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辅导 | 《修心利刃轮释》第17课

法师辅导 第一次

圆函堪母

《修心利刃轮》17课法师辅导笔录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诸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

为度化一切天边无际的有情而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第十七课,十七课的这段内容基本上前三个颂词就已经把那个我们说以一种“广说宣告所毁我执魔过且降伏”这个很广的科判,从第十一课开始一直讲到现在,这段科判就结束了。后面的话是讲到是“以将我执摧毁无遗而摄义”的一部分内容,就是今天所讲的范围。下一堂课就会涉及到“行持两种他利菩提心”,讲到了世俗菩提心的修法乃至于胜义菩提心的内容,提到了一些缘起性空的道理,很殊胜。

那我们《修心利刃轮》讲到十七课已经基本上就快到后半部分,快结束了。基本上大家也能够对于整个这一部论典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它里面的要点非常的精华,从前面从因果的角度来归摄以及我们现在所学的整个科判内容非常的殊胜,后面也讲到了从菩提心的角度来断除我执,乃至于强调了缘起性空一些万法究竟实相义的道理,都是很了义的。因为真正的直接断除我执的方法直接根除的方法不是世俗的菩提心,直接的根除方法应该是空性慧。那么这个空性慧又不是一种单空或者只是一个断空,真正的大乘的空慧它是与世俗菩提心就是我们说的大悲方便方面是有一种无二无别的这样的一种摄持力,智悲双运的方式摄持,可以真实地遣除我们无始劫以来很严重的我执的这样一个力量。这是我们在后面几堂课也会逐渐涉及到的,相信道友们学到之后,虽然没有广学《中观》的要点,不过老班的道友以后还会有机会。但是只是从这部论典大概的了解一下我们所讲的抉择实相空性无我以及实相空性无我的前提之下现象无欺的缘起性空的道理。我相信凡是是大乘根性的人都应该听了会生起欢喜心,一样很殊胜。

那我们看,今天讲到这个科判最后的三个颂词,这三个颂词也是特别重要。,一个就是说提到:

于非法事不谴责,于诸善说百般驳,

践踏祸根妄念头,刺中我敌凶手心。

这里的话就是提到我们作为很多的世间人或者修行人,在修行过程当中或者从世间的角度来讲,对于一些非法事不加以谴责,对于善说百般地驳斥。那么我们首先从第一个层面就是世间人他现在这样的情况是比较多的,第二个层面我们还要从修行人的角度来提一下。

修行人从直接的字面上来讲当然不会很明显地出现对于非法事不谴责对于善事百般驳斥,但是有一些也是源于宗派的学习之后,源于它的见解。这个地方本来应该是说第二个颂词里面“于惭愧处不惭愧”,这个颂词当中上师也是提到了有些人认为自己达到了一定的境界,然后就行持一些该取的善法该舍的非法他就打乱了这个规律,这一方面我们可以待会儿再分析。

先从这个颂词本身直接的含义来讲,就是讲到世间有很多的没有信仰的这些补特伽罗,他们就会经常对于一些非法事——非法实际上就指它会起到一种罪业的作用,对于这样的部分丝毫也觉得就好像这个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很正常。然后反过来对于一些善说,其实都是比如说劝人行善或者是讲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等一些最基本的因果规律。像这些道理尤其现在到了末法时期,没有人听。而且现在到末法时期最麻烦的一个是什么呢?就是大家都做不如法的事情,你要是不做的话人家还觉得你很奇怪,就觉得这个人肯定思想有问题,反而有很多的阻力,让自己在环境当中保持自己的那一份正直善良的话其实还是蛮困难的,这个现象现在也是越来越严重。甚至于现在社会上提倡的这种贪嗔之心、嫉妒傲慢、诽谤陷害,他却全部把它美化成像一种艺术一样,美化成一种艺术,这种现象还是非常非常的多的。

从你们的角度作为一个在家佛教徒来说,一方面自己的行为上不管怎么样还是要尽量地归摄,行持一个如法的行为。虽然我也知道这话说出去是很容易,但是操作起来很多道友也是觉得要做到自己比较清静的一种生活方式的话真的是不容易。因为旁边其他人的阻力相当相当的大。但是我们在我们能够行持的范围之内的话,还是尽量的能够保持自己一种贤善的正直的人格,尽量的能够保持,我也是这样子讲。

另外一个方面,我刚刚看到上师今天发的微博里面,看到上师说王菲讲的这些话都很到位。我就大概看了一下,没有看仔细。我也觉得后面问答的地方稍微看了一点点我也觉得她讲的很到位,她也属于是专业佛教徒的那种水平,真的是有的。而且她的观点就从她人身的阅历来,最终她得出来的就是因果不虚的,我觉得这个真的是很实在的一种说法。所以,什么意思,为什么突然又提到那儿去了呢?刚刚看过,心里面还留存着她的有些印象在里面。我的意思就是说我们作为佛教徒,有时候确实觉得在生活当中人家有些地方你不随顺,实际上我们说平时尽量地随顺,但是真正碰到一些确实是非法的事情不如法的事情的话,确实没法随顺,那么这个就不能两全了,我们只能够保护住自己的相续。因为就是我刚才说的因果的问题,这个因果的问题。因果的问题的话它是不是随着说我当时是什么原因、我当时是迫不得已、我当时在这个环境实在没有办法,他不会因为这些理由你有了这个业因就不感召这个业果。所以这一点还是我感觉如果在相续中生起一个定解的话,其他的高高的境界先不谈,只要在这个当中生起一种定解,那是个很好的修行人,他真实地认识到因果不虚的这个道理,认识到因果的这个正见的话,那么他怎么样宁可舍弃生命都不会说违背自己的初衷或者说违背业因果的规律而去行持一些非法行的。这一点要把握住,否则呢,你就算找了再多的理由,可能大家也能原谅你,但是因果的面前他没办法原谅你,这就是名言的一种法尔。有水它毕竟是一种湿性的,有火那肯定是热性的,有恶业的话肯定感召恶果,有善业的话肯定感召善果。

就像上师前段在《残酷才是青春》里面不是举的那个例子,我很喜欢,我已经用过几次了。我觉得上师举的那个例子是经教里面的一个,就是说造作恶业我祈求神灵祈求三宝能不能不感召恶报呢?不是经教里面,如果说你把石头扔到水里,你祈求三宝,它会不会浮上来呢?答案肯定是不会。那么你把油扔到水里,然后祈求三宝,那么油会不会沉下去呢?答案同样是不会。所以同样的道理,真正造作恶业了,我光是说“我祈祷一下三宝我就不用消这个业,我就不用受这个罪”,能不能达到这样的一个目的呢?不能。为什么呢?我们知道因果是自作自受,你自己造作了你自己必定感受的一个道理。

所以这里讲到这个非法事和善说,这两方面的话其实我从某个角度来讲,我觉得我不想过多的谈一些世间人,毕竟跟我们离得比较远。不管怎么样,大家都学佛了,然后大家比较重视的就是自己的解脱道应该怎么走。这样的话从学佛的团体里面针对你们外面的在家居士,我觉得还有很多地方就是刚才的那个问题,很多环境使得自己不由自主地没有办法地去造作一些恶业。所以我是觉得其他的地方我们都好随顺,以前经常给你们讲的,我们尽量地随顺家人,随顺单位的这些同事,随顺他们的一种习惯,我们尽量不要到处显得跟人家格格不入,到处都把人家看到就想一个对立面一样,那样也不好。但是在有一些问题上,没办法随顺的话那就真的没办法随顺了。

就比如说上师在《残酷才是青春》是哪一段里面不是有一个问答的那个阶段里面,就有一个人说是他因为工作的原因他必须要给领导点杀。那么这一点的话真的是作为一个具相的善知识来回答的话,同样也没有什么开源,更何况我们平时这些普通的凡夫人。作为具相的善知识,上师当时在回答的时候也就是说,要不然你就一直点杀下去造罪业,要不然的话你可能只能换工作了,没有别的路可选择。因为这个就没有一种折中的说法,这个是没有办法的。因为上师即便是具相的善知识,他也没有办法违背因果的规律。

你们都学过前行嘛,尤其在讲到业因果这一章节,当时我们分析了,佛陀也逃不出因果,罗汉也逃不出因果,像龙猛菩萨这样的一地菩萨也逃不出因果,他都要受到因果这样的业报。那也就是说明什么呢?就是你造作如是因肯定要感召如是果,这一点的话是没有办法的。所以了知这个道理之后呢,我就是说我们在学佛的过程当中要避免一种歧途,总是觉得自己造作恶业的话,我只要有三宝我有上师,祈祷上师我就可以了。其实那个的话从我们四对治力的角度来说,他就是一种歧途,就是你说你造了又犯犯了又造,然后忏悔了又重复造的话,其实你相续当中没有真正的毁心在,那么这个罪业很难得以清净。你有这个业在的话,其实你祈祷谁你都果报还是需要自己来承受的,这个是没有办法的,这真的是没办法。从这个角度了解了以后呢,我的意思是说,我们在社会当中工作和生活的环境里面,不管怎么样要保持住底线。如果说这个事情随顺他人能够让别人逐渐的接受佛法,有这样的好处,当然我们主要的原则上面是以恒顺众生为主。但是如果这件事情随顺——以前上师不是在讲《胜利道歌》的时候也是讲的“言行恒时随顺友”,这个“随顺”不是说为了我们连非法都要随顺。一样的道理,真正的在因果上面确实有违犯的、确实是不合理的,它自性就是罪业,那你的随顺只能导致于最后的堕落而已。

所以对这些非法事,从我们佛教徒的角度来讲,首先自己要遮止,然后对于这种善业一定要行持。我想还是按照上师讲的次第,待会儿我们第二个颂词的时候再谈一下有一些是源于佛教学习的宗派的见解不了义——他自己没有学的精通,没有完全安住在缘起性空的境界。这段内容我待会儿按照上师说的那个角度会提一下,真正的内容分析起来的话可能是到了第十九堂课讲缘起性空的时候,我会跟大家在这个问题上侧重点讲一下到底这个缘起性空是如何去理解的。它又分了几个层面,让我们真正在名言中能够好用能够懂得什么叫做缘起和性空,如何二者是一种圆融无伪的这个道理。否则很多人在学习性空见的时候他就总觉得万法不存在。其实在你心相续当中认为万法不存在的话基本上都是落在一个断见当中,就是空无的。虽然你口头不承认,说“法师你说错了,我不是这个意思。我知道佛教的空性佛教的空慧是跟缘起相合的。” 实际上我们在真正实际运用的时候,你的分别心当中只可能落在一个“无”的那一边上,否则也不叫分别念了,就叫做以分别心去缘取空慧的一种没办法避免掉的这样一个现象。这个懂得了以后,是不是说我们以后就不能修了呀?不是这样的。这个等到第十九堂课到时候我们再详细的分析。这个意思懂得以后,就是为了避免有一些修行人他的歧途,就认为实际上名言中的这些现象都是如梦如幻的,都是像梦境都是虚假的,都像毛发,像本无而有的二月,有很多的比喻都可以来说明,那么我为什么执着呢?但是他实际上对于善法的执着就已经过早的放下了,但是对恶念的这种执着他其实没有完全放的掉,他的吃喝拉撒他也放不掉,因为你要不执着你就平等不执着。这是最方便的一个检验方法。

