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辅导 | 《修心利刃轮释》第18课

法师辅导 第一次

圆函堪母

《修心利刃轮》18课法师辅导笔录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诸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

为度化一切天边无际的有情而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这段内容主要是在讲到行持两种他利菩提心的这一部分。这部分非常的殊胜,不管是从世俗菩提心的角度来讲,还是从修胜义菩提心的角度来说,也是特别重要的两个部分。那我们是说,通过修行两种利他的菩提心,可以从很大的程度上面,或者从根本上可以遣除我执,断除自己的这种自私的根本。在讲到行持两种利他菩提心分了一个,第一个是修世俗菩提心,第二是修胜义菩提心,第三是修果回向成办二利。我们今天是在讲第一个科判,这个科判今天是全部可以讲完的。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方面,在讲这段内容之前,上师仁波切在这里也是强调了一些菩提心修法的重要性。其实大家对菩提心修法应该是比较熟悉的。以前我们在《前行》当中是通过四无量心的观修,最终在自相续当中生起菩提心。还有很多道友也知道讲到七个次第的修法:知母、念恩、报恩,还有修大悲、大慈乃至于修作意,就是说意乐方面,最终可以产生菩提心的一个次第。那么这些内容以前道友们也都修过,但是我们说这部分的道理非常殊胜。

我们今天在《修心利刃轮》当中按照达玛绕杰达他的观点又讲到了一些其他的层面。但是里面有一些内容也是——那么这个就是说我们讲的这段内容跟其他的一切修菩提心的修法也有一定的区别。而且你们到后面看到这个内容就觉得讲的非常的高,它的境界还有层次是比较高的。我们虽然说现在作为一个暂时的初学者来说,可能达到这样一个效果还是有一些困难,但是以发愿的方式守持功德也非常的广大。

所以说,上师在前面的这部分也是尤其强调作为修行人要经常性的去串习,把它作为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每天至少能够观修上不要说一个小时,哪怕是十分钟也可以。作为在家居士本来就比较忙一些,哪怕每天能坚持观修十分钟,你要长年累月这样观下去的话,你肯定观与不观是不一样的。平时我们以前学理论,大家都知道菩提心的法相是什么分类是什么,它的道理也都清楚。但是修跟不修是完全不相同的。如果你真的要想在自相续当中将法融入于心,必须要实际去串修,否则你就算闻个二十年,你相续中的这颗发心可能也不一定能真实生起。这是特别重要的一部分。

所以我们首先先看一下今天所要讲的这几个颂词它的含义是什么,剩下的问题就是靠大家自己好好的去努力,正儿八经的去修持它。那么修持的基础当然需要有理论的基础,这个理论我们通过今天所学的颂词让道友们能够了解到菩提心的殊胜性,真正作为一个大乘行人他应该要秉持一个什么样的方式或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态来守持自己的这颗发心。观察自己现在的心态的话,可能觉得差的特别的远,但是我们平时要往这个方面去靠拢,就是常常这样去四维,常常以佛陀因地的一些殊胜的公案来鞭策自己。再再的去思维之后,逐渐逐渐的每天坚持不断地去串修菩提心,那么逐渐逐渐的会在相续当中能够真实生起菩提心的意乐,这是绝对有希望的。

丁二(行持两种他利菩提心)分三:一、修世俗菩提心;二、修胜义菩提心;三、修果回向成办二利。

戊一、修世俗菩提心:

一切过咎归一己,于众生观具大恩,

他所不欲自心取,我之善根回向众。

那么这段颂词就相当于是我们平时观世俗菩提心当中讲到的一些自他相换的修法,这个自他相换的修法也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我们说,想修自他相换的人他的心很堪能,如果一个人的心态太羸弱的话,其实要想修自他相换很困难。作为修行人来讲,要想修自他相换,心其实非常的堪能。因为你如果自己的心不是很坚忍,你连自身的痛苦都没办法忍受的话,你是根本没有那个愿望、压根儿就不想把别人的痛苦自己代受,然后自己的快乐赐予他人。它是在一个心态上面非常坚忍非常坚强的一种状态之下才可以、才有可能有这样的一种力量能够去修持自他相换。所以有些时候有些道友他心里面想的说“我为了让自己的身体能健康,为了让自己的身体早一点好而修自他相换” 完全是两个概念,他的那个心态纯纯粹粹就是希望别人能得到快乐和幸福,宁可自己感召痛苦也希望别人能得到快乐的一种慈悲的力量,非常慈悲的力量。

所以我们讲的这些颂词是实实在在的,你如果真的要想走大乘的这条道,慢慢的去串习这方面的内容。当然如果是想修自他相换,它之前前面有一些前行或者说前因,也就是好好的观修众生曾经做过自己的父母。你把众生看的越来越重,那么你的这个自他相换的修法就会越来越到位。哪怕是一念间,就是一刹那间这样去作意的话,它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确实如此。

所以我们说这个颂词本身字面上当然很好懂,就是将一切世间的“过咎”——不好、过错全部归集在自己的身上,而对众生观为具有大恩德的人。“他”就是指的别人,所不欲面临的这一切,我自心来取受,而我将我的善根回向给一切的众生。这个是一个很明显的自他相换的一个修法,那我们一段一段的来看。

首先第一个“一切过咎归一己”它并不是说只是没有什么理由,反正就是要这样去观,其实佛教里每一段的修法每一段的教义都有它一些真实的理由在。那我们说一切过咎归到自身的话,主要的原因也涉及到一些业因果的问题。为什么当我们出现了世间上一些过错、不好的事情、各种各样的违品,我们不责怪别人不怨天尤人?就是因为我们之前也讲过的,凡是在你身边发生过的这一切的事情它不可能是无因出现的。如果你认为这些因缘对你来讲是不公平的不合理的,已经说明你在那个当下丧失了因果的正见了,已经丧失了因果的正见了。真正的因果正见,他会明白:只要在我身上发生的任何一件事情它都有它的前因有它的缘才会感召于这一世的果。否则无因则不现,就是不做不受,做则决定受,这是因果的一个规律。

所以在这一世表面现象上看起来好像这个事情从表现上来讲、外相上来说你没有错,不是你的过错不是你的过咎,完全是别人的行为不如法而对你做的损恼导致的。但实际上这些是因为这一世为了起现,它要起现的话它不可能天上掉馅饼一样就像无缘无故的在天空中就能生出一朵鲜花来,是不可能的。它也需要一些因缘。我们现在眼睛能看到的因缘就好像我给这个花施了肥料浇了水等等这些,看看是一些外缘,实际上它真正的根本因就是它之前那个种子已经埋在地底下。这个就如果我们前世已经种下了一个恶果或者善果的因缘,那个我们看不到了,所以只看到现在的一些外缘。

有些修行人会感觉到为什么这个事情这么不公平,都是对方的错、都是对方的行为不如法才会导致于对我做出了这样损恼,他会有很多抱怨或者是埋怨的心态。其实我们要了知,这件事情只要发生在你的身上,那么就跟你自己前世的业是有直接的关系的。如果说你不能够承认这一点,那我只能很遗憾的说你目前的因果正见还没有具足。这是一方面。了知了这一点的话,会心甘情愿的将一切过咎归结在自己身上。

所以我们这些颂词的每句话它都不是无缘无故只是做了一个这样的安立而已,它都有它的一些甚深的含义在,有它的道理在。为什么我们就能说,把一切过咎都是归在自身呢?就是因为他前世的业缘、业因所导致的这个缘故,没有别的原因。那么这是前面的第一方面。

然后呢,所以我们了知这个道理之后,如果你要想寻找过错,就要在我执上面。就是所有的过错都是因为我执,或者是因为自己前世所造的恶业才会导致这一切过咎出现在自己的身上。现在也就心甘情愿的接受好了,你怪不得别人,真的怪不得别人。这是我们首先要了知的。

当然上师仁波切在这里讲到《修心七要》,学了《修心七要》的有一个教证,《修心七要》的这个教证叫“罪满情器时,恶缘成觉道”,它这个是将恶缘转为道用的一个特别好的方法。就是在罪业充满的器情世界当中,我们应该要将种种的恶缘转为一种菩提的道用修行的道用。那么“报应皆归一”也是说一切的报应实际上唯一就归在一点,这个“一点”就指的是我执,就是指的我执。所以“于众修大恩”,所以说如果说我们能够放下我执或者说只有放下我执的话才有可能对众生修习大恩心,就真正的感恩众生。其实我只是简单讲一下字面的意思,它里面的含义很甚深,每一句都有非常殊胜的教言。今天因为时间关系,简单跟你们说一下它的含义。

道友们也知道,上师引用的这个教证在这里非常的合适。就是我们要明白,在末法时期,在这种罪业充满的器情世界的五浊恶世的环境当中,我们没办法再去躲避,有的时候躲是不解决问题的。你想躲也躲不了,到处是充满的不悦意,到处都充满着勾心斗角,你根本就躲不开的。那么我们只能是选择在这样的环境里面将自己所碰到的种种的违缘能够转为修行的方便。在这个基础之上要明白,这一切的原因,就是为什么我们身上会出现这种种的所谓的不悦意的现象出现呢?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根本的我执。按照《修心七要》的角度说,主要是因为“归一”,归于一的话就是指的我执。

那上师在讲记里面,《修心利刃轮》的讲记里面讲到了还有一个前世的业。其实这个前世的业的根源还不是源于我执而产生的吗?是一样的。所以呢,我们真正的要对这个我执或者前世的罪业做一种对治力。而且自己在承受的时候应该要心甘情愿,就好像说你曾经犯了罪,把你关到监狱里面,关到监狱里面会感召很多的痛苦,那你埋怨也没有用。为什么呢?其实你是不该埋怨的,因为你自己造了罪业,你就应该要感召这种痛苦,应该受到惩罚。如果说是你觉得关在监狱里面特别痛苦的话,那反过来就要想我以后绝对不能够再造作这样的罪业,就是这样的一个道理。

那同样呢,同时就是说需要对众生“于众生观具大恩”。这句话的话就是我们要将众生观作对自己具有大恩德的人。它这个地方是讲的这个层面,并不是主要是从众生曾经是自己的父母的角度上来说的,而是根据前面这句,就是“一切过咎归自己”。在世间当中我们受到种种的损恼,谁损恼自己呢?也就是众生在损恼,对吧?那么众生在损恼自己的时候,我们反过来要观众生是对自己具大恩德的人,为什么这样呢?因为是依靠损恼我们的众生才最终成就了我们的六波罗蜜多或者说十波罗蜜多乃至于最终才圆满了我们的资粮而成就佛果。这是一个角度,这个角度实际上很重要的。尤其以前我跟道友们交流的时候我说,有些道友真正的自己去串习过,然后真的在心里面尝试过这些修法,在你碰到违缘的时候。当你真的用这些对治力真实的去尝试过去断过,你过去了以后,你会尤为的感恩当时给你制造违缘的那个人。你对他心里面一点恨意都没有,为什么呢?他让你的心更加靠近了这个法,更加的贴近了你的修行。修行的境界依靠这些外缘更加成熟,让它有一种增上的相。甚至于依靠这种违缘,依靠你身心两方面的折磨,遣除了你的业障。所以你再回头想想自己得到的这些是梦寐以求的,平时怎么样座上座下修法都修不出来的一个结果,但我通过这种怨敌的违缘而获得的话,你心里面对他是尤为的感恩,而且绝对不会再生气嗔恨心。

我们看到以前很多的公案,我就不一一举了。每次都是在受违品,就是受到损害的人,当他生起了厌离然后通过精进的修行最终获得圣果的时候,他第一个来度化的就是曾经损恼他的对境。为什么?他知道就是源于这个人使我现在真正的脱离了轮回。他心里是带着感恩心来感恩这个人的,所以说会把他作为第一个所度化的对象来将他度出轮回,原因也是在这里。所以我们现在其实在讲这一段的时候,尤其待会儿我们再涉及到后面这个颂词,大家可能会觉得境界相当的高。尤其是自己直接发愿到地狱当中去度众,这个愿真的是不好发的。没有那样的修行境界,就像我们以前说的,你不能够忍受一点点火星,怎么能说自己能忍受地狱的痛苦?又何谈说到地狱当中去度众呢?那是需要多么大的一种——就是它是需要这样一种修行力,对吧?自在的一种程度,他才能够实现这样的愿望。对于我们现在一个烦恼充满的凡夫人来讲是相当相当困难的。但是我们作为凡夫人可以以发愿来守持,就是用一种愿力来摄持它。实际的行持上面还是相当困难,你要是更是没有修力的话,那么到地狱当中度众只是成了一个特别可笑的说法而已。

