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辅导 | 《修心利刃轮释》第12课

法师辅导 第一次

圆函堪母

《修心利刃轮》12课法师辅导笔录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

为度化一切天边无际的有情而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修心利刃轮》我们现在讲到的内容是以粗暴教训威猛之利刃降伏我执的内容,现在宣讲的是第三个科判,广说宣告所毁我执魔过且降伏。这段内容也是跨度了好几堂课,从十一课乃至于到十七课之间,这个内容非常地殊胜。我们今天所学的是第十二的范围,也是在这个科判当中讲到的缘于众生长久劫来的我执所导致的缘故,人有很多行为显得非常不如法,乃至于心里面虽然渴求得到善果,但是实际上所作所为经常背道而驰的一些结果,主要的原因都是由于我执存在的缘故。这一方面来做的告诫。

在这堂课的最开始,今天上师前面的这段教言我就不打算广讲了,因为节约时间的问题。总体上来讲,归摄的两个点:一个方面作为修行人修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违缘出现一些不顺利的事情,从某一个角度来讲确实可以体现出福报是一个问题;另外一个方面我们碰到这些事情躲也躲不了,这个跟自己前世的业缘有关系,一定要好好地忏悔,发愿以后再不造作。这个在我们整个《修心利刃轮》学习过程当中,其实这一点是很重要的。既然在我们身边发生种种不悦意的事情就已经说明自己的业障的问题,反过来讲就是福报不圆满的问题,所以在修行中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违缘。所以直接就体现在自己的修力很弱,想修又修不上去,想让自己法融入于心,但实际操作起来又非常困难。这一点平时要多忏悔,并且要积累福德。

另外一个方面,实际上上师这里也强调的一点,作为修行人其实他修行过程中最大的一个违品就是心不安定、不稳重、比较浮躁。昨天上师讲课还是讲到怀疑是不是与我们现在不健康的饮食有关系,可能确实有一定的关系。里面乱七八糟的东西太多的话,导致人的身心都不是很健康的状态,人心也显得特别浮躁、不安定、不稳重,会体现这个相。其实任何一个修行人,不需要强调他的智慧或者先天性的条件有多好,只要他有一颗稳重的心,只要在某一个很有信心的修法上长年累月地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修下去,再笨的修行人也会有成就的机会。这就靠一个稳重的方面,在依师方面,在对待法的方面,在对待自己修行的方面,平时自己所修行的法行,不要三心二意,今天换这个明天换那个后天又换一种修法。如果这方面有个很稳定的心态,修20年怎么都可以修出去,在我们临终的时候很容易变成我们解脱的因。这是上师侧重点提的。其他方面时间关系这里不多说。

下面我们直接看颂词本身。

于众行少吹嘘大,自无功德声势大,

践踏祸根妄念头,刺中我敌凶手心。

这个颂词也是讲到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出现的两种情况:第一个是于众行少但是吹嘘大。就是实际上你在众人当中你行持方面做得很少,你基本上没做什么,不管是闻思修行还是弘法利生,还是做很多佛教的善事。实际上你行动上没有做多少善事,但是却吹嘘自己做了多少多少的功德,做了多么广大的善法,做了多大的贡献,吹嘘之声特别大。还有一个自无功德,自己其实没有什么功德,但是声势很大,别人几乎就要把你赞叹成佛陀再来的大善知识,甚至于说你能在天上飞水里游,各种各样的功德全部加在你身上,多么了不起的大成就者乃至于好修行人。这样的情况其实主要的原因也是在于祸根的根本就是我们的妄念,所谓的我执。我们现在依靠强有力的对治力来践踏妄念,刺中我执敌人的凶手之心,彻底打败它。

对于这段教言,其实在末法时期是很平凡的。一个自己行持的特别少但是却抢功,也属于这个范围当中。我们仔细分析觉得人格不贤善属于是于众行少吹嘘大,其实他并不贤善;“自无功德声势大”也是人格低劣的相。但是这些根源主要都是源于我执,求名的心非常强烈才会产生这样的一种形象。那么这种情况出现的话,根本不要谈修行好不好,更不能说修行好,恰恰说自己修行好——比如说没有功德但是吹嘘很大的话,像这种吹嘘自己有功德的人实际上恰恰体现出他没有功德的那个情况。就像我们说满瓶的水没声音的,只要半瓶子水才会经常发出声响。同样的道理,以前在《格言宝藏论》还是《萨迦班智达》的哪个论典里讲到,真正的河水稀里哗啦的声音,大海是很宁静的。这个意思也是说明相续当中真实充满佛法意义的修行人反而不会特别喧嚣,不会到处跟别人吹嘘自己的功德有多少,不会特别声势浩大的方式表现自己怎样不得了,或者再再跟别人表功自己做了多少善法。他不会跟别人去表功。反倒是河水哗啦啦指的是——小溪的水是没有办法跟大海相比较的,实际上也就是跟大海水一比较相似于无。相续中本身就没有什么功德,反而经常在别人面前显露出来自己多么了不起,这都是修行不到位的相。有这种体现的人其实就表明他的相续其实是相当不成熟的,他克制不住想把自己本来不存在的功德也想往自己身上搬,并且想表露出来。这样的情况在末法时期的修行人团体当中真的是非常普遍。就像上师这段时间上课经常开玩笑说,凡夫人只要在一块儿唠,就喜欢说自己,说着说着间接地明显隐含的方式就会说到自己有什么功德自己多了不起自己有什么故事,一直讲啊讲,拼命地讲自己的经历。这是一种不自觉的习惯。那么这个习惯是什么原因呢?核心就是我执。我们换句话来讲,这样的人不是很成熟,因为他需要依靠别人的承认和赞叹才能肯定自己。那么什么叫做一个修行人的独立性呢?不需要依靠别人的承认赞叹你自己就能肯定自己。不是说因为别人的赞叹你才有自信,也不会因为别人的否认你就有自卑,那样修行就比较独立了。但是我们多少修行人乃至于修行的这一部分佛教徒有几个能超出这一境界呢?很多人其实还是活在被人的唾沫里面的。要想超拔出来的人确实不多,属于相续特别成熟的。不会再在乎别人对你的赞叹和诽谤,不会再因为别人的赞叹而认为自己修的好,别人诽谤自己修的就不好,不再受这个影响的修行人确实不是特别多,很少。但是我们要认识到在修行的道路上如果真的想断除我执,真的想在修行道路上走的比较成熟比较稳当,你要想明白自己修行怎么增上,前面这两点如果自己不能够杜绝,不能够从调心的角度能超离出去,说修行是很高的境界的话还太早了一点。所以我们讲到一个我执减轻的人,他不会在乎这些东西,尤其作为好的修行人,他会经常隐藏功德。我们经常说的那些在表面上看不出来的内力菩萨,他们的外相上显得让别人不生信心。其实如果一个人相续中如果有了这份功德,他很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有这份能力,自己有这个功德,很希望得到人家的肯定。这个在世间是无可厚非,在世间当中这不是个过患,不算一个过失。但是对修行人来说,是相续不成熟的一个相。你自己的功德不需要非要让别人——我们拥有功德的目的不是让别人肯定的,是为了把它用在利众上。至于别人能接受或者不接受,能知道或者不知道,这个对我们的心相续无利无害。但是说出来容易,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又有几个呢?特别的少。自己有时候会发现不了,但是如果你能学会反观的话,你能发现你跟别人一谈话不由自主就会转到自身上,我怎么样怎么样了,我如何如何了,我如何如何辛苦了,我发信克服多少困难了,我有多少个上师来摄受我,我是多么地跟人家与众不同等等等等,就会转到这个上面去。这是不自觉的一种流露,是心里面渴望别人的认同、别人的赞扬,非常渴望这一点,以此来增上自己的信心。这是说的比较好听,但是说句实在话一个心相续比较成熟的修行人他是不受这个掌控的。他不需要别人肯定自己来确定自己修行的好坏,他很清楚自己的修行状态,好与不好不是别人说的。而且他人讲的经常是不准的,真正自己的优长之处或者自己到位的心相续调整过来的部分常常是不被别人所知道,那么别人赞叹大部分都赞叹不到点子上。这一点是经常会出现,所以我们说对于凡夫人也不要太过于相信他。

