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辅导 | 《修心利刃轮释》第20课

圆函堪姆 第一次

圆函堪母

《修心利刃轮》20课法师辅导笔录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诸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

为度化一切天边无际的有情而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我们今天要学习这个《修心利刃轮》最后一堂课,也是非常殊胜的一段内容。最后的这堂课,我们在讲这堂课之前,稍微的再跟大家把整体的这个思路理一下。为什么呢?因为我今天是偶尔看到了第二十课思考题的一个方面,它后面出了两道相对来讲比较灵活的思考题,那就借着这个方便,我们大概的再看一下《修心利刃轮》的它整体的这个框架结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它前面分的这个初义、论义和末义。

初义主要就讲到论名、顶礼这些内容。论义总体讲两方面,第一个“总说行者修心法”还有“别说如何修心”,对吧?那么这个“总说行者修心法”就是用了这个孔雀灭毒或者说孔雀食毒,用这个比喻对应的意义上来总体的宣讲到大乘的核心,就是能够将烦恼转成修行之方便的一些殊胜的教言。其实这里大乘它包括了显宗和密宗,那我们用显宗的方法还有乃至于用密宗的方法直接讲烦恼转为道用。尤其在密宗当中这方面的一些窍诀非常非常的殊胜,现在《修心利刃轮》基本都是老道友在学,老班的道友已经面临的就是马上可以进密法班,进入到密法的一些真正的修行的话,对这一方面会有一个深刻的了解。

那么往后面说到“别说如何修心”,讲的略说、广说。广说里面主要是讲的两个科判,就是“根除自私珍爱执我”,还有一个“行持两种他利菩提心”。这个可能是道友们可以在这个问题上思维一下我们后面思考题会涉及到的第二个问题往后,就是这两个问题你们可以去思维一下。就首先先是依靠一种温和的方式,还有一种依靠粗暴训诫的方式来调伏我执。那么调伏我执之后,才有可能真正的去行持两种利他的发心。

那我们现在所讲到的这个地方实际上就属于是在“行持两种他利菩提心”的范围。前面第十八堂课主要讲的是修世俗菩提心,它直接就是讲的这些修法,不完全光是一种理论的讲法。前面直接首先就是要观修众生对自己的大恩,对自己的恩德的方面。思维以后就修习自他相换菩提心,到最后跟《入行论》的回向品比较相似,直接就是将所有的功德回向于地狱众生、恶趣众生还有善趣的众生等等,做了一系列的回向,非常的殊胜。这是世俗菩提心的这种修行的方便,直接是讲到一些修行的方法而不是从理论上去讲菩提心是怎么样的,分类是怎么样的,不是那种教言性的讲法。

那么再讲到后面,从十九堂课开始,讲到修胜义菩提心。分的也是“连接文”乃至于“以观察修广说”和“以安住修摄义”。那么这个观察修和安住修上师在这堂课也稍微的提到了一些。《定解宝灯论》里面就提到了这个观察、安住修的问题。所谓观察修就是在数数观察的前提之下,反复的去思维、反复的去依靠《中观》的一些理论的窍诀来进行观察,发现一切万法丝毫的本质都不可能存在,完全是空性的。那么安住的话实际上就是当你通过这种数数观察得出这个结论之后,你的心一直安住在这样的见解当中不动摇,那这就是安住修的一种状态。

就是通过观察修还有安住修的这个方式宣讲了胜义菩提心的一些殊胜的缘起性空的教义,这个是属于佛法的核心。为什么这样讲呢?我们说你单单修一个出离心,单单修一个世俗菩提心的话是不能够直接获得圣者果位的,这个道理要这样理解。就比如说我除了修出离心再没有其他;或者我除了修世俗菩提心的话,没有丝毫的空性慧来摄持,也没有产生空性慧的智慧。那么单独的这样一个像这样出离心和菩提心确实没有办法直接获得一地菩萨的果位。它是成就一地菩萨的圣道之因,但是直接要想达到一地的境界,一定要有空慧摄持。

但实际上这种假想是不太可能的,当你们了知这一点,不要对世俗菩提心有一种轻视心。就是说那我对这个我就发发心就可以了,我主要在胜义空性上缘,其实道理不是这个意思。我们只是说假设只是有一个名言中的出离心和世俗菩提心的话,没有办法直接成就圣道。但是实际上我们实修的时候会不会出现这个问题呢?是不可能的。所以为什么平时上师强调那个发世俗菩提心呢?是因为我们发起了这个世俗菩提心,通过相续当中真正的产生了就是属于是“生心”而不光是一个“发心”,真正产生了世俗菩提心的这种相的时候,你的空慧就会增长。而且缘于你相续中产生真实的世俗菩提心的时候,那你对空性的一种总相的那种修行的境界就会在相续中起现,实修的过程其实它是这个样子。因为这两个法本来在它的本性当中就是一体两面,分不开的啦。只是我们在语言表达就是假设说你只有一个世俗菩提心,你是不能够直接成就圣果的。因为它成就圣果必须要以空性摄持,这是一种说法。但实际上在实际修行操作的过程当中的话,这二者就是你修空也会趋入到悲,修悲就会趋入到空,它实际修持的时候是很难分开的。大乘的道从“基”的阶位到“道”的阶位乃至到“果”的阶位,全部都是智悲双运的修法。所以你修的这个法本身就是这种无二无别的一种相的话,就不可能单独说“哦,那我只修世俗菩提心可能会得到……”,只不过这是一种经教的讲法,我们说一种理论的讲法而已。

懂得这个道理之后,那下面我们来看修胜义菩提心前面的这个以观察修广说还没有讲完。前面讲到了第一个科判“抉择实相空性无我”以及第二个科判“实修现相无欺缘起”,这两个是非常重要的。上堂课几乎用了两个小时的时间跟大家以算是不广不略的方式大概讲了一下到底缘起性空是什么含义。我们要避免一个就是认为万法真实存在的这一面,但是同时也要更加要避免认为万法就像杯子里没水一样的空空如也的那种断空的一种理解方式,认为这是大乘所谓的缘起性空。实际上就变成“有”和“无”两个法像黑白绳子搓在一起的这个双运,这是不合理的,这个知见上本来就有错误的。因为分别心全部是落到有无两边,所以我们只能用一种名言的表达方式让大家知道真正的缘起性空是无二无别,有即是无、无即是有的这样的一个道理,而不是我们认为的这个“无”始终觉得它没有的那个概念,这一点是需要了知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那么关于这个实相、现象,“实修现相无欺缘起”这个章节还没有学完。今天要讲到的还是涉及到两个很殊胜的比喻,一个就是乐师的比喻,一个就是讲到这个水滴的比喻,这两个比喻特别的精彩。

那我们首先来看第一段,说到,

唱起乐师伴奏歌,观察声音无自性,

未察聚合出悦音,驱除人心之忧恼。

业与因果详分析,虽无一异之自性,

然显现法能生灭,似有苦乐受种种,

显现许中当取舍!

这是什么道理呢?这个就是讲到说,以这个比喻就是说比如说一个乐师吧,他通过乐器的伴奏唱起很美妙的歌声。然后呢,当我们去观察的时候你说这个歌声它是从乐师的这个伴奏的乐器当中出来的呢?还是在这个乐师的弹动的这个手指上面出来的?还是说从我们听者就是从乐师乐器的那个音声这个角度来分析的话,不在手指上不在乐器本身上,也不在听者的耳朵里,也不在乐器发出的声响和听者耳朵之间的这个空间当中。从里到外仔仔细细去观察的时候发现你找到声音的一个实质存在,就它的这个自性丝毫都没有。

就如同以前在中观里面经常会用一些包括密宗它也比较喜欢用一些叫做空谷回音。大家都有过这个尝试吧?就是到那种连绵不断的山群当中,你要是喊一声的话,你那声喊它一声一声一声,它是连接不断的一直传下去,它不光是一声。那你说我这个人我只喊了一声,它为什么这个声音传出去会好多声,一声接一声一声接一声一直这样传过去?它那个声音从哪里来呢?你找不到它的根源。是在你的嗓音当中也没有,是在某一个山谷的地方也没有,是在哪一段的虚空当中从住呢?也找不到。这个就代表的是什么呢?它有它的一个显现的相,而且这个显现是一种无欺的相,它了了分明。你喊出一个女声的话它没有变成男声,对吧?你是一个成人的声音,它不会变成一个小孩子的声音。它没有任何的变化,它是了了分明的,但是却找不到丝毫的自性。那它到底从哪里来呢?其实我们说的所谓空性和显现的关系就像这个一样。因为在我们分别心的理解的过程当中,显的时候是空不了的,空的时候是显不出来的。分别心的状态决定是这样子的,所以他只能够轮番去修,就是或者一会儿修空一会儿修显,然后知道显现没有自性,只能是以这样一种轮番的方式在相似修行。实际上所有的显法在我们面前真实存在,所有的所谓的空的实际上就是它显法不存在的那一面,我们的分别心都是落在一个“无”的状态当中的。但是通过这个比喻,在经教的道理上,我们如果想相续中现前这个显空双运的意义,必须要实修的,不是那么容易的哦!

所以有时候说句实在话,其实中观的这些教言我们要是花点功夫好好的学是能够学得懂的。但是要自相续现前,真的不是特别容易的事情。就是说是这个菩提心,你道理上懂了你是好懂的,但你要想自相续现前,你必须要去串习要去修,对吧?你能修出那个验相。那相对于空性来讲,它需要的智慧更加的细微更加的敏锐,福报要具足,那么他才可能去有一种修行上的那种体悟。这个是不容易的,不是说法师讲了,然后我自己也学过中观,我真的懂了。真的懂了我承认,但是相续中现前的话这是要靠修力的,没有那么简单的事情哦。懂得和你相续中有修证,中间隔着万里之遥,这不是一回事,这一点一定要清楚。这是讲到首先唱起乐师伴奏歌的时候,观察声音是没有自性的。

那么“未察聚合出悦音”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但是你看我们刚才发现的时候,这个声音也不在乐器上也不在乐师的手指上也不在听者的耳朵里也不在乐师和听者的空间当中,丝毫你到里里外外怎么找也找不到。但是找不到是找不到,可是在因缘聚合的时候乐师手上他会弹奏,然后乐师手上有乐器,然后这个听者的耳根没有坏,是一个无患的耳根,耳根是好着,不是聋子,那么这个声音它就能传到你耳朵里,你就能够听到这种乐音。这就叫做因缘聚合,因缘聚合它就会出现这个声音。但是你真是每一个环节去寻找的时候,发现丝毫找不到它一个声音到底存在哪里。也没藏在这里也没藏在那里,为什么最后我就能听到这个声音呢?其实这就叫空性当中而起现的,其实是这个道理。

所以有时候中观的法门细细去思维的时候觉得真的是很奇妙。为什么这些高僧大德每次在赞叹般若的时候都说“奇哉”呀,“稀奇又稀奇”,“稀有又稀有”,经常喜欢用这些词句。真正的是你去体证或者你去觉察这种显空双运的道理你会觉得非常的奇妙,居然在本无当中它就会显现这种,而且显现的这个它还有一种缘起规律性——如是因感召如是果,业果广大呀等等等等,它有一种规律可循,不是说随便现。而且因缘聚合必定显现的本体它就是一个空性,它连一个最细微的无分微尘无分刹那的实质都不存在,就是从空性当中来的,这是一种特别奇妙的性空缘起的相。