所以呢,就是说能感觉到这个作者在修世俗菩提心的这部分讲的境界很高了,他发的那个愿都有点像佛陀因地的时候发的五百大愿一样。那个五百大愿待会儿跟道友们稍微的念几段,你们可以感觉一下佛陀因地所发的那种愿全部都是一种完全放下我执的这样一个情况,唯一利他的那种心态,跟我们现在的心态比较起来相差的非常的远。所以这个讲到境界比较高,所以讲起来的时候还是有点困难,就觉得离自己的心态上面离这个差距还是比较大的。但是不管怎么样尤其第一个颂词我觉得是后面这个比较起来,这些颂词里面算是最好学的一个了,最起码还能沾点儿边,我们还能真正的稍微——我是觉得老道友他会在这个方面是有一些串习的。比如说,当对方损恼你的时候,你自己的心在这个过程当中能够走出来。那么那个时候你会把这个对境观为对自己具有大恩德的恩人,你会有这样的一个意乐在,会有这个意乐在。你会发现我就是依靠他使得我更早的成熟起来了,就是依靠他使得我的业障消除了。我们有很多道友都是这样,有这种经验。碰到一些违缘他真正能按照上师的教言如理如法的过去,虽然这个过程当中身心两方面他都感觉到一种受苦感到这种痛苦,但是他最终还是克服过去的话,他梦里面就会发现自己清业障的一些吉祥的梦相就会出现。他之后想一想,“哎呀,这看来还是一件好事情”。那么对这个人他也不觉得那么讨厌,他说如果不是他显现上给我制造的这些违缘,让我心里面身心两方面感受了一些痛苦的折磨,那我这个业障肯定是消不掉的。他会有一个欢喜心去接纳这件事情。

所以我们在整个大乘修行过程当中,比如说按照《前行》的讲法,你的舍无量心修的不圆满,你后面的大慈和大悲就很难产生出来,他就是有偏激的。现在很多的修行人比如说对于上师对真正的善知识他都特别的恭敬,但是对于众生或者对一些普通人的话,他心里面无法重视。这个其实真的在大乘的理念里面,作为一个大乘修行人的话,在某个程度上众生与佛是平等的。为什么是平等的?因为佛陀主要是在引导自己走解脱路上面起到一个特别大的作用,而众生主要是在就是作为我们修行六度的这个对境方面,让我们尽早的能够清净业障积累资粮这方面祈祷非常大的作用。所以这个没有什么区别。所以上师为什么在这里用《入行论》的这个“修法所依缘,有情等诸佛,敬佛不敬众,岂有此道理?”这句话是说的非常到位的。就是说我们从修法所依缘的这个角度,就是从修法所依的这个因缘,从这个方面来讲的话,有情众生和佛陀的相等的是平等的,他们起的作用是一样。佛陀是指引我们开显解脱道的这样一个殊胜的导师,而众生是成就我们六波罗蜜多的对境,哪一个缺了都不行。

所以当时在《白莲花论》,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因地的这些传记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其实提婆达多他是之前发过这样的愿,他说:“我愿作为你六度的对境。作为你布施的对境我向你求施,求你的妻子儿女,求你的王位、国王、宫殿,求你的头目脑髓。我来求这个。我愿做你持戒、安忍等等这些对境,让你早日成就六波罗蜜多。”所以实际上这个因缘也成熟了,到后面佛陀在整个行持六度万行的时候,一世一世提婆达多都作为他行持修六度的对境,使得佛陀早一些成佛,这一点是没办法忽视的。

所以我们作为一个大乘行人,要知道其实有的时候在大乘的角度来讲,违缘很重要。出现违缘的时候能够让自己的心变得警醒、谨慎,能够让自己更加努力的修行,而且在违缘当中能够有一种成熟相续和提高相续的机会。所以从修法所依的因缘角度来讲,众生与佛完全是平等的。那么如果我们只是尊敬佛而不恭敬众生,这个是没有道理的。所以心里面要有这样的平等心你才能够真正修得起来自他相换,很重要。这是一方面。

第二个讲到“他所不欲自心取,我之善根回向众”。就是说对于其他众生所不欲面临的这些痛苦,我自心来取受。而我一切的善妙功德全部无余的没有任何保留的回向给一切众生,这个是真回向哦。其实道友们有的时候在观想自他想换的时候,他总是觉得“哎呀,凡夫人是换不来的”。确实,我们在学经教的时候也说凡夫人想换也换不来,那我这样去想的话他就觉得敢想。但是如果说我做一个假设,你们要学会这样去观修。假如说你真的能够把对方的痛苦自己取受的时候,你愿不愿意?可能很多人会考虑这个问题。就是你真的把别人的痛苦让自己取受的时候,你自己替别人真实感受这份痛苦的时候,你愿不愿意?你马上就能感觉到自己的那个心到底在哪个位置上了。不要觉得自己好像菩提心发的特别好,自他相换修的特别好。当你真正的这是实际的作一个观想,你真的能够把别人的痛苦取过来自己受的时候,你愿意心甘情愿的受吗?

再有一个,你真的把你自己辛辛苦苦积累的善根确实无误给别人,而且这个给就像泼出去的水一样全部给了,你自己没有,全部给完了,都给众生,你舍得吗?要把这个放在这个位置上好好的去想一下,你感受一下自己的那个心态,你就应该很清楚你的发心在哪个位置上。我们很多人是做不到的,心里面是有退缩的。你真的要是这样子,假如说真的是这样的话,很多道友就不敢这样去做了。我辛辛苦苦培积的福德我全部给别人,我就没有了。就是实际的,比如说我手上一百万全部给别人了,一分钱我都没有剩,有这么容易做到吗?这些善根功德。这个才是实在的。

就是说我们需要检验自己的心,不是说泛泛的发一个菩提心就可以了。就是说我现在很好听了,叫一个大乘佛子,你真的愿意吗?如果有这种心量的人,又怎么可能因为别人暂时的一些安乐、暂时在发心部门当中或者发心过程当中的一个比较优秀,然后超胜于你的功德了,你心里那么难受那么失落,怎么会呢?你都心甘情愿的把你三世所造的一切功德都心甘情愿的给别人了,或者就说给这个对境了,你希望他好,希望他幸福,希望他得到暂时和究竟的安乐,这不是我们菩提心吗?我们平时菩提心都这么发的,对不对?希望把善根回向一切众生,希望他们得到暂时和究竟的安乐。我们天天在发,有的时候发的有点麻木了。

所以我刚才说的这个假设,希望在座的道友们一定要好好的想一想。假如说,对方众生的痛苦确实让你来替他受,你愿不愿意接受?你自己比如说身体病呀痛了呀,遭受别人无因诽谤呀,你的心不堪能,你怎么敢替别人受痛苦?我就说的实在一点。你自己的心都不堪能的时候,你自己承受不了你自己会面临的这些痛苦的时候,你怎么还敢代别人受这个苦?

反过来说,你的心的我执很强,在这种情况下,你怎么舍得把你的功德给别人?我说的是真给,这个才是菩提心。真正的菩提心为什么我们看到这些善知识、这些大上师们、这些殊胜的大成就者们,他们功德培积的那么快,他们做一点点小的善事功德几乎都圆满了,为什么呢?他真的给呀。在上师的心里面,他真的给呦。这就是我们凡夫跟上师的区别就在这里。

我们如果说这个方面再不考虑,自己从来不想,你发了十年发了二十年的心,你还在原地踏步,没有用的。所以有一天要尝试着这样子。就比如说今天咱们这堂课,我们今天这种讲闻的功德很大,然后你心里面在三宝面前发这么一个愿:我今天这堂课的功德我一分都不要了,我全部给别人。最好找个别人能找一个具体的对境,不要说是泛泛的众生,有时候人是没感觉的。你要找一个具体的对境,我希望他比我好。你能给出去吗?心甘情愿的给出去,给一次给两次给三次。最开始的话找一些你觉得能给的人,然后最后再找一些你最讨厌的人,你真的要给哦,在三宝面前发一个这个誓。我觉得你这个地方你要是修过去了,我才相信,我相信你的发心是有进步的。

我就说再实在一点,我在三宝面前我如果这样子去想的话,我的功德是真的会给他的,而且我自己功德就没有了。你就是这样子算,就这样子去算。我的功德我全部给他我一分一毫我不保留了,我就把这次讲闻的功德全部送给他。等到有一天你愿意心甘情愿的送给一个你特别讨厌的那个人,然后你心里发自内心地说“以我讲闻的这种清净的功德,希望这个人暂时能够得到他的快乐幸福,能够获得他的所欲。他现在想求什么让他满足他的什么愿望,究竟让他成佛。这个功德我一点都不要了,全部给他。”如果你愿意心甘情愿这样去做,你会发现你自己的嫉妒心早就已经没有了,你大乘的发心你会体会到它到底是个什么概念。那么以后我们每次在做功德回向的时候,你会发自内心的希望别人好。这是要实在一点的,不能再是那样泛泛的发心泛泛的回向,心里面总是有一个保底,“我知道我的功德会圆满,我依靠这种发心反而我的功德会圆满,我依靠这种发心反而我的功德会得到究竟”。你要是老是有这个保留,这样的一种想法老是在的话,是打不开自己的。所以我就说,我们换一种方式尝试一下,就好像你真的把手里面一百块钱两百块钱甚至于一万块钱彻底给别人了,给别人,你手上是没有钱了。以这种方式你试一下你自己是不是心甘情愿的原意回向,大乘的回向心是在这个基点上的,大乘的自他相换是在这个基点之上的哦。要知道,我们所谓的说“他所不欲自心取”还有“我之善根回向众”,是真实的给真实的取,懂了吧?

