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辅导 | 《修心利刃轮释》第13课

法师辅导 第一次

圆函堪母

《修心利刃轮》13课法师辅导笔录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

为度化一切天边无际的有情而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的《修心利刃轮》是讲到依靠大威德的力量来断除我执,断除我执方面主要是说如果我们修行人相续当中不能根除我执乃至于不能压伏它,做不到调整自心的话,会有哪些方面的过患,还是在这一方面有些很殊胜的教言。

首先看第一个颂词:

位高功德比鬼少,师大贪嗔较魔暴,

践踏祸根妄念头,刺中我敌凶手心。

这个颂词说到我们在修心过程中或者包括世间的人,在世间当中地位比较高,但实际上“功德比鬼少”,相续中的功德或者说世间的学问世间的德行连属于三恶道的鬼神这方面都没有办法比较。这是一种情况。第二种就是说“师大贪嗔较魔暴”,显现上他是大师级的人,别人叫他上师也好,从世间别人叫他师长,属于是有德行的、受大众恭敬的这些对境,但是他的贪嗔心比魔众还要暴躁比魔众还要严重,这样的情况都是因为我执所导致。所以我们要依靠这些殊胜的修法来践踏祸患的根源也就是妄念的头颅,主要是指的我执,刺中我执敌人的凶手之心,这是字面的含义。

具体分析这段教言,其实在末法时期,这种情况还是非常多的。从世间的角度,像有一些在世间当中是领导,地位比较高。但是他相续当中连一般的——虽说是“功德比鬼少”,比较鬼神的话,其实鬼神还是有很多功德的,他很守信用,他自己承诺的事情一般情况下不会违背。他们还是有一些功德的,并且有一些鬼神对于佛教团体一些如理如法的修行人会护持,他对善法有一种恭敬心,对于真正的释迦佛子会有一种恭敬心,他也知道好坏取舍。但是世间当中有一些地位很高的,显现上面地位高应该有相应的德行才对,坐在这个位置上,行为上应该要比别人更加有正知正念摄持更加如法更加优秀,这样才是合理的。但实际上他们真正心相续的功德、德行连鬼神都不如,出现这样一种情况,这个也是比较颠倒的一种相。

还有一种对于我们自身来讲,跟我们息息相关的,作为修行人管是在家还是出家的修行人,在修行人的团体当中一方面自己有一定的地位,比如说属于上师或者法师或者负责人或者组长、辅导员等等大大小小的,还有在寺院当中是主持、执事,其实这些人更应该要自律,站在这个位置上,自相续当中要有相应的功德才对,否则就像我们在其他教言书中所讲的,天天跟别人讲经说法但是自相续的功德鲜少,天天跟别人讲佛教的道理但是自己的行为特别不如法,这一点都是让人惭愧之处,这是特别不如法的。表面上天天讲佛教中的断贪断嗔断痴,但是相续中的贪嗔痴特别猛烈,甚至比在家人还要粗猛。或者从在家佛教徒的角度,自己是佛教徒的身份,按理说在调伏烦恼上面这是佛教的核心,在这个方面要有正知正念让自己行持十善断除十恶,这是最起码的标准,但是反而心相续或者外在的行为还不如世间当中具有贤善人格的不学佛的人。

这样的情况现在在末法时期也是非常多的。所以我们学佛要抓住要点,学佛不是光是自己有一个佛教徒的名称,自己皈依了三宝有个皈依证,自己念了多少经咒,顶了多少礼,闻思了多少经教,这个就说我超胜世间人。这个是不一定的。这个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我绝对不是否认念经诵咒顶礼闻思的功德,而是你如果说自己是一个佛教徒,看你自相续当中到底调整了多少,你的心相续有没有减轻烦恼,那么你可以说你超胜世间人,可以配得上称为佛教徒,可以身为释迦弟子的身份,才能够理直气壮地这样去讲。但是如果外相上面虽然看起来好像——我们佛教徒如何如何,比在家人要好很多。讲是这么讲,但是自相续的功德、自相续调整烦恼的力量反而不如在家人豁达、宽容。有的时候佛教徒脾气也是很大的,稍稍有一点不如意就不高兴了,稍稍别人否认他一点或者跟他说一些什么或者显现上没有随顺,他马上就不舒服,甚至于开始以明显或者隐藏的方式打击报复,这种行为其实都是这个颂词里面说的“位高功德比鬼少”,属于这个范围当中。“高位”一个是我们直接显现的世出世间的一些地位,另外一个方面其实本身佛教徒如果是按照佛教的种性来讲,学佛和不学佛来讲,学佛的身份要高贵。按理说是这样子,但是很多佛教徒自相续当中的功德却跟他的身份不相符,名称上是一个佛教徒,但是他自身的功德已经他的素养、素质方面连一个世间不学佛的都比不上,那么这个是出问题的。最大的原因就是我执。

这段颂词还有一个角度就是我之前经常跟道友们提醒的,我们有时候学佛越学越自私,这个情况就起到增上我执的作用。从这个方面来看你还不如你的家人对你的宽容和包容,这个主要就是我执在起作用——我想解脱,我想成就,我要修行,我的家人是障碍,我的家人是修行的道障,他们是阻碍我的魔。这些想法都是我执摄持,一个好的修行人不会这样去想自己的家里人的,不会想自己的亲友是这样一种身份,他会有一种感恩心,但是这种感恩心不会遮止他的出离或者遮止断除对亲友的贪执。只不过我们没有修行的话,在分别念的面前总觉得这是一个相违的情况,就觉得要想断除贪执,对家人不负责任、冷漠如冰,出现种种的弊端,其实都是自己没做好。我们为什么有的时候说佛教徒太自私呢?这个就是我执的缘故。自己想解脱,自己认为自己在走的是一条解脱的路,实际上佛教真正断爱执的知见也不具足,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断除爱执,自己也没有真正实际去修习过,没有在实修的力量上去减轻我执的话,实际上还是被我执所转。表面上都是因为我要精进学佛,因为我要断除修行的道障,不能对家人太执着;因为我要好好地学习修行佛法,所以抛弃了社会上工作上的一些责任,全部是用佛教上的一些理由来支撑自己认为自己做这个没错。其实刚才所讲的这几句话本身没有什么太大的错误,但是你自己没有用对它就是一个错误的,而且还把这个帽子扣在佛教的头上,最终让别人觉得学佛的人尤为自私、学佛的人都特别地冷漠,连最起码的做人的原则都没有把握好,那人家对佛教更是不生信心的。这一点在末法时期佛教徒的团体当中还是比较多的,所以我们要冷静,不要太操之过急,人的心要平稳一点,慢慢地去思维这些。毕竟作为在家人的身份,在家人的身份学佛跟出家是不相同的,在自己的环境当中要能做到游刃有余,要做到能把自己周围的环境都打点好,这也是一种学佛的智慧。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并不是贪恋的好像轮回当中自己能够游刃有余,不是贪恋这个,而是心相续当中有一种目标,趋于解脱的目标,要去做,是以这样一种方式进行修行,否则走的不好,对自己的修行也会生障碍,对佛教本身也会起到一些负面的作用。这是前面讲的一部分。

