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科判
本课重点
§ 思维轮回痛苦是在阿赖耶上建立起摧毁轮回的种。
§ 对轮回痛苦生起恐惧之心。
§ 通过思维了知国政、悦意友伴、美妙住处、安乐行境不可信赖之理而对轮回生起厌离心,追求解脱道。
本课难点
§ 希求顺解脱的善根——空性与菩提心。
§ 长期思维并体会轮回的漫长与痛苦。
§ 懂得亲友书中窍诀,生起真实出离心。
§ 取舍因果,尽量不造恶业。
本课脉络
§ 无有满足故不可信赖之理。
§ 后际不定故不可信赖之理。
§ 国政不可信赖之理。
§ 悦意友伴不可信赖之理。
§ 美妙住处不可信赖之理。
§ 安乐行境不可信赖之理。
脉络展开
一.巳二、无有满足故不可信赖之理。
每一众生所饮乳,胜过四大海洋水,
今仍流转投异生,未来所饮更过彼。
1.释义:
轮回没有一个开端,以佛陀的慧眼也不能了知,在这么漫长的时间
中,每一个众生所饮用过的乳汁,远远超过四大海洋的水。(尤其是胎生,必须依靠母乳来养育。)假如我们没有认真地修持解脱法,不能制止相续中的无明烦恼,将来仍会不断地投生为异生。如果我们没有脱离轮回,势必还要饮用较前更多的乳汁。
2.解释“异生” 。
①所谓的异生,即是凡夫。
②造业不同,感果不同,因而称之为“异生”。
【教证】《秘藏宝钥》:“凡夫作种种业,感种种果,身相万种而生,故名异生。”
③各自的去向不同,故名“异生”。
【教证】《四百论讲义》:“众多趣行者,此名为异生。”
④执著的见解各不相同,以此缘故叫做“异生”。
【教证】《探玄记》:“执异见而生,故名曰异生。”
3.上师开示。
①从现在起应当寻求解脱道。
A.已证之功德:一旦证悟了圣者之道,则不需要再流转轮回。(原来没完没了地走凡夫路,现在应该逆转过来,向新的方向前进,这就是圣者之道。)
B.未证之过患:没有脱离轮回,势必还要饮用较前更多的乳汁。
【教证】佛经:“一众生为母,所饮其乳汁,四大海洋量,不可相比拟。”
②希求顺解脱的善根。
A.顺解脱的善根:是能斩断轮回根本的空性与菩提心。
B.不应希求人天福报。
暂时获得人天安乐,并不能解决究竟问题。就像监狱里的犯人。
C.法师一定要宣讲与空性、菩提心相关的法要。
③修学菩提心的基础——知母(众生都是母亲)。
格鲁派宣讲菩提心时,首先要了解知母、念恩等七大窍诀。
4.关键点。
一定要在阿赖耶上建立起摧毁轮回的种子。
二.巳三、后际不定故不可信赖之理。
过去每世所遗骨,堆积一处超山王,
地土抟成枣核丸,其量不及为母数。
1.释义。
在无边无际的轮回中,我们的身体有时非常庞大,有时候非常微小,若将累世的遗骸堆积一处,足以超过须弥山。假设将此大地的土抟成一个个小丸子,就像枣核一般大,佛陀的慧眼则可数尽,可是众生互为母亲的次数,连佛陀都没办法数清。
2.宣说轮回中累世遗骸之大。
【公案】华杰比丘了知前世造业受苦,尸骨如山的情况后生起厌离心,精进修行。(详见法本P101)
3.认识轮回之苦,产生出离心。
①了知前世,肯定想出离轮回。
②众生在轮回中受过无量痛苦。
A.【教证】热扎忏文:“骨肉若集等须弥,脓血若集如大海,宿业若积说不尽,辗转生死三界中。”
B.轮回中的泪水全部积在一起的话,会比四大海洋的水还多。
③我们对轮回应生起极大厌离。
A.厌离的功德:萌发出离心的苗芽。
B.未厌离的过患:修行不会成功。
4.宣说轮回中众生互为母亲次数之多。
【教证】世尊:“诸比丘,譬如,某士夫将此大地之土抟成枣核丸,说‘此为我母,此为我母,此为他母’而丢弃。诸比丘,此大地之土早已穷尽,而转为众人之母却非如是。此乃我说。”
5.上师开示。
①学习深奥教理。
A.初学者无法接受甚深佛法的现象很正常。
【事例】初学电磁学时起疑,达到一定水平后才了解。
B.通过因明逻辑来推断。
C.倘若无法以分别念推断,则可依靠佛陀的经教来证明。
②应对轮回痛苦生起恐惧之心。
A.【教证】《中观四百论》:“于此大苦海,毕竟无边际,愚夫沉此中,云何不生畏?”