所以说这一点不要老是觉得“我功德不会丧失,所以我使劲儿给吧,没关系。我给的越多我功德越满。”那个是修不出去的。要换一种方式,你真实是把功德就是给别人了,你尝试一下你愿不愿意,你心里头是不是觉得舍不得?或者觉得“我自己功德都没圆满呢,我怎么真的给别人呢?”你心里头是不是舍不得?我觉得每个人需要这样去观修一下。然后尝试在三宝面前确确实实发这种愿,今天我给你们讲了这堂课,我就把它固定的定向,我把它给谁,我不要了,这个功德我不要了,我就完全给他,让他获得他自己所欲求的能够欲求圆满、究竟,一定让他以后成就,就是依靠这个功德的力量。你愿意这样去做吗?心甘情愿的付出而且付出之后丝毫不后悔,觉得这个是应该这样的、有这个必要的。

如果说我们串习的心量能够逐渐的往这个方面去靠拢,那你这个自他相换的修法是比较真实的。如果说还是属于那种“反正我的功德不会丢,那我自他想换我修就修吧!依靠这种修法我还能功德圆满。”你要老是这么想的话,你发现你的自私自利我执心很长时间还是哪个样子,不会怎么去的太厉害的。这是要具体、真实的去想,这才是属于大乘的一种直接间接的所行为利他的那种观点。我们所谓的说“为利诸有情,回向大菩提”不是虚假的一种,我纯纯粹粹是为了利益一切有情而回向菩提,绝对没有丝毫的水分在,就是这个意思。没有丝毫的水分,我就是为了利益众生,把功德回向给他们,愿他们成佛的。

这个待会儿我们在后面根据后面的一些颂词看一下本师释迦牟尼佛曾经因地发的大愿。我觉得有的时候隔一段时间把佛陀的《白莲花论》最开始不是有海尘婆罗门发的五百大愿吗?道友们有时间呢,从头到尾念挺长的。但是我希望道友们有空的时候看一两个愿,有空的时候再看一两个愿,那个确实会有一种洗刷相续的作用,真真实实的。我觉得老道友比较方便,对于初学者的话他可能会觉得很难受,就是自己现在痛苦的不行,他刚刚进到三宝的佛门里面,他特别渴求“依靠三宝给我一点幸福吧,给我一点快乐吧,让我的心自在一点吧”。他前面还求这个呢,你这会儿就让他相换的话,他就觉得苦不堪言,“哎呦,这条路不好走。”他心里是不堪能的。老道友就不一样了,所以我觉得像佛陀讲的一些大愿很适合。我们有的时候是稍微的要去品味一下,非常的重要。这是讲的第一个,就先讲到这里。今天颂词比较多,我就不太啰嗦了,到时候发挥的又到了两个小时也讲不完,麻烦。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

如是他众之三门,所造三毒我取受,

犹如孔雀毒增艳,愿烦恼成菩提伴。

从这个颂词往下我就觉得真的是越来越高,他这个要求真的越来越高,这就是对修行人的一个要求,标准的一个大乘行人的勇猛心识才能够考虑的。否则像我们这样心态太羸弱的人都不好意思了,“哎呦,大乘行人应该是这样子的”。再看看我的话,那个心态差的有点太远了点儿,是这个感觉。

他就是讲的什么,如是他众一切众生,三界轮回当中所有的众生身口意三门所造的三毒我来取受。那么取受的时候呢,因为他有办法,这个就已经讲到大乘的窍诀了。就是什么呢?我不是白白取受了,我取受了以后就像孔雀吃毒一样,我能够增上我的修行力,将烦恼变成一种菩提的道伴。他有这种能力,所以他当然想把众生的三毒全部归为自己。

这种修力就真的很高了哦!就是这个人的对治力非常的强,他的心非常的堪能,所有的痛苦、所有的违缘、所有的烦恼全部都可以转为道用,那他乐的吃烦恼。就像我们说的,在我们凡夫人眼睛里看的像垃圾一样的烦恼他吃进去就变成养分了,那他当然多多益善喽,吃的越多越好,他的功德越长越快,就是这样的关系。但是如何把它变成养分?那个真的不是这种对治方法它不可能留存在一个心态特别羸弱的一个相续当中。所以你的心态太弱了,经受不起各种各样的损恼的人,大乘的这些窍诀虽然特别殊胜,但是你也难以用得上。而且这种违缘我们说只能是通过一切上师三宝的加持远离你好一些。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违缘严重了,你就开始走向反面了,你的心堪能不了,就开始生邪见开始生嗔心开始生各种抱怨。心受不了了嘛!人的心承受不了的时候就开始埋怨就开始痛苦,然后就开始后悔,等等各种各样的想法。然后他苦不堪言的时候他会埋怨到道友身上、上师身上、法身上,就觉得怎么样怎么样,种种的邪念就会出来。

所以修行人要把握一个分寸,所以我们讲这个颂词境界非常高,我必须按照颂词本身的教义要为你们来辅导,我们心里面向往的也是自己未来能够有这样一种修行力,这一点的目标是绝对不会变的。但是要知道在实际操作的过程当中还是要观待自己心相续的堪忍能力。当你能堪忍的时候,这样去观修真的是非常殊胜的,确实是轻而易举的就能培积到圆满的资粮。但是如果说你心不堪能,那么还是要找一些比如说祈祷三宝、请僧众念经,用各种方法来遣除违缘,乃至于自己有的时候也需要远离这些违品。用这个方法来护持自心,不至于走向一些我刚才说的反面的状况,道友们要学会灵活运用。

但是我们毕竟这个颂词本身讲的那个意义真的是很精彩的。所有众生三门所造的一切的这种三毒我来取受,我取受之后我会将它直接转为修行的道用,就好像孔雀毒增艳一样。孔雀吃了毒,会更加增上它羽毛的艳丽,所以“愿烦恼成菩提伴”,愿烦恼都能够成为菩提的道伴。我们现在可以以发愿的方式去守持,现在的道友能够达到那个就是“烦恼即菩提”,所有的烦恼都成为菩提的道伴的人,其实不多的。修行人很多,但是真正能达到这个状态的修行人不是很多的。但是我们可以用发愿的这种方式来摄持自己的心,很重要。就比如说造作善根的时候,愿我以后所有的这些烦恼都能够成为菩提的道伴,而不是变成一种真正的单纯的烦恼,能够将它转为道用。

我刚才不是说了嘛,这个地方其实能做到的修行人凤毛麟角,并不是很多,只有心真正堪能的人才能转为道用。但是以前我曾经讲过好多次这个内容,我反过来说,我说修法最精彩的时候就是在违缘出现的时候,那个时候就是修法最精彩的阶段。你看你能不能过得去就在你出问题、出毛病、出违品的时候,不是说轻轻松松的时候看着自己修行好。以前我不是经常说嘛,我说我们自己安安静静坐在家里,摆着本佛书,泡着杯清茶,听着一段佛乐,自己手上拿着念珠念念咒语,看两眼法本,那会生烦恼吗?谁都不会生烦恼。那多高兴啊,多自在呀,多清净呀。这个时候就代表烦恼去掉了吗?一点儿都不能代表,还在那儿,依然如果的安住在你的相续当中。什么时候才能说自己烦恼去掉呢?你不要在家里那么安逸的呆在那儿,你走出门碰到事儿了,那个时候你还不烦恼。别人损恼你了,别人怎么样去给你制造各种违缘的时候,你的心还能够处在安乐当中,而不随着这些违品产生各种贪嗔痴慢疑的种种烦恼,那我能说你的烦恼修的真是不错的,已经修的差不多了。

这个是实在话,所以为什么说违品出现的时候才是修法最精彩的时候呢?因为只有违品才能激发你的烦恼。而我们对治烦恼的话肯定是在烦恼起现的时候对治嘛,烦恼没起现的时候你用什么去对治呢?为什么说清净刹土的菩萨都想到娑婆世界来修行呢?就是因为在清净刹土他想找一个对境——想找一个布施的对境都找不到,想找一个安忍的对境更找不到,谁都那么好哇,谁都修安忍修的特别到位的,他不需要再修安忍,他没有对境。但是在娑婆世界对境多的不得了,所以他们喜欢到娑婆世界来修行,那个修行就走的特别快,这是好修行人的一种象征。

所以我今天在这里说这个话,当然我自己也达不到这样的一个境界,但是道理在交流上面的话确实如此,你不能否认它。我只是说最起码我们——你看啊,我说的实在一点,有的时候尤其你们作为在家人在外面的工作生活环境当中经常会生烦恼,对吧?各种各样心烦的事情,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突发的事件都会牵扯你的心,会牵动你的心。在那个时候我就算是我以前也说嘛,但是我们经常被烦恼打败。上了一百次战场出现一百次烦恼的话,我好不容易有一次我过的还算不错吧,有九十九次我都是跟着外境转,我发火了呀我生气了呀我不高兴了我也跟人家又吵又闹等等。不管怎么样,但是最起码我们心里面有一个数,不像以前那样。以前那种纯粹的就是“他不对,我没错,这件事情就不应该是这个样子”。就是学佛的人他不会这样考虑问题的。就像刚才第一个颂词的第一句,“一切过咎归自己”一样,他心里很清楚,在我身上发生的事情不可能是无因无缘的,只要发生——以前上师不是曾经在课上讲过这么一句话吗?“只要这个事情存在了,它出来了,它产生了,它就是合理的。”为什么上师能这样讲呢?因为因果的问题呀。只要这个事情出现了,它即定时合理的。它没有这个因缘它出现不了,否则的话就是一个无因生果,我就得承许在虚空当中也能生出孩子来。你如果承许万法有因,那么只要在你身上产生了这个事情,不管在现象上面你觉得你是多么的完美多么的正确,对方是怎么样的错,那么这件事情出现也是合理的。因为它跟你前世的业力有关系。

我们如果在这一点上能够明白,那么就说最起码——虽然说就像我刚才说的,出现一百次我还是有九十九次甚至于大部分的时间我还是生烦恼了,我又生气了,我又不高兴了,但是你心里面应该有一个确定的——就是当这件事情出来了之后,你不会像一般世间的人那么去怨天尤人那么去抱怨那么觉得不公平。就觉得这个世界怎么这么不公平哦,这个社会怎么这么不公平啊,觉得好像满大地都是恶人一样。学佛的人没有这个感觉的,学佛人不会有这种想法。他都会知道是自己的问题,心净则国土净的问题。这是自己的心不清净,心的染污才导致自己的环境变得这么复杂变得这么污浊变得这么勾心斗角,你能怪谁呢?你怪不了别人,全部是自己的问题。

最起码我们在这个知见上要立得住,否则这个学佛的坎我觉得都还没进得来呢。因果诚信吗?我们按照上士道、中士道、小士道来说,人天乘最起码的见解的要求就是诚信因果,对不对?修持的话,行持十善最终可以得到十善业果的果报,就是到了人天善趣嘛。这是没办法说的了,这是最低的标准,再没有最低的标准啦。我们按照以前说的九乘啦、五乘啦、二乘啦,你再讲多少乘,最低标准都是人天乘,它都是要因果知见的,因果的正见。所以你这个东西如果立不住的话,你连佛门都进不了,就是连那个门槛都进不了。小士道都算不上,何况还说自己是一个大乘修行人,提都提不成。

所以,我讲的这个意思就是我们有的时候对治烦恼的力度上面可能不这么强,直接能够像孔雀服毒一样,像这个颂词里面讲的,“你看这个颂词讲的多到位呀,那这个颂词讲出来是特别的感觉汗毛直竖的,这多舒服啊。那所有烦恼来说我统统不怕,所有的烦恼都成为菩提的道伴。”说起来是很容易哦,但是我们做起来可能说不一定做的这么圆满。包括我自己在内我也觉得说起来容易,真正违品出现的时候,哎呦,那个急躁啦,这个烦恼啦,这个嗔心啦,什么都会冒出来的。说控制呢,我也想控制,但是好像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但最起码我这个事后反思或者说这个事情当下出现的时候我会最起码有一根弦或者心里面有个提醒会在。你不要老是埋怨说“为什么我碰到这个事情?”不会再这样想了,因为出现它就是合理的,它跟业因果是有紧密的关系。它只要出现就不可能是偶然的,它肯定是各种的内因和外缘聚合起来它就显现了,必定是这样。这个东西我们是没法掌控的。我能掌控的是什么呢?在它出现的过程当中,如何将烦恼转为道用,这是我能掌控的。我最起码这一点知见上面要立得住,然后剩下的问题就看自己用功了。

以前我也说过嘛,比如说头一年你是处在一种生起一百个烦恼你终于能对治一两个,其他的大部分百分之九十八、九十九你都是在生气当中,你都随着境转,然后你心里面还有些不平衡。可能之后想想说“也不能这么想”,心平淡了以后也想想说“也不能这么想,事情出现了的话肯定是有内因外缘的,也是我欠他的吧。”好像自己还能往这个方面靠拢一下。第二年有可能出现一百个烦恼你能有二三十次你觉得你心里真正是用法对治的话,自己能够有一种正知正念不再像以前那样喜欢发火了,心比较平静了,但是还是有七八十次你照样生气了。再这样对治下去,你后面就开始一半一半了。再这样对治下去,你发现你大部分的时间你都不会再生气了,一小部分的时候可能还是会发火,还是会心里有一种飘动,很气愤等等这些烦恼的飘动。它的感觉就越来越像春风一样弱了,不像以前的这种冬风那么寒冷。我们就是要这样走下去的。

