿鬼、旁生(A)、长寿天。人中的四种:边地(B)、佛不出世、持邪见者(D)、喑哑(C)。”】

06 以下不属于“十圆满”的是( )(多选)

参考答案:ABCD

A.能念佛的鹦鹉;

B.南美原始土著居民;

C.盲人;

D.印度教徒。

【解析:主要考察“十圆满”的理解。上师在本课中讲到:“‘满’是具足十种圆满——五种自圆满:转生人中(A)、转生到佛教兴盛的中土(B)、诸根具足(C)、业际无颠倒、对佛法有信心(D);五种他圆满:佛陀出世、佛已说法、佛法住世、自入圣教(D)、师已摄受。”】

07 以下关于“暇满”的表述,错误的是( )(多选)

参考答案:ACD

A.“暇”指的是远离了8种无暇之处,其中非人5种,人中3种;

C.远离8中无暇和具足10种圆满,满足一项就可被称为“暇满”人身;

D.“暇”和“满”是相互矛盾的,彼此不能同时满足。

【解析:主要考察“八无暇”和“十圆满”的理解。上师在本课中讲到:“暇满人身中的‘暇’指闲暇,即是远离了八种无暇之处,包括非人中的四种、人中的四种(A)。”“远离八种无暇、具足十种圆满,总共要具足十八种条件,才能叫做‘暇满’人身(C)。”“实际上,‘暇’和‘满’是根本不矛盾的(D),比如,‘暇’中的没有转生边地,就是‘满’中的生于中土……”】

08 以下从“因方面”阐述获得人身难得,正确的是( )(单选)

参考答案:D

D. 具足以上三种因缘,即守持清净戒律、行持六波罗蜜多、发殊胜愿。

【解析:主要考察从“因方面”思维“暇满人身”难得。上师在本课中讲到:“人身依靠清净戒律而获得(A),尤其是暇满人身,必须以前世的清净戒律为因(B),布施、持戒、忍辱等六波罗蜜多为缘(C),再加上往昔所发的殊胜善愿(D),具足这些因缘才能获得。”】

09 以下关于“暇满人身”难得的比喻,恰当的是( )(多选)

参考答案:ABCD

A.“盲龟值木轭”;

B.“昙花难以现世”;

C.“撒豌豆于墙壁”;

D.“沉香木气味”。

【解析:主要考察从“比喻方面”思维“暇满人身”难得。上师在本课中讲到:“佛陀在大乘经典中宣说人身难得时,有时候用盲龟值木轭(A)的比喻,有时候用昙花难以现世(B)的比喻,有时候用撒豌豆于墙壁(C)偶尔会停留的比喻,有时候用沉香木气味(D)的比喻。”】

10 在本课中,上师告诫我们: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于( )(多选)

参考答案:BCD

B.对佛陀有敬仰心;

C.将佛教的精神真正融入内心;

D.令自己的行为和心态有所改变。

【解析:上师在本课中讲到:“世间上的人并不这么认为,有些人说人生的三大事情是房子、轿车,和其他的一些事物。但我想,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什么呢?在于你对佛陀有敬仰心(B)……只有将佛教的精神真正融入内心(C),令自己的行为和心态有所改变(D),这才是佛法的教义。”】

11 根据《宝箧经》的观点,“信心的对境”主要包括( )(多选)

参考答案:ABCD

A.佛陀;

B.菩萨;

C.佛菩萨的行为;

D.菩提果。

【解析:上师在本课中讲到:“信心的对境,《宝箧经》中说,是佛陀(A)、菩萨(B)、佛菩萨的行为(C)、菩提果(D)。”】

12 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大乘修行人的标准是( )(多选)

参考答案:AC

A.对三宝、对上师有没有信心;

C.对众生有没有大悲心;

【解析:上师在本课中讲到:“我们是不是大乘修行人,一是要看自己对三宝、对上师有没有信心(A),对众生有没有大悲心(C),如果有了这两个因,相续中就会生起善法的念头,这种念头要让它延续下去,不要一下子就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