后面“师大贪嗔较魔暴”,是说到有一些所谓的善知识,实际上他相续当中的贪嗔之心非常非常地粗猛,但是我们对这个问题还是——我这里提醒一下,上师这里讲到了说一般他显现上贪嗔之心很粗猛的时候,我们接受不了的话就加一个“显现”,但是上师这里说的“显现”是世俗谛,“谛”也有“谛实”的意思,名言当中他真的显现的形象或者行为是不对的,名言中是一种谛实,他确实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这样去讲,当然作为我们现在交流的这个身份来说,去过多地评判善知识的对与错还是要小心一点,不是很方便。那就以我们自己实用的方式来讲的话,我还是劝大家,因为从在座道友的身份上来说,不是每一个都能够符合密宗弟子的标准。因为密宗弟子依止上师的话,要求真的非常严格,之前的观察要有6年,这个依师的标准就比较高了。而且一旦真正地上升到密宗,真实的师徒之间的缘分,确实上师在外相上显现的贪心你要视为是贪金刚、嗔心视为嗔金刚、痴心视为痴金刚,真的是很严格的标准。因为密宗的知见特别高,它的前提是在我们前面已经如理如法地观察了他是一位具相的善知识,所以才会一心一意地依止、一味观清净。这个层次其实现在我们大部分的道友是达不到这个标准的,现在很多具相的善知识也知道我们自心的分别心特别重、业障特别重,容易产生邪分别念,上师很如法都会产生一些不好的分别念,更不要说上师在你面前示现一些贪嗔痴的表现,那是很难生信心的。所以现在大部分的具相善知识不用那种方法,他没有办法直接上升到密宗的高度来调整的话,就按照显宗的标准,以一种如法清净比丘相的形象显现,如理如法地给弟子宣讲佛法,然后弟子缘于法而获得成就,走的是这样一个比较稳妥的路。所以我们不要把这个东西搞混了,很多道友以前也问过,密宗里面不是说一味观清净心,上师无论显现什么样的形象其实都是一种幻化游舞?这个话说出来是没有错的,而且这个见解特别地高,我们说是能说,但自己心相续是不是能做到这一点?而且之前的观察到不到位?真的鉴别出他是一位具相的善知识还是形象性的善知识?你有一个断定吗?如果前面的这些观察确确实实是非常标准的,你决定能够决断他是一位具相的密宗善知识的话,那么他在你面前显现什么样你都是要观清净心,那是这个标准。但是现在对于我们大部分大部分的修行人来说,上师也不太用这种方式来调伏,因为弟子的根性不够、信心不够、福报不够,基本上都是用显宗这种比较温和的方式来对待弟子众,自己的行为也特别如法,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教导弟子断恶行善,是这样的一个方式。所以我们自己要把握好,不要光是把它当一个事情来说,自相续不去观待;光是像辩论一样的,有一些密宗的讲法如何如何,来评判这里的这种说法,那个没有意义。我们如果要学这些实修法门,那就根据自相续,你看你自己的心到底能达到什么程度,如果想要按照密宗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话,之前的这些观察到不到位,是不是有决断力能够决断自己所依止的这位大恩上师是真正具相的一位密宗上师。如果这些标准都具足,那就按照密宗的大清净见,因为密宗的三昧耶见全部是建立在大清净见的基础之上的,能够时时刻刻安住在那样的知见当中不落入到庸俗的分别念当中来依止上师,那上师显现一种什么样的相的话对你都是一种特别殊胜的调伏方便,它是一次一次可以打破自己的二取分别的,这个我们绝对不否认。但是我们要说到这个问题,不要光把密宗中的一些话拿到这里来分析,而是自己要跟自相续去观待——你能不能达到这个标准?如果达不到这个标准,那么还是以比较温和的方式按照显宗的依师之道比较稳妥一点,比较相合于我们的根性。前面的观察是非常重要的,到后面如果你确确实实觉得相续中接受不了上师显现的这些贪嗔痴行为,可以采取敬而远之的方式——对他要保持一份恭敬和尊敬,不要生邪见,但是行为上面不去随顺。达到这样的一个原则,可以不失毁自相续。否则会生邪见,又做不到真正密宗弟子的方式去依师,自己纠结在那里,最后缘善知识生一个大邪见,那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行为。所以人要聪明,学佛的人一定要聪明一点。不要光是傻乎乎的“经教这么说经教那么说,哎呀,怎么办呀,我已经搞混了,我不知道怎么取舍”,跟自己的相续实际联系起来去分析,佛经教证里面讲了很多的教言都是分层次分场合的,看看自己现在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层次和场合当中、什么样的修行状况当中,你就按照什么标准来要求自己,不要过分勉强。很多人其实根本没有那么强烈的信心,口头上光说“我对上师信心大得很,上师让我跳楼我就跳楼,上师让我跳河我就跳河”,说的倒是很好听。这个不开玩笑的,信心的量是修出来的,是真正长年累月依止善知识逐渐修出来的,没有那么感情用事地就说具有大信心。我以前《前行》里面讲过,一个修行人他相续中如果真的有了上师是佛的信心,他离成就就很近很近了,很快就能获得成就。我们有没有这种真实正信心的相出现呢?还是只是一种热情只是一种感情只是一种我们想当然的分别?如果自己都区别不出来,不要太多地光用密宗一些高高在上的境界来要求自己,让别人觉得你像疯子一样,让别人觉得这个人学佛学的好幼稚。其实一个相续成熟的修行人不会给别人这种感觉的,但是他相续中的信心真的是谁都望尘莫及,信心很坚固。不是我们感情用事,自己实际上没信心但是光是挂在口上,让别人听了以后反而不生信心,总让别人觉得这个佛教徒真的挺迷信的,太夸张了,都是这种感觉。所以我还是再再地强调我们自己修行的状态、自己的感受这些方面,如果真的有很相合的道友,组里大家畅所欲言确实觉得对大家会有所帮助而不是炫耀,那么稍稍讲讲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不分场合,尤其是在不学佛的团体当中表现出过分的比较夸张的一种你觉得是一种无与伦比的信心相,让别人特别不能接受的话,这就叫适得其反。这个也体现出修行人自相续很幼稚,还是像小孩子一样特别幼稚,时时刻刻都想表现自己,时时刻刻就像在别人面前表演一样的感觉,这个不是特别如法的。我们学佛一定要自然一点,把它当成自己生活当中吃喝拉撒一件很正常的事情,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不要夸张、不要做作,自己一点一点默默无闻去调心是最好的。不要随便地把属于你认为的功德分随便地显露出来,假如说真的是功德分的话,通过你一宣扬,也就没有功德了,这个我们上一堂课已经讲过了失毁善根的几个因缘,所以要低调一些,不要随便地动不动就说自己如何如何,动不动就讲自己什么什么怎么样,只能说初学佛者比较容易激动一些。硬性地去遮止也不太可能,但是我希望尤其作为老班道友心已经慢慢沉静下来了,我们并不会因为在别人面前特别激昂的方式说自己如何如何有信心、说自己跟上师的缘分是怎样地好,不会依靠这个而满足,现在我不满足这个了,我喜欢的是实在一点的。我们现在老道友都是在考虑我能不能解脱、我临终的时候能不能走、我的修行功德到底上了没有、我减轻了多少烦恼,那是最实际的。因为已经串习了这么多年还在这上面缘啊缘,激动地泪流满面的,他已经觉得不足够了,不会再以这个为满足,他会比较看重实际修行上的调整,会想尽一切办法真正地去调整自己相续中的烦恼,真正地让自己的心跟法相合,真正地去面对在不久的将来真的要死的时候应该怎么办,这个是要抓实在的,这是最聪明的人。其他外相上的人家说有说没有无所谓,因为他知道那个东西是不起真实解脱作用的。你要外相上让人有信心你掉两滴眼泪,觉得你没信心你没掉眼泪,这些都不是重点也不能代表什么,什么都不能代表,最关键的就是明白自己心里的状态,我自己很清楚我到底对上师有多大的信心,我到底对上师这个信心的程度会缘于上师的教言在我心中目占了多大的分量,我会依靠上师的教言改变自己多少,那就会体现出你对上师的信心到底有多大,这个是最实际的。所以我讲来讲去,希望在座的道友修行过程当中一定要稳重,不要太夸张,不要把所有的东西都显在外面,就是普普通通的一个凡夫人,普普通通的一个生活在世间的平凡者,但是在相续当中融入于法的那一分会体现在外相上的一种慈悲一种睿智一种能够很稳妥很稳重地处理自己周遭环境的,处理过程当中处处体现出你对佛教的正见、佛教的慈悲和智慧的理念。这样的学佛者是真的让人很赞叹的,他自身不但能够融入到佛法的意义,而且对于他人会起到一个特别闪亮的一种作用,让别人觉得就像吸铁石一样,人家就觉得会特别地吸引人。这个也就成了一种自利利他的方便,而不是光是在外相上面表现出来让人一看这肯定是迷信,学佛原来是这么激昂的,学佛原来是这样特别夸张的一种形式。我们现代这个社会有点不太信这个了,不是很相信这个,不是那么激动,人都比较理智而且人比较现实。所以有时候学佛者需要调整一下,在外相上只是显现出来你的那种特别良好的素质、特别良好的修养,其实因为里面掺进去了佛教的很多理念才会表现出这个人素质特别高,有这个东西来让对方能接受,这也是很重要的。当然跟这个颂词本身讲,可能稍微偏题了一点,这里讲到是“师大贪嗔较魔暴”的意思,但是我刚才也说了从上师的角度我们过度地去评判也不一定恰当,善知识可以做一种比较尖锐的评判。我给你们提醒了在我们依师的时候观察还是不观察的一个问题,另外一个方面作为我们佛教徒,自身还是有一个比较稳重的心。尤其是这里面涉及到的一些名声很大功德鲜少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自己平时做人的过程中还是要低调一点,否则真的就像《水木格言》中说的“劣者纵登王位,亦随卑鄙行为,芭蕉树虽上长,树叶始终下垂”,你相续当中的功德如果不具足,你再怎么样讲得好,别人再怎么样认为你好,都是没有的,而且反而成为自己特别惭愧之处。这一点一定要去思维。上师这里也是讲到有一些名声广大但是德行不好的原因也是由于——这个其实跟往昔的因缘肯定也有关系,但是加上这一世因缘具足的时候就能够得到高位,从他能够得到这个地位的角度来讲,他是有一定福报的,但是从他相续当中不具相合于他这个地位的功德的角度来说,他实际上很造业。我们按照阿底峡尊者的教言,佛法中最最重要的一个验相就是减轻烦恼,如果在减轻烦恼上确确实实起不到一定作用的话,有再高的地位也不太好。另外一个角度以前我跟大家分析过关于“名等同于福”的问题,我们得到多大的名声需要相应的福报来做陪衬,也就是你得到什么样的名称你需要有相应的福报来做底子,名等同于福,所以名声越大越消福,名声越淡越能够存得住福。所以作为不是上师或者善知识这种身份的,因为他们通过真正大乘的无声空性的摄持以及具有真实大悲菩提心的力量,所以他的名声再怎么广大,他的名声全部变成了利众的方便,所以他的福报根本消不掉。为什么消不掉呢?因为他借用这个名声成为积累资粮的大好方便,但是我们一个我执心特别重的凡夫修行人来讲,这一点不一定能把握地好,尤其是有了名声地位的时候,相应带来的不是功德而是自己的傲慢、自己的骄矜、上不去下不来的慢心,这个东西还是非常麻烦的。随之而来别人超胜于自己的时候就开始有嫉妒,别人跟自己不相上下的时候就开始出现竞争。我们有多少烦恼心是因为名声地位而来的呢?数不胜数。外面在家居士的团体里面这种情况也特别多,为了跟人家争一口气,为了跟人家争我的能力大、我的摄受眷属的能力比你们强、我承侍上师是最好的。真的有时候特别过分,前面有几堂课我也提到一些行为非常不如法的现象。我听到这些事情的时候尤其觉得很可怜,就觉得一个词——可悲,真的是愚痴,又愚痴又可悲,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从哪里来的呢?无非就是有了一定的名声地位嘛,成了负责人了、成了地区的管理人员、成了这一片地区居士头头,就会出现这样的一些情况。其实到底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功德?丝毫没有,直接堕落,说的不客气一点,就是堕落的因。所以我们要明白刚才讲到的像善知识这样的一种身份他这种名声,因为上师在这堂课也是举了一个例子:比如说我是一个堪布,有一些修行人只是在家的老乡,给僧众打扫卫生给僧众扫地,说起来到底谁先解脱呢?这还不好说。所以上师不是强调嘛,到底有没有名声地位主要是看你怎么样去用,关键看自己的心念、行为以及所得到的结果,这个来决定。这个是特别重要的。我们不否认的是,一方面作为善知识这样的身份,依靠名声地位可以行持广大的利众事业,那么他的心念行为所得的果全部是初善、中善、后善的力量,那么有名声是好事情,而且不会损福,通过名声又培积了更加广大的福德。但是作为一个普通的修行人最好不要有太多的名声,这个也不是刻意的,不是说今天讲了这堂课所有的负责人全部辞职,全部不管了,当底下的普通道友好一点,这又走的太过极端了。所以有时候给你们讲课的时候我就是这也考虑那也考虑,生怕哪一句话讲的不对的话,这边过重强调了一下又倒到那一边去,那边过重强调一下又倒到这一边去,我也有很多过失。所以我的意思是如果你有了这个因缘,比如现在你已经是负责人、比较重要的环节的管理人员,那么就随这个因缘尽量断除对名誉的贪执,是这样的方面。如果说自己是一个普通的学佛者,不需要为了得到名声地位绞尽脑汁乃至于有一些狡诈之心去求取,这个也没必要,随缘最好。得到的话就好好借用自己的这个身份、这个职位为本地区的佛友的学习服务,他那个福德培的是很大的,只要你能够把握住自己一个清净的心念,那个福德真的是要来的快得多,这个功德大。因为你一动作或者一有什么样的举措,就能影响本地区整个地区的闻思修行的状况,这个功德是非常非常广大的。所以我们也不排斥也不去求取,以一种比较中道的心随缘最好了。但是心相续当中要明白不要去贪求于过高的名声地位而使得自己的修行终归落到世法当中的话,这一点是相当可惜的。这是讲第一个颂词。

要明白我们前面第一个颂词讲到的这些问题主要的原因,为什么功德比鬼少或者贪嗔较魔暴,主要原因就是我执太重了,所以才会出现这样一种特别麻烦的现象。我们修行的对治力还是要在我执上下工夫,特别重要。