言归正传,刚才是涉及到这两种特征。这两种特征再有一个方面还会体现在上师讲到的世间当中的一些:比如说世间当中自己没有做这个事情但是抢功。这个在出世间学佛的团体当中也会有这个情况,发心过程中、闻思修行过程中、为僧众服务的时候都会出现类似的情况。自己默默无闻地做了特别多,最后这个功劳让别人抢去了,上师以为是某某某做的;或者世间的领导以为是你做的,或者以为别人做的,你的功劳全部被别人占去,这样的现象是很多的。这样的现象我们要换一个角度,如果是自身具有这个过失,你抢了人家的功德占了这个好处的话,应该要产生自我惭愧心,那个果报还是很严重的,这是不太如法的。是别人的功劳就是别人的功劳,不要为了在自己所执着的人面前非要表现出自己最优长的一面,其实那个也是我执的一个特征。包括我们在上师面前也是如此,不是你的功劳不要去占,是你的功劳你就老老实实承认是,这就可以了。不需要去把别人的辛苦占为己有,完全自己吞掉,那从学佛的角度来说真的是修行越来越差,说不过去的。从世间的道理上面也如此,当然人还是要聪明一点,你们在世间工作生活当中也不需要笨的被别人抢去功德。你真的是个大修行者,你说你无所谓你修安忍,功德就心甘情愿地被别人去抢,我也不说什么。但是如果你自己心里面也过不去的话,你还是要有一些防护措施。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个还是要做的到。这个不是佛教徒完全要遮止的,所以我们还是要把握一个中道。对于好的修行人,真的人家抢去功德他也无所谓,我们也很随喜的,这个确实是一个优秀修行人的好的表现,这个不能否认。但是大部分人的情况,如果说他给你造成很严重的违缘,你心里面也过不去这个坎,觉得把你弄的举步维艰,那你就按照世间的手段,最起码能够保持一个平衡。不要变成一个干巴巴受人打的情况,实际上又没有智慧力去摄持也没有慈悲力去摄持,那就叫傻了,那只能是按这个名词了。越修越修的羸弱、特别懦弱的名声就落到你头上,也不一定是个好事情。你只要没有修行的力量去摄持,那这种情况就不要白白受苦,没有必要。

反过来说,刚才是从两个角度,一个是我们自身不要这样去做,一个是别人对我们做的时候相续中尽量以修行的力量来调整,不要跟别人对着去生嗔心,要知道这实际上也是跟前世的因缘有关系。另外一方面也要明白,碰到这个事情是正好断除我执的一个最好的方便,断除我执的一个最殊胜的机会。如果在这件事情上能够以一种如理如法的心态去面对,那么我执就会减轻,这个也是很殊胜的。这个是不管是从世间乃至出世间的方面都会有这种情况出现,那我们作为修行人要把握一个中道的原则。在佛教徒的环境当中不能够因为在上师面前讨好、在上师面前表现自己的能力把别人的功劳全部抢到自己的身上,该说明的不说明,让上师有一种误会以为这个事情完全是你做的。其实这个里面分析的细一点的话,人的心思是很复杂的,他语言表达的方式很巧妙,有意无意地隐藏了几句话的话,那么意思就变掉了,别人对这件事情的理解就会有一种曲解,就会有一种不是很正确的、客观的认知,你间接就造了抢别人功德的罪业。这方面还是要小心,不要因为一时之快,不要因为一时上师对你大家赞叹,满足了你让你特别高兴,就为了这么一点点所谓小的欢喜而在相续中沾染了罪业,那么做这个发心事情其实也就是过大于功,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所以这是我们要分析的一方面。

另外一方面还是要强调,这里叫做“吹嘘大”、“自无功德声势大”,还有一些更过分的也是在末法时期经常出现的:在佛教团体当中喜欢说神通说功德。我是明明白白地感受到我们学会这边因为长年闻思,现在道友们在这个问题上还是把握的比较好的,轻易不会再那么想当然地随便说自己的梦如何,说自己见到什么,甚至于各种拐弯抹角的说法想表达自己有神通、有智慧,与别人如何不一样。这个心真的是慢慢淡下来了,这是一个修行的好现象。

现在末法时期很多人喜欢谈功德,而这个主要是源于佛教内道的环境,老是觉得如果出修行的力量就应该在这个方面有所体现——见到本尊、见到西方三圣、见到菩萨。如果说你本来就没有但是却这样说,那根本戒都破掉了,犯上人法妄语。如果确实出现了,带着增上慢的方式来说,那也就是犯了一个增上慢的罪业。如果真的出现这种境界,按照真正修法的要诀来说,这是要隐藏的,因为一说就很难再得到这样的一种境界。从哪个方面来说,真的境界也好假的境界也好都不适合说,说了以后会很麻烦。尤其是有一些明明自己还没有这个功德,其实自己达不到那个程度,但是真是想功德想疯了,在别人面前说一些夸张的语言的话,无意当中上人法的罪业——你自己的居士戒都护不住了,上人法妄语的这条根本戒就犯掉了,那是特别不划算的。只是起到了一时、短暂的心相续的满足和虚荣感之外,没有任何其他功德可言,但是所感召的果报却是生生世世需要去承受的,这个可划不来。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作为一个相续比较成熟的修行人来讲,不会再去贪恋别人口头上对你的赞叹、别人眼睛对你的羡慕,别人口头上吹捧你——你修行真好啊!你修行很清净啊!那个东西如空谷回音一样。我们说了多少遍,其实语音的好与坏就像空谷回音一样无自性的一个本体,按《俱舍》的讲法就是个无情法,生成而已,是一种无情法,对我们真正修行的好与坏是无利无害的。那么我们缘于这个一个无自性的、虚幻的、缥缈的,根本抓不住实质的这样一个东西又何苦去浪费了或者损耗了自身的功德而增上罪业呢?这是最划不来的事情。

所以只要是心相续稍微成熟一些的修行人他不会太在乎这个,他会在乎实际的——我实际能够占到多少功德,我实际有没有修行的把握,我实际临终会不会往生极乐世界,这才是是他最看重的,那才是最实在的东西。所以修行不能够虚,越虚越麻烦,越虚自己越吃亏。就是这样的道理。

尤其这里再强调的就是我们平时在组里面在任何一个佛教修行的团体乃至于在和外道打交道的时候不要轻易说一些神通鬼通之类的,那个东西不太适合。尤其从利众的角度来说,现代的人对这方面第一个念头就觉得像迷信,因为现在人太实际了,反而我们学佛人有的时候显得不那么实际,连自己实际真正要的东西都给放掉了,只求一些虚名,那个真的是学的一塌糊涂。我们也要点实际的,就是真实的解脱力量是不是具足,这才是最实在的,那其他的虚名有也行没有也行。你说这辈子还能活多少年呢?你担这个虚名能给你留多少年?到临命中时什么都抓不住,你要它干什么呢?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人要实在一点。我觉得现在世间人的实际有时候太实际的话也让人觉得挺受不了的,但是一点儿不实际也是有点儿虚无缥缈,这个人有点儿幻想过头,只求一些虚的东西也不是很好,我们要走一个中道。就像现在世间人的实际,你跟他说一些神通鬼通、说一些冥冥当中的、说一些无形当中的这些加持之类的,他反而可能不容易生起信心。刚才分别从自立的角度从利他的方面仔细分析起来的话,随便夸张地宣讲自己具有什么功德,怎么讲都是不合适的。真的假的也不合适,从自利利众角度讲也不合适,从哪些方面来看的话都是不能够随便这样来宣说。以后要谈论,就是在经教上面、在闻思的见解上面、在修行的境界上如何调整自己的相续、调整自己的烦恼,这个方面多去讨论倒是没问题,至于像神通神变这些确实没有必要讲的太多。

所以《水木格言》当中的这个教证确实很殊胜,讲到“劣人做事虽小,表功之声灌耳”《水木格言》里面的教证都非常经典,里面的比喻特别地贴切。“湿柴燃火极弱,黑烟弥漫房室”,湿的柴火燃不着,而且黑烟滚滚,就代表人实际上没有多少功德,但是吹嘘的特别厉害。我们在末法时期还是尽量地能够调整自己的相续,低调一点,不要在别人面前在任何一个环境里面总想表现自己修行殊胜,总想把自己的功德显露给大众,本身这一点就已经损耗功德了。你把你的功德让别人知道,就已经损耗功德。我们以前不是说失毁善根的四个法:不回向、点到回向、后悔、宣扬,一旦宣扬,功德就会损耗,划不来的。培起来不容易、修行赠上不容易,你又说给别人的话,马上修行就会出问题,在这一点上应该有一个比较低调稳重的心态。当然颂词里面直接的对治力就是通过断除我执、减轻我执的对治力可以断掉这样一种不如法的行为。

至于上师后面提到的《百喻经》的公案,实际上也是说说得多不如做得多,说到不如做到,说到做不到是没意义的。说不到做到那也可以。要是说不出来什么,比如千经万论也不会讲,连一个菩提心也讲不出来,不净观也讲不清楚。没关系,只要心里面有这个东西就可以,这才是最主要的。尤其我们现在《修心利刃轮》是一个修行的法门,修行的法门讲来讲去多说无益、口说没用,主要是你在相续当中能行持多少、能在相续当中调整多少,这才是最实际的。这是首先第一个颂词。