所以这样一种甚深的、奥义的、殊胜的这种深奥之法只有我们本师佛陀才说出来的。在外道的宗派当中为什么我们很肯定的说他们没有解脱道的原因,就是因为在他们的教派里面没有证达人无我和法无我,也就是所谓的这个人我空性和法我空性。他没有证达这个,也不懂得是这个道理。他一直认为有一个我的存在或者有一个法的存在,然后他在这个基础之上去寻求一种解脱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就称之为叫外道的原因,不是我们一厢情愿说只把佛教叫内道其他叫外道,它是有原因的。称之为“外”的话实际上它没有真实的解脱道呢,这个内道它确确实实只有佛陀。从古到今这么多的智者这么多的教派,只有佛陀说出了一切万法实际上是人我不存在的、法我不存在的,然后并且讲到了如何能够在我们现在迷乱的状态当中去证达它不存在的那个本性。这些道理全部都宣讲了,就靠修行人自己去实修,最终你就可以达到这个真实的涅槃解脱的彼岸。而在外道的教派里面这种真实的解脱道的的确确是不存在,这是事实。

那我们前面的这个比喻了知了以后,下面这三句讲“驱除人心之忧恼,业与因果详分析”。这是什么意思呢?“驱除人心之忧恼”这应该是前面比喻的内容吧?就通过这种美妙的乐音可以遣除人们相续当中的忧恼痛苦。人一般听了音乐之后他会舒畅自己的心情等等,起到这个作用。

它这个里面有几个侧重点。第一个就是说,有这个乐师有这个乐器有会弹的这个技术等等聚合起来之后,就会出现一种歌声或者一种音乐。但是我们再观察发现它没有自性,这是第二个方面,就是一观察的时候发现丝毫自性找不到。第三个方面就是但是虽然说它的自性丝毫都不存在,但是在没观察的时候,只要因缘聚合它就会出现声音,很奇怪,特别的奇妙,这是第三个侧重点。

而且我们分析的话,它的本性是空性嘛。它有一个显现,但它本性又是空性,在这种奇特的状态当下,它还能有一种遣除人心就是忧恼的作用。就是这种显而无自性的法,我们以前经常说是如梦如幻、如同梦境,经常用这些的话。但是我们要知道,即便是如梦如幻,它本性没有一个实质存在的法,但它还会有它的功用力存在,它就能够遣除人的忧恼,会有这样的作用力。所以要了知我们再讲缘起性空的时候,尤其上师以前经常爱强调,在名言当中积极的培积善法积极的修行是一定要有的。虽然它本性如梦如幻,但是它却有它的一个功用力可以遣除人相续中的烦恼。你借用这样一个如梦如幻的因缘你最终就能得到一个如幻的佛果,这是真实不虚的。不会因为它是空性而遮止它的这种缘起显现,不会因为它有这种缘起的显现就会遮止它本性的空性,这两者因为本体就是一个法,是这样的道理。这是从前面比喻来说。

那后面讲到说“业与因果详分析,虽无一异之自性,然显现法能生灭,似有苦乐受种种”。这个地方就是讲到,同样的道理,跟刚才的这个比喻相对应,我们在分析意义的时候就要了知:详细观察的时候发现这个善恶的因和果没有一体和他体的自性。什么叫没有一体和他体的自性呢?就假如说,比如说一个善业或者说一个恶业产生一个痛苦的恶果。那么这个因和果之间到底是一体呢?还是他体呢?如果因果是一体,那我们在造因的同时就会感果了,就不存在一个三世因果的问题。就比如说这一世造了一个堕落地狱的因,那么我下一世的话我这个人的寿命享用尽了,我下一世就感召一个堕落地狱的果。但如果因果是同体的话,就不存在这个问题。而且我们以前还说了,因果同体在名言当中也很难安立。就是像《入行论》的第九品不是曾经说嘛,你吃饭就跟吃不净粪一样。因为饭是因,最终吃进饭以后,后面会拉出不净粪来,不净粪是它的果法呀,那最后变成这个样子了嘛。那么那你这个因和果一体的话,吃饭跟吃不净粪相同啦。或者就是你穿这个棉花种子就等于是穿棉袄了,因为棉花种子是因,然后生长出了棉花,把它做成了棉袄,这是一个果,这是棉花种子最终所现前的一个果法。如果因果一体的话,那么我只穿棉花种子就可以了,我不用再去买棉袄,你就等于是穿棉袄了,就变成了这样的一个过失。所以因果一体谁都没办法承认,就父亲就等于是儿子。父亲生儿子嘛,不是说这个父母产生的孩子,那孩子是果,父母是因。那你这个因和果相等的话,这个谁都没办法承认,世间人都不会这样接受的,对不对?这是不合理的。所以因果不可能是一体,对吧?

那么如果因果是他体,可能很多人说:因果他体总是合理吧?对吧?父亲不是儿子,种子不是棉袄,然后这个香喷喷的饭毕竟不是大便,这两个的话总是他体是能安立的。但是我们说,什么情况下能建立一个他体的关系呢?这两个法都存在的时候我说瓶子不是柱子、柱子不是瓶子,这是一种他体关系。但是现在我们发现因存在的时候果没有,果存在的时候因已经灭完了。这就说明什么呢?因果一者就是说是一个有为法的方式存在,然后另外一者在因存在的时候果还没出现、果存在的时候因已经灭完了。就如同说法师你跟虚空到底是一体和他体呢?这种是没法比较。在因明里面就是我们说两个有实法之间互相来评判它是一体他体是可以这样分析的。但是在有实法和无实法之间它就没有这样一种——就是说不能用一体和他体来抉择有实法和无实法是什么样的关系,知道吧?因为无实法的本体本来就不存在。你跟一个不存在的法去分析什么一体他体的话,这是很可笑的事情,是没法安立的。

所以我们真正分析的时候,发现因果不可能并存,所以二者也没办法安立一个他体的关系。这是用一体他体来分,因为颂词上面体现出这句话,所以“无一异之自性”,就是它没有一体,也不是他体。虽然没有一体和他体的自性,“然显现法能生灭”,但是的话我们说,在我们面前所显现的一切的这些因果之法它却能够有一种生灭的显现,它会有一种生灭的显现。

然后后面就说“似有苦乐受种种”,就是似乎显现出来的种种的痛苦和快乐这都是一种受觉,就是感受。它会显现出种种的快乐和痛苦,在显现当中它有种种的相,所以作者就告诫我们说,“显现许中当取舍”。在显现许中一定要谨慎取舍,虽然它的本体是如梦如幻的,虽然它的本体连真实的一分的乃至于一个微尘的自性都找不到。但是它的这种无欺的这个因果的规律这方面并且对我们会起到一种作用,让你痛苦让你快乐,让你解脱让你轮回,这个作用真实无欺的存在。不会因为它自性本空而消融了它的力量,并且恰恰是因为它自性本空,所以它这种力量更加的不虚的显现,就是无需的这种显现。这个才叫做缘起性空的一个道理。

这是跟前面的那个音乐的这个例子完全是相合的。那我在这里稍微再说一点,就是说,我们这里讲的是分析因和果一体和他体。其实还有一种讲法,其实就是跟一体他体非常相似,有的时候我们会分析说因果之间接触呢还是不接触。可能有的道友说,因灭的时候无间生果。这个“无间”的话字面意思就是无有间隔,那会不会说因果在它因灭果生的当下的刹那它是不是有个接触呢?如果有一个接触的话,我是不是就能安立这个因果的一个真实本体的存在呢?这个道理我们分析也是一样的。如果说在因灭果生的那一个瞬间,因和果是碰了面的,就是说这个因还在,果也产生了,它还是碰了面的这种就像是有接触的话,如果有接触,实际上它就是一体的果。跟那个一体他体的分析方法一模一样。我就是跟你告诉还有这种可能性,可能有些道友的执着或者他的疑惑在这里。

就是说,因灭的当下果法就产生了,这个两个之间在因灭和果生的这个地方找个同时的这一瞬间会不会有一个碰触呢?如果接触,它就是个一体的过失。因为因果的话,就是因灭的当下就已经是果法了,那么因果是有同体的过失的。如果不接触,那么还是像是用这种他体的方法来分析,那么因存在的时候果没有,果存在的时候因已经灭完了。只有一个法,没有办法分析为他体,所以没办法安立因和果一个真实本体的存在。它是同样的,推法是同样的。说法有的时候是用接触不接触来说,是这个意思。

那我们懂得了这个道理以后,主要要明白的,因为这个毕竟不是讲中观,是讲的这个《修心利刃轮》,修心的窍诀。基本的一些,就平时中观用的特别常见的这种基本的推理懂了以后,我们最主要的是要明白:万事万物,名言中的万事万物全部是包括在因果的这个范围当中的。那么要了知这个因果的关系,它本体自性本空。这也是像以前有些道友学过这个《中观根本慧论》,大家就是抉择的那个因果品因果本空的那个道理,有几品都会涉及到。涉及到这个问题的话,我们说,虽然说这个因果本空,但是它的名言中的这种“虽复经百劫,而业常不失,得因缘和合,尔时果报熟”的这种自性的话,绝对不会因为它空性的缘故而起到任何遮障的作用。这是最最重要的,这也是名言和胜义的法尔的一种关系,是它的一种法尔的规律,谁都没有办法遮止的。

所以就是说,虽然经过百千万劫,但他所造的这个业不会丧失,它一直会在人的相续当中留存。等到因缘聚合的时候,它这个果报就会成熟,这就是一种法尔规律。不会因为它是空性的就不会显现这一点了,不会因为好像说经过百千劫我这个人早就已经死完了,为什么在无量劫之后我还会感召我无量劫之前造作的一个善业和恶业呢?它为什么就不丧失呢?它难道是常法吗?不是。它不是常法,它的本性是空性的,而且它是个生灭之法。因果法则,因果,名言中这些所有因果所起现的法,上堂课我们不是都说嘛,它决定是观待的,它决定是有生灭相的,它决定是无常的,不可能是常的。这就是名言的一种法尔,只要是因果所生的法没有一个是常法的,没有一个是不观待的,没有一个是没有生、住、灭的,它肯定是有生、住、灭的特征的。

那么即便是这样的话,你像生而即灭,它怎么就留存那么久,它不会丧失呢?法尔道理,这是名言中的一种法尔规律。你真正要想再去探究的话,就好像说为什么水一定是湿性的呢?这个已经再没有什么理论或者解释,它就是指的名言的一种法性,归到这个法尔理,是这样的一个道理。这是讲到了第一个颂词方面。

那么在这里还要了知,就是上师这里提到有一些密宗的修行人在修行过程中,这就讲到名言业因果的问题了,有些修行人他修行过程当中或者他一行持善法就会出现一些违缘和不幸。这是什么原因呢?上师分析就是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个就是重罪轻报,这是个好事情。所以以前前一段时间在讲《修心利刃轮》前面的这些颂词的时候,我经常跟道友们说,我说作为老道友的话应该心要堪忍一点,不要出现了小小的一些麻烦出现小小的问题的时候就不干了呀或者就自己缩起来了,然后就开始打退堂鼓,其实这个只能说是你心态羸弱的一种表现。

有的时候我说句实在话,因为我涉及到的发心人员比较多。有的时候他说起来还是挺好听的,说我没这个能力,我让贤。话是这么说,但是让我说的不客气一点就是你自己不堪能。因缘到你这儿了,那么你就好好干,这就是一种因缘。我们所谓的随缘随缘,这才叫随缘呢。就是因缘到你这儿了,你需要承担这份责任或者担负起这份发心的任务,那么你就去做。因为什么呢?我们从来都不敢保证说自己是做的所有人当中最好的,你要是这么高标准要求的话,那个就太苛刻了,说句实在话。我只能说是在我自己能力范围当中我能够把它做的最好,在我的能力范围之下,这是我能做到的最好的情况了,我只能这样保证。我不可能要求自己要发心或者要做到什么呢?一定要做到所有人当中最好的程度,这个实际上就太强迫地要求自己,这个要求本身的标准就过高。那么必定你后面的话你自己就会面临一个失望的状态,以及在别人不接纳你的时候你会有一种痛苦感,然后这个时候说我没能力、我让贤。不是这句话哦!