第二个颂词,

见高行为比犬劣,德多基本吹风中,

践踏祸根妄念头,刺中我敌凶手心。

“见高行为比犬劣”,见解特别高,其实这个见解特别高不是真的见解特别高,很多修行人都自己认为自己修法的见解相当地高,口头上也是天天不讲世俗的出离心、菩提心,根本不爱讲,动不动就谈一些高高的大圆满的见解大中观的见解离戏的见解本性的见解远离四边八戏如何如何,空也遣除,就像昨天上师讲的《六祖坛经》永嘉大师参话头的那个,谁想的这个谁也没有,用什么义来分别,义也是不存在的等等,说的非常非常了义。但是永嘉大师是达到那样一个境界,直接是讲述自相续当中所现证的那份功德。我们的话,光剩下一个口说,实际上自己连非福德都没有遮遣的掉。不要说是出世间的修行功德,连人都没有做得好,然后就借用这种高高的见解——善也空,恶也空,金链和银链都是束缚的因,乌云和白云全是遮障太阳的因、遮障虚空的因。说是说的很了义,话本身没有错,这是从所抉择的万法实相的所知对境的角度来抉择万法本性,这样讲一点儿都没有错。但是我们相续当中能净的心相续如果没有相合于这种法性的话,你这么讲,善法也是空的,不做了,但是恶法——懈怠懒惰、心里面产生各种贪嗔这些分别却一点都没有断掉,这种行为就是世间的行为比家犬还低劣,什么坏事都做,没有一点束缚,这是是在经教里面尤其呵责的一种情况。自认为自己的见解特别了义特别高,但是行为上面却十恶不赦的方式什么都做,胆大无比,三宝不存在,因果不存在,这个不存在一个是是断见者说的不存在,一个是大中观当中抉择究竟实相义、站在法性角度上来讲是这样抉择。但是我们心相续是安住在法性当中还是安住在类似于顺世外道的断见当中?你自己不承认,但实际上你的分别心已经落入到断见,认为善法不需要刻意地去求取——那么拼命地行善太执着了,说善法太执着了。过早地说这句话的话,那我们自己看一下自身的贪嗔起现的时候当下能不能安住法性,不能安住,那这个贪嗔痴你也很执着,你不想执着你也很执着的。换句话以前上师经常开玩笑地说,有个最好的鉴别方法就是在你这种所谓安住实相的境界当中,吃饭与不吃饭都是平等无二的,那你就十天不要吃饭试试。既然说吃也是执着,那么不吃也是同样的。如果自己真实具有这种高高的境界的话,你就十天不吃饭试试。假如说真的还是能够运用自如,那我相信你确实是有一定功德的。这个是要做一种鉴别,这种情况现在在末法时期也特别多,根本的原因还是在我执上,祸患的根源就在我执头上,所以刺中我敌凶手心,要刺中我执。

第一段的这个问题我们再好好分析一下,上师经常用这句话说:见解比虚空高,取舍因果要比粉末细。为什么反复强调这个问题呢?我们在这里再稍微分析一下。我记得以前还是跟道友们讲过,不知道是在讲《前行》后面菩提心的章节讲到智慧的问题还是哪里的时候,讲过这个问题。我们如果是按照比较经教的方式来分析,是有很充分的理证推证的,并不是只是一种说法,见解那么高为什么行为要像取舍因果般细呢?因为这二者是一体两面。这个我们就讲到了所谓缘起性空这个意思,虽然说《修心利刃轮》最后面几课会涉及到缘起性空,到时候我们看它相合的内容再跟大家稍微介绍一下,一些中观方面最精华要义的部分就是缘起性空也叫显空双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它分了几个层次,它如何在我们的实际生活当中去运用,这些的话到时候后面涉及到那些颂词的时候可以跟大家再交流。

但是在这里因为讲到“见解高”、“行为比犬劣”的问题,出问题出在哪里呢?就是因为他不懂得真正显空双运的意义,他的“见解高”其实落到断空当中,所以他遮止了名言当中的缘起显现而使得自己的行为比犬劣,只有断见派的人就会有这样一个行为出现,这个还是要好好分析,这跟我们现在末法时期很多修行人过早的——就是说他自己的修行还没有真正达到那种高高的境界,过早地就开始遮止自己有相的、有执的、有漏的一些善法,包括顶礼、转绕、念经、诵咒、闻思等等这些法行过早地断掉,认为在高高见解的情况下这些全部都是障碍、全部是迷乱。那么我们在分析这个问题的时候要分层次,首先你的知见是不是能够立得住,为什么不能够有行为上的一种偏失,行为还要取舍因果呢?就是因为“性空”跟“缘起”二者是一体两面,主要是这个原因。他的知见没有真正结合对、没有真正结合正,所以才出现偏堕。就像上师在后面说麦彭仁波切嘲笑在有一些中观的论点中,麦彭仁波切经常说空的不能显、显的不能空,认为这样的空和这样的显能够双运的话,实际上不是真正的显空双运,是把黑绳子和白绳子搓在一起的双运。他是什么意思呢?空法不是显法,显法不是空法,显有显的体,空有空的体。其实我们说显的体就是空的体、空的体就是显的体,这个才是真正的显空双运的意思。“双”字不是“两个”,“双运”的含义就是指的无二无别的意思,但是很多人不懂,总是觉得显是显空是空,显空一定要凑在一起,就变成了黑白绳子搓在一块儿的概念。这种修法本身就是知见上的错误,不符合佛教内道缘起性空的教义,那么你修的就是外道之法。

我们再分析一下为什么我们见解高但是取舍行为要细呢?因为见解如虚空般高就是因为性空之见,性空的这个见解是非常殊胜的,远离四边戏论、一切万法没有真正的实质存在,没有真实本体的一种空性义,这个是性空见。那么与性空见无二无别的同一体性就是它的缘起,就叫性空缘起、缘起性空。那么这个“缘起”以前我也解释过:依靠因缘聚合而起现果法,所以换一个名词就是“因果”。实际上性空和缘起的因果是同一体性的,所以当你越发证达性空见的时候,你名言中的缘起规律就会越发通达,因为缘起的法则就是在性空的基础之上而有一种如梦如幻的相。但是我们现在受缘起法的束缚,因为即便是如梦如幻对我们也会起到一种功用力,起到一种作害的力量——行善就得善果、行恶就得恶果。本体是如梦如幻的,但是这个作用力我们会在相续当中感受相应的苦受和乐受,这一点消不掉。苦受乐受也是如梦如幻的,但是在我们自相续当中同样会感受这样的觉受,这个是没有办法遣除的,不是因为如幻就没有感受了。就像我们说梦里面梦见自己被火烧,当时这种灼伤的痛苦也是非常明显。以前上师在《入行论》里面讲过黄粱美梦等等这些公案的时候,不会因为梦境的缘故在梦里就没有苦受,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在轮回的大梦当中,在这个梦没醒之前,虽然学了《中观》知道是如梦如幻的,知道火是如梦如幻的,现在把你的手放在煤气灶上烧一烧试试看,心里面一直观想一直见解不倒地说它是如梦如幻的,你烧烧看你的手起不起泡,照样起泡,我敢保证肯定起泡,还会烧糊的。要知道这种如梦如幻其实这种鉴别性很好鉴别,有一些初学佛者由于闻思不究竟,没有系统地闻思,就很想当然的“既然一切都是梦境,一切都是唯心所现,何必那么执着呢?”是啊,你不执着,你不吃饭那你也不要执着嘛,对吧?你不吃饭也可以啊,你放到火上去烧嘛,火是如幻的呀。他的心相续何必那么执着实际上是不由自主地落入到断见当中去的,那我们就用断见的观点跟他去分析的时候其实他很多地方还是要执着的。不吃饭也不行的,放到火上烧也受不了,放到水里淹照样会淹死,如梦如幻的水不是一样把你淹死了吗?这个东西起的作用是一样的。所以不要用表面这些似是而非的,你相续中没有现证这个境界的时候,光拿这个来遮止自己的一些该取该舍的行为如果混乱的话,对你来讲这个就成了一个似是而非的话,就不是真正的正法的教言了,就成了似是而非的语言,使得自己的行为迷迷糊糊的,该取的不取该舍的不舍,变成一个连是非取舍都不懂得的恶劣众生,这个就叫做“行为比犬劣”,这是有问题的。

所以,全知麦彭仁波切的《定解宝灯论》里面也说过,相续没办法安住在见解当中,那行为上面却经常行持一些特别不可思议的如同疯狂之行为,就被麦彭仁波切呵责为疯子,这个人是特别不合理的,属于连鬼神都会舍弃的恶劣众生的行为,以前很严重地呵责过。那我们今天这里讲,抓住这个核心,因为上师不是举了《中论》那个“虽空亦不断,虽有而不常,业果报不失,是名佛所说。”这个教证非常殊胜。我们要了知一切万法本性空性,所以不会落入断边。这个地方它是特别了义的显空双运,就是说万法是空性一般人会落入断边的,但是《中观根本慧论》当中龙猛菩萨的教言虽然万法是空性的,但是它不落入断边,恰恰是以空来遣除断边。为什么这个空性这个不存在本来就是一个断无的概念,在我们分别心的理解当中是一种断无的概念,为什么它恰恰可以遣除断边呢?因为这个空不是断空,它是有显存在的,是这样一个道理。那个讲法就跟《三主要道论》宗喀巴大师的那个最了义的抉择依靠空来遣除断,依靠有来遣除常,跟那个教义很相合的,特别的了义。虽然有指的是名言中有各种缘起显现,有各种各样因果的规律,我们眼睛看到的所有器情世界的这些万法的显现虽然是存在的,这个“有”就是存在,但是亦不常。我们平时执着的存在之法实际上是落到常执当中,但是它恰恰是依靠“有”的显现来遣除“常”。为什么?因为这个“有”不是实有,是一种如梦如幻的“有”,所以不会落入到常边当中。所以这两句话很殊胜,特别地了义。如果从一般《中观》分次第,要从道位的层次有这种讲法——依靠空性断除常边、依靠显现断除断边,这是大众的一种讲法,比较常见的一种讲法,但是直接是讲到最了义的一种,恰恰真实地抉择到显空双运的本体。其实我刚才解释了“双运”的“双”字不是“两个”,只是在我们名言的分别心面前有一个“显”有一个“空”,有两个分别。但实际上我的认知上面认为有个“显”有个“空”是我的两种分别,但是对我所认知的这个对境的角度上来讲,“显”和“空”就是一个法。是这样子来理解的,所以才叫做双运。“双运”就是“无二无别”的含义,没有两个,没有一双,是一体的,无二无别的方式,不存在“两个”的意思,这个才是真正双运的含义。

