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丨《亲友书》第8课

本课科判


本课重点

  • 必须杜绝六种不善的行为。这是导致恶趣果报之因,今生中也是名声扫地之因。

  • 了知对治贪执财富的功德。

  • 不管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让人得以满足的才能称为“财富”。知足少欲是最为殊胜、无与伦比的,因此应该恒常知足少欲。

  • 了知未对治贪执财产的过患。

  • 了知“财富”的含义,学习如何取舍财富。


本课难点

  • 详细观察毁坏名声的六法并实际行持。

  • 祈祷佛陀依止善友。

  • 将财富观为如梦如幻并用来利益众生。

  • 夫妻尽量不吵架,即使吵架马上互相忏悔。


本课脉络

  • 别说断除无义琐事。

  • 对治之功德。

  • 未对治之过患。

  • 断除贪妻之应舍。

  • 断除贪妻之应取。


脉络展开

一.壬二、别说断除无义琐事:

赌博以及看聚会,懒惰依附恶劣友,

饮酒夜晚入村落,断毁名誉之六法。

1.释义:

龙猛菩萨总结了即生中毁坏自己名声、来世毁坏善根而堕入恶趣的六法:赌博、看聚会、懒惰、依止恶友、饮酒、夜晚入村落。此等相当于导致恶趣果报之因,今生中也是名声扫地之因,因此务必杜绝此六种行为。

2.总说杜绝不善六法。

①这是虔诚佛教徒必须杜绝的行为。

②牢记龙猛菩萨(被誉为“第二佛陀”)的教言,对毁坏名声的六法要一一详细观察,并在实际行动中行持。

【教证】《二规教言论》:“白昼饮酒赌博等,沉迷损害名誉法,夜间唯作不净行,此等亦是无愧者。”

3.分说杜绝不善六法。

①赌博:下棋、打麻将、赌博等。

假如一个修行人常去赌场,肯定会遭人非议,招致各种各样的毁谤。

②看聚会:看电影、看娱乐活动、看体育盛会之类,在家看电视也包括在内。

A.众人聚会的地方,对修行人极不适合。

B.【教言】华智仁波切《自我教言》:“不可去处有三种:怨仇争处不可去,众人聚处不可去,玩乐之处不可去。”

③懒惰:对佛法或者世间法不精进,懒洋洋的,什么事都不想做,最终一无所成。

A.修行人一定要精进,任何功德皆随精进而生。

B.【公案】《大师在喜马拉雅山》:一个96岁的修行人,晚上从不躺下睡觉,当别人问她原因时,她说:“喜欢瑜伽三昧的人,为什么要睡得像猪一样?”

④依止恶友。

A.恶友的过患:所有的危害中,恶友的危害最大。

a.【比喻】犹如吉祥草放在淤泥中,逐渐会被染污。

b.【教言】阿底峡尊者:“世间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恶友。”

c.【教证】《毗奈耶经》:“依止恶友人,善妙不得见。”

B.对治法。

a. 恒常远离恶友、依止善友。

b. 祈祷佛陀依止善友。

c.【教证】《三摩地王经》:“恒常随观佛陀教,永时莫依罪恶友,广依一切善友伴。”

⑤ 饮酒。

A.时代疯狂之相:现在人好的不学,坏的一学就会,抽烟、喝酒、打麻将、上舞厅,龙猛菩萨所讲的六法一瞬间全部具足。

B.饮酒的过患。

a.饮酒对社会、家庭、单位有很大危害,毁坏今生来世。

b.《诸法集要经•离酒过失品》专门阐述了饮酒的过失。

c.《圣欢喜经》将酒的过失归纳为三十六条。

d.华智仁波切的《饮酒之过失》讲了很多这方面的道理。

⑥夜晚入村落:有智慧的人晚上应在家里安住,不要到处闲逛。

A.修行人晚上没必要到处溜达,到人群集聚的地方去。

B.【教言】法王如意宝:除非你有重要的事情,可以在中午去找别人,但晚上需要安住在家里,该参禅的参禅,该念经的念经,该看书的看书,该背诵的背诵。

C.【教言】无垢光尊者:夜间行动的唯有夜叉、魔鬼,还有猫头鹰,这些都是遭人厌恶的。

4.在实际行持中,看自己能不能做到。

二.壬三(能断之对治)分二:一、对治之功德;二、未对治之过患。

癸一、对治之功德(对治贪执财富有什么功德):