说出来好像觉得你人挺谦卑的,然后你不耽著这个名利,你能够把这个位子让给别人。这个不是你的修行好,这只能说你心态太羸弱。不是这样子的,不是这么去分析,粗大的一种分析方法。给自己一个似是而非的理由,自己都没有发现自己心里面其实就是一种心态不堪能而打退堂鼓的这样一种狗熊的心态。然后还美其名曰觉得自己挺谦虚的,觉得自己不贪著名利,主动把这个位置让给别人,不是这样子的。我们一定要明白,整个大乘的修行过程中,它会有很多环节里面它就是一个重罪轻报。显现上面的话让你身体痛苦,让你出现一些家庭的违缘,让你在发心过程当中出现种种矛盾,然后修行的时候也出现这种障碍,通过这种相消了无量劫的罪业。你如果能通过这个当中如理如法的坚持的走下来,心一定要堪忍一点,不能太脆弱了,不能像小姑娘一样,动不动就不干了,动不动就哭哭啼啼,然后伤心欲绝,那不像大乘修行人的一个状态。就是要坚忍一点,走过去了,那么这个业障就消除了,你的修行就会更增进一步,你自己都会发现自己的相续会成熟起来,就是智慧也会增长,信心也会变得稳固,资粮也会圆满,然后做事情会有另外的一种特色。

那么还有一种原因是什么呢?就是说是真正是自身修行的问题,你自己没有守好比如说密宗的三昧耶戒呀,得到了密宗的灌顶但是却没有守持密宗的戒律,在这个上师这儿得到灌顶了,回头就开始诽谤,回头就开始在后面开始分别说这个上师这儿不如法那儿不如法。那你这个人真的就是说就像你给疯子给了一把刀,那这个刀就特别危险。因为我们在精神癫狂者面前是不敢给这种利器的,他不光是伤别人他还会伤自己。那么这种就是说什么呢?灌了顶实际上密乘的戒律就是通过灌顶来获得,就好像我们说显宗我们讲到的所谓的三坛大戒。作为一个出家人他受戒的话,他通过这种仪轨就受的了沙弥尼戒、比丘尼戒等等。那么密宗的这个受戒就是通过坛城就是一种仪轨来受到三昧耶戒。那你已经灌了顶了,得受了戒体了,回头就破了,就等于是给一个疯狂者给了一把锋利的刀子,他不光是自害呢他还能自杀他还能杀别人,很恐惧,造作无量的罪业。

这一点也是一种可能性,就是在修行过程当中经常出现违缘出现不幸,有可能是因为你自己在这个方面或者是非取舍做了很不如法的事情。或者就是自己的别解脱戒或者是密乘戒、三昧耶戒守的不清净,它就会出现种种违缘。为什么会出现违缘呢?上师也说嘛,其实在这个护法,因为护法他会护持佛法,无论显宗或密宗,尤其密宗的护法神他肯定是护法空性,真是把密宗的这些教言如同像心血一般,自己心脏的心血一般的护持,用这种方式,用自己的命去护持。所以谁如果说在密宗的团体当中行为不如法,不如理如法的依教奉行,然后做很多的那个就是诽谤密宗诽谤上师的这种情况的话,肯定会遭到护法神的惩罚。当然这一点大部分都属于是世间护法神的一种惩罚,出世间的护法神他没有像我们凡夫这样的好像有一种贪嗔分别、嫉妒、傲慢什么的,不可能。但是世间的这种鬼神他也属于护法类,他曾经被这些大成就者摄受了以后降伏了以后,就承诺在佛法住世期间一直护持佛法,也有是属于世间的这种护法神的。像这样的护法神他因为能够看到修行人如法不如法嘛,他是有神通的。他看到了之后,他发现这个人光是口头上在上师面前东承诺西承诺,承诺了一大堆,特别好,但是实际上他根本私下里头没有如理如法的去行持,净做一些不如法的事情的话,那么就会给他们制造一些违缘,也算是一种提醒和惩罚。但是这种惩罚不会说是好像就像世间人那么恶,我要把你打倒,我要把你消灭掉,他就很幸灾乐祸,肯定不会是这样子的。他就是用这种告诫的方式来提醒你,你最好如法一点,你看你现在已经出现违缘了,这肯定你要自己反思。如果自己真正的去思维,发现自己确实没有做什么不如法的地方,那倒也罢了,那就是一种重罪轻受,你就好好承受,在这个违缘的过程当中学会转为道用的一些窍诀去修行,反而成为修行的增上力就可以了。那如果自己反思,发现自己确实实际上自己也清楚我确实是哪个方面出问题了,现在真的这个果报现前了,自己心里头也知道自己某些方面不如法,他的这种惩罚实际是一种类似于提醒一样。

就像上师后面不是讲到说,比如说上师很慈悲,但是上师身边的侍者为了护持上师身体。为什么这样讲?因为在密宗当中是有这个讲法的:密宗的上师只要见到弟子他就会自然给弟子代业,他是一种愿力所摄,而且他自然就会修自他相换。所以有时像一些高僧大德这种类型的,身体特别不好的话,就不要多见人。也确实是有这方面的讲究的,他见的人多他的法体就越发的显得病多。为什么会这样呢?他会代众生受业呐。

像以前法王如意宝也是这样的。然后到后面亚青的阿秋喇嘛等等到后面都有在老人家晚年的时候身体显现特别不好的时候,就尽量的就不见人。侍者他也会护持,他就会把见的人挡掉。为什么呢?他就为了保住上师的身体健康、法体安康,结果就得罪了很多想求见上师的人嘛。以前确实也是,我们学院这边法王如意宝的管家、眷属里面也有这样的情况。所以我们说,这是举的一个例子。

上师还举了《大智度论》里面的公案,公案的过程我这里节省时间就不跟道友再多说。主要是什么呢?就是说,这个公案里面为什么那个河神对修行人这么苛刻,但是对一般的不学佛的人反而他怎么去践踏那个河池他都没有反应。主要是就像后面我觉得这个比喻是说的非常形象的。就好像一个白色的布,一匹白色的布有一个黑点,很多人都能发现,而且既然说全部都是白色的,有一个黑点,尽快的把这个黑点给它去掉,它就是保持的纯洁无瑕的白色。但是如果说这个布已经全部被染成黑色了,你再多一个好像也没有什么,少一个好像也看不出什么,那也就没法管它。

所以世间人跟出世间人这个真的是不一样的,不是说出世间人,这个话不应该这么讲。就是不如说一般的世间不学佛的人和学佛的人真的是不一样的。你像世间人吃肉、喝酒,大家都觉得很正常,因为本来就是这样的。但如果你要看到一个哪怕是在家的佛教徒或者尤其是出家人在那里大口的吃肉喝酒,那这个就成了天大的新闻了。它就不允许它的行为上面有这样的一种偏失,这个是实际上标准不一样要求不一样。

同样的道理,我们讲这个的意思是刚才结合就有一些为什么他会受到护法的惩罚?其实这些护法的惩罚就是说世间护法神他也是有嗔心的哦,他还没有修出世间,他会有嗔心。那他那个嗔心的话是属于你如法的话他就会很高高兴兴的护持你,你在佛教当中自己如理如法修行,按照上师的教言不谄曲不狡诈,好好的做修行人的本分,那他会很欢喜的高高兴兴的守在你旁边护持你。但是如果说你用这种各种狡诈的方式,然后又不如理如法,并且出现了那种损害佛教、诽谤佛法、诽谤上师的一些不如法的行为,那你就很麻烦了。他也会生嗔心哦,然后会给你一种惩罚来提醒,是这样的一个因缘。当然这个是课外话题了。

这个颂词上师侧重的给我们讲了所谓的因果它的本性是性空的,但是在性空的自性上面也有它无欺显现的这个因果法则的这个道理。讲完之后,侧重从名言因果的角度反而强调。强调了以后又告诉我们,不要因为学了这种性空见,不要因为以后学习一些般若的、大中观般若的一些见解之后,就轻视世俗的名言因果。那这个道理实际上恰恰就说明你没有真正懂得佛教里面所讲的性空。在你的相续当中只不过是安住在断空的一个见解当中,这是特别不合理的,要懂得这一点。

而且我还想再提醒一句,就是像有一些上师身边的侍者有在家和出家两种。那么有一些就是说不管是在家人还是出家人,护持上师的话,有一些人就故意的就是拉这个关系了。你跟我关系好我让你见上师,你跟我关系不好我不让你见上师。这个要避免一下。有些在家居士如果是呆在上师身边,做这种像承侍的身份,就要遮止这一点。不要以自己的一种贪嗔分别,自己的一些嫉妒心和傲慢心,故意的挡在外面不让别人亲近上师,那个过患很重。那个过患就相似于是挑拨上师与弟子关系的一种,类似于,不是说你真的挑拨这个因缘在了。就是类似于这种过失,一个方面折损了上师弘法利生的事业,另一个方面折损别人的善根,那个果报是很严重的。所以我们如果在座道友真的有这种因缘,就是承侍某一位善知识,有这个因缘的话,千千万万要把握住一个好的分寸,然后自相续的话——你要是以上师为主的,不是说以你自己,跟我关系比较好的那我就给他很多开源,随便想见就能见到;然后跟我关系不好的话,那就处处的阻挠,他怎么样想尽办法也见不到上师一眼。那个是很麻烦的,你别觉得好像你自己有这个掌控的能力,觉得特别的得意。但是在业果的面前的话,你是最吃亏的了。

业果是真正很公平的,谁的发心善,谁的做法如法,它绝对不会虚耗你。谁的发心恶,谁的做法不如法,你外面上再说多少好听的话、再用多少的善行来掩盖它,它这个业果的果报还是会落到你头上,谁都是虚耗不了。所以我们说在业果面前人人平等,真的是人人平等。上至国王,或者上至法王,下至平民老百姓乃至于下至一个可怜的旁生,在业果面前都是公平的。没有哪个能走后门,没有哪个好像说因为自己是上师的侍者,因为自己时上师的亲戚而有面子可得。在业果的面前什么都没有,这是最公平的,所以要自己护持自己那颗心,相当相当的重要。当然这个就是我们在侧重的从名言的这个方面,侧重从名言的方面来宣说。