下面我们来看第二个颂词。

师多担负誓言少,徒多饶益护持少,

践踏祸根妄念头,刺中我敌凶手心。

辅导过程当中有一些没有提到的、有些方面没涉及到的,你们自己在复习的时候要学会全面地看。上师在哪些角度提到哪些问题,我希望你们能够学会做笔记,学会把每个颂词从哪个角度分析的思路都能够有所记录,以便于自己学习和温习,这个习惯要养成,这是很好的,对自己负责,同时也能够对别人负责。学法的时候要扎实一点,不要只是泛泛地在字面上划拉一下就过去了。《修心利刃轮》第一堂课就讲到说渡有缘者,老人家又觉得人少好一点、又觉得人多好一点,都有侧重点。我们说对本论真实有信心的、有意乐的的有缘众生自然在这个法上收获会大一些。所以我们不能局限听了一遍得了传承、大概知道讲了什么就可以了,那个要求对自己来说可能太低了一些。上师对每一个颂词都解释得非常殊胜,是从哪些角度来解释、不同的层面、不同的剖析方法、这个公案用在这里想要说明哪个问题……借着这个辅导我再跟大家说明一下:我们讲考或者学习,不是为了只是让你把公案的内容记下来就完事了,你要理解这个公案放在这里是起什么作用,是想说明什么问题,是从哪个方面体现出相关于颂词哪方面的意义的。这个地方是要分析的,不能光是记到一个公案就结,这一点学习都不到位。要学会调整,要学会去思维它的意义。这个东西学多了,最终会起到一种压制自相续的作用、烦恼的作用。如果你光是泛泛地字面上这样学一下,知道上师讲了这个知道上师讲了那个,没有去思维为什么这样讲为什么那样讲,这样讲是从什么角度说明什么问题,那样讲是从什么角度说明什么问题,这个方面不去再进一步地思维的话,学的再多,可能调整自相续还是相当困难的。我们这一点顺便提一句。

下面我们看第二个颂词。这个颂词也是,在末法时期还是比较多的一种现象。“师多担负誓言少”,当然这个是从弟子的角度来说;“徒多饶益护持少”,这是从上师的角度来讲。在末法时期经常出现的情况就是有些人有些弟子依止的上师特别多,就叫“师多”;“担负誓言少”,但是他光去依止,在上师面前得这个法得那个法但是几乎没有一个修的。这个真的是我们现在末法时期常会出现的一种情况,所以我反复地强调一定要调整。

分层次来讲,作为一个初学者,你到上师那里去接受灌顶也好、接受加持也好、接受一个法的传承也好,这个是没问题的。但是从一个老道友的角度——就是我们现在学佛这么多年、闻思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了,我们得的法并不少,实际上这些法都得了但就是没修。而且自己考虑到人身的这种短暂以及难得,应该意识到自己修行的时间其实并不是很充分了、并不是很充足了,那么在你已经能够得到法的真实意义、已经知道佛法正见的前提之下,如果还是局限在像一个跑跑居士一样,这个道场待一段那个道场待一段,这个上师那儿听两句那个上师那儿听两句,这个灌顶求一个那个灌顶求一个,还是局限在这个层面的话,我可以很肯定地讲,这就不合理了。

我刚才分了层次,从初入门者与善法结缘、通过灌顶通过上师加持通过传一个教言来增上善根这个角度来说,没有过失。但是从一个闻思已经有一定基础、学佛已经这么多年的,如果还是只是局限在这个,就想依靠这种形式来度过自己修行的一生,那个真的是大错特错。你现在需要把握的并不是再跑到哪里去得个灌顶,我们得的灌顶有多少呐,其实你们外面有很多居士得的灌顶相当多。我不是否定灌顶本身功德的殊胜性,它是成熟相续的一个作用,但是其实真正灌顶的意义是通过灌顶的授权,就有权利去修这个法。它最主要的落脚点是你有资格去修那个跟灌顶相应的密法,然后依靠这个窍诀而得到解脱,这才是重点。但是我们现在大部分人都停留在灌顶的层面上,连灌顶怎么回事也说不清楚,而灌顶里面的内容也听不懂,是不是真的灌到也不知道,反正就是来一个灌一个来一个灌一个,绝对是照单全收一个多不落的。也不观察善知识到底是不是合格的善知识,反正灌就对了。那么光是灌顶不修,永远是得不到解脱的,只是种下一个善根而已。我们要知道灌顶的主要目的不是在灌顶本身而是要去修灌顶相应的法,依靠这种殊胜的窍诀你可以获得解脱,这个才是重点。所以这样讲的意思就是跟这个颂词相合的地方,我们有很多佛教徒其实得的法特别多,现在末法时期法并不少,这是最幸运的一点,其实我们有很多选择。但是“担负誓言少”的意思就是实际几乎没有行持这一点。其实上师善知识给我们传这个法的目的并不是只是让我们得一个法就够了,而是希望我们能够实际去修持。就像上师这里讲的,给你讲一部法不可能无缘无故的,讲完了你应该去修、应该去看、去思维。不看,光得一个传承就满足了。灌一个顶应该是要去守护誓言并且去修灌顶相应的法,不修。显宗的这些法,就像上师说的,哪怕念一个五加行的传承本来也是要求去修五加行的,不修,只是得一个传承,得一次又一次。这样的话,就是你得了法之后没有任何的承诺。

藏地在这个方面有一些习惯,比如在上师面前得一个法,就会在上师面前承诺念多少遍与这个法相应的心咒,或者为了得到善知识和活佛的加持、得到殊胜的功德和力量;包括上师有的时候送给信士佛像、一张唐卡,他就会发愿我一定要在今年放一头牦牛、放十头牦牛,他会有相应的承诺——跟善法相应的,放多少生、念多少咒、准备在这一年当中吃素,都会有一些承诺。这个习惯其实是相当好的。

所以对于我们来说,光是学了法、光是得到了这些的话,但是没有真正去修持,其实这个再说的严重一点的话就是你对上师的恭敬心要打一个问号,你对于法的信心也要打问号。那么既然说你不想去修你何必一个劲儿去求呢?在汉族人的团体当中这个问题是特别特别多的。到了上师那里拼命地求、死皮赖脸地求,一定要上师求个法,求完了之后拍拍屁股这辈子再不会去碰一下。这样的情况在学院也看到很多,很多去求见上师求见活佛的居士,赖在上师家里不走,非要求一个法,求完之后再也不管它了。心满意足地到处跟别人宣扬,我在哪个活佛那里求了一个什么什么,那个什么什么很殊胜。倒是说的很殊胜,说得人家心痒地不行,但是自己从来没去修过。这种情况很奇怪,这也是比较稀有的。我们要了知,这种依止方式是不合理的,也不遵循依师之道。再怎么对上师痛哭流涕眼泪流了一大筐,我也不敢说你是一个如法依师的弟子。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你把上师给你的法束之高阁。那到底这个法在你心目当中是多大的分量?你在上师面前求法的目的又是什么?会让人打问号的。你自己能解释清楚吗?给你法不修,为什么去求这个法?求这个法的目的是什么?法在你心里面是多大的分量?为什么要去求呢?你自己都说不清楚。只是拼命地求,然后放在那里不动它。这就好像自己终于得到美食了但是不吃它,最终还是饿死了。一样的,其实这个比喻很通俗。我们的心态有时候自己都说不清楚,我为什么要这样子?我为什么一直这样去求,求的目的一个也没有去学,到底什么原因呢?比如说在家人的团体当中,来一个活佛,一拥而上,挤破了门地去求;来一个上师,一拥而上,挤破了门地去见。见完了,上师给你传的法没有一个去修没有一个去用,用个一两天、用个三五天、一星期两星期、一个月两个月,又扔在那儿了。那你回头说,当初为什么要求?你对这个法到底有多大的信心你自己考量过了吗?你问过你的心了吗?你到底想要什么?很多人是很迷茫的,说不清楚,反正得了就好。就像我们说一个人他的家当越多越好,反正有了总比没有好,往自己的库房里存了一大堆柴油米面酱油醋瓶子罐子,攒了一大堆的东西就为了给自己一个安心,实际上他这一辈子都没有用得上。这种心态是特别强烈的不安全感,这个在修行过程当中要学会断除的。

换一个角度,如果说不要说求这么多,假如你对目前所得到的法有清净的信心,长年累月如一日地用下去,临终的时候很有可能因为这种串习力、就依靠你现在所串习过来的20年的习惯就有可能在临命中时的那个阶段、或中阴的阶段会得到解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要懂得把握。

