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堂小测|《入行论广释》第8课

01

断除罪业最好的方法是( )(单选)

A.菩提心;

B.参禅;

C.修无上大圆满;

D.善心念佛。



02

导致凡夫众生造善业的时间很短暂,力量极其微弱,难以抵挡罪业的原因是( )(多选)

A.凡夫众生把做生意、工作和家庭等作为生活的重点和人生的主要目标;

B.凡夫众生把学佛修行当做一种消遣;

C.凡夫众生中真正学佛的少,能如理如实修行并且各方面相当如法的更少;

D.凡夫众生在行持善法的过程中,外境的诱惑力很强大,而众生的心力又非常薄弱。



03

佛经过多生累劫思维后发现,帮助众生最好的办法是( )(单选)

A.布施财物;

B.修无上大圆满;

C.菩提心;

D.介绍对象。



04

以下关于“三士道”的表述,正确是( )(多选)

A.“三士道”分为:“大士道”、“中士道”和“小士道”;

B.“三士道”获得的最终果位不同。“大士道”获得的是“佛果”、“中士道”获得的是“阿罗汉果或缘觉果”、“小士道”获得的是“人天快乐”;

C.“三士道”的希求不同。“大士道”是为了众生得到解脱,“中士道”是为了自己的寂灭安乐,“小士道”是想自己获得快乐;

D.“三士道”都不能离开菩提心。


05


在本课中,上师叮嘱我们作为佛教徒,应该有的“修正外相”是( )(多选)

A.看破红尘,剃发出家;

B.看淡一切,不思进取;

C.依靠菩提心利益有缘众生;

D.勇猛精进,努力修行。


06


以下关于“菩提心”的表述,正确的是( )(多选)

A.菩提心是有智慧的人才生得起来;

B.菩提心是真正、唯一的能利益我们的、不会过期的妙药;

C.菩提心是佛法的精华,是佛陀智慧的结晶;

D.菩提心是一种关爱、一种爱心,能令所有的众生获得温暖。


07


在本课中,上师告诫我们,“所谓的修行好”指的是( )(多选)

A.能闭着眼睛坐很长时间;

B.能将佛法的道理付诸实践,真正运用到实际行动当中;

C.能将佛法的道理体现在我们的一言一行当中;

D.能以佛法的精神来摄持我们平时的所作所为。


08


颂词“生死狱系苦有情,倘若生起菩提心”中的“菩提心”属于( )(多选)

A.世俗菩提心;

B.胜义菩提心;

C.愿菩提心;

D.行菩提心。


09


若凡夫人在相续中生起了菩提心,则这个人( )(多选)

A.他的名称从“凡夫”变成了“菩萨”;

B.可以接受别人的供养、顶礼和恭敬承事;

C.还会生起自私自利的心;

D.虽然生起了菩提心,但还有退失的可能。


10


在本课的最后,上师再次叮嘱:我们最大的目标是( )(单选)

A.贷款买房;

B.成家立业;

C.没有蛀牙;

D.利益众生。


01 断除罪业最好的方法是( )(单选)

参考答案:A

A.菩提心。

【解析:上师在本课讲解第一个颂词时,讲到:“菩提心(A)是断除罪业最好的一种方法。”有些人可能想:其他的善法也可以吧,比如修无上大圆满、大手印,或者参禅、念佛,这些都是非常了不起的殊胜法门,为什么不能胜过这些罪业呢?当然,佛经中也说这些善法能摧毁罪业,但是你参禅念咒,如果没有菩提心,做这些善事有没有功德呢?有是有功德,但不能超胜一切罪恶。前段时间学习华智仁波切的教言时说了:"如果没有菩提心(A),即便是修无上大圆满,也会成为小乘的法,或者变成一种说不清的法了(类似于外道)。”


02 导致凡夫众生造善业的时间很短暂,力量极其微弱,难以抵挡罪业的原因是( )(多选)

参考答案:ABCD

A.凡夫众生把做生意、工作和家庭等作为生活的重点和人生的主要目标;

