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丨《亲友书》第3课

本课科判



本课重点

  • 行持六度的重要性。

  • 孝敬报答父母恩。

  • 守持八关斋戒等清净戒律。

  • 断除修行中的十三种烦恼。


本课难点

  • 凡夫人在因地时尽力效仿诸菩萨,随行修学六度。

  • 对一切众生作父母想。

  • 慢与骄有很大差别,慢是身语中出现的,骄是心里想的。

  • 依靠幻化般、水泡般的钱财、相貌、青春利益众生。


本课脉络

  • 略说六度。

  • 广说六度——布施。

  • 广说六度——持戒之所护之戒。

  • 广说六度——持戒之断除彼之违品。


脉络展开

一.丙二(道之本体)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教诫实行彼等之义。丁一、略说:

施戒安忍精进禅,如是无量智慧度,

圆满趋向有海岸,成就如来正等觉。

1. 释义:作为修行人,(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这六度必须要圆满,如此方能离开三有大海,到达解脱彼岸,获得如来如海圆满的妙相和功德。

2.行持六度之因。

①六波罗蜜多涵摄一切大乘道,除此以外,别无其他可行持的。

②凡夫人在因地时可尽力效仿,随行修学六度。

③大乘行人力所能及行持六度,终会获得如来如海圆满的妙相和功德。

A.凡夫人很难领悟和真正圆满六波罗蜜多。

B.《十地经》和《入中论》:布施度圆满是一地菩萨,以此类推,直至智慧度圆满的六地菩萨,才算是圆满六波罗蜜多。

3.六度各自的法相。

① 【布施度】。

A.法相:指将拥有的一切给众生,以斩断对我所的贪执。

B.分类:

a.财施。

•.普通布施。

•.广大布施。

•.极大布施。

b.法施。

c.无畏施。

②【持戒度】。

A.法相:指制止恶行、行持善法的一种心。

B.分类:

a.禁恶行戒:制止一切恶行。

b.摄善法戒:行持一切善法。

c.饶益有情戒:利益一切众生。

C.真正的持戒度,是通过守持净戒来利益众生、帮助众生,而不扰乱任何一个众生。

③【安忍度】。

A.法相:在各种违缘面前,心不脆弱,不容易畏缩。

B.分类:

a.安受苦忍:为了成就正法,不顾一切艰难困苦。面对种种违缘时,内心坚强不屈,一点也不退缩。

b.耐怨害忍:怨敌当面或暗中伤害,不会对他们满怀嗔怒,随忿恨的心态所转。

c..谛察法忍:听闻甚深的空性实相或者广大的大乘行为时,不生丝毫邪见。

④【精进度】。

A.法相:对行持善法极其欢喜,即精进的本体。

B.分类:

a.盔甲精进。

b.加行精进。

c.不退转精进(不满精进)。

C.功德:无论积累有缘福德资粮还是无缘智慧资粮,都离不开精进,否则一切功德无法增上。

【教证】月称论师:“功德皆随精进行,福慧二种资粮因。”

D.上师开示。

a.且不说成就菩提,仅仅是世间的事情,没有精进也办不成。

b.平时不要懒惰也不要特别散乱,一定要做对自他解脱有意义的事情。

⑤【禅定度】。

A.法相:心一直专注于善法,就是禅定的本体。

B.分类:

a.世间静虑:包括四禅定、四无色定,这些禅定是轮回之因。

b.出世间静虑:指声闻、缘觉、菩萨、佛陀的禅定,这些禅定是解脱之因。

C.功德:禅定是增长善根的根本因,如果心不静下来,一切善法不可能成就。

D.上师开示:应该将心安住下来,无始以来一直随分别妄念而流转轮回,饱受痛苦,如果现在还不停止,何时才能脱离生死大海呢?

⑥【智慧度】。

A.法相:能辨别万法的真相,就是智慧的本体。

B.分类:

a.分类1。

•.闻所生慧。

•.思所生慧。

•.修所生慧。

b.分类2。

•.胜义智慧。

•.世俗智慧。

C.功德:智慧度最为重要,三世诸佛皆依此而获菩提果。

【教证】《心经》:“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⑦有关经论:布施度、持戒度、安忍度可以摄于有缘福德资粮中。

4.六度所感的果报。

【教证】《善戒经》:“一施感富,二戒感具色,三忍感力,四进感寿,五禅感安,六智感辩。”

5.六度的比喻。

【教证】《华严经》:“般若波罗蜜为母,方便善巧为父,檀那波罗蜜为乳母,尸罗波罗蜜为养母,忍辱波罗蜜为庄严具,精进波罗蜜为养育者,禅那波罗蜜为浣濯人……菩提心为家。”

6.行持六度的重要性。

【教证】《宝鬘论》:“诸佛之色身,由福资所成;法身若摄略,由慧资所生。”