B.应断除的现象。
a.一些城市里的年轻人,似乎根本不知道死亡的存在。
b.有些佛教徒对前世后世也从不考虑,只顾眼前无有实义的虚幻生活。
C.生生世世的苦乐完全取决于现在。
【教言】:“上去下去的关键就是现在。”
D.必须要长期思维,体会轮回的漫长与痛苦。
③无始以来众生互为母亲的经历,甚至佛陀也不例外。
【公案】《百业经》中说,过去佛陀及眷属在走路的时候,有一位老妇人见到佛陀非常欢喜,口中喊着:“我的儿子!我的儿子!”跑过来就搂住佛陀的脖子。(详见法本P104)
三.巳四(高低不定故不可信赖之理)分六:一、国政不可信赖之理;二、悦意友伴不可信赖之理;三、美妙住处不可信赖之理;四、安乐行境不可信赖之理;五、丰厚受用不可信赖之理;六、庄严威光不可信赖之理。
午一、国政不可信赖之理。
帝释堪称世间供,以业感召亦堕地,
纵然曾为转轮王,于轮回中复成仆。
1.释义。
天王帝释堪为世间应供处,他的财富、地位、权势,远胜人间的总统。然而,一旦天福享尽,他以业力所牵也会一落千丈,堕入人间变成低贱的可怜人,或者沦为旁生受人役使。在我们人间,最有福报的,莫过于初劫的转轮王。然而,他死了之后,善业穷尽无余时,也会变成低三下四的奴仆。
2.帝释天天福享尽后堕入人道或旁生道受苦。
3.人间最有福报的初劫转轮王善业穷尽后也会变为奴仆。
①初劫的转轮王最有福报。
A.【教证】《俱舍论》:转轮王可分为金、银、铜、铁四种,分别统治四、三、二、一个部洲。
B.对比说明转轮王福报大。
a.转轮王凭借福报不伤害众生便可大获全胜。
b.世间战争不可能一个人解决所有问题。
C.转轮王具足三十二相。
D.转轮王善业穷尽无余时也会感果报。
4.上师开示。
①在漫长的轮回中,一点小小的地位没什么意义。
A.几十亿人口的最高领导,也是前世福报现前,死后会变成什么样非常难说。
B.跟转轮王比起来,领导、领袖也不大。
C.退休后的官员只能无聊打发余生。
D.如果曾利用权势折磨别人、伤害别人,来世肯定要用身体偿还。
②世间的地位真的不可信赖。
A对于地位、权势,不要有羡慕之心。
B利用它来利益众生。
C为了贪污而争权夺利,那实在没有意义。
③真正的修行人,对地位根本不会在意。
A.对比说明:
a.老修行人对荣华富贵没有兴趣。
b.世间人抓住一切机会追求。
④断除对于地位、权势的执着。
四.午二、悦意友伴不可信赖之理。
纵然长期于天界,享用婀娜之天女,
复堕地狱遭碎断,感受极难忍受苦。
1.释义。
即便曾于漫长的岁月中,在欲天中拥抱妩媚多姿、婀娜可爱的天女,尽情享受快乐,看似非常幸福。但是福报享尽之后,他们也可能堕到地狱里去。有些转生于众合地狱,被两座大山夹在中间;有些在近边地狱的剑叶林、煻煨坑中,被铁狗撕扯、乌鸦啄食,不断感受无边的痛苦。
2.上师开示:世间伴侣不可信,当断除对感情的执著。
①感情不会永恒。
A.天人的感情也不会永恒。
B.发愿生生世世做夫妻,反而下辈子可能成为怨敌。
C.天人的美好生活,最后也会沦为恶趣众生感受无穷痛苦,人类就更不用说了。
②应当断除对感情的执著。
A.这种执著经不起任何观察,只不过是一种迷乱颠倒。
B.世间上真正尝过的人,方能体会到其中的苦味。
五.午三、美妙住处不可信赖之理。
长久居于山王巅,随足起伏极惬意,
复沦煻煨尸粪泥,同熏难忍之苦味。
1.释义。