就像上师在这堂课最开始就说串习菩提心,每天十分钟也可以,但是长年累月的坚持修下去。上师在后面也还提到了一个,上师不是后面有一个颂词说是法王如意宝以前在87年还是89年左右的这三年的时间,当时在讲一些大圆满法以后是希望当时听法的道友们、弟子们每天至少能够修个把钟头等等的这些。上师也是很感慨地说,如果说从那个时候起我每天真的能够这样不间断的修大圆满的话,那么现在肯定就是说这个境界是怎么样怎么样。当然这个是上师的自谦之辞,这肯定是上师谦虚的一种说法。但对我们凡夫修行人来讲,我真的是有这种感受。就像上师在06年传《入行论》的时候,虽然那个时候是第一次对外,针对外面的菩提学会,有了这个菩提学会,然后开始第一部就讲《入行论》。那时候给我们学院内部道友是一样的上,就是上师希望我们每天能修半小时菩提心。我现在想想我也觉得“哎呀,真的是哦,我不是个好修行人。我如果从那个时候到现在能坚持,现在已经是13年了,就等于是有7年的时间。如果说我在这么长的时间我修的再不好,只要我能够坚持7年,我肯定心里的菩提心是不一样的喽,不会像现在这样的。”但是这个说是这么说,还是没做到哦。这个就是讲到一个串习的问题。

所以我在这里跟大家交流的这个意思就是道友们不要把修行想的太容易,老是想一蹴而就。有的时候我不是说在责怪大家,我这个人真的是菩提心就是没修好,有时候在回答问题、讲课的时候话都比较硬。讲的又直,比较硬比较难听。有的时候在回答道友问题,道友问的是心里面很渴求怎么样断除烦恼,就是我如何断除烦恼。像这种问题其实是最难回答的。因为断除烦恼的话多不容易哦。它是一个长年累月闻思修行的积累,长年累月在佛法中串习逐渐相续成熟的一个过程。真的不是说一学佛就能有一个方法——好,0K,把我这个烦恼就像砍树一样“哗”就没有了。这种的话其实还是很难的,所以尤其是以前好像看了这个问题还好答,现在看了这个问题反而越觉得难答了。因为它不是一下子就解决的。

我不能是高高在上给你们说一两句这种泛泛而谈的话,“你要好好的怎么样怎么样,你要如何如何就能断除烦恼”。我自己都已经学佛这么久了,我对这个断除烦恼还是如临大敌一般。所以这个话就更难觉得讲出口,因为它真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它真的有方法。也就是如果有一个恒常心,有一个持久心,你不要学那么多的法,你不用学那么多用那么多窍诀。你只要用一个你平时最用的惯的,你觉得用的最得心应手,能跟你很相应的,你一修能修得起来的这么个窍诀,你用它十年二十年,绝对断烦恼了。就这么简单。说简单也简单,说不简单就是没有几个人能做到二十年如一日的方式去修,这样的人太少了。但是其实方法不是很难的,方法不是很难的。

我的这个角度就是讲到可能跟这个颂词本身意义来说还是低了一点,因为我觉得直接说“如同孔雀服毒增艳,然后将烦恼转为菩提道用”的这句话是我们每个人的向往。要达到那样的一个状态是需要一个强大的心力的,那个是要实修的。没有实修,所有的话全是空话。你就算精通三藏十二部经教,没有用,这个真的是起不到把烦恼转为菩提道伴的力量,必须要实修。那么这个实修其实不复杂,就是常年如一日的这样去串。就像我刚才讲的,第一年打败了一个烦恼,第二年打败了一小部分,第三年的时候开始一半对一半等等的,我做的是一个例子。我们长年累月这样串习下去,你逐渐你的心相续就能堪能了。但是这种路这个漫长的这样这个路在现代人的社会当中一般人不是特别喜欢,因为现代人太实际了。他喜欢有一种速战速决或者他当下的话就能够给他显现出一个效果来。就像现在的企业,竞争的这些各个的公司部门,都是这样的一个感觉,他们太实际了。你当下要让我看到成果我就相信你我就聘用你,就如同像这种感觉一样。但是佛法其实有些时候我们的这些烦恼的对治实际上需要一个时间段的。就如同在世间当中你必须得要有个十几年二十多年才能培养出一个博士生、培养大学生,那终归还是要走这一步。这个是跟道友们交流的一方面。

那如果说针对这个颂词本身的意义,要讲的高一点。就是指的烦恼即菩提。烦恼即菩提在禅宗当中有这样的一个教言,但是我们说,我说的直接一点,这个不是说贬低显宗。我是很客观的去讲,就是说像这个“烦恼即菩提”的见解在显宗密宗都有,但是真正如何去实现它的那种修法的仪轨、直接修法的道次第,我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使得烦恼当下现为菩提,这种实修的窍诀,赤裸裸的指点的这种仪轨、窍诀,修法的次第,这个在密宗当中确确实实很多的,而且很明显。你就直接按照它的那个要求去修,它这个功德或者说它那个效果像有奇效一样的,特别的圆满。

所以呢,我们从这个角度要知道密宗的殊胜性。所以上师不是在这里说,为什么说密宗当中讲到了——我刚才那个就是说在禅宗里面讲到说“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这个观点的话我就不多说了。这个里面讲到一种轮回所谓的始终的问题,其实也是比较甚深的。密宗里面也有特别殊胜的讲法,但是不是我这里能够跟大家交流的。以后你们在座道友现在有一部分已经开许听上师的《大幻化网》,那么已经听到了密宗的一些见解,不知道你们好好地复习了没有。在学院里面的道友还是很珍惜它的,很多的班级都在下面好好的在学。不知道你们是不是得了以后像宝贝一样的多去看两遍多去学两遍,而不是光是得了一遍就把它放在那里,那个真的很可惜哦。说句实在话,真的是这种心态的话,该拿个板子好好打几下是合理的,太可惜了。好好的在下面去看,因为这个东西不适合广范围的跟大家去交流去讲的,这是不合理的。所以自己得到了以后呢,多花一点工夫,应该要比《前行》花的工夫多才对。好好地去多思维思维多去看几遍,要知道你要从当中能够体现或者能够体会到显密的区别在哪里,你对密宗会生起一个尤为不共的信心。那么最晚是在十六世当中,我们前面不是讲到九乘的时候讲到它那个功德。你像无上瑜伽的话都是可以即生成就的,那么最晚的话像事续它也是在十六世当中能够得到相应的解脱,功德不可思议哦。不但功德不可思议,所以得到这些密法是特别殊胜的。我们在知见上面具足,它就是一个闻解脱,就是一个见解脱,就是一个系解脱,很殊胜。了知这些道理的话,不要随随便便觉得好像没什么嘛,也没什么嘛。这种想法那我觉得还是不听好一点,这个是很重要的。这个就不讲了,有些密宗的观点不方便在这里跟大家交流。

那么至于说为什么密宗当中有降伏、双运这些内容?其实密宗里面就是很多世间人他就看到外在上那么所谓降伏、双运,觉得一个是嗔心一个是贪心。其实密宗这些内容,尤其是上师今年所讲的《幻化网》里面不是就讲到有一堂课专门跟大家解释了这个双运和降伏的一些道理,上师讲的也非常广。也就是我们说的笼统一点的话,如果有人认为像密宗这么高的一种宗派,见解这么了义的、能够即生成佛的一种宗派,如果把它的这些修法还能够安住在那种世俗的、世间的、庸俗分别心的一种修法状态当中的话,那就是说这个人太愚痴了。这个是让人可以成佛的法门,不可能跟世间的贪嗔之心来划一个等号。这本来就是想一想都是不合理的,不可能是这样的。它这个是直接是一种借用贪嗔烦恼的方便转为智慧的一种方便方法,至于说怎么转,那就是密宗的窍诀。就是怎么个转法,这个真的是要通过密宗上师的这个指导,直接的这种窍诀来教你。

但是道理上面我们这样去说的时候,它是这样的一种方式。而且这个所谓的双运,实际上是一种智慧和方便无二无别的这个意思。我们要知道它的这个表象,知道它里面一些甚深的含义。我只能是退一万步来讲,在不了解密宗、对密宗不生信心的前提下,那就放舍也可以,不要自己随便的去诽谤。那么如果说对密宗有信心,尤其我觉得像老道友,既然说能接受《前行》的这种学习,那么《前行》是大圆满的前行嘛,那么对密法应该是有一定信心的,自然对密宗的一些见修行果——以后有机会,我还是希望你们好好的把加行修完,最好是能够听闻上师用汉文给我们详详细细的解释密宗的一些见修行果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需要先了解,了解了之后的话,我相信每个人她都会真正知道密宗的殊胜性,他不会再生起这些邪见,这些邪见都是因为不了知而产生的。如果你懂得了密宗的这些见解、修法,它实际的这些内容的话,不可能生邪见。因为找不到任何生邪见的理由,太殊胜了。而且跟别解脱戒没有丝毫丝毫的相违之处。这些我们真的心里头无误了知吗?心里头没有任何疑惑吗?你自己能够自圆其说吗?全是问题呀。那么这些需要通过善知识的教授才能够知道,才能够了达。也很重要。我就讲这一点点。

那么还有一部分我再提一点。就是说,因为上师在这里讲到了烦恼即菩提实际上是现象和实相的关系。我觉得可能老道友这部分的话因为你们以前一次学了好多门,我当时的话也觉得“哎呀,我们是不是学的太多了。”觉得有点杂,学也没学精。但是现在的话我感觉老道友的知识面确实广一点,虽然说学的不精,但是精华的部分大概都了知。你就比如说讲到这个有些道友跟着也学了一些《中观》、《因明》的这些学科,学了一部分,那么有些就知道所谓现象和实相是什么意思,本质和形象是什么意思。

其实用一个很好懂的比喻就好像水和冰一样,就如同海和波浪一样的关系。其实众生就是所谓的烦恼和菩提,或者众生和佛,就是这样的一个关系。那么用水和冰其实特别好理解,因为这个在密宗里面好多的密宗的论典当中经常用这个比喻,当然里面具体的内容我也没有什么资格讲。单单从这个比喻帮助你们来理解烦恼即菩提的话,那么我们说其实当水温度太低结成冰的时候,那么冰的状态跟水的状态不一样,对吧?甚至于这个冰它还是有杀伤力的,锋利的那种冰它还能砸死人咧,对吧?而且它是坚固的,是特别刺骨的特别寒冷的。但是你说这个冰的成分除了水之外还有没有一个别的冰的成分呢?没有,它就是水,是吧?那么这个其实就是讲到说众生就犹如冰的状态,佛就犹如水的状态,我们的修道的过程如同化冰的状态,就化冰的一个过程。其实这个冰它自己的本身除了水之外什么都没有,它本来就是水,就是这样的一个关系哦。这个就叫做烦恼即菩提的那个见解方面相似的去理解。这个烦恼显现上面去理解好像是一种贪嗔痴,特别麻烦的东西,但实际上它除了是菩提的自性再没有其他。不过这个我已经讲得比较……就讲到这里。就是这个是我们第二个颂词,实际上它是从修法上面能够将这个烦恼转为道用的一种修行方便,非常的殊胜。

下面我们来看这里面的一些教证也很好,像《大庄严法门经》里面那个“烦恼如电,一念不住;烦恼如风,体性不生。”这些教证非常殊胜,道友们好好看一下,好吗?

