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辅导 | 《修心利刃轮释》第15课

法师辅导 第一次

圆函堪母

《修心利刃轮》15课法师辅导笔录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诸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

为度化一切天边无际的有情而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今天所讲到的还是以忿怒的这种方式来教诫摧毁分别妄念的方面的这个科判里面,没有其他的科判,全部都是颂词。今天我们所讲到的这六个颂词就比较像一些做人方面的、人格事规方面的道理。所以我这堂课大概的跟大家分析一下,我希望在座道友如果时间允许的话,你们如果有这个兴趣、时间也允许,我希望你们能够参考一下《二规教言论》《格言宝藏论》。其实《格言宝藏论》里面有很多很殊胜的教言,教给我们如何做人的道理、如何处事等等这些,还是很好的。也祝你们教师节快乐,今天是个好日子,我很喜欢教师的这种职业,不过没想到自己会变成老师,今天这样的日子再讲一堂课也是很好的。所以说,刚才我说的,希望道友们能够参考一下《格言宝藏论》,还是很好的。它里面讲了很多为人处事的一些道理,告诉我们该取该舍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个方面的教言讲的非常的殊胜。所以今天我们学的这些颂词猛地一看,这些颂词很好,也是做人方面的一些教言,所以下面我们来看一下。

首先第一个颂词

利教嗔心执怨敌,受欺无智报恩德,

践踏祸根妄念头,刺中我敌凶手心。

这个颂词是说,对于那些真正的“利教”,也就是能够饶益你的利益你的这些教师或者教授,实际上在这里就是提到了善知识教授的问题。有些人已经得到了上师善知识或者是善道友对你今生来世有益的教言,但是“嗔心执怨敌”,自己相续当中不但不感激反而生起嗔恨心而且视为怨敌来看待。这里也有一些因为会有嫉妒、傲慢这些种种原因,或者没有智慧。从这个颂词里面侧重点应该是“无智”的角度,没有智慧,得到善知识的教授其实他心里面是接受不了的,主要就是我们所谓的“忠言逆耳”吧,有些人很喜欢听好听的。

其实我觉得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要好好地思维一下,因为现在末法时期能够有一种理智的心态接受他人的一些比较直白的教言、直白的告诉你哪个地方不对哪个地方不足,能接纳的人越来越少了。无法接受别人的一些建议,只能够听到人家说的一些比较好听的话、好听的这些教言比较高兴。所以我们对于这个颂词的侧重点,因为我们以前在《前行》不是讲到殊胜的窍诀直接是揭露过失,《前行》里面好像是这样讲的。这个道理说起来容易,但是能接受或者虚心能够接纳揭露你过失的教言的人是非常少见的,并不多。所以从这个颂词里,按照这段《修心利刃轮》的教言来说,其实这个也主要是我执很重。

我说句实在话,我执越重的人他越没办法接受他人的教诲。如果说我执轻一点,那么人家说他不好啦,让他这样啦那样啦,他就会很随顺,而且他也会学会反观自己到底是不是有这个问题。越是我执强的人、傲慢心重的人,别人说一句都能够很刺激他,一点都接受不了而且心里面会特别的不舒服,对方看到他这种情况也就再不敢说什么。我们有的时候能够得到旁边一些善道友善知识的告诫其实很难得的。因为很多人也会感觉得到其实这种话说出去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很难接受,百分之一的人好像你跟他讲这些教言他能够接纳一些,那是属于特别少数。所以平时在说话的时候也尽量不说别人过失或者即便是以一种清净的心态也很多时候是不方便他有什么毛病直接当着他的面给他讲出来,其实很难说出口。说不出口的缘故有时候不是说完全为了自保,而是对方也很难接受,那么说出来以后对自他也没有好处,对方不接受反而生嗔心对自他也不起到什么好作用,那也就没有必要说。也就是这个因缘不到,你就没办法讲。

所以我们对这个颂词应该要了知,其实作为一个修行人应该要有这样的一种素质,能够对别人所说的话——我们其实以前在《前行》里面学的时候还是学过一些对治法,包括《入行论》里面讲过一些对治力。比如说讲所有的音声观为咒音,在上师瑜伽的部分也是,还有《窍诀宝藏论》也是有这样一段教言:把所有音声观为上师的窍诀。这个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打压自己对于语言好坏的那种计较,这个实际上是一种断我执的方法。

我这里已经是讲了对治力的问题了。我们说“践踏祸根妄念头,刺中我敌凶手心”,虽然是从《修心利刃轮》角度来讲直接是依靠大威德的修法来断除我执,依次就可以断除前面这两种过患。但是从我们平时所学到的一些教言、平时所学的这些道理来看,你如果能够观这些语音——比如说对方给你的忠告也好还是别人对你的赞、谤等等这些语言能够观为都是上师的窍诀或者观为都是密咒之音,能这样来观想的话最起码在一定的程度上,我不能说是完全做到位,但是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断除我们对于音声好坏、赞谤这些音声的过度的执着。听到好听的话特别高兴,听到诽谤的语言听到批评你责骂你辱骂你的语言气得要死,这种其实是有修行的对治力,在《前行》里也有讲,在《入行论》里面也讲过很多。我希望道友们能尝试着去用一下,因为这里毕竟是针对老班的道友在讲《修心利刃轮》。作为一个老班道友已经学了这么多年了,按理来讲心相续要比新来的道友成熟得多。这个时候碰到一些语言方面的问题,好的不好的这些语言,应该最起码有一定的控制的能力,不会特别随缘而转,也就是不随境转,稍微有这样控制的能力,这个是很有必要的。这是我们讲到的第一个,待会儿还可以再分析。

后面这句说“受欺无智报恩德”,我觉得这两句因为是观待的,对于真正利益你的教言你用嗔恨心来面对,把它执为敌人;对于欺惑你的,你实际上是受到欺骗的,但是因为自己没有智慧的缘故反而认为对方对自己特别好然后去报答他的恩德。这种是什么原因呢?有些人他性格上就比较喜欢听好听的语言,喜欢别人花言巧语地哄着自己、捧着自己,这个其实是最吃亏的。如果有这样的习惯,其实有一些虽然性格比较直,给他说一些忠言逆耳的话,他就很生气他根本不会顾及到也不会去考虑这个地方是不是真的为我好,他虽然话说出来让人觉得很难受很难堪,但是他说这个话的用意是不是真的带着嗔心说呢还是另有目的?其实有的时候我们仔细去分析的话,尤其是别人当着你的面说一些你的过失或者指出你的一些不太如法的地方的时候,对方的发心一般不会坏到哪里去。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他也知道这种话说出去是得罪人的。我们要能够反观或者推己及人,如果你站在他的角度你会考虑到如果我说这句话会不会对方不高兴,会不会把对方惹着了。但是为什么还要说呢?是因为心里面确确实实是想希望你能够纠正这种过失,不因为你的过失给发心乃至于自己的闻思修行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所以他才会顶着得罪人的危险把这个说出去,也有是这种因缘的。当然有一些也完全是出于自身的烦恼,口不择言地说一些有过失的话。我觉得作为我们一个正常的有智慧的人来讲,他是能鉴别开。

关键一点就是我们自身角度来说,尽量地能够区别或者尽量能够客观地对待他人的乃至于哪怕有些人是以嗔恨心对你做一些指责,你能够客观地去分析,你不受他嗔心的影响,单单从他说这件事情的本身你好好地去思维,看我是不是真的有这方面的问题,或者他说的话虽然有一些可能言辞上过激了一些夸大了一些但是我是不是还是有这方面的影子还是有这方面的一些毛病,这个其实是自己反观的一个最好的机会。

今天我们所讲的这些颂词整体来看很多都是讲到一些做人的原则,一些人他人格素质问题上的,是从这个方面有好多的教诫。就像刚才我们讲的第一个颂词这两句,有一些人我刚才说的他特别喜欢听好听的语言,有一些随他的这个口味的话经常用一些拍马屁的、说特别好听的让他听得特别舒服,但是实际上他自相续当中没有这个功德。而且说的这个人他心里面也不认为对方真的有这个功德,但是反而“哎呀,你真的很了不起!你真的如何如何”。其实我觉得有时候作为修行人也不用太过于用这种过高的语言去夸赞他人,做过头了反而人家觉得你这个人有点虚伪。反正好听的话砸不死人,反正好听的话说出去人家总是会对你暖三分,也不管实不实在。平时经教里面上师经常说:乃至于对你自己的上师也不能够用夸张的语言来赞叹,除非你的上师真正的有这种功德,你说的是事实,那你怎么夸赞都是没问题。但是如果你的上师不具备这个功德,你用这样的语言去夸赞也是不合理的。更可况对于我们一般的具有这么多的烦恼具有这么多的习气这么多修行还不到量的地方的一个凡夫人,过高的语言去夸赞的话反而会让人心里觉得这个人的语言不是很牢靠。正常的人听的时候都会觉得这个说的稍微夸张了点,可能也就是想着取悦别人吧,把人赞的已经完全超出了他自己本身具有的功德。其实我们讲人和人之间在打交道的时候,虽然在《亲友书》里面赞叹应该说悦耳语,这个悦耳语是不要用特别过激的、刺伤别人的语言来沟通,而是用这样温文尔雅的、听了以后让别人感觉到很温暖的,但是并没有说要夸张,也没有说悦耳语就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夸赞,没有这样的安立。

我是觉得我们每个修行人在语言的这个方面还是把握一个中道的分寸。一方面我们不要因为——像这个颂词里面这个人就完全没有什么智慧,对于别人的忠言他怎么听都不舒服,反而对真正的为自己好的这些宣告忠言的活着劝诫他的人视为冤仇,而对那些阿谀奉承的、天天拿一堆好话来糊弄他的、诱惑他的这样的人,他表面上是花言巧语但实际上背地里面他不一定真正对他有那么大的信心,甚至于用一种欺惑的方式来对待他反而害他。但是没有智慧的人反而觉得这种人是他的大恩人,再再地去报恩。

这种特别颠倒的心态主要原因还是我执起作用。为什么这里分析到我执呢?我这样讲好懂一点:一个人受不了别人忠言的原因刚才我不是说嘛,主要就是他的我执还有就是他的傲慢。一个有傲慢的人,他是经不得别人说他一句否认的话的,他很难受。那么我执越重的人,他就越接受不了别人对他负面的那种教诫等等。他就希望顺着他,因为顺着他的话心里舒服,这个是随顺我执,他的我执会得到一种暂时的满足。那么真正的修行人因为他修行过程当中是断我执的,所以修行好的人他我执减轻会体现在哪些相呢?别人说他好、别人给他做的忠告甚至于人家对他的诽谤对他的污蔑,他不会特别地去感觉好像挖了自己的心一样的怎么都没办法接受。

而且我们说像语言这方面的问题,你在一个陌生人面前,人家当着陌生人的面把你指责一顿你可能还能过得去,反正陌生人也不认识我,对方可能是觉得我这个人怎么不好,反正我们两个也没什么交际,这个也还算能过得去。但是如果对一个你比较执着的人,在他的面前如果说有人来直接指责你的话,那就不太舒服了。更进一步的话,假如说别人是在你最执着的上师面前给你来这么一下的话,你肯定会跳起来的,你无论如何也要跟上师去澄清我不是这个样子的。为什么他就控制不住自己的这个心念他一定想把这个事实澄清呢?主要的原因就是触动他那个执着点,他特别希望在上师面前表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最优长的一面。或者在你执着的道友也好法师也好其他的这些人面前,你不愿意让这个人误认为你是不太好的或者像污蔑之词那样的话,其实这种行为他正好是触动自身的我执。我执越强,他在这方面的反应就会越激烈。甚至于哪怕是一种上师或者善知识的身份、法师的身份跟他谈话的时候当面说他一些过失指出一些错误的时候,他心里都无法接受,因为面子很难堪,他就觉得丢面子了,自己是一个有过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在这一点上,我执越强的人他越受不了这个,我执越轻的人,他在这方面就会显现一种比较有智慧的豁达的心态。这个真的是跟我执有关系的。

