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丨《亲友书》第4课

本课科判


本课重点

  • 持戒的同品是不放逸,具足不放逸非常重要。

  • 断除嗔恨之因和怀恨之果。

  • 了知心的特点,牢记善法忘记恶法。


本课难点

  • 通过不放逸护持戒律、修持善法,忏悔罪业。

  • 恒时以正知正念摄持,运用各种窍诀断除嗔恨。

  • 在善知识的引导下,长期串习转变自相续。


脉络展开

一.己三、行持同品不放逸:

佛说不放逸甘露,放逸乃为死亡处,

是故汝为增善法,当恒敬具不放逸。

1. 释义:佛陀在了义经典中教诫我们:作为一个行持大乘佛法的人,言行举止必须做到不放逸,不放逸是甘露之处。如果我们放逸无度、放任自流,没有一点约束和对治,想做什么就随心所欲,那下场是死亡之处的轮回。因此,龙猛菩萨对乐行王说:大王你为了使善法日益增上,身口意务必要如理行持,对善法具有恭敬心、恒常心、精进心,对恶法则严厉制止,必须具足不放逸。

2.不放逸:制止不善,行持善法。(《俱舍论》)

3.不放逸的重要性。

①不放逸在修学过程中不可缺少。

相关教证:

A.佛经:“不放逸为甘露处,放逸则是死亡处,不放逸者不死亡,放逸之人恒死殆。”

B.《文殊国土庄严经》:“放逸者,声闻之道亦不能成就,更况无上菩提正道?”

C.《三摩地王经》:“如我所说诸善法,谓戒闻舍及忍辱,以不放逸为根本,是名善逝最胜财。”

②不放逸是非常大的善法。

【公案】两个比丘闲聊,只有最后互祝:“慎勿放逸!”表达了不放逸意思,从而逃过魔鬼的损害。(法本P290)

4.如何行持不放逸。

①提醒并检点自己,一定要制止烦恼。

②【教证】《入行论》:“ 若身欲移动,或口欲出言,应先观自心,安稳如理行。”

二.以比喻说明不放逸之利益:

何者昔日极放逸,尔后行为倍谨慎,

如月离云极绚丽,难陀指鬘见乐同。

1. 释义:有些人往昔烦恼深重,没有遇到善知识和佛法时,放逸无度,造了很多弥天大罪。但后来遇到上师善知识,明白善恶取舍之后,自己改邪归正、重新做人,从此小心翼翼地护持戒律、修持善法,通过忏悔消除以前的罪业,如此一来,依靠善法不可思议的威力,将来也有解脱的机会。就如同月亮先被乌云遮住,见不到月光,但风吹过后月亮拨云而出,放出皎洁的光明。同样,有些人以前要么贪心比较重,要么嗔恨心很厉害,要么痴心妄想极大,肆无忌惮地造了很多恶业,但后来依靠不放逸,都有解脱的机会,就像难陀、指鬘、具见、能乐一样。

2. 难陀、指鬘、具见、能乐公案的启示(法本P291—P298)

①难陀公案:过于贪爱轮回而放逸必然会受苦于恶趣,知此会生起真正出离心,精进修持圣法,改变烦恼,获得阿罗汉果。难陀从“贪心第一”到“调和诸根第一”,一个人的烦恼是可以改变的。

②指鬘公案:一个人内心过于散乱,内心迷乱,外境上奔驰不息,心无安住,不停造作恶业,但一旦能心性了悟,狂心顿息,心垢尽除,以圣法摄持自己的向外放逸的身口意三门,精进勤修,也会获得圣果。

③具见公案:一个人纵造下五无间罪,但能生起极大悔心,依靠佛力精进忏悔,也能获得成就。

④能乐公案:一个人若造下滔天大罪,即便是学富五车,也没办法解脱,但能极时忏悔积资净障,也可以重罪轻受。

3. 应精进忏悔。

① 就算自己以前造的业非常可怕,现在通过念金刚萨埵心咒,好好地闻思修行,发誓从此不再造,来世也不一定堕入恶趣,且有可能获得解脱。

② 懂得取舍之理后不要停留在文字上、口头上,一定要在心里思维:“我以前是什么样的人,从现在开始,短暂的人生中,我要尽心尽力地忏悔,尽心尽力地做善事,不能变成业际颠倒者。”

③ 在不改变修行方向基础上,应当竭力忏悔。

④ 善法的功德不可思议。即使造了重罪,也不可放弃自己,一定要依靠佛法改邪归正,精进忏悔!

