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辅导 | 《修心利刃轮释》第3课

圆函堪姆 第一次

圆函堪母

《修心利刃轮》3课法师辅导笔录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诸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

为度化一切天边无际的有情而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那在这一堂课之前,上师也讲到了这个修心法门它的殊胜性。实际上它字面上道友们可能看这些颂词的时候会觉得没有什么不懂的,但是如果真正在实际生活当中、修行过程当中去运用,那个是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一旦如果运作起来的话,这个是非常殊胜的。这个直接是针对自己心态的种种的习气烦恼都可以做调整的一个很殊胜的这样一个修心法门,并且上师也强调的就是以一种欢喜心来听。我们换一个角度想,其实在一生的过程中,生为人,能够有多长的听闻佛法的机会,这个谁都不好说。从现在看起来好像每星期一堂课,好像已经坚持了几年了,尤其是老班的道友,觉得年头也不短了。从这个角度来讲好像觉得没有什么特殊的这个法难得的意义,但实际上如果跟自己的一生或者假如说我们能够看到自己前世的话,跟自己往昔的这些生生世世比较起来,可能这次能够得到佛法的机会并不是很多的。所以最好从这些方面尽量的去思维,心里面要对这个闻法有一种欢喜心,这个是很重要的。不管这个讲者讲的怎么样,但作为闻者来讲,调整好心态,你就能够得到全部法的加持,跟讲者其实没有太大的关系。所以我们自身的心态首先要调整好。

丙二(广说)分二:一、根除自私真爱执我;二、行持两种他利菩提心。(即:断除我执与修菩提心。)

丁一(根除自私真爱执我)分二:一、以温和教诲业力之轮摧毁自他;二、以粗暴教训威猛之利刃降伏我执。(即:以温和的方式教诲,了知是业力之轮在摧毁自他一切众生;以粗暴的方式教训,使用威猛之利刃降伏我执。)

下面这堂课就开始涉及到“别说如何修心”的“广说”的部分。“别说如何修心”分了两个科判嘛,略说和广说,首先广说这一部分分为两个科判,第一个根除自私珍爱执我,第二个是行持两种他利的菩提心。那我们现在主要是这段时间可能都会涉及到是根除自私珍爱执着我的这样的这个问题,这个会涉及到好多堂课。分为两个科判,第一个是以温和教诲业力之轮摧毁自他,第二是以粗暴教训威猛之利刃降伏我执。那么后面这部分会涉及到一些密法的内容,但是上师讲的这个道理,我们基本上从字面上可以简单跟大家交流。那前面的这一部分以温和的方式来教诲业力之轮摧毁自他,就是依靠这个业力的这个力量会摧毁自他的相续乃至于身和心两方面,都会在这方面有所描述。

其实这一段的教言加持力是非常大的,我们如果学习了这一科判里面的内容的话,一个方面可以使得自己的心相续当中对因果生起一种诚信、正见。有的时候我们说如果一辈子的修行,你相续中生起一个对因果诚信的这种正见,其实这一生修行也就无憾了,是非常重要的。正见打好了,这个基础打好了,以后的修行不会出问题,就很好走。就是说基础打好了,那么往上建高楼就非常的方便,也是这样的道理。那么另外一方面,他在讲到了这个业因果,显现上看起来好像是业因果的这个规律、关系,这个道理明白了之后,之后会引发出我们相应的会讲到一些对治的方便以及自己在碰到任何问题的时候,就是从目前,以前前世的这些业因如果说感召这一世的果报的话,这个时候是很难调整的。只能说是借用自己的业缘或者说感受的这种果报来调整自心,但是也会警醒我们从现在开始再往后,应该要关注的或者能做不能做的一些方面,自己都会有一个很好的一种促进作用,这个也是修行人必须要做到的。如果说我们口头上天天讲的说我们修的是密法,我修的是中观,我修的是很实相了义的一些窍诀,讲的是高高在上,但是如果说在行为取舍上面都还没有一个比较谨慎的警惕性,乃至于对于这个业因果,你碰到任何事情你总是埋怨在外境上面,连一种反观自心的能力都还不具足的话,那你说要修这些高深的大法、要成就,可能也是这个缘分也是不具足的。因为他解脱的机会非常的渺茫,是这样的。

戊一、以温和教诲业力之轮摧毁自他:

所以我们首先看第一个科判当中所涉的今天这里四个半颂词。第一个是说:

眷属于己邪行时,心想是自散乱致。

那么就说,实际上我们周围的跟我们有关系的,换句话来讲都可以叫眷属。亲人、朋友、同事,还有这些道友,还有自己的家人、孩子、爱人,这个都属于是眷属的范围,它是很广的。那么有一些在工作环境当中,就是你是领导,那么你的属下;你是老师,那你的学生;还有你是医生的话,那么你能管辖范围之内的这些工作人员,所有的这个范围都属于是眷属的范围,实际上它涉及的面就非常广。

所以颂词当中的你的眷属跟你不相合,“于己邪行”,就是你让他东,他就往西。就像上师这里所讲的,你实际上作为自身来讲对他们像亲人一样关爱、照顾、慈爱他们,但是他们不但不报恩,反而经常会做一些让你特别生厌烦心的这个背道而驰的行为,甚至于直接跟你对抗。这样的情况的话,有些可能觉得我的家庭是这样,有些觉得我孩子是这样,有些说我管的那个部门的我手下的人就是这个味道,还有一些觉得我的亲朋好友就是有点这种风格的,很让人生厌烦心。他都会有一些相应的这些因缘存在。那么这个道理我们在分析的话,《修心利刃轮》这部殊胜的论典告诉我们,你是去找外在的原因呢?还是说就是他们不好,他们行为不如法?你像上师刚才在讲这堂课的时候就说嘛,你对他们很慈爱很关怀很呵护,按理说你是没有错的,已经做到仁至义尽了。但是对方对你却不知恩报恩,不但说不报恩了,不求报恩,但求无过也做不到,他还对你行持一些非理邪行。那么从名言的现相来看,你如果找原因的话,这只能怪在外境上。我遇到的都是恶友,遇到的眷属不好。