下面我们看,

我之善根施众生,如鸦食毒以药复,

掌握有情解脱命,愿速获得善逝果。

就是我所造的三世这些善根全部施予众生,我希望这些颂词里面道友们真的自己——已经是老道友了,可以静下心来好好的观观自己的心,发自内心的去想想我刚才设想的问题。你假如说你把你今天好不容易造作的某种善根真真心心的我就现在在上师三宝面前这样发誓观想,我想把这个善根给一个人。你不要先说一切众生了,你选择一个人看你愿不愿意。一切众生很笼统,有的时候有些道友们一切众生愿意给,但是我给你指出一个你特别不喜欢的人以后,你会发现你不愿意给。那么这个一切众生就是个虚的幌子了,就是不是实在的东西。他是要有根基的,先愿意给一个你喜欢的,还有一个你没感觉的,再找一个你讨厌的,你真的愿意给出去,然后再往外扩展,最后是缘于一切众生。应该是这样的。

我们在《前行》里面修法的时候上师都这样讲过的。先缘一个众生,否则的话你那个一切众生就是一个特别模糊的一个总相概念,你发现你给个别众生的时候你反而不愿意了,一切众生你反而愿意给。这个实际上是很颠倒的,这个就变成自己骗自己了。什么叫一切众生愿意给,个别众生反而不愿意给了呢?你自己都觉得说不通。但实际上你心里面就是不愿意给的。这个是没办法,你发现你要是找一个跟你现在正好疙疙瘩瘩的特别不舒服的一个人,你愿意用我们今天下午你看我们花两三个小时在一块,你们也不容易,对吧?在这里听完了一堂善法,然后你觉得心里很开心,带着信心和意乐听完了一堂《修心利刃轮》的辅导。听完之后呢,很生信心,清净的话功德是最大的嘛,讲闻的功德本来也是最大的。你把你这堂课的功德,而且你最开始是发了菩提心的嘛,你以菩提心摄持那这个功德非常广大,你全部给某一个人,你自己丝毫不保留的时候,你觉得你心甘情愿不?要这样去修,不这样修我们始终是没有根基的。你修一辈子菩提心你发现你都是一个虚的东西,你发现你的我执轻不了,还是那个样子的。所以我们要实际的去让自己的心要有一种感觉,今天我就在三宝面前发誓了,我就是把这个东西给别人。现在我给你们这样讲,那我待会儿我自己也这样观想。我在三宝面前,我把我今天讲课的这堂功德我要给某个人,给一个让我最犹豫的那个人。我看我能不能把它发自内心的我就给他,我希望他能够得到他想得到的那个所欲,希望他能够快乐幸福希望他能够更加的飞黄腾达。我要这样去尝试,是不是心甘情愿。你要去观察自己体察自己的那颗心,你是不是心甘情愿。

那以后的话就是你在这个方面做得纯熟了,你修的纯熟了,你心甘情愿了,那你见到他你还会觉得别扭吗?你见到他你还会觉得“哦,他又开始损恼我,他又在背后说我坏话了。”你还会气得要死吗?你还在把功德给他耶,是不是?我们这个心态一定要自己去琢磨,然后自己去体会。你要是这一步走出去了,我相信你每一次说我愿意把功德给一切众生愿他们能够幸福安乐愿他们能够快乐,愿他们也能够值遇大乘佛法,最终能够获得解脱。我相信你那是发自内心的,而且你是不考虑自己的。有的时候甚至就是比如说,我们有的时候自己的烦恼特别重,对吧?自己烦恼特别重,但是在座的道友因缘都很好。烦恼重的同时,你还有培积福德的机会,还有随顺上师弘法利生事业发心的机会,很多道友有这个机会,这就是一种善恶参半的状态。我们有时候说这颗发心比较清静,而且你常常这样去串习,你的心力如果强起来心力比较大的时候,有时候即便是有烦恼的情况下你会有那种意乐,“哎呀,我反正现在自己的修行状态其实并不是特别好,但是我在做这件善法的时候我已经是比较糟糕了。但是我希望借着我参与进来这件善法的力量,我希望其他的人能够好一点,希望他们能够快乐幸福。那我觉得即便是我现在心的状态还是有很多烦恼,我有这么一个愿力真正的能够发出去,我这辈子也不是虚耗的。”真是这样子的。这个其实就是体现出我们说的真正的一些菩提心的修法,它很实在,它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东西。所以,我希望在今天我们讲世俗菩提心这部分的时候,道友们借着这些颂词,殊胜的颂词,细细的去体会,好好的去想,然后试着这样去观修。真正把那颗心发出来是最重要的,再泛泛而谈,一张口“哎呀,我要学地藏王菩萨的发心。”那个东西很虚啦,这个东西谁都会发,只要有口的人,只要会说话的人谁都会讲,关键在你心里面起下一个什么印象呢?你发现你发了那颗心你还是很自私,你不觉得这是个问题吗?你不想解决这个问题吗?我想解决。我觉得这个东西解决不了,我心里面的那份自私的时候,我就要去考虑我怎么去解决它。所以要换一种比较实在的想法,什么东西能触动我的心。就像我刚才说的,我给一个人回向的时候我发现我反而不愿意了,我反而有点犹豫了,我真的有点犹豫,我的功德就没了吗?我以前真的会碰到这种事情的时候,你确实承诺的时候,那会儿真正的心里面还是有点儿犹豫的,心里面还有点儿拐弯的想法:“哎呀,那我是不是回向所有众生,这样反而好一点呢?”一个众生有利终归不如所有众生有利大呀肯定,给自己很多的理由。其实根本的点子上还是在于看这件事情我亏不亏。因为功德要给出去了嘛,那我当然想要得到一种最大的收获,我看我自己亏不亏。实际上自己反复反复想的话,才知道原来我的落脚点还是在那个地方,还是在哪里。没办法哦,你不承认不行。你反复的想想你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态?为什么会在这块儿犹豫然后想东想西呀?然后想着这样好不好那样好不好,就是给的不痛快,因为我找的那个人让我不痛快。这是最简单的一个原因是在这里头。如果说这个人我比较喜欢,说不定给就给出去了咧。这个就已经体现出其实我们自己的发心其实是打了很多很多折扣的,要观察。不观察的话这个心很难修的出去,当然这个又讲偏了。我刚才说的这个意思,就是我们自己实际的那个。你像刚才讲的第三个颂词说,我的善根施给一切众生。这句话说出去不得了哦,我三世所造的善根全部的善根——过去世的已经造的,现在正在造的和未来将要造的,我全部都已经提前把它舍出来了,知道吗?我们未来造的善根,我未来将要造的善根我都提前把它用出来了,把它用掉了,给谁呢?给一切众生——我把它给一切众生,我不要了。这种想法我们愿意吗?相续中有菩提心的人就愿意。

所以前段时间,当然不过是上师老人家讲密法的话,有些道友听不到,但是课前的那一段有些听到的道友我就随便说一下。不是上师说他坐了十多个小时的车到哪个藏地的某个地方讲了两堂课,然后又开了十多个小时的车回来,半路上车还抛锚了。然后上师跟司机又在半路上面折腾了半天,终于筋疲力尽的回来了,回来以后还给我们坚持讲了一堂课。但是有的时候我就觉得我们自己把自己放在那个位置上,然后上师说是特比特别的辛苦,我们也知道坐车十多个小时其实是很累的,去十多个回来十多个。然后老人家本身的事情又特别多,本身就特别的忙,然后学院这边的讲法还不想中断。那么路上加起来就将近有三十个小时的这种时间耗进去,光是在车里面这么一直颠簸颠簸坐来坐去,就为了讲两堂课,就为了他们能够承诺说不杀生。那我们虽然知道这件事情很好,但是如果落到自己头上,自己已经忙得一塌糊涂了,已经很辛苦了。然后为了那么一个一堂课两个小时,为了这么一个过程,我愿意在路上费三十个小时付出,有多少人能够经常这样去做?但上师老这么做。而且上师说嘛,一想到他们承诺不杀生,一想到那些放掉的牦牛,上师觉得再苦再累受之如饴,甘之如饴,他就觉得很幸福。他为什么会产生出这种幸福感,这个地方我们老道友一定要把自己好好的去放在里面观修一下,很重要。

我怎么会体现出幸福感呢?我们的感觉是什么,我自己的感觉是什么呢?我也想发心,我也想协助上师的这种弘法利生的事业,但是我在发心过程当中如果我太忙了,而且如果我累过头的时候,我就会抱怨。我说的实在话,我这个人不是说特别调柔的,说句实在话。可能你们听的我的声音比较调柔,实际上我有的时候脾气还是挺大的。一急的时候事情一多我累的时候,然后这事情中间再出点儿差错,然后不按照我的思路去走的时候,那这个嗓门就开始大了,就开始急了,也不管得不得罪人就冲出去了。这个东西它是自然的一个反应,累过头的时候就开始想打退堂鼓,而且有很多很多的理由。我自己把自己摆在里面,为什么我就没有那种特别快乐的感觉?原因在哪里?我的那个心没有那么慈悲,就是这么一个原因。虽然我做的这件事情我也知道对众生有利益,有很多的功德在,我都知道这个,这个我很清楚,但是我还是会发脾气,我还是会打一些退堂鼓有的时候。尤其是碰到一些违缘让自己再憋点儿气儿的时候,那个时候退堂鼓就打的更响了。得找个地方出出气,有的时候要想点儿别的办法把自己的心调整调整,然后再出门再去面对这些事情,就得要想点儿办法。这是什么原因呢?利心不够的缘故。

为什么上师在累成这个情况下,你觉得上师浪费时间了吗?在上师的那个心态之下真的不叫浪费时间。虽然在路上用了三十个小时就为了两小时的课,而且还有点危险,路上还车抛锚。有的时候我们还会想别的呢,上师这么大福报者,然后上师的心态这么清净,完全是纯粹的利益众生的一种发心。他已经说是只要众生能够有一丝安乐他什么都可以付出,做到这个份儿上怎么还会车抛锚呢?有些人也会这么去想哦。这个就说对因果的问题还是有些疑惑在。我以前经常说道友们老是觉得我精进修法啦,我天天祈祷护法啦,我供养三宝啦,我做了好多佛事啦,为什么我还会遇不幸呢?一个道理。所以说,这些道理我们说出来简单,但是自己把自己放在其中你会感觉到那个心的差距,你会感觉到上师的悲心的力量特别重。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他只要看到众生快乐他自己付出多少,自己哪怕是受冻了哪怕是辛苦的要死,回来以后看着眼睛也肿脸也肿,然后还坚持着要讲课,还是不舍得这个讲考还要坚持到底的。那个感觉就觉得“哎呀,上师怎么能够坚持下去哦!”就是为什么一定会这样子坚持下去,常年如一日这样去坚持,什么力量支撑着他呢?因为上师那个悲心重的缘故,所以他做这件事情他会觉得尤为的快乐。看到众生幸福的时候,看到众生能够按照他的这个——就是说依靠他的方便能够止恶行善的时候,他那份快乐远远胜过了他的疲倦,远远胜过了他的这种奔波,所以他能够一次又一次的去做。要我们的话,做个一次,我下次再不干了,就是这个想法。这个就没办法,这就是一个心力的问题,而这颗菩提心或者这颗慈悲的心是我们正儿八经要实修修出来的东西。

所以我刚才讲 “我之善根施众生”,不是那么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愿意把自己的善根全部施给众生吗?你愿意吗?看到众生依靠我们的善根得到安乐的时候,你的那份幸福感超胜了你心里的这个我执的恐惧,有没有达到那个量?这是要靠实修的。光是一个口头的发心是得不来的哦,光是口头的发心根本是得不来的,这两个差距很大哦。

所以到后面就如同,我把善根施给众生让他们能够得到幸福和真实的利益,就如同“鸦食毒以药复”,就是乌鸦食了毒本来是要丧命的嘛,乌鸦没有像孔雀的能力能够消化毒药。但是乌鸦食毒本来丧命但后面我们又通过一种方便方法,就以这个药物解除了那个毒药的力量一样,让他们恢复。这个实际上就是指的,我刚才把善根回向给众生的力量,依靠我的善根回向可以让众生让他本来是吃了毒中毒的一种痛苦,让他用这个药恢复过来一样。意义上面就讲的,其实如果我们这种善根回向,可以让众生——本来所有的众生他不是老是行持一些贪嗔痴慢疑的种种的烦恼,那么他会造恶业,对吧?那么通过我们的善根回向的话,就可 以消除他的那个恶业,可以让他暂时得到快乐。所以看起来有时候说众生造作不善业也没看他得到——恶业有一种力量其实是跟我们的回向善根有关系的,真的有关系。我们善根你承诺回向给众生,就可以减轻他的业力。