我们如果要想避免前面所讲的这两句话的这方面的愚痴之相,还是要反观,这是实打实的。我有时候在这些问题上没有其他别的特别殊胜的教言去多讲,因为道理上大家都很好懂。关键一点就是在实际上面,比如说你今天真的碰到一个当着你的面说你这儿不好那儿不好。不管他用什么形式,今天碰到的这个跟法师讲的不太一样,他不是发自内心真的想纠正我的错误,他就是当着大众的面,我们单位一个领导怎么把我狠狠K了一顿。他倒是痛快了,一顿猛K,然后我在众人面前真的很丢脸的,他觉得很不舒服。其实不管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况,你不要管对方的发心清不清静,那不是我们要考虑的。而是我们在碰到这种问题的时候你如果要相合这个颂词来修行,其实针对我们的心态,我相信我们在座道友不一定完全像这个颂词说的那样子是愚痴之人,无智慧到什么程度呢?人家花言巧语骗你呐你还报恩德。我觉得我们也不是说每个人都蠢到这个程度,但是还是有一种情况就是我们的心态上面对于那个负面的语言指责的语言说过失的语言,从我们自身的角度来讲相当难接受,尤其别人对自己是属于诽谤,无因诽谤——本来自己没有这样而认定自己是这种,这样的情况的话作为一般的人特别的难接受。

我的意思是如果我们把这个颂词针对自身从两个点上:一个方面就是我们自己不要变成这样一种现象,刚才我说的不一定是这么严重,但是稍微轻一点的话就是每个人都不是特别喜欢别人说自己的过失,那我们试着在这个方面去修一下。因为这种修法真的可以减轻我执,这就是它的好处,所以我说的都是真枪实干的。语言上再怎么去表达再怎么说的好听,包括我在内,我在这里好像苦口婆心地讲来讲去,一直讲我们要在战场上,实际上真的拿着真刀冒着生命的危险,会出血的呀。什么意思呢?这个真枪实干就等着哪天如果真的有个人诽谤你,真有人在背后说你的时候,你那个时候用一下我们曾经《入行论》、《前行》里面所学到的这些教言,你看你能不能试着把它当作一个良言,试着在心里面不再去耽著他对你说的种种这些污蔑之词。这一点其实是修行特别好的方便。

更何况在这个颂词里面进一步说有些人是真实的忠告,在这种情况我们应该要能够尽量地在心里面去接受他,无非也就是在别人面前承认自己不圆满。以前我也在这个问题上交流过,其实都是我们自己的心太过高举。我们轮回中的每一个众生谁能达到十全十美?如果你是十全十美你就不是轮回中的众生了,轮回中的众生都有习气在那么他就必定不完美,最完美的就是佛。所以说这个道理实际在我们心里面的渴求上面的话总觉得自己不应该有过失,或者是觉得在别人说自己过失的时候怎么都很难接受。其实我们换一个角度去想想,既然是轮回中的一个众生,怎么可能没有缺失呢?怎么可能没有不足之处呢?怎么可能说没有习气烦恼、没有让别人不满意的地方让别人觉得你不是很足的不是很到位的如法的地方?这个我们每个人都会出现这个问题,这才是属于众生的一种形式。但是有了这样一个现象的话,是不是别人指责自己的过失人就该自卑呢?并不是这样的。首先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应该要客观一点:我不是一个完人。如果是完人的话,极乐世界有完人,极乐世界、清净刹土有最完美的人,但是在娑婆世界每个人都有他相应的习气在。再好的人、再有能力的、再有智慧的,他都有他不同的习气在。所以首先我们对自身的那个认知上面应该有一个比较客观的,对你自己的评判不要过高,你作为一个人来讲,你希望你在别人心目当中的位置或者说那种形象不要期望太高,因为毕竟是属于凡夫人。如果说自己能客观地认识,这个都是我们从名言现象来讲,也没有涉及到一些甚深的胜义空性的教言。我们从名言现象上说,如果我们能客观认识到这一点的话,那人家说你过失也是很正常的,因为我本来就不是一个很完美的人。那这件事情的话可能真的是我有问题或者我的做事方法、人格上面不是特别的完整,才会导致于目前这个情况,接纳就好了。其实接纳过失的同时也不会让自己自卑。

所以有一些越是傲慢的人越是我执强的人,其实这段颂词包括后面这几个它殊胜在哪里呢?真的这种现象根源上都是源于我执,我执越强的人他越接受不了。而且我执很强的人会走两个极端,要不然就特别的自傲,自傲到他依靠自己的能力他的智慧他的财富他的种姓相貌撑着自己,自己特别傲慢,身上标了好多的标签一样的,用这些来承认自己的优越性,非常地自傲。这个时候别人跟他说什么忠言逆耳的话他是压根是无法接受的,特别刺激它。那么另外一方面,有些人他想换过来他想接受人家的告言的时候,我执强的人他就会就觉得自己是不是又一无是处了他又显得特别自卑。

所以他就会走两个极端,其实这两个极端都是我们修行人要修掉的。别人讲了我一百个过失我就应该自卑吗?没必要。我听到这种过失的话尽我的能力去改就好了,因为我是轮回中的一个老众生,我什么样的习气都有,我以前杀盗淫妄什么都做过,在我相续中留存了很多不好的、好的习气,那么我这些不好的恶习气显露出来确实自害害他了,这是事实。有没有必要不承认?那么承认了我就一无是处了吗?没有。其实这是一个修行人很好的心态和应该要有的素质,不管是在世间的工作也好还是在出世间学佛的团体都需要有这样的。

所以其实有的时候像在僧团当中出家人的团体里面,在戒律里面就有一个我上次提到了,戒律里面会有专门揭露过失的,有一些教授阿阇梨,平时教导我们一些威仪、该做不该做的等等,他就会很直接的你哪里哪里不好了,你这件事情怎么怎么你心态怎么不好了,他是很直接的接受而且是一定要接受的。你要习惯人家对你会有一种负面的评价,其实有的时候这些评价即便是从一个有嗔恨心的人的口里说出来,他也是事出有因的。你仔细去分析他给你讲的这些道理,有些我们抛开他词面上的夸张之词之后你会发现里面自己真的还是有些这方面的影子在,并不是说你完全一点这方面的过失都没有。其实我们要是能够细心一点去观察的话,会观察到很多自身的问题,这个就叫修行。你什么时候学不会反观自己,什么时候学不会在这些现象当中能够反省自己的话,你修行没法上进。一个好的修行人就像我刚才说的,他需要有那个素质的话,他有一些功德也不会导致他特别自傲,好像必须依靠这些功德才能够承认自己;当他被别人说的好像功德都不存在,被别人消损了他的功德相的时候他又显得特别自卑觉得自己好像已经技不如人,什么都不如别人——调伏烦恼的力量不如别人、智慧不如别人、福报不如别人。好像感觉自己一无是处又落到自卑的极端。好的修行人不会有这么强烈的情绪,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走两个极端的。这些全部都是因为我执重的缘故才会导致他的心情就像水一样漂浮不定,就是这样的。如果说我们平时在修行过程当中在我执上面能够有一定的压制力,那么这个人的心态就会非常非常平稳。他不会随便的因为外在的这种赞谤的音声或者外在的这种表面的形象轻易地改变自己的心态,这就叫做不随境转。

所以我们说这个颂词很殊胜,它也是讲到了一个修行人最基本的一些素质,但是确实能做到的人还是少数,大部分的人还是比较愿意听别人的交口称赞,不愿意听别人来说自己这儿不好那儿不好,听了总是觉得不悦耳心里是不舒服的。我这里我是觉得讲的实在一点,我们也不要高高在上说我一定要做到什么什么,但是最起码尽量地能够虚心接纳他人的一些教诲,不太悦意的教诲,其实这种教诲能说出来相当难得,那就说明那个人跟你的缘分是不错的,如果是泛泛而交的话,谁愿意得罪人呢?谁愿意张口就说这种话,然后把这人给惹翻了?我们想遇到这种对境也很困难。所以我们换一个角度来思维的时候要知道别人如果愿意对你说这些话的时候其实是把你当作真正的道友或者真的心里面比较执着你,希望你能够远离这方面的过失才愿意冒着得罪人的危险来讲这个忠言逆耳的语言。我们自身应该尽量的能够用一种温和的方式去接纳,即便是刚开始可能有点难受,但是后面也不要随着习气变成恶性循环。反复静下心来想一想,就发现其实他说我的话,当时我心里挺不舒服的我也回辩他我不承认,但事后想一想的话,其实他说的还是有几分道理的。那么自己真的有这方面的问题也应该自己要虚心地接受,尽量地去调整,这个是一种相续成熟的表现。

如果说一个修行人,不要说普通道友了,乃至于上师级的这些善知识们来批评他,他都耿耿于怀特别不满怎么都过不去的话,那上师也说这实际上是自己相续不成熟的一个表现。这种人很容易被骗的。为什么?只要你跟他说好听话他就上钩了,然后哄的一团转他还觉得你是好人,回头把他卖了都不知道。这个还是很麻烦的,就是人幼稚,自相续不太成熟就会有这样的相。作为我们老班的修行人,我觉得这些方面应该是早就有一种相续比较成熟,他碰到这些现象他不会像新学佛的、尤其是年轻人稍微学历好一点、相貌庄严一点、自己的家族也比较富裕、自己在受用上面方方面面都显得比较优越比较圆满的时候,你就看吧,那个傲慢心也比较严重。这样的人一般都得哄着来,听不得别人说他一句不好。其实这个人的心还是很痛苦的,一直要保持着他那种优越感,别人稍微地“你这儿不行,你这个最好调整一下”,怎么样温和地说他心里面就好像特别地难受,很难接受,很不舒服。方方面面显现的包括在为人处世上面都跟人家有点儿别别扭扭的。为什么会导致这个情况呢?换句话来讲还是我执太重的缘故。他那个“我”很脆弱,受不得一点风吹草动,经不得别人弄一下。这个我执就像新长的肌肤一样的,别人碰一下就能刺激到他,那就是我执重的一种表现。换一句话来说,有时候年轻人可能这方面的习气会显得比较明显。有一些像中年人毕竟阅历多,对于别人的一些指责什么的他有时候也不是特别在意,但是像年轻人这个方面就显得更加敏感,也是相续还不是很成熟的一种表现。但是作为修行人就不能够用年龄来限制,“等到我老了就好了”,那是不行的。我们通过这种修行的方法,通过这种直接的教授的教言,因为世间人是得不到这些教言的,我们现在的教育上面也没有这些教言可学,但是通过佛教的这些道理学习了之后,年轻年老都不是问题,关键是自己的修心是不是能够在我执上起到一种减轻或者压服的作用。那你就不受年龄的控制,相续会体现成熟,就很成熟了,不会源于别人对自己哪怕是没有私心的方式揭露一些过失的话都会耿耿于怀,他根本不会出现这样一些特别幼稚的现象。这是作为修行人还是要有的一种品质,否则修行增上相当相当的困难。

