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辅导 | 《修心利刃轮释》第14课

法师辅导 第一次

圆函堪母

《修心利刃轮》14课法师辅导笔录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

为度化一切天边无际的有情而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这个里面还是讲到以忿怒的方法修大威德本尊来断除我执的这一部分。我们下面就直接趋入到颂词本身来说,因为科判就只有这一个,其他没有再分其他小的科判,我们看今天所要学习的这几个颂词。

舍解道戒继家业,乐付东流追逐苦,

践踏祸根妄念头,刺中我敌凶手心。

今天所讲的几个颂词看起来表面上比较适合从出家人的方面来分析,但是作为在家修行人从其他的侧面来理解也是有一定的引导作用的。这个颂词是说有些人实际上已经值遇了解脱道,而且也守持了获得解脱道的根本——清净戒律,但是最终还是舍弃了解脱道的所依——清净戒律,而继承家业。实际上如果直接从出家人的角度来说,有些出家人已经舍俗出家并且自己守持了三乘清净戒律,相续中本身是具有出家戒体的,以沙弥戒往上的比丘戒乃至于正学女等等——如果从女众角度来说,他已经具有了清净的出家戒体。但是最终还是由于自己的烦恼没有办法对治,变成了一种还俗甚至过在家的生活,直接从字面上从出家人的角度特别好理解。

“乐付东流追逐苦”就是本身把快乐付之于东流反而去追逐痛苦,从每个人的意乐上来讲,不会有人去“乐付东流追逐苦”,但是在实际的行持主要是因为我执的缘故,这种妄念的根源,所以反而行持了那种背道而驰的行为,并且这些还不是从不学佛的世间人。世间人不学佛,他这样去行持,因为他没有指路明灯嘛,没有依止大乘殊胜的善知识,没有人告诉他什么才是真正的安乐,那他走这条路还是比较容易理解,他不知道真正的方向而这样走这条路。但是如果已经是修行人包括像在家的居士也好,已经守持了三皈五戒,有些也守持了八关斋戒,而且已经明白了佛教或者佛法到底是什么,最终又走到这条道上的话,就是属于。这里我们仔细分析的话主要是由于我执没有减轻,没有调伏自相续的烦恼的缘故而导致的。

字面上的意思比较好懂,但是真正再具体分析起来,一段一段的看。

首先第一个“舍解道戒继家业”,这种情况如果是从出家人的角度,像上师在《法句譬喻经》中所讲的那个公案,公案过程不描述了,这个公案其实从出家或者在家修行人都可以这样说,就是在精进修行过程当中他什么样的感应都没有,这个问题还是比较重要的。我们也可以发现在我们身边有一部分出家修行人,当然出家人走这条路的不是特别地多,但是也有可能会出现这种违缘,它的原因有很多种,按照这个公案的角度来讲,我们就先分析这一种,当然出家最终舍戒还俗或者破戒还俗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因缘,从这个公案本身来说就是他修不出功德来,自己怎么修也没有产生功德,自己也没有什么验相,动力和精进力就越来越退失。像以前《前行》当中曾经讲过的二十亿耳,应该是在闻法方式里面讲的“内收”那一章节举了这个公案,佛陀最后度化他的时候教给他的修行方式要不紧不松持之以恒的那种方法,这是一个修行最好的状态。那么他其实就属于这样一个例子,他刚开始因为自己太紧了,一直修也修不出去也产生不了功德;而他自己在家的生活是非常丰厚的,财富非常圆满,这样的话他心里面就有一点儿就觉得出家这条路又这么苦。其实小乘的修行用的是那种十二头陀行的方式,还是一种苦修的方式,是比较清贫的这样一种生活方法,他就会觉得出家我也修不出来,在家的生活我也不能享用,最终就有了想放弃出家恢复到在家的那种念头。佛陀这个时候知道他的心念,通过这种善巧方便度化了他。

其实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修行人,如果是从出家的身份上来说,他很有可能因为自己修行过程当中,就像这里说这人修三年也没有修出什么感觉来。这个是有两方面原因,一种原因单纯的并不是说他修法有问题,而就是他业障还没有清净,所以在他身上显现不出来外相的功德。就像无著菩萨在鸡足山12年修行,但是不是没有用呢?如果没有他12年的苦修,他最终也是没办法见到弥勒本尊的。而他最终有那样的一个大悲心去舔母狗身上的脏东西,也可能达不到那个量。其实他这12年的修行奠定了一个基础,只是非常辛苦,一点儿感觉不到修行的觉受或者验相、增上它的信心,一点都没有,那个还是很可惜的。所以说,修行这条路其实不好走,有很多修行人在修行过程当中缘于三宝的话,有时候还是会在修行上出现一些种种的磨难、违缘,自己也觉得调心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经教里面像我们讲起来的时候讲的特别地殊胜,一听以后好像自己的烦恼马上可以解决掉了一样。但实际在具体操作的时候就会觉得还是不太容易的,这个习气真的没有那么容易改变。无始劫以来养成的习惯无始劫以来留存的根深蒂固的我执的习气确确实实不是说说断就断的掉的,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在这些过程当中,如果有些真的是福报比较浅薄,他因为没有什么感觉,修行这条路其实也不是那么好走的,也比较艰辛,再有其他外缘显现、有一些其他因缘出现的话,说不定就退失了。这个是有可能的。

还有一种情况,这个比丘修这三年,他跟无著菩萨那种修法可能还不一样,他不光是说没有那种验相,无著菩萨在鸡足山修12年他没有验相不一定说是修的窍决不对或者说善知识给他引导的方法不对,不是这个问题,就是没到火候,他只能说是再努力地坚持下去,最终就修出来了。而这个比丘还有一种可能性,我们只是说可能性,可能就是他自己没有把握住修行的关要,善知识的引导、这些方法要诀没有把握好,他在山洞里怎么修来修去都修不出来,最终心灰意冷就想再恢复到以前在家的生活其实也挺好的,就会有这个念头。

我们不要轻视这些想法,其实自己在没有这个感觉的时候会说“哎呀,那就算修不出去怎么会有这种念头呢?”其实这个说法也不是很到位,当你真正自己面临到那个际遇,你感觉你的修行无望、走投无路的时候甚至于人的一些业力现前的时候,很有可能会动这种凡俗的心念,就觉得其实在家生活也是不错的,在家里条件又很优厚,我作为一个在家居士也挺好的。他有可能就会想出这个念头来,并且自己就会付诸于行动,这是有可能的。那我们说其实这种行为也是不太合理的而且真正从出家功德方方面面分析起来的话非常非常的可惜,这是一种情况。

但是今天主要针对你们大部分是属于在家居士,针对出家人讲的这种情况我就不再多说,毕竟颂词直接的意义上是针对出家众来说比较好讲的,那我不说这方面,我就侧重从居士的身份。居士的身份一般在家修行人他本来就处在城市当中、处在繁华的环境里面,像这个颂词就是舍解道戒,就是指居士五戒都不能够守护得好,当然守护居士五戒的前提是因为你已经守了五戒,如果有一些居士只是暂时守的二分戒、多分戒乃至于一分戒,你守的这分戒一定要尽量地守持住,不能因为表面上一些什么原因轻易就破掉的话,那个是很可惜的。这有一个前提,因为今天这堂课也不方便转过去给你们讲一下什么是居士五戒、破的界限是什么样,这个讲起来跟这堂课的实际内容没办法这样去广讲,但是你们在座的每一位道友应该要知道受持三皈依,什么样的情况会违反三皈依、破了三皈戒,受了居士的一分、二分、多分、圆分戒的时候什么情况下会违犯你所守持的戒律。在家人有在家人的戒条,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戒条,这个标准是有一定差别的。

以在家的身份怎么守护好清净的戒律,这一点应该要了知,今天这堂课时间的缘故我就不广讲了,但是你们最起码应该要知道自己守护的戒什么叫破掉了什么叫没有破。以前在网上也有道友提问“师父,我杀了个苍蝇,是不是我的杀戒就犯完了呢?”像这样的问题作为一个佛教徒按理来讲最基本的居士五戒的界限是什么情况应该要清楚才行,比如说杀了一头牛是不是就违犯了四根本戒中的杀戒,是不是根本戒就破了呢?你们自己应该能搞清楚吧?自己应该要清楚,否则你守的戒你不知道是什么内容的话是无法守的。把这个理解了以后,作为在家人不管自己处在什么样的环境,最好不要丧失自己的清净戒律,违犯的原因这里说主要是我执,但是我们分析起来主要就是直接上来讲自己的贪嗔烦恼严重,所以护不住戒律。那么贪嗔烦恼的根源是哪里呢?就是我执。我执心越重他的贪嗔之心越重,我执心轻的话贪嗔之心他的烦恼就会相应减轻,它是一个成正比的关系,所以这是我们在颂词里面要讲到的。