我再说一句,再举一个例子,以前我经常说的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以前讲《前行》的时候提过这个问题,不是说我们需要把十条路全走遍了才能到达罗马,而是选择其中一条路走就能到达罗马,是这样的道理。“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意思并不是说要想到达罗马,十条路都要走一遍才能到达罗马,而是指其中这一条你坚定地走下去,你肯定能到达罗马的目的地,是这个关系。那么我走这条路是不是就排斥其他九条呢?没必要。因为你很清楚其他九条也是通往罗马的。但是你走的这一条是跟你的意乐、你的根性最相应的这一条,一走到底是绝对能够到达目的地的,而且不会比别人慢。我们要把这个道理分析清楚,尤其针对老道友来说比较相应一点,我们该把心定下来了,整个八万四千法门修行的核心就在于人格贤善、出离心、菩提心和无二智慧,在你一座的修法当中如果能含摄这些要点,那你修的就是一个最殊胜的道,而且这个道是可以直接将你带到解脱的,有了这个就OK了,就够了,一辈子去串习就可以了。不要再患得患失再担忧,总觉得自己得的不是最圆满的,实际上自己东找西找东求西求,学到最后还是一无所获,反而把自己修行的时间耽误,这个真的是不必要的。这是前面的第一方面。

“徒多饶益护持少”是从上师的角度来讲,我觉得仁波切能讲,仁波切引用的无垢光尊者《大圆满心性休息》当中的“如不净堆之上师”这个讲起来大家都好懂,但是从我属于是一个依止上师的小僧人的角度、一个普通凡夫修行人的角度,这个话讲起来我总觉得很别扭,好像我一个弟子的身份在讲属于善知识阶位的那种,有过失一样的,讲起来心里面总是感觉有一点障碍。所以这个就简单地提到:实际上上师真正对弟子的关系是建立在佛法上的,因为上师摄受弟子对弟子的饶益不是给他钱的饶益,不是光是给他一些简单的关爱、打个电话聊聊天安慰一下他的心,不是这个东西,这个都是感情的联系,感情的联系这种执着是很麻烦的。师徒之间最好不要有这样一种太重的情感成分,那个是很麻烦的。以前上师在《前行》和《入行论》当中还说过一些比较直白的教言,我在这里就不用再讲了,讲起来还是觉得有点不舒服。我对所有的上师善知识都有一种很恭敬很尊敬的心态,所以这样讲起来我觉得不是我这个身份好讲的。善知识们可以讲,作为我的话就算了吧。但是上师仁波切以前确实说的很白,就是师徒之间的关系最好不要以情感来建立,而是应该以佛法来建立。那么上师对弟子的饶益我刚才说了,不在于财上面、不在于安慰上面、不在于一个简单的问候或者光是对你笑眯眯的、给你说很多宽慰的话,这一点不属于真实饶益,直接的饶益就是以佛法来利益你。上师对弟子的饶益是呵护他的相续呵护他相续中的善根乃至于让善根增上修行增上,这是上师真正的对弟子起的作用。如果说一个善知识对弟子起不到这样的作用,不能够称之为是上师。如果上师显现上跟你从来没有见过面,但是对你相续中的改变起到了很大的调整作用的话,他就是你的上师,你承认也得承认不承认也得承认,他就是你的上师。所以师徒之间的缘分全部是确实要体现——作为上师的本分就应该饶益护持弟子的相续,护持弟子相续的方法是用佛法来护持,而不是用情感来护持。如果上师在上师的身份上对弟子起不到这种作用的话,估计可能就是被落入到全知无垢光尊者“如不净堆之上师”这种被挨骂的份儿上去了,跑到这个行列里面去了。

当然我们从弟子的身份上来说,最开始已经善巧观察师了,自己已经观察了上师,那么在中间依止过程当中跟上师要保持的是一种法的因缘而不是情感的因缘,把握这个关系的话,你能够得到上师所有的加持,绝对不会少一分的。见没看过都不要紧,不会少一分的。把这个原则要把握好。

那么这两段如果把它综合起来讲,这就讲到了弟子的本分和上师对弟子的作用力——上师的本分吧,也可以这么说。那我们说师徒之间建立的关系,作为一个弟子不能东依止西依止、得一个法又一个法却从来不修,对上师也像得过就丢掉那样,也没有什么感恩的心、也没有什么觉得珍贵难得的,反正我在这个上师这儿得过一个这个,在那个上师这儿得过一个那个,他光是沾沾自喜自己所得的,觉得自己跟别人不相同,觉得自己缘分特别好,觉得自己在每个上师眼里都特别……这个心态确实是一种很强烈的我执。他从来没有想过上师的恩德,对所有上师没有一点点恭敬心,光跟别人炫耀自己的了多少东西,其实这个人心相续当中的依师之道不由自主会沾染“颠倒四依”的过患。每个人都不承认“我什么时候把上师当獐子想了呀?”,“我什么时候把法当麝香想了?”,每个人不会承认的。但是你的心态会不由自主地落入到那种情况当中去,而且不自知。当你对善知识产生不了恭敬心的时候、你对法产生不了良药想的那种敬信——得了以后束之高阁,就像我刚才说我们自己都解释不清楚我们到底是什么心态,拼命地求,求完了从来不修,我自己也搞不清楚我到底是咋想的,说不清楚没法解释。这种心不由自主地——其实法在你心目当中变成了一个让你炫耀的因,难道还不是一个麝香吗?对吧?讲起来你逃不出去的,这个关系真的逃不出去的。你对这个法没有一个真正的敬重心去修、把它当作妙药去调整烦恼,而是像我刚才所说很多道友得了好多的灌顶好多的密法,跟别人一说起来沾沾自喜,“我今年得了什么什么,去年得了什么什么,去了这里那里,我依止过哪个哪个上师,都是我的上师,上师对我特别好,如何如何”,你光去讲这些实际上自己压根没去好好修,你觉得法对你起的作用是不是满足了你的名誉之心。别人没有这样,你跟别人比起来你当然显得优越,那么你跟别人再再地宣扬这些,希望别人能够认知你的缘分比别人要深厚、你的缘分比别人好的时候,是不是得到名了?已经落入到强烈的名当中,那这个法就被你——因为你的那种发心和高举的心态直接就落入到“颠倒四想”的状态当中去,不承认也不行的。法已经成为非法之因,法本身的作用丝毫没有体现出来,很遗憾的,这是我们末法时期很多修行者的一个现象。所以佛教的这个团体有的时候确确实实是需要我们反观的,我们的团结力也特别弱,内斗,弘法利生的量也特别多,就想到自己解脱就想到自己安乐就可以,就想依靠佛法让自己身体好、生活好、家庭好、工作好,就可以了,自我满足,太自私。为什么上师有时候也说,比较起来,基督徒弘法或者推广的那种忘我的精神,真的自愧不如。我们佛教的教义我从来没有看轻过,但是修行人素质上面的问题还是有相当相当差距的,学的太自私:我只要满足了,我只要OK了,我只要生活不出问题、家庭不出问题、身体不出问题就可以了,这个想法太过于强烈,不顾及弘法不顾及利众不顾及别人,什么都不顾及,再说自己的修行好,真的更加惭愧,这就叫不自知地也比较稀有了。一般人还有一定的自知之明,这种人的不自知、这种情况下还觉得自己修行好的话,那你说他不自知到什么程度了,他还不认为自己不自知,还觉得自己很聪明,反观的很好呐。这个情况很多哦,要学会调整,学会静下心来去思维这些道理,好好的看一下你今天一天真的发自内心地生起多少感恩心来,有没有感恩别人对你的付出。就像上师前段时间讲,你走在马路上要感恩修路的工人,没有他们的辛勤付出你哪有这么平坦的路走;吃这一口粮食——咱们中国人浪费粮食很厉害,当然这个不是针对道友们讲,因为佛教徒在珍惜、惜福上面还是做的比较好,学佛之后基本上不怎么浪费粮食,这一点做的很好。那我们吃饮食的时候想到是多少农民的付出才能够种出这一粒一粒庄稼的果实,有感恩的心态吗?没有他们的劳作——虽然他们有他们的钱挣,但是没有他们的那份劳作,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当农民的,你有的吃吗?没有的;有菜吃吗?没有的。尤其讲到依师之道的时候,要学会感恩,不能够随便的——哪怕就是一个普通的道友,他在给你解决了一个疑问以后你也应该对他有个感恩心,他帮你解惑了呀,这份恩德你如何能回报呢?不能不但不回报反而回过头去踩别人,甚至于回头去挤压别人,这种就不要谈修行了,差的好远呢。人做不好何谈修行?都是这个问题。

所以这个颂词非常殊胜,我们借用这个颂词,一个方面懂得了真正的师徒之间的关系要如何去建立。另外一个方面从我们自身弟子的身份上来讲,对于凡是跟自己结过缘的上师、法师乃至于跟自己答疑解惑的道友,应该有一个恭敬心。上师不是说嘛,恭敬心根本不会失去你任何的威仪,不会失去你的优越感,不会让你觉得低人一等,这个全部是我执摄持下的一种奇怪的心态。高于别人,马上优越感出来了;低于别人,马上自卑心出来了,全部是我执在作怪,这是很麻烦的。相当相当讨厌的一个让人的心一直处在贪嗔痴慢疑当中无法解脱,很痛苦。所以要去断除,要知道它的根本是源于我执,我们要把它断掉。减轻我执之后这些过失自然就会减轻,是很殊胜的。