A.依靠三殊胜摄持的六度之因,将来可成就二身(色身和法身)之果。

B.众生现在就要为圆满色身和法身之因准备。

C.随学前辈高僧大德和诸佛菩萨尽心尽力行持六度万行。

a.逐渐提升心力,慢慢消除烦恼障碍。

b.现前如来身相,利益天下无边的众生。

二.丁二(广说)分六:一、布施;二、持戒;三、安忍;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

戊一、布施:

何者孝敬父母亲,彼族具梵阿阇黎,

供养彼等今名扬,他世亦转善趣中。

1.释义:恭敬父母的人,其家族中不离护法天尊的加持,以及善知识的转世。同时,今生会以感恩图报等功德而美名远扬,处处得到人们的交口称赞,来世也将转生到善趣中。

2.布施的对境:恩重如山的父母。

①大乘修行人要对一切众生作父母想。

②首先应该对今生的父母孝顺恭敬。

3.孝敬父母的重要性。

①大小乘的佛经中,非常强调对双亲的孝敬。

②不管在佛教中,还是传统文化中,孝敬父母都是最重要的。

A.依此可看出一个人的人格和德行。

B.没有父母的生养之恩,我们根本不会懂文化知识、取舍智慧。

③ 阿琼堪布《大圆满前行笔记》:父母对孩子的恩德,包括世间智慧的恩德、出世间智慧的恩德,以及一些做人的道理。

④古人对父母尊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A.中国文化是建立在孝道基础上的。

B.“孝”字上面是一个“老”字,下面是一个“子”字,意谓儿女把父母顶戴在头上。

4.有报恩之心非常重要。

①即生中名声远播。

②他世能转生到人天善趣中享受快乐。

5.报答父母恩。

①【教证】。

A.《前行》华智仁波切:“儿子将父母扛在左右双肩上转绕大地承侍,也难以报答父母之恩,若使父母趋入正法,则能回报恩德。”

B.莲池大师:“人子于父母,服劳奉养以安之,孝也;立身行道以显之,大孝也;劝以念佛法门,俾得生净土,大孝之大孝也。”

C.《大集经》:“世若无佛,善事父母,事父母即是事佛也。”

D.《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孝养父母,若人供佛,福等无异。”

E.《六祖坛经》:“恩则孝养父母。”

F.米拉日巴尊者:“子初悦意如天子,慈愍之心难形容,中间过分催索债,虽施一切无悦时。别人之女迎入内,大恩父母逐出外,父亲呼唤不答复,母亲呼唤不应声,后成冷淡之邻居。勾结狡者造恶业,自生怨敌刺痛心,应断轮回之耙绳,世间子孙我不求。”又说:“女初笑颜如仙童,掠夺财宝具大力,中间讨债无尽头,父前公开索要走,母前暗地偷偷带,施给不知报恩德,嗔恨大恩之父母,后成红面罗刹女。若善他人之荣耀,若恶自己祸害源,祸害魔女刺痛心,断除无觉之忧愁,祸根之女我不求。”

②上师开示:在家人如何孝顺父母。

A.若没有出家的缘分,父母健在时,自己应该供养承侍。

B.父母已离开人间。

a.在开法会、朝圣地时,提一提父母的名字,或者交钱请僧众加持。

b.已故的父母为养育子女造过很多恶业,如今可能堕入恶趣,若依靠僧众的威力念经超度,他们也有摆脱的机会。

C.如果实在不能报恩,也不要天天让父母生气。

a.老年人很快会离开人间,在短暂的岁月里,没有能力让他快乐的话,也不要让他大动肝火。

b.有些父母脾气不太好,假如给气死了,子女已经造下“无间罪”。


D.应该学会关心父母为主的众生!

三.戊二(持戒)分四:一、所护之戒;二、断除彼之违品;三、行持同品不放逸;四、以比喻说明不放逸之利益。己一、所护之戒:

损害盗夺与淫行,妄语贪酒非时餐,

喜高广床与歌唱,舞蹈花鬘皆当断。

随行罗汉之戒律,若具此等八斋戒,

持长净转欲天身,当赐善男善女人。


1.释义:八关斋戒的分支是:一、该日不杀害一切有生命的众生;二、不通过各种方式不与取;三、断除一切不净行;四、不说妄语;五、不喝酒;六、不非时食,要过午不食;七、不喜爱高广大床;八、不唱歌,不跳舞,不佩带装饰、打扮化妆(这三者合为一戒)。前四条根本戒属于戒律支,戒酒为不放逸支,后三条是禁行支,以上八种要一概行持。

追随往昔目犍连、舍利子等圣者如何受戒而成就,我们也应当如是受持,这样观想之后,在善知识面前接受八关斋戒。持此长净将来可投生为欲天的悦意身体,根本不会转为劣身。因此,龙猛菩萨要求乐行王自己好好地受持,因缘具足、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理应给有缘的善男善女传授。

