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丨《亲友书》第11课

本课科判


本课重点

  • 抉择无我的道理,摧毁二十种萨迦耶见。

  • 五蕴是以十二缘起所产生。

  • 万法空性,应修般若法门。

  • 要断除解脱的违品——戒禁取见、萨迦耶见、怀疑,如实通达无我境界。

  • 要依赖于自己的精勤和次第修习四谛去解脱。

  • 恒常修学殊胜的戒定慧三学。

  • 身念处修法是解脱者的必经路。


本课难点

  • 平时在修行中反复串习无我的道理。

  • 对一切万法没有贪执,就像在梦中做事一样,只是在众生面前随缘行事。

  • 修持世间和出世间正见,断除三种结。

  • 护持正念,不要执著身体。


本课脉络

  • 抉择无我。

  • 观察我之所依蕴。

  • 宣说道之违品—三结。

  • 道之顺缘—精进。

  • 总说三学。

  • 厌离此生之方法略说。


脉络展开

一.庚二(真实宣说具智慧之道)分二:一、别说重要之见;二、真实之道。

辛一(别说重要之见)分二:一、抉择无我;二、观察我之所依蕴。

壬一、抉择无我:

当悟经说色非我,我不具色非依存,

色亦不依我而住,如是余四蕴皆空。


1.释义:

应当了悟经中所说的“色非我”的含义,色与我不是一体。我与色之间也不是像人具有瓶子一样具有关联,我和色法相互不是以“我依于色”或“色依于我”的异体方式而存在。同理,其余的受想行识四蕴也均是以无我而空的。

2.分析“无我”,摧毁二十种萨迦耶见。

①如果“我”存在,那与五蕴要么是一体,要么是他体,除此之外不可能有其他方式。

A.“我”与色蕴之间的关系,既不是一体,也不是他体。

a.“我”与色蕴不是一体:“色非我”。

b.“我”与色蕴不是他体。

•“我不具色”。

•“色亦不依我而住”。

•“色我非依存”。

B.“我”与受、想、行、识这四蕴,也不是一体或者他体。

②二十种萨迦耶见:五蕴各自通过四相来观察,总共有二十种我见。

③以上述方式进行推理,可知五蕴没有“我”,这就是佛经中常提到的“摧毁二十种萨迦耶见大山”。

3.平时要在修行中反复串习无我的道理。

①佛陀在大乘经典中一再宣说“我”不存在,然而被无明缠缚的可怜众生,往往将不存在的假我执为实有。

②承许究竟义中有“我”存在的人,并没有通达释迦牟尼佛甘露妙法的美味。

【教证】《中论》:“若人说有我,诸法各异相,当知如是人,不得佛法味。”

③众生将本不存在的“我”,反而执著为实有,每天为了这个“我”而奔波,由于没有遇到善知识和大乘佛法,一直在轮回中漂泊,还认为自己见解相当正确,并把很多人引入邪道中去。

④大乘修行人,必须对佛法的核心——无我法门有所了解,并经常串习这种境界。

⑤只有长期串习,对无我的定解越来越稳固,那么凡是与“我”有关的烦恼,最终才可以销声匿迹。

4.通过闻思修,减少我执,通达无我。

①依靠闻思修行,可以逐渐减少我执,真正通达无我之理,则称为名副其实的菩萨。

【教证】《金刚经》:“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②菩萨又名勇识者,意即心特别坚强的人。是执著实有法产生烦恼时,能用无我的境界来消除实执,摧毁自相续中的我见。

③看一个人是不是菩萨,关键要看他的我执和烦恼是否比较少。

④菩萨也可以显现忿怒相,但他内心是寂静调柔的,悲心、菩提心如如不动。

⑤无我教言是佛教中最殊胜、最深奥的,福报不够的人遇到这样的法门很容易退失。

5.殷重劝请积累资粮,修学般若法门:

①能接受般若法门,与自己的根基和福报有密切关系。

②现在遇到般若法门,要经常观察自己的相续,自相续稍微与正道脱离,就要祈祷上师三宝,忏悔无始以来的罪障,一定不能离开无我空性。

③有相、有执著的任何法门,求得再多也比不上空性法门。

二.壬二、观察我之所依蕴:

当知蕴非随意生,非时节及自性生,

非体自在非无因,乃由无明业爱生。


1.释义:

应当了知,本为空性的我之所依蕴也并非时而由我所生、时而由他所生、时而有因所生、时而无因随心所欲而生,也不是由时节中所生,不是由主体或自性之因中生,又不是由自之本体我所生,非由自在天等常存的作者所生,也并不是无因的断边。那么,它到底是由什么产生的呢?实际上蕴是由因无明、缘业以及爱相互联合而产生的。

2.没必要执著五蕴。

①众生把五蕴执著为“我”,从而漂泊在六道中无有出期。

②五蕴的本体不存在,没必要执著。

3.驳斥外道关于五蕴来源的邪说。

①驳斥五蕴随意而生的说法(法本P53最后一段)。

②驳斥五蕴从常有时节中产生的说法(法本P54第一段)。

A.《四百论》:时节的实体根本不成立,除了万物的相续改变以外,并不存在一个独立的时间。

B.即使时节是常有,常有的法中不会产生无常的五蕴。

③驳斥数论外道的说法(法本P54第二段)。

本体实有的自性不会出生形形色色、能变动的万法。

④驳斥五蕴从自之本体“我”中产生的说法(法本P54第三段)。

A.本体常有,常法不可能产生无常法。

B.本体无常不符合其自宗观点。

⑤驳斥一切万物由天神来制造的说法(法本P54第四段)。

A.如果五蕴是天神有意而造,天神就不自在。

B.如果五蕴是天神无意而造,天神就不是主宰。

⑥驳斥无因生的说法(法本P54最后一段)。

五蕴的产生没有一个主宰者,也不是无缘无故而生的。

4.五蕴的产生。

①教证。

【教证1】月称论师:“经说依止诸蕴立,故唯蕴聚非是我。”

【教证2】《入行论》:“缘合见诸物,无因则不见。”

【教证3】《中论》:“众生痴所覆,为后起三行,以起是行故,随行入六趣。”

(解释:众生因无明愚痴所覆,为后世造下善业、不善业、不动业,以此缘故,随业入于六趣,像水车一样在轮回中不停流转。)

【教证4】龙猛菩萨:“无因而有色,是事终不然,是故有智者,不应分别色。”

(解释:认为无因而产生色法,这无论如何也不能成立,只要是具有智慧的人,就不应该耽著这些本体无实的色法。)

②上师开示五蕴的道理。

A.按照佛教观点,万法在胜义中不生不灭、远离一切戏论,而在世俗中,蕴是由无明、业、爱等相互联合产生的。这种蕴聚假合不是自性实有的“我”。

B.因缘聚合的时候,“我”和五蕴可以现前,而一旦因缘不具足,由于胜义中一切皆空,世俗中无因也就不能起现。

C.五蕴并不是像外道承认的由常法所造,而是以十二缘起所产生的。

比喻:就像没有损害的种子埋在土中,经过灌溉、施肥,苗芽可以萌发。

所比:同样,被无明覆盖的业,通过爱的滋润之后,众生的五蕴也可以现前,这就是十二缘起。

D.一切万法均依因缘而生,因缘可分为外因缘和内因缘。

a.外因缘:如同种子可以产生苗芽。

b.内因缘则是十二缘起,依靠因缘聚合,器世界和有情世界方得以形成。

5.劝请串习般若法门,远离色法。

①教证。

【教证1】《维摩诘经》:“法无形相,如虚空故;法无戏论,毕竟空故。”

【教证2】法王如意宝引用第一世顿珠法王的教言说:“眼前的虚空,就是一切万法的本性。如果我们有一定的境界,不管眼前出现什么显现,人也好、器世界也好,应始终处于虚空般的境界中,这样一来,别人对你百般挖苦或者不悦意的对境现前,你的心也不会随之动摇。”

②上师开示。

A.大城市里忙忙碌碌的人,对色法从来没有剖析过,每天被各种色法所左右,非常可怜。

B.佛说万法远离一切戏论、皆是空性,应该多看一些般若空性的教言。

C.但如果经常这样串习(般若法),跟没学过这种甚深法的人比起来,还是有很大差别。

D.如果对一切万法没有贪执,就像在梦中做事一样,只是在众生面前随缘行事,那么,你就是安住于般若波罗蜜多的菩萨。

三.辛二(真实之道)分三:一、宣说道之违品——三结;二、道之顺缘——精进;三、修学道之本体——三学。

壬一、宣说道之违品——三结:

理应了知戒禁取,萨迦耶见及怀疑,

结缚有中此三者,阻塞解脱城市门。


1.释义:

应当明确,颠倒的戒禁取见、对于自身五蕴颠倒视为我的萨迦耶见

(即坏聚见)、于道果之法疑团重重的怀疑,致使(众生)束缚在三有中的此三结足能封锁住解脱城市之门。

①【结】每个凡夫人都有三大烦恼,又叫三种“结”,很多论典说,“结”就是烦恼、束缚之意。这三种结若没有断除,我们不可能照见无我实相。

②三结。

A.【戒禁取见】:见解受外道的影响,把不符合佛法、没有功德的非戒,执取为正确而受持。

B.【萨迦耶见】:自身五蕴颠倒视为“我”,本来“我”不存在,却认为“我”真实存在。

C.【怀疑】对道果之法疑团重重,不相信依靠修行之道能得圣者之果,经常寻思:

a. “我修持佛法、学习中观,到底能不能获得佛果啊?”

b.“佛陀究竟存不存在?三宝的加持会不会无欺现前?”

c.产生各种怀疑,是证悟无我的一种违缘。

③教证。

【教证1】《中阿含经》:“身见、戒取、疑三结已尽,得须陀洹,不堕恶法。”

【教证2】《大毗婆沙论》:“有三结,谓有身见结,戒禁取结,疑结。”

(《中阿含经》、《大毗婆沙论》等中,萨迦耶见又名为身见。除了圣者以外,凡夫人都有这种邪执:“这是我的身体,这是我的感受,这是我的执著……”)

2.断除三种结的境界。

①获得一地菩萨果位以后,就完全断除了戒禁取见、萨迦耶见、怀疑这三种结。

A.一地菩萨不可能生邪见。

B.一地菩萨不可能行持外道的无义行为。

②凡夫人有怀疑、有身见也是正常的,但大的身见和大的疑惑,对解脱还是很有障碍。

3.三种结对修行的大障碍。

《俱舍论》讲过,这三种结可比喻为不愿意前往目的地、迷路、对路途有疑虑。

类比:我们证悟人无我也有三种障碍(法本P59)。

4.殷重劝请断除三种结。

①三种结的过患。

A.三种结是修行的大障碍。

B.三种结若没断除,不能得到解脱。

C.凡夫人被三道“绳子”——对善法常起怀疑、我执特别重、邪见特别厉害——捆得紧紧的。

②断除三种结的方法。

A.要想断除,离不开世间和出世间正见。

B.以对佛道生起无比正信的心态修无我见。

C.积累证悟无我的的福分和缘分。

D.想尽办法解开束缚。

5.通达无我有三大违缘、障碍,以至于无法如理如实通达无我境界。

四.壬二、道之顺缘——精进:

解脱依赖于自己,他人不能作助伴,

具足广闻戒定者,应当精勤修四谛。


1.释义:

解脱依赖于自己:自己如果没有修行正道,那么其他任何人都不可

能作为怙主、向导等助伴。具足最初广闻经论的闻慧、净持戒律、一缘安住之禅定的人,必须要修持解脱道的本体即了知苦谛、断除集谛、现前灭谛、修持道谛四圣谛。

2.成就要靠自己的勤奋。

①佛陀说法度化众生。

A.【教证】释迦牟尼佛曾对弟子说:“吾为汝说解脱之方便,当知解脱依赖于自己。”

B.佛陀不是把众生直接抛到清净刹土。

C.佛陀宣说三宝、四谛、无我的法门,教给众生解脱方法,至于能否解脱,则依赖于各自缘分。

②上师为弟子如实传讲佛法中取舍的道理、因果的道理,并教诫弟子精勤修行。

A.依靠上师的加持和威力,可以让弟子往生净土的关键是弟子否具有强烈的信心。如果没有信心,纵然佛陀亲临也无济于事。

B.龙猛菩萨劝国王一定好好地修行,不要认为自己是国王,上师就会把自己带到极乐世界。

C.对上师有信心,若自己一点都不学,天天散乱懈怠、做非法事,上师再怎么伟大,可能也没有办法。

③成就要靠自己的勤奋,对于特别懒惰的人,金刚道友可以暂时帮忙,但完全依靠别人让你解脱根本不可能。

3.务必要精勤修行以及四谛修学次第。

①修行的时候,先要对显密教法广闻博学,具备一定的智慧,同时,受一分以上的清净戒律,心要专注法义。

②具备戒定慧三学以后,应该进一步修持四谛:

A.“当知苦谛”,了知世间各种各样的痛苦;

B.“当断集谛”,明白苦谛的来源是集谛,对此应当断除;

C.“依止道谛”,用道谛来断除集谛;