所以尤其我是觉得空慧真的不是像我们分别心想象的那么简单那么容易,自己心里面就有这个空性或者空慧的力量了,然后只是以分别心去想空慧而已,然后你的分别心自然就会落到“无”的这个境界中,终归觉得它好像不存在,只是有一个如梦如幻的显现而已。过早地依靠这种想法认为名言中的善和恶都不用太过于执著的这样的情况就会出问题,他会对善说百般驳斥。于诸善说百般驳斥,对于非法事不谴责,他就会落到这两个偏堕的状况当中去。善法倒是过早地遮遣了,但是对于非法他不急着——他还是睡觉也是睡得很饱足的,吃饭也是吃的很好的,你饿他三天他也不愿意他也受不了,三天之后就是想吃东西,那个时候想吃的念头怎么也控不了。

实际上真正的说起来,一个人有修力和没修力不是用我们分别心想一想都是空性的,心里拼命这么想就是一种修行,不是这样的概念。那个想的太粗大了,根本不懂得修行。所依对于善事他又开始说“这只是个有漏的善法,对于法性来讲也是一种遮障、执着,是有阻力的”。说出来倒是很好听,但是自己在如梦如幻的轮回当中你不依靠这些善法你就是走不出轮回,这个是没有办法的。所以我们对这些道理一定要有一种比较圆融的理解,这个就是我刚才想提到的一点,借用宗派这种见解不了义的话,反而导致于“于非法事不谴责,于诸善事百般驳”的这种情况是有可能的,当然这个不普遍,不是说所有的佛教徒都有这个问题,但是毕竟在末法时期还是有。

还有一些的话更不要说了,有些借用密宗的一些方便,也有这样。行持双运、降伏,他认为这是一种最高高了义的见解。对于有些守持清净的别解脱戒的一些修行人,他守持清净的戒杀、戒盗、戒淫、戒妄、戒酒。这些清净的行为他开始百般驳斥,“你那个是不了义的,你那个是最低劣的,你那个是小乘的见解。你这种见解是没办法成就佛果的。”他也敢讲哦。谁说戒杀、戒盗、戒淫不能成就佛果?这个话讲出来是有很大很大的漏洞是很麻烦的。但是现在在末法时期有一些极个别的修行人什么话都敢讲,随便的诽谤正法随便的诽谤善说,等等的这些行为是我们作为佛教徒的角度来说要注意的一方面。这是讲的这一个。

另外一个的话就是当然如果是把它放在从世俗的层面,上师在这里也讲了比较重点的一段。就是说,我们作为一个修行人不是这里引用的比丘为了不中断自己的供养,为了自己能够一直有供养可得而不告诉供养他的父子二人杀生的行为是不合理的。但是因为世间人愚痴,他不懂得。结果到了最后,父亲死后变成水鬼,就像恶鬼类型的,就开始阻拦他。结果这个比丘到后面承诺要把善根回向的话才平息了这件事情的。这个公案其实上师主要是说作为修行人还是应该针对一些有缘人要给他们告诉最基本的善事。好像刚才我看的那段王菲的问答里面她就说你认为日行一善的话你觉得——哦,不是那个,是说你觉得最重要的是哪一个?她说因果是很重要的,就是把因果的道理告诉所有人她认为是非常重要的。怎么讲的呀?意思有点偏差了,记不得了。

这一段我确实也觉得我们作为佛教徒,你像上师最近发的这些微博都是讲到在预计2020年的时候全世界有百分之九十的人会有信仰。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就是在我们的国度里面很多人还是觉得有信仰是个特别不好意思的特别不光彩的。学佛的话这个人肯定是受过打击了才会学佛的,那种想法我觉得这种想法已经维持了太多太多年了,应该稍稍的有一种转变,通过现在的因缘、现在的具相善知识这样的一种弘法利生的力量,稍稍的应该有一些转变。因为这种想法好愚痴哦。没有信仰的人才是最可怜的,有信仰的人其实他是一种比较完整的比较完美的一个人身。但是现在偏偏反过来了,有信仰肯定这个人受到哪个打击了才会有信仰。这个也只能说是在我们这个环境里面有这样的想法,但是其实你跨出这个环境之后,百分之八十的人很多人他不会有这个概念,他觉得有信仰才是一个正常的人身,才是个比较完整的人身。没有信仰的人他们认为都是很可怕的是人格不健全,整个人的这种成长他是不健全的,他没有信仰这是出问题的。所有就是看我们的这个观念。

这个道理了知以后,我的意思是说,虽然我们现在还是处在这种环境里面可能不是特别乐观,尤其汉地的环境不是特别的乐观。但我们尽量的用一些比较善巧方便的这些方式跟人家沟通一下,就是有些时候不要过早地把佛教的“啊,你这个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你要是这样的话,你是慧会受报应的!你会怎么样怎么样。”这个话我说的不好听一点,说出去的话其实蛮难听的。为什么这样说呢?不要让别人感觉到佛教里面有一种打击报复的那个,你顺着我你按照我说的那么就是你会有福报享受你会怎么怎么样,你要是不按照我这个的话你会堕地狱你会怎么怎么样。那个讲法其实让人更加起到一种反感,我们要懂得语言沟通的一种善巧方便。其实跟人家在沟通劝人家行持十善的话,可以用一些最基本的。比如说我们从一些咱们中国最传统的文化来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对吧?那么谁都希望自己能获得幸福快乐以及希望自己的子孙能够幸福快乐。我们可以用一些比较好的或者说善巧的或者就像借用这些名人的话,谈谈人比较希求的福德、福报,人希求的自己的子孙能够平安,那么我们尽量能够做到什么。他虽然半信半疑的,但是你抓住他的那个执着点的时候,他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这个角度他也会相应的做一点,那也比不做好。

其实人有一个天性本善的这么一种力量,所以做善事他们终归是觉得这个是好的。做不好的事情的话终归是觉得——他自己做一些特别不好的事情他自己也不敢公开于众,他也会觉得这个是比较惭愧的比较见不得人的,他也会有自然的这个想法。所以在这个方面,作为一个佛教徒来说,尤其作为在座的道友大部分在家居士所涉及的人、事、环境都要多一点,我们在我们自己的那种智慧的力量——真的,现代社会的年轻人还有现代人来看的话,他们不是很喜欢那种很古老的那样一种讲法,他们的这种语言、风格都在变。但是我们用一种善巧方便适应他们的语言,稍微提醒他们能够做一些善事,可以给自己增上福德的这样一种方便,可以让自己心想事成,想求什么的话你必须要做一些善事才能求得来。看看到底用什么样的一种比较好的语言,当然我说的是不好听,用一个什么样的好的语言能够让对方能够有一个沟通的、接纳的。最起码先把他度到能够行持一些最基本的十善业,尽量在自己身语行为上面制止那种明显的恶业也是很有必要的。讲的是这个意思,这是我们所提到的第一段的内容。今天就不发挥特别广,因为后面还有一点事情。因为这后面这三个颂词都有一些相合的地方,把重点跟大家稍微分析一下就可以。

下面看第二个颂词,

于惭愧处不惭愧,于无惭事反执惭,

践踏祸根妄念头,刺中我敌凶手心。

也就是说我们在很多世间人们在惭愧之处没有惭愧,对于没有惭愧的事情反而觉得很惭愧。像这样的话他主要的原因也全部是源于我执而来,主要是因为我执分别念所导致的。那么了知了这个道理之后,应该要明白我们要去践踏祸患的根源妄念之头来刺中我执的敌人凶手的心。

那对这个的话,其实现在在末法时期这种情况真的也是很多的。什么样的情况呢?就是说本身是需要生惭愧的,你比如说你这个人杀盗淫妄、喝酒、点杀活物、邪淫等等这些的话,他没有觉得很惭愧,他就觉得“我活了一辈子我不享受我不是亏了吗?”世间人很多喜欢这么讲。“我挣了这么多钱,我不把它好好挥霍好好地享受我干嘛赚它呀?我挣了钱就随着我用。”包括有一些浪费粮食什么的。我记得以前看过一些报道,应该是净空老法师他的碟子里面有一个世间的一个报道。当时好像是饭店里面一顿饭扔掉了几十万的菜,当时这个所谓的大款他就几乎有些压根连筷子都没有动,有些也就是品尝品尝。实际上他一顿饭能花出去几十万的资金,就是为了显示出他的那种资财雄厚的这样一个心态。到最后,一桌饭结束了之后,这桌饭里面好像涉及到好多的众生的生命,无数的众生的生命。他比较讲究,无数众生的生命都已经死在里面了。然后没动两筷子,最后的结果就是这些饭菜全部都倒掉了。我倒是不心疼那个钱,但是确实很心疼众生的生命,真是花的冤枉,有的时候会有强烈的这种感受。

对于这些地方现在世间人不觉得惭愧,然后他还有一些像以前我提过的,现在世间人觉得吃饭一定要留一口,要剩在那儿要倒掉的话这个就是比较优雅的,是一种素质的行为。然而你全部吃光光人家就会觉得“这人不是饿死鬼投胎的吧?全吃完了,是我点的不够量吗?”他非要点的吃不完了剩在那里要倒掉才能算是这顿饭请好了。像这些观点我觉得全部是思想有问题的,就是他的观念有问题,这种观念就叫做比较农民式的那种想法。其实不是很有素质的一种想法,说句实在话。

当然现在我只能是这样说一说而已,有的时候人的观念确实不是一下子就能够转变过来的,很麻烦。他在浪费粮食上面他一点儿不觉得很惭愧,如果把粮食全部吃干净了不浪费他觉得特别惭愧,他觉得很羞耻,这也是一种颠倒。

有一些像上师这里也提的,有一些裸体,吃饭穿衣衣服越穿越少,他觉得是特别的风光无限觉得是特别有魅力的,不管男的女的现在都是这样子,反而不觉得惭愧。然后呢,衣服穿得很保守穿得很整齐不是很暴露的话,他觉得“哎呀,哪里的古董出来的?”他就觉得跟不上形势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他觉得很羞愧,就觉得连门都不敢出。这个也是很点到的。