上师还提到的麦彭仁波切的这些,我还没有提,你们自己回去好好去看一下,还是提到依师之道的问题,讲到一个弟子老实本分、扎扎实实地去依止上师,他不是因为上师对自己多瞄了一眼、多关爱了一点,我就依止他;上师把握当空气眼睛从来没瞅过我我就不依止他,都不是在这个基点上。他是带着那种清净的感恩之心,善知识是一个真正具法相的善知识,从法上面跟上师建立了深厚的缘分,长期这样依止之后自然会得到上师圆满无比的加持。这个缘起在讲上师瑜伽的时候我们以前都分析过,我们要好好把握。讲归讲,实际操作的时候,好多道友的情执还是很重的,一定要上师隔几天给自己打个电话、一定要安慰我、一定要给我打卦,变成自己的私人产品一样,我什么时候求上师,上师要百求百应,这样我才能与上师建立缘分,否则的话就不行,我跟这个上师没缘分,说的理直气壮的。你跟上师有没有缘分不是我们来定的,你在上师面前得到了法义,你跟上师的缘分就具足,剩下的就是感恩的份儿、是报恩的份儿、是恭敬的份儿,其他是没有选择的。我们这个方面有的时候太想当然的话也是一个障碍,直接障碍自己的解脱,还不自知,还觉得可选择性很大,还觉得有很多优越感,这种想法就叫做“超慢”了,特别不知道怎么回事的、不知道如何去把握分寸的才会出现这个情况,这可能也跟以前的教育有关系,底子没打好所以做人的分寸把握不好的话,在修行上还是会出现很多违缘的。这一点作为道友要好好去调整,很重要。在座的老班道友大部分人都已经比较稳重了,因为以前有过的一些不明白、不明事理的问题通过这么多年的闻思,人心慢慢地稳定下来。以后带新学员也好,在组里带组、跟学员交流的话,要多讲这些道理,这个很重要。要让别人明白什么是真正的修行。修行是要有根基的,世间当中一个完美的人格、完善的人格、一个感恩的心都不具足的修行人他怎么修都修不上去,永远没有希望。这种缘于自己有一些智慧、有一些世间的名声地位就高高在上的这样的修行人其实要修起来相当困难,我们要懂得修行的基础,这个东西都抓不住,光是想依靠大圆满成就的话,就变成一个空想、空愿了,几乎是没有机会实现的。这些道理经常跟道友们分享,还是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下面这个颂词是说,

承诺繁多利行少,名大观察鬼神耻,

践踏祸根妄念头,刺中我敌凶手心。

今天这些颂词还是让人觉得很感慨的。这段颂词里面,上师又提到了《二规教言》,其实都是做人方面的问题。承诺多、利行少,就是答应这个答应那个答应的特别多,虎头蛇尾,前面答应的豪情壮志,后面十件事情只完成了一件还不圆满。这种情况我遇到过,最后真的是无法再相信他了,他答应的事情我要再三地叮嘱而且我自己还要私下做准备,因为什么呢?就是担心他答应了做不到。这是让人很痛苦的一件事情,跟他打交道特别累。委托他的事情相当于你自己在做,当初还不如不委托好一些。他答应的事情没有一个做完的、没有一个圆满的,这样的话会对他失去信心。

那我们说如果自身做这件事情,在《二规教言论》里面就讲到“誓言坚定”,那个是很重要的。《亲友书》里面也有讲,《亲友书》你们都学过。这个里面也有讲,就是说在承诺这件事情之前,先不要狮子大张口让别人感觉你是百求百应、你的能力不可思议,马上就答应的好好的,实际上自己做不到,最后让别人心里面对你有一种轻视,觉得这个人说话不算话、张口就承诺,实际上没有一件能做到的,那个感觉是很差的,让人感觉你人格有问题。所以在承诺事情之前先观察,你要想清楚自己到底能不能做到,做不到不要勉强。不要只是空空地说我发心很好,我发的是菩提心,我最初的发心很清净我绝对没有糊弄你的意思但实际上,这个事情我确实完不成,这都是理由。你不能因为你发心很好就没有过失了,你最后完不成这件事情,答应别人的事情做不到的话,说发心清净,心善地道亦贤善嘛,我有什么过失?为什么这样跟你们讲呢?是因为我自己碰到过这种,碰到过这样实际的一个例子。我当时听到他这种解释我哭笑不得,我说你发心在清净,你既然答应了就要做得到才行否则你就别答应,这样的答应就成了一个虚假的狡诈行为,实际上是这个样子的,这个是要不得的。光是口头说发心清净有什么意义呢?那个发心清净让人很值得怀疑。如果一个人发心清净又怎么会不完成呢?既然说当初是一个善行,那为什么不能善始善终地去做完?不能以忙为理由认为做不完就做不完,这是让人对你丧失信心的一个因缘。所以说到这个问题的话,还是按照《亲友书》和《二规教言论》中一些教证的观点,在承诺之前反复观察,一定要考虑好,你觉得这个事情有百分之八十的把握,那么你可以答应,而且说的时候要说清楚:这个事情我会尽量完成,有一定的把握,但是没办法打百分之百的保票。或者你真的有肯定的把握,就跟别人保证我一定做到,那是可以的。说到做到。

这个地方上师以前在讲《亲友书》还是《二规教言论》里面就提到过,假如说这个事情是一种正常的情况,当初做这件事情是有把握的,结果中间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违缘是他最开始没有计划的到,出现了这种违缘,他也没有想到的话,那么按照《二规教言论》里面所说,你当初既然已经答应别人了,即便违缘出现,你也要尽你所有的力量乃至于舍弃生命,不舍弃自己当初的誓言,是以这种方式来承诺誓言的。这一点尤其在藏族人的团体当中做的特别好,尤其是在三宝面前承诺过的事情乃至舍弃生命都不会违背,有这样一种习惯。我们要做到这一点,如果答应别人了就要完成,不管最后出现什么违缘,不管后面遇到多大的困难是你之前没预料到的意想不到的,答应了就要做得到,不要做这种“承诺繁多利行少”的事情,这是一个很不合适的一种情况。

“名大观察鬼神耻”,这个也让人觉得很麻烦。意思就是说,名声特别广大,人家甚至都把你说成是善知识说成是成就者那样的身份,但是实际上一观察,不要说是“人不耻”,就连比我们底下的鬼神都看不起你。他真实的所作所为特别丑陋特别低劣特别让人不耻,根本不属于值得赞叹的类型,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还是“我执”。我们说“践踏祸根妄念头”,用这样殊胜的大威德的修法对治力来践踏,事出有因,真正的原因就是“我执”,刺中我执凶手敌人的心,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述。

当然我们要想对这个颂词有所了知,首先要调整自心,完善人格这方面要调整。自己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说到要做到。如果说做不到,那么说话的时候就要讲究方式方法——“这个事情我只能承诺尽量地去做,要是做不圆满或者不成功,请你见谅,我没办法保证做到位。”你要是没把握你就说这样子的话也可以,让别人有个思想准备或者让别人知道你会尽量帮他但是具体能不能成功还要看因缘,没办法做保证。如果有把握这个事情保证能做到,那么就去保证,让别人心里觉得这个人答应了就一定能做到。这个以前上师讲的细的地方,包括有时候比如我们跟人家约好了几点碰头,约好的时间就不要迟到,可以提前但不要迟到。让别人等一两分钟正常,尤其在大城市当中本来计划好的路上留了四十分钟应该是到的,特殊的原因特殊的情况下四十分钟都不够用,确实我们不能所有的情况都防范得了,那么这种特殊的就例外。但是习惯性的,明知道跟人家约这个时间,然后磨磨蹭蹭磨磨蹭蹭不在那个时间到,非让别人等十五分钟半个小时二十分钟,这样的习惯是很不好的,这种习惯很麻烦,让别人觉得这个人从来说话都是要有水分的、要打折扣——他这么讲你就要考虑到那一层的问题,他跟你说一点你就要考虑到一点半能不能出门都是个问题。这种打起交道也是特别累的。包括这种细小的事情乃至于承诺——我们要说得再广大一点的话,就是我们对三宝的承诺对众生的承诺都要尽量地去实行。口头上天天承诺要利益众生,实际上从来都不做。包括上师举的例子,有些在家居士有的承诺给学会发心,发心过程中碰到一个烦恼“哐”一丢,“我不干了!”;发心带组里的辅导,稍微受到一点违缘、大家对你有一些评价或者刺激你一点的时候,“哐”不做了。有些道友还说得好听一点——“我实在是没这个能力,不要耽误大家”,这是说的好听的。但是有些情况还要具体再分析,光是以这个理由,它背后隐藏的是自己誓言不坚定的问题,你们不要想的太简单了。我这样说不会打击一片吧?有很多道友有这个问题的话听了以后不要伤心哦!我的意思是能坚持则坚持,因为当初你答应做了,答应做了就尽量带好。每个辅导员不可能十全十美总有人说好说不好,乃至于佛陀都有人说好说不好,我们怎么就这么不接受呢?前面不是讲了嘛,对别人说好说不好不要太受他的影响,你真的自己做到位,尽心尽力地去带,而且从公平的角度来讲,你不是那种说话都磕磕巴巴的吧?不是每堂课光给大家念课文把讲记念一下一点儿都没有引导的作用提醒大家思路的作用,那你又何必把自己看得那么低说自己没能力辅导?然后就扔掉了,不做了,退出了,这个其实参杂了自己誓言不坚定的问题。不要用一个为大家着想的美丽的谎言盖在上面自己就心安理得地退下来觉得一点儿没过失,不一定是这样哦。