所以上师在这段颂词里面讲到一些其他的方面:作为一些辅导员,包括法师等等要善加引导。其实我在这里就顺便提一下,因为上师讲到这一点,我也是希望我们在座的道友虽然不是每个人都是组里的辅导员,但是如果说有一些是作为辅导员而且对组里有一定影响的话,那么你组里的人有些是属于相续没成熟的、有些是属于相续比较成熟的人,这个层次不一样。有一些真的是经不起说的,有一些你怎么说他他都觉得无所谓,他不会跟你真的闹翻或者说脸上挂不住了开始跟你反目成仇。这样的话,我们相应不同人的根基要有一种相应的引导,可以别别的一个对一个,这样的一种方式。如果说有一些相续比较成熟,确实心比较堪能的话,你可以直接给他指出来他一些问题,因为旁观者清,总归是这样。那么有一些如果相续不太成熟的话,那就需要多一些善巧方便,就不能太直接了,否则换一句话来讲,虽然是这个颂词要呵责的,对这种利教反而生起嗔心视为怨敌,虽然是我们呵责的,但是实际在处理过程当中你不能因为《修心利刃轮》的这句话你以后再不管别人能不能接受,反正我是一种发心利益他的,你就说出去的话,那他生起是他自己的一个问题,他的相续不成熟,这样讲是不合理的。这就是上师平常经常强调的我们的善巧,我们还要懂得对方毕竟不是佛像,佛像你把鞋垫放他头上也好不放他头上也好他都不会生气,只要你发心清净就可以,自己的发心清净就解决了。但是对方是个人呐,对方如果是一个具有烦恼的人的话,那么他接受不接受就很重要。那你要想办法让他接受的那种方式你可以采取;他不接受让他生起嗔心,依靠你的这种说是一个发心清净,然后说他过失了他不高兴了他以后再不来了,这样子的话你是有过失的。这就讲到了一种大乘善巧的问题。

所以上师说要善加引导,如果说辅导员或者法师要学会去善加引导,你周围的这些道友他们不同的层次不同的相续不同的接受能力你都要有一个善巧的方便来逐渐逐渐地让他们相续成熟而且自己心相续要更加地堪忍一点,因为一旦是做辅导员或者组长的身份,就意味着他需要有更多的包容心、更多的宽容、更多的安忍,否则是做不好这个职位的,做不好这件事情,这是必然的。当然换句话来说有所付出必有所获得,这是相对的。一般的如果做这样一种职责,包括在发心部门有些负责或者有一定的承担,相对来说这些人的相续确实会成熟的快一些,只要是能够如理如法地能反观自己的话,他会成熟的比较快,因为他锻炼的机会多。

所以我从这个角度反复地强调,作为我们在家修行人你们不要怕有些环境很复杂或者觉得自己每天都要上班工作。其实在自己工作生活的过程中,还是有很多可以借用它来调整自心的。所以我觉得我们先不要急急忙忙就把自己的工作单位的同事尤其是自己的家人视为怨敌一样,“这是我修行的道障,这是我的情执”,先不要考虑这个。就在你跟家人交集的过程当中,有很多时候可能需要锻炼。反过来,你不要老是就像我以前提过的,学了佛以后自己没有修到多高的境界反而家人一直在包容你一直在对你修安忍,家人的安忍已经修的淋漓尽致了还不学佛。我们应该反过来去随顺他们,在这种习气、矛盾过程当中去调柔自己的心,家人实际上是我们很好的一个修行环境,看你能不能把握得住,这个都是看自己能不能把握得住的问题。

上师在后面不是说嘛,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不仅一条路。上师在讲到后面有一些现在的由于受现代电影电视的影响,人的思想特别的偏激特别额的狭隘,动不动就想不通动不动就开始愤世嫉俗,就觉得好像全天下的人都已经有负于他一样的这种感觉。其实我们说在佛教的团体当中人很少有这种想法,他很灵活的。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之路都像在一个十字路口的街头一样,你这条路走不通你就走那条路嘛。十字路口有四个方向,你这条路再走不通你还有第三个方向你还有第四个方向可走。你哪怕四个方向如果都没地方可走,那你就在那儿不走,那也是一个办法。所以我说这个道理的意思就是不要被自己过度的分别念束缚,自生烦恼,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烦恼都是这样出来的。我们换一个思维换一个思路,这一点尤其在《入行论》和《前行》当中讲过很多殊胜的教言,换一个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

抛开这个颂词,刚才上师提到我们善加引导的问题,包括自己的心也要善于去疏导它。你比如说你碰到这件事情,我以前举过这个例子,假如说走在路上一不小心让别人泼了一盆脏水,估计在汉地没机会,在我们山上这个机会还是比较大的。一不小心人家一盆脏水泼出来染了你的衣服,那我们会换个角度再想想,泼了脏水确实是,有些道友会想:我怎么这么倒霉,本来在这个地方洗衣服也不是很方便,比较辛苦,一盆脏水泼到我的衣服上,太晦气了。但是你换个想法想想,也还好啦,毕竟没泼一盆尿,那已经是很不错了。我的这个话的意思是我们要学会去调节自己的心,你要换一种思维方式的话,你的心就能打开,是这个目的。因为我的最终目的不是让我生嗔心,你要越想自己倒霉,越想我今天可能没祈祷三宝所以挨了这么一盆脏水泼得我从头到尾淋了个透,越这么想你越会觉得气,甚至觉得真是我福报不够,走到哪里还碰到这种事情,在这么清净的山上还碰到这样的事情。你可能越想越觉得恼火,这个其实就是火上浇油,你自己在往你的烦恼上面使劲儿浇油,让它烧的越来越旺最后已经嗔恨的不行了,下次再碰到这个泼水的人的话无论如何也不愿意原谅对方,就觉得对方怎么不长眼睛,就会想各种各样的想法出来。其实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去思维,那么你的心可能还是会恢复于平静的,甚至于你想想“哎呀,今天洒甘露了”,这个都是靠自己怎么去转变自己的念头。其实这个调心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难,就看你怎么去运用它的问题。但这个就讲的超出这个颂词本身的范围,我觉得作为修行人,因为今天这堂课可能很多都是讲到一个做人的、人格贤善的问题,我们有的时候要换一个角度去思维。

所以如果回到这个颂词本身,比如说别人对你说一些特别直接揭露过失的语言,你会想想哪怕是别人带着嗔心说的,你也想想“哎呀,今天得到这句教言是很难得的。《前行》里面讲这是善知识最殊胜的窍诀,我今天得到一个殊胜的窍诀就是被别人狠狠地给骂了一顿,然后说了我好多过失”,你要稍微地学会自己去调节。虽然可能心里面不舒服,但是我觉得总是比不调解要好。总是比你负面的想法然后耿耿于怀“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你就等着吧,看我下次怎么整你”,总比那种想法要好呀。这就是修行人应该要有的,你换一个思维换一个角度,有可能过几天之后你发现当初他对你口不择言的这些——有些是发自内心的教诲有些可能是带着嗔心按照自己心里的痛快就把你骂了一顿。不管怎么样,那么他所说的这个话里面可能你会发现“哦,原来我还真的有这些问题,这样指出来的话最起码自己能够意识到自己有哪些过失也是好事情哦”。再有一些思维其实《入行论》也讲过,人家对你的詈骂,按照我们《前行》因果不虚的道理来说,它都是有业缘的,它有前世的业因在,那么这世我承受这个果报不管是我真的有——如果能发现自己有这个问题当然最好,如果自己怎么想也觉得自己没这个问题,那就当它是一个消业的过程。也是让自己的心能够坦然接受,不沮丧不嗔恨不愤恨不把这种利教执为怨敌而去嗔恨,这样的一种心态最起码要有,这些都是属于调心的方法。如果学会这个调心的话,在我执上面就会有所减轻。你会发现你越来越堪能,你不会特别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且你很容易能够掌控外境变成你修行的顺缘,就在这个点上。这是很重要的,而且很实用。

那如果说再说一些对治,其实是我这个颂词刚开始讲到的一点,就是说的高一点,《前行》里面也提过,把语言方面的能够观为空谷回音、观为咒音,这个心里面是比较好接受的。接受之后再去思维他讲的这些话是不是对我还是有一些道理,他时不时还是真的指出我一些过失和问题,我确实是有一些这方面的问题的。你再去吸收它,比较好接受了。所以这是讲的一些实用的,操作过程当中的一些方法。不管怎么样,别人在给你教授一些不好听的,表面上听起来确实很难接受的一些但有可能是很中肯的一些教言的时候,你要首先接纳的这个过程是需要一些对治力的,这些对治法我们以前都学过,就看在实际碰到问题的时候能不能学会去运用。学会去运用,再后面的话再消化消化看看是不是真的指到了一些自己的问题,那么依次而改正的话,修行是很容易增上的,这一点非常的重要。

换另外一个角度,你说别人,那我们一般讲的我不管别人怎么说我,我说别人的话原则上尽量还是用一种别人能接受的温和的语言去做一个告诫,点到为止。如果说你说了,对方不以为然、不太接受,那么就说你觉得有机会经常去提醒它,那你就提醒;你要觉得这样就可以了,再说的话可能作用就不好了,反而对方开始起到负面的那种情绪,比较明显的话,那就点到为止就可以。这些都需要我们自己去把握,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自己好好地去把握。这是第一条。

己人心语告敌人,挚交无耻窃肺腑,

践踏祸根妄念头,刺中我敌凶手心。

这个颂词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对方的过失,比如说,我们有的时候把这个人当成自己的人,就说“己人”,作为自己人,所以会把“心语”,就是自己特别隐私的特别隐秘的一些语言一些秘密的事情告诉给对方。结果实际上就相当于是告诉给了敌人一样,为什么用“敌人”这个词呢?就是他回头丝毫不给你保密,他回头就给你捅出去了,搞得沸沸扬扬。把你比较隐秘的一些事情全都给你翻出来,谁都知道了,只要是能听懂话的几乎都知道,传的很厉害。

这个我说的不客气一点,有的时候尤其是女众这方面这个显得比较明显一点。越是想隐藏越传得快,越是想宣扬的话反而没人传了。你求着他去弘扬求着他去宣扬的话没人说,你越是跟他说你要保密哦,你要给我保密哦,然后把这个秘密语言说出来,不要两小时全世界都知道了一样的感觉。这个有的时候说的夸张一点,我这个表达可能是夸张了一点,但是确确实实是有这个影子的,这就是属于人的一种习气。

那这个颂词好像看起来不是说的“我”的问题,应该说对方,是不是我就没问题了呢?也不一定。“我”的问题在哪里呢?你就压根不该把自己的秘密告诉别人,你的问题就在这儿。这是我们作为修行人学会要隐藏秘密,心里面确实不是什么都跟人家讲,这个在华智仁波切的《自我教言》里面还是有这方面的教言,这个是属于我们讲从世间角度的话人的一种素质上面的问题,也要把握成这个。因为我今天没有时间,没有去翻《自我教言》的原文,但是我记得里面有一段教言:假如说你跟这个人接触,你不要说接触两个月,不用接触两三个月,你接触三天你就能把他摸的透透的。这种的话按照华智仁波切老人家的观点不是很赞同这种风格或者这种性格的人,就是什么呢?他太容易被别人了解了。别人跟他接触两天他从小到大的什么事情全都让他掌握的清清楚楚,谁讲的呢?自个儿讲的。我小时候如何如何我家里是怎么样怎么样我上学是如何如何我谈过几个朋友……什么都讲完了,一点儿秘密都隐藏不了。好,打交道三天,就好像他的档案你全部看过了一样的,他再没有什么秘密可言。

这个实际上华智仁波切不是很赞同。从修行人的素质角度来讲,不是个好事情。所以我们有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握一个中道,乃至于我就不说别的陌生人,陌生人我们也不会随便的把自己祖宗八辈的家事全部告诉他,但是好友之间其实也是保留一定的空间的,彼此之间都要有一点空间比较好。有的时候像世间人会把这个作为你是不是我的知心朋友的一个鉴别,“你的秘密不告诉我比对我有所保留,那你心里面就不把我当做好朋友”,他们有的时候用这个东西来束缚或者来激别人,“如果是好朋友的话你什么都应该告诉我,你应该对我没有任何隐藏”。其实我觉得这个就是有点在我执和情执的摄持之下他有这种要求,就好像自己把对方执着为我所。但是作为修行人这方面一般都是比较清淡的,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你看我们很多以前世间文学上面,经常还赞叹这种:两个人是知心朋友,什么都没有隐藏。但是在修行的风格上面,有时候我们觉得不是说它怎么就不好,我是觉得主要是看它有没有必要。因为修行人毕竟情执比较轻,交一个朋友就像我刚才说的“君子之交淡如水”,他不会把他作为我所执。