所以说总体上来说,像“乐付东流追逐苦”,上师仁波切在这里讲的这个思路其实也是可以侧重从戒律上来说。你们有机会的话还是相应地查一下像居士五戒乃至于从在家篇的受持别解脱戒,里面有一些守戒的功德破戒的祸患,看到那个功德部分还是让人很生信心的,不管是在家修行人还是出家修行人,只要守持清净戒律,它的福报功德非常广大,而且可以使相续中获得清凉,具有种种种种殊胜的利益。还有一点,守持清净戒律是快乐的源泉,我们所有的大小乘三乘的修法乃至于密乘的修法,最基础的都是建立在戒的基础之上的,戒为大地之根本,一切功德之所依。如果没有戒则功德无法增上,没有功德的话哪来的安乐呢?我们所有的快乐都要靠功德或者说福报来撑着的,如果没有一个清净戒律的所依就谈不上安乐可言,因为安乐的所依就已经丧失了,它无从依。没有一个所依的话你怎么样行持都留不住福德,会出现这个问题。

所以现在末法时期有一些还有这种话:“我不愿意守别解脱戒,我只愿意守密乘戒,因为密乘戒很方便,不像别解脱戒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其实这就说明这个人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都没学好。为什么呢?其实密乘戒不好守,别解脱戒好守一点,真正的密乘戒是很难守清净的。一旦受的话违犯的话,光是忏悔都忏悔不赢,我们说三乘戒律一个比难守。但是密乘戒有一个好处,因为一旦上升到密乘它有很多窍诀,只要在规定的时间当中能够发自内心忏悔就有恢复的机会。但是小乘的别解脱戒因为属于小乘的范围,以小乘的见修行果来安立的时候,一旦破了根本,尤其是杀盗淫妄四根本,就没有再恢复的机会,主要是这一点上,返还的力量上面、戒律能不能恢复的问题上,四根本戒是不太容易恢复的。戒体再恢复的话是有点儿困难,但是犯戒的业障通过大乘显宗的一些窍诀或者密宗的窍诀,有机会得以清净,我们这些道理要懂得。

以前《前行》学的时候我们也再再讲过,世间有两种人最殊胜,一种是从来不造作恶业的,一种是造作了恶业能勇猛忏悔的,这两种人都是勇士,很殊胜的。虽然讲是这么讲,但我们尽量还是做到能不造作就不造作,实在是由于种种的因缘自己造作了恶业的话,尽量的要好好的忏悔。其实忏悔罪业能不能清净需要很多的因缘,只是念了多少万遍甚至念了上亿的金刚萨埵你的业障是不是完全清净,那要观察你的这个修法的量有没有到达,修法的窍诀有没有把握住。它需要很多因缘具足的,不光是说是外在上的一个多少的数字就能说我的业障就已经清净,这是没办法安立的。所以我们了知这些道理之后,作为一个修行人不管在家出家都应该知道守持清净戒律是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如果说自己在即生当中作为在家人能够守持清净的三皈五戒,假如说家里的环境允许,在初八、十五、二十五等等这些比较殊胜的日子,汉地《地藏经》里面也说过一些比较殊胜的日子,在这些殊胜的日子里你哪怕一个月守一次也可以守一个清净的八关斋戒。如果说你的环境不允许,家里人根本不接受并且你的环境没有条件做这样的功德,那就不勉强,你就守清净的三皈五戒甚至于哪怕是一分二分的居士戒都是要守的,守戒跟不守戒的功德差距很大。

还有一些我们以前在《前行》里面也学的,假如说有些道友连居士五戒做起来都很困难,那么他就发那种愿也行:比如说不杀老虎不杀狮子这些你根本杀不到的。这样的愿力能发则发,能行持一条就行持一条。其实我觉得五戒终归是能行持到一两条的,像不邪淫,就是与自己正当夫妻之外的这些对境不淫欲就是属于在家居士一般佛教徒的话都可以做得到。杀业可能有一些道友觉得有困难,还有就是杀盗淫妄,这个妄语的话,从支分的角度不说谎话都属于妄语,但是最起码能够不说上人法妄语,这个就是属于四根本的范围。比如自己未证说自己证了,没有神通说自己有神通,没有的功德说自己有功德,这就是上人法妄语的一个界限,你能够做到这一条也是很好的。我们说能守持一分则守持一分,这个功德非常大。

反过来从这个颂词本身来讲,假如说我们本身已经守持了清净的三皈五戒乃至于那些出家的戒律,但是最终还是舍戒还俗甚至于违犯清净戒律只是维护自己的家业,舍弃了安乐,实际上戒律是安乐的来源嘛,反而去追逐痛苦,就是世间的这些琐事,成了这种情况,真的像舍弃了如意宝而追逐一个石头一样,这种情况主要是我执所导致的。

所以上师这里借用刚才那个公案,还分析了一些其他方面主要是我们修行过程当中会经常被魔王波旬所干扰,也会出现这些违品。这个沙门就属于是刚刚出家可能觉得挺新鲜的,但是时间长了之后就退失了那种新鲜感,这个时候就使得他最终走不下去的可能性也会出现。我们作为在家修行人还是要在这方面注意一点,有些在家修行人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原因使得自己包括戒律就一起失毁的。是什么原因呢?就是他当初学佛的时候目的只是为了得一些人天福报,所以他的信心不稳固,因为他求就是求这个。等到如果说真的有时候自己的一些定业现前,定业现前的时候他没有办法调整,他发现祈祷三宝还是没办法给他解决他的生活快乐、违缘遣除,因为有些时候我们大家学了因果都懂得这个是定业不可转的一个问题,你那个时候哪怕是药师佛到你面前也不一定能够完全解决你的病痛。这个不是说三宝没有功德没有力量,而是你这个业已经成为异熟的话就很难再改变,确实是这样的一个情况有可能出现。像有一些缘于三宝只是希求能让自己快乐的这部分修行人他就容易变化,因为他求就是求的这个。那么一旦三宝在他身上体现不出来能够让他事事顺利能够让他青春不老能够让他一直身体健康什么违缘都不碰到,他在这里得不到他心里头所希求的愿望的时候他就会动摇,他会觉得三宝是不是没加持呢?

所以我们在世间上也看到有一些佛教徒学学学,后来他觉得好像求三宝不管用,求基督挺管用的,然后学基督教去了,这个时候三皈五戒自然也就没有了,自然就破掉了,这是源于见解而失去的,都很可惜。根源上面都是源于我执,就是你是带着一种我执心来学佛,你是在一种我执摄持之上希望通过学佛给我带来一些安乐,这就属于佛教里面所说的下士道的发心。但一旦不能够满你所愿的时候,他就会动摇他就会生邪见生怀疑乃至于另求皈投处。我求这个,在三宝的场合里面得不到,那我就要另外再找一个投靠之处,他就会变。所以我们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到,最终说一句话来讲就是自己无论如何一定要护持好自己清净的戒体乃至于以发愿的方式守持生生世世都要护持清净的戒律,有一种如法的修行方式来修行,这一点是特别重要的。

这个最主要的原因实际上我们说或解脱道的根本就是清净的戒律,如果说自己出现了刚才这个颂词上面所讲到的情况,其实上师这里也是说,一方面也是前世的恶业利刃轮到自己头上,另一方面就是我执的分别念没有转为道用。其实我们如果是从对治力的角度来讲,即便是现在可能道友们觉得用大威德来断除我执是有一点困难,但是只要我们相续中能够真正修出一个清净的出离心,它对这种我执的压伏都会起到一个特别强大的压制作用。如果是一个相续中有出离心的人,他不可能去走那条舍弃清净戒律而还俗或者说舍弃清净戒律去反过来把心思全部落在世间的琐事,在继承家业在这些方面去过多地舍此取彼的那样一种形式。但我还是在这个颂词本身,我提醒在座的在家道友,你们一个方面也不能舍家业,一个方面也不能舍菩提心出离心,用一种在家的生活方式去修行,知道自己修行的目标,这点很重要。有的时候因为处在世间很多时候需要随顺世间,这一点是没办法的,但是在随顺的过程当中不要丧失了自己的见解这个很重要。有时候该护持的地方那是没话说的,该护持是一定要护持的,有的时候像一些善巧方便能够在世间当中灵活运用使得你修行空间也比较广大,也不会丧失你修行的原则,这些善巧方便有多去用一点。作为在家居士这些方面要多注意一些,毕竟不在僧团里面,毕竟不是出家的身份,就不能行为太过激,保持一个中道很好。但是整体在这个行持环境里面,像自己根本的戒律无论如何是不能够随便地一个“我没办法”轻易地就丧失了,那个再怎么说也说不过去的。所以把持一个中道的行为或是一种心态,以在家身份修持佛法,这一点相当的重要。