我们要懂得这一点的话,越是对空性的见解有一种现证的力量、有一种智慧的证达,那么对因果的取舍就会越细微。所以莲华生大士的这句话不是一种强制性的要求,是一种相续中真正通达缘起性空的一个量,而且这是随顺于发性的一种量,不是我们强加上去的。当然今天这堂课毕竟不是讲《中观》,就是给大家把关键的这几个问题强调一下。我们要懂得佛教里面讲万法空性的话,不会落到特别庸俗的断见当中,那样不能把佛陀宣讲的二转般若法门称之为是如何如何殊胜。以前佛陀讲般若的时候,甚至自己在给自己要讲法的法座顶礼,甚至告诫阿难:你什么法都能丢,但是我所讲的般若的一字一句你都不要忘失。世间上断见的人比比皆是,为什么还要学佛呢?他不可能落入到一种断空“无”的境界当中。真实显空双运的含义,这个“空”是指抉择他体相不是真实的,就像我们说水月的意思,水月本体不存在的角度叫空;水月显现是因为它本体不存在的当下又无欺地显现,这个显现是需要因缘的,需要天月,需要天空中没有乌云,需要水池中的水清净,那么水月会无欺而现。这种显分是依靠因缘聚合而起现的果法,这一点是名言中真实不虚的一个法,名言当中的一种谛实。不会因为它是空性的缘故而打破它的谛实,恰恰是因为它是空性的缘故才会成立它的这种谛实的意义,是这样一种关系。这一点以简明扼要的方式跟大家再强调一下。我确实觉得假如说有一些很殊胜的真正的修行人,尤其是在密宗的修行过程当中有一些特别接近于实相的实修法,但是这种修法一般都会在荒无人烟的、别人不所知的、保密的方式精进去修习精进去串习,会有一些特殊的修行的行为,这个我们在这里不过多地去分析。但是也会避免在大众中在人群当中去操作,越保密修越好,是这样的方式。但是一般的情况下,这个我们是不否认的,但是在大部分人的一般的修行状态中缘起性空的知见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就是我刚才所讲的。口头上说的高高了义的见解但是如果连名言中的因果都还没有取舍谨慎的话,那就说明你的空性见是有问题的。《前行》当中有这种讲法,《前行》当中也有这样一种实修方面鉴别的方式,如果看一个人空性法门到底修的好不好,就看他名言中取舍因果是不是特别地谨慎特别地如法。如果他的空性法门串习的很好,那他打破我执方面就会起到作用,那他名言中取舍因果就会越加地细微、越加地谨小慎微而且任运自如、非常地自然,不会再觉得因果是束缚,而且做的越来越如法,这是他的一个标准和验相。从外相上面取舍因果与否来检验他内相续是否证空,是这样的一种关系而不是说证空了就会排斥因果,有了因果就排斥空性。我们的分别念当中一个是有一个是无,空性是“无”、显现是“有”,然后觉得“有”和“无”像水火一样打架像黑绳子和白绳子硬是勉强地把它搓在一起,嘴上面搓在一起,实际上心里面一直像水火不相容一样是排斥的。那只是你自己的知见问题,你的“空”是落在杯子里没有水的断空,你的“显”是实有的显,所以实有和断空当然是“有”就不是“无”、“ 无”就不是“有”,肯定会打架的。但是其实你根本没有了解佛教中真正缘起性空的含义,差的老远了,还说自己已经证空了,那就更夸张,这个如果故意的话就犯了上人法妄语,根本戒就破完了,不故意的话自认为自己有那么高的境界,一个大大的增上慢的过患在相续中会出现。有什么可说的呢?什么功德都不会沾染上还沾沾自喜的话,这种修行真的是让人很感慨的,这辈子的修行也就依次而空耗过去,没什么大意义。所以这一点看法到了后面,17课往后会有一部分涉及到菩提心和缘起性空方面的一些教言,看看能交流到什么内容。其实今天这堂课“见高行为比犬劣”的问题,借这个机会跟大家把中观一些核心的道理分析一下也够用了,对于实修者来讲其实也可以的。真的了知什么是显空双运这个道理,一切显现即是空,一切空性即是显。而不是说显现不能空,一切空性不能显。这个道理如果真正自相续当中能够有一个比较正确的知见能够立得住,取舍因果都不会出现偏差的,越学《中观》取舍因果不会出现任何偏差,这事很重要的,这个还是要了解的,佛教的一些精华要义还是要懂得的。

上师后面说有一些经教里面,像《金刚经》说一切万法空,《业报差别经》说一切万法有,佛陀自己说的话是不是有自己相违的过失呢?没有这个过失。就是刚才解释显空双运的意义的时候跟大家说了。实际上《金刚经》所说的是抉择它的本性的实相义,《业报差别经》是讲到虽然是本性实相空性但是会有名言的一种显现,自然名言的这种法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规律,这两者丝毫没有相违,而恰恰是因为空才会有这样的因缘显现,因为有因缘显现所以必定是空,两者缺一不可,因为本来就是一体两面的缘故,这是从分别心的角度安立的两面,不是它本性上是一体两面,是我们在分别心的理解层面上面安立的一体两面,它自己的本性就是一个本体,是这个意思。这是这堂课这个颂词就讲到这里,差不多了,重点都讲到了。

上师后面还提到一些,其实这堂课这几个颂词很殊胜,把我们末法时期修行人的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很多人越是这么表现,闻思过的人越是觉得“哎呦,这肯定是没好好闻思的”,恰恰不要把这些露出来,这些越露的多人家越感觉修行不好,他还觉得好像就用这种方式才能在别人面前证成我修行特别殊胜,那真的很颠倒的,我看了以后只能哭笑不得,只能自己偷偷地笑,实在无可奈何地随喜一声而已,也不好去揭穿。但是他那种表现恰恰让人感觉他修行真是不到位,差得好远呢。所以以后再不要有这样一种愚痴的相,低调一点比较好,越低调人家还觉得你的修行有一个稳重可得呢,起码有个稳重的功德在,否则的话确实是挺不好意思的。

上师在后面提到了作为佛教徒尤其是“见高”,有些人自认为自己见解高而且愿意说“我见到本尊了,我见到什么啦,我梦见什么什么,我游到清净刹土去了”,说法可多了。光是我们这种比较闭塞的一种环境里面都听到不老少,这种情况上师就强调:就算你真的看到听到你也不能讲的。何况说很有可能是你一种夸张的讲法,那就更是讲的不合理。所以一旦讲了、故意讲,直接上人法妄语就犯完了,要不故意的话就是一个增上慢。所以上师这里强调为什么佛教把这个上人法妄语置为是四根本戒之一,从这个方面可以体现出佛陀对这个是严厉遮止,它属于根本戒。一旦破掉了,就像断头罪一样的。它不是一个支分戒就说明它的程度很严重,那就说明在佛陀的意乐当中是严厉要遮止,不管是出家在家的修行人在这个方面随便地口无遮拦地去讲、真的假的随便讲是遮止,但是我们现在末法时期好多人就爱讲这个。他别的不喜欢讲,你真正跟他探讨一些闻思的修行断烦恼的内容他没兴趣,他就喜欢说他的梦、喜欢说他的境界、看到什么了见到什么了,这个东西谈个一两天他都不带厌烦的,这个还是很麻烦的。我们看佛陀所讲的四根本戒,有的时候我们在聊这个的过程当中你要是聊的过分了一点那根本戒就破完了,不知不觉当中已经破戒了。不要小看这一点,为什么呢?这个上人法妄语的界限就是说自己未见而见,未见而见不是光指胜义空性实相,包括未见到本尊而说见本尊,乃至于未见鬼神而说见鬼神。当别人听懂你话的意思的时候,接收到你话真实是什么含义的时候,戒就已经破掉了。所以上师就说嘛,像这种说自己修行境界的问题,只有一种特殊的情况下特殊的必要可以开许,就是你说这个一定是对所化众生有所饶益的情况下,第一个你能够知道你这样去讲对对方真的能起到饶益作用,这个就需要智慧力,甚至需要一些他心通神通的功德,你知道怎么去调伏对方。我们凡夫人有这个能力吗?很难的。我自己的感觉我觉得这样讲是挺好的,但是人家听了不一定正好对口,人家听了不一定对别人的相续起到调整作用,说不定让他生起一种嫉妒心生起一种烦恼生起不耐烦的心。我们凡夫人怎么知道呢?我从我的角度我真的觉得我讲的挺好的,但是对方可能不一定接受。这个就是凡夫跟真正的具相善知识调众的一种区别,就是你首先自己要有这个能力,你知道自己这种说法对对方绝对有饶益,这是一个前提。第二个是真正能够起到利益众生的作用的、对弘法利生真正起作用的。那么特殊的情况才会说功德,说自己的梦境说自己的神通,起到这些功德。那这真的是只有一些高僧大德大成就者才能够做得到的,我们作为凡夫人很难做到,因为相续当中一个是自己没有丝毫染心,没有炫耀的心态没有沾沾自喜的心态,这种炫耀心一旦有,那说了就出问题,就不会有刚才所说的那种相应之功德。所以从我们自身的角度来讲,不宣扬。就像我刚才说的,哪怕是你真的有这些功德也不能说,何况你还是没有这个真实功德,有很多都是自己分别心夸张出来的话更是不能讲,讲了的话上人法妄语很容易犯掉的,这条罪只要一个口说出去对方听到你的话理解了你的意思了就已经犯完了,连保留的、回旋的余地都没有,这条戒已经破掉了。所以我们这个问题尽量地要——还是我前面强调的修行人要稳重一些,平稳一点低调一点,我们在实际上面到底断了多少烦恼到底临死的时候有没有把握,在实际的这些问题上多下点功夫。至于这些虚的东西说这个无非就是让别人赞叹你呗,无非就是让别人羡慕嘛,无非就是显得自己修行好嘛,说的白一点这不就是名吗?我说话不太客气。这个虚的东西想透了这玩意儿不能给我解脱,那就干脆拉倒。咱们要是把它想的明白一点,人在世上就是这么几十年,说没也就没了,真的时间不够长,我求这些虚的东西它又不给我真实的解脱,我干嘛还得冒着犯上人法妄语的危险去说它呢?划不来的,那就拉倒。还是自己悄没声息好好修,抓点儿实际的东西是最好的,这是最实在的讲法。从对自己有好处的角度,先不要说高高在上的利众这些话,从自身的功德增上、自己能不能彻底解脱轮回、是不是真的可以远离轮回这些痛苦的角度来说也会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评判,还是很重要的。