那懂得这个尤其我们这个部分讲到胜义空性道理的话,希望道友们能够把握住大乘的核心,要走一个中道。哪一个中道呢?就像上师这里讲到的:就说,不要只偏堕于世俗的善行而对胜义空性不重视,这样的话是没有办法从根本上断除二障的。就是我特别重视世俗当中的慈善呀,日行一善呀,或者是什么念经诵咒呀,顶礼转绕呀。这些善行我做的很多,但是对空性一点都不了解一点也不去串习,不用那个空性慧去摄持你世间的这种慈善等等的善行,那么你这种的话是没有直接的解脱道的,只能是培集十善。可以得到丰厚的那个广大人天果报的那个因缘,但是直接断除二障的解脱道还没有直接去挂上钩的,是这样的一个问题。这就是偏堕于显方了,偏堕于世俗一方。

那么如果有些人他又偏堕于空方的时候,他又太过分了。就是一切都是空性的,所以善恶都不需要。善法也不需要恶法也不需要,他倒是全部都扔的干干净净,所谓的说只要安住就可以。实际上他充其量就安住于一个像类似于昏睡一样的境界当中,也没见他怎么安住到那种什么不可思议的法性境界里面。这个就是又达到了另外一个就是达到了变成那个偏堕于无的空的那一边,这个也很麻烦。而且这个在《中观根本慧论》里面就讲到,如果说你偏于空法,比显法还严重的在哪里呢?我偏于显法我还能积极地行善,偏于空法的话,善恶全部丢。而且你耽著一个空性的话,它就没有一个对治力能遣除你的这份耽著。因为本身这个空性是断除耽著的,但是现在你反过来耽著空性,那么它的对治力已经丧失,就没有东西能够对治。这就叫做千年不悟,就是这类人,就是诸佛不化。

我记得《中观根本慧论》有一句话,叫做诸佛所不化。就是三世一切诸佛来到你面前都度化不了你,那个还麻烦呢。所以假如说我们把这个空性见,比如说一种暂时的单空,把这种空性作为自己的一个道用,就是说暂时的一种道用来遣除实执,它是特别殊胜的。但是如果你认为究竟的实相就是这么一个单空,你一直偏执在一个单空上面的话,就会成为修行的障碍,根本就没有办法直接获得见到位,乃至于就是你有可能连世间的善法都会远离。这个的话就真正耽误自己了,这是特别可怕的一种算是那个邪见吧,三世诸佛来了都没办法度化你。

所以这两种极端都要远离,两种极端都不能走,否则修行无法成功。所以要显和空要双融是很重要的。知道一切万法空性的同时显现不灭,所以我在安住万法空性的同时我这个善恶取舍不灭。

所以为什么我今天这两堂课我们学了以后,我相信在座很多道友大概的能够明白为什么莲华生大士经常说“见解如虚空般高,取舍如粉末般细”的原因。他的见解全是大空离戏的见解,但是他取舍因果为什么不会丧失呢?就是因为这二者本来不是两个耶!它是一个法。越是证空的人,他越能够懂得名言中的缘起的显现绝对灭不了,所以他越会遵循名言的缘起显现,他会在因上面特别注重,他不会依靠空性去遮止因。这种都是邪见,就是说有空性了你还这么执着行善干什么?这种说法有一个算一个全部都是断见和邪见,都是不合理的。所以我们要懂得,这个见解上面要树得起来,以后修行的话就很方便。这首先是讲的第一个问题。

下面我们看这段颂词说,

犹如水滴满瓶器,第一滴水非满瓶,

非由末等一一滴,缘起聚合盈瓶器,

谁受未受苦乐果,非由第一刹那因,

非由最末刹那等,缘起聚合感苦乐,

显现许中当取舍

这段也是非常精彩,用一个水滴的比喻。这个水滴的比喻是讲的什么道理呢?就是我们说一个瓶子里装满了水,那么这个瓶子里的水它是由一滴一滴的水聚集起来它就变成了满满的一瓶水。那我们分析的话就说这一满瓶水是怎么样出现的?它的产生是由第一滴水造成的呢?不是。第二滴水造成的呢?也不是。也不是由单单的第三滴水产生了一个装满水器的满瓶,也不是。那么一直分析到最后一个,非由末等,这个末等就指是不是由最后一滴水把它满了这个瓶子呢?也不是。

那么这样子分析起来的话,就是如果我们发现这个颂词里面说的“一一滴”是什么意思呢?如果我们发现每一滴每一滴水都没有办法装满水器,那就应该得出一个结论的话,这个水器是无法装满的。但是我们却发现它最后的话,所有的水聚集起来它就出现一个满瓶的水,那么就叫“缘起聚合盈瓶器”。在缘起聚合的时候,那么所有的水滴聚集在一起这个水瓶就装满了。

可能大家觉得这个是个什么推理呀?为什么这种的话就分析起来要这么分析,那么一滴一滴水加进去的话它自然就满了嘛,很多道友有这个想法。我跟你们再举一个比较好懂的例子,这也是以前中观当中经常举的。就比如说一粒沙子当中不能挤出油,两粒沙子里面也不能挤出油,那我现在把一百粒沙子聚集在一起我能不能榨出油来呢?榨不出来吧?你就算一百粒一千粒一万粒你也榨不出一滴油来。

其实就是什么呢?我们真正的去分析这个道理其实很合理。刚开始学中观的道友可能就有点反应不过来,就觉得中观是为什么要这样推破?我一滴水一滴水不能够使得这个瓶满,我一百滴水或者一千滴水聚集起来当然瓶是满的,为什么这个变成了一个不对的,或者用这种方法来分析可以破掉满瓶的这种实执性,怎么能破掉的呢?其实就是我刚才用沙子流油那个,它这个是一个道理哦。一颗沙子里头没有油,一百颗沙子当中每一颗都没有油的话,聚合起来是不能榨出油的。同样,一滴水它不能满瓶,第二滴水也不能满瓶,一千滴水中每一滴水都不能满瓶的话,聚集起来也不应该满瓶。但是我们发现它在缘起聚合的时候却盈满瓶。

这个道理的话实际上就是讲到就是在观察的时候发现它不合理,不观察的前提下在缘起聚集的时候它就出现了这么一种缘起聚合的相,非常的稀有。所以这个比喻懂得了以后,那么在道理上在意义上面我们要明白什么呢?“谁受未受苦乐果”,就是如果任何一个人他要感受他还没有感受的,就是将要感受的苦乐之果,就叫“未受苦乐果”,这个“未受”不是说不受,“要去感受不受的苦乐果”,这样解释就很麻烦了。如果任何一个人他要感受一个——他比如说以前造过放生,做过善法的那个乐果;或者他以前杀生、偷盗,做过很多恶事的恶果。那么他要感受将要感受的这些善恶业所要感召的苦乐之果,我们真正分析,他这个果法是由哪个因产生的呢?“非由第一刹那因”。

比如说,我就举一个杀生的例子。比如说一个屠夫,首先他有一个杀人的意乐,从他有杀人意乐开始,他杀生的业就开始有了,对不对?他就开始聚集了嘛。那么他有第一个念头想明确无误想去杀那头牛的意乐,然后他就有了动作,他拿了一把利刀就开始拿着刀就往牛那儿走。然后后面他真的开始动手杀牛,这是他加行了对吧?已经开始动手开始杀那个牛了。然后最后把这个牛的命根直接就断完了,这牛彻底死掉了。那么他这个杀生就究竟了,对不对?那么整个这个过程从他开始产生了想杀牛的意乐,乃至于最后把牛杀究竟,他中间是不是过了好多好多个刹那?假如说过了一千个刹那,那我分析他这个业,他这个苦果和乐果的话,它是存在在第一刹那发起意乐的那个因上呢?还是存在在第二刹那那个因上?还是存在在最后结束那个因上?你每一个刹那每一个刹那去分析的时候,都不是由某一个刹那所导致的。他比如说他整个后面感召那个杀生的苦果的时候,不是有什么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士用果,有好几个果法。自己在成熟的过程当中,我们说这个果法是由某一个那一千个刹那里面的哪一个因产生的呢?都不是。你没办法安立就它那一个因产生它后面的这个果。单独的这一个因你是没有办法抉择说由这一个因感召了后面的这四种果法的产生,没有办法安立。

既然说从这一千个刹那当中每一个刹那每一个刹那分析,都不是由这某一个刹那所导致的。但是在缘起聚合的时候,却就是显现出了一个杀生的果。就是这一千个刹那的因全部圆满了,然后就缘起聚合,在某一个时间就感召了后面这一个杀业的果报,这种苦果就会出现。这个就是很稀有,也是跟那个道理一样。每一个刹那都没有那个果法的产生的一个力量,但是它聚合起来之后就会产生这个果法。为什么呢?就是缘起的道理。这就叫缘起的道理,很稀有。

所以我们说,缘起聚合就会感召苦乐。就是我仔细分析它不是由第一刹那因感召的这个苦乐,也不是由最后那个刹那的因感召的苦乐,但是当这些刹那全部缘起聚合起来就能够感召苦乐。所以,“显现许中当取舍”。这句话是很有讲究的,特别殊胜。“显现许”意思是什么呢?我们名言当中的一切的万法只有一个显现,就像梦境,就像电影。电影我们看屏幕上面其实大家都知道里面的人不是真人,它就是一个显现,实际上就是一个画像,就像一个化影一样的,或者就是幻化的那个像,就是这个有一个显现的法。或者是水月,它有一个月亮的显现,但是丝毫月亮的实质都没有。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还要“当取舍”,就是还要有一个取舍。如果你没有这种取舍的话,那么这种如梦如幻的没有丝毫实质的显现也会给你带来那个堕落恶趣的那种显现,让你苦不堪言,让你痛苦不堪,这一点是真实不虚的。

所以所谓我们把因果叫真实不虚,跟因果本性的空性一点儿都不相违。我这个“真实”不是指的自性实有的意思,而是指的它的这个取舍了了分明,不会在它这个空性的力量下它就会消失,这个角度来安立真实、无欺、不虚,是这个角度上来说的,而不是指的它自性实有。很多人说,如果你说因果空性,就不能说因果真实。那个实际上就是在字面上抠来抠去。你在文字上跟我们辩论的话没什么意思,你真正的道理要明白我这里所说的因果真实是从什么角度来讲。就是在它如梦如幻的当下它还需要遵守这个取舍,它还有它的业果规律而且它还对人有一种束缚的力量,这难道不叫真实吗?就叫真实。但是它的本体是空性的。所以真实和空性两个可以在一起用,没有什么相违的地方。我们要承许它是一种自性实有不空的一个法,但是在它空性的当下,它却是真实不虚而存在着的,要明白哦!这个很重要的。这是讲到这一段的这个颂词。