那这个真实的原因,如果我们从现相上来讲,可能会评判到这个人的品格问题、素质问题,可以这样说。但是如果按照佛教因果规律的这个方面来分析的话,它真正根本的原因,换句话讲,为什么你就碰到这样的眷属呢?世界上还是有好眷属的,对吧?这个眷属刚才我讲了,范围特别广。世界上还是有很多好的眷属,有些人他自己的孩子就让他一点也不操心,而且他孩子的一生都过得非常的顺利,也很争气,也很孝顺。实际上你说完全是归于家庭教育吗?就是我们从客观的原因来讲,家庭教育确实很重要,但是有一些却还是有特例的,就是自己也不是特别能够懂得一些家教方面的这些技巧或者说关键的要素,也就这么把他拉扯大了,跟一般人没什么区别,但是孩子的天性就很孝顺。这个原因就需要值得考虑了,这真的不是我们人为所能控制的。还有很多在老师的家庭当中,他的孩子也管不好,这种情况也有。

但我也不否认就是外在的家教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是起到很大的影响,包括一个家庭的和睦,如果夫妻两个经常闹、吵,那这样子的话对孩子的影响也特别大。但这个就是说起现在外缘,它还有它的根本因在里面。其实就是什么呢?就是自己往昔,这里颂词里面所讲到的说“心想是自散乱致”。这个所谓的“散乱”不是我们依此文解义的那种字面上“啊,是我太散乱了?还是我太放逸了?”不是这样理解的。它这个“散乱”上师这里也解释的很清楚,是自己的前世行为不如法,前世没有以一种慈悲心来维护自己的眷属,或者说自己在对待眷属的问题上面比较的苛责、比较苛刻,让别人心里头特别难受,有一种比较粗暴的行为,对他们损害过,让他们身心受到痛苦的话,实际上你这一世感召的眷属就老是跟你对着来,这个是它的最根本的因缘。

所以我们这个话要一分为二的说。讲到这个道理之后,从佛教徒的角度来讲,并不是说我就忏悔就可以了,其他就不用考虑了,前世的业力嘛,那还有什么可说的?但是有一些违缘是我们自己人为造成的,这个以前我在辅导的时候经常会提,就是你自己的行为特别不如法。我们这里上师前面已经讲了,就是你对他很关怀,而且对他很慈爱的情况之下,他如果也是依然是一种跟你一直背道而驰的、不是很随顺的这种情况的话,那可能真的是由于前世的业缘在。但是有的时候是我们自身本身说话做事就不是特别的合适,本来你先触恼到别人了,最后人家显出来对你的一种叛逆、反抗的那种相,你还说这个你就随便归摄一句说:这是我前世的业力。然后在这些方面从来不考虑调整自身的是不是有问题、调整自己的状态,只是归到一个业力上,念忏悔。那么也行,就是你只能说是自己就这么熬着呗?但是其实这些情况通过改变你自己的处事方式、你的态度以及跟对方很好的去沟通、交流,他很有可能是可以调整过来的。

所以,因为我们看不清这件事情本身到底是外因造成的呢?还是根本的一些内缘,就是根本的前世的一些业因造成的?我们是很难做一个决断,所以在这个两方面都要考虑。如果说你在外缘的方面你方方面面都考虑到确实是不是自身的问题,那么确实这个就只能说是一种业缘的问题。你在这个时候通过佛教其他方面的一些观想,或者说这种修行的方便,可以来调整自己的心。我们说这些颂词它最基本的要做到一点,就是不怨天尤人,不要再一直去埋怨别人。

这个以前我记得上师在全知无垢光尊者的《窍诀宝藏论》当中也讲过一个例子,他说修行人智者和愚者的差别就在于,智者他就像狮子一样,愚者就像狗。我们都知道经教里面有一个很通用的一个比喻,就是说,如果你打狗,那么这个狗不会追打它的人,它会去追石头,意思是追不到点子上;而你要去打狮子的话,这个狮子绝对不会去追那颗石头,它直接会冲着你这个用石头打它的人就冲过来了。这个意思就指的是,智者和愚者之间的区别,作为修行人来讲,当碰到违缘的时候,那么作为智者他直接就是抓住,开始去找自心的问题,他直接是抓住根源的。如果说它把这个人追住了,那么再也没有人冲它去扔这个石头,就是它直接找到最根本的这个根源的位置上。而愚者,他就会去找这个怨敌,是这个人损恼我了,是他不好,他是什么什么原因不好,然后找很多的理由直接去开始把他视为冤家、冤仇的敌人,开始跟他去对抗。这个就是相当于说那个狗它找不着点子,它不去找这个人,它直接去抓石头的话,那它还是会挨打的,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通过这个比喻,其实可以了知,在这个地方讲到《修心利刃轮》它每一句颂词都是讲到一个自心的问题,全部是涉及到自心。那么我们如果这一世,其实这个修法从它本身的道理上来讲,交流到这一段的话,道友们应该都很清楚了,颂词的意义上还是比较浅显易懂的。要明白,我们说的再广泛一点,因为我们说眷属的范围很广,那如果要讲的细一点,你比如说你自己的家人,就是你的丈夫也好、妻子也好,这些对境跟你特别不合和,就像冤仇一样的。那以前我们还在《前行》当中学过业因果的那一章节,大家也知道它是跟前世自己造过邪淫的这方面的罪业还有关系,这就是比较细了。

但是总体的角度的话,也是因为自己的行为不如法,它跟这个颂词基本的思路是完全相合的。就是首先是因为自己前世的行为并不如法,然后或者前世你让他特别的痛苦,然后这一世结为夫妻之后,他就让你特别的痛苦、特别不舒服,就是度日如年一般的这么煎熬着的这种生活,让人处在一种很灰心很绝望的一个状态当中,这是很有可能的。然后就是以前你怎么样去损害过他,他这一世就会把这个业报会回到自身的身上。以前你对他不忠,这一世他就对你不忠,他就会有显现出来这么一个相。这是我举的这么一个从夫妻之间。