D.断除集谛之后,最终是“现前灭谛”。

③修持四谛非常殊胜。

【教证1】《瑜伽师地论》:以重病、病因、病愈、良药四者分别比喻苦、集、灭、道四谛。譬如,医生要治疗一个重病人(苦),先应知道他的病因(集),知道之后应病予药(道),吃药过后便可渐愈(灭)。

【教证2】《涅槃经》:“若能见四谛,则得断生死。”

【教证3】有关经典:有漏法中,集谛为因,苦谛为果;无漏法中,道谛是因,灭谛是果。

④一点都不勤修,完全依赖佛陀让自己解脱是很困难的。倘若对佛陀没有信心,想依靠佛力来往生更不可能。得不到善法解脱,只能漂泊在轮回中不断受苦。

【教证】弥勒菩萨《现观庄严论》:“如天虽降雨,种坏不发芽,诸佛虽出世,无缘不获善。”

⑤末法时期,善知识一定要通过讲经说法,弟子将佛法的道理反反复复串习,断除烦恼才能解脱。

⑥证悟空性的解脱,完全依赖于自己的精勤,不可能仅靠他人帮助,就让你毫不费力地出离轮回。

五.壬三(修学道之本体——三学)分二:一、总说三学;二、别说慧学。

癸一、总说三学:

理当恒常勤修学,殊胜戒律及慧定,

二百五十余分戒,真实摄此三学中。


1.释义:

修道的本体是戒定慧三学,它包括佛教的所有内容,我们理所应当常常修学此殊胜的戒定慧三学。而其他二百五十条戒律等大小乘中所说的所有学处完全可归摄于此三学中。

2.戒定慧三学之殊胜。

①外道与世间道没有三学教言,任何高等学府中都得不到三学教义。

②福分非常深厚,才能在末法时代遇到如此殊胜的大乘法门。

③应当经常勤修此戒定慧三学。

A.“戒律”:一切功德之根本。

B.“禅定”:令心安住于佛所传下来的法义中。

C.“智慧”:通达万法取舍。

3.不管在家出家,都应该具足三学的一切学处。

①只要好好地行持三学,出家功德也可以间接包括在这当中,而且大乘菩萨戒的根本戒和支分戒也间接包括在这里面。

②出家和在家的区别,主要是以戒律来划分。

A.在家人要守持五戒。

B.比丘有4个他胜罪、13个僧残罪、120个堕罪、4个向彼悔、112个恶作罪,共有253条出家戒,比丘尼还有更多戒条。

六.癸二(别说慧学)分二:一、说明出离染污品之理;二、说明善入清净品之理。

子一(说明出离染污品之理)分二:一、厌离此生之方法;二、厌离一切轮回之方法。

丑一(厌离此生之方法)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寅一、略说:

自在忆念所属身,如来所示一捷径,

彼当策励勤守护,丧失正念诸法亡。


1.释义:

龙猛菩萨说:自在王(对乐行王的称呼),随身正念是佛陀为诸位欲求解脱道者所指明的唯一必经之路,如是随身正念要通过集中精力而守护,因为失去这种正念者一切法都将毁于一旦。

【教言】佛陀:“能清净一切众生、能超离不悦痛苦、能辨别如理之法、能现前涅槃之唯一途径,即此身念处也。”(解释:认识苦谛能清净一切众生,断除集谛能超越一切不悦痛苦,依止道谛能辨别如理之法,证悟灭谛能现前涅槃,而修持这四谛的究竟窍诀,就是身念处。)

2.身念处的重要性。

①身念处的观想方法:

A.来源不净:身体的来源是父母不净种子。

B.组成不净:身体的结构是36种不净物组成。

C.本性不净:身体的本性是吃下再清净的食物,也能加工成臭秽的不净粪。

②贪执身体没有任何意义。

③凡夫人对身体的执著非常强,若能将它看作是空性的、无我的、虚假的,修行会自然而然增长。

3.护持正念,不要执著身体。

①正念:经常不忘教授。

【教证】《瑜伽师地论》:“言正念者,不忘教授故。”

②如果忘记佛陀在经典中的教授,一味耽著自己的身体,最终不可能证悟空性。

③修行人应对身体时时剖析,把它看作一件暂时借用的工具。

④理当护持正念,时常提醒自己不要执著身体。

【窍诀】阿底峡尊者一生有三大窍决:一是时时刻刻观自心;二是长期修持菩提心;三就是不忘正知正念。

⑤认清身体的本质,相续中的烦恼才能得以泯灭!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编辑:定解E01

审核:定解E04

定解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