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科判
顶礼三宝!
此论分三:一、初义;二、论义;三、末义。
甲一(初义)分二:一、论名;二、顶礼本尊。
乙一、论名:击敌要害利刃轮。
乙二、顶礼本尊:顶礼忿怒大威德!
甲二(论义)分二:一、总说行者修心法;二、别说如何修心。
乙一、总说行者修心法:
如孔雀游乌毒林,虽有药圃善严饰,
孔雀群会不喜彼,依乌毒精自生存。
勇士入于轮回林,安乐福苑虽严饰,
诸位勇士不贪执,苦林菩萨自生存。
欣受快乐之懦夫,是以怯懦感痛苦,
欣受痛苦彼菩萨,是以勇力恒安乐。
课程重点
了知本论的殊胜义后将之作为修行的依处。
修行者应如何修心?
课程难点
如何击敌要害,以智慧修心。
课程脉络
关于《修心利刃轮》的介绍。
论名及顶礼本尊。
行者的修心法。
脉络展开
一.关于《修心利刃轮》的介绍。
1.学习本论的意义。
这部论典是大乘佛教的修心法门,它将各种佛经的教义和传承上师的教言汇集在一起,能断除我们自私自利的心,尤其是“我执”和“我爱”,故极其殊胜!
2.闻法者应如何对待本论?
①显宗部分听的人越多越好。
②密宗部分除了极个别有缘者之外,其他人都不准听。
③要有难得心,如果认为这是修心法门很简单,甚至认为随时都可以听到,那就不会珍惜。
④务必认真,文字比较难懂,若心没有专注,很难懂得其中的甚深意义。
3.本论的作者和传承缘起。
①作者:“达玛绕杰达”是梵文名称,汉意为法护,是阿底峡尊者的上师。
②传承:这部法是达玛绕杰达上师传授给阿底峡尊者的修心引导法,主要他融合自己的修行境界,阿底峡尊者依之实修,而现前证悟。
③缘起:在阿底峡尊者来藏地弘扬佛法时,达玛绕杰达还特意嘱咐他,一定要用这两部论(《修心利刃轮》和《孔雀灭毒论》)来教化黑暗藏地的野蛮众生。
4.上师教诫:
在终生当中,把这部法作为修行的依处,若能如此,其利益则不可思议!
二.论名及顶礼本尊。
1.论名:击敌要害利刃轮。
①关于名字的解释。
A.“击敌要害”:就是击中敌人的致命部位。
B.“敌”:指让众生流转三界轮回的元凶——我执和我爱。
C.“利刃”:是能够杀害它的强有力的兵器。
D.“轮”:是接连不断。
E.“击敌要害利刃轮”:就是这部修心法门像无比锋利的武器一样,能够让我们连续不断地击中我执敌人的要害,使之丧命。
②以教证宣说,对于修行人而言,摧毁我执的利刃是智慧,只有它才能斩断烦恼的束缚。
A.【教证】
续部云:“智慧利刃能解烦恼之缚”。
B.【教证】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亦云:“以智慧剑,斩烦恼贼,破生死军,摧伏魔怨。”
③学习本论的目的:平时特别需要修心,一定要通过修心的智慧来斩断、摧毁、降伏我执和烦恼。
A.表面行为无法斩断我执烦恼。
B.修行要走中道,智者应闻思五部大论为主的大经大论。如果没有闻思,遇到深奥的问题就会不知方向。同时不能放弃修心法门,否则遇到烦恼、痛苦,以及面对死亡时,会不知所措。
2.顶礼本尊。
①本尊:作者所顶礼的本尊是忿怒大威德,文殊菩萨分寂静文殊和忿怒文殊两种。
A.寂静文殊:五文殊为主的文殊菩萨。
B.忿怒文殊:就是大威德。
②传承:作者的大威德修法由阿底峡尊者创立的噶当派一脉相承。
③以公案宣说无论是佛教还是个人,在遇到一些无法应对的违缘时,应祈祷大威德,这非常重要。
【公案】
作者遇外道摧毁佛法时,现忿怒相一掌拍向大威德唐卡,使大威德示现神变,降伏了外道。
④宁玛派中,麦彭仁波切造有很多大威德的修法仪轨。
三.行者的修心法。
1.以孔雀如何待毒比喻。
①孔雀不但能区分何种食物或药物有毒,而且它还具有超常解毒能力。孔雀对待毒也有两种层次:
A.毒不但不能害它,它还能将毒转变为自己生活的助缘。
B.它的体力和羽翼的色彩反而会因此更加增上。
②对待贪嗔痴等烦恼方面,三类修行人的三种不同面对方法。
A.小乘行人害怕生起烦恼,尽量逃避、远离,或以智慧断除。
B.有菩提心的大乘显宗行人用转依之法,不避开也不接近,以菩提心等窍诀将烦恼转为修行助缘,使之不再成为修道的违缘。
C.大乘密宗行人直接将之转为道用,认识它的本面,使之变成增长觉性的方便。
2.修心法的甚深意义。
①菩萨不惧轮回。
A.凡夫人:一旦出现烦恼和痛苦,就特别害怕、怯懦。
B.真正的菩萨:不但不惧轮回的痛苦和烦恼,还能以自己的智慧和慈悲将之摧伏。
②菩萨不贪轮回。
当他们入于三界轮回的密林中时,虽然有名声、地位、财富以及严饰的安乐福苑等,但因他们已经懂得现空无二,所以根本不会贪执。
【教证】
《大乘庄严经论》云:“观法如知幻,观生如入苑,若成若不成,惑苦皆无怖。”
A.凡夫人:成功则欢喜快乐,失败则痛苦悲伤。
B.菩萨:不会产生任何欣厌之情,勇士通达一切万法空性如幻,对轮回中的生老病死诸痛苦和贪嗔痴等烦恼不会产生恐怖心,面对成功、失败,富裕、贫穷,漂亮、丑陋等,也会视为游戏。
C.大德修心窍诀:快乐不一定好,因为会耗尽福德;痛苦也不一定不好,因为能净除罪障。因此,在快乐时应心生畏惧;在痛苦时应心生欢喜。
③菩萨安住于轮回。
A.菩萨不以自私自利心贪执安乐,对众生有强烈悲悯心。所以诸佛菩萨化现的高僧大德,才日日夜夜、不休不眠地从事利益众生的事业,除了利众之外,没有任何其他事情。
B.菩萨安住于轮回与空性和大悲有密切关系。如果没有空性智慧和大悲心,就没有勇气面对众生,更不可能解除众生的痛苦;若有证悟空性的智慧和利益众生的大悲心,不但有能力利益众生,世间一切魔众也不可能对他制造任何违缘。
【教证】
《万善同归集》云:“菩萨成就二法,魔不能坏。一者观诸法空,二者不舍一切众生。”
④上师教诫。
A.我们平时所谓的违缘,其根源都是自私自利和实有执著。
B.空性见解和大悲心是对治的最好方法。
C.大乘佛教徒要有利他心、菩提心,应精进利益众生,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益自己。
3.对比懦夫与菩萨的快乐与痛苦。
①欣受快乐的懦夫,心特别怯懦的缘故,会经常感受痛苦。
A.没有修心的力量不会快乐。
B.只看重外在的财富、地位等硬实力,而没有内在的信心、悲心、智慧等软实力。一旦硬实力受创,心就会崩溃。
C.教诫:内心具有智慧和悲心,比外在拥有财富等更为重要。
②欣受痛苦的菩萨,具有勇力的缘故,会恒时感受安乐。
A.勇力来源:需要长时修学大乘佛教的智慧和悲心。
B.以公案及教证宣说,菩萨具勇力而恒时安乐。
a.【公案】
米拉日巴尊者在洞中修行以荨麻为食,也可感受到美味的快乐。
b.【教证】
《杂阿含经》中云:“若无世间爱念者,则无忧苦尘劳患,一切忧苦消灭尽,犹如莲花不著水。”
C.真正有修行境界的人表面上看不出来,但在智慧、悲心、方便等方面已经远远超越凡夫。
【教证】
《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云:“菩萨大悲力,奋迅方便智,住圣无上处,而现凡夫事。”
D.长期修行的人和不修行的人有很大差别,因此我们应精进修行,不但自己要认真念诵,还应着重修持菩提心和空性。
E.上师倡导:发愿在一年半中念一万遍“怀业祈祷文,可在一年半中,每天念二十遍”,或在五天当中念一百遍。
编辑:定解D13
审核:定解D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