那么孩子也是如此,他孩子的这个不孝,跟我们前世对自己父母不孝,都是有关系的。那么自己的同事或者你在工作单位当中你的部门,你所管辖的这个部门底下的人就是不听你的话,不按你说的去做的话,也跟自己的前世对自己的手下没有以慈悲心来维护、经常对他们做损害。这个损害的意义实际上可能有很多,不一定光是说是一种打骂,就是说在心态上面对他们产生那种特别的让他们特别不悦意的心态,使得这一世他怎么就不听你的,他就不爱听你的,你说得对他也不爱听你的,会出现很多这种情况。这个我都是我们这里宣讲的时候都是从根本的业因上面来说。

那下面一个问题就是说什么呢?既然说这种情况我现在基本上我能接受了。因为大家都是佛教徒,都是相信因果的。对这个道理的话,作者也是一个大成就者,都有一种信心在。那现在明白了,哦,原来我的家庭不和,我的工作的不顺心,我这些朋友跟我都不是一条心,就感觉总是好像有这样的一种现象的话,应该是我前世自己造的业,我前世损害过他们,没有真正的以一种好友的身份去对待他们的话,所以这一世的果报落到我自己的头上,这种因果的利刃已经落到我自己的头上了,让我去感受这个痛苦,去承受往昔造作这个恶业的这个果报。你这一点明白之后,那接下来,我们明白了这是首先一个基础。你要这一点没接受,那还谈不上调心,那么接下来才能谈到调整自心。

首先前面的这个问题如果能接受,其实这就说到这里的话,对修行人来讲还是很难的。有多少人能够心甘情愿的去接受眷属对自己的不忠、不好、不贴心或者总是违背自己的意愿?你说我们能承受多少呢?这个心里面苦受其实是很痛苦的。所以一个方面我就刚才讲了,我们尽量的还是要考虑一下是不是自己实际你在现世当中的处事方法、对人对事的方法还是有一点问题的,所以让人家对你总是产生那种逆反心,就不愿意随顺你,这个一定要调整自己的状态。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说这样的问题出现之后,那么有的时候需要借助一些,也就是需要有一些外力作为助缘,比如说常忏悔,然后将这个功德发自内心的诚心诚意回向给对方来化解往昔所结下的那个冤仇,这个还是很重要的。当然如果说从修行力非常稳固的一些大修行者,他的那个状态就像我们颂词当中正儿八经前面讲的那个孔雀服毒的这个意义上,因为那是总说嘛,现在这里是处在别说的那个广说的那个范围,它的思路都是一样的。就是如果真的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大乘修行人他碰到这些问题的时候,他不是说先用一些外缘来遣除违缘,用一些世间的手段来缓和关系。这些当然外缘也是一个因素,不能忽视的。但他直接可以将这个问题,就是他们的心很堪能。我刚才不是说了一句吗?你家人真的天天对你是这样子的,或者你的这个部门的属下对你天天这样子,你不厌烦吗?你心里面……我说大乘行人应该安忍,没有那么好安忍的,你真的实际碰到这种现象的时候,心里面都会生起一种强烈的厌倦、一种厌烦心,就想远离,那种感受是非常猛烈的。这一点我相信在座道友可能都有这种类似的,出现这种情况的话,自己有很深刻的体会。那我们还是要找一些我刚才讲的功德回向的问题,自己忏罪的问题,这个很重要,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就是当你这方面的罪业减轻,那么他在你身上所体现出来不顺的这种相状就会减轻甚至于消失于无。当你自己真心实意的把这个功德回向给对方、发自内心的希望对方好的这样的一个愿望来行持一些善法,那么对方的那种怨恨,这个怨恨有的时候可能源于自己的问题,还源于他自身烦恼,最主要的还是源于前世的业因在那里。所以他一看你他就愤怒满腔,这种情况是很多的。

以前我记得上师不是就举的那个例子就是说,他是个出家人,年轻的时候是个沙弥,正好他们附近好像是一个卖鱼的。他跑到寺庙当中,在僧众饮用的那个储蓄的饮用水,在那个水池里面开始去洗他的手。因为沙弥在寺庙当中都是要干活的嘛,结果看到这个情况就很不高兴,就去遮止他。结果两个人就开始争起来了,争到后面的话,沙弥就失手就把这个人给打死了。这个公案可能有些道友还有印象,以前上师讲过的。那这个问题的话,从现象角度上来讲,你说沙弥从头到尾就错到底了吗?也不能这么说。因为首先这个渔夫的行为不如法。就好像我们说一个人,他跑到自个儿家里面饮用的那个矿泉水的按个罐罐里面开始去洗他的脏手的话,你的感觉肯定也是很不舒服的,那又要重新换,重新提水,是十分麻烦的。他在人家的水池里面这样去洗手,是不如法的。

那从起因的角度来看,好像沙弥没有错。但是毕竟他不是最后把对方打死了,从一个角度来讲,还是犯了戒了喽,犯了根本戒的。这样子的话,后来这个沙弥也是跑了,跑了但是他没有还俗,他还是在深山老林里面一种出家的身份在精进修习,结果最后就证悟了。证悟以后,有一天他就跟他的徒子众说,今天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你们都不要插手,这是我以前的业缘,要了一段业缘。结果就一个将军带了一些士兵过来的时候,其中就有一个士兵看到老和尚特别的怒发冲冠。这种现象在我们现在,就我们不看他前一世光看这一世现象的时候,是很莫名其妙的。那个士兵一看到老和尚就开始发火,而且他心里面这个嗔火很严重,他都克制不住自己,直接就拿着这个箭就想射这个老和尚。结果老和尚巍然不动,他就反而又觉得奇怪了,说一般人看到这个情况都会惊慌失措求饶,为什么老和尚坦然不动呢?他就问。结果老和尚说,你是两世人,我是一世人,所以你不记得了,但是我还记得。这个士兵刚20岁的嘛,老和尚也是20年过后的一个事情。就是说士兵实际上是他当初打死的那个人,又转世转成士兵了。所以因为前世他们俩这种抗争、嗔恨的过程当中这个人死去的嘛,所以他一见到老和尚,虽然说已经面目全非,而且他是第二世人,他是从这一世的记忆当中他是从来都没有见过这个出家人的,但他心里面那个嗔火就会产生,他就莫名其妙的就会愤怒。