正好前天上师微博里面就写的:像现在的家庭经常会破裂。我以前跟你们分析过一次,为什么一个家庭因为小小的原因就会出现不合和,就是对方之间的贪执太过于强烈。刚开始的话肯定是两厢情悦的这种方式结为一个家庭,结为家庭的话你把我执为“我所”,我把你执为“我所”,那么执为“我所”就是“为我所用”、“随我所用”,就是我希望你怎么样你就要怎么样,这就是“我所”的一种概念,他是附属于我。

但是在佛教里面尤其对所谓情爱方面的理念,虽然说作为在家修行人并不完全遮止,出家人本身这方面就比较清净了,但是作为在家修行人本身佛陀没有要求遮止,只不过在情爱这方面你要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过度的执着也就是我执的一种相而已,就是爱执和我执的相。执着越深,受到的伤害相应越大。他随顺你的时候当然两个就很好,互相之间就觉得特别的好,但是一旦他不随顺的时候,你那个“我执”就好像说属于我的东西但是天天不听我的话,就会很生气,就会老是强迫对方要随顺自己的话,那个时候就会发生一些矛盾、争执、口角乃至于以后不干了、离婚了。这样的情况很多。世间人说:到底感情在婚姻里面起多大的作用?其实有时候我们确实觉得,比如说一个婚姻没有感情是不好的,但是感情过重也会产生烦恼也会成为一个互相之间都觉得特别累互相之间都很辛苦都很疲惫的乃至于就会发生矛盾,稍稍有点不顺心或者稍稍有点误解,我执很强的话就会产生这样的问题。

我们在佛教的这个理念上面,作为一个在家人虽然说这个方面并不是完全断除,但是相对来讲会很温和。他把这个东西认清了以后就像我们在维系一个家庭也好维系一个朋友之间的关系,他会比较理智。再谈回到这个颂词本身讲的“己人心语告敌人”还有“挚交无耻窃肺腑”,意思就是说看起来好像是你的挚友之交,但是他以无耻心听取你的肺腑之言,你告诉他要保密不要告诉别人,实际上他根本不当回事,回头就传给别人了。这些行为表面上看应该是自己交了个恶友,其实也不能完全这样说。从我们自身的角度上的话,其实你这个肺腑之言是不是真的有必要要告诉对方?我们佛教徒有时候会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有没有这个必要性?我告诉他,对我会不会起到一种修行增上的作用?对他会不会起到负面的影响?”等等这些方面都会有所考虑,他会有一个把握的分寸。不是说只要是好朋友如果我不把我的秘密告诉他我是不是对不起他?不会这样去想。这样的想法从我们现在的感觉来讲好像不太有必要吧,非要这样去想吗?没必要。但是确确实实在这个道友真的需要帮助的时候,尤其是在他的道伴上面在修行过程当中出现违缘出现困难真的需要帮忙的时候,真实的这种善道友,什么叫好的善道友?宁可自己受到损失也要去帮他,会去付诸行动帮他而不只是口头上说一个好话而已,这个才叫好的道友。真正在我们修行的路上,在我们修行迷茫的时候他会帮你一把扶你一把,这是佛教里面真实的善道友。我们说道友之间的感情道友之间的情分并不是建立在“他是我最好的朋友所以我对他不能够有所隐藏,我什么样的秘密我都要告诉他我才对得起他”,这个讲法从我们这里不是很承认的,怎么说呢?看有没有必要吧,也没有太大的必要吧。你看你如果确确实实利益众生方面起很大的作用,那你把你的秘密告诉他我觉得有必要,如果这方面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的话,为什么非要把自己的秘密告诉别人呢?学会隐藏还是很好的,就像刚才我给你们举的,虽然原文没有说出来,但是华智仁波切在《自我教言》里面就讲过这个,你不要让别人接触你三天就把你全部从头到尾了解的很透彻。一点的隐藏都没有的话其实这也不一定很好,修行人自己是要保留空间的,自己的修行有些本身是不可告人,无法让别人知道的,本来就需要保密的;有一些这是针对自己的善知识、自己的上师才能够宣讲,其他的人不能够了知,包括自己本身即便是不属于修行方面的,只是平时的一些秘密一些不是很方便让多数人知道的话,你最好自己不要告诉别人,你都把握不住告诉别人的话你凭什么锁住别人的口?这可是以前上师讲的,就是你自己的口你都锁不住,你怎么去锁别人的口?你让别人不要告诉别人,你都告诉别人了,你还不让别人告诉别人,你能控制得住吗?控制不住。你除非你自己的口你能把握得住,你就能做到别人也不知道,然后人家也没办法告诉他人。这也是做人的一种人格的问题。这是我们从一个层面来说。

换一个层面,假如说我们是属于那个别人把这个秘密的语言告诉我,别人很信任我,他这个时候他需要找一个对境排遣,他觉得你是一个很正直很有德行的人,他就把他很隐藏的很隐私的一些秘密告诉你,希望你能够帮助他排解。那么自己作为听者的角度,这个颂词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你千万不要把别人的秘密回头就张扬出去。那个真的是你人格的问题,这就叫人格不好的问题。

比如说他人很信任我,他把他很隐私的一些秘密甚至于确实是不好意思讲给别人的特别隐私的一些事情给我说了,而且他很诚恳地说“你不要告诉别人,我也没跟别人说过这些事情,但是确实这个事情困扰我”,他就是等等的原因告诉我了。那我应该能够做到什么呢?绝对不告诉第二个人,就是你要保护别人的秘密,保护他人的秘密,这是我们做人的一个素质问题,一定要做到。

所以在语言方面要把握一个分寸,尤其从女性的角度,她有的时候可能是通过来发泄自己相续当中的一些郁闷,主要是心态上不是堪能的话,她有的时候是通过肢体的动作还有的时候是通过一些语言来发泄,让她的心情能够舒畅,要是真的憋在那里的话她很难受。但是作为修行人要有这方面的一种调整,一个好的修行人不是那么嘴碎的,到处东说西说,听到一种话马上说出去,这种情况也很多。听到一种说法,根本不考虑,你稍微想一想这种说法到底来源是不是很准确,如果确实是很可靠的来源来的话,那么你就如是宣说,是没问题的;如果这个来源你也没搞清楚只是听到别人东说西说的话,你最好别讲,不要随便地宣扬,讲到最后的话已经全部变得面目全非了。以前我们不是做游戏的时候经常做这个游戏嘛,十个人,第一个人跟第二个人说了一句什么话,然后重复,等到传到第十个人说出来,跟第一个人所说的话已经有天壤之别了。为什么会这样呢?而且是屡试不爽。就是人在说的时候会夹杂自己的分别念,有些是听不清楚,有些是加了自己的理解、理解错了,然后等到讲到后面的时候就已经全部变得面目全非。但实际上说这些话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只不过就是说了一些妄语和绮语而已,没什么太大意义。所以作为修行人,上师在这里举海明威的这句话,我觉得还是很有道理的。学会语言我们要两年就学会了,两岁的小孩学语言两年就会说了,两年基本上就能说出完整的词句了。但是要学会闭嘴要六十年才学得会,六十岁的老人都不一定能闭得到嘴,该说不该说的,成天嘀嘀嗒嗒拼命讲。

其实作为修行人应该具足的素质,以正知正念护持三门。不该说的不要说,不该讲的不适合的场合不要多讲,道听途说的话不要多说。有的时候无意当中说出去的话,负面的效应很大,是有严重罪业的。这一点还是要特别注意。这是我们讲的这个方面。

第三个颂词,

易怒妄念分别重,难以相处秉性恶,

践踏祸根妄念头,刺中我敌凶手心。

前面那个也是由于我执的缘故,待会儿我们一起分析吧。后面刚才我念的这个颂词这个真的是往昔自己的习气导致的,就是有些人生活当中有一点喜怒无常,他特别容易暴怒。比如说大家有的时候随便开个玩笑,人家都觉得没什么,反正开玩笑的,或者是把你调侃一下,这都很正常,世间人的话这个是特别正常。谁也不喜欢谁跟自己说话的时候就好像那种将军对士兵一样的正儿八经的正正经经的没有一句玩笑没有一句比较轻松的这些。你必须要这样子跟人家去交流的话,我相信不出三天,所有人躲得你远远的。一到你跟前就像士兵到了将军跟前一定要感觉要摆个立正的姿势好像这样才比较恭敬一样的,才能跟你交流一样的,那这个人也是很枯燥的啦,谁喜欢这样的人呢?谁喜欢跟这样的人打交道呢?那也很麻烦。我们佛教徒也不是为了修修修最后修成这个样子,也挺吓人的哦。

所以语言方面,其实有些人有的时候随便讲个玩笑,结果他就不高兴了,他就很容易生气,易喜易怒,一会儿小小的一个原因开始爆发雷霆一个小小的原因又开始笑逐颜开。这个其实用开玩笑一点的话说:跟他接触的人心脏得要好一点,否则的话经常会处在一种被惊吓的状态。还没反应过来,对方已经开始爆发雷霆了;还没反应过来,对方又开始高兴起来了。根本捉摸不定,就是他的性格让人捉摸不定,喜怒无常,这是不好的。

我记得也是在《自我教言》里面也讲过,修行人喜怒不言于色是比较好的。其实以前我们的儒家文化也很讲究这一方面,喜怒不言于色,这是一个好的素质。不要让别人完全就能够了解你心里面,一看这人的脸马上就知道心里面的状态,那个也不太好。可能道友们想今天法师讲的这堂课是不是城府有点儿太深了,什么都不言于色,秘密也不宣告于他人,喜怒也不言于色,看不出这个人他心里面的动念。其实我们不是说城府深,但是一般情况下不要把自己所有的情绪什么都露在外面,这个从大乘的一种利他发心的角度来说也说有必要的。刚才我不是说嘛,跟他在一块儿的人心脏要好一点,什么意思呢?别人跟你打交道的话,会受影响。我们如果站在大乘慈悲心的角度,自己的这种分别、自己相续中产生的种种的情绪尽量不影响到他人,虽然说心里面有的时候会产生各种烦恼,但是尽量在外在上面有一个比较温和的、平和的态度还是比较好的,这就叫喜怒不言于色。最起码保证这一点吧,用这个发心调整也不算是一种城府深或者说是怎么有心计,也够不上那种程度。

但是这种行为,也就是有这样分别心的或者说这个颂词里面说还有“易怒妄念分别重”,就是他分别心也特别重。这样的人我们还是经常会碰到,跟他说话特别累。大家都很正常地说一句话,他马上对这句话就猜疑“这个人是不是觉得我怎么样怎么样了”。我真的是碰到过这种人,你跟他讲话好累哦。你就千小心万小心的还是有些话把他得罪了,觉得莫名其妙地他就会那么想,他会把人往坏里想。比如说这件事情是这样的大家都觉得挺正常,按照正常人的思维应该是这样。但是他就会想“他是不是专门针对我所以才这个样子的”,他心里特别不高兴,他就有想法了。然后大家都在一起互相开开玩笑说一些很轻松的话,他就觉得“这个人说这个玩笑是不是就针对我的,是不是故意就指我,觉得我有哪些哪些方面的毛病”,我还真碰到过这样的人,最后的话都觉得拉倒吧还是少接触好一点,跟他接触起来的话最好闭嘴,闭嘴他也会生气哦——“他是不是不高兴啦?他见了我就爱理不理的”,他就这么想。很累哦,特别辛苦。所以呢,我们这里说这些意思,他为什么会有这些负面的想法呢?我执太重,加上他平时的习气。其实按照《前行》因果那一章节里面讲的话,这个应该是属于一些害心的果报。以前就是嗔心大、以前的害心就重,所以这一世产生这样的果。你们好多道友不是对那个教证不太理解,说“常为一切求其长短”,这个教证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对一切事情都容易计较,别人说的一句话他都会计较,会在心里头分别“他说这话什么意思呀?他是不是在说我什么什么呀?”猜疑心特别的重。这种人也是有前因的,这一世的易怒也不是平白无故出来的,跟他前世的害心都有一定的因缘,所以导致这一世还有这样的一些等流习气在。所以就会产生又易怒又有各种妄念,总会产生源于种种的现象——人家的语言人家的肢体动作人家一个表情,外在显现的各种事情,他都会有一种分别心,而且这个分别心属于是邪分别比较重。他从来不想别人好的,他不往好里想他老往坏里想。我们好多的我觉得不管是出家也好在家也好,好多的修行人还是有这方面的一些习气的。