我好像还少讲了一部分,就是主要讲到的是“见高行为比犬劣”,这个是重点,也是这堂课很重要的部分,分析的应该是比较全面了,从《中观》的角度、理证的角度去分析,教证等这些都已经讲了。还有“德多基本吹风中”,因为时间关系这个简单过一下。表面上显现有功德,这个也是让人很郁闷的事情。为什么呢?因为表面上觉得这个人知识很不错也很会说,表面上觉得他很有德行,温文尔雅,又有学问又有功德。但是实际上,“基本被风吹”是什么呢?他真正相续当中的功德不具足,就是最基本的、最根本的贤善人格还有清净的戒律——清净的戒律这个在外相上看不出来,考试考了120分,讲经说法讲的天花乱坠,一听特别好,外相上很精进,念了多少万遍甚至上亿的心咒,顶礼了几十万的大头,做了多少上供下施的善法,好像觉得这个人功德很大。但是实际上他内相续当中连最基本的清净戒律都没有守得住,那么就是功德基本上被风吹了,是这个意思。这种情况其实作为这个人本身来说是件特别郁闷的事情,真的是人会得二元分裂的。因为外相上人家对他的感官特别的好,觉得他是个很好的修行人,内相续当中自己知道连最基本的清净戒律的功德还不具足,最基本的完善人格的功德也没有的话,你想想,别说别人了,跟别人没啥关系,我们自己如果处在这个状态你不难受吗?你心里面肯定是很难受的,就觉得很颠倒,觉得自己外相上的这份功德评判始终不能够跟自己对号入座,因为你相续中没有。所以稍稍有道心的人绝对是很难接受自己处在这样一种情况或者这种表里不如一的状态。宁可别人不要赞叹自己,因为自相续德鲜少,甚至清净戒律都守不住,那还有什么可说的?外在的讲的好有什么用?念的多有什么用?顶礼顶的多有什么用?因为你自相续戒定慧的功德一分都不具足,全被风吹跑了,守不住。这就是法没有融入于心的一种状态,很麻烦的。末法时期好多人处在这种状况当中,自己很痛苦,说又没法说出去,最后有些道心不强的人就入到一种名相性的功德上面,就是求着人家保自己外在的名声,就变成乍现威仪了。表面上护持自己的功德,让别人再再地赞叹,只剩这个。这个就是修行落入世法当中,这就是什么呢?我们不想落,不由自主地落进去了。虽然口头上天天讲不为世间八法所吹、不为世间八法所动,但是你不想落你自己不由自主地落进去,只要法不融入心,你就自然而然地一旦出现名,这真的是叫起魔障了,你会不由自主地护名,护名就会落到世间八法当中,就变成了一个形象上的修行人,临终绝对是堕落的。除非你能够法融入于心地去调整,那就是外相上别人对你的评价可能还是有一点夸张,但是你内相续当中有一些最起码的贤善人格、最起码的戒定慧的一些功德,那你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了。修行还是可以转为道用的,我们说修行难,不是每个修行人好像自己主动的我就是想贪求世间八法,没有人这样会想,不会有人会有这个意乐,我好不容易学佛了我就为了贪求世间八法而学佛,没有人主动地有这个意乐。但是很多人都会落在这种状态当中,所以说修行难是这个原因。换一个角度,我还是建议道友们,因为我有时候讲的比较尖锐一点、比较白,但我希望道友们听了这个辅导以后不要把眼睛全看在外在,我已经在你们提问的过程中有好多次有这个感觉了,不舒服,在哪里呢?你们学了这个以后把眼睛看到外头,谁谁谁就是这个样子,拐弯抹角地问法师,对这个问题我是很……幸好你不真正在我跟前,真正在我跟前的话就挨我一顿臭骂,你就很倒霉了。这个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学习这个真正的如理作意是什么呢?我刚才讲的这个,没有谁愿意主动落到世间八法当中,但是修行法没有融入心的时候他会不由自主地往这个方面靠。那从我们的角度理解了之后,我应该对对方生起一种悲悯心。如果你自己真的没有这个问题,那你自己的修行到位更会对对方——因为你对这个会有一种很刻骨铭心的觉受或者感受,明白了修行不易,修行的人不是说谁都想的他是一个形象性的修行人,谁愿意当形象性的修行人呐?谁不想法融入于心呢?谁不想获得解脱呢?只要能够听懂话的、只要明白解脱功德的修行人哪个不想获得解脱?没有人本意上面想往三恶趣走,对吧?但是为什么他的行为还是不如法?是因为我执的缘故,因为这些习气断不掉的缘故,他不由自主地就会追那个,他放不下。一旦他有名了,他放不下这个东西,他所有的修行和行为就会护持他的名,为了这个去走就落入到世法当中,是很无奈的。这就是修行不增上法不融入于心的不可避免自然而然有时候会落入到那个境地。从我们自身假如说我们自己能够调整,对对方会自然而然生悲悯,而不是像有些道友开始拐弯抹角地去刺别人,那就是我这个辅导对你们来就讲起到非法的作用,我不高兴就是在这。真正明白了这个法义你明白了这些道理的时候,你对有这种过患的道友会尤为生悲悯,应该是这样的,这是一种如法的量,就说明你对这段教义是真的有所体会的。如果还是去刺别人,我只能说你对这段教义只是大概听着好,实际上你心里面没有感受的,没有对治自相续你才会去刺别人。这是我更说的不客气了,嗡班匝萨埵吽!不要生气,反正说也说出来收也收不回去了,道友们自己可以考虑,反正没有针对任何人,没有想刻意地去批评任何人,只是我觉得话说得清楚一点有的时候对有些道友可能真的会起到一些好作用。如果真的烦恼能调整过来的话,我的功德还是特别大的。从这个角度来想说话不是特别客气,不是很好,有的时候也是太直接了一点。

下面我们看下面这个颂词:

一切所愿终归己,亏损无端推于他,

践踏祸根妄念头,刺中我敌凶手心。

这个地方就是说,就像上师说的像《修心八颂》里面讲的“亏损失败自取受,利益胜利奉献他”,这是我们作为大乘行人一辈子要修的。但是现在末法时期——《修心利刃轮》真的很好的,它里面讲的每一个都像尖刀一样一句话切中要点,每次看到这些觉得自己哪一个好像都沾一点边,真的是直接刺中我执的核心,特别有这个特色,每一句教言很具有这个特色,直接针对我执的核心所反射出来的一种外相。只有我执重的人会希望好的事情自己得到,坏的事情推给别人。我们在哪里都能碰到这个影子,世间的团体当中,出世间的学佛的团体当中,太多太多了,数都数不完,很多情况下都会有这个影子。在世间当中——不行,不能举的太广了,抓住核心来说。比如说举出世间或者佛教的团体里面,碰到有功德的事情的话,自己总想沾一分;稍微如果这个事情出问题的话,自己怎么样也想撇清,“过失不完全在我这里”,讲很多很多的理由,很多很多的理由无非就是想洗清自己的过失,这方面大力地费口舌,比讲经说法还要流利,还是很明显的。再说的白一点,就是尤其是针对像面对上师的这个问题上:上师交代给底下的弟子做什么什么事情,这个事情一旦好了,虽然说当初自己并不是出全力的,但是在给上师表述的时候,有意无意地把这个功德往自己身上揽一点。汉语是特别复杂的一种语言,它的表达方式很奇妙的,稍稍语气变一下它味道都会变。怎么样讲功德都会往自己身上柳一点。一旦这个事情砸锅了或者上师显现也特别不高兴,怎么讲怎么讲都要把自己的过失撇的清一点。在哪里都能感觉太多了,在发心部门里面团体里也是这个味道,跟道友之间真的有交往的时候出现一些过失的时候跟道友说话的时候也会是这个味道。一旦有功了,莫名其妙不由自主地就会有一点邀功的味道,有过失的话就开始躲,怎么样解释反正自己的过失要减轻一点,不要所有的过患都是要自己去承担,谁都不愿意,这种其实就是我执的显现。我们要意识到——其实我为什么说这些颂词殊胜呢?一个方面它直接切中要害,另外一个方面就告诉我们另外一点:其实有很多时候我们自己一直在做这个事情但是意识不到自己有问题,他觉得这个很正常,还觉得自己处理事情的方法很善巧,其实是一种我执摄持下的一个反射一种投射,但是意识不到。现在学《修心利刃轮》的好处在哪里呢?通过这些颂词的学习,你再出现这个问题你发现你再把好处往自己身上揽,不好的事情总是想推出去或者总是自己撇清一点。它不会那么明显,道友们不要太粗大了,“我从来没有把过失嫁祸于别人”,不要说“嫁祸”这个词,太严重了,世间人都一般不会老做这个,除非有一些真的人品不太好的、特别狡诈的,商场里面特别过分的那个,咱们不提那个,那标准太低了。就是一般的世间人、正常人,他有自己的一个做人的原则的话他都不会随便“嫁祸”,“嫁祸”这个词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出来的行为。但是会有一些比较细微的,在佛教团体里面真的很多的,比比皆是,哪儿都能看得到。有一些比较细微的:邀功方面,细微的、含蓄的一种。但是你要自己去反观自己的心态,如果有这个的话这就是一种我执的体现。当然我这里讲还是走一个中道,我们现在并不是说学了这个颂词以后马上就能够改得掉、马上就能做得到,不要特别强硬的。尤其是我是觉得汉族这个角度学佛,好多道友比较偏激,你给他这么讲他就一下走那边去,他硬硬的,跟断钢板一样硬断,修心不是这么个调法。我们《前行》里面不是讲到那个调心的方便——不松不紧、温和的方式。大乘里面讲的都是四两拨千斤的调伏方法,密法当中更加具有窍诀,有时候就讲的随顺这颗心的状态,随顺的那种方式、轻描淡写地把它调整过来,不是硬生生地把这颗心好像挤得要出血了,那种硬断、硬砍的方式,硬是对治硬是克制,回头没克制好自己憋出内伤甚至于崩溃地走向反面,调心不是那么笨的这种、硬邦邦的这种。佛教里面的方法是很善巧的。我们在经教里面讲教言,当然《修心利刃轮》是宝剑一样的,直接刺中我敌的核心,但是我们在做的过程当中自己尽量去调整,一步到位可能还是有一些困难,慢慢地先在我执上面不要在外相上面“以后的话一切所愿终归他,所有的失败我应要拿回来,人家愿不愿意我也要拿回来”,这个就有点过度夸张了。就像以前我记得看过一个文章:有一个年轻人日行一善,看到一个老太太在路边上,他非得扶着老太太过马路,结果老太太无可奈何地就随顺他为了让他做好事就过马路。为什么呢?因为老太太实际上不想过马路。我们还是把握一个中道,有些道友学了这个颂词以后,所有的所愿硬是推给别人。人家也想修呐!自然一点,主要是在心上,你有那个心态“反正是好的都要我要,反正是坏的都要推给别人”等等,这个是心上的问题,我有时候描述起来有点儿困难,你们自己要有那个感觉。它是心态上的执着的问题,这个执着是源于我执,但如果你没有这个心那就随顺:如果别人真的把好事儿给你,换一个角度,人家发自于诚心而且这个事情顺理成章的话那你就接受就好了。这个“亏损失败”的话不是每个人都那么恶劣好像这样就变成你是好人所有周围的人都是恶人,然后所有亏损失败我全都揽过来,人家得好,人家心里也不舒服呢。公平就好,这是我们正常的,就属于正常的情况下大家都公平。如果说真的事情做错了,每个人都忏悔,他也愿意你也愿意,那就是这样子了。不要过分地反而特别地拗着、特别地僵硬的方式揽,反而让别人特别难受。你倒是想修“亏损失败我取受,利益胜利奉献他”,你就非得让我当提婆达多的角色的话,你也挺菩提心发的好的,变成这个味道的话也不好。我们要自然一点、正常一点,不要僵硬,就是刚才我举的那个例子,人家没想过路你非得把人家扶过马路的话,实际上这老太太是对你修安忍,你真有这功德吗?没有。其实是这样子的,不要过分地去强制性地怎么样,是这个意思,主要是你的心是不是有这方面的一种执着。这种情况体现的多的就是碰到你执着的人的时候,你要不执着的人你也不那么在乎在他面前表现你的好、掩藏你的过失。佛教徒最执着的是谁呢?就是上师级的人物,越是执着的人尤其愿意在上师面前表现自己的好、隐藏自己的过失,他就会出现这个问题。所以有时候我确实觉得作为善知识他有的时候只要坐在那儿一动不动,他也不需要怎样表示也不需要给你干什么,你在他面前经常会把自己各种各样的心态各种各样的想法都冒出来。然后自己回去就好好反省去吧,善知识的力量还是很强大的,这个就说远了,不说这些。但是这个颂词关键的地方我们自己要体会。