下面我们来看第二个颂词

弃解脱道游边地,得人身宝造狱因,

践踏祸根妄念头,刺中我敌凶手心。

这个颂词主要讲到,上师也说,真正解脱道的根本其实是修行。但是有一些修行人包括出家在家都是有可能会违犯的——弃解脱道。什么叫弃解脱道?其实我们说修行人没有谁那么轻易的就舍弃解脱道,而且这个地方的“游边地”,上师还讲到了说像四大名山、印度金刚座,像这样的地方,那这个怎么叫做“游边地”呢?这个地方怎么能说是一种边地呢?这个颂词的理解方式要观待的来分析,不能从字面上说“啊,《修心利刃轮》里面上师解释的‘游边地’,‘边地’就是印度金刚座。”这样讲的话,别的佛教徒听到是肯定要反驳你的,本身这个讲法确实是错的。

那么在这个颂词里面它的意义是什么呢?如果是一个初学佛者或者说你是一个对佛教比较感兴趣的人,你说你天天去游一些佛教的圣地,这种是增上善根的,谈不上说是所谓的“游边地”、“弃解脱道”,这个没什么过失。但是如果说是针对一个你真正想在即生当中成办解脱道业、想通过一生的努力解决生死大事的这么一个修行人的话,那么把你的修行时间大部分都是耗费在今天到这个名山、改天到那个圣地,一年有很多的时候都是跑到去朝山去游圣地,今天跑这儿明天跑那儿,相观待是指这种情况。因为你的这种走动实际上影响了自己真实的佛教根本的闻思修行,从这个角度上安立为成了“边地”。

其实上师讲记里面讲的很明显,有些人去了除了知道拿照相机照来照去的话连一个愿都不会发、连一个功德都不会培积,他不知道怎样去培功德,不知道到了圣地该做什么,你最起码发一些清净的愿啊、祈祷啊、做一些善根啊,这些都没有。从圣地本身——印度金刚座或者说是像上师说的峨眉山这些四大名山当然不属于边地的环境,但是从我们心相续当中到了那里去连结上一个善缘种下一个善根的愿力都没有修过的角度来讲就是到边地去了。这个边地的意思就是你要到这种环境没有增上你的善根不就是边地吗?实际上你没有缘于三宝去缘取,那不就是边地吗?其实是起这样一个作用。我们说这些教言的时候都是分层次讲的,要是从初学者他即便不学佛到印度金刚座去一下也能种一个善根的,我这个不否认。我们佛教徒去了印度金刚座当然能种下善根,但是所谓的游于边地观待于我们真正佛教根本的闻思修行这个功德是不可思议的,所有人心态的改变、修行人心态的改变全是在通过闻思修行的力量才能发生根本上的改变,否则解脱道跟自己是遥遥无期的。从这个方面比较起来,你那个“游于边地”实际上遮止了自己闻思修行的力量,遮止了自己闻思修的善根,一天到晚总是跑来跑去的。看起来没有到大城市里面不该去的地方到处乱逛,我全部跑的是圣地,但是从我们实修的角度来讲,长年累月总是这个样子的话,真的是叫做“游于边地”的。因为在座道友都是老道友,大家都知道我们不是最初学佛的那种状态,那个时候你东拜个上师西拜个上师多种点儿善根多培点儿福没什么错。但是一个真正想稳定下来实修的人,需要保持一种安静的环境,或者长期地依止一位上师扎扎实实地跟着这个上师一学十年,最少十年,这是最基本的一个底线,最少最少十年。如果说因缘还在的话,就一直跟下去,你容易学成就。比如说在某一个寂静地,只要是真正具有加持力的任何一个寂静地都可以,在那里一呆十年,你就容易修出去,能够增上善根。而不是说这个道场待一段时间那个道场待一段时间,跑啊跑啊。人家一问你,觉得你缘分不错哦,什么道场都去过。但是其实这种方式对一个实修者来讲特别好吗?修行人的心要稳定,对这个状态来说就不是特别顺缘具足,反而成了弃解脱道这么一种相,在意义上面反而成了一个解脱道的违品,从这个角度上安立为边地的意思。要这样去理解,不能光是依文解义,然后三世佛冤,达玛绕杰达尊者到时候会觉得很冤枉:我讲这么殊胜的《修心利刃轮》,然后人家这样去理解的话,是折损我的智慧,曲解密义的话这个还是有问题的。

我们在学习这些颂词要知道它主要的核心问题在哪里,主要是强调修行人实际上长期修行的时候一定要稳重,不要总是跑来跑去,这里待一待那里待一待。看起来好像这里灌了个顶那里得到一个加持,但是时间长了还是处在这种情况下就成为一个违缘了。应该要安定下来扎扎实实在佛教的教理上面、法理上面要去懂得,然后实际去串习它,实际将这个法融入自心,应该是这样的一种修行方式,这个很重要。那么要想具有这方面的功德,就是需要长期的,比如说你要呆在这个地方扎扎实实好好地去学它十年二十年,你自己觉得最有信心的上师你跟在他身边好好地依止他,心态特别稳定不动摇的方式好好去学,是这样的一种方式,就容易成功。这是我们讲的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得人身宝造狱因”,这个也是末法时期的修行人比较容易违犯的问题。其实从我们现在的身份来看都是得到了暇满难得人身如意宝的珍宝人身,但是得到了这个人身的如意宝之后却造了很多堕落地狱的因。这个颂词其实是特别广泛的,如果细细分析起来含摄了好多好多的内容,我们今天这里不是那么细的说,这样的话就讲的太广了。但是关键的是什么呢?我们得到了一个暇满难得的人身没有真正地创造获得解脱的安乐之因,而缘于这个暇满难得的人身该修的不修,不该修的或者说不该执着的执着,该去掉的贪嗔痴都没有断掉,不该去掉的闻思修行的功德却全部都已经去的差不多了。相续当中贪嗔充满,嫉妒心傲慢心越来越严重。甚至于在佛教内部勾心斗角排挤对方明争暗斗嫉妒猜疑等等这些东西都没有修掉,怎么敢说自己得到这个暇满难得的人身我没有浪费它呢?实际上我要说的再细一点的话,当我们生起一个贪念嗔念的时候就在浪费暇满,要懂得抓住当下的意义,当你的心态没有安住在善所缘当中的时候,你都叫做浪费暇满。以前我在《前行》里面跟大家辅导的时候这个问题还是讲的比较多的,你把你的心思全都落在埋怨别人、怨天尤人的时候,我说你浪费时间浪费暇满。你的想法还是没必要的,你想来想去只是让你增长了点儿罪业啥用也不起还不解决问题,你说你还在那儿纠结什么呢?一纠结一星期,天天心心念念地想着人家怎么不公平自己了呀,这些其实你不是在浪费时间,浪费时间就是浪费你的暇满,对吧?你在这件事情上面或者说平时的话不知道能够将你当下的心念转为一种善念,经常处在无计状态散乱状态甚至于贪嗔的状态嫉妒心的状态,生起各种的负面情绪,你都是在浪费暇满。所以这个所谓的珍惜暇满不是说从此以后我们把门一关窝在家里天天打坐看书,那个就叫做珍惜暇满,其实不完全是这样,这个太粗大了,主要是自己的这个心念。那同样针对你们在家人来说,得到了暇满难得人身有这个机会值遇上师值遇佛法自己也有一定的机会修行,然后平时在实际生活中去锻炼自己的心态,尝试看看自己的心到底有多大的对治力。在你工作生活必须要做的同时,你要记得抓住自己当下的心念,经常将它转在一种善所缘的状态当中你就是珍惜暇满了。