还有一种情况,可能跟这个颂词远一点,但是我觉得还是提醒。就是有时候老人的身上可能比较重一点,老人容易担忧。自己的孩子不按照平时下班的时间回来的话,他就说“是不是在路上出车祸了”,净想那不好的,你就不能想一点点好的?为什么?我这里谈的是修行人,顺带的用这个方式来告诫修行人我们要学会如理思维,学会遮止自己一些不好的念头,这个对我们临命终时是很起作用的。下意识就想一些不好的,有的时候这个很无奈,多少万个念头里面他挑一个最不好的念头,然后让自己担心一下午让自己痛苦不堪,最后莫名其妙地开始大发雷霆,等到这个事情化解开了之后发现对方还都不知道他怎么生气了,对方都不知道他为什么生气了,他自己已经气得快晕过去了。你说这个何必呢?我们很多人老犯这种毛病。这实际上跟往昔的那种业因有关系,那现在既然修行了,一个方面好好地忏悔,另外一个方面佛教里面讲了好多的那种修行的方便,学会去调整很重要。

说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实这个颂词应该是上师在后面的这些颂词里说,作为修行人,心不能够越来越狭窄,自我保护意识很强,心里面总是有一种我执很强的相。我们有的时候换一个角度去思维,我以前经常说,作为一个修行人,他的心态最起码应该是比较阳光的、健康的,凡事学会往好里去想,我觉得也是修行人的一个素质。最起码让自己的心里面要充满一种信心充满一种快乐感,不要天天让自己的分别心都快把自己给折磨死了,每天都处在忧恼当中。这是讲的世间的一些琐事。修行方面也是这样,很多修行人老往坏里想,“我怎么办呐,我的修行如何如何”。虽然一方面我觉得好的一点他有惭愧心有正知正念,发现自己有各种烦恼习气,是不错。但是这个东西过头了,我就感觉有些修行人修的好痛苦,每天看不到他的一个笑脸。虽然说起来我们也有朗日塘巴尊者做榜样,但是你有没有朗日塘巴尊者相续中真正的那个境界?我可是很打问号的。你倒是相续中的这个境界没有,但是“黑脸朗日塘巴”的这个名头已经沾上了,是不是很好呢?就有的时候怎么说呢?完全否定的话,从我一个分别心的角度来讲我也不敢这么说,真正的轮回痛苦修到位的话是不是这么一种状况,这个我也不敢说。但是有的时候修行人那个心态反而修的很紧张甚至于感觉上“他怎么修的这么痛苦哦”,好像天要塌下来一样,世界末日快到了一样那个感觉,这个是不是修行人的验相,也是让人很打问号的。

所以我们整个修行的过程既然是断我执的过程,我执断掉了,修行人是相当相当自在的。我们最起码在你的身上体现出一份修行的自在、修行的快乐,心的一份自在和心的开放,这个应该要有的吧?怎么样说修行好,应该是在这个方面来评判的,对吧?那么这种相状应该有。尤其是这个颂词,一个是“易怒妄念分别重”,还有一种“难以相处秉性恶”,有些人为什么难以相处?其实我们换位思考的话,这个难以相处的人他自己很痛苦的,我们先不讲这个角度。单单就说难以相处,从我们自身来说上师这里不是强调嘛,修行人应该要有一个包容的、宽广的心,包容的过程当中要含得下很多的委屈,含委屈的同时你并不是觉得自己特别的委屈,就是心很宽广,心能够吞得下一些不公平、吞得下世间一些种种的好的不好的事情。那么在跟别人打交道的过程当中你才能学会去随顺他人,去包容别人的这种习气和过患。怎么跟别人打好交道?怎么样才能说是你在任何的一个团体环境当中,你能够跟别人容易相处的话,就是一个词,很简单,“随顺”,就这么简单。

有些人包括跟自己的家人也难以相处,天天跟这个家人跟战场一样的。其实的话如果你学会随顺、学会包容家人的那些过失,你就发现好相处了。这一点我还是要稍微讲一下,我有的时候跨度会比较大一点,颂词本身是讲的这个人的人格问题,难以相处秉性恶。这一点我相信不需要过多强调,道友们都知道它的含义。但是我还要强调一点,是我们有些佛教徒学佛了之后变得难以相处,秉性恶倒是不敢说,但是真的难以相处。为什么呢?包括跟自己的家人也越来越难以相处,这个原因就是因为你用你佛教徒的标准去要求你家人了,你还是把家人执为我所,然后你自己心里面觉得“我是为家人好啊,我一心一意希望他们好,我希望他们能学佛走解脱这条路不是以后生生世世就不用轮回了,多好哇?我对家人也是有这份心的。换个角度,我执着他们的话我才会希望他们这样,你怎么能说我无情呢?”但是这个用法是有问题的。我刚才讲了,怎么样好相处?就一个词——随顺。哪个环境都是这样,你不能用佛教徒的理由可以不随顺,我说的再白一点。就是很多佛教徒是用佛教的标准要求在家人要求自己不学佛的家人,这是做不到的。因为有些佛教徒他自己学佛了他自己开始受三皈五戒了,他要求家人不能吃肉了、不能喝酒抽烟,甚至于夫妻之间也要行持樊净行。因为很多道友反应这些问题的时候,从一个角度来说,从自己心里面确实想过一个清净的生活,我是很清楚你们的心态,我很了解,而且我也觉得这种发心很好。但是你在跟你家人打交道的时候是不是就应该这样子用一个三皈五戒的标准去要求一个不学佛的人?你自己觉得行得通吗?明明知道行不通,但是强迫对方这样去要求的话,对方在很大的程度上其实一直在忍耐你。但是忍不住的时候对方脾气不好的时候,家庭战争就开始了。那个时候你就觉得“天下的人谁都好度就自己的家人最难度。我发自内心地为他们好,结果现在弄得整个家里面一塌糊涂。”原因是什么?

还有管自己的孩子也是这样的。现在年轻的小孩喜欢网络。年轻人到了十几岁的年龄的时候他青春期到了,他很正常的。然后你用一种禁欲的方式去要求他,方式方法又不善巧又没有一种疏导,又没有一种很好的引导,光是强制性的“你不能这样你不能那样”,你觉得当家长那么好当啊?一个几句话说你不能这样不能那样,小孩就是个机器一样就能听你的,他的心就不这样不那样?他那个年龄段正是血气方刚的时候,你这不就跟生生地不让芽长一样、不让树长芽?它那个因缘具足的时候芽就往外冒,你怎么遮止的了呢?一句话就能遮止得了,“你不许”,一句话就能解决问题吗?这是没希望的。而且有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太过高的去要求自己的家人?你是佛教徒,你有一个很高的标准来要求,确实能够行持十善断除十恶。但是现在在这个末法时期的环境当中,你的家人不学佛的话,是不是就能够接受这样的一种行为?有时候还是比较困难的。所以说其实我觉得这个“随顺”的问题,说出“随顺”来,佛教徒都知道,也都觉得自己随顺众生,觉得自己有随顺。但是“随顺”里面很多讲究,碰到实际问题上面的时候你觉得你能不能随顺的来?这个也是一种修行。所以我刚才为什么说如果你能够随顺家人,能够包容家里面的这些不学佛人的一些习气毛病乃至包容我们佛教内部团体——其实佛教内部也有些不团结的,大部分都是看不惯对方,“他是佛教徒他怎么能这样啊?”这话说的已经很多了,很多人纠结的都在这些问题上。再也是存在一个,每个人都有习气和毛病,你不知道在你这样去想对方的时候对方还在随顺你,对方还在包容你的一些习气和毛病,他也同样在付出,只是你感觉不到而已,所以我们互相之间都要有一个宽广的心量。你首先不要给对方定的标准太高,有时候我们对法师的时候也觉得“法师应该是这样子那样子,法师怎么能这样和那样呢?”要求很高,对我们要求很高的。然后作为在家人对出家人,“出家人怎么能这样那样呢?”他对出家人的标准要求的非常高。但实际上的话佛教徒作为一个修行人他修这个“心地包容”,到底宽容在哪里?如果说所有的事情都按照你的那个高标准的话,你不需要修宽容了,他本来就坐到那个位置上,还有什么宽容不宽容?他本来就该那个样子,你心里面也能接纳他,还有什么宽容不宽容的问题?这个宽容都是体现在什么呢?能够接纳别人,从你的心态上面来讲你觉得他不应该这样的种种的烦恼、习气、毛病、他的喜怒哀乐,你要学会能接纳。虽然你自己不去随顺他不去随同他,但是你能够接纳人家的习气毛病,这个才是一种随顺的相。如果有这样的一种心态、心量,能够容忍他人不好的习惯、各种各样的习气烦恼,那么就好相处了,并且在这个过程当中你能够秉持自身做人的一些原则。所以它体现在方方面面,你们在家里的环境、工作的环境、道友和道友共修组里的环境、发心人员之间的这种环境和关系全部都是,这些法好多好修的,你就在里面好好去磨练吧。其实如果懂得修行的人,在这些环境里面慢慢慢慢地去磨练自身,经常学会去反观自己,他走的是很快的。弄个一两年,发心发个一两年,家庭的环境磨合个一两年,他相续就成熟了,很睿智的一个人。他又能够包容自己的家人能够把持一个家庭比较平和的比较中道的一种分寸和空间,然后自己的相续会越来越成熟,看待事物会越来越客观,不会过激不会偏激不会特别地幼稚。学佛有些道友不是觉得嘛,“哎呀,看书的时候怎么看都觉得好,一出去做事的时候一出去生活做人的时候做到哪里都觉得自己做人不完美”。为什么会这样呢?就还是相续不成熟的问题。包括所学的只是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去运用,就会出这些问题。

所以这个颂词很重要。这个颂词主要是讲到从它本身的道理上来说,看起来好像这样的一个人:“易怒妄念分别重,难以相处秉性恶”,这种人真的是恶友了,就觉得这个是一定要远离的。但是具体怎么远离?其实就是在我们平时的日常生活当中你一点一点地去调整自己,学会有一个包容宽容的心,学会在碰到任何事情的时候不是那种喜形于色的,不要把所有的喜怒哀乐全部留在脸上,总是用自己的情绪老是去影响别人。你只要能做到几个基本的,这些其实都是做人的道理,能够做到这些基本的原则,已经是一个修行很好的基础了。所以我很喜欢这句话,上师引用曾国藩先生说的“二十年来,只一‘怒’字尚未消磨得净”,二十年的时间来,把这个“怒”字来修,还没有完全能够清干净。所以作为我们修行人来说,这始终是自己对治的一种重要的环节。

其实上师后面讲到了,你要学会怎么样去做人、做事。这个要学的。然后你学会怎么样呢?让别人快乐。上师讲这个位置已经很高了,你首先要自己能快乐你才能让别人快乐。我不相信一个相续中充满着烦恼充满着愤怒的人能让别人快乐,那是没戏的。所以说你先要让自己快乐你才能够带给别人快乐,而且让别人能产生快乐。怎么样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这些都是我们佛教徒需要有的。