我们从这个业缘看的话,你用世间这一层的规律来解释的时候,你就解释不清了,没有理由啊,没有理由。你根本没有任何理由去承许士兵的合理性,哦,你见到一个人看他不顺眼你就要杀呀?对吧?这怎么说得过去呢?但是他前世的业因摆在那儿的时候我们觉得公平吗?很公平。所以说,也因过的这个规律是特别特别公平,只是在现世上面他会感觉的很不公平,会显出很多不公平的一些相状。

那我讲这个意思的话,就是我们在碰到问题,这个颂词不是这么简单就能做到的,尤其是眷属于己邪行时,这一点是让我们最难克服的一个问题。你对他问心无愧,他对你却是一种邪行的方式来对待,如何能做到不委屈呢?这个就是像那个刚才我举的例子来说明。这个士兵见到这个人,没认识,只是觉得看不顺眼,就想杀了他的感觉上就觉得怎么都是站不住脚的。但是,是因为前世的业因所导致的,就我们现在有的时候感觉自己为家人付出也很多,但是家人对自己不忠或者不孝或者不好、不清净,不是一种善眷属的状态出现的时候,确确实实要考虑到这个是跟前世的业因有关系。你真的能做到不责怪他人,不怨天尤人,自己心里面能坦然接受吗?

老和尚因为是一个方面他证悟了,一个方面他是一世人,他很清楚这一重的因果,所以他能站在那儿坦然接受。我们现在是以比量的方式,就是从闻思经教的这个角度来串习因果,真正相续中对因果生起正见的时候,你就能做到这一点。虽然你看不到,但是你能做到。你心相续当中就不会疑惑,不会疑惑说为什么是这样子,他怎么能对我这样呢?他太过分了。就是你这个方面你就不会有太多的那种埋怨的情绪,基本上是可以接受的。我们能做到这一点,很不错了,是很不错的。因为尤其是在自己没有错,对方的行为显得很不如法很不恭敬的时候,我们心里能坦然接受,相当相当困难。你自己在家里面想着想着是觉得可以,碰到正儿八经事情的时候,发现自己是很难过得去了,心里面会充满了那种不舒服、委屈甚至于埋怨的,觉得对方太过分了,对方实在是不理解自己,对方的素质太差等等,各种各样的情绪都会冒出来。这是很正常的。

那我们今天这个颂词这里讲这个意思,就是什么呢?在这方面自己要意识得到他跟自己前世的业因,而且还有一层就是有可能跟自己平时的这个行为不善巧不如法有关系,所以才导致于别人对你的那种不屑、不恭敬等等的这样一个,跟你背道而驰,老是跟你对着干,这些情况会发生。所以一方面要反观自己,这一世,就是目前的这种身语意的行为是不是很调柔如法,另外一个方面还要想到业因的问题,主要是通过这个角度让自己的心安住下来,就是不要产生过多的负面情绪而能够坦然安住,这个真的是一个很好的修行。如果人的心在这些问题出现的时候,自己能坦然安住的话,真是个好修行人。

所以讲到这里的话,你看我们再回忆一下之前,在前段时间你们刚刚学过的那个《前行》的最后那部分——往生法。往生法里面上师不是就讲过那个公案,就是那个一生修善的居士,他在临命终时反而看到地狱的景象。当时他当下产生了一念,对吧?就是他那个疑障是起现了,他说怎么会这样呢?我一辈子行持善法,怎么会出现地狱的景象?他这个人的心是很坦然的,他一生行善,是扎扎实实的,不是那种形象型的行善。所以他的心非常的坦然,他的那个心态其实如果说一辈子老老实实行持善法度过一生的人,他心里面是不会有恐慌感的,自然的那种善根的力量就会摄持他的心相续。所以当他那个疑障一旦生起的时候,他第二念转念的时候他就想的非常的到位,所以他依靠这个因缘不是没有堕落吗?这个对我们临终往生是特别重要。我当时辅导这一课的时候,对那个公案还是比较广的方式跟大家好好分析了。因为我们临终就是靠这个念头,就是靠这个念头能不能成就的问题。所以说他当时的心里想的这个的话,肯定是我前世重罪轻报,所以这一世显现地狱的相。那个时候他没有埋怨说三宝看来没有用啊,行持善法看来不得善果啊,否则我一辈子行善怎么会看到地狱的景象现前了呢?他没有恐慌,没有埋怨,没有邪见的生起。

这个东西的话要想自己不生起一些不好的念头,哪里说是我不会生起的,你这么一句话说出去你就不生了吗?也没有这么容易。确实是通过平时长期的串习,以及对因果的真正的诚信才能遮止你相续中生起这些非理作意的分别的。那你在临终的时候就没有机会锻炼啦,你的一念生起,那你就是往下走了。你要是正念生起,你就是往上走了,也就不再给你第二次的机会让你再有一个“哦,我这个想的不对,我再重来一下。”没有机会了。那么有机会是什么时候呢?在我们现在的时候。我们现在的这个时候的话,就是自己可以有机会还去串习调整,这次没想好或者说这次没把握好,我又生气了。这次的心态把握的不是很好,挺糟糕的,我下次我一定要注意,我还要再来,再去重新的用正念去对治。这样的机会只能在醒觉位有,到了临终的时候就是那一次,你要不就上去了要不就下去了,只给你这一次机会。所以我们平时现在目前还是环境很好,有自由自在修行的因缘的时候,这一方面一定要注意。

这部论典它很殊胜的地方也就是在这里,让我们能够变成一个像狮子一样的修行人那样,能够抓住关键,而不会去抓这个找不着重点的这个石头,是这个问题。我们每次碰到问题的时候,首先第一个能想到这个还是我自身的业力问题,那么承认了这个不是让自己自卑,啊,我自己是个业力深重的人,自己也觉得特别郁闷,我的福报不够,自己一想想,越发的郁闷。不是这样的意思,就是你能接受的话,你对这件事情你就心里坦然了。你不会像以前那样特别的怨天尤人,然后心里面充满了愤恨。那个心态确确实实是很麻烦的一个状态。有的时候可能是我们当下一着急发火,但是你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当中把它调整过来或者意识到:哎呀,你看看,不好,又发火了。自己能够这样不断的去调整,这个就是一个修行的过程。