我以前举过好多这个例子,我举的都是你们在家人实际生活会遇到的。比如说作为一个家庭主妇,必须要带孩子、烧饭、打扫卫生,家庭里的这些,上有老下有小,你哪个都要顾及到,你自己还要上班,其实责任负担是很重的,时间也会用进去很多。这个家你不收拾不可能你不打理不可能,因为你的责任是在这上面,你自己的身份是需要负起这个责任。那这个时候其实我们大乘的修法里面比如说洗衣服、打扫卫生、洗碗,你都可以观想是清净自他一切众生的业障,洗的干干净净。其实我们佛教徒要学会做什么事情认认真真地去做,这个是很重要的,不要敷衍了事,不要觉得我敷衍了事是因为我觉得它没意义,在法上好好修。大乘的修法我们经常讲它有善巧性,善巧在哪里呢?就是说你做这件事情认认真真去做,你把大乘的这些窍诀运用到当中的话,你所做的这个事情本身变成一种菩提的资粮,这个是善巧。它又能帮你完成世间你应该尽的那份责任,然后又帮你增上了你的修行,我们最好要的是这个方法。否则你们在家人在很多地方上会觉得很纠结,觉得自己在家的生活过的确实有点在家不像在家出家不像出家,心里面一直处在那种心安定不下来的状态,又觉得我现在是不是又在浪费时间,我在过在家生活,一会儿又觉得那这个也不行不过也不行好像也过不去,这个家还要维持,自己一直在那里跟自己拔河一样拉锯战一样,很痛苦。其实大乘里面有些方法还是很善巧的,我们可以将它转变一下。既然现在还没有出家的因缘,作为一个在家人你就好好地生活,好好生活的同时将它变成一种修行的资粮,这个你要会用。那么你该做什么还是做什么,就像我刚才说的不管是生活上工作上做的每一件事情,照顾你的孩子、孝养自己的父母这些方面你都要认认真真地去做,这样子才容易修的出去。换句话来讲,如果是在家人是需要这样的一个环节的,如果是出家人当然就是另外的一回事。但是作为在家人你在自己的修行心态上没有把握好,过早地光是一个甩手,就想把这些东西都撂下的话,有可能后面给你带来的负面作用是你意想不到的,也有可能反而成了修行的违品。所以我们把这个把握好、把握清楚。当然就是说如果真正你的真实的出离心产生,如果真的有这个因缘你想放弃在家的身份出家,那么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这个我也是特别随喜的。但大部分的毕竟每个人都出家也不可能,这个也是极少数,大部分是以在家的方式生活的时候,你与其天天纠结在那里患得患失觉得这样也不对那样也不对,你不如放下心来把你身边现前的每一件事情做好,只是做的当下,学会用大乘的一些修法将它转为资粮,这个还来的实际一点。反正你现在也没有因缘出家,那么就把你当下事情认认真真去做,不要敷衍了事,这个作为佛教徒是不负责任的。

我们有的时候修行要讲究一个善巧方便,自己的心首先要安定下来,就像我刚才举的那个小小的例子,在其他的环节里面都要学会转为道用。以前其实在《前行》里面还是讲过很多,在工作的环境里面凡是你面前看到的好的、在上班下班的路上看到好的你可以忆念供养三宝,你可以抓紧课余的时间自己精进地念一些心咒,可以把自己整个生活的点点滴滴都能够跟佛教或者佛法的这些理念联系起来,或者供养或者忏悔或者修自他相换或者观清净业障,或者看到四季变化的时候自己身上和你周围的环境出现变化的时候你就观无常来增上自己的出离心。怎么都可以修,怎么样都可以修,不一定光是说我需要一大块时间,光是求这个,其实你自己那一大块时间空出来的时候你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这些我们一定要学会用在自己的生活当中,其实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包括了佛教的修行在里面,就看你能不能发现得到。你要能发现,你要学会把握,你时时刻刻都在修行,这个实际上就叫做珍惜暇满了。这是我们从平时日常生活的角度来讲,毕竟你们很多是在家人的身份。如果你们心里面特别着急,真的不想浪费自己的暇满人身,你就好好地把握住当下。你当下起了多少贪嗔念头你能意识到吗?你当下怎么样把你的贪嗔心念或者无计心态转成一种善良的心态、转为一种善所缘,你能把握的住吗?这个就叫做珍惜暇满。你已经在修行上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努力,你没有浪费时间,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反过来说,假如说得到暇满人身我们就反过来举像山上的清净环境,即便是到了这个清净环境如果你没有把握住时间,环境是很安静的、很清净的,这么殊胜的,可以说是全世界最殊胜的一个道场了,但是你天天心散乱,你的心不愿意缘在所缘上,没有把握住当下的善念。甚至于在山上还出现其他各种各样散乱的事情,那我觉得这个也叫浪费暇满。虽然你不需要再去承担世间的工作、再去辛苦地挣钱、再去养老人和孩子,你都不需要了,但是你有没有珍惜到暇满呢?同样没有,所以最主要的问题应该是在心上的问题。

我们在学习这个颂词大家都知道得了这个如意宝一般的人身不能再造作堕落地狱的因,我相信这一点每个道友都是这个渴望,但是实际我们怎么去操作呢?并不是说远离这个环境跑到另外一个环境才能解决这个问题,而是在你目前环境的当下你能够把握住你这颗贤善的心,你能够学会用大乘的这些方法上师所教授的这些要诀能够调整自己的心态、压伏自己的烦恼,时时刻刻都有机会的。在你平时的日常生活当中随手拈来就能把它转为修行的方便,碰到的任何的一种现象都能够了解佛教里面所讲的真实不虚。为什么我这样说呢?这两天因为正好我们在内部学习的《窍诀宝藏论》里面讲到实际观修的有一种体会的六法,这个六法里面把所有的四季的迁变要如何去观,我们眼前天天都能出现四季迁变,而且自己还能出现迁变相。因为无常的本性,轮回中所有的有为法都是有一种迁流变化的相,我们只要睁眼就能看得到。它那里面的教证就是你看到这些相的时候你学会去观无常而不是去躲避它,能够接受无常的本性的时候增上自己的厌离和出离。当你看到你自身出现一些顺缘的时候你要怎么样去观,你出现违缘的时候你要怎么样去观,讲的非常地全面。其实这个就表明什么?我们在任何一个环境当中都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顺缘违缘四季的迁变身心的变化,各种各样的一些现象,每一个现象其实都含摄佛教的道理在里面,这些都是我们平时学过的,就是在书本上学的。你现在就是要懂得如何把我在书本上学的知识在你实际的生活当中去体验它去体会它。现代社会人的生活节奏有时候太快了,快到忽略了身体周围好多的变化好多可以让我们有些体会的东西,其实佛教徒可以把脚步、有时候我觉得确实可以把心放的慢一点,不要着急。吃饭也是急急忙忙,挣钱也是急急忙忙,走路也是急急忙忙,只要到大城市当中就看吧,红绿灯面前更是显得人的急躁不安,只要想着自己能提前一秒过马路,他也是要想尽办法穿呀插呀抢道等等,每个人的心都特别焦躁特别着急。其实我们学佛要学会把自己的心稍微地调整一下,平稳一点,步伐慢一点,时时刻刻去体会自己周遭出现的这些情况。或者看到美好的,或者修一些随喜、供养、功德回向或者是发愿,这些美好的事情也能有很多的发心可以缘得到。如果是看到一些违缘痛苦磨难,或者自己修厌离心、出离、悲悯心乃至于修自他相换,发自内心的把对方的痛苦自己来接受。这些其实都属于我们所处的环境,不管是在家出家的环境,你自己周围的这种显现都可以把它拿来转为修行的方便而不是去漠视它。就像以前一些高僧大德经常说,有一些便利是很好的,现代科学的便利是很好,但是便利过头的话又会失去很多东西。现在的人几乎分不出春夏秋冬,为什么呢?夏天有用空调的凉风,冬天用暖气,已经感受不到四季的美好,体会不到春夏秋冬哪怕是炎热哪怕是寒冷,它自然会给人一种另外意义上的体会、体验,但是我们修行人是要这个东西的,修行人要在这些方面要心细一点,能够抓住自己生活周遭一些细微的变化,看似好像普通无常的这些现象其实它里面就含摄了某一种佛教的道理,看你能不能有所体会。你如果时时刻刻心心念念都能够这样如理作意地思维,如理作意,我以前经常强调,如理作意的思维。我以前经常说,比如说我今天碰到一件事情,人家冤枉你,你能够如理作意不?这时候你肯定心里面第一个想的以前我冤枉过别人,这个业报看样子就现前了,那在这个基础之上还是通过修法的力量主要是断除自己开始生起嗔心、开始想报复、生委屈这些负面情绪和烦恼要通过修力尽量断除。另外一个在处理的方面,你还是该取就取该舍就舍,该远离就远离,该自护就自护,如理如法的方式最起码有一个自保的能力,该怎么做还怎么做,但这件事情其实你是在修法上面不会再像以前一样“哎呀,我怎么这么倒霉碰到这个事情”,想不通;或者说“哎呀,三宝怎么没有加持我让我碰到这个事情呢?”对三宝生起了隐隐含含的邪见,这个就叫非理作意。为什么呢?佛教的知见你立不起来,原因是在这里。