所以我刚才举的那一个例子,有一些佛教徒以前在家的时候在工作单位人缘很好,家里面也是比较和睦的。反而学了佛之后,人缘不好了,还是自己的处理方式有问题,反而是因为学佛而来的。真的这个不能够推卸责任,真的是学佛而来的。你对佛教的一些知见没有把握到中道的时候,或者就像我刚才说的,过高地去要求别人,或者是因为自己学佛反而不知道该怎么样跟人家打交道了。那个时候到处都变得别别扭扭,人家也看你别别扭扭,最后觉得“哎呀,这个人学佛学出问题来了,不能学。”以前还是特别随和的人,走到哪里都能引起一阵欢笑,现在走到哪里人家都想躲你。你这个肯定是有问题的,学佛不可能学成这样。我说的白一点,学佛的效果真的学出来或者自己法融入于心的状态不可能周围的环境成那个样子,好好地反省自己就好了,这是有问题的。

所以这是我们讲的这段颂词,我只是挑了一部分重点,因为今天这六个颂词其实要广讲起来很难讲得完。每一个颂词都有好多方面,要是能把《格言宝藏论》、《二规教言论》一些道理引用进去,很丰富的,做人的道理非常地丰富。所以刚才上课之前我建议你们去参考一下《二规教言论》还有《格言宝藏论》的一些做人的道理,于世法当中怎么去做人怎么去与人打交道怎么说话怎么做事,里面讲了很多,还是我们要学的,尤其你们在家居士。因为我现在越来越发现,一个方面能值遇佛法是很好,但是在家居士好多不懂得把握。因为佛经里面有好多针对出家人的这种修行的方式,在家人去随学的话方方面面都显得与世间格格不入,所以反而导致自己的修行空间很狭窄。希望你们学会一些为人处事的一个中道,自己精进学佛,但是你在世间去生活去工作的时候要学会随顺他人,这样子才有可能去引导别人入佛门。毕竟我们是大乘嘛,通过你的言传身教通过你的行为让别人觉得佛法是很吸引人的,你怎么能做得到一个人格的完善,通过你人格的魅力去吸引别人,这个很重要。我们出家人都要做这一点。出家人先不要说其他的这种高高的修行境界先不谈,做人最起码能做到好,做人最起码能立得住,你这个人才能有最基本的德行在,出家的团体里面这些师父才能信服你,你才能够作为在家人的人天师表,你才能够领众,他也要有一个德行,这都属于做人方面要完善的。不是说是不要这个东西啦,很讲究的,而且相当相当地讲究。誓言坚定,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说到怎么样做到怎么样,人格的贤善,人格的宽容包容和随顺,这方面的素质全部都要具足,那么这个人包括在出家僧团里面才能够领众才能统领一方才能真正地对别人有所饶益。修证的力量那是后面的一步,要再有这个修证的力量,度化众生是真起到真实作用的。你即便这方面没有,你的这个做人也要完善,而且守持清净的戒律,就能够统领一方,这些都很讲究。不是说学佛之后这些全部抛开什么都不要了,那个也不是佛陀教导的,所以平时要注意。还是推荐你们有时间去看一下《格言宝藏论》,哪怕看其中的一品两品,对自己会有很大的收获,那个教言是很殊胜的,你们在网上都可以掉下电子版,有空自己看一点,看一点看一点总是对自己平时的生活工作应该怎么样摆正怎么样去跟人打交道,很多的教授非常的重要。

嘱咐不听暗加害,礼来不往远怀争,

践踏祸根妄念头,刺中我敌凶手心。

这里就是讲到说有一些像有些善友善知识再再地嘱咐你叮嘱你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但他不听,不但不听反而暗自加害这些对自己有恩的善友和善知识。有一些是礼来不往,就是我们说的是礼尚往来,你看嘛,这个地方讲的佛教徒不是不讲究这个的哦,有时候我们可能断的太快了,把情执也断了,礼尚往来也断了,人际关系也断了,好多佛教徒在这方面人际关系也不走了,最后自己的生意也没得做,这个不能怪佛教,还是我们自身把握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还是很麻烦的。还有一些道友是不敢去走人际关系,觉得这是搞世间八法,但是你看《修心利刃轮》里面讲的这些有些做人的基本原则还是要有的,人和人之间是有一种感情的联系和牵盼的,那么礼尚往来正常的这种交往不是完全要断掉的,你们一定要把握中道的分寸。不要佛还没学成,自己的六亲外缘全部断净了,你又不走出家的这条路。其实出家的这个团体当中礼尚往来很讲究的,只是没时间跟你们多摆,其实这个方面很讲究的,它里面还涉及到了一种——用世俗的话你说是人情吧,但是我们不是特别有所图的缘故,所以又不是特别像人情,因为人情都是建立在一些利害关系上,有一种利益的问题,但是除了这个之外,修行人也有一种礼尚往来,还是在世间的名言现象的层面上不完全抛开这个。像咱们的上师仁波切做事的风格,你们也能感觉的到,其实他这方面相当讲究的。所以作为在家人的话更不能放掉这个啦,你们本来在世间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际关系层,属于亲友方面的属于世间工作方面的,自己跟自己的事业有关系的这些关系层也不能完全(放弃)。因为一旦学佛之后再不去护持再不去维护,那个在世间里面做事的话真的是有点困难的,确实是很困难。回头自己的饭碗丢了,要是修行的修力达不到那个程度的话,包括自己的家人也特别不能接受等等这些负面的影响还是要考虑。

所以你看,我们讲这个颂词。颂词的本身一个方面先是第一段的话“嘱咐不听暗加害”,其他的方面今天就不讲了,时间的关系,时间又好像有点儿拖的久了。其他方面就不多谈了,单单就谈上师讲的那一点,就是我们直接从我们学佛的角度说,像善知识善道友对你的那种法恩,实际上这个就属于是“嘱咐”的范围,他对你有恩德,对你再再地赐予法恩。上师在这里举的那个例子,我们从出世间的角度来讲,有一些善知识把他视为是自己好的弟子,把殊胜的教言等等告诫给他,告诫给他之后呢,结果回头的话他忘恩负义,根本就不理睬,没有一点点知恩报恩的心念。其实这个的话就很麻烦了,这个真的是很麻烦。像这样的人的话你要想修出去是很困难的。这个就有点像颠倒四想的那种方式,从法恩的角度上来说,这种行为是特别不耻的。

另外一种,像世间人的这一层,别人对你有所饶益了,不管是因为工作的关系家庭的关系生活上的便利,别人如果对你有这样的一种饶益的话,你不能够背地里面不知恩报恩。这种情况也还是挺麻烦的。就像上师举的,比如说上师赞助的一些大学生等等,本身是依靠这种赞助才有求学的机会,但是到了后面连招呼都不打甚至于在路上看到的话感觉都好像是不认识一样的那种,这个都是做人相当差劲的缘故。我们在世间的角度上,你哪怕以后得了博士也要恭敬你小学的老师,这是最起码的师恩。今天正好是教师节,上师的歌词也写的特别殊胜、很美。那我们说这些都是讲到做人的一些基本原则,它会含摄到我们出世间学佛,也要把握这样的一个原则。

所以我再说的近一点,其实有的时候我们在道友和道友之间,有些道友对自己曾经的闻思确实有过饶益,比如说他帮你解过疑惑,他帮你解决过以前有一些法义方面的疑难,他不管是帮你解决多少,哪怕是对你某个方面有一点点提醒,也应该要感恩他的功德。哪怕是他有再多的其他的习气、再有其他的毛病,甚至于到后面你觉得他的修力也不如你好,但是从他当初对你有法恩的角度,你不能够以后把这个人当空气甚至于就再也瞧不起他了甚至于把他贬得很低甚至于就踩在他的头上自己特别得意觉得自己超胜对方,这些都属于是人格不贤善的问题。先不说其他的高高学佛的那些,修行的境界就不要谈了,在这样人的相续当中是留不住功德的水的,没办法,真的没办法。

其实我觉得今天这几个颂词讲不完,我前面备课的时候就觉得“哎呀,可能讲起来讲不到位”,因为这里面含摄好多的道理。我们以前高僧大德不是说嘛“人成则佛成”,做人做不圆满,做人人格不贤善,成佛压根如同“旱地行舟”一样,就是你在干地上面驶船一样根本是寸步难行的,只有做人做的比较圆满,做人的话一个方面随顺温和而且要圆融,做人一定要圆融,里面有很多智慧和善巧方便含摄其中,就像我说的,作为一个佛教徒怎么样去行持礼尚往来,作为一个佛教徒怎么样去面对自己的家人种种工作环境然后能够随顺他们能够让他们接纳你。你佛教徒别人不接受你你觉得你学的好吗?那个是很困难的,我们不要太过早地就用一些上等修行人,那都是舍世者的修行方法直接就一辈子钻到深山老林里的方法来要求自己,在世间行不通啊。本身你的环境就不是这样的,而且你的心量——就是外在上去学了,但是心态上不一定能够达到这样一种相状。所以自己要很清楚,我觉得我们有些修行人智慧非常不错,他很清楚自己该取什么该舍什么,他不随大流。有的时候修行的团体在环境里面有时候有的人讲的很过激,大家就随着他特别地激动然后随着他转。大家都没有好好去思考一下他说的这个话到底适不适合,到底在社会中是不是有点极端了,他都没有考虑,只是一味地要求“要断执着呀,要断除贪执呀,断除对财物的耽执”,这个方面讲了好多。实际上我们作为修行人根本上确确实实要断这个,但是我们如何去行持呢?怎么去操作的话,这个是一片空白。所以才会导致好多的学佛者在操作起来特别的幼稚而且甚至于显得可笑,让旁边一种正常思维的人都觉得不可理喻。那个已经说明我们的行为有点偏激了,这个不是很合理的。你不能让别人觉得你特别怪,这样子学佛是有问题的。放松一点,然后先学会做一个完善的人格,这些都不遮止我们修行的境界。你心里面的话逐渐逐渐断除了对财产、亲友的耽执,不一定在你外相上表现出多么过激的行为,你同样以一种温和的方式可以跟他们打交道。

有时候我觉得你像我们心里面断除了那份爱执的话,但是道友之间的那个情分真的是很浓厚的,道友之间的这份情分体现在平时也不是说非得黏黏巴巴的天天黏在一起,但是真的在道用道伴上面就是起到一种很好的作用,也能把握住这种分寸,要稳一点,不要过激,行为不要过激语言不要过激,心里面你怎么样用功是你心里面的问题。现在很多人是什么呢,其实心里面还没有达到那个状态,在语言和行为上面已经早就表现出自己像个舍世者一样的,而且还是一种在家人的身份的话,我觉得这个是有点问题的,这个很难操作。我说的如果不客气一点的话,这是我执的另外一种表现,过激地表现自己修行的增上。当然我不敢说一棒子打死,所有人都是这样,但是我觉得有一些修行人他的那种过激的行为真的是我指的另外一种淋漓的体现,他的那个我执很会钻空子,但他自己都没意识到,只是别人觉得“哎呀,他是不是有点太那个什么了”,你有这种感觉的话其实已经是一种我执在起作用,真的是我执的一种作用力,这不一定是修行好的一种方式。

所以我们看今天《修心利刃轮》里面讲的全部是讲的做人,人格上面应该有一种礼尚往来。礼来不往而且远怀争,这个“远”字上师不是说“远远地怀着憎恨”,“远”字就代表一种还远离他。别人对他有一种恩德,对他有一种礼遇,但是他不回馈别人而且还远离别人,甚至于心里还怀着一种憎恨和藐视一种蔑视,这个就叫做知恩不报恩,忘恩负义的人都是这样的,也是属于这样类型的。

所以从出世间的角度要报法恩,乃至于给过我们一句教授的普通的道友,你也应该要报答他的恩德,要感恩他的那种发心,他最起码以前给你解过惑。那么如果从世间的角度我们也应该要心怀感恩,前段时间上师不是在《现观庄严论》就讲到,你走到马路上你也应该要感恩修路的工人,没有他们的辛勤付出你没有这么平坦的马路走。你吃一顿饭喝一杯饮料,你应该要感恩种菜种粮食的农民,感恩这些制造饮料制造甘泉这种饮食的付出的这些人。为什么呢?没有他们的辛勤付出你哪有东西吃呢?这种心态,换个心态去思维,而不要过早地就说“不能接触这个,佛教徒不能接触这个,佛教徒不能弄那个”,那个想法的话真的有点偏激了。换一个思维方式的话,其实我们在世间当中是能够游刃有余的能够生活的很好而且不会遮止自己的修行。

