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丨《亲友书》第7课

本课科判


本课重点

  • 戒律和智慧的重要性。

  • 断除世间八法的功德与不具对治之过患。

  • 教诫断除世间八法之理,因果不空。

  • 正确取舍财物。

  • 行持圣者七财与修行。

本课难点

  • 不为世间八法所转。

  • 坚定誓言,不造恶业。

  • 谨慎取舍因果,为死亡做准备。


本课脉络

  • 宣说具对治之功德与不具对治之过患。

  • 教诫断除真实世间八法。

  • 教诫断除罪业之真实宣说。

  • 教诫断除罪业之需断彼之理。

  • 总说财物取舍之分类。


脉络展开

一.癸二、宣说具对治之功德与不具对治之过患:

族貌闻虽具全士,然离慧戒非受敬,

何者具此二功德,彼无他德亦应供。

1.释义:

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就算门第高贵、富可敌国、相貌端严、广闻博学等功德样样俱全,但若不具足通达万法真理的无垢智慧与断恶行善的清净戒律,则不能堪为应敬处,不应受到人天的恭敬礼拜。

2.戒律和智慧的重要性。

①不仅是佛法,世间法也很重视戒律和智慧。一个人若具足这两种功德,即使其他功德不具足,人天众生也会供养你。

②戒律的功德:

A. 有了戒律,就有了无上菩提的基础。

B. 【教证】《华严经》:“戒为无上菩提本。”

③智慧的功德。

A.【教证】《般若经》:“布施之前行乃为智慧。” 一切功德皆随智慧而行,若没有眼目般的智慧,其他功德无法产生。

B.【教证】麦彭仁波切:“若无如眼此智慧,则彼无有其余德。”

3.上师开示。

①此教言对在家人尤为适合,只要通达这样的教言,守持这样的法规,基本上可以变成一个佛教徒。

②堪为依止处的上师法相。

A.具足清净戒律,言行举止按《别解脱戒经》的教言如法行持。

B. 对佛教的道理通达无碍,不是只懂世间知识。

③一生中值得重视的就是佛教智慧和守持清净戒律。

二.壬二(所断)分二:教诫断除真实世间八法;二、教诫断除彼之果——罪业。

癸一、教诫断除真实世间八法:

知世法者得与失,乐忧美言与恶语,

赞毁世间此八法,非我意境当平息。

1.释义:

龙猛菩萨以呼唤的口吻说:通晓世间正理的大王啊,你一定要平息(得、失、乐、忧、美言、恶语、赞、毁)世间八法。龙猛菩萨针对一个在家人,一个琐事非常繁忙的国王,告诉他:世间八法不是你的行境,非为你所应耽著的,一定要平息赞毁等这些,不要为八风所动,否则修行不可能圆满成功。

2.世间八法。

【得】对获得受用十分欢喜。如赚钱和有所收获时欢愉。

【失】失去了财物、丢了银行卡,或者车翻了、工厂倒闭了,心里就悲痛欲绝。

【乐】吃得好、穿得好,身心各方面很不错时,就非常欢喜,愿意接受。

【忧】心里不舒服或者身体生病时,就特别的痛苦,不愿意接受。

【美言】听到比较好的消息,或者别人好的评价时,感觉美滋滋的,特别快乐。

【恶语】遇到别人詈骂、说坏话,听到不愿意接受的语言,心里不快乐、不高兴。

【赞】受到别人赞叹时会非常的欣喜。

【毁】受到别人诋毁、冤枉时,心里特别不痛快。

3.上师开示。

①世间人对世间八法的耽著。

A.世间人均住于此、依于此、用于此、无法摆脱此,整天为此患得患失。

B.【教证】《世间苦恼经》:“八法推转着世间,世间随着八法转。”

②教诫万法空性,不被世间八法所束。

A.【教证】寂天论师:“故于诸空法,何有得与失?”