须弥山顶为三十三天,这是与地相连的最高欲天。到了天界以后,那里的生活相当快乐,几百年一眨眼就过了。三十三天的环境极其美好,整个大地柔软如棉、随足起伏,就像走在沙发上一样,不像人间的大地那样坚硬。享受如此快乐的三十三天的天人们,暂时拥有美好的生活,但福报慢慢用尽以后,他们以业力所感,会堕入煻煨坑、尸粪泥等地狱中,感受难以忍受的痛苦。
2.上师开示。
①天人因福报所现,享受种种妙欲。
A.三十三天有四大林苑、善见城、善法堂、尊胜宫等美妙的环境。
B.天人享用的妙衣、美食,一切的一切全部依靠福德而现前。
C.三十三天的环境极其美好,整个大地柔软如棉、随足起伏,就像走在沙发上一样,不像人间的大地那样坚硬。
②三十三天的天人福报用尽后,以业力所感,会堕入煻煨坑、尸粪泥等地狱中,感受难忍痛苦。
A.煻煨坑地狱中,遍满剧烈燃烧的炭火,陷入此处的众生,被烧得骨肉焦烂,痛苦不堪。
B.尸粪泥地狱中,充斥着腐烂尸体,臭气冲天,还要被具锋利铁喙的昆虫啄食。
③美妙的住处无有任何实义。
A.昔日生活在三十三天的天人,一下子堕入地狱。
B.暂时的显现虽然美妙悦意,但虚无缥缈,如同空中彩虹,并不值得羡慕。
④了解轮回真相,生起出离心,修行才能成功。
A.前后世都不承认,不可能生起出离心,出离心和菩提心更谈不上了。
B.用种庄稼的比喻说明打好基础,对轮回生起厌离之心,修行才能成功。
⑤亲友书言简意深,应懂得其中窍诀,生起真实的出离心。
六.午四、安乐行境不可信赖之理。
与诸天女相倚喜,美丽乐园共嬉戏,
复将为诸剑叶林,斩断手足与耳鼻。
或入曼陀妙池沼,天女金花艳彩容,
舍身步入无滩河,炽门难挡受热浪。
1.释义。
天人在天界的生活舒心悦意,天子与天女互相依偎,携手步入美丽的花园,在如意树下、鲜花丛中游戏嬉乐。然而当福报享尽时,他们也会以业力感召,一瞬间堕入地狱,剑叶林的兵器斩断手足、耳鼻,落在身上,把身体割成一块一块,感受千刀万剐、支离破碎的痛苦。
在天界中,天人经常会入于缓缓流淌、撒满曼陀罗花的妙池中,与容颜艳丽、光彩夺目、头饰金莲和鲜花的天女,一起共享快乐。可是天福享尽之后,他也会踏入热浪冲天的无滩河,到时候两岸有狱卒守护,不让他出来,只能在河里被燃烧的铁水烧焦,想哭都哭不出来,如是反反复复地感受痛苦。
2.上师开示。
①我们执着的快乐不可信赖。
A只有远离轮回,通达空性,生起无我智慧,那时的快乐才不是有漏快乐。
B纵然转生到三十三天等天界,也没有永久的快乐。
②应极力避免堕入地狱受苦。
A.有漏的快乐不可能长期相伴,福报用尽,可能会堕入地狱感受痛苦。
B.众生造业不同,感果不同,因此地狱之苦各种各样,形形色色。
C.一定要取舍因果,尽量不造恶业。
D.即使业力现前或发心不正而造了业,也要在诸佛菩萨面前励力忏悔,经常念诵忏悔偈。
E.应依止善知识,谨慎对待因果。
【事例】法王如意宝要求大家特别注重因果,即使是他老人家对念咒语、造善业也相当重视,所以上师等法王传承弟子对因果非常谨慎。
③应出离轮回,追求解脱道。
A.希求天人福报不合理。
B.执著家庭眷属无意义。
C.比喻说明应了知轮回万法虚妄不实,唯一真实的就是追求解脱道。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编辑:定解E07
审核:定解E08
定解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