所以说在我们真正的遇到这些实际问题的时候,你能坦然接受说:这件事情肯定跟我前世的业力也有关系,跟我这一世的行为可能有关系。我先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自己的行为,然后再坦然的去接受它。那么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心如果能达到这种状态的基础之上,你才有可能说修一个自他相换、修一下心的安住,你这一方面就比较好调整。就是用大乘的一些善巧方便再把它转成一种资粮,不是白白的受罪啦。就不是说是光是一种消业消业,那个消业的话其实也有点无可奈何的味道在里面,对吧?我不消业不行,它已经现前了,你说能怎么办呢?能躲吗?能逃吗?这也不赞同的这样的一种方式方法,终归是逃避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吧?所以呢,消业之余,既然说现在我正在承受这种家庭不和的痛苦、孩子不孝的痛苦、眷属不听话的这些种种的痛苦,你就观想一下愿天下所有的这些人以前曾经对自己的眷属不慈爱、不维护的这些业力,成熟在他们身上的这些业力,都让我一个人来代受。希望就是能够这个眷属合和,能享受暂时的世间的这种天伦之乐也好、子孝慈亲也好,等等的这些快乐,赐予他们。用一种自他相换的心念,你这样去观想,是发自内心的哦。不是像上堂课想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这个业赶快消掉,然后修个自他相换;为了让自己的病赶快好,修个自他想换。那个发心可能就怎么说呢?这个不是真正的自他相换的一种心态。所以说前面的那部分要到位,这个意思。因为他这样去想的话,是因为人痛苦的时候,他特别想去解决它,远离痛苦的这种方法,他就会落到那个想法,他就遏制不住自己就想用这个方法,实际上是为了解决自己的痛苦。但是如果我们前面能够有个坦然安住或者坦然接受的这个心量的时候,你的心就堪能了,你就可以真实的去运用得到大乘的这些善巧方便。

所以这个所谓的孔雀能吃毒,那个的话首先它这个毒吃进去它是能够消化得了的,它的心能够接受得它的,它这个状态能够接受它的。那个情况之下,它能把这个毒变成一个养分,变成滋养它的羽毛更加的艳丽的一种成分,知道吧?它这个层次。如果自己的心态越来越羸弱,那你这些修法就很难修得出来,而且你修法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你自己的一个目的,那这个修法的功德就显不出来。因为它不符合那个心态不符合这种修法的要求的话,修法的功德就很难体现的出来。但是如果说我们前面就是你反复想清楚就是你自己或者多次的磨练之后,终于慢慢慢慢的心就比较堪能比较宽广,他能接受这个事情。在接受的同时,大乘的这些善巧方便,将它转为修行资粮的那个善巧方便用起来就是比较到位的。他是发自内心的,就比较符合这些大乘修法的那个发心的量,发自内心的自己感受到这个痛苦了,哎呀,那天底下有多少人造了这种业呐,那么他们有多少人都会感受到家庭不和、子孙不孝的那种痛苦呢?那么愿这些业力全部,我现在正在承受这个痛苦,那愿这些业力全部让我来承受,然后愿他们都能够享受到儿孙孝顺、家庭快乐、眷属随顺的这种快乐。你是发自内心会生起这种相换的心,这个功德是非常广大的,这个功德确实就是以这颗纯善的发心而会起现这种广大功德的量。

这是前面这个颂词所讲的道理。就是我们首先讲到颂词本身的意义,另外一个方面,就因果的正见这个一定要竖起来。另外一方面也讲到一些对治,至于还有一些什么心安住的这个的话,就你们自己相应的学过一些比较了义的这种实修的窍诀,也可以去尝试着用,在这里就不交流了。

好,下面我们再来看第二个:

身陷难忍病痛时,是害众生之身体,

恶业利刃轮自己,今自取受诸病痛。

这个也是我们末法时期经常会出现的,因为到了末法时期,我们现在只要去医院看一眼就知道了,那真的没法进。有的时候偶尔的机会到医院去检查身体的话,直接排队的话好像都没有什么希望了一样的感觉,现在已经成了这种状态,那个医生再多都不够用。然后经常是为了看病的话,他会出现很多很多的,具体的我就不详细说,但我估计尤其是作为汉地的道友来讲,这一点的感觉是很深刻的。

而且我们会感觉到现在到医院里面去看病的人偏向于开始年轻化,它就不是说这个医院大部分是去的是老人,到了一定年纪大了以后,人就开始生病了,出现一些老相,那医院里面住的大部分是这样的。实际上的话我们现在看到这个医院当中可能留存的人大部分都是年轻人,偏向年轻化的,这个趋势已经是势不可当了。而且现在世界上普遍的调查也发现,很多的这种老年病,年纪大的人才会出现的一些病痛就开始年轻化,在二三十岁的时候甚至于十几岁的时候就开始出现这些问题。

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一方面从现象来讲的话,我们大家都知道,现在社会的饮食的问题、生活规律的问题、压力的问题所导致的,对吧?种种种种的原因。这个评判是不错的,而且就是什么呢?我用一个最通俗的比喻,比如说我种一个种子,我必须要给它阳光、水和土,那么种子才能发芽。那么这个种子是因为埋在土里面的,看不到。但是周围的人却能看到,只要给它培植的有养分的土,给它浇水,给它一定的阳光,这种温度,那么它就能冒出芽来,对不对?那所以刚才我说的那一层面就说是压力的问题、情绪的问题、生活不规律的问题、饮食有毒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的人种种的疾病的产生。还有一些行为也不是很如法,就是这样导致的种种疾病的产生。这些是科学家都发现的,能看到的。就是有这个因素它就会怎么样,有那个因素它就会怎么样。像我们一般医学上面的治疗手段,都是在这些外缘上面在去给它分析,而且分析的是很到位的,没有错。

这一点我们学佛了,不一定要遮止这个。一相信因果的时候,啊,你们这个科学都是假的。不能这么说。他们在外缘上面分析的非常客观,从现世量的角度来讲,人家分析的很到位的,没有错。但是,主要是因为比喻上说是地底下埋的那个种子因为不是我们眼根能见得到的,而意义上说这是我们前世造的那个业因,不是我们现在用肉眼能够见得到,也不是我们现世的分别心能够回忆的起来的,所以就成了一个未知的东西。未知而不被人了知,不被大多数人了知,所以人们就不愿意相信它。但是那个是根本因。所以如果没有这个根本的业因,你的这个身体,哪怕是老了,哪怕是到一个不好的环境,也不会得病。其实就是这样的。因为你光有阳光水土,你没有给它播种子,它能长出芽来吗?不会长芽的。就是这样关系。

