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重点:
佛陀对语言的三种分类以及对语言的取舍。
龙猛菩萨将人生归纳为四种模式以及对正确人生模式的取舍。
对修行者的四种分类。
在家修行者切勿以贪欲之心看待他人的配偶。
守护自己动摇的内心,防止根门对外境生起贪染。
本课难点:
凡夫之心易受语言伤害,难以对恶语做到如如不动,需要对治的方法
世间人普遍执著于“现而不实的虚幻”景象(如财富、享乐),难以看破其本质,从而容易走向错误的道路。
识人不明:凡夫肉眼难以分辨他人是“外熟内生”还是“内熟外生”,容易被外在的威仪或不羁所迷惑,产生错误的判断和评价。
自欺欺人:修行者可能会陷入“外熟内生”的状态,即只注重外在形象而忽略内心修持,这种“诈现威仪”的行为难以自我察觉和纠正。
现代社会物欲横流、风气“疯狂”,缺乏满足感成为普遍现象,这为守护根门带来了巨大外部压力。
凡夫心的本性就是散乱和动摇的,要让它安住下来需要持续不断的刻意修持。
本课脉络:
断除嗔恨之缘——粗语
教诲精进之对境
教诫表里如一之精进
教诫防护根门不贪他女人
教诫护根门防止其他欲妙
脉络展开
己四、断除嗔恨之缘——粗语:
颂词:
佛说语言有三种,称心真实颠倒说,
犹如蜂蜜鲜花粪,唯一当弃最末者。
释义:佛陀在大乘经典中亲口说,众生的语言,大致归纳有三种:
上等者 (称心如意之语): 即随顺六道众生的根基,说不同的悦耳语。如云: “天龙夜叉鸠槃荼,乃至人与非人等,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这些诸佛菩萨、传承上师所传下的金刚语,可以开示解脱正道,利益众生直至成佛。
中等者 (真实语):真实语,指力求诚实、心口一致的老实话。这种人不会讲什么甚深道理,但说话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从来也不说谎,不会捏造事实。
下等者 (虚语或颠倒语):虚语或颠倒语,指虚伪颠倒的妄语、粗语、恶语、绮语。它的范围比较广,凡是不悦耳的言词,如语言空洞,无有实义,带有欺骗性、狡诈性,均可包括在这里。
比喻阐释
称心语 → 蜂蜜:甜美悦人,人人都喜欢。
真实语 → 鲜花:美丽芬芳,处处惹人喜爱。
颠倒语 → 粪便:肮脏恶臭,令人极其厌恶。
总论柔和语的功德与必要性
核心观点:语言是人际交往的关键纽带,说柔和悦耳的语言能积善无罪。
教证:佛经云:“故当说柔语,莫言不悦语,若说悦耳语,成善无罪业。”
世间俗语:引用“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破除“粗语有效”的错误观念
提出错误观点:有些人认为粗语有力量,能办成事。
寓言 (公案):引用法国作家拉封丹的寓言“北风与南风”,论证南风般的婉转语言比北风般的粗暴语言更有效力。
结论:要想把事情处理得非常圆满,必须依靠婉转的语言。
开示说话的艺术与技巧
教证:《入行论》云:“出言当称意,义明语相关。”——指出说话要让人乐于接受、意思明确且切题。
藏地俗语:引用“说一句话,要看一百个人的脸色”和“语无剑刃,能刺人心”,强调说话要掌握技巧,顾及他人感受。
阐述恶语的持久伤害与修行对治
事例:引用某道友因三年前的一句话,至今内心创伤未愈的例子,说明恶语伤害的深远影响。
上师开示:指出凡夫易受语言伤害,而高境界的修行人能将侮辱当成“耳边风”,以此点明修行的目标和方向。
结合学院传统,警示恶语果报
事例:以上师如意宝在世时规定“道友间不能取绰号、恶口谩骂”的学院传统为例,树立正面榜样。
上师开示 :批评有些人平时不善言辞,但骂人时却“口若悬河”,素质低下。同时提及恶语的因果报应,援引《百业经》、《贤愚经》的公案作为警示。
发愿:
直接要求:学了《亲友书》后,说话要谦恭有礼,断除粗语脏语。
具体方法:劝诫学习者在佛菩萨和上师面前发誓,从今以后清净自己的口业(“嘴巴干净一点”)。
修行指导:
建议在生气时,尝试用背诵《入行论》教证等善法来对治烦恼,而不是放任恶语习气。
己一、教诲精进之对境:
颂词:
今明后明至究竟,今暗后暗至最终,