包括你像我们再说的白一点,现在的世间人婚外恋也多,自己有一个恋情两个恋情他就觉得这是一个说明自己有魅力的体现,说明有吸引力。你要是从一而终的一种方式守护自己的家庭守护自己的婚姻,做自己的妻子或者丈夫该有的本分的时候,人家对你很不耻的,觉得你这个人活得很没意思。就变成了这样的。当然这个还是要分年代的,估计现在的年轻人这方面的趋向也是有种挡不住的架势,也是比较严重的。稍微年纪偏到中年以上的,稍微的比起年轻人要好一点,但是确实也是一辈不如一辈的这个感觉。

那么我们说现在社会上的这种情况很普遍,就完全是一种颠倒的。真正的需要惭愧的地方他一点儿都不惭愧,不需要惭愧的地方他特别惭愧。就像我们说的,他要真是日行一善的话,人家都像看怪物一样“哦,雷锋再世了。”就是用那种嘲讽讥笑的语言来对待他,很麻烦的。然后呢,他真的是行持善法,对方就开始觉得他是不是有别的目的或者他是不是想要炒作什么呀,他为了要出名或者怎么样的,各种各样的说法也很多。还有像刚才说的,杀盗淫妄酒全部做遍了,他觉得这个是不需要惭愧的。戒除杀盗淫妄酒的行为他觉得是很让人羞耻和惭愧的。

这一点呢,我们说不管怎么样,现在末法时期已经是成了这种情况,不能够影响佛教徒,我们还是要保持一种贤善的行为真的很重要。尤其我觉得作为在家居士本来就没有别的戒律了,只有一个三皈五戒。不用说三皈五戒,哪怕五分戒全部守不到,最起码也应该守护一分、两分的戒律,真的不能够再破掉了,否则的话做人都没有底线了。三皈五戒最起码的一分二分戒你都守不住的话,如何说解脱嘛。天天闻思,讲到大乘的菩提心,乃至讲到即生当中说想解脱呢?压根是没有希望的,一点希望都没有。

一方面有些居士是属于不懂得戒,所以受戒的时候也是稀里糊涂受的,然后破了以后也是稀里糊涂破的,都不知道自己已经破完了。这个时候还天天谈一些中观、有无是非、二俱、平等、离戏一些高高在上的言辞,又有什么用呢?你根本就没有希望了啦。连最根本的戒都没有的话,那就一切功德的所有都已经丧失完了,那么功德也留不住,只有堕落三恶趣的份儿,还谈什么解脱嘛,这就比较麻烦的事情。

所以我们今天这个颂词跟上一堂课颂词比较相合的地方都是从世俗当中一个最起码做人的原则,像说的那个在《二规教言》里面就讲到稳重讲到知惭有愧,全部都是里面最重要的部分,非常非常的重要。在稳重的章节里面,上师不是解释的时候也说嘛,修行人只要有智慧有稳重,其他的功德都不具足,没有关系。只要有稳重,哪怕是智慧不具足也没有关系,都有成就的机会。但是稳重没有、知惭有愧没有,那做人就已经丧失了底线,连底线都打破掉了,三善趣你都去不了的话更别说解脱。所以我们要想真的把佛学好的话,首先要把人做好,那么这些要素就一定要考虑的,如果不考虑是很难达到真正的效果的。

所以上师在这一段里面引用《阿育王经》当中的这个公案,《阿育王经》的这个公案我因为时间关系不重复。但是确确实实我们说这个惭愧有口说和心里面的一种觉知,有这两种。那么口说惭愧不重要,心说惭愧最重要,心里面真正生起惭愧心是最主要的。光是一个口说不能制止恶性,但是你心里面产生了惭愧你就能够制止自己的恶性或者不如法的行为。这一点的话我是觉得针对外面的在家居士修行团体来说的话,把持最底线的原则就是我尽量地恒顺众生,这是我们大乘的一个原则。但是在恒顺的过程当中自己要具足前面所说的不违背,就是你真的去直接杀盗淫妄的话,这个就不能够再随顺了。你对于自己所行持的不善业或者不如法的行为应该要有一个惭愧心才行。因为前面我说你做不如法的行为不合理,但是说末法时期的众生你就算没有外面的这种压力你说你所有的行为都能如法吗?我也觉得不敢保证,因为凡夫是有烦恼和习气的,那么他的行为就不能完全像圣者一样全部都是清净无染,这个要求真的对一个凡夫来讲是有点过高了。不要说是在汉地的城市里,在寂静的山林里面的凡夫修行人也不一定心相续就能够达到这么清净,这一点确实是不太现实的。

但是在这个基础之上如果说自己还能有一个惭愧,就第二个颂词所讲的,那么就还有救。就比如说我知道该取该舍,不是说我故意的像第一个颂词里面所讲的对非法事都去做,对善事开始去百般地嘲讽驳斥,我不这样子。但是说我的行为上也不能够完全清净,这个就不是说我能掌控的,确实由于一些深重的烦恼习气导致于自己的行为还有非法的地方。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自己能具有一个惭愧心,经常能够反观自己的心念,经常能够观察自己哪个是如法哪个是不如法,常常去反问自身去反观自己,然后发现了问题之后尽量用上师所教的这些教言去对治,那么就是个很好的修行人,就是说你有一个知惭有愧的功德在。你最起码认识到自己身语意三门某种行为不如法,你会有个羞愧心,有一种羞愧感,有了这个羞愧心就好修习。

所以换句话来讲其实修行人其他的这种智慧、别的很大的能力这些都不是重点,关键这个人如果知惭有愧的话他修行肯定能成功。因为他羞愧自己所做的恶事,他就有调整自己恶习气的这种机会。如果对于自己所做的这些坏事有时候心里觉得也没什么感觉,“反正就这么一点点事情,我念金刚萨埵都忏悔喽。反正就是这样,大家都这样,我比他们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我还算是中上的就可以了喽。”这种想法得过且过或者自己这样在这个方面原谅的话,那么在知惭有愧的这个法相上面可能还是有一点差距的,不完美。也没有达到真正的标准,那你的修行也就是一个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然后上不上下不下,也觉得是这样一个状态。如果真的是个具惭愧者,你像我们举的有好多的例子。我记得以前好像上师讲的是子博禅师的公案,要说错了就不算数了哦。反正意思就是说当时禅师——这个本来按理说是佛教徒应该要做的,就是饭前供养,上供下施嘛。结果有一次吃饭的话,因为什么事情他当时就忘了上供,忘了供养佛菩萨之后再吃。他回头就很呵责自己,说我怎么这样呢?他就生起大惭愧心然后惩罚自己,从那以后他后面这一辈子再没有忘失过。

像这种例子我觉得修行人真的有这种知惭有愧的功德在的话,他什么修法都好修,什么毛病都能够有机会改得掉。就怕的就是无所谓,尤其是学佛时间比较长的,真的是人是不是有点麻木了那个感觉,真觉得无所谓,那就有点危险了,有点往法油子那个方向飘的那种危险性,确实就会有。

还有我们《前行》里面学的奔公甲尊者,其实我觉得他这种风格,他的公案我们虽然了解的不是特别多,除了上师讲的一些,其他的也不是很了解。但就从他这几个特别精彩的公案里面看的话,你能感觉出来他是一个知惭有愧者,他发自内心的知惭有愧。就是什么呢?发现自己贪酸奶,他就开始说“你这个比丘,对解脱没那么大信心,对酸奶倒是信心很大的”,他就发现自己的贪染,他实际上心里面那种力量就导致他直接当下开始去对治。如果他像我觉得这又不是什么过分的事情,你不觉得这个是什么当然你也不会想去对治。你要是有这种惭愧心,觉得作为一个出家人作为修行人,在这个方面就不能够那么去执着的话,他的心达到那个量的时候他当下的对治力也非常的强。包括后面习惯性的去抓茶叶,后面发现自己怎么还在做这种盗匪干的事情,他就开始惩罚自己,那个实际上都是有一个惭愧的基础在。你要对这件事情你觉得无所谓觉得没什么,甚至于觉得我把手伸回来就可以了嘛,我最起码还是对治了自己的烦恼就可以了,那也就是这个样子了。

所以我们有一些可以看到很多的好的修行人好的善知识他们曾经的修行里程,知惭有愧是一个特别特别重要的环节。如果人没有这份惭愧心,那真的到后面会逐渐的变得麻木不仁,就开始往法油子那个方向走了,就很难控制。作为修行人要有这样一种知道惭愧的,尤其在独处的时候也要有了知惭愧的这种品德或者世间的这种人格在,那么好修行,否则是相当困难的。

那讲到这里的话,就是借这个问题提一下上师在这里提到的说我们有些人认为自己的修行已经到了一定的境界了,所以最终不知惭愧。就是什么呢?他行持的这个邪淫说是双运,行持的这个嗔心去打击别人的话叫做降伏,享用酒等说是会供,说的都是很好听的。其实这种情况我们以前在学《中观》的时候这部分讲的是比较多的,尤其是讲像《定解宝灯论》这种,有点像显密结合的这种实修性的窍诀讲的是比较多的。就是说真正成就者的无取无舍不是那种不知惭不知愧,这两个完全是天壤之别的。但是现在的世间人有时候学佛真的是学的境界有点太高了,到最后整个一个无惭无愧,就像裸体人在街上跑一样,那个很恐惧的,真的很恐惧。不学佛还算好,学佛了以后真的能把人吓死,就是世间人他也没有这么夸张,虽然现在人确实提倡衣服穿得越来越少很好看,但是也没有这么夸张,那个行为真的是很吓人的。这才叫真实的不知惭不知愧的一种状况,但是跟真正的修行境界绝对是没有什么关系的。所以我们说修行的好与坏的一个标准,它不是这种理解方式那种无惭无愧方式的不执着。这个实际上就是什么?心里面没有一丝毫的羞耻之心而善恶不取舍的,这个怎么可能是一种成就者的境界呢?那个真的是极大的毁谤,对于法对于圣者最大的诽谤,这是绝对要不得的。