所以今天这里讲的方式跟上师讲记里面差别有一点大,但是我主要是觉得从我们每个人都不想依靠暇满难得的人身来去造作地狱的业因。但是我如何能够抓住暇满?如何能够在你们是属于在家修行人的相对来讲还是比较散乱愦闹的大城市的环境当中能够珍惜自己的暇满,其实是有机会的,就看我们平时学法扎不扎实、能不能用得上。每天你都可以在佛法上有很多的串习,有的时候好像正常的好像工作生活很普通,但是毕竟一天当中有的时候还是会出现一些让你产生一些情绪或者突然让你感觉有一些体会的甚至看到他人的一些悲欢离合听到别人说的一些悲欢离合。一方面我们佛教徒觉得我不应该参与这些绮语,他们讲的全部是自己家里的这个事儿那个事儿:儿子的事儿、母亲的事儿,这样的那样的没什么意义。那有的时候你要是躲不开这种环境,随顺这个过程当中你可以从这个过程当中去体会一些“其实做人确实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意思,终归是这个样子的,怎么想也远离不了三苦和八苦。”你可以自己去思维一些如理作意的方法将它变为一种修行的资粮,我们要学会把这个粪便能够用成有用的东西,它可以浇花可以施肥可以让花长的很茁壮,它会起这个作用,就看你自己能不能用得起来,这一点在《入行论》、《前行》的教典里面其实是讲的非常广泛的。所以我主要是从对治力的角度跟大家再再地去交流一下这方面的道理,我们学会在自己生活的当下来珍惜自己的暇满,是这样的一种珍惜方法。抓住你当下的心态,抓住在你周围显现的每一个幻现,将它变为修行的方便,护持住自己的那颗善心、正知正念的心、希求解脱的心,这个实际上已经是珍惜暇满了,这就叫不浪费暇满,是这样子的。

所以这段颂词也很重要,反过来上师说你依靠暇满难得的人身去造作罪业,像《亲友书》里面讲的金子做的容器去装不净粪一样很可惜,所以我们暇满难得的人身要好好利用,至于利用的方法是我刚才广讲的这一部分,看你们自己每个人怎么去把握,而不是总想着我要换一个环境我要到别的地方去才能够珍惜到暇满,不一定是这个样子的,只要你自己能够抓得住当下,还是可以做得到的。这是这个颂词所讲的一些内容。

当然根本上来说要想解决这些问题的话在我执的断除上下工夫。所以我还是想强调一下,一个修行人修行好不好你不要看其他的:考了多少分,闻思多精进,念了多少咒。你看你的我执有没有减轻,在做任何事情包括修行上的问题是不是总是以“我”为中心,“我”反正是不能够受损害。这个其实如果心细一点的话,自己是能感觉到的。如果你修来修去这个我执心还是特别重,只要“我”损失了一点点,就是我的修行损失一点,我的这个损失一点那个损失一点都会觉得特别地执着的话,那你的修法还不到位。但是如果说修行过程中你的“我执”越来越轻,这样就说明你的修行是有增上的。那个时候不管外在上是显现的一个多么普通的相,都是你的修行是有增上功德的,这一点修行方向要明确,我们断的法断的哪一种法,这个东西要明确。

下面看第三个颂词

置法殊胜牟商利,置师经院逛城区,

践踏祸根妄念头,刺中我敌凶手心。

这两种情况也是,末法时期还是有这样的问题在:把殊胜的妙法搁置一旁。殊胜妙法包括了所有像出离心、菩提心还有其他佛法的修学,所有四万八千法门这些殊胜的教言、修法的窍诀等等,把这个东西反而搁置一旁,然后“牟商利”,自己开始去经商,做一些世间的。这个的话出家的角度就不多讲了,因为毕竟面对的是大部分的在家居士。这个从出家人的身份也是有好多可讲的,虽然有些道友可能觉得出家人又不经商,这个颂词能针对吗?有,也有。他是另外的一种心态,这里就不提了,毕竟不是针对出家人说。

那么针对在家人的话把握一个中道,这个“牟商利”是比如这个颂词里面的一句话,但是它代指的是所有三百六十行都在其中,不光指的是商人,这个想法太狭窄。凡是在家人需要有的工作其实都可以放在“牟商利”的这个范围里面。那么我们是不是有一个过度贪执只是耽著于自己的挣钱,代指就是挣钱吧,工作也是挣钱嘛经商也是挣钱。如果你要是把殊胜的法丢在一旁而唯一想去挣钱的话,就成为这里的呵责之处,借用你的工作、在家的各种身份去牟利。

但是我另外一句话来讲,在家人正常的牟利是正常的,这个是合理的。不是说我们一旦做了佛教徒,这个情况现在末法时期好多佛教徒把握不好,为什么我之前一直在说你不要变得出家不像出家在家不像在家,反复强调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一种泛泛而谈,但实际的例子太多太多了。该工作的不好好工作,该挣钱的不好好挣钱,该进取的也不好好进取,该维护的家庭正常生活也不过了,该照顾的子女也不管了,“儿孙自由儿孙福,这也是佛教里面说的。”全部都弄得佛教的一些专用术语往那儿一摆,然后自己该照顾子女的这一方面他不管了,该赡养的老人他也不照顾了。亲友都是障道的因,说一句话好像就解决了问题一样,我可以不管你们了。这是出问题的,这种人修不出去。不要说修行了,落到一种恶劣的人格上面、人格恶劣的一个行为上去,还认为自己修的挺好还认为自己精进。这些都是一些歧途而自己还意识不到。其实现在有很多在家修行人出现这个问题,最后弄得家人反对的也特别强烈自己也觉得很痛苦。其实你自己心里面都不安,你自己都会觉得“哎呀,我有时候挺自私的。”为了自己修行真的是冷漠家人,什么都没有管,彻底的几乎就像形象上没舍弃实际上就像已经舍弃了一样的那个感觉。其实自己有时候也觉得挺惭愧的,你那个时候你的这种心态你就应该把它抓住了,因为这是你自己本性的那种正常的心态已经露出来觉得这么做不对劲了。反过来“唉,不对吧,反正是世间的一种贪执,不应该再执着了。”用一些分别念又把它压下去,其实你的那个心态是对的,你的那个心态是很正常的,你已经做得过分了,家人一直在缘你修安忍,一直在包容你,还不自知,还认为自己修的好,还认为自己这样做是对的。那么一直坚持下去,哪一天家人忍不了的时候就开始跟你反抗了,撕你的书烧你的佛像,就开始撕这些东西。这些是谁造成的呢?你自己行为不如法造成的。我们说这个道理,我是说在家人,我侧重从在家人的身份讲,把握一个中道。我们是要把佛法不能够放置,“置法殊胜”这个是不合理的对不对?把殊胜的佛法搁置一旁。其实我们现在有的时候做的过激在哪里呢?倒是不把佛法搁置一旁,但是你又没有出家,你在家的生活又没有把握一个中道把它把握好,最后就变成一个和尚不像和尚在家不像在家的时候,自己碰到了很多很多的麻烦事儿,而自己的心里面一直觉得不是特别的——就是怎么说呢?总觉得哪个地方拗劲儿了,总觉得哪个地方好像拗着了那种感觉。其实这个已经是你自己都已经意识到它有问题了,已经意识到有点问题了。但是你还是一直坚持的这种方式,到最后还是很麻烦的。