所以我在这一点上是因为前一段时间又听到了一些相关于这个问题,我不想讲的特别白,但是是有实例的。我觉得这还是属于在家修行人没有把握好分寸所以不懂得礼尚往来的一些基本的做人原则,认为学佛以后就不应该再要这个了,都是学佛导致的觉得自己不能再做,最后导致自己的生活空间产生了种种麻烦,家人也不理解,他自己的工作也已经快完蛋了,很多很多的事情。所以我不想举实例的话,我也觉得太明显了不是特别好,但是你们根据这些道理要学会去思维,不能光是在字面上这么讲来讲去。你们自己在实际生活当中学会去操作,最起码能做一个圆融的人。我们佛教徒出家人都特别讲究这个礼尚往来的道理,在出家的僧团当中很讲究这一点,不是有别的那种,你像出家人跟出家人有谁有别的目的呢?你图我什么呢?我图你什么呢?大家都是一不挣钱二不比容貌,已经都是一个出家光头和尚的形象了,那图什么呢?没有别的什么图的话,但是是有一种做人的原则在当中的。人和人之间不是一种无情法对无情法,修行人断了情执就无情了吗?它不是这样的。它里面自然有另外的一份有情,还有一份道友之情,还有一份人的那种人伦关系的礼遇在当中,这个东西是要有的,佛教又不是要把这些玩意儿全部修掉,没有哪个经教里面这样讲。所以要把握一个中道,你们在社会当中还是需要有自己的社会圈子,还是需要有自己的人际交往,这个人际交往的话你用你一颗诚心、用你一颗真诚的善心去跟别人打交道绝对不会遮止自己的修行。断除了那种狡诈的心态,还有一份真诚的情感在,所以在人世间我觉得作为在家修行人不是要完全断这种法的。

其实以前我看过一些属于杂志报纸报道之类的,有时候我看那些文章,可能是类似的吧,好几年前看的,有一些比如说有点像陈坤的《行走》一样的,他自己背着干粮背着水瓶走藏地,走的过程当中人很辛苦,在他饥渴难耐的时候他会细细地去品尝他的那块面包,细细地去品尝那杯水带给他解渴的那种快乐。当他细细地去品尝的时候,他当下就能尤为感恩农民的付出,就因为他自己品尝到了这份吃着一口面包的幸福,品尝这一口水的那个幸福感,他特别感恩能得到这个水的来源。他为什么故意这样去做,他走这趟的目的就为了找这个感觉。我看过类似的这种报纸。

我们佛教徒不是完全排斥这个的,我们其实心相续要修的话,有的时候细起来,就要修出这个东西来。其实有时候是要相合于它而不是排斥于它。所以作为在家修行人的话,不是完全没有情感的,这一点再跟你们交流一下。不是说没有情感的,他这方面反而很细腻,他有一种正能量。他全部是在一种信心、良善的状态、感恩的状态去感恩自己周围一切的一切,这个难道说他不是好修行吗?不能这么讲。只不过主要是我们不要留恋在轮回当中的那种只是图一个人天福报,你相续当中解脱的目标很明确的话,这些东西是我们修行的助缘不是一种障碍,不是完全修行人要断掉的。你们好好地去体会。其实人在生活当中,可以生活的有滋有味。他生活的有滋有味你看怎么去理解怎么去品味它,去体会人身,也同样是佛教徒需要把握的一个环节。在品味的过程当中能悟出很多的佛理来,而不是过早地把这个东西排开,“我不要了,我躲避”,这一点的话不敢说就是一个最好的修行。所以,怎么说呢?我觉得有的时候表达起来稍微有点困难,我只能用这些方式跟大家相似地交流。如果大家觉得今天这个法师讲的好像有点语无伦次没有什么条理层次的话,那你们就空过去,就当作不好意思我浪费你们一点时间。但是如果说确实觉得最自己的实际生活有一点作用的话,我希望你们能够调整。不是说每个人都有这些问题,我是希望作为在家修行人的话能够调整这种生活还有修行的状态,走一个比较温和的路是很好的。

本身《修心利刃轮》里面这些教言,讲的这些道理的话真的值得我们好好的思维。我们不是一个完全没有感情的佛教徒,修行不是修成这个样子的,实际上里面有很多细腻的感情在里面,细腻的一些东西在里面,我们是有情识的人,我们不是无情法。这个状态的话,其实在人的生活当中有好多是可以注意的,有很多也是属于我们修行的基础要有的,是这样的。这个就讲到这里。

不乐从谏恒难处,冒犯频繁常记仇,

践踏祸根妄念头,刺中我敌凶手心。

前面那个颂词《毗奈耶经》的公案是佛陀因地特别出名的一个公案,今天时间关系我就不讲了吧,你们自己好好去思维一下这个意义。这个公案也很出名的,非常典型的那种知恩图报知恩不报恩的公案,这点我们要反复去想。其实这些知恩报恩不仅仅局限在上师法师还有佛教徒的范围里面,我们世间很多对境都是需要我们去知恩报恩的。你首先知道他的恩德吗?有些人不懂得这个,他不觉得对方对自己有恩德。尤其是佛教徒的话他就觉得除了上师对自己有恩德别的人对自己没恩德,都是自己的绊脚石。其实我觉得这个想法也稍微过激了一点,我们从出世间解脱道来讲上师是唯一对我们具恩德者,但是从世间你毕竟生存在这个世间当中,多少人给了你生活的便利给了你生活的幸福快乐给了你生活的资助,以及你长大成人的这些方方面面的因缘,多少人的因缘在当中,这不能够忽视的。如果说修行人把握不住这些,对这些只是忽略过去的话,就我刚才说的,心有的时候反而要细一点。去细细体会,乃至于自己每喝一口水每吃一顿饭,其实里面都有很多修行的量在当中。我们有的时候反而要去观察一下这些问题,留住自己身边的可以使自己修行增上的一些机会也很重要。因为你毕竟在世间当中生活,你不能好像人在世间心始终处在空落落的状态当中,你抓住你自己实际生活的当下,然后在当下的时候去品味的话,好多东西是可以转为修行的方便的,不要把这些空过了。我从这一点的话再强调一下。

那么下面的这个颂词也是,就是有些人“不乐从谏”,就是他很不喜欢听别人的劝谏,这个跟我们前面讲的忠言逆耳也有点像。好多人对别人劝告的语言特别不爱听。“恒难处”,也就是特别不容易相处。“冒犯频繁”也就是说特别容易被冒犯,其实我刚才也提到过,就是跟这种人打交道可累了,说句实在话。你不小心中无意说的哪句话他已经不高兴了。其实你这个话一点不过分,你放在哪个环境的话别人都不会觉得你说这话好像是针对他或者指责的语言,但他已经不舒服了,这就是常常容易被冒犯。

有时候我们要反观自己看看自己是不是这种情况的。你要感觉一下别人跟你打交道是不是特别小心翼翼。为什么呢?就怕惹翻了你。因为你特别容易被冒犯,一个不小心、哪句话不对劲,你就会特别不高兴,而且还常记仇。常记仇是最麻烦的,他要是被冒犯了事后就忘了还好,他要常记仇的话人家更难跟他打交道,跟他在一起如履薄冰,那个心是很累的,彻底的“哎呀,还是不打交道的好”。然后见了面的话口是心非说点好听话,离他远远的,再不愿意跟他交际,为什么呢?他记仇呀,“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这样的人接触起来还是有点吓人的。我们这里开玩笑哈,佛教徒其实在这个方面倒不像这个颂词讲的这么恐怖,但是也不是说完全没有的,也不敢说完全没有。所以呢,在我们自身佛教的团体我虽然对僧众还有对整个佛教团体,不管在家出家人,我是有很多信心,有很大的信心。但是实际的每个人的烦恼每个人的习气也不能完全睁着眼睛说瞎话说“绝对不可能有”,这一点也不能这样讲。每个人观自己的心,其实这种情况像“不乐从谏恒难处”,还有“冒犯频繁常记仇”,这种人的心态很脆弱。所以上师为什么在这里提到女众呢?女众有的时候这方面会显得比较明显一点。别人说两句就开始哭哭啼啼不干了、闹情绪了,非得让哄着。就是说女孩子经常得让别人哄着才行,说不好听的是接受不了的,都有一点这个问题,确实大部分有这个问题,这个总体来讲就是心太羸弱、烦恼比较重一些,心比较脆弱,不堪能。你说她一句其实是劝谏的语言,其实对她是有好处的,她基本很难接受的,心太脆弱。总是要说一些好听的话、要哄着一点,她才能够安静才能够支持下来。这样的一种情况在女众身上确实显得比较明显一点。

我们反过来说作为修行人的话,就不能完全考虑男女的问题,尽量地在自相续当中,作为女性修行者来讲,尽量要调整,心要堪忍,尤其大乘行者的心一定要堪忍。大乘行者的心不堪忍,修行很难上进,菩提心都发不出来,那个菩提心是多大的一颗包容心哦,说的实在一点。我前面在《前行》的部分讲菩提心跟道友们还是分析的算是不广不略吧,还是分析了很多。我们要能感觉到一个人相续中有菩提心是一个什么样的一种状态,我跟你们分析过。你想一下那颗心多么包容啊,像大海一样的,很宽容的,什么都能够容纳。所以这个心如果太脆弱,连别人一句说不对的话都接受不了,天天得让人家哄着自己的话,你的菩提心哪辈子才能生起来?那早得很呐。所以心要坚忍一点再坚忍一点,能够面对任何的际遇。上师开玩笑,不要老做一个像一个小女孩的话,这个还是有点问题,大乘的修行上面来讲的话这个还是不是特别方便的。

这个颂词上师讲的很广,但是我在刚才前面的那部分,我提到了一些人生就像十字路口。这个颂词上师在这一段其实讲的一些教言很殊胜的,非常殊胜。全部都是我们修行过程当中、生活过程当中,真的上师这些开导是特别好的一些教授,你如果能学会用起来的话,那你的生活质量是很好的。心不能太狭窄,自我保护的意识强就是一种我执强的相。你像这颂词本身“不乐从谏恒难处,冒犯频繁常记仇”,就是一个我执强的相。我执越强,越会有这种“谁要是冒犯了我”或者谁稍微不顺自己的心,他马上就开始心里面有一种反抗,就像刺猬一样刺就冒出来了,就开始有一种自护甚至于记仇,这个都是一种我执强的表现。所以大乘的修行要修掉这个东西,大乘的修行是反过来走的。放下我执,整个是放下我执的过程。有些人是用分别心去想放下我执,然后说我执不存在,然后他什么都不在乎,不是那样子的。那个有时候经常有些人会落入到一种没有智慧摄持的放下我执,都是分别心想出来的,根本不是修出来的。真正放下我执的修行人多么大的包容心,多大的一份自在哦!那个不是我们的分别心能想象的一种的。好好去修,实际上好好地去修,串习菩提心,串习空性慧,然后在我执上减轻的。

《修心利刃轮》为什么说它殊胜呢?它最殊胜的地方就是每一个颂词的这种表达方式来说明它的根源在我执上。反过来说如果我执减轻,《修心利刃轮》里面前面的那一部分就讲到像因果关系一样。还有后面的这个科判的这一大部分,这么多颂词都在一个科判里,这一部分这些种种的过患,不需要你怎么去调整,自然就会减轻。你不需要刻意地去调整,对治自己,“我不能易怒,我不能妄念分别重,我不能做到‘难以相处秉性恶’”,你不用刻意对治,只要我执减轻的话,这些毛病自然就会减轻,那才叫真正的修行,很重要。扎扎实实地在基础法上好好地去大一些基础,然后平时菩提心多修、多去串习,非常的殊胜。