佛说一切财产中,知足乃为最殊胜,

是故应当常知足,知足无财真富翁。

1.释义:

人天导师佛陀说:所有的财产之中,知足少欲是最为殊胜、无与伦比的,因此应该恒常知足少欲。如果知道满足,那么即使无有金银等财产,也可以堪为享受真正富裕之果的富翁,因为真正的财富就是令人得以满足。

2.对比说明现代人贪欲强烈。

古代:古人对外面世界一无所知,很多人都有满足感,贪婪不是很强烈。

现代:贪欲会无法抑制地生起来。

3.上师开示:知足少欲是最大的财富。

①“财富”就是令人得以满足。

A.如果精神上非常空虚,物质上再富裕,内心也无法满足。

B.如果知道满足,即使没有那么多财产,也堪为一个真正的富翁。

②知足少欲是所有财产中无与伦比的,它所带来的快乐,连天王也很难以享受。

A.【教证】“离贪自在行,谁亦不相干,天王亦难享。”

B.【教证】《入行论》:“离贪自在行, 谁亦不相干;王侯亦难享,知足闲居欢。”

③知足才是最大的财富,要通过佛法修持自己的心。

A.【教证】《八大人觉经》:“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B.【事例】山里的一些修行人,住处也简单,吃穿也简单,可他们有无比的欢喜心,没有任何忧虑,死的时候也很快乐。

④不知足的过患。

A.对房子、人和财物的贪执,一直不能达到满足,痛苦也随之不断增上。

B.《俱舍论》:没有知足根本不堪为出离心的法器。

C.跟别人攀比竞争没有任何意义。

D.【公案】一对穷夫妇因为意外之财失去往日的快乐。(见法本P8)

E. 很多人心里没有满足感,拼命去追求,最后根本得不到快乐。

三.癸二、未对治之过患(对贪执财产没有对治的过患):

智者痛苦如财多,少欲之人非如是,

一切龙王头数目,所生痛苦如是多。

1.释义:

被人们称为相续寂静调柔、财物丰足的诸位智者,因积累、守护、毁尽这些财产也历经同样多的辛酸,而清心寡欲的人们并不会这么含辛茹苦。例如,富裕十足的龙王有多少财富,顶上的蛇头就有同样多数目,因而龙王们有多少蛇头,就会有那么多蛇头中所生的热沙等损恼的苦痛。(此处的“智者”也可解释为,对出世间法有所了解的一切智者们。)

2.通过比喻来阐明痛苦随财产增长的道理。

【比喻】龙王由于业力不同,会长不同数目的蛇头,蛇头上面有宝珠,因此,蛇头越多,说明这个龙王越富裕。可是龙王因恶业所感,大鹏每天给它们降下热沙,又烫又痛难以忍受。热沙往往是降临到头上,若只有一个头,那保护一个头就可以了。头目越多,痛苦也会越大。以此比喻人的财产越来越多,痛苦也会越来越增加。

3.贪著财产的过患:

①【教言】

A.华智仁波切:“有一条茶叶,就有一条茶叶的痛苦;有一匹马,就有一匹马的痛苦。财富越多,痛苦越大。”

B.《因缘品》:“虽降珍宝雨,贪者不满足。”

C.无著菩萨:“知足具慧最富裕,不贪一切最快乐。”

