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脉络
一
本课重点:
1. 观修思维的重要性。
2.阿弥陀佛的刹土,为什么名为极乐。
3. 极乐世界国土功德庄严之理。
本课难点:
1.听法、观修、念佛,做有意义的事。
2. 极乐世界充满珍宝的原因。
3. 如果看待极乐世界的旁生。
4. 学习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逐渐产生对净土的希求心。
本课经文:《佛说阿弥陀经》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
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池中莲华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道。
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二
课前开示
1.观修思维的重要性。
观想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是往生四因之一的明观福田,对欲求往生的人具有极大意义。
(往生四因:明观福田、发菩提心、积资净障、发清净愿,详见《藏传净土法》讲记)
2.选择正确的有意义的人生。
① 世间的一切所作所为和执着都无有实义,唯生前所作的善根将伴随心识,让自己获得长远的快乐。
②选择人生目标的思考方向。
A.什么是重要的事?
B.什么是长远利益?
③听法、观修、念佛,是最有意义的事。
佛法是无比殊胜的对境,任何人如果有缘得受圣法,就会种下解脱的善根,必将获得菩提果位。
【教证】《华严经》:“若有诸众生,未发菩提心,一得闻佛名,决定成菩提。”(需真正思维、领会此教证的深刻意义)
3.此法的修持方法。
①经常读诵。
②根据经文思维其义。
③恭敬心和欢喜心。
④观想。
⑤总结:可以获得大加持。
经文解读:
1.极乐世界。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① 释义:见法本P20第5段。
② “十万亿”佛土。
“十万亿”是非常多的意思,不一定正好是十万亿个佛土。
③ 其他经典对极乐世界的描述。
A.《佛说阿弥陀经》玄奘法师译本:“于是西方去此世界过百千俱胝那庾多佛土,有佛世界名曰极乐。”
B.《观世音菩萨授记经》:“西方过此亿百千刹,有世界名安乐。其国有佛,号阿弥陀如来应供正遍知,今现在说法。”
④ 极乐世界是存在的。
A.首先要确定极乐世界存在。
利根者:通过比量和教量完全能对此生起定解。
非利根者:只要具足信心和恭敬心,根据佛经和传承上师的教言,也能逐渐相信极乐世界的存在。
B.怀疑极乐世界是不合理的。
a.邪见人群。
前世没有积累过资粮,甚至在三恶道屡屡受苦。
b.其表现。
邪见重重。
怀疑。
因不信而加以毁谤。
c.驳斥邪说之法:麦彭仁波切《净土教言》中的丰富教证和例证
C.极乐世界在哪?
无数个娑婆世界以外。
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所化刹土是一个大千世界。一个四大部洲、日月诸天在内的世界称为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称为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称为大千世界。
D.如何证明极乐世界的存在?
极乐世界不是凡夫行境。
科学没办法证成。
依靠内道的教理生起正信。
E.树立正见和信心。
a.信心:西方无量刹土外有一个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正在那里为无量众生宣说大乘妙法。
b.发愿回向。
c.实际行动:太阳落山的时候,面向西方虔诚地顶礼、观想。
e.愿意往生的向往心。
认识到娑婆世界的痛苦,没有真正的快乐。
想拥有快乐、拥有利益众生的能力,唯一的选择就是往生极乐世界。
发愿一定要往生净土。
2.总说极乐之名。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①释义:见法本P34第3段。
②阿弥陀佛大愿已经实现。
阿弥陀佛第三十九受乐同于漏尽愿:“设我得佛,国中人天所受快乐,不如漏尽比丘者,不取正觉。”
③极乐世界没有痛苦。
A.没有娑婆世界三苦(三根本苦):苦苦、变苦、行苦。
【教证】蕅益大师《阿弥陀经要解》:“苦是苦苦,逼身心故。乐是坏苦,不久住故。非苦非乐是行苦,性迁流故。彼土永离三苦,不同此土对苦之乐,乃名极乐。”
B.没有八支分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不得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近取五蕴苦。
C.没有恶友、没有恶劣环境。
④极乐世界的快乐。
众生身心都极其快乐,始终处于安乐中。
⑤以包容心面对世间。
不快乐的原因:因为执着小小的我。
对治方法:包容心、宽广的心态。
获得开心的窍诀:无条件地爱所有的人(我爱你),对所有的人说对不起(对不起),将一切过失归于自己(请原谅),对任何人奉献感恩心。(谢谢你)
3.极乐世界的国土庄严。
极乐世界的一起都具有特殊寓意,没有任何不清净的法,要观想极乐世界。
A.栏楯宝树。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a.释义:见法本P25第4段
b.特殊寓意。
七重:代表七觉支。
四宝:代表常乐我净四德。
B.水池莲花。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
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池中莲华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a.释义:见法本P26第4段和第7段。
b.特殊寓意。