所以上师仁波切很看重誓言坚定,如果年初承诺在哪个部门发心一年,哪怕遇到生命违缘,上师也是比较喜欢这一年你能坚持到底的。你要想换也要到年底结束了以后你可以调整,中间如论如何不愿意退,中间半道退的,上师显现上都是很不欢喜的,就觉得这个人誓言不坚定。就像前面说,前两天有些道友一起在网上听课,能听到上师说在学院内部属于汉僧讲考班、菩提高级班,参加讲考班一般都是发愿三年,老人家还没说三年呢,你光是上半学期在这儿,下半学期就没影了,一年都不到的话,可能在上师心目中也是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只不过上师不甘心,总是想拿着棒子到家里面去找。这种情况都体现出来一个问题,可能你讲得不好,可能你确实觉得压力很大,可能你觉得我在这批讲考人员里面我讲的真的是倒数第几的那种程度,但是你承诺了要参加、参与,那么尽量地要坚持到底,这个是自己对他人负责,这就叫誓言。

我们承诺过多少誓言啊,再换一句话来讲,其实针对在家居士,还是强调那句话,在家居士跟出家人的生活方式是不相同的,你们每个人身上是有自己的职责的,比如说你对你的家人应该付出应有的那份关爱和关怀、对家人的责任,这个其实也是自己的承诺,这是在什么时候承诺的呢?当结为一个家庭的时候,当你们结为夫妻的时候,你对他(她)是有责任有承诺的;当你们有孩子的时候,你对这个孩子是有责任有承诺的,只是无形当中自然产生的,这是我们身上丢不掉的责任,主要针对在家人来说。当你成人的那一天当你十八岁以后,你对父母是有责任的,这个责任不能够因为其他的——我要闻思我要修行我要解脱,随随便便盖上一个很漂亮的说法就认为自己可以放弃这个责任。出家就是另外一说,但是作为在家人该负的责任要负起来,不能马马虎虎或者对家人冷若冰霜。这个问题还是比较严重,很多在家居士把握不好这个关系。但是我在这里提醒大家把握一个中道,我们一个方面尽量断除对家人的爱执,这个爱执包括出家修行人都不是说断就能断的,不好修的,那是需要真正的修力才能起作用,不是说我一个分别心一讲,不是说外相上对家人不理了、对他们冷冰冰的就说明断除爱执了,真好是走反了,而且起的作用是尤其地差。自己对他人起不到好作用、对佛法起不到好作用,也不表明你修上去了。谁说佛教要修一个冷酷无情呢?我还是在反复强调这个问题,道友们一定要把握一个中道的分寸,换一个温和的方式慢慢地去断除自己的贪执。其实换句话来讲,世间人都有这种评价,说得通俗一点,世间人也讲爱情是没有办法长久,从现在科学研究身体因素的角度都有这种说法,两个人有情感的感觉的话,一旦结婚生子组成家庭之后,大部分是依靠责任心来维护家庭,依靠爱情来维护家庭是很难的。到了后面,家庭组建的时间长了,还有没有像年轻时候的浪漫感情呢?就很少有了。完全是依靠对家庭要负一份责任,对我的孩子对我的爱人对父母对公婆要承担养护他们的责任,依靠这个还维系家庭,那不是一样的吗?其实我们断情执不是通过对家人冷若冰霜的方式来断,而是心里慢慢能够放下对他们的耽著的、爱执的这一部分,但同时对家人的责任该负还是要负的,在家人的修行方法跟出家人是不同的。我还是反复提醒这个问题,不要过激,不要行为太偏激,要懂得你周围的环境都是被呵护的一个对境,都是我们修行的一种环境,走的温和一些,不会障碍自己的修行的。这个还是多提醒几次希望道友们把握一个中道的分寸。也是讲到承诺的问题。

还有“名大观察鬼神耻”,这个就简单提一下,我们真正表里如一,换句话来讲如果自己名声特别好但是实际上自己的修行没那么好,这是让人很郁闷的一件事情。自己就不要再沾沾自喜了,其实觉得特惭愧。人家把你评价的真的是很好的,实际上你知道你心里面贪嗔分别还是很重,内心里面的感觉真是不是滋味,不是很舒服的。一观察之后“鬼神也耻”,自己也觉得自己不耻,那个感觉很难过,就是有一种惭愧心,觉得心相续一点都不调柔的话,还是要尽量地能做到表里如一,尽量地调整自相续还是很重要。

下面我们来看,

寡闻空口说大话,乏少教理多分别,

践踏祸根妄念头,刺中我敌凶手心。

“寡闻空口说大话”,这个在末法时期也很多,所以确实觉得《修心利刃轮》里面所讲的教言真的是一针见血,这个教言讲的实在是太白了,把我们很多修行人的状态全部都表达地淋漓尽致的感觉,一点不留情。“寡闻”指实际上自己没有精通三藏、广闻博学的智慧,但是空口说大话,“自己证悟了”、“自己精通显密”,这话很敢说。“自己精通弥勒五论”、“精通五部大论”,“精通”两个字一下就扣上去了,很敢讲。一说起来“自己精通大圆满”甚至这样的话,“我在大圆满修行已经得到相当的觉受了”这样的话也敢讲。其实这些话讲出来之后——你真的要达到这样量的人反而不说了,就是没有达到量的人反而经常这样胡言乱语。其实这个在末法时期没有闻思就会犯这个毛病,闻思了的人就好一点就显得低调一点。因为闻思经教闻思多了以后就不好意思说这个话,因为知道跟这个境界还是有相当的差距。本身大圆满的觉受如果从教理上闻思过,他都知道如果要说这个境界还是差的有点远,一点都达不上,他就不会那么想当然的。光是觉得自己禅定过程中有一点轻安的感觉、一坐能坐好几个小时,马上就飘飘然了——“我大圆满的觉受相当不错!”,就敢讲这个话,其实他是没有鉴别力,说句实在话这些都跟“寡闻”有关系。

我们要想杜绝这方面也需要广闻博学,最起码每一步缘到的论扎扎实实好好学。要讲到这个问题我还是想提一点,我们现在教研方面考察很多道友,有一部分我确实觉得还是没下工夫学,一听他的思辨能力、理解能力,问他个问题,真的道理上说清楚了,没有一个不懂的,但就是感觉他不好好学,一听就是没复习好,一听就是书没看到位。所以介于这种情况,一方面确实作为在家人工作非常辛苦也很忙,还有自己的家庭,但是想一想毕竟佛法难闻,如果我们稍微断除一些其他方面的散乱,能够在佛法上多花——哪怕一个星期能多抽出一两个小时多去看一遍多去思维,某一方面的一些道理也不至于讲的这样全军覆没的那种情况,一塌糊涂,让人觉得很无奈。这个方面还是要调整的。佛法不是那么容易值遇的,虽然我平时讲课的风格是希望你们不要做一个在家和尚,家庭工作全都抛掷脑后,我感觉这样对佛教没有什么太大的好处所以我强调你们要走中道,但这个中道也不是希望你们偏到那一边,把佛法排在最末,一个星期一堂课都消化不进去、一个颂词或者一段教言都讲的不清楚,上师讲记里那么明白、讲的那么殊胜的而且还不是属于《中观》这么难懂的推证,怎么一星期当中还没有消化得了呢?一星期都消化不进去的话我也觉得难以接受,到底把佛法看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上呢?所以我们把握一个中道,最起码每个星期稍微要缘一些佛法的教义,就算是修行上面不敢说自己证悟了、见到本尊见到阿弥陀佛,但是佛法教理上面也要稍微缘一些,否则这一星期不是又浪费过去了吗?很可惜的。所以我们要把握一个中道。包括有一些道友闻思修的搭配上,我知道有一些道友经咒念得多,花了太多时间,而闻思彻底放掉,这个也需要有一定调整。就是说如果你只有这么多时间,最起码还是需要挤出一半的时间来闻思佛法,因为光是评价这个经教,我们不是说嘛,不解经而光念经,喊破喉咙亦枉然,事倍功半。但是闻思不一样,闻思的人一旦懂理,直接起的作用就是摄持自相续,我们最终的目标不是要摄持自心吗?我当然只是泛泛而谈,你们要把握一个中道的分寸。我并不是否认念经念咒的功德,我没有否认,但是你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要有一个搭配和比例,不能够顾此失彼也不能够顾彼失此,始终要把握一个中道,稳步去学,还是会有机会学得到东西。不是说一点空都没有,这个说出来我也相信,但是你扪心自问真的一点空都找不出来?一个星期周一到周天之间哪怕找出三个小时,零零碎碎地分别找出三个小时一段一段地把一课的内容啃下去的几率都没有吗?这一点再考虑一下,要用功的。