B.凡夫众生把学佛修行当做一种消遣;

C.凡夫众生中真正学佛的少,能如理如实修行并且各方面相当如法的更少;

D.凡夫众生在行持善法的过程中,外境的诱惑力很强大,而众生的心力又非常薄弱。

【解析:主要考察颂词“以是善行恒微弱,罪恶力大极难挡,舍此圆满菩提心,何有余善能胜彼。”的法义理解。上师在本课讲解该颂词时,讲到:“世间上的凡夫人大多数不信仰佛教,即便是信仰佛教,也只是当做一种消遣(B)。”“自己的生意、工作、家庭等才是生活的重点,才是人生的主要目标(A)。”“现在的人口越来越多,一个大城市中有几万个人,在这些人当中,真正学佛的有多少?在学佛的人当中,能如理如实修行的有多少?如理修行的人当中,每天二十四小时真正用到修行方面,心清净、不散乱,行为也相当如法的修行人又有多少?通过这样的观察,即可以了知凡夫造善业的时间确实是相当少(C)。”“本来我们的心已经散乱得不得了了,再把外面眼花缭乱的世界引过来,外境的诱惑力如是的强大,自己心的力量又如是的薄弱(D),这样一来,修行就会彻底瓦解,彻底失去根本了。”】

03 佛经过多生累劫思维后发现,帮助众生最好的办法是( )(单选)

参考答案:C

C.菩提心。

【解析:主要考察颂词“佛与多劫深思维,见此觉心最饶益,无量众生依于此,顺利能获最胜乐。”的法义理解。上师在本课讲解该颂词时,讲到:“在多生累劫中,佛陀为了利益众生,一直反复思维:帮助众生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最后他发现,菩提心(C)对众生有相当大的利益,除此之外,其它任何善法也比不上菩提心(C)的利益大。”“佛不是几年、几十年,也不是几百年、几千年,而是多生累劫一直都在思维。最后发现了什么呢?众生由于无明,深陷轮回非常可怜,唯有菩提心(C)才能将他们从轮回的苦苦、行苦、变苦等痛苦中彻底解救出来,获得永远快乐的佛果。”】


04 以下关于“三士道”的表述,正确是( )(多选)

参考答案:ABCD

A.“三士道”分为:“大士道”、“中士道”和“小士道”;

B.“三士道”获得的最终果位不同。“大士道”获得的是“佛果”、“中士道”获得的是“阿罗汉果或缘觉果”、“小士道”获得的是“人天快乐”;

C.“三士道”的希求不同。“大士道”是为了众生得到解脱,“中士道”是为了自己的寂灭安乐,“小士道”是想自己获得快乐;

D.“三士道”都不能离开菩提心。

【解析:主要考察颂词“三士道”的概念以及颂词“欲灭三有百般苦,及除有情众不安,欲享百种快乐者,恒常莫舍菩提心。”法义理解。上师在本课讲解该颂词时,讲到:“第一句是讲中士道(A),也就是说,声闻缘觉希望自己灭除三界轮回的各种痛苦,获得圆满断尽人无我的寂灭果位(阿罗汉果或缘觉果)(B);第二句是讲大士道(A),大乘种姓的菩萨为了利益众生、遣除他们相续中的一切痛苦而希求佛果(B);第三句是讲小士道(A),即寻求今生来世的人天快乐(B),是一种自我享受福报自私自利的发心。”“不管是小士道、中士道还是大士道,每个众生都有希求,大士道是为了众生得到解脱,中士道是为了自己的寂灭安乐,小士道只是想自己获得快乐(C),无论哪一种人,都不能舍弃菩提心(D)。”


05 在本课中,上师叮嘱我们作为佛教徒,应该有的“修正外相”是( )(多选)

参考答案:C

C.依靠菩提心利益有缘众生。

【解析:上师在本课叮嘱我们:“我们作为佛教徒,应该从自身做起,应该有个比较明显的修正外相。什么样的修正外相呢?……我们每个人发了菩提心以后,就应该像一盏灯,自照亮自己的同时,也能够帮助身边的人……依靠菩提心的光和热,真正去利益有缘众生(C)。”