那我们大乘的基点之上是在这个位置上再不会考虑自己的得失了,大乘的基点真的很高哦!他那颗心特别的柔软特别的坚忍特别的慈悲,这个是一种大乘菩提心的相。就是当时我们的这个心态不是在考虑自己的得与失,而是唯一就关注的是众生依靠我善根的回向我拼命的造善根我把善根都给他们。他们虽然是愚痴,但是他们借用我善根的力量能够得到暂时的一种顺利、平安、快乐、幸福,究竟的话让他们一定能够成就佛果,这个是一个发心人的真实心态,他的心全部是系念在众生上。

那我换一句话来讲,你要知道这个人心里面把众生看的多么重要。以前我在给你们讲一些《前行》里面讲菩提心的时候,我说其实一个大乘行人真正的相续当中有菩提心的人,他把每一个众生就看的像宝贝一样的。他是因为珍惜,所以才会放弃自己而去爱别人。所以跟我们发心的那个心态差得很远,我们那个心达不到这个量,所以感觉不到菩提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才会有这种说我发心多年感觉好像没什么变化一样的,也没有觉得怎么样。那是因为我们没实修,这个菩提心是要修出来的。真正的这种修出来的量就像这个众生——我以前是这么解释过一次,我说为什么我们每个道友都喜欢跟上师在一起?都喜欢靠近善知识?因为你跟上师在一起的时候你能够尤为的感觉到上师对你的那份尊重那份重视那份真爱那份呵护那份关怀。为什么我们每个人,还不是说对一个人有这个感觉,作为弟子的身份来讲,只要跟上师接触,他每个人都会有这个感觉,他觉得自己在上师的心里面是与众不同的。为什么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个感觉呢?是因为在上师的心里面看众生看的重要。所以在上师平时的自然的那种说话呀、语言呀、行为呀、一个微笑呀流露出来的这种给别人的感受就是这样的感觉。所以每个众生都会有一种被重视的感觉,所以咱们喜欢黏上师,喜欢跟上师在一起,觉得很幸福,原因就是在这里。

而我们给人家的感觉,人家巴不得躲得我远一点,为什么呢?因为我心里面这个东西实在是太少了,谁看了我就觉得有点儿害怕。就是这样的,完全是相反的,这个装也装不出来,它都是心里面的一种力量。所以呢,只有是在上师那颗柔软的心里面他把众生看的如此重要。所以上师能做到,就我们听上师表达出来这个当时他跑去讲两个小时课在路上奔波了30多个小时这个事情的时候,在放到上师身上觉得又自然又自然流露的那么一个心。而且他那个小小的事情很能打动人,给很多在场能听到的道友就会有一种感触在,你自然就能感觉出自己的心跟上师的心差距太遥远了,而且你还装也装不出来的。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在上师心目里面他自然引发出来的,他的悲心如果说很重,那么他的这个心态就会落在众生的身上,那他就会自然而然觉得我只要对他们有利,我怎么付出都可以,我怎么样辛苦都是没关系的,非常的自然。但是我们做起来为什么这么艰难呢?就是因为心里面首先这种慈悲的力量没修出来,在我们的心里面众生并没有放的那么重要。众生像宝贝一样吗?没有。我说的不客气一点,就是我们自己像宝贝,我们感觉就是这样的,就是我最重要。我的解脱、我的幸福、我的快乐、我的成就、我的功德增上,我最重要!

所以在上师面前咱们凡夫人也经常喜欢表现自己,原因在哪里呢?因为我重要嘛!所以他从里到外方方面面他也会表现出这么一个特征来,而上师也只能看着说“这个人还没成熟呢,还像一个小孩子一样。”就是这样的。所以什么时候能修过去,靠实修,靠这种扎扎实实的这样一种实际的串习力自己去体会。当你的菩提心逐渐产生的时候,你发现你的心已经开始成熟了。所以这个菩提心是很重要很重要的。这个东西有了,什么都有了。这个东西没有,什么都还没有。心也没有成熟,修法的那个门也还没迈的进去的,肯定是这样子的。

这是我讲的这部分,希望是通过这种表达方式能让你们有相似的一种感受。以后再对菩提心的这个问题上面你会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你才发现原来这颗心是如此的美妙,如此的这样不可思议的一种境界,不是我们想当然的“为利众生而成佛”,好,一个概念出去了,“我发了菩提心了!”实际上的话自己其实根本还没有感觉到菩提心到底是怎么回事,其实我们很多人是很茫然的,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是这样的。所以说,脚踏实地的去修很重要哦!

所以这个颂词的本身的那个意义上面,作为一个真实的发了菩提心、具有菩提心的大乘行人,他是有这样的一种愿望的,他希望通过他的这种善根的回向,三世一切善根的回向,回向给众生,希望依次能够解除众生相续中的五毒,然后暂时让他们得到一些安乐。就像已经服毒的乌鸦以这个药物恢复一样的,接触他们的五毒带来的痛苦,并且最后的话“掌握有情解脱命”,就是掌控所有有情众生解脱的命根,最终“愿速获得善逝果”,愿他们决定迅速获得善逝果。所以他的这个心思一味的、完完全全的是落在众生暂时和究竟的安乐上面,而不会主要考虑到自己。那个心很堪能哦!

对于我们来讲的话,尽量的以愿力来摄持,然后脚踏实地的修行,我觉得还是落在实处。你再碰到具体的事情的时候,逐渐的以他人为重,然后自己怎么样都可以,或者说看轻一点。包括在跟他人交流的时候,以他人为中心,而不是老是希望别人来听自己的故事。方方面面都可以来锻炼这个,就是这个角度上习惯性的去看轻或者说忽视这个我执,忽视这个“我”,然后去注重别人。说起来容易哦,但是我自己还是蛮惭愧的,我这个方面做得并不好,我只是挺会讲的。你们懂的这个意思的话,如果说有道友真正的能在这个方面实际去串习,我也觉得我是有功德的。虽然我自己做也没做到这一方面,没做到这一点,但道理上确实如此。大乘的菩提心非常非常的殊胜,我们只要去实修,你去体尝到它的那个味道的时候,哎呀,你觉得这个心真是太幸福了太圆满了。

所以说上师仁波切以前在《入行论》还有在《前行》里面才会说这么一句话嘛,“只要我相续当中有一个真实的菩提心,只要我能够生生世世的利益众生,我成就不成就都没有关系。”哎呀,以前我看了这句话我是怎么样都纠结,我还老爱想,我看了这句话我就停在那儿我就想,“哎呀,上师这样说为什么呢?我成就了多好哇?我成就了就OK了嘛。我自己解脱了我怎么度众都方便呐!” 为什么我们说成不成就就那几个字的话实际上让我心里面犹豫了很长时间,不敢发这种愿。我觉得成不成就对我来讲有很大区别的,我也想利益众生,但是我觉得成就了以后利益众生是最保险的,就是这个想法。这就是因为心量的问题,这是自然的。就是你的那个心没有修出来这份慈悲的力量的时候,你就会很恐慌。你看到这个词句你都觉得很恐慌,你觉得很不牢靠,有种不安全感。但是当你的慈悲的力量修到那个份儿上的时候,当你把众生看的越来越重的时候,上师讲的这句话是特别特别精准的。真正的这种相续中有菩提心的人,他就是这个想法。只要我能够对众生有饶益就可以,我成不成就没有关系。这个是真的是不是虚的东西,你实际修出来你才会有那种实际的感受。我们是讲是能讲出这些道理,方向的话是朝那个方向去努力,但是没有修出来的话,这个也是骗不了人的。确实自己也没有修到那个量上面,差的很远。这是这方面的一个道理。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下一个颂词,

终究我与父母众,未于密严证觉前,

以业漂泊六道中,愿彼此间怀同心。

后面的几个就是说,愿我与一切众生在还没有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之前,这个“密严证觉”,“证觉”大家都知道是“圆满正等觉”对吧?“证悟”、“觉悟”的意思。那么“密严”的话就是我们提到的一种密严刹土,“密严刹土”的概念听了这次《幻化网》密法的道友应该都知道了,都懂得那个意思。没有听的话但是我们在《前行》里面其实也讲过,我要是简单的提一下的话,所谓密严刹土没有一个具体的地方,没有一个具体的方所,而就是指在你获得成就的当下,就是个密严刹土,是这样的一种。实际上它就是——怎么说呢?因为密宗的那个五圆满都特别的了义,它都没有一个具体的好像说一种形象、一段时间。我们讲的本师圆满、眷属圆满、时间圆满、处圆满、法圆满这个五圆满,我们密宗的那个五圆的安立满特别的了义。其中说到这个比如说处圆满就讲到密严刹土,它就是一种自性刹土,是一种最了义的自性刹土。那我们这个地方就从——其实显宗里面一些了义的经教也有这个讲法,就是你在成就的当下就是你自己的清净刹土,这个就是所谓我们先理解的一个简单的“密严刹土”的含义。

其实在密宗的五圆满当中还有一些更甚深的意义,这里就不说不在这里交流了,以后你们有机会好好的修完加行之后呢,有机会听闻的话,肯定会赞叹会感叹,觉得惊叹密宗的一些殊胜性,它讲的真的是很究竟的。

那么这个密严刹土在我刚才解释的层面上面就可以了。就是说对于这样的一种我和一切有情在没有最终获得密严清净刹土已经圆满正等觉果位之前,愿以业漂泊于轮回当中的这些众生,愿彼此间怀同心。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愿彼此之间全部都能够怀有一种同等的心。同等的是什么心呢?跟我一样的这种发心。因为我的发心是什么呢?我希望在我的生生世世当中,在我的六道整个轮回过程,在我生生世世当中不舍弃菩提心,真正的具足菩提心。那么希望与我一起的这些众生、所有的这些众生都能够同怀此心,就是“怀同心”的意思,全部都怀有一样的这颗心,是愿自己真实具有菩提心的这个发心。

这个也是很重要的,它是因为讲到了一个所谓的“漂泊于六道”。这地方就是有一个可能性,我们一定要知道,这种颂词其实讲的时候我确实觉得针对老道友讲还是比较方便的,对于刚学佛的道友讲会给他们带来一种恐慌感。就是指的什么?我学佛了之后我有可能还会在六道当中流转,在地狱、饿鬼、旁生、人、阿修罗和天人的这个六道当中继续流转,很多人一听这个就慌神了呀。因为他祈祷三宝唯一就想着自己不堕落嘛,祈祷三宝不堕落能够享受人天的安乐呀。所以说你跟他这样讲的时候他觉得佛法特别不牢靠,第一个印象他就觉得想打退堂鼓,他想找别的出路去了。就是对初学者讲这些颂词感觉真的有点太高了,他们无法接受,他们心态还落在那个人天乘的境界当中的时候,他根本没有办法接受这些颂词,他心里就不自主的就开始排斥。

但是我们作为这个已经学了很长时间的老道友来讲呢,这个颂词真的是值得我们考虑的。如果说我通过精进的、如理如法的学佛之后,我还会漂泊于六道,还学不学?这首先是一个问题,你要能不能接受的问题,想清楚。所以大家对这个颂词,提前预习过的道友都知道这个颂词很殊胜,因为上师里面举了一个特别精彩的不变金刚的公案,这位尊者他自己能回忆其他两百是的每一世每一世的转世。而且他变成马的时候他还能禅修,他变成羊的时候他是被当场打死的,他变成一些虫子的时候他还能回忆起他虫子的形状是什么样的,他还回忆起他以前变成飞禽,飞禽的形状是什么样的。他全部都写下来了,两百世呀。你想他变成马的时候他都能够带着其他的马禅修的那种情况的话,他还能不间断的禅修的这种情况,就说明他变成旁生的时候他没有忘失自己的修心哦。这样的力量为什么还能导致于他变旁生呢?业力不可思议哦。

乔美仁波切跟他不是有甚深因缘,因为这位尊者实际上是乔美仁波切的一个亲戚嘛。当时他变马的时候乔美仁波切也是其中的一匹马,几百匹马中其中的一匹,而他是最好的一匹,结果就还是让主人给打死的,对吧?你想嘛,这种痛苦的话我们想一想都觉得无法承受。然后后面好像是他变成羊的时候,其实乔美仁波切也是变成了其中的一只羊。

