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科判
本课重点
l 八正道属于四谛中的道谛,能够断除集谛而获得解脱。
l 四圣谛涵摄了佛陀的所有教言,理当精进修持。
l 在家身份也能成就。
l 使自心恒常处于善心中,对众生心怀慈悲,内心寂静调柔。
l 回向时要以大愿来摄持。
本课难点
l 不要被贪嗔等恶心所转。
l 选择适合自己的法门长期修持。
l 发愿像观世音菩萨一样救苦救难、度化众生。
本课脉络
l 宣说彼为道之理。
l 教授彼道主要为见四谛之智慧。
l 以劣身亦能成就之理赐安慰。
l 以简要实修之理赐安慰。
l 以力所能及实修之理赐安慰。
l 教授随喜与回向之回向。
l 暂时道果。
l 究竟佛果。
l 以摄上述道果诸义而教诲。
l 著跋。
l 译跋。
l 上师对修行的开示。
脉络展开
一、卯二、宣说彼为道之理。
此生即苦称谓爱,爱即彼之集谛因,
灭尽此等即解脱,能得即八圣道支。
1.释义。
生是痛苦的事相,只要产生,必定有痛苦。佛经中说,近取五蕴即是痛苦,有了近取五蕴就会导致爱著,有了爱著即会产生无量痛苦。而这一切痛苦的来源,究其根由则是集谛,也就是由业和烦恼而生。依靠道谛灭尽集谛(断除痛苦的因)之后,才能得到真实解脱。获得解脱就是依靠(正见、正命、正勤、正念、正定、正语、正业、正思)八种正道而现前灭谛的。
2.法相名词。
①【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②【近取五蕴】
【教证】《中般若经》:“须菩提,近取五蕴乃有漏法故为诸苦之处、诸苦之所依、诸苦之器、诸苦之源也。”
【释义】色蕴现量造成苦害的缘故是苦处;受蕴承受痛苦故是苦器;想蕴能生起分别妄念而成为最初之门故是苦依;行蕴与识蕴是作者与知者故为苦源。
3.八正道为“道”之因。
①八种正道属于道谛,依止道谛以后,能够断除集谛现前灭谛。
②虽然凡夫人无法真实具足,但可以相似的方式修持。(上节课讲到,八正道是登地菩萨的境界,我们凡夫的八正道只是相似的功德。法本P176)
二.卯三、教授彼道主要为见四谛之智慧。
事实如此故为见,圣者四谛恒精勤。
1.释义。
倘若想离苦得乐、永脱轮回,必须掌握四谛的修行,为了现见四圣谛的真如性,我们应当恒常精进修道。
2.四圣谛之 “圣”。
①它唯是圣者的境界,凡夫人无法通达。
②现见四圣谛,就见到了万法的实相。
【教证】《遗教经》:“月可令热,日可令冷,佛说四谛,不可令异。”
③四谛法轮是佛陀第一转法轮的教义,具有补特伽罗获得成就的完整圆满的方便法。
3.四圣谛涵摄了佛陀的所有教言,理当精进修持。
4.【补特伽罗】
①为梵语的音译。
②意译为数取趣、人、众生,指轮回转生的主体而言。
③数取趣,意为数度往返五趣轮回者。
④乃外道十六知见之一。即“我”的异名。
⑤佛教主张无我说,故不承认有生死主体的真实补特伽罗(胜义之补特伽罗),但为解说方便起见,而将人假名为补特伽罗。(世俗的补特伽罗)
三.丁三(教诫实行彼等之义)分三:一、以劣身亦能成就之理赐安慰;二、以简要实修之理赐安慰;三、以力所能及实修之理赐安慰。
戊一、以劣身亦能成就之理赐安慰。
未抛舍财诸俗人,了知取舍越惑河,
现前圣法之彼等,亦非从天而降临,
非如庄稼由地出,昔随惑转之异生。
1.释义。
在家人即使是身居红尘,没有抛弃妻儿、财富,但如果了知取舍,懂得善恶有报、轮回痛苦以及空性道理等等,也能越过业和烦恼的江河,现前圣果。
已现前殊胜果位的释迦牟尼佛与文殊、观音等大乘菩萨及目犍连、舍利子等小乘阿罗汉,他们的成就并不是像雨水一样从天而降,也不是像庄稼一样从地而生,其实,他们在往昔学道的过程中,也是业障深重、受烦恼左右、地地道道的凡夫人。
龙猛菩萨安慰说:虽然有些人身体比出家人低劣,但只要好好地修持,也同样会获得成就。
2.在家身份也能成就。
①出家的功德非常大,但在家身份也照样能成就。
【公案】乐行国王也想出家,依止寂静的地方精进修行。但龙猛菩萨没有答应,劝他回去继续利益全国人民,不要放弃国政。