还有一些在发心过程当中,自己功德特别大,付出很多辛苦,自己有时候会在这方面有所表现,有时候会夸张地显现自己的功德,跟这个都有关系。如果我们从宣扬功德角度来说,上一个颂词讲的宣扬自己的功德如何如何,如果是从这个角度来讲,那还是希望好事情欢喜的事情让别人值得赞叹的事情归于自己,这属于是名上面的问题、成功上面的问题。其实都是一体几面嘛,人的心思是很复杂的,不同侧面来讲而已。这一点了解以后,主要的目标就是我刚才强调,主要的目标不是说现在在外相上面做什么事情“这个功德全部给你们,过失都是我的,没关系,到时候要是负责人问起来都是我的问题”,显得那么大气。你不需要在语言上这么夸张地讲或者先表露出这个,在你的心态上面真实地从内心相续断掉,语言上不表露没关系,如果这个事情真的是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这么一种情况,自然而然地让人家以为你是有过失的你没有什么功德你在这里面没有什么付出,你默默地接受就好了,不一定说一句话,默默能接受,那我相信你真的是在我执上有所减轻的。这个要把握住关键,不在外相上去表现而是在心上面的一种调整。所以有时候跟你们讲,反面上也要提一提,否则害怕 有些道友行为过激反而让周围的人很不舒服。前面本身是强调“亏损失败自取受,利益胜利奉献他”,反过来现在不敢讲了,又出了另外一个偏激的状况的话,让人哭笑不得的。这种情况还是有些道友会出现,所以做法要圆融一些。要明白这些颂词是要断我执的,真正自己在我执的问题上面、在很多这种特别自私的想法上面是不是能够压伏。在外相上面可能你的环境没有这么激烈,大家都愿意承担过失,大家都愿意分享功德,那么就随顺大家一起,这样也是最好的。只是在自相续当中慢慢地去断除这种我执很重要,这是这个意思。

这一段颂词非常殊胜,还有其他的例子其实上师举的是比较多的。有些自私心强的人,好的地方自己占好的菜自己吃好的环境自己要,反正到了哪里第一个想到就是自己要挑最好的。但是我现在讲的话我又有点担心,有一些佛教徒,比如说到一个餐厅里面去,位子很多都是空的,他不去占那个好的。其实我觉得这个把握一个中道,如果没有人跟你抢,比如说世间人他到了里面他第一个就想抢在前面、第一个就想占靠窗的位子,如果说没有人跟你抢,你自然选择一个环境很优美的靠窗的位置吃一餐饭,这个不是过失。要做的圆融,否则人家都会觉得佛教徒很奇怪的,然后你还不一定断了自相续的我执,是这个问题。要做的自然一点,你真正碰到那种利害冲突你能让得到别人就很好啦,真正碰到利害冲突人家就跟你抢这个,那你把好的给他就给他了,这样就很好啦。而不是说太刻意太夸张的方式,我反正怎么讲都是这个意思,你们自己在外面实际的工作生活操作当中要去体会,有的时候自己不会把握中道,那回头反而还被别人所害,那个时候你心里痛苦不堪过不去的时候,就是我们说的大悲趋下流,回头人家借用你的这些学佛理念,看你自己做的也不是特别如法,不知道以一种比较温和的方式去处事,这样的话让人家一看“哇,这一傻帽”,然后直接给你背后做个什么手脚,弄的你甚至于工作也出问题,最后自己也过不去的话,你说这个修法到底修出什么效果?这是要打问号的。那是说修法本身有问题吗?不是。是我们的行为我们见解上没有圆融,它不是这个意思来讲的,是真正针对于我执方面来调整的意思。但是这个我执的调整在世间当中并不是说会跟世间人格格不入,不能够融入这个世间,这点要懂得。把握一个中道,碰到好人还算好啦,人家还会觉得你这个人心挺善的,碰到坏人的话到时候弄的你自己很麻烦的时候,我就担心道友们这个心能不能过得去。你在社会上都无法生存的话,如何去学佛嘛?学佛让一个人在社会上无法生存的话,有怎么能叫做殊胜的佛教嘛?这一点要学会琢磨,真正去懂得这句话的真实要义,而且要学会实际去用。我们在现实的生活当中怎么样去运用它,不要过激,不要偏于两方,这个是很重要的。这需要你们自己去体会,实际的生活工作过程当中去体会它,一个方面要懂得保护自己,因为毕竟我们现在还是我执在,要懂得保护自己是为了护自己的心能够有个正面的还能够堪忍修行的力量。另外一个方面的话,去串习减轻我执修法的力量。其实减轻我执会让人的心更加地宽博更加地勇猛,不会受伤害。而且在这个世间当中,在自利上面在自己把握自己的工作生活的种种当中乃至于在利他方面都会起到正面的好作用,不会弄得自己最后一塌糊涂,搞的自己反而特别地尴尬,最后自己也怀疑“亏损失败自取受”到底是怎么做的呀?怎么越做我的生活的空间越狭小,越做越好像吃不开的一样的,反而人家还不理解我,做的很难受。那个就是自己又偏激了,你还是我执,为什么呢?想尽快地得到功德的这种我执所摄的一种心态,又出问题了,还是被我执利用了。所以我刚才呵责的意思是我们过早地在外相上面去学,但是在我执上面没有真正去对治,你的我执反而是变相地增强了,那有什么用呢?《修心利刃轮》主要断的是我执而不是断其他,那你没有抓住重点,还是没有闻思到位。要去分析,其实每个颂词里面的意思都很甚深,好好地去琢磨的话,对我们的工作生活会起到好的作用,并且在这个环境当中会起到真正断除我执的修力,是很好的。所以有环境有有环境的好处,没有环境的话有的时候反而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你们自己再去想一想,我这里不多说了。

下面我们看

身著袈裟求救鬼,受戒威仪随同魔,

践踏祸根妄念头,刺中我敌凶手心。

“身著袈裟”主要侧重从出家人的角度来讲,已经在佛陀的教法下剃发出家的。但是按理说已经出家的话,最起码之前属于居士,就要守持的三皈五戒肯定都有了,出家以后直接就上升到出家戒。肯定前面的三皈依必定会有,否则的话没办法剃度出家的。剃度出家就已经皈投于三宝,但是在遇到违缘遇到病魔遇到磨难的时候“求救鬼”,意思是说没有把三宝作为自己真实的皈投处,而去求救于其他的一些天神等。可能有一些初学者会觉得“怎么会这样呢?我皈投三宝肯定是对三宝信心最大”。有些是自己意识不到的,我跟你们讲一些实际的例子可能就比较好理解,以前我碰到过这种情况:比如出家人身体病重,依靠请僧众念经、依靠念药师经、祈祷三宝,怎么样病都遣除不了。最后人家教给他偏方,就是用道家的符咒、桃木剑,摆在自己的门口摆在自己的床边,甚至于喝符咒,发现真管用了,他也挺高兴的,实际上自己没意识到自己皈依戒已经破完了。这就是在自己遇到磨难的时候没有真正地相信三宝而是皈投于外道。从现在各宗各派和睦相处的角度来说,这个话就属于我们佛教内道的一种,你们不要跑到一个道士那里去讲,这是愚笨的行为,应该老班的道友不会这么做了。我们内道分析的时候,当然一个方面我不是否认说道家一点力量都没有,我不是这个意思,但是有些是依靠这种方式。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些出家人自己没修好,甚至于痛苦无法遣除,结果在基督教那里得到安慰了,这种情况也有。还有一些也是因为身体、心相续出现一些违缘,甚至有些觉得自己附体了,然后找东北跳大仙的给他捉鬼,遣除他的附体,感觉起作用,他还很高兴。这些都属于这样的情况。这个不是有意的想舍三宝,但是在你的心念当中你投靠了其他皈依处。

这个问题可能有些道友问:那我们生病吃药投靠西医和中医是不是合理呢?以前在《前行》的皈依里面讲过这个问题,在取受药的时候,假如你真的生病了,确实要投靠西医做手术、西医的治疗方法、中医的治疗方法都可以用。但是心里面要有这样的知:,要观想所治疗你的医师或者这些药、这种治疗方法实际上是佛菩萨的一种化现,是佛菩萨加持我的一个力量,这样子的话不会丧失皈依戒。

这个问题现在在末法时期还是比较多的,甚至有一些再明显的就是直接舍弃出家的身份、佛教的团体而直接皈投基督教、皈投到道教里,彻底走向反面的情况就是“身著袈裟求救鬼”,都属于这个范围当中。那么我们侧重点是讲到出家,“身著袈裟”实际的意思是指剃发出家的出家人,但是间接的意思是指皈投三宝者,那么你们在家人也属于这个范围当中。凡是皈投于三宝,自己是不是碰到磨难的时候去求救鬼,是这样的一个含义。所以“身著袈裟”直接的含义指出家人,间接的含义指皈投于三宝的这个范围,所有的在家人也会碰到这个问题,同样会舍弃自己的皈依戒。那么三皈没有的话,五戒更谈不上了,这个是出问题的。