所以从这一点,可能有些老道友不是以前都看过那个《百业经》里面有一个公案,就说那个人,他之前……这个公案我好像以前提过吧?他不是说转到那个大臣家里头,想出家出不了,他就想死嘛,另外投一个中等人家好出家。最后他就自己找了很多的死法,跳水也死不了,跳崖也死不了,在火堆里也烧不死。他实在没办法他就想那个馊主意,去跑去偷那个王妃的衣服,想着这会儿国王不管怎么样也把我处死。结果这个国王冲他射箭射了三次也射不死他。

那个是什么原因呢?就是我们先不分析它实际上那个公案里面讲的他前世救人的那个因缘,它这个里面就是说没有那个业因,那你这个外缘,这个外缘按理说要跳崖早就死掉了,对吧?射箭的话射向他肯定是要射死的,但这些外缘它就起不到作用了。就好像是一个充满了阳光水土的好环境,但就是没有种子。那你这个环境再湿润,再适合种子的发芽,因为种子不存在的缘故所以生不出芽来。这个比喻就比较好理解,就是这个业因果的关系的问题。

但现在恰恰我们说一层,我们确实不能否认。因为你换一个角度,光有种子没有阳光水土,它也发不出芽来。这个所谓的因和缘,一个是根本因,一个是它的聚缘,就是助缘,两个都不能忽视。那么意思就是什么?所以我们佛教徒来讲,是不遮止看病的。有一些佛教徒在这个问题上还是有点偏激,我觉得还是比较偏激。一学佛了,我就祈祷三宝就好了,不看病。它有一些是依靠这个外缘就可以遏制你的病的,那么如果你真的是一个大修行人,你能将你的病痛完全的转为道用的话,那我们也不多说什么。但是从我们佛教的传统来讲,佛陀生病了也会治病,那么我们的本师都是这样子的,他跟有些外道就是不相同的。我的本师都是说是有病了就要看病,那你又何必非要自己去克制、阻挡这一层呢?

因为按照佛教的教理上来讲,我刚才跟大家也分析了,它是属于助缘的问题。佛教是承认的。佛教承认阳光水土,佛教也完全承认这个业因,你前世造的业因如果没有外缘的一种起现,你这个因就好像放在铁箱子里面的种子一样,就是不会发芽的,它不会成熟果报的。这个是佛教承许,有因有缘,佛教没有光说一个因而不承认缘。

所以我们知见上面要把握一个中道。平时自己如果真的得病的时候,那么首先第一个问题就是想到这是我往昔伤害众生的身体,这个恶业的利刃已经轮到自己头上了,所以今天我应该要坦然的去取受诸病痛。这又体现到一个修行人心堪能的问题。有时候我常说,我觉得有时候针对老班,可能老班的道友确实慢慢的心已经……遇到这种真实的,意识到皈投三宝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的问题,就不是很普遍。但是确实我们还存在一个你要跟其他的一些新学者、初学者有相应的引导的时候,还是这个方面也需要做强调。很多学佛人全部都是为了祛病消灾、家庭平安幸福来学佛的。他就觉得我求你了,你就该保护着我。凭什么呀?这个我觉得尤其从我一个凡夫人的角度,我觉得这句话我说出来挺正常,但是我知道佛菩萨他不会讲这个话的,对吧?佛菩萨他真的很慈悲,他也会满足这种暂时的愿。但是,有一些业缘确实不是说祈祷佛菩萨他就能够去改变名言的法尔。你就比如说,你的这个业力它已经成熟果报,它的因也在,阳光水土也在,然后它已经长芽了,就已经生出这个果法。你单靠一个给三宝烧烧香拜拜佛,然后跪两下、求一求、拜一拜,他就能把这个芽又给退回到种子的状态,或者直接就没有了。什么样的原因让它没有的?这个因还没有的话,这就变成了无因生果的一个现象。这个连佛来了都很难做到的。

所以说,我们在讲这个问题的时候,要分开这个层面。首先从颂词本身的这个角度,就是自己的身体产生出难忍病痛的时候,一个方面外缘是要注意的。另外一个方面要意识到是自己的因,是自己的根本业因所导致。那这个如果说的再实在一点,我们比如说表面上看起来人到中年、老年开始得病了。有的时候是说这个人的生活不规律开始病的,他找这个原因是一点儿没错的。当他生活开始恢复到规律的时候,他发现他的身体就是在恢复,他的这个身体的状态就是在好转,这等于是外缘,外缘的这个力量。比如说,这个种子有了,然后我把这个阳光彻底给它挡掉了,它处在一片黑暗当中,这个种子是不是不发芽啦?它这个生长速度就会缓慢下来,就相当于这个意思。那个缘是很重要的。或者就讲的什么呢?你把种子种下去了,你干巴巴的一滴水都不给它,你光有一个阳光、光有土、光有肥料,它能发芽吗?可能也发不了吧?对吧?就是这是在外缘上面给它做一个限制是很好。

但是我们作为佛教徒,不能把所有的因缘全部只是局限在外缘上。我只要生活规律了,我只要怎么样了,我只要按时吃药了,我只要怎么样了,我的病就应该好,这个想法也有点儿偏激。因为什么呢?你的业因还没有消尽的时候,它还是会以另外的一种方式或者以另外一种情况,那个病它就一直存在,它还是会有一种存在的可能性。