这个内容的话我们要去理解它,我们走这个大乘的修道,最终的目的还是我以前说的那句话,佛菩萨给我们的承诺不是说是给我们承诺说我一定保证你往生人天善趣,佛菩萨的最终的目的不是在这里,而是承诺让我们走这个解脱道的。那么这个六道轮回走上走下,流转到哪里是名言中的一种法尔,轮回的苦性是名言的法尔,轮回的无常也是名言的法尔,不是因为学佛了以后这些法尔都打破了,而是反过来佛陀就是要告诉你法尔如是,让你去接受它而不是让我们去躲避它。我们对这个问题就是如果有一天终究有一天我不能够正视它的时候,你这个学佛就入不了大乘的门,你还是入不了大乘的门,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这个公案,这段颂词今天因为时间关系我就是简单的提一下,你们自己好好的去体会一下。这个对于我们现在一个初学者来讲,可能看到这个颂词心里还是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因为什么呢?假如说我现在精进学佛,还会意味着我未来在六道当中去漂流。即便是我在六道当中还能够生起菩提心,但是这种漂泊我们愿意吗?问一下自己。然后那个时候你可能会重新认识大乘佛教,你会重新去认识大乘佛教。你会再再问问自己,我愿不愿意接受这样的一种修法,我愿不愿意接受这么一个宗派,我的心到底落在哪里?你可能会重新去思考这个问题的。因为它还是挺触动人的。我们的愿望上面可能是觉得三恶道跟自己就没缘分了,轮回跟自己没有缘分了,就直接到清净刹土到极乐世界就OK了,很多人心里其实还是落在这个点上。

但是如果,我这里还是一个假设句,我们不说别的,就是一个假设句。我今天已经假设了好几次了,你们要好好去观修哦。假如说,我现在精进的修行,我走的是大乘这条道,因为我最终的目的是成佛而不是成就阿罗汉果。那么我走大乘这条道的话,假如我这辈子精进的修行,我后世还是会依靠业力转生到地狱、饿鬼、旁生乃至于三善趣当中的话,我能否接受?你心里能否接受?这个问题自己好好的想一想。然后自己用发愿去摄持,哪怕是我落到饿鬼、旁生、地狱当中的话,我也能够真实生起菩提心,这个愿力要去摄持。当然这个其实这种心态、这个心的境界真的很高,所以我们平时讲的比较多的、我也比较喜欢跟你们讲的就是我们这一世努力修行的话能够往生极乐世界,然后到了极乐世界的话必定成为不退转的菩萨,再回来的时候肯定是一种菩萨的身份来度化众生,就没有问题了。其实这个地方就有点相似于是菩萨度众的那种能力,他那个境界真的是凡夫人——你像以前老道友都知道法王如意宝不是曾经也说嘛,你们不要随便的轻易说是发愿到三恶趣去度化众生。为什么呢?其实凡夫并不是轻易就能安忍这种痛苦的。前段时间好像我借用哪个高僧大德,我看个微博我都忘了是哪一位大德说的,就说如果你连身上点了一个火星你都忍不住,你不要说你能忍受地狱痛苦,对吧?就那一段。你如果饿个三天你都受不了,你不要说你能忍受饿鬼的痛苦。就是这段的话我们分这个层次,其实这个颂词本身的境界真正的已经有点像地藏菩萨的那种境界了。他在六道当中,你像这个不变金刚也是这样,怎么能够做到在旁生阶位的时候还能够有禅修的那种意识呢?一般的旁生没有这样的力量,对吧?

这个都是我们在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因地的公案当中看到的。你像佛陀变成青蛙的时候,它睡着的时候被蚊子吸血,还有一个海龟,对吧?佛陀他好像是救了几百个商人,一个庞大的海龟,他们商人骑在海龟的背上海龟把他们驮上岸。但是因为人很多,不是筋疲力尽嘛,海龟在岸边休息,结果睡着了以后,昏睡过去以后,有八万的蚊子来吸食海龟的血。当时海龟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身上密密麻麻布满了八万蚊虫。他本来是想爬到海里去,但是他一想,“我一旦爬到海里去,这个蚊子就会死掉。”它就忍在那里直接就把自己布施了,然后就圆寂了。这种公案其实为什么到了旁生阶位他还有那一颗清净的善心呢?有这么一颗清净的纯净的菩提心?一般这个都是一些地上菩萨的境界,所以他们流转在这个六道当中他不会忘失他的那颗发心。

但是作为我们凡夫修行人其实我们自身的力量,从我们自身的修力来说,其实这个是很难保证的。所以我们发愿是求生净土这条路没错,但是我确实不否认如果我们在座的道友当中有一部分这个菩提心修的相当纯熟的时候,这个真的是修的相当纯熟的时候,你自己的愿望和业力还有你的因缘它可以随你的愿力它就会有一种变化。如果你发自内心的就是再不去希求极乐世界,你不想希求极乐世界了,你是一心一意就想希望自己能够一世一世的在轮回当中,就流转到轮回当中,然后你能够不忘失菩提心的方式在轮回当中再再的利众,这一点的境界相当相当的高。

我就觉得讲起来越发的困难了哦,所以只能说是跟道友们——因为颂词本身的意义是这样,上师在这里的讲记又讲的如是的精彩。你看,我给你们稍微念几段佛陀因地海尘婆罗门时候的公案。这些地方的话就像上师也说嘛,我们看到佛陀因地的公案,在佛陀变成了各种各样的一些恶劣众生就是所谓的恶趣众生的时候,佛陀始终没有忘记他那些清净的愿,这个是特别殊胜的。你看这里面有一段就是佛陀曾经发的五百大愿里面就有一个是什么呢?“为了播植善根于一个众生心相续当中我愿意在十大劫中以欢喜心感受无间地狱的痛苦。”这是佛陀发的五百大愿中的一个。你看一下这种愿力,从我们凡夫人的角度去看的时候,觉得不可思议。就是主要能够让一个众生心相续中的善根增长,或者能够播种一个善根,我愿意在无间地狱当中感受十劫的痛苦,我愿意这样去付出,去做一个交换。能够让众生相续中种下一丝的那种或者种植一个善根。

你想一下佛陀在他的心里面把众生看的何其重要,他才愿意发这个愿。如果你把众生看的无所谓的时候,谁发这种愿呐?谁愿意做这种事情啊?不开玩笑的,在无间地狱感受痛苦,而且是十个劫当中去换它,种植一善根的那个交换。谁能够做得到?如果没有把众生看的如是重要,如果相续当中没有这种无我的力量去摄持的话,是很难发出这种大愿的。

还有就是什么呢?“为了播植善根于一众生心相续中,我愿于旁生、饿鬼、贫穷夜叉、困苦众人中感受各种痛苦。”你看到没有?这个愿力就跟我们这个颂词很相合了。为什么这些大菩萨们他会——你想这个不变金刚他不是找个业力深重吗?他这么一会儿转马,一会儿转羊,一会儿转虫子,一会儿转飞禽,怎么全转的是旁生啊?就是我们说这个因缘是业力不可思议,这个是很难思维的,但是另外一个方面跟他的这种愿真的是有直接的关系。所以说在这些大菩萨他们是什么呢?我如果说能够播植一善根在众生的心相续当中的话,我愿意在旁生、饿鬼、贫穷夜叉,就是那种还是很贫苦的,还有困苦的众人当中,困苦的众人他肯定要感受的痛苦多,对吧?那么感受各种痛苦,我愿意这样去付出,我愿意这样去交换。这个就是菩萨的这样一种愿力所摄。

对于我们现在的凡夫修行人来讲,是很困难。我们发这个愿其实不是特别的轻而易举就能够达到这种效果。等到我们真的跑到三恶趣当中已经早迷乱的找不到边儿了都,那个就不一定是这么一个效果。你说你变成一匹马你还能去禅修呀?肯定是没有这样的一种力量了。但是大乘的那种发心他能够达到这么一个状态,这是我们最终会达到的目标。所以要知道那种菩提心的力量,它在无我空性这种力量的摄持下的话是不可思议的。大乘的那个底线我们首先要了知一些,他的境界他的这种状态他那种度众的心态,我们作为初学者一定要去学习他。否则的话自己还觉得自己挺不错,然后我觉得我挺慈悲的啦,然后我觉得我还经常帮助别人呐。那个跟佛陀的这种发心你觉得能比吗?这是不能比的,差的可远了。我们要明白,然后以愿力去摄持它,就是现在随学。

我为什么刚才我说,我因为今天查这个资料,我就看了以前学的时候对这个几个愿印象特别深刻,当时看了以后觉得不可思议。那时候我刚学佛,刚学佛的时候还是学佛的第二年,在学院这边的话上师让法师们开讲《白莲花论》。当时学完了之后好多地方我都觉得不可思议,对我的概念里面很有冲击性的,真的很有冲击性的。因为可能当时我的心态也比较小乘心,比较自私自利心很重的。哎呀,我觉得每一篇每一堂课对我都是一种冲击。但是那种愿力会让人有一种感动,就觉得“哎呀,佛陀这个愿实在是让人觉得太不可思议了”,就是这个感觉,所以印象比较深。这次再去查的时候再去看的时候又有一种体会。我觉得有机会的话你们有空稍微看两个愿,然后有一点时间看上几个愿,经常去看一看佛陀发过的这些愿力。和自己的心相续比较的话,那么自己走的是这条大乘道,佛陀当时是通过这种愿力的受持,然后自己履行了自己的这个愿力而现在成佛的。那我们应该如何去走这条路呢?很重要哦。如果你要是这一条学这段内容还觉得无所谓,好像心里没什么感觉的话,哎呦,那我也没什么话说了,这个可能也就不好讲,不好说什么了。这是我们讲到上面这个颂词,我讲了几点,只是提到了几点。你们里面的这个内容好好的去思维一下。

下面讲到,

尔时为利一众生,我亦普入三恶趣,

不失伟大菩萨行,愿恶道苦我灭除。

“尔时为利一众生,我亦普入三恶趣”,这个其实就是刚才说我愿意在无间地狱感受十劫痛苦是一样的。所以那两个愿力跟这两个颂词真的非常相合,就是我愿意能够堕落到三恶趣当中,只要能够利益一个众生我愿意这样去交换的。“不失伟大菩萨行,愿恶道苦我灭除”,愿恶道的痛苦我能够把它灭掉。其实这个修力就很强大的,其实我们现在经常被烦恼的痛苦所缚,你更不要说我反过来去灭恶道的痛苦,对不对?所以这是大乘菩萨那种伟大的愿力。我们现在的心态上或者现在的修力虽然达不到这个程度,但是对这些颂词在守持的时候都是以愿力去守持它。我未来我一定要做到这个,那么现在的话,我不说其他的了,我不说我自己到三恶趣去利益一个众生,我先不说这么伟大的一种行为,其实我们现在也做不到。但是最起码对自己周围的身边的人,能够尽所能力的尽自己的能力尽量的去饶益他们、去关怀他们。为了他们的幸福安乐愿意自己去付出一分辛苦,付出一点点辛苦总是可以的吧?要在这个方面去串习哦,否则我们天天发心发心发心,回头的话还是一碰到事情我为老大、我最重要,我的事情先解决了,其他的再考虑。那个的话你这个大乘道是永远修不出去的。

所以在这方面你跟菩萨的真实行为你跟这些大愿去比较一下的话你就会感觉到那种差距真的好远,然后你会心里面有一种用愿力去守持,平时自己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最起码我对我周围的这些人我能够尽量的去帮助。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有的时候可以付出自己的辛苦,然后想一想上师的行为,想一想最起码我今天这个事情我对他还起到一点好的作用,把他的这个事情成办了他很开心,那我今天这一天活的还是很有意义的。