这一点的主要原因也是在我执上面,因为我们没有真正地明白三宝的力量,没有真正明白依靠三宝的力量才能通达解脱道的教义,还是在于我执。为什么?可能有些道友这一块儿反应不过来,怎么说直接跟我执挂钩呢?因为你心里面担忧你自己的病痛、担忧你的违缘,你在遣除不掉的时候、“我执”严重的时候,你特别怕自己有病痛和违缘的时候,你就会饥不择食投靠他处。“哪个对我最管用我就投靠哪个”,这就是我执的显现。我执越强越担心自己的身体出状况,担心自己失去工作、财富、名声、地位,就会不择手段的,只要谁对自己

有用就去投靠他,所以我执越强的人真的皈依戒不好保得住的。这样讲好懂一些吧?根源上真的是源于我执,我执太强就会不考虑这些问题,只要能对自己好能对自己起到作用,很现实。对自己起到作用就会皈投于哪一方,就很容易“身著袈裟求救鬼”,深入到佛教团体但是去求救外道。为什么呢?我执太重了,真的是这个原因,这样解释应该好懂的。

后面那个“受戒威仪随同魔”,这个意思就是说已经在阿阇梨面前受了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的三乘戒律,但是威仪却如同邪魔外道。这个邪魔外道上师在这里解释的意思是:比如说行为天天贪执于五欲,五欲确实是魔制造的魔相。当然这个分层次来讲,如果说你缘于五欲而不耽执在五欲当中,那是另外一说,这就属于能够观它如梦如幻、有修力的话,五欲可以转为道用,那么五欲本身就不是魔众,给我们的一种示现。但是如果你受五欲所转受五欲的诱惑而自己心识散乱使得障道的话,它确实是一种魔的表现。所以很多修心法门——《扎嘎山法》、《开启修心门扉》、《窍诀宝藏论》经常讲作为修行人最好是安住在远离五欲的境地。为什么常这样说?因为作为大部分初学者修行人来说,先在外相上断这个东西,对自己修行不起道障,否则的话,控制不住自己的心念,习气太重嘛!除非有修力的人是另外一说,我们分层次讲,好理解。我们自己现在处在哪个层次,这里的“威仪随同魔”就是外相上守持三乘清净戒律,但是内相续却散于五欲六尘当中,随着轮回的习气而转,这个真的是被魔所转,就是“如同魔”,是这样的。那根本的原因还是在我执上,因为我执重的人放不掉五欲,他希望自己得到受用,因为他感受到这个乐受是“我”感受到这个乐受,他贪执,根本的原因是我执,缘于这些五欲妙的受用产生贪执,就断不掉了。所以显现上虽然受了三乘戒律但是还是断不掉这个执着,再再地受到干扰或者修行的障碍,根本原因不就是我执吗?还是因为我执导致的,是这个原因。这是这段颂词。这个颂词其实在末法时期也很多,包括在家佛教徒也会体现出这一点。前面那个皈依我觉得有些没有闻思过的道友可能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还觉得挺好的。“我有什么错?我去求求福有什么关系嘛!”他觉得没有关系。但是不是我们说上纲上线,你心里面对三宝到底有多大的信心这个是需要问自己的,作为一个佛教徒自己当初的那个承诺——就是你知不知道步入佛教的意义是什么?你知道从今以后你的皈投的方向你是唯一把三宝作为依怙处,你曾经自己起过这样的愿,你有没有意识到自己曾经发了一个什么样的愿?他都没意识。其实好多现在世间的佛教徒都处在这个状态,不就是烧香拜佛求平安,那有什么呢?哪有这么高的要求?他会有一种那种想法。或者也可能当初他皈依戒都不具足,但是也是把三宝当作能够保障他生活平安家庭幸福的一个因缘,去求一求拜一拜去恳求一下。因为三宝慈悲,凡是去祈求,千处祈求千处应——你求我,自然会给你一定的加持。如果这个人福报够,那么真的他的违缘可以遣除,他可以心想事成,三宝会给他加持的,但是不代表他真的有皈依戒。所以如果连皈依戒都没有,也谈不上破的问题。但是有一些真正地自己曾经真重地发愿皈投于三宝者的话,那么这种行为确确实实皈依戒是有点儿麻烦的,所以我们以后要注意。其实这个也体现出《前行》里面讲过的另外一些修法:时时刻刻忆念三宝。后面这个颂词还会提到,哪怕是一丝凉风能够意识到是三宝的恩赐,冬天里的一丝阳光能够意识到是三宝的恩赐,你所享用到的饮食、受用其实都是三宝加被所得、三宝赐予你的安乐,有这种认知。我们看病的时候意识到实际上这是三宝的加持。自己的方方面面如果有这样的意识的话,不会破了皈依戒的。这一点不多少,以前在皈依那一部分里面讲的比较广一些。今天这个就是给你们提一下,剩下的问题就是自己要好好去思维的,在实际生活当中要懂得运用,否则自己在稀里糊涂的状态当中皈依戒都破完了都不知道,居士五戒都破了好几个还不清楚,这个还是很麻烦的。作为佛教徒这方面要有一些串习,学院这边没有安排这个课程,从来也不去看,最起码自己守的三皈五戒是什么道理,能做哪些不能做哪些注意哪些,应该要懂,这些方面的书籍还是很多的。从在家居士的角度除了三皈五戒、八关斋戒,没有别的戒体可言,这些道理还是要懂得,是对自己负责。上师不是后面举的《毗奈耶经》说的例子,只给他受戒不给他讲戒,就像把刀交给屠夫让他去杀人一样。我们学院这边毕竟课程比较紧,有一些安排不一定能够方方面面全部都能够包揽起来,有一些最起码你们所受的三皈五戒是什么含义,大概也要懂得。根本的不要破掉了,不要在不知道的情况下无意当中已经犯完了,那个还是很可惜。犯了就是犯了,破掉了就是破掉了,这还是很可惜的,这点要注意。这是这个颂词讲的内容,别的就不多说了。

但是这里上师提到一点,有些出家人尤其是女众还有一些爱打扮的习气。但是作为在家居士,比如说到了共修道场还是随缘吧,有些道友可能下了班就往道场冲,时间上是非常紧张的,那就不用刻意怎么样,把自己打扮的朴素一点再去道场,就不要这样特别苛求了。但是原则上面如果说时间够用,自己的时间能够搭配好,比如说到了共修的道场、去开法会,尤其是去见善知识不要打扮的特别的妖艳。经教里面从依师之道这个角度确实是有这方面的讲究的,但是也不要弄得像济公和尚一样邋邋遢遢的,头发也不梳乱糟糟地窝成一团,整个一个农民,从一个城市人变成一个农夫就跑来的话,这个也没有必要。就是稍微相对来讲干净整洁朴素一点就完事了,城市里面的人干净整洁利索,看着朴素大方就很好了。有时候说句实在话,面对对方听法者的时候,赏心悦目也是挺好的,不一定我们佛教徒非要搞得让人看着特别惨不忍睹的那种情况,没有必要。出家人是直接就断掉,出家人本来就头发也没有了,没什么可梳的,脸上更不可能化妆抹粉什么的,那是更不可能的事情,全部都已经断完了,只是我们自己调整自己爱美的习气。但是作为在家人,相合于自己的身份和场合很重要。我的意思是说,除了比如说开法会、共修等很郑重的场合或者见上师,我们打扮的不需要浓妆艳抹搞得特别艳丽,朴素一些,大方得体,让人家看起来清爽干净,这样去见善知识是比较如法的一种方式,也要清爽干净一点,不要搞得太那个什么了。其他的环境里面就随顺环境,比如说你的工作环境真的是需要你打扮的非常得体而且是一定要化妆才能上班的,那你就一定要搞得好一点。其实现在在世间人我确实觉得走出去的话不是所有的人都浓妆艳抹,化的太浓的话自己也觉得挺难受,自己也不习惯,那就是正常的妆,该怎么样收拾怎么样收拾,不要紧。我们只是说不要在穿衣戴帽打扮上花费太多的时间就可以,但是一定要得体,要适合自己的身份,适合自己所在单位的场合,不要让人家觉得你是个另类,“哎呀,这个人怎么了?一旦学佛了之后感觉好像是济公第二一样。”什么也不收拾了,甚至感觉有点邋遢的感觉,那谁还学佛?吓都吓死了。现在的人特别执着于自己表皮的这一方面,佛教徒稍微要融入这个环境的话,要把握一个中道的分寸。以前我还跟你们说过,有的时候我倒是希望佛教徒不管是男性女性,打扮的稍微让人看着很有精神、很阳光的,魅力四射一点没问题的。为什么呢?人家会很羡慕。觉得这人从里到外气色也好精神也好,那个是因为佛教的支撑它的理念的支撑;外相上也给人感觉眼睛一亮,觉得“学佛也挺好的,你看这人从里到外都透着光一样。”也想去打探或者接触。因为人求美好的这一方面,这是要随顺他们的习气。如果一旦有一天你们到了学院这个环境来,那确实也不需要这一方面的。上师有时候在讲课的时候也是希望在学院的这些在家居士不管男女最起码要大方得体,上师有时候也会强调这个问题。不同的场合里面有一种不同的分寸,我们主要把握的是自相续当中不要对自己表皮的这个方面过度地执着,这个方面把握一个中道,尽量不要太贪执。但是随顺这一角度来讲,甚至有时候我觉得佛教徒没有佛经教证里面说一定要剥夺他把自己打扮的漂亮一点的经教我还没有查得到,作为一个在家修行人,尤其我从刚才那个角度讲,我们稍微收拾的好一点,让别人感觉学佛之后这个人的心里也美外相也美气色也美,让人觉得有一种吸引力的话,那你的弘法利生起到一种饶益别人的作用,吸引别人学习佛法,对佛法有另外一种新的认知,那也是有功德的。这个还是把握一个中等,但也不是说依靠这个理由而变成一个光是执着外相的因,或者掩盖它变成了变相的专门执着外境那也大可不必。反正作为在家人在这个方面把持一个中道还是好一些,稍微提一下。这也是这个颂词里面所讲的内容。

佛赐安乐供厉鬼,正法引导欺三宝,

践踏祸根妄念头,刺中我敌凶手心。

实际上我们世间大大小小的安乐,哪怕是酷热当中的一丝凉风、严寒当中的一丝温暖全部都是依靠佛乃至于三宝的加持所赐的。这个道理今天因为时间关系就不广讲了,它实际上是依靠教理可得到的。我们所得到的一切的安乐——这里面还是有一些可以探讨的问题,但是今天就不广说了,反正实修的道友以信心为主,对这个教言相续能够产生诚信就达到目标了。但是实际上它本身确实还是有很多教理可以来推证的问题,实际上我们所获得的一切的一切安乐都是依靠三宝的加持所致,但是这一点你不知道,反过来“供厉鬼”,就是实际上该供养的三宝不供养反而供一些世间的厉鬼、五角鬼。为什么会供厉鬼呢?就是供一些鬼神,认为这个可以给自己带来福报、给自己保佑平安,出现那样的一种情况,其实这个真的是本末倒置了。