那么这段颂词后面也是上师强调了一些业果的一些经教的道理,我这里就不讲了,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重复了,你们好好的看一下。一定要明白万法性空的本体就是缘起,缘起的本体就是性空,是无离无合的,非常非常重要。我们作为一个佛教徒,如果你不是光是局限在那种烧香拜佛的层面上的话,那么这些道理一定要懂。我觉得佛教的精华我们没有涉及到,佛教的精华还没有涉及到。所以我还是像上堂课跟你们强调的那样,只要是有一点精力的,除了一些老菩萨的话,确确实实如同西下的太阳一样的,时间也不多了,那么主要以念佛修加行为主。那么其他的中年、青年人,有一点时间和精力的话,也一定要学一下比如说这个戒律,应该要学一下。我发现外面很多的道友很多的学员,不要说密乘戒,自己的居士戒都已经破完了。你都不知道什么叫做不杀、不盗、不淫、不妄的,这个界限你搞不清楚啊。早就已经居士戒都破完了,还受什么密乘戒呢?我们说这个三乘戒律,是在前面的别解脱戒的基础之上才会有菩萨戒和密乘戒的守持。如果你别解脱戒都破完的话,你后面这两乘戒是无法守圆满的,根本就没有根基了。就好像没有墙哪来的花纹一样的,那是不可能有的。所以很多居士这个戒都破完了,还说自己是密乘弟子,那个不是开玩笑呀?这个就是笑话喽。

所以最起码的就像明年要开的一些课程,五论的课程。你们如果说全部从头到尾学圆满,这个觉得自己不保证。但是最起码比如说戒律,你像今天上师这堂课里面就有嘛,后面哪个颂词里面上师不是说举了一个例子,是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叫卓弥·释迦益西尊者,他到印度求学的时候,他上师告诉他去印度求法一定要学戒律,是一个佛法的根本,要学;般若是佛法的核心,要学;密法是佛法的精髓,要学。所以他主要这三者。

我觉得你们一个的话自己最起码学一下戒律,要有必要的。否则你自己破都破掉了,你还搞不清楚,还觉得自己是三昧耶戒守的很清净的,你连居士戒都保不住了还谈什么三昧耶戒?这是一个问题呐。然后第二个的话就是要学般若,最起码选择一个中观也行,原则上面的话五论全学一遍功德非常大。你像前面的这个《俱舍》,它是基础。如果说《俱舍》学过了,你再学中观很好懂,它里面会涉及到五蕴空、十二处的道理、十八界。还有很多道友对于一些佛教专用的法相名词的概念很陌生,什么叫蕴界处,什么叫心识等等好多的包括我们的“根”。有些是从对境来讲,有些从有境来讲。还有《俱舍》里面讲到的业果方面的道理,讲的很细,学一遍以后你就很清楚了,对业的各种各样的一些特征。还有就是讲到烦恼,随眠烦恼、根本烦恼,我们自己必须要清楚自己心的那种状态,都很重要。这些东西学了以后也是很好的。

当然如果确实觉得想有所选择的话,那么最起码戒律要学,中观能够学是最好的,很重要。学了中观学密法就特别方便,你对密法的这种见解就很清楚了,心里面就不会觉得好像上师怎么讲你都感觉是一片茫然的那种感觉,也很重要。最后落脚在密法上,落到密法上,以自己特别有信心的一部密法作为终生修持的方法,哎呀,那就很圆满了。

所以以后我们不是说好像年年都有这么好的机会给你开这些五论,这个真的要看因缘,因缘过去了过去也就过去了,就不一定能够长久能保持,谁都不好说。所以你们有机会学的时候,我希望可以涉猎一些。假如说全部都不能面面俱到,那么就最起码有选择性的要涉猎一点,要了解一些,哪怕是以兼修的方式,你要了解一点,总比自己一无所知好,很重要。这个就是课外话题,再给你们属于算是中年人往下年轻人、中年人的这部分道友强调一下,不要丧失这个机会。反正学无止境嘛,不要老觉得说“哎呀,法师呀,我都已经学了好长时间了,我学了好多年了。”你这辈子要学,下辈子还要学咧,到了一地、八地菩萨还要学咧,你急什么?学就是了喽,学总比不学好。然后在这个上面自己选择一份,毕竟是老道友嘛,肯定是对哪一种法是心有趋向的。然后再哪一部上面持之以恒的专修,其他的话确实需要像戒律必须要了知的,般若必须要了知的。你不是想成就吗?你怎么去体会到密宗的那些直断的窍诀?你中观这些上面懂了以后,毕竟我们确实也不像恩扎布德尊者那样的善根利智者,上师一指点,“嘣”的一下就开悟了,这种人毕竟是很少的,凤毛麟角。我们也不能老是给自己给那么高的标准,那个也不太现实。那就是学一些理论方面学一些中观,对于以后自己学密法会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这几个最起码要要哦!这是给你们再提醒一下。

庚三、宣说甚深现空无别:

后面我们来看“宣说甚深现空无别”,这一点就是讲到了显现于空性这二者实际上是无二无别的,这是甚深奇妙的法。意思是什么呢?

奇哉未择似欢喜,此种显现无实质,

然而显现似存在,此法甚深劣难见。

就是说到,“奇哉”,前面是一种感叹句,“哎呀,很稀有呀,非常稀有呀!”为什么说稀有呢?就是“未择”,就是在我们还没有去抉择、没有去观察的时候“似欢喜”,一切万法似乎欢喜而存在。

这个以前我记得前两年这边专门给大家辅导过《中观庄严论》,《中观庄严论》真的是很精华的一部论典。它把那个大乘小乘包括中观、唯识全部包括,把中观、唯识结合起来,唯识讲到名言的实相,中观讲到胜义的实相,然后第三大车轨的方式圆融起来宣讲,那是很精彩的一部论典。那么这里面就有一个“未察一似喜”,好像有一个颂词是“未察一似喜”吧。上师在这里引用的“未察一似喜,生灭之有法,一切具功用,自性知为俗”,这些颂词里面就讲到“似乎欢喜而存在”。“似乎欢喜而存在”其实不是说单纯理解为好像看到这些显现法就很高兴它存在,不是这个意思。而是它有一种真实存在的,看起来在我没有抉择它没有观察它的时候感觉它是真实存在的。那么这种真实存在人们好像觉得能抓得住,能有一个所依或可取的法,感觉是这样子的。但是“此种显现无实质”,但是我们稍微用智慧一观察,就好像看那个芭蕉树觉得它特别结实,很粗壮的一棵树。但实际上一观察一剥,发现中间连一点点的树心都没有。

同样的道理,一切万法显现上面感觉好像真实存在。你看我现在,巴巴实实的坐在这个法座上,趴在桌子上面,我也没有从法座上面空下去,对吧?你说万法显而无自性,我也不像坐到水月上一样一下就掉下去了,我很结实。我喝这个如梦如幻的水,你看我刚才喝了一口水,我也觉得能解渴,对不对?我吃了这个如梦如幻的饭的话,我也能抵饱,也不饿肚子。它会起到一种很真实的作用,但是并不能因为它这种功用力而否认它的自性本空,其实它就是空性的。

所以这种显现用智慧一旦观察,就是感觉什么呢?就像那个芭蕉树,它实际上看的是粗壮的一棵树,然后它还有承载重物的力量。但你真正去分析它的实质,发现它丝毫的实质树心都没有。就如同这些显现法它还有它的功用力,还有它自己的特征——水是湿性的,火是热性的。还有种种的法相、它的功用、它的作用。柱子能撑梁,它也不会说是一个如梦如幻的柱子房子撑不起来,整个就塌下去了,也不会这样。但是这些不能够说明它真实存在,它还是一个无自性,它就是空性的。就像幻化师幻化的象、马一样,它就是自性本空的,很稀奇哦!

仔细的想一想的话,觉得好稀奇,整个世界就像一种幻化的世界一样。有时候这样讲起来慢慢的就越发讲的向密法去了。不过我们这个道理要明白的话,用显宗的一些如梦如幻、如乾达婆城一样的比喻来说明也是非常殊胜的。你这个方面多去思维的时候你就能安住在一切万法感觉好像是不真实的,我就一直处在一种梦幻的世界当中一样。但是人到这种真正有中观正见的人,他在这个境界当中他还会如理如法的去行持,因为它知道这种如梦如幻的境界在没有远离之前,他会受他的束缚。他不会是因为万法如梦如幻的,好像有点木木呆呆的,好像觉得不知道该取该舍,好像有点好坏也不用分,就自己愣在那里。其实不会这样。他是什么呢?他明白这种名言的取舍他断不掉,但是确实能够相似的安住在“哦,好像真的就像做梦一样。它不是一个真实的。”如果能安住在这个层面上的话,他不会缘于这种梦幻的世界过度的去生起一些嗔心、贪心,就完全钻在里面了:你为什么说我坏话?你为什么诽谤我?你还敢在上师面前诽谤我!然后气得要死,跟他拼命的争啊斗啊。其实什么呢?这也是一种像噩梦一样。就是做了一个不太好的梦、不悦意的梦。它这个方面就能够遣除或者遮止人的那种实执,乃至于实执如果减轻,一个人的实执减轻了,他的性格就会调柔下来,很柔软。不会生起过度强烈的这种贪嗔之心、愤恨之心、嫉妒、傲慢,他这一方面大幅度的就能减轻。空性般若的力量哦!非常不可思议的。

所以我们要了知,此种显现稍经观察,发现它无有丝毫实质。“然而显现似存在”,但是这些显现在无有实质的当下,却是真实存在的,似乎真实存在,真的是真实存在,很真实。我怎么样我都抵不过墙,我一头撞过去的话,我头上起个大泡,我也无法穿墙而过。但实际上它真的就是如梦如幻的一个自性等等的这些似乎真实存在的,这在它显现无实质的当下,它的显现是真实存在的。此法甚深啊!这个法是最甚深的。

很多高僧大德,如果以后你们真的有机会学上一两部中观的论典,好多大德都会在顶礼句或者在最后结尾的赞叹上面就会赞叹:哎呀!稀奇又稀奇,稀有又稀有,如是缘起性空的法甚深难测,这是最奇妙的,只有我们的本师佛陀才告知的、才能够宣讲出来的这样的万法的实相等等。用各种各样的美妙的赞叹词来赞叹缘起性空的道理。所以“劣难见”,“劣”指的是劣根者、钝根者、没有福报的这种邪见深厚的人,无法领受。他是根本无法接受得了的。或者有些说显现上接受了,但是接受的自相续当中,在自相续当中安住的时候全是邪见。有的就落到断空当中去了,有些就执着法性也是一个单空;有些就落到显现实执当中,不愿承认空性。这些是属于劣根者的话,他无法真正的能够领纳缘起性空的这种教义,是这个道理。