真正的成就者他相续中的境界再高,那么他在世俗名言当中非常的圆融。就有时候我们不要说别的,说这些纯理论的话可能道友们听起来觉得比较枯燥,没啥意思。我们就看一下这些具相的善知识有一个算一个,这些具相的善知识他们修行的境界高深莫测,大家不管是你们自己依止的哪一位具相的善知识,只要是具相的,都在他们身上可以找到这个特点。他们相续中的境界真的是很高深的,但是他们在人际关系的把握的分寸上、如何去呵护众生上面、如何去随顺众生上面、如何借用世间的方便来弘法利生上面游刃有余而且做的是非常非常圆融的,怎么可能变得没有羞耻感的这样的一种疯狂之行为呀?什么都敢做啦!就是一个好像学了佛也就是一个什么都敢做,不分场合的什么都敢做,那个又何必学佛呢?不需要学佛了嘛。我们还学佛学成这样的境界那还不如不学好一点。

这个地方我们有说的具体一点的话,我是觉得比较麻烦。但是这个问题在末法时期还是挺多的,有的时候我们说的你没有智慧的话你就不要轻易做出一些让人特别惊叹的行为。那天上师也说的,没有智慧的人最好连自己的上师也别赞叹,赞叹就跟诽谤是一样的,还不如不赞叹好一点,你觉得在赞叹上师,实际上起到诽谤。同样的道理,自己觉得自己在显示自己的修行境界特别高超,实际上都已经把自己的脸打的找不着边了,就是羞的已经要死了咧。但是他还自以为人家会认为自己的境界多高超,真的是不要在别人面前显露,有时候我觉得真的不要在别人面前主动说双运啦,是不是空行母啦,是不是活佛转世啦等等。普通的修行人真的这话再不敢提,羞死人了。有境界的人他不会这种提法,有智慧者他会选择真正的一种智慧的行径,他是那种智慧的行径,不会让人有这样的反感,不会让人瞠目结舌,不会让人觉得哭笑不得,不会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太荒唐,不会让人有这种感觉的。只有没有智慧的人,还有一些胆子比较大的什么都敢说什么都敢做的话,那真的叫无惭无愧。你说你胆子小一点,你心里面即便是有一些不太正确的想法,你也就心里想吧想吧就完事儿了。你要胆子特别的大还张口说出来,然后还针对有一些善知识去讲的话,那真的是让人觉得“哎呦,这世界上的人真的是无奇不有的,什么人都有呀。”这个就是一种无惭无愧的行为,怎么可以行得通呢?我们从一个正常的人的情感上来讲,正常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上来讲的话,真的以后怎么做人呐。很麻烦的,还是相当相当麻烦,我就不具体说了,具体说还是比较讨厌的,这个比较敏感。咱不讲具体的,但是以后的行为如法最好,正常最好,不要太夸张了。

上师在这个地方就举到了像密勒日巴尊者大修行人的苦修,别人认为特别羞愧,他的妹妹都觉得好像很丢人,好像显得他哥哥没有福报一样的,修的这么穷,修的这么苦,什么受用都没有。其实我觉得这里面还有一个可分析的,我们有的时候不要因为一些修行人不管是在家出家的,不要因为修行人外在上面显现的不丰厚就能确定他没有福报,真的是不能这么讲的。这个福报体现在方方面面,他这个受用的福报只是我们福报当中的万分之一的那么一小部分.你对上师三宝能起信心也是一种福报相,你能修成功也是一种福报相,比如说临终你能往生这就是一个大福报相,你能值遇三宝就是大福报相,你能值遇密法大大的福报相,你对上师三宝能生信心不生邪见那是福报相,你能产生智慧这是福报相。福报是体现在各个方面,修行具足顺缘,然后违品不能战胜,这就是福报相。你看怎么去讲喽。这个福报的范围是相当相当广泛,难道只有一个有钱没钱有受用没受用就能确定福报吗?这个是不能说明问题的。

有的时候你其他方面的福报全部把它转成了或者说全部在钱上面的话,那你修行就上不去了、信心上不去了、修法的因缘不具足了、暇满已经丢掉了,这个都是有问题的。所以有一些不管在家修行人还是出家修行人你看他表面上好像受用上不是特别丰厚,但实际上他修行的资粮特别的圆满,那才是真正的大福报,这个我们也要懂得,我们要懂得的。

所以我们惭愧是惭愧在哪里呢?不是惭愧在自己受用上够不够用,而是惭愧在自己修行能不能上进,修行不上进这才是值得惭愧处。但是现在有多少修行人看重这个?现在很多修行人看重的是我学佛之后我能来多少钱,我能得多少福,我能够受用怎么圆满,并且有些考虑的自己下世的时候圆满,这一世倒是做很多功德。只是求这个的话,其实是让人很惭愧的,按理说是这样,求这个是让人觉得很惭愧的事情。因为你求的没求到点子上,你只求了一个世间福报,你不惭愧吗?因为你已经是在上师面前发了菩提心的人,还求的是一个世间福报,多丢人呐。这个其实是让人惭愧。

就像我们说密勒日巴尊者的这个例子,真正的一个大修行人在这里精进地缘于法性的实相苦修的时候,居然别人认为他是一个值得惭愧处,好颠倒啊。然后呢,本身他的这种修行是让人特别羡慕,真的是大福报,但是他一分钱都没有。这样的一种生活方式本来是值得让人特别羡慕的,这是特别特别让人羡慕的,但是没有几个人能羡慕他。真是当时看到他这个修行状态没有几个人羡慕他,这就叫做颠倒。于惭愧处不惭愧,不于惭愧处的地方反知惭,真的是这种行为。

还有提到的,当然简单提一句汉地的这个出家的问题。一旦出家了,家里也特别不好意思,生怕别人知道自己家里有个孩子出家了,然后不出家他觉得特别春风得意的。这些怎么说呢?也只能说是一种风俗习惯,这个环境所养成的一种颠倒,颠倒的一种知见,这个也不是特别的合理的。当然作为我们自身的佛教徒,我有时候我觉得自己一旦学佛了,马上心里面应该有一种特别自豪的感觉。为什么呢?因为自己选择的是一个最好的,人家应该特别羡慕学佛的人才对。那么即便是现在我们尤其咱们汉地没这个环境好像,人家一听学佛的就用一种特奇怪的眼神看你两眼,觉得这个人是不是哪个地方有问题所以才学佛。都是这种,但是你应该自豪才对。你不需要别人了解,但是你自己很清楚你是值得自豪的,这个要肯定。否则的话,我们自己可能对学佛的问题的认知上面还有一点点缺陷,还有一点不圆满的地方。你应该很自豪,我是一个学佛者,你应该很自豪地跟别人说我是一个学大乘佛教的人,我学的佛教里面主要讲的就是一种慈悲的理念,你要很自豪地跟别人去沟通,你要有那个气势在,你要有这个架势在,人家才会受你的影响。

确实说,有的时候我觉得我们自己的心态首先要调整好,首先调整好了。不会觉得“哎呀,我一说了人家会觉得我怪怪的”,其实你自己的其实“咵”的一下就已经倒了一半下去了,那个时候如果别人再强势一点,然后理论上面你又说不清楚,你对佛教的这些道理又不是很懂,然后人家一问三不知的话,你那个其实“咵”的一下已经到底了。那人家一看这种佛教徒谁学啊?谁愿意学佛啊?肯定觉得“哎呦,这个人肯定是个弱势,他肯定是一个弱势群体那种范围里面所以才会跑到学佛里面去”。然后把你当做一个被可怜的对境,处处安慰你,你说这个多郁闷呐。世间人来安慰佛教徒,那个感觉是特别郁闷的。

所以我们要有一种自信心,这个就是说到出家或者说学佛不是一个丢人的事情,它是一种特别好的一种最圆满对生生世世来说都是最圆满的一种选择,我愿意生生世世走这条路,那么你自己就应该有一份自信出来,你要坚信你的这种路是没有错的。你在跟别人再去交流的时候你才能够影响到他人,让别人会感觉到你的这份自信你的这份肯定你选择的这种决断力和它的正确性,最起码能够给别人流露出来的话才能对别人有所影响。我觉得很重要这一点,尤其从在家居士来说,如果是涉及到弘法利生方面的话,那么自身的这个素质上的问题非常非常的重要。你有这个感觉吗?你对你学佛有这样的一种感觉吗?有这个感觉你说出来的话影响力是绝对不相同的。当然这个我不过多的说,只提一个骨头而已。

下面我们来看,

可行一事亦不行,非理之事皆行持,

践踏祸根妄念头,刺中我敌凶手心。

这个地方就是讲到了我们在修行的过程当中,有一些世间人或者说修行人也是他应该行持的就是说他可以行持的一件都不做,不可以行持的非理之事件件去行持,这个也是一个比较麻烦的比较颠倒的。就像刚才说的那种吃肉喝酒抽烟打麻将,各种各样的杀盗淫妄的行为他全部做遍了,而且还觉得这个是特别应该行持的。他还觉得没什么,他觉得这个都应该做。

对于非理的,对于那种不是说有功德的事情,如果你跟人家说“我今天资助了一个什么什么”或者“我今天去布施乞丐了”,人家大眼瞪小眼的说“你钱多了是吧?你钱多了不会给我呀?”现在世间人很多的这样一些看起来好像是比较现代的一些告白,有时候我觉得确确实实也是跟世风日下确实有一点关系,当然我们在这个底下的话还是能够看到人性本善的一些好的一面,不是说完全都是特别恶的不好的,不是这样。但确确实实氛围上面对于十恶业的那种环境空间和场所特别的圆满,十善业的这方面的一种环境空间和氛围就显得极其的弱,人和人之间都显得比较自私。

其实刚才这三个颂词如果合起来分析的话,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执太重了,真的是我执太重了。所以我们要了知这一点的话,就是作为佛教徒来说,在家出家的不管是哪一种身份,真正能行持的我们去行持,不能行持的话确实是要遮止的。自己用各种各样的善巧方便来护持自己的身语意三门相当的重要,否则的话还是相当麻烦的。想要学佛得解脱的这个角度上来说,就说明你的顺缘不具足,非常的麻烦。

这个就是说起来多说无益,只是像《法句譬喻经》里面讲的“学不必多,行之为上”。学不用学那么多,当然这个是从某个角度上来说,关键的意思是说只要你能做到,这个是最为上的。所以我们尤其是老班的道友要考虑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的多了嘛,经论学的也多,年头也比较长了,什么都懂了,但是“行之为上”这一方面就比较弱,做的比较弱的话,那么自己就要去考虑“我不要贪那么多,但是我说到一点我能做到一点,我学到一点的话我能自己尽量当下行持到一点”,那这个绝对是好修行人,真的是很不错的。