B.【教证】《米拉日巴道歌》:“如梦幻一样的感受,难道人们不知道吗?”又说:“世间怙主佛陀为了平息世间八法而宣说妙法,可现在自以为是智者的人,世间八法不是越来越严重了吗?”

C.无论出家在家,要观察自己是否被世间八法束缚着。凡夫人完全达到“八风吹不动”比较困难,但也不能成天为此而消磨时光。

D.【教证】《开启修心门扉》:仲敦巴尊者在晚年时,经常前往休色的柏树林中,要么一直念《亲友书》的这个颂词,有时念半句,有时全部念出来,要么一直念:“吾唯求解脱,无需利敬缚。”用这些教言不断地提醒自己。

③修行窍诀。

A.如是思维:“世间八法对今生来世没有意义,我是一个希求解脱者,不能以名声、恭敬等法来束缚相续。”

a.世间的名利,就像孩童的沙屋没有实在意义,可是人们失去时,如同孩童对沙屋倒塌一样伤心

b.【教证】“若我伤失誉,岂非似愚童”

B.修行人不要经常自我吹嘘,应该多观察自己的心。

C.真正有信心、要实修的人,对一个偈颂再三观修的话,也能断除我执,断除世间八法。

三.癸二(教诫断除彼之果——罪业)分二:一、真实宣说;二、需断彼之理。

子一、真实宣说:

汝为沙门婆罗门,师客父母王妃眷,

亦不应造诸罪业,地狱异熟他不分。


1.释义:

作者对乐行王说:大王,你依靠前世的福报,即生中遇到了佛法,有明白取舍的机会,自己也能闻思修行,所以不仅为了自己,哪怕是为了具足功德的比丘、婆罗门等殊胜对境,也千万不要造恶业。除了应供处以外,为客人、父母、亲眷、子女等,也不应该造恶业。否则,自己一旦离开人间,堕入地狱感受异熟果报时,他们一丝一毫都不能分担。

2.造业的果报唯自己承受。

①【教证】《地藏经》:“父子至亲,岐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

②【教证】寂天论师:“命绝诸苦痛,唯吾一人受。”

③【教证】《月灯经》:“自作自受,他作不受。”

④【教证】《正法念处经》:“业果善不善,所作受决定,自作自缠缚,如蚕等无异。”

⑤【公案】波斯匿王的女儿善光因过去世供养佛塔和僧众,感得生生世世财富不离身(详见法本P344-345)

3.回向可减轻罪业,但罪业必自承受。

4.上师教诫:坚定誓言,不造恶业。

①要有坚定的誓言:“今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再也不造恶业!”

②若能如此,才算是真正的佛教徒。

5.因果不空。

不管为了谁杀生,造恶业的果报唯有造业者承受。

四.子二、需断彼之理:

有者所造诸罪业,纵未即时如刀砍,

然死降临头上时,罪业之果必现前。


1.释义:

有些人作恶多端、罪大恶极,但所造的罪业并不是马上成熟,不像用刀割身体即刻会出血一样,立竿见影。今生中造业,也许死后中阴身时出现果报,也许来世出现果报,也许来世的来世才出现。

2.业因果不会空耗。

①造业定要感受果报。

A.有些人作恶多端、罪大恶极,但所造的罪业并不是马上成熟。但它过了千百万劫也不会耗尽。

B.【教证】智悲光尊者《功德藏》:“高空飞翔金翅鸟,虽暂不见身影现,然与其身无离合,因缘聚合定现前。”

②业报的分类。

A. 顺现法受业:现世现报,今生造业,今生成熟果报;

B.顺次生受业:今生造业,下一辈子感果,就像造五无间罪一样;

C.顺后受业:今生造业,再过几百年、几万年才成熟果报。

③【相关教证】

A.佛经:“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

B.《百业经》:“众生所造之业,不会成熟于外界地水火风上,也不会成熟于其他相续中,而是成熟于自己的界蕴处。

④比喻说明造业受报之理。(法本P346-348)