这个的话其实有时候我们在很多的那个一些——我是感觉尤其是在藏地,这种理念还是很深的,你有时候在一些老百姓的身上都能看到。他们有的时候就是今天一天偶尔的话他突然因为种种因缘——我有一次在车上就碰到一个司机,他很开心,他今天特别开心,他不是说挣钱挣得多开心。他就说他今天碰到一个——他在那个路上不是开吗,他就看到旁边有一个坑,一个牦牛把另外一个牦牛就顶进去了。顶进去之后这个牦牛还是比较凶哦,它就想去用脚踩,想把那个牦牛踩在它身上。结果这个司机他当时看到以后就赶紧停车就下去,下午以后他就把那个在那个坑边的那个牦牛就把它扳倒,然后把掉到坑里的牛把它弄上来,弄上来以后就把两头牛分开了。他今天一天都很高兴,他就觉得今天是特别有意义的,做了一件很好的事情,他就很开心。他不会说是因为今天我挣了多少钱我特别高兴,他是因为今天他做了一个他认为很有意义的,那我今天这一天是一个有意义的一天,他一直心情愉悦。我们在这个地区会经常看到这种现象,而且他们会觉得理所当然,他会觉得很正常,而且他觉得应该是这样子的。

我这样讲的这个意思就是我们平时作为一个已经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修行人,要尝试在这个方面去转变自己的心态。你今天最高兴的不是说你今天得到了什么或者你今天怎么样,而是说你今天做了一个特别有意义的事,对众生做了一件什么事情,然后你解决了别人的一个什么麻烦,你帮助了别人,让别人感受到哪怕是短暂一天的快乐,觉得你今天一天因为这件事情而变得有一种实义。这种心态逐渐的去串习的话,菩提心是逐渐逐渐会生起来的。这个很重要哦,这是一个理念的问题。

所以上师在经教里面用的那个公案就是说佛陀把小小的微尘放在指甲上,问身边的弟子说是,大地微尘多还是指甲微尘多的问题。就说修慈悲菩提心的人像指甲上的微尘,而不修菩提心的人、造作恶业的人像大地的微尘。其实我现在觉得确实是这样,虽然我们现在大乘佛法很兴盛,相比较来讲,尤其咱们藏传还有北传,就是在汉地是以大乘佛教为主。但是的话真正心相续当中去实修大乘菩提心、慈悲菩提心的人特别的少,只是口头的发心的人是不错的,就是现在比较多。尤其上师广弘了《入行论》之后,很多道友明白我应该发菩提心。这种理念是比较多,但是真实心里面去实修上去串习它而且在心里面真实有感受的,还是不多的。我们要学以致用,实实在在的脚踏实地的去用,很重要。

即刻所有地狱卒,于我生起上师想,

兵刃悉皆成花雨,愿无损害增寂乐。

“即刻所有地狱卒,于我生起上师想”,这里一个比一个高了,就是对于地狱卒对我生起上师之想。我们有的时候会觉得哎呀,我们想都不敢想,是不是?但是这些颂词都可以以愿力摄持,它跟那个《入行论》的回向品很像。就是对于这些地狱众生的话,我们就是于我生起一种上师想。“兵刃悉皆成花雨,愿无损害增寂乐”,就是不是地域当中有很多的刀兵、很多的兵刃的这种利器嘛,当时就能够变成花雨一样,并且对这些众生丝毫都不再起到那种损害的作用,而且让这些众生心里面都能够产生一种真实的寂静和安乐。这就像《入行论》里面说的那个“岩浆石兵器,悉成散花雨,刀兵相砍杀,化为互投花”等等的这些愿望、愿力,可以像《入行论》回向品那种方式自己把功德回向在这个方面,这个是起作用的哦。

就比如说我今天这堂课我回向给地狱的众生,愿他们这些兵器全部成为花雨,愿他们心相续当中都能够得到寂静安乐,愿他们心里面能够产生一种喜乐心态。你的这个愿望发出去,那么它就能够产生就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所以有的时候我们看到这些颂词字面意思上是讲的比较高的。比如说对我生起一种上师之想,这是比较高的一种境界。这个只有什么呢?观音菩萨到那里去的话,地狱狱卒看到观音菩萨会生起上师想。实际上这个是我们用一种观修的力量、观想的力量。

以前我曾经跟道友们交流过,我们有的时候虽然不傲慢,毕竟傲慢是不好嘛,这个傲慢是不好的,所以就不要傲慢。但是有的时候通过观修力,以前我跟你们教过,就是你们要学会发愿,比如说见到我的、听到我的法名的、见到我顶礼三宝的。凡是见到,不管你见到照片也好,还是看到我的身相也好,愿这些人都能够种下解脱的善根。其实有的时候这个愿在出家人的身上更好发,因为出家人的这身衣服本来就是福田格。他只要看着这身袈裟这身福田格他就能够种下解脱的善根。然后我们出家人自身的话也是只要见到我人、听到我法名、听到我的声音、见到我的形象——你见到我的形象,比如说你看到我在磕头等等,缩减众生都能够种下解脱的种子或者让他的相续中增长善根,或者就发愿说愿他相续中对佛法生起信心。他就成了一个间接度众的方便。你们作为在家居士,也要这样子去发。因为你毕竟是佛教徒,你相续中是大乘种性已经苏醒的一个大乘行人,不管怎么样是发了菩提心的人。所以说,虽然显现上面是一个普通在家人的形象,但是你要有这个愿力摄持。凡是见到我的人愿他们都能够种下解脱的种子或者凡是见到我的人愿他们都能够对佛法生起信心。那我们还需要一些外缘,就是比如我自己的这个行为,调柔、如法、具有一些善巧,不要让别人一看到你对佛法就不生信心了,那个就没办法了。这个以前我讲的也比较多,但这种都是以愿力摄持。虽然自心有很多烦恼,但是并不是一个具相的像观音菩萨那种具相的相续。但是通过这个愿力守持你就是能起到这个作用,你能起到这种作用。这个愿力摄持的时候非常的重要。所以这个是一方面。

另外的一个方面的话就是我们说其实从这个角度上来讲的话,就是上师的这个意思就我们有的时候不要认为好像这个——跟前面一个颂词相联系的话,不要认为这些旁生就是特别低劣的,地狱、饿鬼众生就是更加可怜的,我们不要小看。有的时候可能旁生界中有很多,还有地狱、饿鬼界当中也有很多的圣者在。他们转化成这样的一种形象来度众,来度化众生的一个方便法。所以看到一些老鼠蟑螂蚊子等等这些让人生厌烦的、比较讨厌的一些对境的话,尽量观一个清净心比较好一点。

像上师开玩笑,因为在我们山上几乎家家都有老鼠,只不过要是房子修的稍微密封一点的话,老鼠在楼上我们在楼下。楼上在哪里呢?就是我们分的那个装修板和房顶的那个梁之间,那个就是它安住的地方,它也认为是它家。然后我们在它底下,经常晚上它就在上面跳舞。这个是家家都有很多经验的。它在房顶上就“咚咚咚咚咚”跑来跑去,有的时候像打雷,有的时候像小鸟啄,有的时候像舞蹈,反正各种各样的音声都能够发出来。有些道友就有点烦了,尤其自己禅修的时候会觉得受影响。

但是实际上换一个角度的话,上师不是说嘛,可能它在忙着传法呢,你烦什么烦呢?你还没讲法,它在那里跟其他的同类在讲法,还会发出各种叫声,老鼠的叫声也是每天都能是听到的,是另外一番风景,就看我们怎么去看待这些问题啦。有时候不小心的话哪个地方封不严它还会冒出来跟你同住一室,也有这样的机会,就看你怎么去看待。其实这都是人的一个心境的问题,但这个就话外题了。这个说到别处我就不多讲了,本来时间也已经就快两个小时了,我们后面这两个颂词也是发愿。

下面这个颂词说,

愿恶趣众得总持,受人天身发觉心,

我以正法报恩德,视我为师而依止。

看这些颂词还是蛮惭愧的。就我们说愿恶趣的众生能够得到总持,总持实际上是一种不忘陀罗尼的功德力。“受人天身”就是愿恶趣众生全部能够转成人天善趣并且“发觉心”,就是最终能够发起无上菩提心。“我以正法”就是我以正法来报答他们的恩德。为什么要谈到报恩呢?因为这些恶趣所有的众生一个方面都曾经做过自己的大恩父母,一个方面这些恶趣众生都是自己——你这一世能够修行正法能够修行成就的因缘就是靠这些众生而修成就的,这是决定的。所有由于这个原因,我唯一需要报恩。那么用什么去报恩呢?钱财都是没有用的,最好的报恩以佛法、正法来报答恩德。那么“视我为师”,那么希望你们能够视我为上师好好的依止我,我用正法来报答你们的恩德。因为你们曾经是我菩提的道伴,是我成就菩提的因缘,所以叫菩提的道伴;是我的大恩父母。我现在以一种正法来报答你们,然后愿你们能够得到总持,得受人天身,发起菩提心,你们要视我为师,好好的依止我。

所以说到这一点就觉得好惭愧哦,心里确实有点惭愧。按理说,发了大乘心的人应该是以这种身份来摄受众生的。但是我们自己的话那个状态实在是不堪为人天师表的话,一看到这个颂词就觉得实在不好意思啦。还大言不惭说“视我为师而依止”,自己的行为上面自己都觉得有点儿羞愧。所以从这些颂词里面一个方面要这样发愿,另外一个方面既然说是这辈子已经修行了,值遇了正法,依靠暇满难得的人身有机会修行,还是尽量的如理如法的好好的去修持,那么也能堪称为人天师表。不管是在家出家,这个愿都可以这样去发。在家人也是一样的,你们只要是如理如法的修行,如理如法的走这条大乘的道,那么就是这样子的。我的这个愿力就能实现,我可以依靠我这种发了菩提心的善根功德,愿恶趣众得总持,得受人天身,发起菩提心,我可以以正法来回报他们的恩德。那么你们应该要视我为师,好好的如理如法的依止,最终决定能够成就究竟佛果。是这样。

这个实际上也可以反过来说是对自己的一种鞭策吧,我们好好的闻思修行,如理如法的走这条大乘的道,发起这个菩提心,那么最后的话决定是对所有的众生都有大饶益的。

愿尔时诸善趣众,同我修习无我已,

三有寂灭无分别,平等性中识本面。

这就是讲到愿这个时候天下所有的有情,一切的诸有情都能够——“诸善趣众”实际上就是指的是一个方面的话我觉得就是一般情况下它是讲的一切有情,愿一切有情或者都能够获得善趣,然后同我一样来修习无我。这个“同我”不是上师说有两种解释嘛,一个就是达玛绕杰达尊者他自己说是“像我一样”,像我达玛绕杰达尊者一样来修习无我;或者的一种解释的话,就是我们所有的众生我们一起发愿,全部都可以有机会修行空性的法门,就是所有众生跟自己一样修持空性法门。它这个角度上可能稍稍的有一点不一样,都能够同样的修持空性法门。然后对三有和寂灭,三有的轮回边和寂灭的涅槃之边、安乐之边没有任何分别,实际上就讲到的这个平等性。在平等性中能够认识自己的本面,这是最究竟的一个结尾,最究竟的一个回向。

那么说到这个“三有寂灭无分别”,实际上就讲的轮涅平等嘛。轮涅平等的话,我们从二转的角度也有解释,从三转角度也有解释。今天这个地方我就不广讲。关键是说是愿所有的众生——我觉得这个“愿尔时诸善趣众”,如果是从前面的颂词一个一个连下来理解也可以,就比如说前面是“愿恶趣众得总持,受人天身发觉心”,这不是得到善趣嘛。得到善趣的话那么再愿这些得到善趣的这些人天众生和我一样一起修行无我空性。或者就是上师说的那个获得修习无我的机会,获得修习这种无我空性的机会。或者即使指我们发愿一起修持无我空性法门,使得最终能达到轮涅平等的一种自性,在这样的平等性当中可以认识自己心的本性。大概是这个含义吧。

今天就讲到这里吧,这个颂词就不发挥了。今天就讲到这里。

下面把今天闻思的善根以及三世一切凡圣所造的清净善根全部随喜而普皆回向,愿自他一切有情都能够成就究竟的解脱果位。

所南得义檀加热巴涅,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生生世世不离师,恒时享用圣法乐,圆满地道功德已,唯愿速得金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