再比如说我刚才讲的“置法殊胜牟商利”这个颂词,从这个颂词上来说又分两个角度讲。一个方面,颂词本身的意义,真的不能够把殊胜的佛法放在最末尾搁置一旁,心里面已经不把它当回事儿,就像舍弃了一样,然后专门一门心思去牟求商利,这个当然从一个学佛者一个修行者的角度是不合理的。但是另外一个方面,如果是在家修行人,你们不能够把牟商利完全舍弃,你自己正当的工作你自己正当的生活全部都舍弃然后捧着佛法,这样的行为除非你的环境允许,一家子都是佛教徒,大家都乐意这样去做,就没问题了。大家都喜欢,只要找出时间不停地记呀背呀闻思呀修行呀,每个人都津津乐道觉得这样最好,那我们就没什么话说。但是如果说不是这样的一个环境,你就要把握一个中道。包括在社会中的工作,我前面第一个颂词我反复强调该认认真真地去生活去工作,这是修行人的基础。在家修行人要做到这一点,你要认认真真去工作,这个就是牟商利。而不是把佛法扔掉了去牟商利,那个我们要断除,但是你又不要走到另外一个极端——我把佛法抱住了我把工作扔掉了。你又不出家,你是个在家的身份,那你这一点又走的偏激了。对工作要把握而且我确实还是听说有一些道友在自己的实际工作当中为了让自己比较符合一个修行人的身份,所以工作里面真正出现一些竞争出现一些这些事情,他有时候这个方面显现的就比较不灵活。一方面当然我们佛教徒不应该勾心斗角,但是另外一个方面你可以用正常的善巧方便你该维护你的职权你该维护你的福利,正当的这个你要做。除非是有一些真正的确确实实生起了修量,他心里面真的“那人家要是真的把握这份工作给我抢夺走的话我也无所谓。”你心里面真的没有什么关系那我就不多说什么,很随喜,你是上等修行人的标准。但是一般的这种情况来说,你的心还没有达到那个成熟相的时候不要勉强自己。其实心里面很担忧丧失这份工作,但是在行动上又不敢去争取又不敢去努力,又觉得这是不是执著了呀?这是不是违背佛法了呀?这种患失患得的心现在有很多人有这个情况。我今天在交流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还是觉得给道友们再分析一下我们走一个中道,正当的争取努力进取没有问题,该做什么就做什么,该努力就努力,该取争取你应该得到的那么就争取,如果争取了也得不来那就说明你真的不该得,你就不用用那种狡诈的甚至于欺诳甚至于踩着别人勾心斗角的方式去求,那就大可不必了。毕竟佛教徒还是讲的一个随缘的问题,但是这个随缘不要随的太过头了,把握一个中道的意思。以前上师解释随缘,该尽力的要尽力,但是能不能得到的话只能说是“得之我幸失之我命”,那不就是这样子的喽。上师在最开始《苦才是人生》讲随缘讲的非常的精辟。我们在实际生活当中是不是用到这一点,自己口头上说随缘实际上你连努力都没努力过,你那个叫懈怠不叫随缘,这个一定要分清楚。生活上面一个认认真真生活认认真真工作你把你的生活质量工作质量要搞好,你是一个活的很真实的人,这才像修行人,在家修行人就是这样子的。出家人是出家人的一个修行状态,我这里不跟你们提。但是在家人不能什么环境都是迷迷糊糊的,什么环境人家都觉得这个人不清不楚,好也说不上坏也说不上,包括他的见解上面,好也不好坏也不好,做事情上面也是迷糊不清,说努力也谈不上努力还挂在那里,总是感觉一个不清不楚的那种情况。他自己变成这种他也觉得很郁闷,总觉得是哪一点不对劲,但是学佛学成这个样子的。你说这个怎么讲呢?这样子的话难道你还能怪别人说对佛法生邪见,你能怪别人吗?那不是自己造成的自己给别人这种感觉?自己给别人“学佛不能学,一学佛这人真是特别不对劲的,什么想法都觉得特别怪。”学佛怎么会让别人觉得想法怪呢?是不是自身出的问题?这些都要思考。因为我这个问题是讲的比较多的,只要涉及到我老会提,我希望道友们聪明一点,做人要做的很真实、很实在,扎扎实实地做人。不要虚,一旦学佛了好像整个人跟社会整个脱离了一样那种感觉,这个的话不是特别合适的。你就做一个真真实实的很真实的一个人,然后把你周遭的这些环境、这些现象用佛法的道理去融合在其中去调整自己的心,不断地去调伏自己的各种烦恼就很好了,这就是很好的修行人了。要把握住,这一点一定要把握住。

那么第二个方面说到“置师经院逛城区”,这也就是说把上师还有像经院的话一般指的是寺庙、学院、道场这样殊胜的环境放置一旁,也就是远离了上师远离了自己修行的寂静地而天天晃在大城市里面,这个的话直接意义上讲也是呵责出家人的。出家人本来是不应该远离上师远离寂静的道场阿兰若,但是反而老是在大城市里面看到出家修行人在那里晃来晃去,这个是遭人讥邪并且确实也是遭人呵责之处。那我们说这个原因在哪里呢?也是源于根本的我执的缘故,在这一点上要做一个对治。

同样,出家人的这方面我不多说了,这一点针对你们来说从在家修行人的角度讲,平时自己空闲的时候尽量的,但是我觉得确实现在汉地的很多佛教徒已经做得很好了,甚至有时候觉得是不是做的有点过头了呢。就是说尽量的把自己的课余时间用在修行上。但是有的时候也是把握中道,比如说有的时候陪家人陪亲人不得不去游山玩水去逛街,那就随顺一点。我还是讲的这个中道,从你们自身的环境来说,我确实觉得不是说每个人都有这个问题,但有相当一部分人我担心反而做的不是很圆融太硬了,自己到最后跟家人关系特别……以前有一个在家居士就跟我感叹,他就觉得“我真觉得谁都好度,就自己家人最难度。”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有的时候我们首先的那个随顺没有做到位,以自己的心态一厢情愿的就想让对方跟着自己学佛,他的那个方法没做好的话,他就觉得“哎呦,怎么就我家人这么刚强难化呀!好难度哦,怎么都沟通不了。”其实我们这个沟通是要有善巧方便的,就像我刚才举例子只说了一半。有时候真的需要跟自己的亲人出去玩出去逛街什么的,假如说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而且家人也能接受,当然你可以留下来这个时间自己在家好好闻思修行,都挺好的,本来就是这样,对吧?本身意义上面这种玩法是一种散乱的相。但是如果说这个因缘不具足而且有时候你不得不付出这一部分的时间去陪你的家人,那么你只有说是到了这些场合的话你要么自己默默地修一些供养三宝,就像我刚才讲的,一切的显现都可以把它拈手用来成为一种修行的方便,然后你可以带着这种意乐,借用这个方便其实你随顺家人的目的,是因为让他体会到你修行的改变,让他慢慢地接受你,然后最终的目的让他慢慢地通过你来学佛,接受你的思想和理念。你首先要给他做一个引导,你自己要有一个吸引他的榜样,觉得好像自己的家人学佛之后真的变得比以前更加的温和更加的体贴更加的替别人想,这方面你要能够体现得出来才行,你才能吸引他,有一种引导的过程。那你这个行为就不算是完全的散乱,因为你的目的是为了利益他,变成一个利众的一个因缘。那么你在做的事情过程当中你的心没有散乱,你没有完全浪费了这个时间还修了一些善法你还做了一些功德,你在这个过程当中你还思维了一些法义,那么就不算是完全浪费时间。

每个人实际碰到的情况都不相同,你们要实际去运用操作的时候你看你最适合你的用到哪一点,但是还是那句话,不要偏激,是这样子的。终归的一条,尽量不舍弃上师。那么所谓的不舍弃经院,对你们在家修行人来说,也只能说现在我们这种形式,道友们不要舍弃共修的机会,这个就算是不舍经院了。另外就是说,有机会的话可以到清净的寺庙或者佛学院做朝圣,增上自己的信心,来到这里加加油,只能是这样的一种方式来理解,这个是自己把握的。这是我们讲到这一层。因为上师讲的话,老人家一个方面针对学院大部分的出家人一个又要针对你们外面的在家道友,所以在家出家都讲。但是我给你们辅导的话,出家这部分我就提的不多。有的时候像老道友都没有问题了,但是像有些初学者讲多了反而对出家人生起一些分别念的话肯定不是特别好。所以我这方面就提的不多,主要是针对在家的形式跟大家在颂词上做一些交流。我尤为希望道友们把握一个中道,先尝试这去随顺一下自己的家人,好好地跟他们一起生活。然后在他们能够接受你发现你这个人真的发生一些改变的前提之下,可能你再引导他学佛会容易一些。让他真的能够体会到你的变化,这样的话他接受起来就会比较好一点,比较方便,这个你们自己把握一个环节。

置自生计夺僧财,置自父业盗他财,

践踏祸根妄念头,刺中我敌凶手心。

这个颂词是讲到,有些人放弃自己的生计,这个生计指的是你本来自己有能力工作有能力挣钱养活自己,你又不是出家人,因为出家人不能工作不能去挣钱,就是自己精进地闻思修行弘扬佛法,他是依靠信士的护持来滋养身命的,必须走这条路,出家人再去挣钱的话又不合适,又称为讥闲之处而且是有过失的。