“寡闻”的过患很多,这里是空口说大话的情况,自己闻思根本不到位胆子却特别大,什么都敢讲什么都敢说,也是打上人法妄语甚至说出来特别幼稚特别可笑的一些内容就能够随便讲出来。

“乏少教理多分别”就是在闻思上,经教的系统闻思很欠缺。“多分别”就是想当然地认为——有些人真敢讲,有些人还是挺敢讲的,认为因果是怎么样的,佛教正见是怎么样的,一听就属于丈二摸不着头脑,差的太远了,也敢讲,这些都是过失。这个过失更麻烦的是什么呢?前面那个其实也很危险,有时候过分一点的话根本戒也破了。后面这个就会起到谤法和舍法的作用,把法说错了,按照分别心去理解的时候就起到谤法的作用。相续当中实际上没有具足正见而是邪见,实际上舍离正法的作用就起了,再跟别人胡吹,对别人的相续也起到影响的话,还造作了让别人谤法舍法的作用,这个是开不得玩笑的。佛法一定要谨慎一些,还是我以前讲的,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你认为是这样的话那么说话就尽量圆融一点,“我现在的理解是什么样什么样”,你这样讲也行,不要“这个意思就是这样子的”,特别肯定,你怎么那么确定呢?你怎么知道后面再闻思下去不会发现自己现在所讲的是错的呢?我们从辅导的法师的角度来说我都不敢下这个结论。有的时候在讲的时候也只能说“这是我目前的理解、我目前认识到这一点,可能是不圆满的。”,只能这样子讲,否则还是很麻烦的。

那么像这种“乏少教理多分别”的人、想当然地空口说大话的人,他们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还是在于根本的我执的缘故,由我执的原因导致后面的过患,过患还是很严重的。所以上师从正面的角度就提到了闻思的重要性,借用全知无垢光尊者《句义宝藏论》的教言,“真正大圆满住于信解地”,意思就是说我们要通过真实像善根利智者大圆满直接根性,依靠信心直接得到成就的修行人特别少。现在是通过一种渐次的方式,首先闻思究竟,然后才容易通达大圆满的甚深窍诀,是这样的一种方法。体现从正面上面讲到闻思初、中、后三个阶位其实都是很重要的,我们不要太轻视于它。那闻思究竟到底是什么概念?是不是说把所有的五论全部学圆满才叫闻思究竟?全部精通才叫闻思究竟?这个倒不一定。对我们末法时期的众生包括现在我们学院常住的一天到晚闻思五论、修行、弥勒五论,天天缘这些法,从早到晚地缘它去修行学习的话,我们现在也不敢说自己精通五论,真的没法说。是因为实在没有精通,还有很多疑惑没有解答,还有很多也只是字面上的了知,精通真的是谈不上。那是不是说这辈子就没有希望?这样子学都没有希望的话你们作为在家人是不是闻思究竟更没希望?那后面修行是不是就没希望?所以闻思究竟要分层来讲,当然一般情况,最标准的真的是叫精通三藏,就是对于千经万论完全了熟于胸,这个就是闻思究竟,再没有疑惑了,再没有问题了。这种情况现在末法时期说的不客气一点几乎真的找不到一个出来,很难。还有一层的闻思究竟,比如说对于我们现在所学的《前行》能够真正的没有疑惑,对所修的共同前行以及不共前行的修法和意义方面,相续中能够有一种定解、纯属力,这也可以算。还有的话,比如说最基本的像假如一个人专修净土,其他的什么都不学,就是以念佛为主,那么念佛法门的关要——信愿等等这些最关键的核心,他一定要懂得。怎么懂得的呢?还是通过闻思懂得。这个也可以叫做闻思究竟。就是对于自己所修的法最起码没有疑惑,通过闻思打破了邪见、怀疑,这个也叫做一个层面上的闻思究竟,是这样子来安立的。

懂得这一点之后,对闻思不要太轻视了。因为还是经常会听到有些道友说,“天天这样闻思天天这样讲考辩论有什么意义呢?”。不是没有意义的,它可以打破我们的很多邪见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并不是说一点相续调伏不了。你光是在家里面简单地念个佛打打坐就调伏相续了吗?我也打问号。你是不闻思了,光选择念经咒、念佛、顶礼、磕头,一般情况我们讲顶礼是遣除傲慢的,但是有些人当他顶了50万大头的时候他傲慢如山王一般高,怎么来的呢?他闻思究竟了吗?他光是做顶礼就真的能断除烦恼了吗?他所谓的修行断了烦恼了吗?要再分析。我不偏堕任何一方,闻思和修就像一个人的两个拐杖一样缺一不可,不要非要扔掉一个,要不选这个要不选那个否则我就不干,其实这种人不聪明。与其非要扔掉一个不如两个都拿,把它结合起来,闻思和修本来就是结合在一起的,一起并用最牢靠,这样走的最稳,不容易出现偏差——只修不闻的偏差或只闻不修的偏差都能避免,那何乐而不为呢?所以我们还要把握一个中道。修行人的中道真的很有讲究的,方方面面都体现出来,这一点在这里再提一下。

最后一个颂词

眷多无有荷担者,主多远离可依怙,

践踏祸根妄念头,刺中我敌凶手心。

有些人培养眷属培养的很多但是却没有真正能够荷担如来家业的,就叫“无有荷担者”。“主多”有一些是弟子身份有一些是上师身份,有些弟子虽然依止了很多很多主尊也就是上师,所谓的“依怙”,但是最终还是没有可依怙的,“远离可依怙”就是实际意义上没有一个真正可靠得住的。是这个意思。当然这个颂词我们分析它主要的原因是“践踏祸根妄念头”,但是前面的“眷多无有荷担者”一般在一些真正具相的善知识身上很难发现,真实具有度化众生能力的善知识弟子众都了不得,弟子里面人才辈出,真的是人才济济,能够承担起上师弘法利生的事业。因为上师弘法利生的事业越大,完全靠上师一个人是很困难的,需要很多眷属众来支持他的事业,这个我们在几乎所有具相善知识的眷属当中都能感觉到这种风格——眷属众的大批这种有能力的有才华的,对上师有信心、对弘法利生有信心、有菩提心的眷属把上师的事业一起扶起来、支撑起来,上师的事业如日中天,这个在善知识的范围当中看到的非常多。我们的仁波切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

“眷多无有荷担者”从一般的法师、一般的有一些摄受眷属的,有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眷属不好,而是在于自己。上师不是说嘛,一方面是我们没智慧,老人家前面不是举了一个法师在寺院里呆了12年,结果一个有能力的人也没有培养出来,主要的原因这里就不用重复了,你们看那个公案都知道,他是有问题。这个实际上体现出来一个是智慧不够,我执太重,光是自保,没原则去随顺住持,这肯定拉不住人也培养不出真正有能力的人的。另外一个方面善巧方便不够,不是属于上师级的人,真正具相善知识不会出现这个问题。他还出现在弘法利生过程当中说要培养人才,回头真的人才出来了又嫉妒别人。

我们把这个范围缩的小一点,我们在辅导组里面自己是组长是辅导员,哪天真的自己组里的道友脱颖而出的时候,你又开始去压他,你的组里出不来人,人都跑没了。你说你在这个部门里是发心负责人,回头人家真的发心能力超过你,他的智慧、能力全部凸显出来的时候,你又开始生嫉妒又开始压他又开始抢他的功,留不住人。人家一看这种情况,能力就不显现出来就显得平庸显得不抢功显得特别平淡,你这里面就出不来人,这个还是与我们有很多关系。在修行过程当中要意识到,当负责人要有一种心量,要能够接纳低下的人超胜于自己,这个接纳真的还不是很好接纳的,说起来容易,真正做起来心里面会挺难受的,有一种失落感有一种不甘,甚至于如果名利心重一点他就会有担忧,紧接着第二部下意识地就会去解决这个问题或者压制这个问题,就会这样子。各个地区的总负责人也好、分负责人也好、组长也好,各个环节发心部门的所谓的负责人都要考虑这个颂词所讲的问题——眷多无有荷担者。这个不是说跟自己没关系,因为我刚才说了,真正的善知识不存在这个问题,那么存在的还是我们凡夫、我们修行人。

