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_____是不放逸的同品。(单选题)
A.禅定。
B.安忍。
C.持戒。
D.止语。
E.受戒。
F.精进。
2.哪种苦行最难做到?(单选题)
A.忍受别人恶口辱骂。
B.戒掉手机专心闻思。
C.磕头转绕冈仁波齐。
D.常年在成就者修行过的山洞闭关。
E.日中一食,夜不倒单。
F.燃指供佛。
G.随学佛陀割肉饲虎。
3.什么是成就佛果的根本因?(单选题)
A.安忍。
B.禅定。
C.精进。
D.持戒。
E.智慧。
F.闻思修。
4.关于嗔恨心的说法正确的是?(多选题)
A.使人流转欲界。
B.毁坏全部善根。
C.断除嗔恨就可以断除轮回的根本。
D.我有戒律护身,而且每天都听上师的课,所以偶尔生起嗔恨心也无碍。
E.嗔恨心力量太大,所以等气消了,冷静下来再想佛的教言。
F.嗔恨心没什么了不起,不需要什么窍诀,我脾气好、有定力,还不信压不住它。
G.断除嗔恨心,可以永远断除轮回的根。
5.哪些是出自寂天菩萨的教言?(多选题)
A.智者不会轻易承诺,一旦承诺下来,犹如刻在石头上的文字,纵遇命难也不改变。
B.精勤灭嗔者,享乐今后世。
C.喜乐亦难生,烦躁不成眠。
D.嗔恚之害,则破诸善法。
E.若身欲移动,或口欲出言,应先观自心,安稳如理行。
F.若不坏法意,常于法中住,则不行生死,彼白法具足。
G.质直慧求义,说为闻法器。
H.罪恶莫过嗔,难行莫胜忍。
6.遇到有同事老向领导打自己的小报告,告黑状怎么办?(多选题)
A.我这暴脾气,怼他。
B.能动手绝对不吵吵。
C.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D.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E.义愤填膺向领导解释,说到伤心处,声泪俱下。
F.继续善心待人,用心做事,就当这事没发生。
G.想想这就是一场梦,不必那么当真。
7.关于心的特点说法正确的是?(多选题)
A.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B.剧情段子八卦记得特别清,颂词教证就是记不住,看来我是没救了。
C.高僧大德心中自然是善法一个不落,恶法一个不留,我业力深重肯定做不到。
D.古典音乐才是高大上,抖音神曲什么的太low。
E.虽然我现在善法记不住,恶法忘不了,但是跟着上师好好学,还是有希望的。
8.作为佛教徒,怎样约束控制自己的言行举止?(多选题)
A.说话做事先观察自己的心,看动机是否是善的。
B.要提醒自己,检点自己。
C.制止烦恼。
D.让自己功课忙到无暇顾及外界环境。
E.长期修止语。
F.尽量不与外界接触。
G.每天有念《百字明》《普贤行愿品》这样的忏悔经咒作为护身符,自动给消业了。
9.纵然犯过弥天大罪的人,通过以下哪些方式,可以获得解脱?(多选题)
A.多参加法会。
B.对所造恶业有后悔心。
C.尽心尽力做善事。
D.不放逸。
E.死亡之际有高僧大德念破瓦法。
F.随学能乐筹钱建个经堂讲经说法。
G.依靠佛法改邪归正。
H.得到灌顶。
1
_____是不放逸的同品。(单选题)
【答案】C.持戒。
【解析】法本P288。持戒的同品——不放逸。
2
哪种苦行最难做到?(单选题)
【答案】A.忍受别人恶口辱骂。
【解析】法本P299。在所有的苦行中,修安忍最难做到。若没有一定的境界,别人恶口相骂, 数落你的过失,你根本忍受不了。所以,《入行论》也说:“罪恶莫过嗔,难行莫胜忍。”
3
什么是成就佛果的根本因?(单选题)
【答案】D.持戒。
【解析】法本P289。持戒的同品——不放逸。在修学佛道的过程中,一定要具足不放逸,不放逸是成就佛果的根本因。
4
关于嗔恨心的说法正确的是?(多选题)
【答案】
A.使人流转欲界。
B.毁坏全部善根。
C.断除嗔恨就可以断除轮回的根本。
G 断除嗔恨心,可以永远断除轮回的根。