那么我们说在家人就不一样,在家人一定要自己去通过精勤来养活自己。你要放弃了这个东西让别人养着你,又成过失了,它的这个生活方式是不同的。同样这个颂词我只讲在家的形式,不提出家的这一方面的话。那么作为在家人本身应该是自己去通过自己的精勤、付出、辛劳去维持自己的生活得到资具,但是该做的不做,放弃了,反而去抢夺僧财。

三宝的僧财这一方面怎么说呢?可能有些在家人觉得“哎呀,我们夺僧财的机会特别少。”确实我觉得汉地反而这种机会少,为什么呢?因为僧团比较弱一点,不像藏地这边寺院僧团很兴盛,到处都有大大小小的很多,走到哪儿都能看到出家人。而在汉地寺院里面,可能我周游全国的话我不一定能碰到一个出家人,真是没福报的,可能真是这样,周游了全国可能不一定碰到一个出家人,有可能成为这种形式的,这个不好说。

但是这里面这个讲法可以从其他的一些方面来理解,上师举的例子都比较实用。但是只能说是一种相合的情况,但是跟前面说“置自生计”的话又有点联系不上,只是说比如说从在家佛教徒的角度来说经常会供僧,供养三宝。那么供养三宝的时候要注意上师举的公案是指的沙弥,本来是讲的出家人的一个公案。但是在家人同样也要注意这方面。因为他当时是源于为了让他的师父——从一个角度可能也是对自己的师父比较贪恋一些有一点信心,然后为了让师父生欢喜,是出于这样的一个目的而在给僧众分财务分食物的时候多给他师父分了七颗豌豆,最终自己感召饿鬼果报。公案我就不再复述了,关键是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一个我们在供僧的时候要注意的一些问题,我就从这个角度讲一下,好吧?

因为这个时候完全舍弃自己的生活方式去盗夺僧财感觉好像从汉地来讲这种情况是属于少数,不是特别的普遍,那我们这个不多说。从上师举的这个例子可能很多道友还是要注意,我要分两种情况分开来说。如果跟我们前面经教里面这个公案就是多拿了七粒豌豆而感召饿鬼果报的这个公案来说的话,你们要注意的是什么呢?如果说你作为一个在家居士帮助出家人分僧财的时候,这个僧财是属于常住的财物或者说东西,一个是钱一个是物或者是饮食。这个情况跟自己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供养僧众,我说个实际的例子道友也就好懂了。这个要分开,就是我们学了这个公案以后有些道友担心“啊,那以后我如果自己挺有能力的,掏了一大笔钱出来买了些东西,我想给山上道友供僧或者我想到哪个寺院供僧。本来刚开始我是考虑给主持、方丈、和尚、自己的师父给的丰厚一点,给寺院当中其他的僧众相对来讲给的没有师父这么丰厚,那是不是不行呢?”这个没关系。这个从一个角度上来讲是可以的,不会有刚才那个公案所讲的过失。那公案所讲的过失是从什么角度呢?就是我们是属于僧众所发的财物,刚才这个沙弥在分饮食的时候,那么僧团当中要分饮食就是平等的,一人一份,是这样子来分的。或者比如说今天在僧团当中每个人领一桶油,举个这个例子,如果说你借用你自己僧职的力量或者你是分发东西的,你故意给你关系比较好的多分,那就会有这个果报。但如果说从你们在家居士,假如说你们到了僧团里面帮助给僧众分发东西,那就要分公平,因为这个东西不是你自己一个人所有的。而且你要分出去的时候你要发愿:普供,所有的僧众一人一份。那么就是大家要分一定要公平,如果有多又少,就会有这个方面的过失,我们在这方面要注意一些。而且其实按照经教来讲,作为信士,在供养的时候尽量的要注意,比如说你在供养一个僧团,你不能只给这个僧团的一部分供另外一部分不供,这个就容易引起僧团内部有矛盾,怎么你有我没有?这个人供你不供我呢?供了东院的不供西院的,为什么呀?他这个僧团自然就会——圣者肯定不会有这样的心态,但是凡夫僧就容易出现东院和西院的僧人互相之间就会产生排挤互相有一种不高兴。那实际上作为供养者的话,间接使得僧众不合和,虽然供养是个好事情,但使得僧众不合和。实际上夺僧财还谈不上,但是间接来讲,就出现一些这些方面自己意想不到的问题。所以我们在上供下施的时候,如果是讲的细一点的话,这个是属于盗戒的范围当中,有的时候会涉及到这些内容。如果学过的,就会在这方面把握的比较好。而且有时候比如说到了僧团当中去吃寺院的饮食或者吃僧团里面的饮食,这些方面就要注意一点。如果你把握不好,有可能会出这个问题。

还有一个情况是什么呢?就是挪用的问题,上师不是也提到这个。比如说,别人交待你能不能帮我把这笔钱去供养僧众,我想供斋。你到了山上来之后呢,或者你到了寺院里面,正好因为各种因缘而发现那里正在建佛像,大家都在随喜钱。你一高兴,觉得这个也是很大的功德,这个功德很大嘛,造佛嘛,造佛的功德很大,你直接没有经过对方的同意,直接就把这笔供僧的钱放进去变成塑佛像去了,实际上这就犯了夺僧财的过失。怎么会犯呢?你实际上想我没有用啊,说不与取的话,我没有占为己有,为什么会有夺僧财过失?戒律里面尤其出家戒这个方面讲的很细,戒律里面有一种三宝财物不能互用:供僧的不能供佛、不能供法,同样的其他两种也是一样,供法的不能供僧供佛,供佛的不能供法供僧,就是这样子的,它是不能够互用的。有一些以前在这个方面说“反正都是三宝的,用在哪儿都可以。”那个讲法确实不是很合适。包括僧人,像出家的僧团,如果说这笔钱就是印经书的,那谁都不敢去吃它,那就等于像吃经书一样的,谁敢去动那笔钱呢?他就不能再转过来供僧,谁都不敢用,他只能去印佛经、印经书、印法本,只能起这个作用。你要是这方面混淆,那僧人就变相的变成一个吃经书的过失,这个过失是很可怕的,那个过患很大。所以我们这些道理懂了以后,虽然这个可能大部分尤其在僧团里面作为一个出家人乃至于管理人员做执事等等这些,这要特别注意,否则容易犯这方面的一些过患,而且这个罪业都很重很难忏悔。

那作为在家人的话,假如说你们涉及到像刚才上师所举的这个几个例子,涉及到这些问题的话就小心一点。还有一些自己到僧团当中比如说一些基本的像供僧的饮食是当日吃的,就是吃一顿,中午的这一顿中午吃完,有这种说法。你如果是一个比较能吃的人,给你吃十碗都没关系,只要你一顿能吃饱吃完,但是最好是不留的。所以一般在僧众当中如果要吃饭享用饮食,你先打你自己觉得能吃的进去的,如果不够的话你可以再打,但是不要剩,尤其是不要剩到第二天,那个真的有过失的。这方面有些基本的道理如果懂得,一般情况不会出现这个问题。

还有其他的我们说有些道友可能问的,比如说在佛台上供养的水果、饮食这些供完了以后能不能享用。这个以前上师也说过,其实在藏传佛教里讲究的是不享用的,直接就施给飞禽。但是在汉传佛教有那种供养三宝的东西是得到加持的,观想三宝赐予自己之后吃这个加持品,不是以贪心缘,没有太大的过失。所以我们这个方面自己把握一个分寸,尤其是缘于三宝财产上面尽量的小心一点。

我可能侧重讲的就是夺僧财,但是放弃自己的生计来夺僧财,这种情况我是觉得不是特别的多见。但是夺僧财的这一点确实要注意一点,你像还有一些比如说在学会里面分发法本这些其实都不是你个人的,但是如果你要做的不公平,你太过马虎或者有的时候故意把它当人情,它还会出现这些问题。其实那个钱我觉得你宁可多贴进去,相当于自己买下来一样,保险一点。但是尤其不要用这些东西去维护自己的一些人际关系,这样去做的话其实挺危险的,很划不来。维护了一个人情面子但是自己的果报是你生生世世无法承受的,这些因缘都要把握好。你们有时候有些道友会涉及到一些财产:放生款啦,其他的一些财物啦。有的时候是因为这个环境的话留了一些流动资金,这些方面尽量注意一些就好了。

“置自父业盗他财”,这个地方是属于古代的时候高僧大德造作的论典,那个时候没有现在的这些说法,什么“工作”啦,没这些词。那个时候都是按照印度人的习俗子承父业。这要换到我们现代人的语言上面,就是一份工作,就跟刚才那个“生计”是一样的。就是放弃了自己子承父业的这份工作这份事业,不好好地工作不好好地做这个事情。因为在印度是子承父业,不能改变种性,你的父亲是做什么你就必须做什么。我们在《前行》里面的匝哦之女看得很清楚,人家就赶他了,他不是这个行业的,旁边别的行业说“你不是做这个行业的,你父亲不是做这个的”,直接是这个理由,他也觉得是“我父亲不做这个我就不能做这个”,他们是很自然地养成了一种传统。