所以我们在这个地方,上师后面讲到了说,根识非常有限这一段,这一段也是需要跟道友们稍微交流一下。我们眼睛所见的根识,从因明的角度上来讲,眼睛如果是一个无患的,就是没有眼病、没有眼睛受损伤,那么叫“无患根识”。无患根识所见所闻都属于是现量,现量是正量,学过因明的道友都知道,现量是正量,比量也是正量,比量是源于现量而来的。但是到了中观这个阶位再讲这些道理的时候,就是我们眼睛看到这个电脑是不是真实的?我手上摁着这个桌子是不是真实存在的?硬梆梆的,它有质感,它能撑着我的身体,它不会把我掉下去,它是真实的。但是我是不是就因为我的眼睛所见、我的分别心所感的时候,我能确定它是一个真实存在的法,而它的本性就是真实呢?不一定。所以这个眼根识,就我们说这个根识的现量、比量是正确的,它是有一定范围的。在名言的世俗量当中,这个是证量。但是一旦上升到修行的这个净见量的范围的时候,五根所照见的对境全部就成为——你的那个立断你的那个决断就成为非量。所以以前在《三摩地王经》里面不是经常用这个教证说“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亦非”,就是说眼耳鼻舌身意不是我们的六根识嘛,眼耳鼻是非量的,舌身意也是非量的,为什么呢?“若诸根为量,圣道复益谁”,如果说这些诸根所见的是真正的证量,那么像圣者——一地菩萨以上的圣者,他们所见到的这种证量又能够帮助谁呢?又能够饶益谁呢?假如说我们凡夫人的五根所照见的对境是真实的,那么圣者所照见的反而就成了非量了,就成为不真实、成为虚假的了。

那么圣者见到的是什么?入定位直接见到的是离戏大空、明空双运的本性、大法性,出定位见到的一切万法如梦如幻的自性,那么就像水月一样。这个难道说圣者菩萨所见的反而是虚妄的吗?不可能是虚妄的。只能说我们凡夫人认为万法是真实存在的,常有安住的等等的这些观点,它是一种非量。

其实这个就说明所谓的真实摄持下的现量、比量是有一定范围的,它在这一个范围当中,比如说它在名言的这个范围当中可以把它安立为正量,它是正的,确实是正的。但是一旦上升到圣者的净见量,所谓净见量也就是通过修行所见到的现量的,也是属于现量的范围。这样的这种净见量或者也叫瑜伽现量,那么它就打破了它的那个真实性了。就是我们眼耳鼻所见的这种正量就被打破,它观待于圣者所见的就成了非量了。

所以讲到这个之后,我就是提醒你们,道友们学了这段不要变成那种好像每天有点迷迷瞪瞪,有点懵懵瞪瞪,觉得“哎呀,一切如梦如幻,感觉好像真是这样耶。虽然我看的是真实的,但我一直是在一个梦境里面,一直没醒来。”有这个感觉是很好的,但是千万不要在这个当中误了取舍,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取舍。你该取还是要取,该舍还是要舍。懵懵瞪瞪的话,修法还是不能耽误,念咒不能耽误,精进不能耽误,该干嘛还干嘛,这一点跟你平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通过这种你像我们这次讲缘起性空的这些教言,可能有些道友会有些感受有些体会,都是好事情。那么这个力量只是遮止自己缘于外境过度的那种贪嗔分别,但是对于这些外境你必须要进取你才能获得的这种名言的法尔,它是不遮破的。我反复强调。因为上师在讲这些颂词的时候反而是在世俗当中强调的多,就是我们虽然知道它性空的那个道理,虽然知道这些法都是如梦如幻的,但是你更加要注重名言中的取舍,你精进你就成就的快。你在名言当中你能把握住人际关系的这个原则,你就能够在你的空间里面的话,你就能够游刃有余。你对家人付出的多,那么你就能得到的回报多。这个道理是真实不虚的,不能把这个遮止掉了。

你们如果说在这个方面又开始好像觉得懵懵瞪瞪,取舍上面有所缺失的话,你实际上没有意识到自己又开始往断见那个地方去偏了。因为你的这种对空性的认识遮止了你对名言的取舍,那么它决定是一种断空的一种邪见。如果你对空性的认知不遮止你对名言取舍的力量,说明你这个空性见树的是比较正确的。懂了吧?要明白哦!不要走极端。

我曾经听说有一些学习般若的道友,在自己的楼上,自己住的楼嘛,现在汉地城市都是好几层楼的,住楼房,直接从自己的阳台上面把自己家里的家具什么的都扔出去摔了。这个的话让人很难理解。我其他的不敢说,单单就他这个行为折损了一大批人的正见,折损了很多人对佛法的兴趣,他这个过患是很严重的,这个真的要不得。我们哪个地方学空性的话要你把家里的家具全部从阳台上摔出去不要了?哪里讲了?我前面反复讲空性不遮止缘起。我们既然说空性我们佛教里面讲的这个空性不遮止缘起,当然我不是说在座的道友哦,听说有这种情况出现,但是不一定是在座的道友的一个行为,我们光是就事论事说这件事情的话,那我是提醒道友们不要因为学习了这个般若空性的行为偏激,行为特别像疯子一样的不可思议的径行。说出的话也是地动山摇的一样,人家听了以后都觉得很惊叹。不要显出这样子。一个修行人显得平凡一点是最稳妥的,你就是默默无闻的一个修行人。至于你心里面发生一种什么样的变化,你断除了自己的实执,那是你心的一种改变。不要在外面让人家显得那种骇世愤俗的或者特别惊骇的那种行为,一听了以后我就头疼。就是为什么他非要在外面表现出这样的呢?无非表现出这一点他把家具摔掉,无非就是想在别人面前表现出自己断除执着嘛!那你不摔你就执着了吗?你不摔就代表你有执着了吗?我想反问一下这个道理,到底断执不断执是在把家具扔掉了就代表我不执着,不扔掉就代表我有执着,我们哪个经教里面是用这个衡量标准来评判的?还是自己学佛没学圆融哦!这种事情因为发生过,也是这一两年发生的事情。

所以我还是觉得我们一定要圆融,修行人放松一点,不要紧张。学了这些殊胜的见解之后兴奋的、激动的不得了,然后行为特别的过激。家里人越发的不高兴,“哎呦,你还是别学佛了,你怎么越学越变得这样子的。刚开始的话不近人情,现在变得疯疯癫癫的,你说你学佛有什么好?。” 我就是特别担心,给外面的有些不学佛的人给这种印象,这是我们自己的过失哦!你折损了别人的善根哦!人家说不定本来是通过你的因缘能进入佛门的,然后就因为你的这些特别特殊的一些身语的行为和你的那种过激的想法跟那种特别激进的想法,人家不学了。你说你的这个过失的话是特别严重的,要有一个中道,好吧?

我们反复强调的是空性不遮止缘起,你在名言中的行为要如理如法,要懂得善巧方便,要学会如何跟人打交道的这些原则。这些东西都不遮止,但同时它自性是本空的,是这样的道理。这个自性本空的那一面在它缘起不丧失的前提下了知它自性本空,才可以很大的程度上面断除自己的执着,是这样的一个道理。反复我只能在口头上这样去强调,那么你们自己的感受的话是需要有一定的修力的。

而且自己对空性见的这个认知到底是不是正确的,我真的觉得这是个福报的问题。就像上师在这里讲《中观根本慧论》的一个教证说“世尊知是法,甚深微妙相,非钝根所及,是故不欲说。”这个就是指的只有有福报的人才能真正品尝到它的味道。他的行为调柔的前提之下,他名言的取舍从来不丧失,他不会有行为过激。我就觉得像那种把家具从楼顶上扔下去的这种类型的人,其实说的不好听,真觉得福报浅薄,还觉得自己修的特别好咧。然后在全世界面前公告他修行好多呢,你看把家具什么的这些全部都pass掉了,你看我的执着断掉了,这是我修般若空慧的境界。这种的话确确实实觉得很遗憾,这就是福报浅薄者,“非钝根所及”,对于这种甚深微妙的相其实在他相续中他无法真实了知,所以说他才会有这些偏激的行为出现。所以学佛不能偏激,佛法就融在我们生活当中,他给我们讲的是生活的这种规律和它真实的一个本性,名言的本性和胜义的本性,就是讲了这个。我们只要随顺它,我们就能得到解脱和快乐,是这样的一个道理。谁让你去做那种特别偏激的行为呢?这个谁也没教过。我们动作上面或者知见上面一定要树准确,不要过激很重要。你们作为老道友,因为大部分的老道友以后肯定是要承担比如说自己的环境当中各类的发心的任务,乃至于带辅导,去给新学员最起码——你不是辅导员的话,那肯定新学员都喜欢问——看这个人在这里学了几年了,他肯定有些问题会请教,能够给新学员一些指导的时候,咱们自己的正见应该要先树得起来才行。你别你自己的正见都不具足,自己的想法很偏激,还要给别人叽里呱啦的讲的特别高兴,然后让别人也产生了一种“啊,原来佛教里面讲的是这个样子的呀?”那个的话就是大过失啊,以盲引盲啊,以盲导盲,是不合理的。所以我们自己在学般若空性的时候一定要把这个正见树准确,要立好,一定要立好。然后自己实际上有一些修行的那种串修,有一种感受,是最好的啦!这是我们这段要讲的。

己三、以安住修摄义:

那么前面这部分的观察修就已经讲圆满了,后面的话我们再来看,就是说到以安住修来摄义。安住修摄义的这个颂词也非常殊胜,这是我们今天最后一部分,主要讲到到了再往后像那个回向呀,还有末义,我就简单过去了,否则的话这个时间也比较长了,那我们这个颂词是重点。

这个颂词字面上不是特别好解释,但是我们看到这个讲记做的很精准,讲记里面把每一句话每一句话都解释的非常的到位。你们对这个颂词的意义上面,一个首先字面上要清楚它是什么含义,能够把这个颂词字面上能够抠过去,然后再去了解它这个意义很殊胜。

今若入定于此中,定显现许亦有何?

有何有复有何无?承许是非悉何有?

无境有境之法性,离诸取舍离戏论,

本来性中无智慧,坦然安住成大士。

实际上呢,现在的话,就是说,前面通过这种观察的方式已经抉择到一切万法在显现无欺的当下其实它是一种连微尘许都不存在的实质的这样的一个特性,它是自性本空的。那么它这种显现其实只是如同梦幻一般的一种现象。但是虽然是一个梦幻的现象,它的缘起的规律以及它在名言中起到的作用力是不会丧失的。

这一点我们了知以后,那么看下面这段颂词说“今若入定于此中,定显现许亦有何?”这个颂词的意思就是讲到,实际上我们如果说是入定于般若,这就是讲到了真正的入到离戏大空的或者入根本慧定的这样一种境界当中。“定显现许亦有何”,就是这个显现许的话,“定”就是“决定”嘛,决定这些显现许它是不会有的。

这个问题就涉及到一个什么呢?我需要给你们分以下入定和出定的两种情况。这是我在讲应该是讲十九堂课最开始的时候,因为上师在那里面提到了说我们这个地方讲到实相空性是侧重从出定位来讲的,那我简单给你们提了一个入定和出定的那个区别,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印象。

那我们今天这个颂词它实际上涉及到的是入定的一种状态,入定的根本的那个离戏大空性的那个状态。就是如果我们是入到这样的离戏空性的实相般若当中,名言中就像我面前的这个电脑还有我的这个麦克风、书本等等这些显现许,它都决定不会有。这个不会有就不是刚才我们说的那个就是说显而无自性的那种不会有,而是直接的它这种电脑的名言的显现就不会有了。这个就是彻底的那个断无的那个没有啦!是直接就是没有,会隐没。那么隐没到哪里呢?实际上它显现许的本性会显露出来,就是明分。所以这个颂词讲的还是比较深一点,它那个关键的教义的话,就要从一些三转,我第一次跟你们解释的时候也提到了一些三转明分的那个内容。那么这个显分跟真正的这个光明分的这个明分它的真正的关系就是这个有法和法性的关系,我记得当时给你们讲过一个黄螺白螺的关系。那么这个黄螺的颜色实际上是因为我们眼翳的障碍,所以将白螺看成黄螺,实际上黄螺是不是本来不存在?对吧?那我们说如果说当你见到白螺自性的时候,黄螺的颜色是不是就消失了?