所以说可行之事与非理之事该如何去取舍我们还是要有一个正确的理念,这个还是涉及到一个因果正见的问题。就单单从因果角度来讲,如果你真的畏惧恶趣的痛苦,如果真的是有这样的畏惧心产生而不是只是口头上说或者只是心里这样想,那么你的行为一定会如法。对于有功德的善法你肯定会积极的去行持,对于无功德并且造恶业的这些恶性你肯定会想办法遮止,因为你会知道它会给你带来后面的那个苦果不是你所能承受的。你真相信了,它给我们带来的三恶趣哪一趣的苦果都不是我们任何一个人能承受的。把这个道理如果你能完全接纳的时候,你就在行为上面会有所摄持,会有一种规束的这样的一种力量。

这是讲到了后面,我今天就不广着发挥,大概的给你们讲一下。

己四、以将我执摧毁无遗而摄义:

下面我们来看第四个科判,第四个科判后面还有四个颂词。就是说第四个科判讲到“以将我执摧毁无遗而摄义”,实际上总体来说是摄义的一部分,把前面的这一个科判做一个摄义。但是摄义的方法是把“我执”能够摧毁无遗,所以这几个颂词里面有些是讲到用大威德忿怒本尊的修法来对治,有些就是讲到自他相换的菩提心来对治,都很殊胜。它讲到一些对治力,但是还是这句话,就是真正的忿怒大威德金刚的实修仪轨我们并没有完全有,并没有得到,没有仪轨的具体修法。那么就以前面我们学过的那个心咒——大威德本尊的心咒,一虔诚祈祷的方式常常去念咒语,只要你的心虔诚祈祷,这个是重点。那么借用这个咒语的力量可以在我执上面对起到一定的遏制的作用,这个肯定是有这个功德的。

那么我们首先来看这一段,这段的颂词是讲到:

奇哉能摧我见鬼,善逝法身威力尊,

持执无我业刃杖,无疑头上旋三匝。

这里就是说,“奇哉”就是很稀有的意思。稀有啊,能够摧毁我见的鬼魔的这种善逝法身,“善逝法身”实际上就是指的是——“善逝”也是佛陀的一个名称嘛,就是说跟佛陀的法身的功德无二无别的这样的“威力尊”,就指的是那个大威德本尊的这样的威力尊,执持的无我的这样的兵器,它是一种执持空性无我的这样的兵器,能够无疑地在头上——就是一种特别果断的没有怀疑的很决断的在头上绕三匝,这个“绕三匝”的含义上师也是解释了,是以无我智慧的智慧力反复的、三番五次的去观察,依靠这种方法来摧毁自相续的我执。三番五次的观察其实也有显宗的观察方法也有密宗的观察方法。

这边的话我除了显宗的观察方法能跟你们稍稍交流,密宗的话确实也不是我能交流的。那么这个显宗的话就是依靠一些空慧——因为我刚才也讲了,我执的直接对治法就是空性慧,是直接的对治力。就像水火不相容一样,有空慧在相续当中留存,我执当下就会消失。如果有我执的话,说明相续中还没有真正的空慧的力量。

那么这两个其实这里讲到的对治我执看起来好像是一个大威德本尊的那个形象性的把他的利刃兵器在头顶上绕三匝,是一种形象。实际上它全是一种表法而已,它是一个表法,不是说大威德本尊就是用这种方式来断除我执,绕三匝就断除我执,我也相似的在头上绕三匝,这个没用的。它主要是一种表法,就是代表的是无我空性的力量,这个是代表的兵器的意思,“绕三匝”是再三的去观察以后可以摧毁相续中我执的意义。所以我们主要是在意义上面去理解。

所以“我执”的作用很麻烦,所有的轮回的痛苦,所有的我们的种种身心两方面的痛苦全部是因为我执而产生的。那么我们现在如果要想不在轮回当中继续感受这种自己受不了的无法堪忍的这种苦受的话,最好的办法就是对治我执分别念。那么对治我执分别念的一个最好的方法就是祈祷大威德本尊的加持力,依靠忿怒金刚大威德的修法可以断除它。

当然这个如果是有这种忿怒金刚的实修仪轨的是最圆满的。但是我们现在就是说,还没有具足这个因缘的时候,就以这个祈祷和念他的心咒为主,肯定也能起到相应的作用。而且我们反过来说,求大威德本尊,在刚才我们所表述的那个身相的话,它是一种表法。真正的意义上面的话就是说我们修行过程当中要懂得用空性慧去断除我执,这个就是最根本的断除。所以《中观四百论》里面讲那个空无我妙理才是诸佛的真境界,“能坏众恶见,涅槃不二门”,就是涅槃的再没有第二个,唯一的一个途径唯一的门就是能够用空无我妙理来坏众恶见,就是我执范围所摄的这些恶见,坏掉它,就能够得到诸佛的真实境界了,就能够得到涅槃了。这是获得涅槃的唯一的一个途径,再没有第二个途径可得。

所以了知这个道理以后,我们要知道空慧的作用力是非常殊胜的。那么在平时的生活过程当中,当然一方面世俗菩提心是不能够丧失,否则你修空慧不以发菩提心摄持,最终修成一个小乘的人我空的果是不好说的,这个很有可能。所以以大乘的发心摄持,然后修持空慧的力量,最终当你的我执减轻或者乃至于真正的断除的话,再也不会感受三界轮回当中的任何一种痛苦了。

所以我这个话就是这一段上师因为后面讲到了幸福与财富和欲望的关系的时候,我觉得对于在家人或者说对于社会上的人来讲,真的需要了解一些佛教的这些道理很重要。因为天底下所有的人都有一种希求心,他希望自己能够获得幸福得到满足得到一种快乐,这个就是每个人的希求,现在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有一种幸福快乐的生活。那么这个幸福快乐到底是怎么样才得到呢?其实现在大部分人走的这条路就认为我要想获得幸福和快乐,我必须要获得大量的资财,然后满足自己的欲望就可以得到幸福了。但是在佛教的理论上,不是说佛教高调,但确实它走的这条路真的是很正确的。它是一种反过来走的,它不是通过满足我执的欲望来获得幸福,而是以舍弃我执来获得真正的幸福。

其实这一条我在语言上讲可能作为老班的道友都懂,你们听的是不老少的,然后分别心里面都能接受。但是在自己心里面真实去尝试的时候,你发现那个“我”你很恐惧把它放下,放下以后你感觉好像没有一个“我”的依托,其实是一个很恐惧的感觉。在我们长久以来已经习惯有“我”之存在了,一直在自己身边呆了这么无量劫的一个阶段了,那个时候你真的要把它放下的话你会有一种惊恐感。在你还没有体会出空慧的时候,你真正把这个“我”要去掉的话,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情,不是我们想想的问题。

但佛教里面的这个道理真的是很正确的,确实教给我们——在字面上我们要了知的是什么呢?你只有舍弃“我”了,你尝试着去舍弃“我”的时候,你就发现你开始有一种找到幸福的那个感觉会出现了。当你真正舍弃“我”的时候,你发现你相续当中真实的充满了幸福感,你真正的意识到原来幸福已经走到我的手里了,我已经追求到它了,就是这么一个关系。

但是能放下我执的人凤毛麟角,很少。一个方面是有些不懂方法而放不下;有些是懂得方法而没有修上去;有些是真正懂得这个方法能够去实修的话,他需要的这个过程,就是修行人的这样的一个过程,确确实实是需要很多的福德和因缘俱全的时候。但他真的能走出那一步的话,会真实的充满了一种真实获得幸福的感觉。

那么我们就说的实在一点,作为我们凡夫修行人,现在直接就说的那么高尚,“我们用空慧断除我执,用大威德金刚舍弃我执”,大家又是那种有点快餐面的想法冒出来的话,不实在,对吧?那我们在实际操作的时候先相似的用一些你能够用得到的,空慧也好,菩提心也好,能够用这些方法尝试着去减轻“我”,或者尝试着去舍弃“我”,尝试着去习惯以前就从来看重的就是自己,你尝试着不看重我。你去试的时候会发现你的幸福感会一点一点的在增强。但这个真的是要有一些修力才行,就是真正的实修力才可以,光是分别心想的话,你是感觉不到那份幸福的。你光用分别心想一想,“哎呀,我要减轻我执,我不要看重自己,我以后要以别人为重。”你光分别心这么想的话你是感觉不到那份幸福的。然后等到这个事情一出现了,你的“我执”收到刺激了,比如说你被冤枉了,被委屈了,被别人诽谤了,然后让你痛苦不堪的时候,你会说“什么把痛苦我来承受,快乐他来接受,我已经苦的不行了,我一点都没感觉到幸福感在哪里。” 然后还把我放掉的时候,还要自己再去承受这份委屈的时候,你更加觉得心里郁闷的慌,“这哪里有幸福感嘛!”这就叫做以分别心在修法,就是这样的感受,懂了吗?很多道友感觉不到幸福感的原因,是因为没实修,只是以分别心他有个愿望,愿意这样去考虑愿意这样去尝试,但是你的那个“愿意”毕竟还是没有达到真正的标准的话,那么这份幸福可能也还没有办法品尝得到。只有实修,只有通过实修,真实的心里面开始转变了,这个“我”开始淡了。别人再诽谤这个所谓的“我”的时候,我不那么计较了;别人再超胜我的时候,我不那么嫉妒了;别人开始跟我竞争的时候,我不那么争强好胜了。在自己心里面把别人的苦乐看到要比以前重要的多,看到别人快乐你会觉得很快乐,看到别人痛苦你会觉得很痛苦的时候,真正的在心里面自然地产生这样一个修量的时候,你会有一种幸福感的一种获得,你那个感受是很明确的。

所以我这个意思也是借这个机会跟在座道友想交流的一个小的问题就是不要以分别心去修法。什么叫不要以分别心修法,就是这个其实是以分别心在作意,你认为这个就是自己实修出来的东西,这个中间是有天壤之别的。我举一个例子就是什么呢?比如说我现在不舒服,疼的要死,我身体痛,或者是心脏痛或者是背痛,疼的要死,坐立难安。这个时候我心里光是想着说“不痛不痛不痛,都是空性的,都是如梦如幻的”,你不痛了吗?你试一试嘛看看痛不痛了,照样痛!一点用没有。这就叫以分别心想着修,自己以分别心想着说这是如梦如幻的,分别心想着说这是不存在的,这个就能解决问题了吗?解决不了的。这个不叫做真正的实修。就是你真实的实修是你实实在在的——比如说用显宗的方法能够观这个痛,痛到底谁在痛,它的来源是什么、住处在哪里,当下去感知它的那个住处在哪个地方。然后呢,它这个消失的时候它去处到哪里去了。当下去安住在这个本性当中的这些的实修的力量是需要有善知识的引导、指导,真正的去实修过的真正去体会过串习过的,这个才属于我们自身的一个修行方面的东西。否则只是你的分别心想,我们在想发心我们在想空性我们在想着如梦如幻,我们想的是一切万法唯心所现如同一个梦境一样。光是一个想,解决不了问题,它不是实修,不是实修到量。你光用这个想,也没有办法真正断掉,你拼命的想“我”不存在,你想的头都痛了,回头我给你一个巴掌过去,一个耳巴子甩过去,你还是会很生气啦。这个东西不是开玩笑的,修出来的就是修出来的,修不出来的就是修不出来的。