🔻八功德水。
从如意宝珠(摩尼宝)中流出。
八种功德:一、澄清,即无有杂垢。二、清冷,特别清净、凉爽。三、甘美。四、轻软,即喝后感觉很轻软。五、润泽。六、安和,饮用后身心安乐和适。七、除患,饮用后遣除饥渴等无量过患。八、增益,饮用后能长养诸根四大,增上种种殊胜善根。
🔻 莲花。
莲花四德:微妙香洁。
【教证】《阿弥陀经要解》:“微妙香洁,略叹莲华四德。质而非形曰微。无碍曰妙。非形则非尘,故洁也。”
🔻七宝:金、银、琉璃等。
代表昂贵的珍宝。
不同经典中,对七宝的说法有所不同。
价值、质地均有别于人间的七宝。
皆为度化众生:针对凡夫的执着或者心识清净度的显现。
C.天降花雨。
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a.释义:见法本P28第4段。
b.消文。
昼夜六时:极乐世界没有昼夜星辰,是针对娑婆世界众生的心所安立的概念。
衣裓:花篮等器具。
神足通:菩萨们每天早晨各自拿着花器到其他刹土供养无数佛陀,吃饭时回到本处。
黄金为地:观待不同众生,大地现为七宝或者黄金。
D.有情无情皆出法音。
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道。
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a.释义:法本P31第3段,P32第2段、第5段、第8段。
b.阿弥陀佛大愿已经实现。
阿弥陀佛第一国中无有三恶道愿:“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
c.法音。
鸟和鸟鸣。
本体:阿弥陀佛神通所化现。
目的:演畅法音,令法音宣流。
法音内容: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
宝树妙音。
听者可自由选择听受。
【教证1】《极乐愿文》:“欲闻时出妙法音,不欲之时即不闻。”
【教证2】《大阿弥陀经》:“其欲闻者辄独闻之,不欲闻者寂无所闻。”
法音加持:
🔻产生法乐。
🔻引发忆念三宝的清净心念。
🔻每个众生根据自身不同意乐,得到不同程度的利益。
窍诀:有现实中有一定境界的人,听到任何声音都能引发忆念三宝的心念。
d.总结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
五根缘任何对境都会产生无比的快乐。
极乐世界对自他都有利的暂时和究竟的安乐。
对净土产生兴趣。
通过长期学习,邪见和分别念慢慢消失,信心和欢喜心慢慢增上,违缘逐渐隐没,顺缘逐渐具足,就有机会往生极乐世界。
编辑:定解E01
审核:定解E01
三
名词解释:
原文:这个时候,佛陀告诉长老舍利弗:“从这个娑婆世界往西方越过十万亿佛土,有一个世界名叫极乐世界,那里有一尊佛叫阿弥陀佛,如今正住于世间并宣说妙法。”
娑婆
娑婆世界的简称。娑婆华译为“堪忍”,因此世界的众生,堪能忍受十恶三毒及诸烦恼而不肯出离,故名“堪忍世界”,或简称“忍土”。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原文: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池中莲华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庄严
1.装饰的意思。
2.庄美威严,也就是美好的意思。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原文: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五根
(名数)有二种:
1.眼等之五根:
一眼根,生眼识者。
二耳根,生耳识者。
三鼻根,生鼻识者。
四舌根,生舌识者。
五身根,生身识者。
俱舍论一曰:“五根者,所谓眼耳鼻舌身根。”
2.信等之五根:
一信根,信三宝四谛者。
二精进根,又名勤根。勇猛修善法者。
三念根,忆念正法者。
四定根,使心止于一境而不散失者。
五慧根,思惟真理者。
此五法为能生他一切善法之本,故名为五根。见智度论十九、法界次第中之下,大乘义章四。俱舍论三曰:“于清净法中,信等五根有增上用。所以者何?由此势力伏诸烦恼,引圣道故。”
——《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五力
五根坚固发生力量,叫做“五力”,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信力是信根增长,能破诸邪信;
精进力是精进根增长,能破身之懈怠;
念力是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
定力是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
慧力是慧根增长,能破三界之诸惑。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七菩提分
又名七觉支,七觉分,七等觉支。能令定慧平等七法: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安觉支、舍觉支和定觉支。 《藏汉佛学词典》
即: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属三十七道品中之一类,是达到佛教所谓觉悟的七种次第。 《佛学词典》
——《藏传佛教辞典》V1.1 【中华佛典宝库 编】
八圣道分
又名八正道,即八条圣者的道法。
一.正见,即正确的知见。
二.正思惟,即正确的思考。
三.正语,即正当的言语。
四.正业,即正当的行为。
五.正命,即正当的职业或生活。
六.正精进,即正当的努力。
七.正念,即正确的观念。
八.正定,即正确的禅定。修此八正道,便可证得阿罗汉果。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定解G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