同样的道理,这里所说的如果入定于般若,就是我们能够现见离戏大空的这个般若自性的时候,名言中的这些清净不清净的显现许它就会消失。因为你看到的是它显现许的本来的那一面,就是光明的那一分。就好像黄螺它就会消失,而你看到的是它本来的那个白螺的那一面,就这个意思。所以这个显现,讲到这里,这个知见上面很重要。密宗的很多的修法窍诀都是在这个知见上面来抉择,所以显宗的这种中观的一些包括一些相合于三转的一些道理的话,你们学一遍是很好的。

就我刚才讲到,我们侧重的是从那个前面广泛的宣讲了缘起性空的出定位的这个如梦如幻的这个道理,对吧?那如果说到了入定般若的时候,离戏大空面前这些名言的显现许确实是不存在的,它连显现都没有了。就之前我们说它的显现不虚,显现是在的,但是到了入定位的时候,它连这些显现都会消失。但显现消失了以后是不是就说它就变成了光是一个单单的空性呢?不是这样的。它这个显现消失是指的它的有法的那种虚妄相消失了,而它本性的法性会显露出来,就是它的光明分。

所以我这样讲你们反应过来了没有?我们所谓的如来藏大光明跟我们现在所见到的不清净世界的这个显现是不是丝毫没关系?就是在我们的印象里面就觉得一个就是垃圾一个就是如意宝的光明,能不能这样理解呢?还不能。实际上它的关系就像海和波浪一样,和火和火的热性一样的。你要是这个显现没有,同样如来藏光明也是没有的。而反过来我再说的究竟一点,这个显现其实它就是如来藏光明的一种明分,只是我们错看了。这个见解就比较了义了,有时候再讲过去的话其实就密宗的一些知见就很赤裸的方式就给你抉择出来,我这里就不方便,好像老在这个方面讲,也是有过失的。

那么这个道理明白了以后,要明白在真正入定的这个般若的这样的境界当中,显现许是绝对不会有。主要是指的是那种属于是不清净分别心所摄下的这种妄念的、妄相的显现,这个东西它就会隐没。是像眼耳鼻舌身意面前根识面前的这种梦幻般的显现,在入定阶位的话它全部都是不存在,就消融于法界了。这是第一段。

那么“有何有复有何无”,这个怎么来分呢?“有何有”,“复”,就是还有什么呢?“有何无”。应该这样理解。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些有的法,就是所谓的这些有的法它又怎么会存在呢?而如果有的法不存在的话,“有何无”,那么它又有什么无的法存在呢?就是无的法它也不会存在。所以,有和无这两者全都了不可得,就灭除了二边,灭除了这种边戏的戏论。这是我先把这个字面上的意思讲一下。

那么“承许是非悉何有”,就是并且我们承许的“此”是“是”、“彼”是“非”,包括在这种它的前提全部是在入定于此中,就是入于这个入定的或者说真正的离戏大空的大般若境界当中的时候,显现许会消失,有的法和无的法都会不存在,有无是观待法嘛,全部都会隐没。然后“是”和“非”,比如说智慧它是要取的,或者是“是”,然后邪慧或者邪见是“非”,就是不合理的等等的这些,凡是这些观待的法“系何有”,又怎么会存在呢?不会有。在离戏大空的境界法性当中全部统统隐没。

那么“无境有境之法性”,就是这个“无境”的“境”,“无”就是“没有”的意思,“境”就是“对境”的意思。“有境”指的就是我们能境智慧方面的这个意思。那么就是没有境和有境的这两种区别,就是境也不存在了,有境也不存在了,这样的一种法性,它是远离所有一切取舍的,远离一切戏论的。我们把这个戏论一般情况下讲到四边八戏,所谓的四边就是有、无、二俱、非二俱,属于四边;八戏就像中论里面所讲的一和亦、生和灭、来和去、常和断,这些就讲到这种八戏的戏论,也全部都远离。

“本来性中无智慧”,那么在本来性当中,在万法的本性当中,也没有一个什么智慧可得。大家这一点的话要明白,就是我们在名言当中说我证悟万法实相的时候我得到了证悟万法的那种智慧,就属于圣者的智慧,在名言中讲是可以这样讲。但是一旦到了入定实相义的时候,没有所谓的智慧,也没有所谓智慧所断除的障碍,就是这个所谓的能断之智和所断之障,其实在本来性当中都是不存在的。但这个不存在你们不要理解成是那个空空如也的无,别又落到什么都没有的那个感觉里面,好像说是非也没有,好像境与有境也没有,智慧和障碍也没有,好像一下变成虚空一样的。那个的话就是说我们分别心面前去缘取的时候就落到了断无边。

其实的话,我们讲的这种离戏大空,只能用这种否定词来相似形容的时候,它没有一个所谓的能境之智、所断之障,没有一个对境和有境,没有是非取舍,没有有也没有无,没有这个不清净的显现。用这种否定词只是来形容它远离一切的分别戏论,远离一切的我们寻伺所得到的那些有取舍有二取的这个法,它全部远离。所以只能用名言,名言所有的话都是在分别心所摄的范围之内的,都是以分别所摄,所以表达起来很困难。你只要正面的说出来都不是法性,所以只能用这种否定的语言相似的去表达的话,代表的它那种离戏论的特征。但是我们要知道,这个离戏大空它的本性上面有它的光明在,一个法,明和空两个是一个法。这些离戏大空它有它不可思议的如来藏的明分在,就是佛陀的所有的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的功德都是从明分的角度来体现的。它不是一个像虚空一样,“啊,那怎么感觉,法师,好像我看了这个颂词我稍微一去思维它的意义,我感觉我好像什么都没有了,什么都缘不上了,什么都没有了。”这个的没有只是我们分别心落到一个无的里面,不是这个不是那个,好像你什么都缘不成了,只是一个无的当中。

其实真正的实修过程中,用一种上师所指引的窍诀然后去体察的时候,它明分的力量会显现出来。因为这个无的当下,它有它的明分在。我们用名言的角度给它分了一个空分、分了一个明分,但是在它自己的本体当中,这两个就是一个法,要懂得。所以你能够坦然安住在这样的入定的大般若的境界当中成大士,这就是修行的大士,你这个人就成就了。如果能够安住在这样的话,绝对是一地菩萨的境界。

所以上师也说,这种境界不是凡夫人可能获得的。而是真正达到这种境界的话,绝对是证悟了法身,也就是最低是一地菩萨的果位。我们现在是从凡夫位以寻伺的方式,以这种分别心以理论的方式来相似去学,懂得了吧?这一点要明白。

这是我们讲到的这个颂词,非常的殊胜。它这里是说以安住修摄义,也就是我们了知了万法实相空性,这个不是侧重从出定位讲,而是侧重从入定位讲,就是真正入空性大般若的这种境界。这个角度上的话坦然安住,就是一种安住修。它通过前面的理论抉择,能够树立起中观的这种见解,然后在入定的时候是属于一种离戏空性的,这种境界的话以这种安住的方式能坦然安住在这个当中。他的那种感受的话,中观里面也常说的,就像哑巴品糖一样,他亲自品尝到法性的甜味了,但是他却口中说不出来。他只要说出来的,都跟法性不相符合。

所以不是说是他不舍得说,只要我们讲出来,因为人类的语言全部都是分别心安立的语言。我们以前学因明都知道,我们这种言辞什么全部是在分别心的摄持之下安立的,把这个能够联网的能够显现屏幕的这个叫电脑,把能够传音的这个叫话筒,把上面能够印这种文字相的这个白纸的东西我们叫纸张,合起来叫书。全是我们给他加上去的一种名言概念,全部是分别心的作用。所以你用一种分别心摄持下的这个词句想去表达离分别的法性就很困难,没有任何一个语言能够直接表达出法性的自相来,或者表达出法性的真实本性来。所以我们只能用一些相似的否定词,它不是这个不是那个,没有有也没有无,没有是没有非,没有二取没有境和有境,没有智慧和障碍等等所有的这个戏论的边戏全部隐没,只能用这种表达的方式来去相似的形容法性离戏的境界,只能是相似形容,这跟真正的法性的本性其实相差的还是很远的。

这个你们要想自己说“那到底法性这个是什么呢?”好好的去修行,自己去体会比较重要。光是在文字上说那这个是不是这样呢是不是那样呢?我觉得在语言上过多的,像出定位的那个刚才我们前面第十九堂课和二十堂课前面的这几个地方讲到出定位的这个如同水月一般的缘起性空的境界,多讲一点是好的。因为作为初学的修学者来讲,那个方面用的比较多,而且他直接可以断除的是这个我们强大的实执。但是到了这个入定阶位的话,用过多的语言再去讲,都是一种寻伺分别。然后光是在语言上面去抠,说你这样讲对你那样讲不对。其实这个都是怎么说呢?都是说从某一个侧面,从修行教言的角度上来讲,说多无益,只是自己亲自去体察。

就像我们说的所谓的愚者口说智者心行一样的嘛,六祖大师他连字都不认识,他直接证悟了,就OK了啦。你的语言上再讲的漂亮,再会说,然后你再会讲什么离戏,有也不是无也不是,你认定的它是那个法性的那个也不是。你再讲的怎么清楚,你没有去体证,都是空的。从修行的教言上就要这么讲,不是一种理论的闻思,那我们就是自己要去相似的可以去安住,或者相似的去串修。主要是以出定位的如梦如幻的境界来摄持自相续,断除自己的实执,相当的重要。要讲的实在一些,道友们自己把握一个好的分寸。

但这段的颂词特别的殊胜,主要是讲到入定的那个实相义的大般若的那种境界,是这样的境界。如果你能坦然安住在其中,那么就成为真正的解脱的大士了,就是真正的大成就者了,是这样的道理。

那在这个基础之上,上师引用的《入行论》的这个“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这些教证我就不用多说。后面还有一部分要清楚的就是龙猛菩萨所说的“若从内心悟,本无生法性,于溺轮回众,自然生悲心”的这段道理也是说,如果说我们能够证悟这种显空无二的大般若空性,你的悲心自然而然就会生起。为什么呢?因为就像上堂课我们讲的,当一个证悟的人他能够明白这些世间上所有的一切一切的显现其实都是一个本无而现的妄相,那么看到无量的众生不明白它是一个虚幻的假法,而认为它是真实存在的,用尽自己的时间精力,所有的一切奋斗努力去拼命的希求。其实在成就者的眼里就看到就如同那个獐子看到一波阳焰水,拼命的跑啊想到那里去解渴一样,越看越悲悯,就觉得獐子好可怜,你不要跑了,那个是空的,那个水根本就没有啊,是个假的,是骗了你的,骗了你的眼识。不想让它跑,不想让它白白的渴死,但是众生就是不听。