【解析】法本P299,P300。但我们不能让嗔恨有机可乘, 应始终以正知正念进行摄持,一旦生起嗔恨心,马上想到佛陀的教言,千方百计断除嗔恨。《俱舍论》中也讲过,欲界之因就是嗔恨和欲贪。《佛遗教经》云:“嗔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嗔恚的害处,可将持戒、布施、供佛等善根全部毁坏。汉地大德说:“嗔恨心,乃行人失坏佛法之根本。”《三摩地王经》也说:“互相若生嗔恨者,净戒广闻不能救,参禅住静不能救,布施供佛亦无救。”假如产生嗔恨心,那么戒律清净、广闻多学、上供下施、住于寂静处等善根,都不能救护你。《本事经》(唐玄奘译)中说:“我观诸有情,由嗔之所染,永断此嗔者,定得不还果。”众生的染污皆由嗔恨心而来,若能断除,则可永断轮回之根。
5
哪些是出自寂天菩萨的教言?(多选题)
【答案】
B.精勤灭嗔者,享乐今后世。
C.喜乐亦难生,烦躁不成眠。
E.若身欲移动,或口欲出言,应先观自心,安稳如理行。
H.罪恶莫过嗔,难行莫胜忍。
【解析】法本P251,265,290,299,301,304。龙猛菩萨教言:“智者不会轻易承诺,一旦承诺下来,犹如刻在石头上的文字,纵遇命难也不改变”。寂天菩萨云:“精勤灭嗔者,享乐今后世”。《入行论》云:“喜乐亦难生,烦躁不成眠”,《入行论》作者为寂天菩萨。“嗔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出自《佛遗教经》。《入行论》中说:“若身欲移动,或口欲出言,应先观自心,安稳如理行”,《入行论》作者为寂天菩萨。《正法念处经·十善业道品》:“若不坏法意,常于法中住,则不行生死,彼白法具足”。《中观四百论》:“质直慧求义,说为闻法器”,真正的求法者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入行论》说:“罪恶莫过嗔,难行莫胜忍”,《入行论》作者为寂天菩萨。
6
遇到有同事老向领导打自己的小报告,告黑状怎么办?(多选题)
【答案】
F.继续善心待人,用心做事,就当这事没发生。
G.想想这就是一场梦,不必那么当真。
【解析】如果对“我”无有执著,把别人的加害视为如幻如梦,一切嗔恨和怀恨就不会生起,今生很快乐,也不会为来世造罪业。广钦和尚并没有申明一句:“我没有偷,也没有看到别人偷。”好像这事与他无关。别人骂他、指责他,他也若无其事。
7
关于心的特点说法正确的是?(多选题)
【答案】
A.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E.虽然我现在善法记不住,恶法忘不了,但是跟着上师好好学,还是有希望的。
【解析】由此可见,外境上并不存在真正的好坏, 完全是不同的分别心在作怪。我们每个人的心态虽然不同, 但长期串习特别重要。本来你对善法记得不好,对恶法记得很牢,然通过善知识的引导,可以慢慢改变。
8
作为佛教徒,怎样约束控制自己的言行举止?(多选题)
【答案】
A.说话做事先观察自己的心,看动机是否是善的。
B.要提醒自己,检点自己。
C.制止烦恼。
【解析】法本P290。所以我们应像《入行论》中所说:“若身欲移动,或口欲出言,应先观自心,安稳如理行。”不管身体要做什么、口里要说什么,首先应当观察自己的心,看动机善不善,是否违越佛教的教规、世间的世规,始终有一种小心翼翼的感觉。现在很多人从小没有好好修行,所作所为根本没有约束,这是非常可怕的。你做什么事、 说什么话, 一定要有种对治心:“我作为大乘佛教徒,能不能这样做?不能的话,万万不可逾矩。”自己提醒自己,自己检点自己,一定要制止烦恼,这就是不放逸。
9
纵然犯过弥天大罪的人,通过以下哪些方式,可以获得解脱?(多选题)
【答案】
B.对所造恶业有后悔心。
C.尽心尽力做善事。
D.不放逸。
G.依靠佛法改邪归正。
【解析】法本P291,297。有些人往昔烦恼深重,没有遇到善知识和佛法时,放逸无度,造了很多弥天大罪。但后来遇到上师善知识,明白善恶取舍之后,自己改邪归正、重新做人,从此小心翼翼地护持戒律、修持善法,通过忏悔消除以前的罪业,如此一来,依靠善法不可思议的威力,将来也有解脱的机会。……有些人以前要么贪心比较重,要么嗔恨心很厉害,要么痴心妄想极大,肆无忌惮地造了很多恶业,但后来依靠不放逸,都有解脱的机会,就像难陀、指鬘、具见、能乐一样。后来他生起极大悔心, 依靠佛陀的威力和自己的忏悔,有些经典说他获得了菩萨果位,有些经典说再过八万劫他将成佛,有种种不同的说法。但不管怎么样,造无间罪的未生怨王,最后也获得了成就。纵然以前造下滔天大罪,只要有后悔心,不放逸地行持善法,最后也可以解脱。
编辑:定解E01
审核:定解E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