06 以下关于“菩提心”的表述,正确的是( )(多选)

参考答案:ABCD

A.菩提心是有智慧的人才生得起来;

B.菩提心是真正、唯一的能利益我们的、不会过期的妙药;

C.菩提心是佛法的精华,是佛陀智慧的结晶;

D.菩提心是一种关爱、一种爱心,能令所有的众生获得温暖。

【解析:上师在本课中讲到:“菩提心是有智慧的人才能生起来的,没有智慧的人就连听都听不进去,更不用说生起来了(A)……”“菩提心是真正、唯一的妙药(B)。现在有些医学家营养学家认为‘我发明了某某产品……’这些药很快就过期了,菩提心会不会过期呢?肯定不会(B)。”“菩提心是佛法的精华,是佛陀智慧的结晶(C)。”“所谓的菩提心就是一种关爱、一种爱心……能领所有的众生获得温暖(D)。”

07 在本课中,上师告诫我们,“所谓的修行好”指的是( )(多选)

参考答案:BCD

B.能将佛法的道理付诸实践,真正运用到实际行动当中;

C.能将佛法的道理体现在我们的一言一行当中;

D.能以佛法的精神来摄持我们平时的所作所为。

【解析:上师在本课中讲到:“所谓的修行好,并不是闭着眼睛做很长时间,而是将佛法的道理付诸实践,真正运用到实际行动当中(B),这才是名副其实的修行人。所以,我们应将佛法的道理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C)平时的所作所为尽量以佛法的精神来摄持(D),如此才能让人真正感受到佛法的伟大。”


08 颂词“生死狱系苦有情,倘若生起菩提心”中的“菩提心”属于( )(多选)

参考答案:AD

A.世俗菩提心;

D.行菩提心。

【解析:主要考察颂词的法义理解。上师在本课中讲到:“束缚在生死轮回监狱里的痛苦有情,如果相续中生起了菩提心,那么在生起的当下,他的名称就已经由原来的‘凡夫’变成了‘菩萨’。……这个菩提心是指什么菩提心啊?此处讲的是世俗菩提心(A)……它不像胜义菩提心那样,只是在圣者相续中才有……这里所说的只是世俗菩提心(A)。还有些论师认为,此处是讲行菩提心(D)(世俗菩提心的一种),是从行为上说的。”

09 若凡夫人在相续中生起了菩提心,则这个人( )(多选)

参考答案:ABCD

A.他的名称从“凡夫”变成了“菩萨”;

B.可以接受别人的供养、顶礼和恭敬承事;

C.还会生起自私自利的心;

D.虽然生起了菩提心,但还有退失的可能。

【解析:上师在本课中讲到:“束缚在生死轮回监狱里的痛苦有情,如果相续中生起了菩提心,那么在生起的当下,他的名称就已经由原来的‘凡夫’变成了‘菩萨’(A)。”“这样的菩萨可不可以接受别人的供养、顶礼和恭敬承事呢?完全可以(B)。”“尽管如此,这并不是说从此以后你自私自利的心一刹那也不能升起(C)。作为凡夫人,虽然发了利益众生的心,但发了心之后,自私自利的心肯定还会有(C),还会做自己的事情……。”“此处的菩提心,以前印度的布布达论师等认为是胜义菩提心,后来许多论师遮破了他的观点……因为世俗菩提心有退失的可能(D),也有恢复的机会,但胜义菩提心不可能退失。关于菩提心的理由,《学集论》中也有大量的教证和理证,同时还说明了凡夫的相续也可以生起世俗菩提心。”

10 在本课的最后,上师再次叮嘱:我们最大的目标是( )(单选)

参考答案:D

D.利益众生。

【解析:上师在本课最后叮嘱到:“利益众生(D)是我们最大的目标,在这个问题上,大家应该去深深思维,每个人都应该了解到菩提心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