你像这种的话,所以一个证悟者他为什么悲心那么殷重而且他是自然生悲,他根本不是造作的,说“我先要观天下的老母是我的父母,然后知母、忆恩。”其实他不需要这个过程的,他只要证悟空性的当下,他自然就会对六道众生生起无与伦比的大悲心,是这样子的。就是源于证空的力量,源于明白万法实相是怎么样的情况,他自己真正现证了,他就会对所有的天下众生尤为的悲悯。非常的觉得众生真的是很愚痴,全部追逐的就像阳焰水一样的一种得不到的东西,他拼命的在追求,就会有这样的感受。所以说这个众生不听话也好、刚强难化也好,成就者为什么不会远离不会舍离呢?就是因为他那个大悲心源于空性的力量,他殷重,非常的殷重,他不会舍弃众生。他就像好像看着小孩子闹脾气一样,小孩子不懂事、小孩子不听话一样,他不会跟他较真跟他真的计较,因为孩子迷嘛,孩子迷在那里。就好像说你要是把那个孩子做的那个沙屋给他弄倒了,他会跟你闹的呀,他会不干的,他会跟你不罢休的方式要让你还他的沙屋。实际上在大人的眼里说你求这个有什么用呢?不能真正的住,没有真正的价值。其实成就者看着这些轮回中的众生的感受就是这样的。

看着这些虽然有时候我们说众生怎么这么刚强难化,虽然我们词面上也知道万法是如梦如幻的,但是好像实执心也断不掉。为什么这些上师还是义无反顾的要一而再再而三的摄受,这辈子没有解脱下辈子还会带着你走解脱,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在他们的眼里他知道众生迷在那里,看不清真相的时候他就是认定这个东西是真实存在,因为在他的感觉里面太真实了,所以他放不下放不掉,他就会不听话。那成就者会跟他计较吗?不会计较。他知道他心里面的执着没有去掉才会出现这种狂乱的相。他不会真正的说你怎么这样子啊?他不会有这种想法,他会一直摄受他乃至于到他解脱,乃至于他从这个迷梦当中醒来的那一天为止。

所以我们了知这个角度之后,要明白上师的悲心,要自己尤为的感恩这些生生世世摄受我们的善知识,他们的这种大悲心是不可思议的。我们作为弟子的话要保持一个弟子的身份,很重要。这是讲的这一方面。

另外一方面从自身的角度来说,如果有一天能够尽早的现前这样的般若智慧的话,我们就能够尽早的从这个迷梦当中醒过来,非常重要。这是讲到这个颂词。

刚才因为提到了我是借用五论的角度,我跟你们提了最起码要懂戒律、懂般若,还有懂得密法它是佛法的精髓。这些内容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就不再重复了,但是他是在这个颂词的讲记里面有所涉及,希望道友们记住它。不要光是一个词面上的了知,自己以后修行的方向要守持一个清净的戒律,能够真正明白般若的真实含义,然后抓住密法好好修行的话,必定是有解脱的机会的。因为你已经抓住了佛法的根本、核心和精髓,这个是有解脱机会的。很重要。

戊三、修果回向成办二利:

下面我们看“修果回向成办二利”。“修果回向成办二利”就简单讲了,后面这一部分。

祈愿如是祈世俗,以及胜义菩提心,

二资无碍至究竟,获得圆满二利益。

也就是说,我们通过整个《修心利刃轮》学完之后,其实作者他是有一种功德回向。作为一个大乘的修行人,他都会将自己造论的功德回向于一切众生,所以他祈愿什么呢?如是我通过宣讲,分析了如何修习世俗菩提心以及修行摄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的修法前面我跟你们大概讲了一下,对吧?在前面最开始的时候思路跟你们勾了一下,那么胜义菩提心分了观察修和安住修两方面。那么通过这样子的来讲所积累的福慧两种资粮,愿什么呢?所有的众生能够没有任何障碍的直接达到究竟圆满正等觉的果位而获得圆满的二利益,就是自利和他利的这两种利益,圆满自利功德并且能够圆满他利功德,能够得到这两种利益。这是果的回向。

那同样道理我们学这个颂词,大家应该知道自己怎么发愿了吧?我们用了如果是二十堂课的话,基本用了五个月的时间,今天终于算是《修心利刃轮》讲圆满了,其中只有一堂课是跟大家用录音来录的,因为确实这边的时间比较麻烦,倒不开。其他基本上我都是尽量现场讲圆满的。

那么我们这部论学完以后,我们把这个讲闻的功德,就是在座道友听闻以及我这里如理如法的宣讲的这个功德,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够没有任何障碍的达到究竟佛果的这种果位,并且能够圆满获得自他二利。这是讲到的这部分的内容。我们说到这时成办二利的一个部分,希望在座的道友们也真心实意的去发愿。

因为《修心利刃轮》是一部特别殊胜的法门,我们有因缘学这个实修法是很不容易的,是无量劫积累的福报所导致。所以我希望在座道友以后有机会有时间重复的反复去看一下,经常用这里面的教言去调整自心,非常难得。我也是希望,因为所谓名称上面讲的“修心利刃”嘛,希望依靠这种利刃的宝剑一样的这个轮,能够隔断自己相续当中顽固的、强烈的我执,并且能够依靠这种功德回向的力量,愿天下所有的众生都能断除我执。

其实就像刚才我们讲缘起性空道理的那个道理一样,其实它只是一个妄执,它是一个本无而有的法,希望我们能够通过这种法的力量能遣除自相续当中这样坚固的我执,以及所有众生的我执,依靠我功德的回向力都能够得以断除,是这一方面来做一种忆念。你们的发心越清净,那么它的功德就讲越圆满,力量越大,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甲三、末义:

那最后一部分就是说到末义。

“击敌要害利刃轮”,这是讲论名。“于种种恐怖猛兽出没之林间”,这是地方,就是所造论的环境。“具教理、证悟之大瑜伽士达玛绕杰达”,这是讲到我们殊胜的造论者。“于殊胜上师之言教汇编后”,这是我们说的造论的方法。“于浊世有畏惧之深林中实修”,这个就是什么呢?作者自己首先为了利益众生已经修持过的,是他自己实修的经验、实修的这种窍诀,然后将它彼恩授予阿底峡尊者,就是说将它赐予自己的心子,就是以一种慈悲心恩授予阿底峡尊者。阿底峡尊者也为调伏芸芸难化众生无偏实修,你看这里都讲到,作为阿底峡尊者他自己发心是为了度化一切众生,调伏众生刚强难化的心相续。然后他自己首先要有一种实修力,实修了这个法之后,生起了证悟以后而说此偈。

所以我这个地方这样强调的意思,我们学了以后要落在实际行动上面,尽量的去串习它。要去串习它之后,你心里面对它有所体悟,那么你跟别人去交流这些教言或者以后给别人去讲这些教言的时候,那么对别人会起到真实饶益的作用,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如果自己不实修,光是口说,那个是没用的。其实对自利来讲也没有真实的利益,然后对他利来说也只是让别人了知了一种概念而已,真是没有真实饶益作用的,这一点一定要记住。

我们在修行的法门里面重点是修行,而不是重理论。理论的道理明白了,剩下的就是付诸于行动去落实它,这一点是特别重要的,生起证悟之后而说此偈。

这个后面是阿底峡尊者讲的:

我舍国政苦行时,积累福德谒师尊,

得此甘露法灌顶,今能对治续法脉。

意思就是说,阿底峡尊者他不是属于孟加拉国的一位国王的二王子嘛,他实际上是王子,本来是可以继承王位的。所以他就是说,舍弃了自己的国政而出家精进苦行,积累了种种的福德,然后最终依靠积累的福德而遇到了大恩上师,得以拜见他的恩师达玛绕杰达尊者,并且在上师面前得到了这样的甘露妙法以及甚深的灌顶。然后通过他自己的实际修持,现在完全能够“今能对治”,就是完全能够对治自相续种种的烦恼以及分别妄念,或者直接说就是我执。并且“续法脉”,并且我依靠这种力量可以继承延续上师的法脉。

所以这段颂词很重要的一点,我们在座的道友其实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都可以继承上师的法脉。怎么样的一个继承方法?比如说我们能够值遇三宝,能够值遇正法修行,能够值遇具相的善知识,这已经是往昔积累福德资粮所得到的一个善缘之果,对吧?那么得到了上师善知识摄受之后,得到了上师给我们传的这个妙法以后,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自己要去修。自己如果认真修行能够对治自相续的烦恼妄念之后,就等于你已经继承和延续了上师的法脉,这个是相当重要的。

否则上师的法其实没有传到我们手里。虽然我们手上现在拿的法本,耳朵听的上师的讲法,如果你自己没有实际去串修,这个法不属于你的,是这样的道理。这一点就如何去继承上师法脉的问题,我希望在座的道友都能够铭记于心。

最后一个,

我于宗派无偏颇,展露智慧博学时,

虽见无量稀奇相,觉此法方利浊世。

也就是说,我对所有的宗派其实都有一个清净观,没有什么好像贪此嗔彼的那种偏颇之心。那么在展露我自己的智慧以及广闻博学的过程当中,虽然我见到了无量的稀奇相,这个就是因为比如说阿底峡尊者他在各宗各派当中不是都有所涉猎,他是广闻博学的,智慧非常的深邃,而且对于大乘小乘的这些经论或者宗派的内容,他都有一种平等的清净观,对于每一个宗派他都把他认为是一种见到无量稀奇相的一种恭敬的一种心态。

但是,在所有宗派的巨多优长的这样一种特色当中,他还是觉得“觉此法方利浊世”,就是我主要觉得还是在《修心利刃轮》的这个法门能够利益末法时期的浊世众生,就是体现出《修心利刃轮》在众多法门当中的一种更加殊胜的特征,它对浊世众生会起到很大的那种调伏的作用,很大的一个调心的作用,是这个意思。

倒不是说贬低其他的法门不好,但是从某一个侧面来讲,《修心利刃轮》对我们末法时期刚强难化的众生在调心上面会起到相当强大的一个作用,这是尊者的一个教言。

那最后,结尾就说:

“其后,阿底峡为印藏不可思议弟子中,由佛母度母等无量本尊授记”。就首先是依靠本尊授记,“堪为法器之高足俄巴色嘎”,也就是仲敦巴尊者,“恩赐调伏边地刚强所化之法。本论译师与班智达也由他们师徒担任。”这个上师讲的很清楚,这个是由阿底峡尊者作为班智达,仲敦巴尊者当译师,然后师徒两人将这部论翻译出来给后代人留下了无尽的恩泽,是这样的。

2012年7月23日,藏历六月初四,也就是上师生日的那一天,自寿五十岁生日于五台山那罗延窟译毕。也就是上师译的地点特别的殊胜,正好是在老人家生日的那一天,在法王如意宝造文殊大圆满的那个五台山的这个地方,那罗延窟,把它翻译圆满了。所以我们能够有幸学到这样的论典,自己心里面应该有一种感恩心,这是很重要的。

下面把今天闻思的善根以及三世一切凡圣所造的清净善根全部随喜而普皆回向,愿自他一切有情都能够成就究竟的解脱果位。

所南得义檀加热巴涅,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生生世世不离师,恒时享用圣法乐,圆满地道功德已,唯愿速得金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