A.通过播种说明造业如同播种的时间一样,说明业果成熟的时间是不一样的。

B.通过拨打电话的道理,说明业力转换和成熟之理。

3.正视死亡。

①无论有钱、没钱,有智慧、没智慧,统统都是“死路一条”,这只不过是早晚而已,怕死没有用。

②学习佛法之后,如何面对死亡、死时怎么样、死后不是一了百了而是有延续,在佛教中讲得明明白白。

4.谨慎取舍因果,为死亡做好准备:

①对因果取舍一定要小心谨慎。

A.活着的时候,尽自己的能力造善止恶。

B.虽然做不到连一刹那的恶心也不生,但比较严重的罪业,有生之年千万不要做。

②对佛教中关于死亡、为后世做准备的道理,平时尽量多串习,在面对死亡时就不会万分恐惧。

五.辛三(断除财物之散乱)分三:总说财物取舍之分类;二、别说断除无义琐事;三、能断之对治。

壬一、总说财物取舍之分类:

佛说信心与持戒,多闻布施净知惭,

有愧智慧圣七财,知余财物无实义。

1.释义:

我们修行人一定要舍弃房屋、轿车、钱财等有漏财富,有多少车、多少栋楼、多少钱并不重要,而圣者认为对水泡般的身体进行保养不是特别重要,他最关心的是生生世世能带来快乐的财富,我们应该看自己具足哪些圣者七财——信心财、持戒财、多闻财、布施财、知惭财、有愧财、智慧财。

2.圣者七财。

①【信心财】对上师、三宝、因果、四谛等有坚定不移的信任感,观想圣尊的形象时有无比的恭敬心。

A.觉得“三宝真的存在”、“莲花生大士不是一般人”、“释迦牟尼佛不是普通的王子,他是智慧尊者”。

B.不是认为“莲花生大士是个老头子”、“释迦牟尼佛是个比丘”,把圣尊看作平凡人,这个过失非常大。

②【持戒财】持戒是一切功德的根本。

A.至少要受皈依三宝的戒,然后根据自己的力量,受一分戒或者多分戒。

B.受戒才能具足菩提心等上上功德。

③【多闻财】多闻的不是世间各种杂论,而是对与解脱有关的四谛等广闻博学。

④【布施财】指发放自己的身体、财物。

⑤【知惭财】观待自己无垢的知惭财。

⑥【有愧财】观待他人的有愧财。

⑦【智慧财】

3.上师开示。

①尽量具足圣者七财:

A.圣者七财唯有圣者才真正拥有,凡夫人只能相似具足。

B.希求解脱者应当尽量具足圣者七财。

C.【教证】《法句经》:“信财戒财,惭愧亦财,闻财施财,慧为七财。”

②以圣财为严饰:

A.修行人一定要舍弃房屋、轿车、钱财等有漏财富。

B.【教证】《菩萨宝鬘论》:“舍弃一切有漏财,当以圣财为严饰。”

③【教言】法王如意宝:“我们不要互相攀比有漏的财富,你修了一个房子,我的房子就要比你高,这不是一个修行人。”

④具足圣者七财的功德:菩提善根得以成熟。

【教证】《维摩诘经》:“富有七财宝,教授以滋息。”

⑤世间有漏财与圣者七财的比较:

A.对有漏的世间财富越多越不满足,最后自己非常痛苦。

B.出世间的圣者七财,让我们不仅仅是一世,乃至生生世世都非常快乐。

⑥依靠圣者教言反观自己:

A.修行人最重要的就是自心与法相应。

B.若具足圣者七财,别人的不赞叹和歧视等,不会影响自己修道的必定圆满。

⑦以欢喜心希求圣者龙猛菩萨的教言,能得到无量功德。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编辑:定解E01

审核:定解E06

定解E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