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科判
本课所涉颂词及长行文
颂词
唱起乐师伴奏歌,观察声音无自性,
未察聚合出悦音,驱除人心之忧恼。
业与因果详分析,虽无一异之自性,
然显现法能生灭,似有苦乐受种种,
显现许中当取舍!
犹如水滴满瓶器,第一滴水非满瓶,
非由末等一一滴,缘起聚合盈瓶器。
谁受未受苦乐果,非由第一刹那因,
非由最末刹那等,缘起聚合感苦乐,
显现许中当取舍!
奇哉未择似欢喜,此种显现无实质,
然而显现似存在,此法甚深劣难见。
今若入定于此中,定显现许亦有何?
有何有复有何无?承许是非悉何有?
无境有境之法性,离诸取舍离戏论,
本来性中无智慧,坦然安住成大士。
祈愿如是析世俗,以及胜义菩提心,
二资无碍至究竟,获得圆满二利益。
我舍国政苦行时,积累福德谒师尊,
得此甘露法灌顶,今能对治续法脉。
我于宗派无偏颇,展露智慧博学时,
虽见无量稀奇相,觉此法方利浊世。
长行文
击敌要害利刃轮,于种种恐怖猛兽出没之林间,具教理、证悟之大瑜伽士达玛绕卡达依殊胜上师之言教汇编后于浊世有畏惧之深林中实修,彼恩授阿底峡,阿底峡也为调伏芸芸难化众生,无偏实修,生起证语而说此偈。
其后,阿底峡为印藏不可思议弟子中由佛母度母等无量本尊授记堪为法器之高足俄巴色嘎(即仲敦巴)恩赐调伏藏土刚强所化之法,本论译师与班智达也是由他们师徒担任。
颂词及长行文分析
庚二、实修现相无欺缘起
唱起乐师伴奏歌,观察声音无自性,
未察聚合出悦音,驱除人心之忧恼。
业与因果详分析,虽无一异之自性,
然显现法能生灭,似有苦乐受种种,
显现许中当取舍!
一.颂词释义及分层:颂词以乐音做比喻。
1.乐音显而无自性:
乐师以乐器伴奏,唱起了非常美妙的歌声。未经详细观察时,乐师、乐器和耳根等都存在,种种因缘聚合时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还能驱除人们心中的忧恼和痛苦。但无论是从乐器、乐师的手指,还是听者的耳朵,以及两者之间的空间等方面去观察、寻找,声音都没有丝毫许自性。
2.业果显而无自性:
详细观察时,善恶业及其苦乐果无自性,因果既没有自相一体的关系,也没有自相他体的关系,但在显现上存在生灭,要么因有果生,要么因灭果亡。若造作善恶因缘,则会感受种种快乐与痛苦,在显现许中这确实是存在的。
二.重难点分析。
1.难点。
①声音不来亦不去《方广大庄严经》:“譬如箜篌,弦器及手,和合发声,本无去来。”
(详细解释可参考《入行论讲记》智慧品“法念住”部分)
②因果既没有自相一体的关系,也没有自相他体的关系。
(详细解释可参考《入行论讲记》智慧品第182课“破实法常有”)
③做为初学者的我们,很容易混淆世俗谛和胜义谛。
2.重点。
①虽然一切万法在本性中连微尘许自性也没有,但在显现许中,因果却无欺存在,这是谁也没办法让它消失的。
◎引用世亲论师《业成就论》教证:“虽复经百劫,而业常不失,得因缘和合,尔时果报熟。”
这是一种自然规律。
②正确看待密宗行人在修行或行持善法的过程中出现的违缘、不幸,并非善恶因缘颠倒。
③修行要走中道,不能只重视慈善等世俗善行,也不能说一切都是空性,善恶都不需要,安住就可以。
◎引用例证:很多人高谈阔论,说万法皆空、无有执著、一切放下、普皆解脱等,不重视因果。
三.修心窍诀。
了知显而无自性后,不应沉迷外在的显现,而应空暇时多思维法义。
犹如水滴满瓶器,第一滴水非满瓶,
非由末等一一滴,缘起聚合盈瓶器。
谁受未受苦乐果,非由第一刹那因,
非由最末刹那等,缘起聚合感苦乐,
显现许中当取舍!
一.颂词释义及分层:颂词以水滴满瓶做比喻。
1.一滴一滴的水积聚起来就会装满瓶器,并非第一滴水装满瓶器,也非后面任何一滴水装满瓶器,虽然任何一滴水都不能装满水器,但当所有水滴聚合时,水瓶就装满了。
2.同理,苦乐果报不是由第一刹那,也不是最后刹那导致的,但在因缘聚合时,就会感受苦乐。虽然胜义中不存在因果,但在世俗中因果却无欺存在,故应当在显现中谨慎取舍。
二.重点分析:显现中谨慎取舍因果。
引用教证《法句譬喻经》:“罪福追人,久无不彰,善恶随人,如影随形。”善恶业因缘聚合就显现
三.修心窍诀。
若以很认真的态度来对待这个窍诀,就完全能够明白佛教的奥秘。
庚三、宣说甚深现空无别
奇哉未择似欢喜,此种显现无实质,
然而显现似存在,此法甚深劣难见。
一.颂词释义及分层。
1.非常稀有啊!在没有观察、抉择时,诸法似乎真实存在,让人感到很欢喜。但用智慧观察时,诸法连丝毫许的实质也得不到。然而在显现许中,却不得不承认它们现似存在。也就是说,诸法如水中的月影一样,现而空、空而现。
2.此理非常甚深,劣根者和钝根者都无法领受。
二.重点分析。
1.现量不一定是正量:我们的根识非常有限,它确定是正确的,以最高智慧来观察也不一定是如此。
①喻证:在镇、县、州三级医院看病得到不同的结果。
②凡夫的境界与阿罗汉、佛菩萨的境界是不同的,所感知的物质也是不同的。
③因明中讲现量最可靠,但实际上所见所闻并不一定是正量。
2.教证说明显现而无自性。
①《中观庄严论》:“未察一似喜,生灭之有法,一切具功用,自性知为俗。”
②《定解宝灯论》:“任何显现定空性,所有空性定显现,若现不空不可能,空亦不成不现故。”
三.修行窍诀。
应具备前世的缘分、上师的窍诀、长期闻思修等条件得以通达其中甚深道理。
己三、以安住修摄义
今若入定于此中,定显现许亦有何?