三.戊三(安忍)分四:一、教诫断除嗔恨之因;二、断除怀恨之果;三、旁述心之特点;四、断除嗔恨之缘——粗语。己一 教诫断除嗔恨之因。

如是无等忍苦行,汝莫令嗔有机乘,

断嗔获得不退果,此乃佛陀亲口说。

1. 释义:世上有各种各样的苦行,但在所有的苦行中,修安忍最难做到。但我们不能让嗔恨有机可乘,应始终以正知正念进行摄持,一旦生起嗔恨心,马上想到佛陀的教言,千方百计断除嗔恨。佛陀曾亲口说:“诸比丘,断除嗔恨,汝将成不退果。”

2. 修安忍是最难的苦行。

【教证】《入行论》:“罪恶莫过嗔,难行莫胜忍。”

3. 断除嗔恨心的功德。

①脱离轮回获得佛果。

A.【教证】佛陀:“诸比丘,断除嗔恨,汝将成不退果。”

B.【教证】《本事经》:“我观诸有情,由嗔之所染,永断此嗔者,定得不还果。”

②断了嗔恨和欲贪,便不用再流转欲界。

4. 嗔恨心的过患。

①嗔恨心是流转欲界之因。

【教证】《俱舍论》:“以二令不离欲界。”(欲界之因就是嗔恨和欲贪)。

②【教证】《佛遗教经》:“嗔恚之害,则破诸善法。”

③【教证】汉地大德:“嗔恨心,乃行人失坏佛法之根本。”

④【教证】《三摩地王经》:“互相若生嗔恨者,净戒广闻不能救,参禅住静不能救,布施供佛亦无救。”

5. 《入行论•安忍品》中有许多对治嗔恨心的窍诀,重点在于要行持。

四.己二 断除怀恨之果。

我为此人相责骂,殴打击败夺吾财,

耿耿于怀起冲突,断除怀恨即安眠。

1. 释义:当我遭受别人当面的侮辱谩骂,或者暗中的诽谤殴打,他不择手段让我一败涂地,还抢夺我的财产、如果我一直怀恨在心,势必会引起身语冲突。倘若我断除怀恨,晚上也可无忧无虑地入眠。

2. 有了对“我”的执著,才会产生嗔恨的因,进而引发怀恨之果,故应断除。

①【教证】《入行论》:“喜乐亦难生,烦躁不成眠。”

②【教证】寂天菩萨:“精勤灭嗔者,享乐今后世。”

③【公案】广钦老和尚修行境界很高,真正断除嗔恨,被冤枉也没有怒怒不平,最后受到称赞时,也若无其事。(法本P301-302)

④【教言】印光大师:“所有不顺心之境,作已死想,则便无可起嗔矣。”

3. 上师开示:在实际行动中观察自我修行,断除嗔恨。

五.己三 旁述心之特点。

当知心如于水面,土石之上绘图画,

其中具惑如初者,诸求胜法如末者。

1. 释义:众生的心千差万别,古人有云:“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他们的记忆也有差异,此处以三个比喻进行说明:第一、不稳固,如同水面上的图画,刚画完就消失了,随着波纹此起彼伏,什么也不会留下来;第二、比较稳固,就像土上写的文字,除非遇到刮风下雨,否则不会轻易消失;第三、极稳固,犹如石头上刻的花纹,纵经几百年的风吹雨打,上面字迹依然不变。

2. 应牢记善法、忘记恶法。

①【教证】龙猛菩萨:“智者不会轻易承诺,一旦承诺下来,犹如刻在石头上的文字,纵遇命难也不改变。”

②法王如意宝小时候学习的佛法,老年时仍倒背如流;别人对他的仇恨加害,以及世人念念不忘的琐事,他心里点滴不存,烦恼就像水中花纹一样全部消失。

③烦恼方面,不管是贪心、嗔心、痴心,最好能像第一种——水中的花纹,当下一笔勾销,这是最好的。善法方面,如希求佛法,生起信心、悲心,背一些教证、论典、上师教言,则应像第三种——石头上的花纹那样稳固不变,过多少年也记忆犹新。

3. 转变自相续的方法。

①长期串习。

②善知识引导。

③观察自心并发愿牢记善法忘记恶法。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编辑:定解E01

审核:定解E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