今明后暗至终点,今暗后明至圆满。
如是四种类型人,国王当做第一种。
释义:
每个人的今生来世都有明暗的不同差别,由于各自的业力和因缘不同,有些人今生光明、来世光明,有些人今生黑暗、来世黑暗,有些人今生光明、来世黑暗,有些人今生黑暗、来世光明,总共有四种人。
第一种:“今明后明至究竟”
释义:指今生法喜充满,内心没有痛苦,来世也将从光明走向光明,不会遭受痛苦。
事例:萨迦班智达、布玛莫扎等“看破了一切俗事”的高僧大德。
第二种:“今暗后暗至最终”
释义:指即生中生活艰辛、苦不堪言,同时因造作恶业,来世将堕入恶趣,更加痛苦。
事例:
屠夫、妓女、渔夫等,即生辛劳且难以温饱,来世因杀业等堕入三恶道。
曾为运土黄牛的朗达玛魔王,因发恶愿而转生为魔王,造下恶业,后世也持续受苦。
第三种:“今明后暗至终点”
释义:指今生安乐富足,享尽荣华,但因生起傲慢或造作恶业,导致后世痛苦不堪。
事例:
迦叶佛时期的出家人西哦色嘉,因傲慢心给其他比丘取恶名,死后转生为多头鲸鱼,长时不得解脱。
现代社会中开办肉联厂、渔场的老板,或贪污腐败的官员,今生享乐挥霍,但因其恶业,未来将步入痛苦之旅。
第四种:“今暗后明至圆满”
释义:指今生虽然饱尝痛苦、贫穷或病患,但因其为苦行修行或依此消除了重大罪业,未来将踏上幸福光明之路。
事例:
为利益众生而苦行的修行人,通过今生的艰苦清净了罪业。
长期被病痛折磨的病人,以此消除了宿业,为来世积攒了福报。
在分析完四种人之后,龙猛菩萨直接要求国王:“你应该选择做第一种”。
圣者公案
引用米拉日巴尊者拒绝国王邀请的公案,及其道歌:“贪著欲乐汝王臣,若效米拉臣民行,今生来世皆快乐。”以此证明真正的快乐源于修行而非世间欲乐。
阐明根本方法(修行指导)
真正的修行人了知“万法无常”,不贪著虚幻的显现,以此因缘今生不造恶业,来世才能趋向光明。
教证
经论云:“精进修持安忍者,即生中不离快乐,死时成群结队的天人会降临……迎接他前往善趣。”以此证明行善者今生来世皆快乐。
上师教诫:我们应当反思自己属于哪一类人,并确立“目标不能离开行持善法”的决心。
果报:若能如此行持,则能实现“今生中非常快乐,来世也不会堕入三恶趣,最终必定超胜轮回”的圆满结果。
己二、教诫表里如一之精进
颂词:
当知人类如芒果:外似成熟内未熟,
内成熟外似未熟,内外未熟内外熟。
释义:在精进时,要认清人类有几种不同的分类,就如芒果一样。芒果可分四种:
a) 外熟内生:外表熟了,里面还是生的。
b) 内熟外生:里面熟了,外表还是绿的。
c) 内外皆生:里外都没熟。
d) 内外皆熟:里外都熟透了。
福报的真实标准
事例:以根登群佩大师羡慕印度有芒果而感叹藏地福报小为例。
观点修正:作者认为,一个地方的福报不应看物质(芒果),而应看解脱之因(佛法)。以藏地佛法兴盛为例,论证其福报并不浅薄。
与修行对应
第一种:“外熟内生” (诈现威仪)
释义:外在行为如法庄重,但内心充满贪嗔烦恼,境界与行为不一。
事例:
古代:大天比丘,虽犯下三无间罪,但外在威仪具足,摄受了十万弟子。
现代:某些表面道貌岸然的出家人或党员(如陈良宇),实际内心肮脏、劣迹斑斑。
第二种:“内熟外生” (大智若愚)
释义:内心与佛法完全相应,证悟很高,但外在行为看似不成熟,甚至疯疯颠颠。
事例:
济公和尚、六祖慧能(开悟时仍是不识字的在家人)、藏汉历史上的猎人、妓女形象的成就者。
第三种:“内外皆生” (普通凡夫)
释义:内心充满贪嗔痴,外在行为也放浪不羁、不伦不类。
事例:
大城市里沉迷舞厅等场合的人,留长发、穿着怪异、抽烟喝酒,表里如一地不成熟。
第四种:“内外皆熟” (圆满圣者)
释义:内在境界与佛法完全融入,外在行为也无可挑剔,令人生信。
事例:
自古以来公认的大成就者、大修行人,如作者的上师法王如意宝。
教证:
《水木格言》:“佛说内外熟生,芒果分为四种,根据内心行为,人分贤劣多种。”
佛陀教言:“除了如我般的补特伽罗以外,其他众生均无法了知别人的相续。”——以此警示凡夫不要轻易通过外表评判他人。
上师教诫:
自我观察:此分类法可作为“四料简”,用来观察自己和他人。
对初学者的要求:明确指出初学者“一定要做内外成熟的‘芒果’”。
阐明原因:
若“外熟内生”,是“诈现威仪”。
若“内熟外生”,其疯癫行为凡夫难以接受。
因此,表里如一的“内外皆熟”是初学者最稳妥、最理想的修行路径,可避免让他人产生邪见。
癸一、教诫防护根门不贪他女人:
颂词原文:
切莫眼瞧他妻室,若睹亦随其年龄,
作母女儿姊妹想,若贪真观不净性。
释义:乐行国王是在家居士,对在家居士而言,一切烦恼中,贪欲最严重。(我们所处的地方之所以叫“欲界”,就是因为众生的欲望极其强烈。)所以作者对乐行国王说:你不可故意盯着他人的妻子看,一旦不小心看到了,也要根据年龄,如果比自己年长,那就作母亲想;比自己年轻,就作女儿想;若与自己年龄相仿,则作姊妹想。
小总结:当看到异性时,应立刻根据其年龄进行关系上的重新定位。
比自己年长 → 作母亲想。
与自己年龄相仿 → 作姊妹想。
比自己年轻 → 作女儿想。
教证:引用《杂阿含经》“若见宿人,当作母想;见中年者,作姊妹想;见幼稚者,当作女想。”
适用范围:明确指出此方法男女通用,女性看到男性时,可作父亲、兄弟、儿子想。
不净观法
前提:当第一阶方法无法抑制贪心时,应采用此法。
方法:观想对方身体从内到外不洁净的本质,通过理性剖析来断除贪心。
教证:引用《中观宝鬘论》:“女色皆不净,汝贪由何起?”
批判社会现状,强调“知足”德行
现实观察:指出当今社会“特别疯狂”,大多数人没有满足感,尤其是在家人的行为多有不如法之处。
教证:引用《华严经》:“行菩萨道者,于自妻常自知足。”
警示:若不知足,会毁坏世间伦理和自身的居士戒。
事例
一位道友出家前担心自己无法对治男女方面的烦恼。
通过学习《入行论·静虑品》(了知身体不净)和《智慧品》(了知人我法我皆不存在),从内心生起了“没有什么可贪”的确定见解。
上师开示:
作者对此感到极大欢喜,并强调“学佛”就是要通过这种方式来“调伏相续”。
指出古今大德中也有很多在家时烦恼深重,但通过修行窍诀最终自度度他的案例。
5. 总结并发出实践呼吁
指出问题根源:大城市中很多人因邪淫导致家庭关系破裂,这是不合理的。
行动号召:向在家修行者发出劝导,应学习龙猛菩萨的教诫,过一种“清净的生活”。
提出具体要求:虽然无法彻底根除贪心,但应培养“满足感”,在清净的生活中行持佛法。
价值判断:将这种生活方式评价为“最好的一种选择”。
癸二、教诫护根门防止其他欲妙:
颂词:
当如闻子宝藏命,守护动摇之内心,
犹如猛兽毒刀刃,怨敌烈火厌欲乐。
释义:守护内心要像守护闻法、孩子、宝藏、生命一样,千方百计地护持根门,防止对外境的色声香味等生起贪染。
问题的根源:内心动摇
现象:凡夫心时刻被外境引诱,刹那不停,犹如猿猴和野马(“心如猿猴”、“心猿意马”)。
权威引证 (教证):引用《妙臂请问经》:“心如猿猴,贪著诸境乐而不舍。”
可行性
榜样:古代的成就者们最初内心也同样动摇,但通过反复修持殊胜教言,最终获得了成就。
结论:只要肯下功夫,任何人都能调伏自心。
以四种正面比喻,阐明守护内心的“强度”与“方式”
1) 如守护“闻法”:要求聚精会神、全神贯注。
2) 如守护“孩子”:要求时刻警惕、心不旁骛,以防危险。
3) 如守护“宝藏”:要求小心翼翼、随时保护,以防丢失。
4) 如守护“生命”:要求在受到威胁时,全力以赴地对抗。
以五种负面比喻,揭示对境“欲乐”的“危险性”
核心观点:欲乐的过患无量无边,稍加接触便会带来巨大伤害。
五种比喻:
凶恶的猛兽
剧烈的毒药
锋利的刀刃
残忍的怨敌
熊熊的烈火
教证:
《方广庄严经》:将妙欲比作“可怖之毒叶”、“火”与“利剑刃”。
无著菩萨:将五欲六尘比作捕鱼的诱饵,会钩住凡夫使其无法解脱。
其他比喻:
贪执色法 → 飞蛾扑火。
贪执声音 → 野兽听猎人弹琵琶(而被捕杀)。
教诫
自我警醒:当贪执生起时,必须立刻认识到其后果——“再这样贪下去,我在轮回的铁网中,永远也解脱不出来。”
行动号召:应立即“提起诸佛菩萨赐予的智慧宝剑,奋力斩断迷乱之网!”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由发心道友整理,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