有一些鬼神是属于护法的作用,倒是不遮止也不否认。但是真正的直接的供养对境其实我们所有的安乐——这个就有点像知恩图报。你的安乐是谁赐给你的?实际上是三宝是佛陀赐予的。但是你却不供养三宝去供养一个没有赐予你真正今生来世安乐的或者你现在正在享受的安乐全是源于三宝的加持,但是你不去做供养反而去供养现在没有赐予你安乐的对境,这个是不是有点颠倒?就是不对口。主要原因是我们不自知,我们不了知所有安乐都是源于三宝加持所致,这个也算是属于一种愚痴心。

后面这个也是,“正法引导欺三宝”,实际上真正的佛教当中的正法可以引导我们三界轮回的所有众生引导我们获得暂时究竟的安乐,这是真实的引导者。但是有些人不知道三宝的这种功德力反而开始欺诳或者诽谤三宝:这里不对那里不对,藏传佛教如何汉传佛教如何南传佛教如何,什么都看不惯,这个高僧大德怎么样怎么样,现在在网上口无遮拦说些比较麻烦的特别吓人的舆论等等。像这样的情况就属于“欺三宝”,这种其实主要原因也是源于我执。这个人的我执过分强烈,他实际上就是一种想当然的妄念和分别,尤其是在他的一些邪分别比较重的时候就他会随便地对特别清净的三宝不生信心,全部都是源于根本的我执而来的。相续中的邪分别念重的话,老是觉得三宝这不对那不对,妄加地评判,也没有自己观察过,也没有真正地学一部论点、没有真正地涉入到三宝的团体当中了解一下到底佛教是一个什么样的内涵,没了知的情况下就开始这评判那评判,不都是源于我执吗?自己只是图一时口快而已,只是想当然地觉得自己说的没错,其实都是很麻烦。根源上都是源于我执而来的,包括前面“赐予安乐供厉鬼”,也是这个原因。他认为好像厉鬼给自己的加持,其实他不知道其实所有的安乐都是源于三宝而来的反而得到恩德得到安乐却不知报恩,是在于根本的无明我执上面。这一点确确实实也是属于我们——现在如果从目前佛教内道的角度上来说的话,我觉得这个颂词对于我们修行人的警醒,像第一句话就讲到一个报恩的问题,其实是这样的道理。所以上师为什么后面说我们经常对上师对佛陀有一种报恩心恭敬心和欢喜心,那么你的修行会很顺利,三宝自然也会护持,这个真的是很重要的。就是我们首先有一个知见,如果要谈到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话,其实这个观点是特别殊胜的。我们修行人要学会调整自心,它可以遣除很多的烦恼。有些修行人总觉得不圆满觉得不够甚至于觉得修行不够,其实这些方面都要换一个角度去思维,我们不要老是从我们还没有得到的那一部分过多地去强求过多地去评判,而是先从我们已经获得的这一部分先去修感恩很重要,这个是修行人特别重要的环节。修行人要有这个素质,好修行,就是从我们现在已经得到的——比如说有些人得到的从来没觉得好像很满足,也没有一种知恩报恩的心,总是觉得不满足,在上师那里只得到什么什么没有什么什么,总觉得有一种不满足心。其实我们对于这些殊胜的对境应该换一个想法,我从这里已经得到的这些法义已经得到的这些教言,千载难逢,是累生累世培积福德才得到的果,这一世我终于得到,要有一种感恩心。如果说能够对上师有一种感恩心的话,修法是很容易增上的。对你自己目前的环境不要老抱怨,以前我常讲这个问题,今天这里就不做太广的宣说。比如对你现在所处的组,不要觉得就我们组如何如何,其他的组都挺好,老是觉得自己的这个不满意。你换一个角度想想跟自己组里的道友哪怕在一天当中或者一点点时间当中切磋法义,哪怕是你组里的道友给过你一点点在你闻思修行上曾经帮助过一分的这种关怀或者这样的一个引导的话,你也应该有一个感恩心。相续中能常修感恩,能够意识到自己所处环境的好,自己所依止的上师的好,在自己跟前的道友的好处乃至于的亲人实际上对你有很多的恩德在。你能够意识到他们的好,说明你的修法开始上进了,这是一个好的基础,修行人修行开始增上的量要在这样一个贤善的心态下才能够起现。这是讲的比较实在一点,怎么样去修报恩心感恩心的问题,其实就是换个角度看问题。外在上没有变,还会有很多不圆满的,就像以前我常举上师曾经在《入行论》举过那个例子:半杯水,就看你怎么去看它。半杯水是不圆满的,这个是事实,我们没有办法去改变这个事实,但是就是会出现乐观和悲观两种情况。悲观的说“哎呀,只剩半杯水了,怎么办?”乐观的人就很高兴“还有半杯水,多好哇!”不是在外境上面去改变别人,而是在内心上面去改变自己。串习自己感恩的心,这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有这个基础的话,修行很容易增上。我只能这样讲一点,剩下的你们自己慢慢去思维,这是讲到的这个颂词目前暂时就先讲到这里。

常居静处散乱转,求妙法典护苯卜,

践踏祸根妄念头,刺中我敌凶手心。

这里也是讲到修行人比较容易犯的,尤其像我们住在寂静地的出家人也是这个问题是比较麻烦的,就是身居静处但是身心散乱。为什么说身心两方面都散乱呢?就是心态散乱身也散乱,其实你的身体整体是在一个寂静的阿兰若当中——寂静的具有加持力的圣地当中,但是在寂静地经常看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或者经常跟人家说一些绮语,聊天、闲话,或者身体东转西转,今天跑到这家聊天明天跑到那家聊天,天天都能够在商店在马路上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中看到他,就是看不到他在家里,这样的情况还是属于“身居静处散乱转”的一种情况。

那如果说针对你们在家居士的话,这一点要做起来相当困难,因为“身居静处”也谈不上,本身确实是处在一个散乱的环境,那只能说是在一个散乱的环境尽量地让自己的心归摄在正念当中,在散乱的环境里面护持自己的善念,这个就叫“不随散乱转”,只能是这样的一种形式。所以这个颂词要归于自己在家人为主的方式去用,那就是这个方面去考虑。那如果从我们出家的角度,本来是“身居静处”,那这个颂词所讲的情况还是蛮惭愧的,自己要去调整。所以作为在家人主要是在自己比较散乱的、愦闹的环境当中护持自己心的善念,不要让它丢失,这个就是一种不散乱的修法。这样做是很好的,心如果真的慢慢能够达到这个状态的话,你的正知正念的力量会增强,很多修法的功德都会起现,福报也会圆满,这个还是很殊胜的。这以前在《前行》里面讲的比较多,今天这里不多说了,老道友如果《前行》都听过的话还是会有印象的。

第二个方面“求妙法典护苯卜”,这个是说有些人实际上已经求了殊胜的大乘妙法,但是把自己的心思却全部放在包括自己修行好不好呀、以后会怎么样呀,完全靠打卦、算命,去找一些外道像苯教里面的打卦仪轨,就算不说苯教,有些老去找活佛,未来怎么样啊?我以后修行怎么样啊?我觉得这问的都是废话,都是没用的。我们能不能决定自己未来怎么样,如果活佛说你未来很好的,你现在不修你未来就能很好吗?那是打疑问的。如果活佛说你未来不好的话,你现在怎么修你未来也不好吗?你自己能不能接受?其实问过之后自己实际上还是发现我还是需要脚踏实地地抓住当下老老实实去修是最保险的,是让自己最心安的。一个修行人让自己的心不动摇甚至于能够达到那个目标到临终的时候不慌乱不后悔的方式去面对临终,怎么样能达到这个效果呢?就看你自己平时在当下是不是抓得住,你平时自己在当下是不是把握得住自己的心念,是不是自己在善法上缘的多。靠一个打卦就能解决问题吗?活佛给你这个承诺真的那么牢靠,杀盗淫妄都做的时候你还那么安心吗?心里是不安的。所以安心不是靠别人的语言或者打卦出来算命出来的一个预言来让你安心,主要是靠你自己的修力让自己安心,靠你自己调整烦恼的程度让你自己安心,你是不是真的法融入于心了,那才是最安心的,如果真正法融入于心,你心里是很踏实的,非常踏实的,这个才是重点。

这是从佛教内道的角度,还没有提到苯卜。苯卜是外道的打卦算命,你已经手上拿到了大乘殊胜的妙法,但是你还是靠打卦算命来算我以后能不能解脱我以后修行好不好等等,这 说明这个人的修行方向一点都没有,对正法的认知在闻思的程度上特别地弱,不知道正法给自己会带来什么,所以靠别人靠其他的途径甚至于靠外道的一些方法,是这样的一个问题,这个当然是要不得的。这个从皈投三宝的角度还是有点危险的,所以直接对治的话就是在法上扎扎实实的,别的什么都不重要,这辈子能不能出神通能不能有什么其他的都不重要,只是这辈子能够抓住闻思修行好好地去走一条真正地在佛教的道路上去行持,这个是最重要的。最终不管是闻思修还是发心,所有的目标全部落在法是否能够融入于心,是否能够调整自己的烦恼,这个是最重要的,只要有了这个,什么都有了。你的心也会很安定,不会再去畏惧自己临命中时的那一刻,到底该怎么去面对它;你不会畏惧你面前出现的种种的违缘、怨敌,都不会再怕了,心是非常有一种安全感的。但是这个东西抓不住的话,其他抓的再多,其实这五个手指头就像获取一样的,抓外道的典籍,抓外道的算命打卦的方法,抓外道的厉鬼作为自己的应供处,抓其他的“身著袈裟求救鬼”的方式等等,抓的再多,你的心还是不安全的。因为你心里没东西,所以我们讲一千道一万,最终的目的就是不管自己处在什么样的环境,调伏自身,这个是最保险的,只要能够调伏自身,什么都好说,而且确确实实可以达到解脱现前的功德,这是相当重要的。

如果说具有这个情况,抓到根源的话,还是在我执上,身处静处为什么会散乱?我执所导致的,由我执所引发的贪嗔习气所导致的。身处静处还会沾染贪嗔的分别,根本的原因是在我执上,由这个根本的我执而产生分别,分别产生的贪嗔之心而造业,由造业而轮回,是这个过程,所以主要的原因还是在根本我执上面。

那第二个问题,真正的殊胜妙法没有自己实际去修,却把重点落在打卦算命上面,无非也是我执的缘故,都是源于我执的缘故。那我们通过真正正道的方法,在我执上面得以压制和遣除,那么所有《修心利刃轮》里面所讲的过患以此一并可以得到减轻和遣除,是这个道理。

下面把今天闻思的善根以及三世一切凡圣所造的清净善根全部随喜而普皆回向,愿自他一切有情都能够成就究竟的解脱果位。

所南得义檀加热巴涅,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生生世世不离师,恒时享用圣法乐,圆满地道功德已,唯愿速得金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