那么什么叫“眷多”呢?虽然不明显——他又不是我的眷属是我的道友,但是意义上面在组织这一个小团体、组织这几个人在发心的这个环节当中,就形成这个关系,意义上面其实跟这个道理是相合的——你拉得住人,你培养得出人才。像我们现在的教研,所谓的菩提研讲班,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挖掘人才出来,所有参与到这个环节当中的负责人也好组长也好各个发心人员也好管理组也好,你们的目的不是光是自己要完全超胜于他人,而是帮助上师挖掘出真正的人才,那如果自己的组里出现了超胜于自己的优秀人才的时候,我们应该有一份诚心诚意的随喜。人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发现你的心终于修出来了,才会体尝到修行的味道。那个感觉真的很奇妙的,放不下的时候极其痛苦,放下的时候海阔天空。我这里只是大概给你们提个思路,好好地去思维,你要碰到实际问题的时候去体察这颗心才管用,不是为了教你们怎么在组里去夸夸其谈,而是碰到实际问题的时候看你什么时候能放得淡,什么时候能够心甘情愿地把好的人才能够推引出来能够更加地去扶持他能够让他更加地茁壮成长能够给他更大的能够把他的才能发挥出来的空间,你有这样的心量吗?有这样心量的人,修行修出来了;这种心量放不开的人,他一直在“我执”和“无我”的拔河绳子上面拉锯战,拔过来拔过去,纠结过来纠结过去,什么时候放下了,他会感受到修行的滋味。那个真叫海阔天空,那个时候你会发现自己的心量换一个角度,而且同时当下就能打破自己很多对名利、维护自己的名誉、希望自己在别人面前能够表现出方方面面不错的心终于淡下去了。所以修行就像战场一样的,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反正你要是过不去你就被烦恼打败,你后面的表现就会不自觉地压制,因为你受不了,必定会压制他,必定会开始在后面不协助甚至于压制,你那个组就出问题了,或者发心团队就开始出问题,就出现各种各样别扭的情况。如果真的克服了自己的这种我执和自私自利的心、贪求名誉的心,那个时候你发现你的修行有增上,“哦,原来修行是这个意思!”,再看书上上师讲的还是这句话还是这个意思,但是你修过了你体会到的那个味道那才叫真正的体会,你知道“哦,原来断除执着是这个样子的。原来断除执着之后的修行人并不一定永远是高高在上的,比人对他的评价并不一定是特别高的,但是他明白自己心里面去掉了一个很大的包袱。”。

修行还是很有意思的,因为跟老班道友交流这些,有些地方其实我讲起来还是有一定压力的,有些感受的问题,不是属于真正的经教的讲法,上师也没有在文字上面这样提,但是只能说是我从某个层面或者从我个人的角度给你们讲一些修行方面的这些内容,算是一种交流,不是一个标准,不是固定的。有闻思基础的老道友试着从这个方面去学会反观自心,学会真正地通过经教学习这些颂词之后能够付诸于行动,我怎样能够断除我自己的我执?怎样能够真正做到断除“眷多无有荷担”。它是有原因的,根本是在我执上。

我刚才讲的已经比较细了,我举了很多实例来跟这个颂词去相合。那我们体会到这个颂词的意义在我们生活当中常常会出现,而自己经常会做出那种压制的现象,要想断除“眷多无有荷担”的过患,要想断除我执乃至于减轻它,要从反方面去思维,我再说的经教一点那无非就是“亏损失败自取受,胜利利益奉献他”。一句话说出来多简单呀,实际操作的时候是一个磨心的过程,但是既然我们这种情况常常会出现,有很多机会哦,抓得住机会去串习,你就会觉得修行会有增上的相。如果抓不住这个机会,那你就不由自主落入到了打击对方的那种情况,你自己有的时候对自己都生厌烦心,就觉得自己的修行怎么是这个样子的,你也会很恼火。其实真的是修行就像一个战场一样,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不是烦恼战胜了就是你把它战胜了,就这么两条路。但是这些修法明白了以后,在自己的因缘环境当中常常去调整常常去磨练锻炼自己的心,修行还是很有趣的。你会觉得我现在终于明白了把上师的这个教言用在我的实际生活当中,不停地去体会,一次一次地去锻炼,总有一天你发现你不像以前那么执着了、终于不像以前那么较真、那么耽执于别人对你的看法,那么怕失去自己在组里面的地位和威望,你就不会特别去担忧这个,这个就叫做修行的过程。这个是最管用的,我们的执着心怎么磨下去呢?就是这样子磨掉的,这才叫做修行。不是说光坐在家里打坐就能解决一切问题的。这一点跟道友们说的实在一点,但是我还是觉得我的这种讲法,你们不要完全地作为一个标准,只是有时候自己在这个方面去体会体会。在组里辅导的时候,这个讲法的方式要按照上师仁波切的教言来宣讲,当然道友们一起讨论或者自己真的有所体会,谈到一些修行的经验的话,那么摆出来提一提是可以的,不能把它作为标准这样在组里一条两条三条去说,我觉得还是有一点不太合适,不是很牢靠的。所以你们自己把握一个中道的分寸,有缘分听到我们之间的这个交流和辅导,那是我们大家的一个缘分,如果说对你们相续真的起到一点好的作用我是很开心的。假如说你们真的觉得这个方面自己意识到了确实调整了自心,那我更开心。但毕竟上师讲记里面也没有明确在文字上面这样提,你们在给道友辅导的过程当中、讲法的过程当中要按照上师的讲记为标准,这个今天明确地跟你们提一下。但有的时候私下里面修行经验的讨论、修行经验体会的一些小小的交流,如果真的觉得这个方面能有一些实例或者你确实感受到了或者你自己意识到的,真的有这方面的把握,跟道友们稍稍交流的话,那个也是可以的。把握好分寸,把握好重点,不要本末倒置。这一点提醒大家。

以前我听你们讲考的时候,有时候把上师的讲记抛到一边,老是说辅导的时候怎么讲的,我听了以后就很不高兴,那个时候就没办法了,分数很低。你们也不要怪我,因为我觉得你们没有抓住重点。上师讲记当中如何在这个颂词的意义上去解释的时候都没有讲出来,光是讲一些感受的话是不合适的。这个提醒一下。

第二个讲“主多远离可依怙”,这个问题实际上对我们修行人来说其实上师在这里也提到了,作为修行人不能完全总是依靠他力,不能总是全部依赖在他,其实这个自力和他力是一个很紧密的关系,但是我们不能够完全靠在上师、主尊、本尊,虽然有时候从皈投的角度讲我们知道三宝是我们永远的依投之处、依怙,这个是无可厚非的。其实《修心利刃轮》要是讨论起来也是蛮有意思的,还是有很多思路可以想。一个方面说三宝是唯一的依怙处,但是一方面这个颂词里面还体现——从上师的讲法里面其中有一层也会体现出来——自己的自立上面也要有一定的独立性,心里面不要总是依投于上师依投于法师,上师法师一不在的话就彻底完蛋了,修行也是特别羸弱,光把自己管好了就行了,只要我自己不缺吃不缺穿就可以了,弘法利生等等这些想都不想考虑都不考虑,“我怎么能实现呢?”,这种情况还是有问题的。这也是上师特别呵责的,就是修行人的心太羸弱。我们虽然是一个小小的凡夫,但是尽自己的能力度化众生弘扬佛法,给众生种下乃至一个善根,都要有这个愿力在有这个心力在,而且要付诸于行动, 只要有机会就要真实去做得到,这个是上师比较赞叹的一种方式,我今天这方面就提到这里,主要的思路应该跟大家都讲了。我们要是断除这一方面就是断除我执,所以总体上来说修行人——刚才这个自里他力我再说两句,一方面要依靠上师三宝,确实不能远离,是我们唯一的依怙之处;但是另外一个方面自力的修行要抓紧,不能总是光是依靠三宝的加持依靠上师的护持,自己的修力特别差,这也是很难修出来的。总有一天名言现象当中是无常的相,当没有道场的环境,当没有上师再再地在耳旁谆谆教导,当跟你互助互伴的善道友开始远离,就是靠各种无常本性的因缘大家都分散的话,你的修行就彻底抽空了,一点自力都没有,那是很麻烦的。所以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之后,也要有一个自力的能力,平时要时时刻刻祈祷三宝,依靠自力他力的因缘修行才容易成功。而且修行人的心确实不能够太羸弱,太弱了什么都修不上去,一个羸弱的人在世间也不可能获得成就,包括出世间的解脱道更是如此。

下面把今天闻思的善根以及三世一切凡圣所造的清净善根全部随喜而普皆回向,愿自他一切有情都能够成就究竟的解脱果位。

所南得义檀加热巴涅,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生生世世不离师,恒时享用圣法乐,圆满地道功德已,唯愿速得金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