2.八关斋戒受戒。

①八关斋戒是短期的,即一日之戒。

②首先,最好在一个上师那里接受戒律,后于一年不同的日子里,早上天还没有亮时,可以在佛像面前自己受。

③八关斋戒对不能长期守戒的在家人极为重要。

3.八关斋戒守戒。

①汉地的居士经常守八关斋戒。

②由于平时约束自己的善根十分微薄,哪怕守一天的戒律,也非常非常困难。

③平时最重要的就是守持清净戒律。

④如果不能长期守持戒律,也应尽量守一天之戒。

4. 受持八关斋戒的功德。

①在吉祥的日子里、特殊的节日中受八关斋戒,功德非常大。

【公案】月幢尊者为一个有无量重罪,重病缠身的女人传授八关斋戒,女子在受几次后命终没有堕入恶趣,而转生于印度的一个富贵之家。(法本P283-284)

②【教证】《俱舍论》:持戒才有转生善趣的福分,其他善根则无法获得。

③护持清净戒律才有解脱的希望。

四.己二、断除彼之违品:

悭吝谄诳贪懈怠,贪欲嗔恨增上慢,

及以种貌闻韶华,权势而骄视如敌。

1. 释义:(悭吝谄诳贪懈怠,贪欲嗔恨增上慢)这八种烦恼以及(种姓骄、相貌骄、广闻骄、韶华骄、权势骄)这五种骄慢,这十三种烦恼,我们要视如怨敌尽力断除。

2. 十三种烦恼。

①八种烦恼。

A.【悭吝】拥有的财物不愿意布施给众生,不愿意上供下施,连自己享用也舍不得,一直紧抓不放,即所谓的“爱财如命”、“一毛不拔”。

a.过患:是菩提道的大障。

b.应该断除吝啬之心。

•.尽量用财富做有意义的事。

•.死后一分钱也带不走,只能留给亲友或者怨敌享用。

B.【谄】。

a.【教证】《俱舍论》:谄是心不正直,将自己的过失覆藏起来。

b.【教证】《法华经》:“我慢自矜高,谄曲心不实。”

c.表现:不愿意把自己的过失表露出来,心不实在。

C.【诳】本来自己没有任何功德,却装模作样显出一副有功德的模样,说自己见到本尊、梦中得到授记,在众人面前虚伪诳行。

D.【贪】。

a.对受用财物十分耽著。

b.【教证】《瑜伽师地论》:“诸烦恼中,贪为最胜。”

c.欲界众生的贪心不容易断除。

d.做到断贪,能轻而易举行持有意义的事情。

E.【懈怠】。

a.精进的违品。

b.【教证】《瑜伽师地论》:“云何懈怠?谓执睡眠偃卧为乐,昼夜唐捐。”

c.把睡觉当作一种快乐,把宝贵时光都荒废了非常可惜。

d.欲界众生每天稍微休息一下有必要,对众生和佛法有利益的事情一定要做。

F.【贪欲】对与异性淫行的欲乐非常贪著。

G.【嗔恨】忿怒为体,是一切烦恼的根本。

【教证】《华严经》:“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

H.【增上慢】自己本来没有功德,但自以为具有,以至于目中无人、傲气冲天。

②五种骄慢。

A.慢与骄的差别。

a.慢是身语中出现的。

b.骄是心里想的。

B.五种骄慢。

a.【种姓骄】。

•.国王、婆罗门等高贵种姓,就有一种优越感。

•.富贵家、领导家的子女,始终觉得自己超人一等。

b.【相貌骄】长得漂亮就沾沾自喜、自以为是,认为自己跟天子、天女没有差别。

c.【广闻骄】稍微听过一点法或者世间知识渊博,就觉得很了不起。

d.【韶华骄】把青春年少当作炫耀的资本,蔑视那些老态龙钟的人,不知道他们阅历丰富。

e.【权势骄】有显赫权势、高官爵位,就高高在上、自我陶醉。

3. 上师开示。

①不要骄慢、忆念无常、以幻化般、水泡般的钱财、相貌、青春等利益众生。

A.地位、相貌、种姓等骄傲的资本,只不过是一个假象。

a.在轮回的漫长岁月里,如今特别低劣的人,前世也曾当过一国之君;现在相貌端严的人,往昔也沦为丑陋之人。

b.倘若今世傲慢,来世会变得特别卑贱。

B.【教言】如来芽尊者:无论有财富、种姓、智慧哪方面的功德,都不要生起傲慢心。

a.智慧、相貌再怎么样也无法和天人相比。

b.应效仿前辈大德的谦虚,不要骄傲自满。

c.衰老无常是自然规律,任何人皆无法阻挡。

C.要经常忆念无常,拥有幻化般、水泡般的钱财、相貌、青春时,应该依靠它来利益众生,这才是最有意义的事情。

②断除烦恼。

A.对十三种烦恼,要视如怨敌尽力断除。

B.就算不能完全断除,也要了知它的过患。

C.烦恼是有为法,认识其本来面目之后,它就会销声匿迹。

③祈祷三世诸佛、传承上师,使加持融入心中。

A.法没有融入心,什么烦恼都无法对治。

B.法融入心,境界始终处于佛法氛围中,白法天神也会时时加持,传承上师也会赐予安慰,最终修行定可善始善终!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编辑:定解E01

审核:定解E03

定解E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