所以呢,我们对这个问题最好是一分为二的看。我再举个例子,你比如说在我们山上,普遍到山上来的道友,尤其是汉族道友的话,就显现的身体都不怎么好,不太适应的缘故,这种高寒地区。因为不是生在这儿、长在这儿的,一到了下头去了以后,身体就有一种恢复的状态。就算是不看病,身体就会好很多,他自然就恢复。实际上它根本的原因就是他到了山上身体不好,它根本的这个原因是在于曾经做的这个业缘上面,这是它的根本原因。外缘就是我们说的离开了汉地这个比较舒适的环境,到了一个高寒地区,觉得身体不太适应了,这个毛病那个毛病,慢慢慢慢就出来了,是这种感觉。其实它也是一个内因外缘具足的一个合和相。那我说的,那我如果这样治的话,那我光是忏悔,我光接触它的根本业因,那这个外缘有也没关系。这话是没错,但是在我们自己还没有这种修力能真实的忏尽自己的罪业之前,我依靠外缘来遏制这个因的生长,这个是有必要的。因为什么呢?你为了保证你的修行要有这个心力。如果人身体实在是不好了,在山上都呆不成了,你还修什么呀?在这里闻思的机会都没有了,那还说什么呢?对吧?这个要考虑。就是在自己的根本业因还没有消尽之前,因为业因消尽哪有那么容易呢?你有多大的这种忏悔力你能保证把你往昔无量劫的罪业全部消尽呢?你能这方面有把握吗?这也是个问题嘛,对吧?所以在这个问题没解决之前,就要去考虑业缘。所以就是这个缘的问题,那我们就要注意一些饮食、保暖等等的这些问题,是要考虑的。

所以这个地方我刚才提的一句,就是有一些个别的佛教徒他拒绝看病。怎么说呢?我觉得这个也是也没有太大的必要。他说这样也好,消业嘛。你要这样想的话,如果不影响别人,就你的家人能接受,你周围的环境能接受,你要真愿意这么想,你的心也能堪能,然后直接把它转为修行的资粮,哪怕是病死了,你也是直接就能保证自己死了是绝对不会下堕的。我觉得赞同这样做的,我觉得也没什么不可以。但是如果你这些因缘条件都不具足,刚才说的方方面面的,家人也好,周围环境也好,乃至于你自己的修行有没有这个把握,你的心是不是真的能如是堪能,乃至于真的你要不治病,确实会出现这种无常之相的话,你也没有这个把握说我绝对能往生的话,你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去做呢?也不一定就是说这是佛教给我们指点的路,因为佛陀也看病,佛陀也治病,这个是很正常的。

这一方面的话,我们要懂得因果。就是佛教的这个因果规律其实从来没有去克制让我们不做什么,它只是说让我们去符合名言的规律去做,是非常温和的其实,是一个非常温和的理念,不会是一种束缚,非常温和的一种理念。只是说你随顺名言的这种规律和法尔,那么你自己做起来也很自然,而且它不会起到任何的负面的效果、负面的作用,它根本不会有这些负面的东西的。这个就不广说。

就是单单这个问题,我们在这里,首先的第一点也是要明白,自己当产生病的时候,你一定要清楚,你往昔如果没有造作这个根本的因,你这一世是不会有这个病痛的。往昔如果你没有伤害众生,因为我们《前行》那个因果不虚的里面不是讲到嘛,即世感受到多病还有短命,都是因为前世杀生过重,这是一个因缘。还有一些就是说损害众生的、伤害众生的其他的这个方面会导致这一世有其他的各种各样的病痛产生。当然有一些病还会跟自己本身的行为不如法,自己本身的这个行为不是很如法这个角度上,也会有一些造成这一世有什么样的病等等,也有这些情况。其实业因果非常复杂,用粗大的一个角度,归摄起来的话也只能说是一个大概的、笼统的这种归摄方法,这一点要了知。

那我么这样讲了之后,尤其你看上师仁波切在这里就是有的是我们现世当中比如说自己生病了或者怎么样了,有的时候有很多人他很喜欢怪别人,就是因为什么什么所以导致我,一看我现在落的一身病。就是因为怎么样怎么样了,所以你看我现在出问题了。他那种责怪可能从现象来讲他说的也没错。但是我们的意思是什么呢?假如说我们真的碰到这种情况的话,还是不要把时间浪费在责怪上。因为没有意义。虽然你说的也没错,但你这样起到什么好作用了吗?也没起到什么好作用。也就额那种是埋怨了一下,发泄了你心里愤恨和病痛所感受的那种委屈。病痛很难忍嘛,心里面的那种不愉快,你只是借用这个发泄一下,起不到什么好作用。如果说心里嗔火大的话,那你还损功德。而是我们用这个道理来告诉的话,就是把这个问题归摄到自心的状态:哦,这种情况出现的话,那肯定是我往昔的业障现前了,这世现前。甚至于就是应该要产生那种欢喜心,为什么呢?就是后面的这两个公案。

上师讲这两个公案真的很殊胜,但是今天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重复公案了。直接从它的意义上面来说,一个是戒贤论师的公案,一个是残疾的这个跛子的孩童。这两个公案其实对我来讲我是很喜欢的,我确实有一种很深刻的感受。一个,即便你这一世已经成了一个德高望重的高僧大德,他显现的也是要有这个业力感召的。就是你即便是一个高僧大德,你同样也要感召自己往昔做国王伤害众生的那种业,而且这个业让这个高僧大德很痛苦,想死啦。那我们可以感觉得到就是这种痛苦。因为修行人本身他的那个修力要有的话,他堪忍力就强。但是在这个情况下他都没办法堪忍的那份痛苦来感受,这个肯定是跟他这一生的修行有关系,而且是跟他与玄奘法师未来的因缘也有一定的关系。所以他当时表现的那个状态以及后来这个玄奘法师终于到了印度的时候,他跟他描述的时候都是流着眼泪在叙说这个事情的时候,我们已经能感受到他的那个堪忍,他这种痛苦实际上真的是有点生不如死的那种感觉,就实在是受不了。文殊菩萨都在给……三大菩萨都呈现在他面前来安慰他的话,他不可能说是没有一点修行力的人,他已经可以说是现前本尊的这么一个大修行者。在这种情况他都无法堪忍的话,那是什么样的一种痛苦的感受?那何况我们一个满身业障的凡夫呢?我们曾经做过国王吧?做过将军吧?杀过人啊,什么坏事都干过。那么无始劫轮回当中什么角色都扮演过,六道当中哪儿都去过,哪儿都呆过,坏事做尽。这些业力的话,你敢说哪一个你没沾过?杀盗淫妄的十不善业,你敢说哪一个你没沾过呢?都有啊。只不过现在显现的业力没成熟,都已经很温和了。