②有钱人内心痛苦多,生活压力重。

③财富有最初积累、中间守护、最后担心毁尽等过患。

A.认为经济条件越好,生活档次越高,从中得到的快乐肯定越大,这是一种错觉,随着竞争、压力,迟早会变成金钱的奴隶。

B.非要靠勤作来追求财富将会是痛苦的来源。

4.正确取舍钱财。

①只有依靠释迦牟尼佛的教言,我们才懂得怎么样生活,才会真正获得快乐。

②若凭自己的分别念和世间愚者的传统,全力追求金钱财富,最后不但得不到快乐,反而招感无量无边的痛苦,获得人身也没有多大意义。

③修行人应该对钱财学会取舍。

A. 财富用来弘法利生,且能将之观为如幻如梦,拥有财富才有价值,不会对自己造成障碍。

【公案】藏地著名的大成就者蒋扬钦则旺波,他的财产非常富裕,却不执着金银财宝。(见法本P11)

B. 对有漏财产非常执著,死的时候也会念念不忘。这是临终的最大违缘。

四.辛四(断除受用之散乱)分三:一、断除贪妻;二、断除贪食;三、断除贪眠。

壬一(断除贪妻)分二:一、应舍;二、应取。

癸一、应舍:

性如联敌刽子手,轻凌夫君如恶女,

微财不放如盗匪,当弃此等三妇人。

1.释义:

有三种女人国王你务必要离弃:

第一种、性情恶劣,对国王不恭敬,甚至联合怨敌杀害国王,就像刽子手一样。

第二种、横行霸道,对自己丈夫轻视凌辱。

第三种、对微不足道的财物也不放过。

2.上师开示。

①家庭不和的痛苦。

A.对在家人而言,家庭不和是一种“恶趣”的痛苦。

B.家庭“冷战”会非常非常痛苦,也许超过龙王所遭受的热沙雨。

②家庭不和的原因:人心过于贪婪、要求比较多。

③对治的方法。

A.由于前世的因缘,今生才结合为一个家庭,彼此应当理解包容。

B.【窍诀】帕单巴:夫妻既然有缘聚在一起,尽量不要吵架,即使吵架了,也马上互相忏悔、互相磕头,很多矛盾就可以平息。

C.随学出家人,对治贪心、嗔心、痴心。

D.不要因夫妻不和抛弃孩子,应该放下自私,真正做一些对修行有利的事情。

五.癸二、应取:

随顺自己如姊妹,情投意合若挚友,

仁爱自己似慈母,听从如仆敬若神。

1.释义:

国王你应当迎娶的有四种妻子:

第一种、夫唱妇随,随顺自己犹如姐妹。

第二种、心心相印,情投意合就像亲密的挚友。

第三种、利济自己,诚心诚意好似慈爱的母亲。

第四种、言听计从,任凭吩咐如同仆女。

2.上师开示。

①现在有些在家人生活很和谐,因为是佛教的家庭,两人共同学佛、共同发愿、做善事,这样也非常好。

②佛教徒即使因前世业力所感,跟不太好的女人聚在一起,和睦也很重要。

③金刚道友也好、一家人也好、一个班也好,最终都会分开的,因此大家要好好珍惜。

④在家人一定要有非常高的智慧来抉择妻子,自己也不能违越最基本的人规,在这个基础上,修学佛法、行世间法才会得心应手。

⑤调整自相续,着重对治对人和财物的贪执。

A.在大城市里,外境的诱惑力特别强,断除贪欲的困难非常大,相比之下,寂静地方的顺缘比较多,古往今来很多修行人皆依此而获得了证悟 。

B.善根比较好的人,即使在城市里也可以成就。毕竟每个人前世今生的善根不同,精进的程度也各有差异。

C.最需要的是对佛法的信心、希求心永远不能改变,只要这样下去,每个人的修行肯定都会有进步!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编辑:定解E02

审核:定解E04

定解E01

定解E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