【事例】
A.印度84位大成就者中,只有5位是出家人,其余79位都是在家人。
B.佛陀在世时,波斯匿王等很多国王,还有一些虔诚居士,后来都获得了圣果。
C.大菩萨、圣者往昔学道的过程中也是凡夫人。
D.米拉日巴尊者教言。
E.佛陀在因地时显现上也是凡夫人。
②在家人只要懂得取舍,精进修行,也有机会获得解脱。
③对很多居士而言,今生不一定有出家的因缘,不如当一个虔诚的在家人,经常修持真正的佛法。
④密宗有各种各样的甚深窍诀,即使是在家身份,依靠它也完全能成就。
【上师教诫】不要轻易诽谤别人的行为,尤其是密法的殊胜行为。
【公案】恩扎布德国王为佛陀及阿罗汉应供,通过佛陀的传授,证悟了密宗的一切境界。(法本P183-184)
四.戊二、以简要实修之理赐安慰。
离畏何须更繁述,有益窍诀此义藏,
汝当调心世尊说,心乃诸法之根本。
1.释义。
远离了外在怨敌攻击、内在烦恼畏惧的国王啊,我不需用繁多的言辞给你说明,把所有的窍诀归纳,就是佛陀所说的:“心是一切法的根本。”学会在一切时处调伏自心即可。
2.调伏内心的重要性。
①以比喻说调柔:羊毛没有洒水时随时在动摇,洒一点水马上羊毛就不动了。
②听经闻法可以调伏内心。
A.反面:没有听过佛法,起心动念会随烦恼所转,言行粗暴野蛮。
B.正面:听经闻法之后,则可控制自己的心,言行举止非常如法。
③心是解脱与束缚的关键。
A.【教证】“内心调柔最善妙,内心调柔引安乐。”
B.【教证】《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
C.【教证】《自我教言》:“如此窍诀尚众多,总之时时刻刻中,自观自心极为要,世出世法亦归此。
3.修行窍诀:调伏自心。
①不要被贪嗔等恶心所转。
②恒常处于善心中,对众生心怀慈悲,内心寂静调柔。
五.戊三、以力所能及实修之理赐安慰。
如是奉劝汝教言,纵是比丘难尽行,
随力能修其一德,当令人生具实义。
1.释义。
以上对乐行王你所宣讲的整部《亲友书》,不要说在家人,甚至是抛弃一切俗世的比丘,也难以完全做到。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哪怕行持一个善法,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依此功德可令你得来不易的人身没有白费。
2.修行之法。
①掌握佛法关键窍诀,选择性地行持。
【公案】法王如意宝去不丹国家时,给国王桑格旺修传了莲花生大士的一些略修法,还灌了金刚橛的顶。(法本P187-188)
②选择适合自己的法门长期修持。
【教证】《水木格言》:“诸法纵难全知,少知亦得大利。江河虽难全饮,少饮亦能解渴。”
③哪怕经常串习一个偈诵,也可以调伏自心。
A.【公案】仲敦巴尊者天天忆念《亲友书》中摧毁世间八法的偈颂“知世法者得与失,乐忧美言与恶语,赞毁世间此八法,非我意境当平息”。
B.【公案】恰卡瓦格西专心修持“亏损失败自取受,利益胜利奉献他 ”,最后完全断除了珍爱自己的执著。
④佛陀宣说众多法要,也是为了让众生各取所需,找到与自己相应的法门。
⑤总结:精通全部佛法并不现实,但若能掌握一分,对自己也有莫大的利益。
六.乙三(末善尾义)分二:一、教授随喜与回向;二、以摄上述道果诸义而教诲。
丙一(教授随喜与回向)分二:一、回向;二、彼之果。
丁一、回向。
随喜诸善三门善,为得佛果普回向。
1.释义。
对所有圣者与凡夫三门所造的一切善根,我们应当满心欢悦地加以随喜,并以此随喜功德和自己身口意所行的一切善法功德,回向于一切众生,愿他们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的佛果。
2.回向之法。
①念诵:“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②观想随学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文殊菩萨怎么回向,我就怎么回向;普贤菩萨怎么回向,我就怎么回向。