有何有复有何无?承许是非悉何有?
无境有境之法性,离诸取舍离戏论,
本来性中无智慧,坦然安住成大士。
一.颂词释义及分层。
1.现在如果入定于般若,显现许决定不会有。虽然在根识面前,梦幻般的显现无欺存在,但入定于般若的境界,什么都不会有。因此,有和无皆不可得。比如的承许是与非还会存在吗?根本不可能有。
2.所谓法性,没有对境法界与有境智慧的分别,远离对善法等的取和对恶法等的舍,以及有无、常断、来去等戏论,也就是说,本来的法性中没有智慧。如此坦然安住,就像哑巴吃糖一样,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就成了真正的修行人,或大丈夫、无上士、佛菩萨。
二.重点分析。
1.修持之次第。
①闻思生定解:先用因明和中观的观察方式来抉择,反复观察就能生起定解。
A.抉择内容:一切万法在显现许中仅有梦幻般的明分,实际上连微尘许的实质也没有。
B.参考论典《入中论》、《中观根本慧论》
②依定解修行,每年学习《定解宝灯论》,解决理论和实修的问题。
③安住:观察修行所生之定解、安住的境界到底为何?(即与颂词第2句至6句印证)
2.遣除单空(即很多人说什么都没有)的说法。
3.证悟的标准。
①凡夫人不可能获得:因为凡夫人断除了有,就会执著无;遣除了无,就会执著有。
②相似证悟:通过学习中观,获得相似境界。
③真实证悟:安住于真正的境界,就证悟了法身。
④真正懂得现空无二的道理,就会对无量无边的众生生起悲心。
三.修行窍诀。
1.如果一个人内在有大悲心和智慧,真的有了感悟,不管到哪里都有弘扬佛法的机会。
2.认认真真的实修,内心对法性空性一定会生起感悟,那时自然而然会度化众生。
戊三、修果回向成办二利
祈愿如是析世俗,以及胜义菩提心,
二资无碍至究竟,获得圆满二利益。
一.颂词释义及分层。
1.祈愿如是宣讲、修学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
2.所积累的两种资粮,让所有众生无有任何障碍地到达最究竟的果位,获得圆满自他二利的法身和色身,并利益天下无边的众生。
甲三、末义
击敌要害利刃轮,于种种恐怖猛兽出没之林间,具教理、证悟之大瑜伽士达玛绕卡达依殊胜上师之言教汇编后于浊世有畏惧之深林中实修,彼恩授阿底峡,阿底峡也为调伏芸芸难化众生,无偏实修,生起证语而说此偈。
简略解析:介绍了论名、造论之地、造论者、造论方法、必要性、传讲者、传讲目的。
我舍国政苦行时,积累福德谒师尊,
得此甘露法灌顶,今能对治续法脉。
一.颂词释义及分层。
1.阿底峡尊者在这里讲,我舍弃国政出家苦行时,因宿世积累福德的缘故,得以拜见恩师达玛绕杰达尊者。
2.并获得此甘露妙法,以及甚深的灌顶,通过认真修持,现在完全能够对治相续中的烦恼分别妄念,并且可以继承、延续上师的法脉。
二.遣除疑惑。
上师通过与佛陀、古大德的对比,遣除人们对高学历人才出家的疑惑。
我于宗派无偏颇,展露智慧博学时,
虽见无量稀奇相,觉此法方利浊世。
一.颂词释义及分层。
1.我对所有宗派都有清净观,没有任何偏堕之心,展露自己的智慧广闻博学时,虽然见到了无量稀奇相。
2.在所有净现当中,《修心利刃轮》这个法门最殊胜,只有它才能利益浊世众生,或者说对浊世众生最有利益!
长行文:
其后,阿底峡为印藏不可思议弟子中,由佛母度母等无量本尊授记,堪为法器之高足俄巴色嘎(即仲敦巴)恩赐调伏藏土刚强所化之法。本论译师与班智达也是由他们师徒担任。
简略解析:翻译这部论典时,由仲敦巴当译师,阿底峡尊者当班智达。而且,此法由阿底峡尊者亲传给仲敦巴。可以说,这就是他们师徒二人对后人留下的无尽恩泽!
上师对本论宣讲完毕的结语
1.依靠这次翻译、传讲的缘起,将来一定会利益无量众生。因为其中的窍诀特别殊胜,能直接断除我们的烦恼,而且传承加持不可思议!
2.将此法交付于大家,希望大家在因缘成熟时,以各种方式进行弘扬。
3.务必珍惜闻法的机缘!
编辑:定解D19
审核:定解D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