那么这里的意思是说子承父业的事业不好好去做,其实用在我们现代的语言还是:你自己的那份工作你不好好做,你反而去盗夺他财。这个情况,这种“盗夺”其实有很多的方式。按照现在的情况就是自己的工作不好好做,净做一些敲诈勒索、抢夺财物。这个“抢夺”其实有很多讲究,有时候甚至于使用一些狡诈的手段得到的钱,那种方式可能就比较多一点,这样的情况作为佛教徒的话在这个方面应该要注意。而且尤其我觉得你们学了这个颂词以后,尽量的,虽然我没有时间我也没给你们找什么资料,但是你们每个道友如果有兴趣,我希望你们能看一下居士五戒当中的不与取的部分。其实我们的益西上师也曾经讲过别解脱戒在家篇,而且上师讲的比较细致。不过上师讲的那个是按照一切有部的,就是藏传佛教的一切有部的内容它的分析方法来讲。但是里面有很多环节我们现在学的汉传这边是以四分律为主,学了四分律的话,尤其在盗戒上面有些地方不是很相同的。但是有一些该注意的,我们有的时候是无意犯盗,那些情况的话很多地方翻译成汉文上师解释过的,道友们可以有参考的机会可以多看一看。再往后面的话就是这边也准备了后面有《三戒论》的学习,针对老班的道友学习《三戒论》,也会有居士戒的不与取的这个根本戒要应该如何去防护。但如果讲到细的那种的话,可能盗戒会无意当中自己不小心违犯的可能性也会有,所以我希望你们有时间如果真的能查得到资料,好好参阅一下。大体的大概的重点的环节看一下,但是如果是真的按照我们这边讲的,按一切有部的说法,里面有一些地方可能不一定是那样,分析方法和讲法不是完全相同。这些细微的地方今天没办法说了,只能给你们提个建议,先大概把居士五戒是哪些因缘会违犯到根本的这种前提搞清楚,否则自己不懂戒律,连居士戒都不懂,你自己犯了都不知道自己犯了,根本戒都破完了,那样的话是很不合理的。这个给你们提一点。

下面我们看今天最后一个颂词:

呜呼修弱神通锐,未踏入道神足行,

践踏祸根妄念头,刺中我敌凶手心。

这个其实也是讲了一个修行人高举的心态,自己的修行力其实特别的弱,修力很差,但是渴望很高、要求特别高,希望自己能够得到神通神变。“未踏入道”就是连五道都没入,我们说这个“五道”,最低的一个就是资粮道,我们现在很多修行人包括我在内资粮道都还没进得去,不够那个标准。资粮道最起码会有真实的出离心、菩提心、相似的无二慧见在相续中都能起现,用这个来衡量的。那我们现在连相似的出离心有的时候都觉得好像还是没有生起来。真正菩提心的法相在心相续当中确实是差了一大截子,发心是有的,生心还是没有。资粮道还没有进入。而且按照经教的讲法,一旦趋入到小资粮道的话,就会有一种功德相出现。我记得好像是到了大资粮道(不记得具体是大资粮道还是小资粮道,只是一个模糊的印象,没有时间去查。我要是讲错了你们不要按照我这个说法,你们讲法要活一点),资粮道有小品中品上品三品,有三个阶位,其中是哪个阶位我确实有点印象不清了,它就有四神足的功德,那个已经出神通了。这才是入到五道当中最低的资粮道的那个阶位,我们现在根本还没进得去呢,道还没进去呢,更不要说再步入到加行道、见道、修道乃至最后的无学道了。

所以这里就是什么呢?自己还没有“踏入道”,就是你还没进入道,却希望自己能够有神足行,就是说有四神足的功德在,这个就是对修行太过于高举,而且自己心里面唯一渴求的就是神通神变,特别不合理的。主要原因就是我执所导致的。这个就是什么呢?你修行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出神通、出神变、出神足,这个修行彻彻底底被世法所摄,就是你连出离心的量可能都没有。这全部是“我执”惹的祸,我执的力量希望自己修行能增长功德能让自己出现一些超凡入圣的功德,满足我执的虚荣心,实际上起到的是这方面的作用。

大家都是刚学完《前行》,大家都知道《前行》里面前前后后反反复复主要讲的就是神通不重要修行最重要,神通神变不重要,你哪怕能在天上飞在水里游在石头上摁脚印,这不重要。最主要是你相续中出现出离心和菩提心,这才是真验相。《前行》菩提心的章节有两堂课讲的非常精彩的,就是讲这个问题。华智仁波切反复说,如果说你出了神通,你的出离心菩提心却没增上,你绝对是被魔所转了,百分之百被魔所转了,那些教言是特别精彩的。我们对这个问题要了知,这一个方面是体现的修行人的心特别地高举,而且自己修行的方向是有问题的,他不是真正地求解脱他就是求功德。求功德的修行人特别多,希望自己的修行出一些超凡入圣一些神通神变很新奇的东西,为了这个而学佛而精进而坐禅而忏悔而修法,这样的人还是很多的,直接修行的意义已经变了,这个实际上就是被我执所转。你修这个法实际上是为了让你得到一些让你觉得特别自豪的觉得与众不同的,那不是别我执所转吗?这是根本的我执才会产生这种欲求心。而一个真正实修的,相续中产生出离心的人就能够超离这个,因为出离心直接对我执产生一个压伏的作用,他就不会在这方面出问题了。

所以上师讲那个公案,这个公案也是特别有意思,就是说那个出家人被僧众开除的,然后跟那个魔还是那个天人两个人合作来欺骗信众得到很多的供养、恭敬,最终直接也是现世现报一种恶报的相。这个公案其实在这里用,就体现出一个修行人如果说你没有相续中真正有那个出离心摄持,没意识到轮回的一切的一切其实都是没有安乐的,我真正要寻求解脱寻找无我之道,在我执上面做一个断除,那么所有修行都会随之而丧失,最终是没有什么好的结果的,反而是源于显现的暂时的神变造作严重的罪业,恶上加恶,最终越来越麻烦。本身被僧团开除肯定是行为不如法,现在更加做了一些用神通神变欺骗他众的不如法行为,最终结果的话只有堕落的份儿。

别看这个公案大家看了以后觉得这个人真的是心态真不好,但是有的时候我们自己一旦碰到自己身上的时候可不好说哦,还不好讲。什么意思呢?一旦碰到自身,没出功德的时候你不会想,你只是一个渴望。但是一旦出功德,假如说你的发心没有正确,就是你平时基础的修法没打好,这个神通就很容易被我执所转,就是这样的。那个神通被我执所转的时候,你就会借用你的神通让别人恭敬你,你会故意在别人面前露一点儿露一点儿,让别人赞叹你,觉得“哎呀,这个人修行是有功德的,已经修出神通来了”。自己也特别执着这一点,那后面就一塌糊涂,修行彻底失毁了。本身出神通是一个功德相,修行人会出这些东西的,但是你要是把握不好,就成为你修行的违品,就成为魔障。原因是什么呢?我执的缘故,就是落在我执上,我执心去不掉,有这样的一种执着,魔就会钻空子。你要是不被我执所转,那么你这个神通功德会成为一种它就是显现出一种功德相,不会对自己的修行有损害的。

我们了知这些道理后,上师最后面不是说嘛,其实前面讲的种种这些情况,一个修行人都是不愿意面临的,但是我们为了让自己的修行真正的能入道,能够如法能够善始善终,经常祈祷护法祈祷上师本尊祈祷自己最有信心的佛菩萨,这个是特别重要的,他们在无形当中就能归摄自己的修行不出偏归摄自己不会像刚才我们讲的这些颂词乃至于前面这些课讲的这些种种的情况,不会在这些问题上栽跟头,最终使得自己的修行失毁,它会起到这个作用,所以修行人的祈祷是特别重要的。时时刻刻祈祷上师三宝祈祷自己有信心的本尊,每天都不要忘,这一点非常的关键。

下面把今天闻思的善根以及三世一切凡圣所造的清净善根全部随喜而普皆回向,愿自他一切有情都能够成就究竟的解脱果位。

所南得义檀加热巴涅,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生生世世不离师,恒时享用圣法乐,圆满地道功德已,唯愿速得金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