所以尤其闻思的阶段都不要是混淆一谈,我主要是想区别一个道理,不要混淆一谈。自己实际上分别心已经想着的和你自己真正有了实修的境界是有一个真正的天壤之别的。而你自己如果搞不清楚还认为说“啊,我天天都安住在那个如梦如幻的境界”,实际上就是你分别心一直在想如梦如幻。我也会想啊,我也可以想,我分别心天天作意“啊,如梦如幻的,如梦如幻的”,我一直这么想一直这么想,这就叫修行了吗?这样把佛法的修行也看的太粗浅了点,不是这个样子的。懂得哦,我只是说道理上跟你们交流一下,至于说谁有实修的功夫那就真的要靠自己了。就是这个道理要明白,最起码我们不要把这种分别心想的这样子想的那样子的这个就认为是自己实修空性的状态,不要弄成这么可笑的一个境地就可以了。保持一个正常的心,保持一个不高举的心,你最起码应该要知道你自己的修行是怎么回事。柔则自己都搞不清楚认为分别心天天想着如梦如幻我就是在修如梦如幻的话,那个还是有点可笑啦,这个差的比较远。

所以呢,为什么又讲到这里呢?刚才大家从思路上都知道断除我执才能获得幸福,那么这个断除我执的方法毕竟不是说特别容易的。这个颂词当然提到一点:多祈祷,祈祷忿怒本尊。其实要知道,在《前行》里面,其实这个在百字明还有上师瑜伽都讲过,你在祈祷任何一位本尊的时候他都本体是不离自己根本大恩上师的本体的,如果这点抓不到,根本不叫宁玛的修法。这个我想提醒也是多余的,按理说道友们应该心里很清楚,以前讲《前行》的时候这个嘴皮都快讲烂了,这一部分。那么我们懂得这个道理以后,自己常常去祈祷,常年如一日的去积累。不要又是一种快餐面的方式,我都修了三五个月了没感觉耶。三五个月算什么呢?你在轮回当中呆了多久了?你也不看看那个时间。你三五个月根本连一瞬间像闪电的时间都没有一样的,你就想对治多少习气呢?这个不算什么。常年如一日的以一种稳固的信心去串习,然后你明白你的方向是在断除我执。而且你需要有这个智慧力知道如何去断,常年如一日的修二十年,就出效果了。这一点的话这是我们交流一下,字面上的哦。底下的修行的问题就看个人的因缘和福报的问题了。

下面第二个是

祈祷大勇降此敌,祈祷大智毁恶念,

祈祷大悲救护业,祈祷粉碎决定我。

这里也就是说,主要这个颂词就讲祈祷,带祈祷带赞叹。赞叹大威德忿怒本尊具有无与伦比的大勇猛力、无与伦比的大智慧力和无与伦比的大悲力,所以我祈祷这样一个勇猛大勇大智大悲具足的殊胜本尊来摧毁我执分别执着的这样的魔王,是用这样的方式。其实这个也是标准的祈祷句,边祈祷边赞叹大威德本尊的功德,然后在他面前恭恭敬敬祈祷,以这种诚挚的信心来缘取,最终可以使得自相续的我执减轻乃至于到将来直接断除。是这样的。

所以颂词字面上面很好懂,只是我们说“大勇”是从“降此敌”的角度来说,“此敌”当然还是指的我执的敌人;“大智”是从摧毁“恶念”,这个“恶念”主要是源于我执的念头而引申出来的种种的分别妄念;“大悲”侧重是从救护所有无始劫以来在轮回当中沉溺在其中沉溺在业和烦恼当中的众生的角度来安立的大悲。所以这三个有特点,大勇是从什么角度讲的,大智和大悲是从什么角度讲,分别有不同的特色。而对于智、悲、勇这三者全部都圆满具足的大威德本尊,我恭恭敬敬的祈祷您,希望依靠您的力量能够粉碎决定我——就是说能够粉碎我相续当中的这种我执的力量,从这个角度上来做一种修行。祈祷也是一种很重要的修行,尤其作为初学者,祈祷非常的重要。因为他的自力修行几乎很弱,所以完全是靠祈祷来归摄自心。那么对一个真正的到后面就是修行比较成熟的人,祈祷同样很重要。虽然他自己的自力修行越来越增上,有一种堪忍相,但是他的修行要想再往上走,要想真正的能够超凡入圣的话,绝对是不能舍得掉祈祷的,否则修行很难成功。

所以我们说,我们现在这个颂词主要是从祈祷的这个角度来帮助自己消灭我执,而且心里头要有一种正量:我这个我执,我再不能够太姑息它了,一直长久的让他留存,我尽量的要在即生当中来解决这个问题,尽量的在即生当中解决。哪怕是即生当中没有完全消的掉,那也像上师说的,我最起码应该让我执从冬天的寒风变成春天的暖风一样。虽然还是有这种我执的力量在,但是如同春天之风它不是很影响人了,最起码能达到这样一个修行状态,这辈子也是不错的啦,也是个很好的修行人。而且我执轻的人他就很难生烦恼,很难因为自私自利的发心而从大乘转到小乘,很难因为损伤了自己的缘故反而伤害别人,对吧?他都不会这样。就是主要是我执减轻,修行的顺缘是绝对具足的,而且人会非常的快乐自在。这是真正的我执断掉了之后,所有的功德自然具足。其实我讲的也只是我执断掉的一些凤毛麟角的功德,其实我执断掉的功德是非常广大的,很殊胜。我们只要我执断掉的话,修行不成问题,成佛不成问题,你想获得的那份快乐自在不成问题,你遇到的种种违缘不会再让你那么痛苦难受,全部都是因为我执断除。其实这个是很重要的,对于大乘的行者来讲,断除我执相当重要。最终因为他利益众生的这个目标的实现也是要靠断除我执才能实现的,我执重的人无法利益众生,只有我执减轻,他才能够真实行持利益众生的行为。这个待会儿在下面这个颂词也会提。

我们下面看这个颂词讲到,

凡流转者所有苦,决定堆于此我执,

凡是所有五毒惑,决定堆于此同类。

这个颂词直接也是讲到了一个很好的对治力,就是我们前面是侧重的是从祈祷的这个角度。第一个颂词讲到了大威德本尊他本身的一种断除我执的方法一样的,他是依靠转绕三匝的这个方式来以无我智慧再三观察,有这个表义。第二个颂词侧重作为我们修行人来说,应该要祈祷这种具有智悲力的大威德本尊,以此方便可以减轻断除我执。

第三个方式就是告诫修行人你如果真的要想断除我执,你要修自他相换的这种修法。就是观想把所有轮回中众生的一切的痛苦——讲到三大根本苦八大支分苦等等,这一切的痛苦决定推于我执上面,就是全部把它堆于我执的上面,然后观想所有众生的贪嗔痴慢疑的五毒烦恼全部归集于同类的执着我的这个我执上面。这是一种自他交换的修法。其实这种自他相换的修法以前我们在讲《前行》的时候跟道友也交流过,他是这个心相当堪能的那种相,他是心很堪能的。这个我执严重的人,他更不愿意这样去想,“我就已经够苦的啦,我现在一心琢磨着怎么让我幸福呢,还要把众生的苦往我身上堆,想都不要想,等我成就了再说吧。”有些觉得这个想法是大乘发心,其实我很肯定地说你这个就是小乘发心。你说等你成就了再把众生的苦堆上去,压根儿是没法实现,那是纯纯粹粹的一个小乘发心,还自己认为“那不对吧,最起码我是一个国王式的发心。”国王式的发心都不是这样子的哦,你们再好好的分析一下,就是说什么叫国王式的发心。自己先成佛再度众生的这个发心,这个国王式的发心我们都很难以达到呢。我以前分析过,我说这个国王式的那种发心,他是心里面装满了众生,他是为了众生而去成佛的。我们是说“哎呀,先把我解决了,然后我就再度众吧。”那个想法的话你就只有落到小乘的份儿了,根本没有办法走入大乘的。很多道友在这个问题上还是要考虑的。就是我先自己好好修吧,修好了再说。这个修好了再说就是我先把我自己解脱好、先把我自己弄到清净刹土去再考虑,那个根本就不是国王式的发心,差的好远呢。

我们要懂得大乘菩提心的含义,先不要说那个高高的牧童式的发心,那个更伟大了,那种心一般只有在一地菩萨的相续当中才真实具有。我们就说最基础的这个国王式发心的话,他是在心相续当中充满着对众生的那种真爱,充满着渴求让众生得成佛的这个愿望的情况之下,而力求自己一定要成就佛果先成菩提的。这个心态很伟大的。不是我们想的好像说先自己把自己解决好了再度别人的那种想法就能跟这个国王式的发心打一个等号的话,我觉得这是一种对法的污蔑,对法的一种折损,这是不合理的。

所以这个问题上,因为提到自他相换的话,肯定要涉及到发心的问题。那么这个发心,大乘的发心真的是很实在的,不要是空口的光是口说,刚才我们那个教证里面也说,光口说没有用,行之是最主要的。你光是口讲说发菩提心发菩提心,行为上面的话始终自私自利,然后心有特别不堪能。就是以前我说嘛,大乘行人叫“勇识”,大乘菩萨叫“菩萨勇识”,勇猛的一颗心识。你没有这勇猛的心,你是发不起大乘心的。你的心如果特别的羸弱,你还怎么有那个勇气敢去承受别人的痛苦?你还有这个勇气说我愿意承诺带一切众生把他们带入成佛的那个阶位?自己的修行一塌糊涂,自己的心羸弱不堪,别人说一句不好听的话都说不了了,别人批评你一句你就不舒服的。就这样的一个心态下面,自私自利的心我执的心这么强的情况下面,你说你菩提心有多少分量呢?