那么这段颂词仁波切还举的孔子弟子的那个例子,其实我觉得这个公案的话可能很多道友有很多其他的一些感受或者对这个公案的理解,但是我觉得这个里面的话我就跟你们讲一点:你像他是一个很睿智的人,我们可以这样承认,对吧?就是孔子的这位弟子,他实际上是一个很睿智的人,等他最后长到50岁的时候,他说“我49岁之前所做的事情都是错误的”,他对他自己的人生经历做了这么一个总结。那其实我们对这件事情的话有时候需要一个客观的分析,就是我刚才提到过,有时候我们不要把自己定位定得太高,你要求自己像十全十美一样,然后你也要求别人看你的眼光、别人看你的时候也是十全十美的来看你或者说认为你十全十美。好多人就为了这个拼命地努力、拼命地进取,其实这个都是被“我执”所摄的。就是我们有时候要知道包括人生他的相续成熟他的智慧成熟他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阅历在增长,他做事情错误就会越来越少。当然这个你是要走的稳。我发现现在有的时候包括四五十岁有时候六十岁的人也不一定有这种睿智的智慧,反而真的是越活越糊涂、越活越没有智慧的感觉,那个心态很幼稚。已经是四五十岁的成年人,为了一口气争来争去的那种行为,就像年轻人不懂事的小孩一样的,这个我们就不提了。按道理还讲的话,其实年龄的成熟人会显得越来越成熟,而且智慧上面他的阅历丰富嘛,他就不会像年轻人那么冲动、那么幼稚、那么偏激,这些东西其实相对来讲都会能有一个对治的。

我们就从这个公案本身,我想跟你们交流的是什么呢?我们有的时候需要客观地去审视自己:比如说我现在虽然是尽了最大的努力在修行了,但是我很多的修行和行为都是不到位甚至于有些行为还是不如法的,有些烦恼还断不掉。然后可能自己感觉自己特别好的时候的这个阶段,等你再过了明年、再过了后年,你再回过头来看你自己两年前的修行状态或者两年前的那些想法,你会觉得你以前的想法“哎呦,我以前好偏激哦!我以前真的很争强好胜”。当时你可不觉得你争强好胜哦,当时你觉得你好低调呢,你自己感觉“我已经低调的不行了,我刻意地一定要自己低调、不张扬”。你当时是这种感觉,但是你两年过后你再看你前面的时候你发现“哎呦,那时候我真是张扬哦!我心心念念都想着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功德什么什么的”,很多时候会有这样的一些感触。这个就叫修行。

所以在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不要去懊悔自己曾经做的那种好像“哎呦,我那会儿怎么那么幼稚,我那会儿怎么做人这么不完善呢,我怎么会这么想呢?”其实也不需要特别懊悔,因为这是我们修行路上一个必定的里程、必定的一个过程。这是一个世间人讲的话,我们每一个修行人也会觉得“我今年看看我去年的修行我觉得它是不对的”,等明年看今年的修行又觉得“哎呀,我当时各种心态都是不到位的,很不圆满,总觉得不圆满。”这一点是正常的,这就是一个修行的过程,修行的道路。人一点一点地成熟,一点一点地成长起来的,修行的路上也是如此。所以呢,我还是那句话,我们把自己当下的那一刻要抓紧,当下的那一刻把它抓住了,在你当下能把握的最好的那个程度你把它把握了,虽然它不是最好的,可能你到了明年你看你之前的修行状态你觉得你很多时候都没把握好,但是你当下你能够把握住的那一分你尽量把握,不要去放逸,这就已经是很好的修行状态,不要太过高地要求自己,也不要太过高地给自己设一个坎,那个从实修者的角度来说可能反而会成为障碍也不好说。这一点你们作为尤其是修行班的老道友应该自己慢慢地去体会。上师这里面举的有些公案和教证很殊胜,细细地去品味它,必须去品味它,它对我们的修行是有帮助的。这个就不多讲了。

最后一个颂词简单过,

过分压制圣执敌,贪欲强烈纳少年,

践踏祸根妄念头,刺中我敌凶手心。

这里我们说,一个是有些人过分地“压制圣”,然后执着他是敌人。这个“圣”在这里的范围,直接的意义上是属于高僧大德这样的,广泛的意义上讲这个“圣”代指所有有智慧的人、有德行的人。其实如果过分压制“圣”,然后把他执为敌人的话,肯定是自己心里面的傲慢和嫉妒起作用,这个没得说。那么这个我执和傲慢的根本原因就是我执太重,我执越重的人嫉妒心越重;然后别人超胜于他他受不了,别人不如他的话他轻视对方;别人跟他不相上下的时候,他跟人家竞争特别地激烈,然后稍稍别人在哪些方面胜服他:智慧方面、弘法利生的事业方面、别人的好评上面、才能上面、长相上面,哪个方面只要是有一点点才华上出色一点,他心里面的那个嫉妒心就产生就开始刻意地去压制别人。

我说这个话其实是有所指的,有的时候在发心部门,你们在发心过程中自己在这些环境里面,我以前说的很不客气,我说比如说自己组里的人,你是组长你是辅导员,然后人家的智慧超胜你,你心里难受。他是一个组员,但是会超胜你,你不要去压制,你应该能够推荐这种贤善的人才,把别人推启出来,这个真的是体现一个人的修行,这个做起来还真的是挺难,讲起来容易。人的心真的碰到那个时候的话,少有几个人能够心甘情愿的能够心服口服的自己也不自卑而且能够特别服气的,这样的人真的是很难找的。心里面多多少少——只是明显的话就压制别人了,那就做的过分了;不明显的话心里头有点酸溜溜的,有点失落有点不甘有点情绪,这些其实都是属于我执的力量在起作用。只不过不强烈的话不会影响损伤到他人,你还是能识大体,还是能推举别人、举荐他人,外相上面不会对别人造损害,但是你心里头那个心态自己要能够意识到,当你产生这种想法的时候你就应该说“哦,我的这个我执,我的嫉妒心又开始在起现了,又开始浮出来。”源于对方的这种功德它就开始起作用,它就开始表现出来。那个时候你学会去调整,这件事情就变成你修行的资粮了,很好用。就是看你能不能用的问题了。这个以前我讲过好多次,今天这里不多说。其实讲的比较具体了,泛泛地来谈的话,各个环境当中,我们每个人的各个环境当中甚至有些——现代的人其实很奇怪呢,有些连好朋友都嫉妒好朋友。其实我就觉得这个好友到底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呢?现在人的这种基本道德的水准和概念都有点发生变化了,所以就已经说不清楚了。从现在人的眼光和评价的标准的话,没办法跟他用很高的标准来讲。其实我们说,如果说你连你的好朋友都嫉妒的话,那还能叫好友吗?就是换一句话来讲,这个好友的成分就打了很大的问号,这中间真正的友情的“友”字在哪里去体现,就很难讲。所以只不过我们说末法时期人的烦恼是越来越炽盛,道德水准已经低的快没有底线了,真的都已经找不到底线的一种低的标准。乃至于都变成人家稍微做好事就开始报纸大肆宣扬,我就说嘛,以前好像是在《论语》当中还是在哪里,人呐,我们是人哦,我们不是别的旁生什么的,做人是有底线是有标准的。作为一个人来讲,最基本的这种良善的行为被别人开始用一种媒体的方式去弘扬、宣扬,那就说明整个社会的道德已经低的找不到底线了,才会出现这种现象,这不是个好事情。但是却无奈的现在社会上真的已经出现了甚至于有一些人的这种良善的行为出现的话还被别人诽谤。也就说现在学雷锋的人实际上怎么怎么怎么,那种负面的语言这里我们就不需要再谈了。

我为什么提到这里呢?我有的时候是觉得,从修行人的标准来讲,我们不管其他的修行功德怎么样,最起码尤其是自己的同参道友,我们生生世世都是菩提道伴的这些道友,在道友之间的关系互扶,互相地作为一个助伴去走这条菩提的路非常重要。那么在走这条路的过程当中,你的这些道伴超胜于你也好,显现上比你优越比你殊胜,我们从大乘行人菩提心的这颗善心来讲,从随喜心的那个良善的心态来讲,由衷地为他人高兴。我以前常讲这个问题。发了菩提心的人你不是想先他人而自己成佛吗?你发的是这个愿哦,你希望别人能早你成佛,这是你的愿力。有一些实际一点的希望自他一起成佛,这是我们的愿。但是现在的话,对方只是得到暂时的一些功德的时候为什么心这么脆弱而无法接受,甚至于这里说去压制对方,我们即便是不压制,心里面的那份不甘那份不平那份不接纳别人的功德的那种心态从哪里来呢?其实这种心态一起现,当下就能意识到你的那个嫉妒心傲慢心又开始起作用了,你的我执在背后又开始捣乱了。你要有一种反观力,然后再去修行就很好修,再去重新用上师教过的这些修法去调整自己的心态,一次一次去调整的话,就慢慢慢慢的。一个没有傲慢嫉妒心的人看到别人具有殊胜功德会由衷地随喜而自己也不会自卑,不会觉得我的自己的不足、不强,自己自爱自恋的那种心态,他都不会有的,他的心态非常的良善,而且这样的心态很博大的,他能够存攒所有的外境给他的那种影响力,他都能够有一种堪忍力,非常的殊胜。这一点以前我们在讲《前行》菩提心章节讲到随喜、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等等这些都谈到过,今天这里再次地强调,也是希望道友们碰到实际问题的时候不要把这些教言都丢到脑后去了,尝试着把它作为“哦,这是我修行的一个机会”,学着去用一下,对自己的修行会很有帮助。

下面的这句“贪欲强烈纳少年”,我觉得这句话最好的就是作为在家的修行人,尤其是作为年轻人,因为这个颂词直接的意义上就是——这个“纳少年”,“纳”是“领纳、接受”的意思,“少年”就代表那种既有青春、相貌圆满、青春的这种异性。实际上就属于是我们欲界当中的对异性的那种贪染心、纳受之心、执着心。可能的话尤其作为年轻人,情爱这方面会显得强烈一点,因为属于血气方刚,正到了这个年纪。他对于异性之间的贪求很好奇而且吸引力比较大。

我在这里如果是从在家人的角度上,我觉得把握一个中道。刚才我也谈到过,把握一个中道。包括我们有一些在家修行人对自己的孩子,你真的要站在他的角度去想问题,你要这样子。你不能用你佛教的标准你非要让你的孩子像一个禁欲的和尚一样的,你自己的话也要做一个禁欲的和尚那就罢了,你不能随便要求别人这样。因为毕竟你不是他,你不能代他修行你不能要求他这样子那样子,这个其实是不太合理的。所以我这个意思的话,你们把握一个中道的分寸。

尤其上师在前段时间讲那个《残酷才是青春》也讲到了站在佛教的角度去分析情为何物,这个道理其实我们每个人看了也都知道,其实这个情爱确确实实不像我们世间人想象的那么美好、那么纯净。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尤其你又不是个出家人,你作为在家人的这种身份来讲的话,需要把握一个中道,自己把握一个中道。那么对于你的周围的这些亲人或者我讲的对境就是年轻人,就是年轻人,你还想谈恋爱啦,还想结婚生子啦,有这样的话,把握一个中道就行。在家人不是完全遮止这个,就是不要过度执着。为什么呢?过度执着会很痛苦,是这样的。过度执着会导致于最后痛苦不堪,你要把它看得开一点,反而有可能你能得到你的幸福,你还能得到你自己喜欢的人,也能跟他有一种幸福的生活。你把他放的松一点,然后反而你也可能得到这个幸福。你们好好地再去思维一下,因为针对你们在家人我觉得也只能是这样讲,实际操作过程当中不要偏激。那作为出家人的话就是另外的讲法,很直接了。

下面把今天闻思的善根以及三世一切凡圣所造的清净善根全部随喜而普皆回向,愿自他一切有情都能够成就究竟的解脱果位。

所南得义檀加热巴涅,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生生世世不离师,恒时享用圣法乐,圆满地道功德已,唯愿速得金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