③上师如意宝怎么回向,我就怎么回向。
④以大愿来摄持回向,就是为利众生而求无上大菩提回向。
【教证】寂天论师:“直接或间接,所行唯利他,为利诸有情,回向大菩提。”
七.丁二(彼之果)分二:一、暂时道果;二、究竟佛果。
戊一、暂时道果。
如是以此善福蕴,汝于无量生世中,
拥有天人世间福,犹如圣者观自在,
摄受数多苦难众,出世除老病贪嗔。
1.释义。
我们讲闻《亲友书》以及龙猛菩萨著此殊胜论典的善根福蕴,回向给一切众生,愿他们于无量生世中拥有人天福报。既可以具有自在修道的福分,获得禅定、智慧、神通、悲心、菩提心等殊胜功德;又可以像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一样,遣除无边众生的一切苦难,引导他们趋入出世间的安乐,除去他们在轮回中生老病死贪嗔痴的痛苦。
2.上师开示。
①每个人都应该有颂词中所讲的发心,看到众生的痛苦,当以此策励自己精进,作为发菩提心的动力。
②对任何一个可怜众生,都不应该视而不见。
③发愿像观世音菩萨一样救苦救难、度化众生,哪怕为一个众生做一点好事,也要尽心尽力去行持。
八.戊二、究竟佛果。
犹如阿弥陀佛尊,世间怙主寿无量。
1.释义。
最后发愿:在无学道(佛果)时,就像阿弥陀佛一样,建立自己的刹土,乃至轮回未空之前,利益众生的誓愿也一直不空。
2.阿弥陀佛广度有情的发愿。
阿弥陀佛发愿因地作为法藏比丘,曾在世自在王如来座下发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3.究竟的发愿或回向:随学阿弥陀佛发愿,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
九.丙二、以摄上述道果诸义而教诲。(上述道理以总结的方式进行教诲)
戒慧施生净大名,遍及虚空大地上,
人类天众妙龄者,喜乐生爱定寂灭。
尽息惑缠苦有情,坏生死证如来性,
超离尘世名亦息,证得无惧无罪果。
1.释义。
归纳本论的主要内容:简而言之,我们要励力行持持戒、智慧、布施,具足这三种功德的人,名声将会在天上人间传遍,而且能息灭对妙龄者的贪爱烦恼。但愿我们在此功德的引导下,断除自己的所有烦恼,获得究竟寂灭的智慧法身。同时,还能遣除其他众生的业、烦恼、萨迦耶见,摧毁他们不断流转的生死轮回,令其获证圆满如来正等觉的果位,超离世间中如梦如幻的尘浊,证得无死亦无得、不来亦不去的殊胜境界。
2.随学发殊胜大愿。
愿天下无边的一切众生,通过清净戒律、具足智慧、行持布施,暂时获得人天善趣的快乐,究竟证得像释迦牟尼佛那样断证圆满的功德,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乃至虚空未尽之前,利他事业也永无穷尽。
十.甲四(尾义)分二:一、著跋;二、译跋。
乙一、著跋:阿阇黎圣者龙树劝勉挚友乐行王的《亲友书》撰著圆满。
乙二、译跋:印度堪布遍知天萨瓦匝德瓦,大罗匝瓦万得即噶瓦拜则(国王赤松德赞时西藏著名三大译师之一)于前弘时期翻译并校对审订。十一.上师对修行的开示。
1.对自己的传承、法脉一定要重视。
2.除非圣者的根机,否则没有修加行,听闻再甚深的法,也绝对不可能证悟。
3.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①法王如意宝的授记,与他老人家结缘的人,均可往生极乐世界。
②“结缘”,即是念满藏文阿弥陀佛名号 一百万遍,或者汉文“南无阿弥陀佛”六百万遍。
4.听闻佛法不要得少知足,听法和学法不间断。
5.发心人员不要退下去。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编辑:定解E10
审核:定解E01
定解E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