这个不是说打击大家,发心还是要发,我们的方向还是要这样走,但是能客观冷静知道自己目前的这个状态还是很重要的。不要过早地想当然的认为我已经修行到什么样的情况。关键就是有一个客观认知之后,虽然说有的时候自己看自己的心态觉得有点沮丧,“哎呀,是呀,怎么看起来我的心还是这个样子?说起来学佛都好多年了,怪不好意思的。”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我们能够真正的认识到大乘的殊胜到底在哪里,不是一个口说的殊胜,不是光是天天说“哎呀,大乘是很好的,大乘有七大,大乘是最伟大的一种。”说的倒是好听,但心里面到底有没有这个概念,知不知道大乘的心是一种什么样的相状,有没有一个相似的了解还是很重要的。你要想在这条道上走,你就要懂得这个“道”到底是指的什么样的意义,你真的能够明白它,那么你在这条道上会走的比较稳。否则的话我们很多时候都是以为也是分别心,分别心其实有的时候很讨厌的——分别心以为自己在实修,分别心因为自己已经修的有境界了,分别心以为自己能够安住在空性的境界当中,分别心以为自己已经发起了大乘心走了大乘道了,实际上连大乘的门都没入。这个东西有的时候还是很害人的。所以要清楚,有一个正知的力量反观自心的力量,你要明白自己心的状态非常的重要。

这是我们讲到代自他想换,其实这个修法确确实实如果广讲,今天我这里是不打算广讲。但是如果是广讲的话,《入行论》当中讲到的这一部分真的是很殊胜的。我们看一下第八品里面有涉及到吧?就是说我们一定要明白你多考虑他人,多修自他相换,多去成办别人,就是你去圆满别人的欲求,而不是时时刻刻就想圆满自己的欲求自己的愿望自己的功德自己的成就自己的修行。你要是把这个愿意去调整,你发现终于你的修行柳暗花明又一村。而且还不能拐弯哦,“我为了别人就是为了最终自己,我给别人帮忙目的就是为了自己最终如何如何”,那个拐着弯的我执再不要被它骗了喽。

以前我讲菩提心的时候我说我们没有把菩提心作为自己最终的目标,而是把它作为一个圆满自利的一个途径,那个就是一个小乘的发心。为了让自己功德圆满而发菩提心,为了让自己早日成就而发菩提心。现在人都很聪明啦,真的很聪明。学了《入行论》之后,看到《入行论》讲菩提心那么多的功德,“啊,那我要发菩提心”。因为什么呢?因为发了菩提心,刹那能毁诸众罪,好像是进了保险箱一样的,功德永远不会失毁等等。实际上这个发心的这个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护住自己的功德,让自己早日解脱。你不是还是个小乘发心,我们说来说去的话,幌子打的再漂亮,心是骗不了的。你到底是利他的发心还是自利的发心要考虑清楚。

以前我们不是讲过这个问题嘛,那么今天这里也是同样,我就讲的再进一步的话,真实的自他想换,我们哪时候——就我刚才不是说吗,其实人在放下我执的过程当中他是有恐慌感的,他怎么样都觉得紧张,他不敢放,放了他觉得很恐惧,他就觉得自己一下失去了好多,这样子的话他就没有一种保证。这就是因为无始劫以来所形成的一种习气所造成的,我们如果哪一天真的肯稍微的破釜沉舟一下,我松松手,我试着去送一下手,送一下抓着“我执”的这个手,把它放的松一点。你开始去放淡它,然后按照上师说的这个话,我开始学会去考虑别人的苦乐,开始学会去考虑别人的喜怒哀乐,开始学会把别人的——多去让心里面最好是能够通过修法产生一种特别自然的愿意把别人的事情在自己的心里面多装一点,自己的事情可以往第二位再排一排。先不敢说放下,但是你可以往后拖一拖。逐渐逐渐一点一点这样去串习的话,你才会发现终于明白了佛教里面什么叫做柳暗花明又一村。

当你学会去舍的时候,我们这个“舍”不是指的舍财,是指看你学会去逐渐的“舍”,往下放我执的时候,你发现你的修行开始增上了,你的境界开始出现了。而且你在舍弃你的“我执”过程当中,放下“我执”的过程当中,你终于成熟了,你不再会像以前源于我执争强好胜,源于我执嫉妒傲慢,源于我执想在上师面前得一个头彩,在上师面前表现出自己的完美,想在修行人的团体当中表现出自己的优越、表现出自己的修力。什么什么那些想法平时怎么压也压不下去,明知道说“哎呀,好像我这个人好像我这种表现欲还是挺强哦”,想在别人面前表现出自己世间的这种人格的完善优雅、出世间学佛的精进,那种渴求心怎么样都是很强烈的,压也压不住。但是你实修了,就不一样了。你真正的实修,先不说前面讲的那个空慧,你单单是实修了菩提心,它就不一样了。你发现你会有另外的一种感受,另外一种感知。会觉得这个东西不重要了,会希望周围的环境合和,你希望周围的道友每个人都能开心,希望每个人发心闻思都能究竟。那个才是你心里面最强烈的一个渴望,它就是一种质的改变。这个改变不容易,我们修行人修一辈子,就冲这个目标在努力。等真的能改变过来,我真是很随喜的,我觉得很随喜的。但是这个心态真的能发生变化,我觉得你真的是个好修行人,确实是个好修行人。

所以说,菩提心的修法上师有好多好多的窍诀,当然这个在讲《入行论》的时候已经讲出了很多的窍诀。看一遍不一样,看一遍又不一样,是很殊胜的。

那么上师在这一段里面虽然讲的不广,一个就是讲到实际的。我们如果说真的能有这样的堪忍力,勇敢的去承受别人的痛苦并且能够发自内心的渴求别人的痛苦能远离,哪怕自己痛苦但是别人的痛苦能远离。其实“哪怕自己痛苦”这句话我说出来我心里都是有种颤抖感的,不容易哦,做到这句话,真的很难的。我能做到什么呢?我乐大家也乐,我就觉得我倒是蛮高兴的。能做到自己宁可痛苦让别人快乐的话,那是多么伟大的一颗心哦。你实际去操作的时候会发现自己的心量达不到那个阶段,这个才是真正自他交换的一个心态。我们才做到自他交换哦,自轻他重还没讲呢。这个真的菩提心的发心是特别特别纯净,而且是很勇猛的一种心识。

那么在后面上师就讲到一个愿,我觉得这个针对于尤其作为在家学佛者也是很重要的,就是比较好用。平时自己如果想要在我执上对治,增上自己的菩提心,可以像当时佛陀因地的时候那种,就像《入菩萨行论》里面的这个颂词当中所发的这个愿,就是不管是对我生贪心、生嗔心,乃至对我赞叹对我诋毁饶益我以及危害我,凡是见到我的人或者听到我的名字或者心里面忆念我的人——他当时忆念我正把我恨得牙痒痒,或者说当时忆念我正想到我哪一点好处的,不管是好的坏的,你心里面想到我的,都能够很快的得到解脱。我们要学会这个发愿,这个发愿是大乘里面很殊胜的一种窍诀。虽然说自己是一个很庸俗的凡夫,其实没有任何的功德,但是这个愿力不可思议。为什么这个愿力就能起到对众生饶益或者起到利益众生的作用呢?就是因为你的愿相合了大乘的这种发心,所以佛菩萨的加持就会融入到其中,对众生真的有饶益。凡是见过你的,就比如说我现在是一个烦恼充满的凡夫人,人家见我到底有什么功德呀?没什么功德,对吧?人家听到我的名字这又不是佛的名号,一听到佛的名号的话一下消八十劫的罪业,我的名号有什么功德呢?没什么功德。那么心里面忆念我,你说我们只要稍微忆念一下本师释迦摩尼佛,我们只要忆念一下我们的上师仁波切,它都有功德。那忆念一个普通凡夫人有什么功德啦?没有功德。但是为什么它就能够起到这种利益众生的作用呢?就是因为他发的那个愿是愿不管是对我生贪生嗔乃至赞叹毁谤,忆念我,听我名号,见我本人的人,都能很快得解脱。他这种愿力就会得到佛菩萨的加持,依靠佛菩萨的加持力就能够对众生起到饶益。而又源于你中间起到这个缘起,就是缘起是你在中间做了这么一个延接,你发了这样一个真正的清净的愿的缘故,所以你的功德是得到圆满的,是这个关系。

所以虽然是凡夫人,虽然你相续中没有真正的修证功德,但是这种菩提心的愿会发。这个愿的话我记得我最早学佛的时候曾经就有一位师父教过。当时的时候我也觉得,我说师父发还挺好的,我发是不是有点太自不量力了,有那个想法。后来自己出家慢慢慢慢懂了以后,我就觉得我说的话当时教的这一点真的是很好的。因为我不是说自己特别傲慢,或者自己觉得自己了不起,但是你发了这个愿的话,当你跟任何一个众生结缘的时候,你心里自然会有一种渴求,“如果我的那个愿力在的话,那么这个人见到我,虽然说我现在直接度化他的能力是一点都不具足的。但他以后肯定是依靠佛菩萨的加持力绝对是有解脱的机会。看到我就等于种下了解脱的种子。”我们实际上间接成了见解脱了哦,这个还是很好的,愿力成就的。就是说,变成一个间接的见解脱,虽然本身还没有这个功德,如来藏上的功德是有的,还没显露出来,但是真的起这个作用。所以心里就会很开心,你在世间走一圈,凡是见到你的人种下一个解脱的种子,不好吗?当然好。所以平常经常发这个愿还是很好的,还是很重要的。讲了一个窍诀,上师在这里。平时好好的去用,不错。

那么下面看最后一个颂词,

如此无余过根本,无疑由智而认清,

若仍袒此作狡辩,祈祷摧彼执著者。

通过上面的这些道理,再再分析的话,就了知无余的,没有第二个,就是它。那个呢?过患的根本,就是这个我执,再找不到第二个的。就是反复反复的去思维去观察,终于发现了罪魁祸首就是我执。无疑,再也没有任何的疑惑,其实这个颂词里面几个关键的点,一个“无余”一个“无疑”。就是没有其余的,就是这个我执,首先确定对境。然后没有任何疑惑的,就是它,绝对没错。这个地方要有一个定解。这个了知之后呢,“由智而认清”,这个“智”是指的善知识的智慧,就是我们怎么样会认清我执就是这个轮回的根本,我执是一切过患的根本一切痛苦的根本,一切就是一次一次把我抛到这个轮回当中把我抛入三恶趣当中,种种感受的痛苦的最根本的就是我执。就是认定它的原因是因为善知识的这种开示,善知识的教授,我才有这个智慧力认清。否则的话我们个人的智慧是找不出来的。

所以在这里的话,其实如果稍微再讲细一点,以前我们经常说,为什么外道和内道比较起来我们皈投内道本师为本师呢?是因为所有的——你像印度有多少外道啦,细分的话720种,720个外道。如果说略一点的话,360种外道。归摄起来见解的话不是常见就是断见。那么为什么把他们叫“外”呢?不叫“内”呢?其实不是说我们轻视别人藐视别人,说“外”什么的,不是这样意思。它真正的标准就在于他们找不到真实的解脱道。其实有的时候我们看到那些外道,他也行持十善行持的非常的圆满,而有一些外道他那个禅定能修到三界的最高顶。其实三界的这种禅定他全部获得的话,如果有空慧摄持他马上就能出世间,他的那个禅修力。如果说有空慧摄持,当下就能出世间,他就是差了这一点。为什么呢?在他的见解里面他没有找到根源,说“无我”。就是万法的本性是没有我的,这一点他没找到。所以你看我们以前学一些中观的时候,经常会讲到树棱、圣棱、裸体呀,还有密行外道各种各样。在《中观庄严论》好像也学过吧?就是讲到有一些外道五大宗的一些观点的话,它有的时候认为虚空是大我,有的时候把山河大地——山峰是我的头发、手、腿什么的,他是那样子理解。有些已经细到跟唯识很像了,他就说所有一切万法都是虚幻的,但是只有心识是一个“我”的那个概念。他跟唯识宗的观点一个承许是常我,一个承许是刹那的,就是不了义的唯识他还是承许有一个刹那的实有的那个阶位,他有一种区别。但是这些地方就是外在的禅定功德也很了不得的,唯一的一个缺失就是在于见解上面。他没有像佛陀这样找出万法的根源——没有人我。本来就是没有人我,本来是没有法我的,而且是本来就没有。不管我们现在是做众生还是未来成佛,以前也是在轮回当中流转。其实从过去现在未来的话,一直是不存在“我”的,一直也不存在法执的,只是我们自己的一个错证而已,错误的一个执着。这个道理只有本师释迦牟尼佛——我们这期教法下只有本师释迦牟尼佛才宣说出来。所以说为什么那些外道修的那么辛苦,他们真的是那种苦修的话,我们很多大部分的佛教徒比也比不上,但他们修不出三界的原因就在这里。

所以讲到这个由善知识能够摄受我们教授我们,让我们认清轮回的根本不在其他的地方,不在别的地方,只是在“我执”上面,这是一个大福报。单单就是了知这个词句,先不要修,我们明白这个道理的话就应该尤为的感恩善知识,否则你这个人真的是没良心的,你应该尤为感恩善知识。从古到今多少的智者寻求这个解脱之路,找不到。没有遇到具相的善知识修了一辈子修不出去,为什么呢?就是没有善知识引导说“我”是不存在的,他不懂得这一点,所以他再怎么修也修不出三界。已经修到三界的最高顶了,他还是出不了轮回的原因都在这里哦。所以明白这个“无我”,那是一个最殊胜的福报啦,是个最大的福报。了知原来不存在“我”,这一点是特别特别重要的。

所以是“无疑由智而认清,若仍袒此作狡辩,祈祷摧彼执著者”,这个意思也就是说如果说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还是再再的以自己的习惯自己的习气去维护它偏袒它而为它说话来为它狡辩的话,那么这个原因也是源于我执本身而造成的。所以我们一定要祈祷大威德本尊直接摧毁我执,彻底降伏这个罪根祸首。

后面这个也是,这个“我执”确实是比较狡猾的,它拐弯抹角的把你糊弄过去的话,就是自己能够保留下来。其实这个“我执”要对治它的过程当中是要花出自己一生修行的经历,主要在对治我执上下工夫的话,你这个实修的路就没走错,你这个修行肯定就是有上进的机会。

但是现在有一些,怎么说呢?稍微提两句吧,就是有一些修行他是越修我执越重。而且有些修大中观修大圆满、大空性的,越修我执越重,那个就是什么呢?被我执利用了一种修法。它会让你感觉到一种验相,觉得自己好像始终能安住在空空如也这种不可思议的特别殊妙的境界,然后自己出了一些功德,这时候我执就会起作用。就是本身我们的修法对治力是以我执为目标,本来想射它的,本来是想把它打破的,结果有的时候在修行过程当中人的那个我执时时刻刻都会起到一种负面的作用,你要把握不好,你要起到随顺它的那个这样的一种习惯,觉得“自己修行应该不错吧,自己应该了不起”,就出问题,很容易出问题。这个时候不知不觉当中被我执所转,但是你还意识不到,还认为自己正在断我执呢。

这个地方的话其实以前《前行》全知华智仁波切讲的一个实修的验相最精炼的就是一个人实修到底好不好,你看他相续调不调柔,是不是像棉花一样,出离心和菩提心是不是增上。这个标准没有的话,那他的修行肯定是被我执所转了。被我执所转也叫被魔所转,一个意思。这一点我以前讲的比较广一些,今天只给你们讲骨头。这些需要好好去思维的,尤其实修的过程当中很多时候我们自己是意识不到的。

以前上师讲过好多这个例子,就有些修行人一直是修莲师,结果后面的话莲师感觉他是本尊出现,然后给他授记说你现在可以摄受空行母。他就听了这话结果真的娶妻生子,从这个僧团退出去,娶妻生子之后他所有的境界都消失。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我们只是讲了大概的一种描述好像有这么一个事情。但是其实里面细的当中的话,他就当时他自己的那个执着牵连在当中,被我执利用了才会出现这样的一个后果。如果是一个真正修无我的人的话,他的那种傲慢呀,嫉妒呀,这些以我为中心的那种相会大幅度的减轻。真的是人家把他踩到脚底下都像棉花一样柔软的,他因为没有那个“我”的概念,他不会说是感觉到人家伤害了这个“我”,让他痛苦不堪、痛不欲生,他就再没有这个感觉,那是真正的断我执的那种相。

其实我们用这种分别心的语言在表述的时候相当困难,只是相似的说一说摆一摆,大家稍微依靠这个文句去感觉感觉,真正要想实修那就完全另外一回事。不是说用分别心想着去修,这一点的话我们首先能明白。主要是什么呢?最起码有个自知之明。自己的我执其实挺重的,人家说一句,你自己觉得自己修行好,或者一旦是自己有一种比较重要的职位、身份的时候,别人说一句你就已经很难受的话,那就已经说明我执特别重了。就不要说二话了,这个是虚不得的,不用用这个理由那个理由,“其实我没有这样我没有那样”,再说有什么用呢?你那一个试验一个测验就已经说出自己的我执又翻上来了,你的这个修力也就到这个份儿上,那就认账就好。实修就是要实在一点,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再这样子去画的话都是掩耳盗铃。自己觉得承认也特别没面子,就等于承认自己的我执很强,多没面子的事情啊?然后找这个理由掩盖找那个理由掩盖,这掩盖来掩盖去的话,人家也不会被你掩盖掉,就是掩盖自己的智慧啦。

所以呢,我就是讲的比较白一点。但是这是在平时的修行过程当中能够有一个清醒的认知,那是我们修行的方向,是通过像刚才说的菩提心的修法也好,空性慧的力量,就是依靠大威德本尊的修力通过祈祷的方式再再的断除我执,相当的重要,是这样的。

至于《入中论》的这个教证,其实是特别经典的一个。“慧见烦恼诸过患,皆从萨迦耶见生,由了知我是彼境”,这句话其实我们说“萨迦耶见” 就是指的我执,对吧?那么我们以智慧照见一切烦恼的诸多过患全部是由我执中产生的。那么要由了知什么呢?我是彼境,这个“彼境”就指萨迦耶见嘛,就是说这个“我”是我执的对境。所以实际上这个根本无明的产生,“故瑜伽师先破我”,就是首先我们认为在我们的五蕴身心上面有一个“我”存在,就是由色蕴和受想行识四蕴构成整一个身心的法,这有一个“我”,先有一个“我”的概念。我要说的再清楚一点的话,就比如说这本书吧,我们先有了一本书的概念。然后我第二个紧接着就会有这个书是我的那个执着。就是有的时候比如说我手上拿的这个《修心利刃轮》的书,你们道友都不会执着它是你们的,对吧?那你就不会有执着。为什么我对这本书有执着呢?首先,我先有一个整体书的一个概念,我认为它是一本书。这个前提之下我才会以此而产生属于我的执着,是这个意思。所以我们首先就是源于五蕴有了一个“我”的概念,这是第一步。有了这个“我”的概念之后才会产生一个对我的执着,这个我执就出现。我执出现就会有惑,惑就是烦恼,有了烦恼就会有业,有了业就会有流转的轮回,它就停不下来了。所以呢,“故瑜伽师先破我”,就是为什么说佛教内道它属于真正的内道,只有佛教内道有解脱,其他的外道无解脱的。为什么我们敢这么讲呢?就是因为只有佛教的本师以及内道的瑜伽师们明白此理之后,他首先第一个就开始破“我”在不在。以前你们不是学过《亲友书》,学过这些论典,有一些老班的道友也学过一些《中观》的论典,它都是在分析“我”与“蕴”是一体啦他体啦是能依所依还是具有五项推理,还有七项推理里面有形状,还有聚集,加上这两条,七项推理。为什么要这样分析呢?就是首先先打破“我”,打破“我”了,“我执”就不存在了。就是你没有对这个身心有一个“我”的概念,那么“我执”自然也就土崩瓦解了,就像没有墙,墙上的花纹也就没有了,是一样的道理。所以它首先分析“我”跟我们的这个“五蕴”,这个“五蕴”是一个看得到摸得着的——色蕴是看得到摸得着的,识蕴是我们当下一念一念起的分别它都是属于有为法,全部是属于有为法。就是这个“我”跟五蕴到底是一个什么关系?是同体呢是他体呢是怎么样怎么样,一分析发现“我”找不到。就说明“五蕴”除了一个聚合体之外根本没有一个“我”的存在,“我”不存在“我执”就不存在,以此来打破。这是我口说不存在,不是我说不存在了这个“我执”就真的消掉了,那是要靠实修的。就是“我执”不存在的话就不会起惑,不会起惑就不会造业,不造业不会流转轮回,轮回依此就会打破,它这从根本上断无明而可以斩破轮回的。这是最根本的修法,也是大乘的空慧,说它力量殊胜的原因也是在这里。当然这个是借用《入中论》这个讲到了萨迦耶见的问题,稍稍提起来断我执的这个空慧的方法,给你们简单的介绍一下。

好,今天的这堂课我们就学到这里。

下面把今天闻思的善根以及三世一切凡圣所造的清净善根全部随喜而普皆回向,愿自他一切有情都能够成就究竟的解脱果位。

所南得义檀加热巴涅,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生生世世不离师,恒时享用圣法乐,圆满地道功德已,唯愿速得金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