这个问题上我觉得对于我们来讲,就是有一个警醒。你不要觉得:哎呀,我都学佛这么久了,怎么三宝的加持力还是没有呢?你看我怎么突然一下子出现这种病痛?或者突然一下子我家里发生这么大的变故,三宝的加持力在哪里呢?这个还是我常说的问题。就是如果是作为一个初学者,他就是烧烧香、拜拜佛,就想求平安的,那这话也就不好跟他这么讲了。也只能说:你诚心吧,心诚则灵,佛菩萨会加持你的。你只能这么说。但是真正的步入佛门,你要想走解脱道,你首先你要明白三宝对我们起的到底是什么作用。他不是说是光是保佑我们身心健康、家庭幸福这个作用的。反而会因为自己的那个……比如说行持善法行持多了就叫重罪轻报嘛,那前世的这些恶业它会本来是你在第二世你还要承受、第三世还要承受的一些业力,它会集中到这一世先成熟,然后用一种身心痛苦的方式给你消掉了。还是属于是我们人类能够承受的那种痛苦,你要是一份地狱的痛苦到这边来的话,你根本承受不了,对不对?那么最起码它会变成一个我们人类能够承受的这种痛苦到了你面前。所以会觉得:哎呀,学了佛以后越精进这个痛苦越多。有些道友可能是这种感觉,有些道友就觉得是好像一帆风顺了。

因为这个业因果确实很复杂,不是一个定论。所以有一些道友他心特别紧,他就开始去求那个苦。我们说这些东西一定要随缘,我们只是在道理上讲清楚,为了避免大家生邪见。就学佛那么多年了,然后一出点儿问题的时候马上就生起怀疑了:哎呀,三宝没有加持耶,上师没加持呢,你看我不是还是出事儿了吗?这样了那样了。这个想法的话如果说在一个学佛多年的人的相续中还存在,我就觉得特别遗憾。这些学佛的时间真的是浪费掉了,最起码的因果正见你都不具足,你还认为自己相信因果呢。你这个因果正见你都没树得起来哦,你心里面还是跟那个烧香拜佛啥也不懂的老太太没多大区别呢,不要说自己学佛多年,这话说出来都不好意思啦。

所以我们真正要懂的佛教的那个正理,恰恰反过来他会有的时候会出现这个情况。你像戒贤论师,还有那个残疾的孩童,都是一个重罪轻报的例子,而现世的人他看不到。尤其那个后面那个残疾的孩童,在他身上不是写了那个“宁行恶,勿行善”的这句话,你想当时引起的这个反响还是很大的。就是什么,当地的人都觉得他好心没好报,这个现量的这个感受太明显了,而且让人认定无疑。所以我们从这个角度上来看的话,就要联系到我们自身。我们自身在现实社会当中会看到多少不公平的现象,好人没好报,自己的这个心态相比较来讲其实是很贤善的,但是得不到一点那个好的收获和回报,等等的这种不公平的现象比比皆是,肯定是越来越多的。但是这个现象是不是就是说因果它不是真实不虚的或者它不是很公正的呢?不能这么讲。尤其是对于学佛的人。因为世间不学佛的人他就是自然地跟业走的,他那个一生的命运几乎是没办法发生改变,而且现在即便是有一些……我们以前不是讲嘛,如果你做过大善法,那你的命会改;还有一种情况,你做大恶法,你的命也会改,它这这样的一种情况。这个应该是在因果不虚的最后那几堂课可能跟你们提过一些,跟你们讲过一些这个问题,今天在这里就不广说了。关键就是说,一般的世间人,他基本就是一辈子就按照自己往昔的这个业缘、定业,就这么过了一生了。但是修行人,不管是出家在家的学佛者,他这个就会有一种变化相,因为他积善,他行持善法断除恶业、忏悔,这方面的力度越强,那么你忏悔的话,你把你后世堕入恶趣的这些严重的业力忏悔掉,它就变成了一种人类的那种痛苦的一个轻报相,在你身上稍稍感受一下啊。你本来你后世要堕到地狱,在复活地狱里面、在烧热地狱里面甚至于在无间地狱里面感受痛苦,这一世的话就是让你身心很痛苦的方式煎熬过去,你后事就可以转人了。这个我们后世转人看不到,但是这一世你就感觉到你的心非常的善良,然后一心一意的修行正法,但是违缘很多,非常的坎坷,身心感受很多的磨练和痛苦,这个感觉倒是直接很强烈。那我们这个时候如果说心相续生起那种:哎呀,三宝真的没加持,我越学越倒霉,还是不学好,我不学以前你看我多风光啊,多顺利啊,现在的话越学越狼狈了。你要是这样去想,那我也就觉得很遗憾了,这个就叫被魔所转。你自己的正见没有树起来,那就没办法了。那如果说你有这种正确的所缘,就像我们说上师前面那个《前行》往生法讲的那个居士的公案,他在关键的那一刻,地狱的景象都现前了,他对三宝没起疑惑,然后他有一个正念的力量摄持,那么就可以了,就好了,这个就好了,就是说就没问题了。

就我说的这个意思跟这里这个道理,实际上这个《修心利刃轮》的这些颂词非常的殊胜,如果我们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起来的话,肯定是一个很好的一个修行人。而且心里面很踏实,你心里面不会怀疑或者说似信非信,然后有很多的疑虑,又不敢跟别人讲。别一讲出来,人家说:哎呦,你这人到底信不信因果,你是不是有邪见呐?还不好意思说。然后不说的话,其实一直藏在心里面猫着、窝着很难受,又发不起那种纯净的诚信。其实学习这部论典的话,很多的疑虑会给我们打消掉的。很多疑虑,我们不明白的,尤其这个不明白的原因是由于自己理不通,而且在现世当中所看到的这个景象让自己觉得有很多的不公,有很多的这种让你感觉不到好像三宝的加持在哪里。这种情况的话,通过学习这个论典,我相信应该是能够生起一个正见,所以很殊胜。

尤其上师讲的这两个公案特别具有代表性。那我们看它起的那个作用,这个孩童还有一个地方需要我想跟大家提到的就是上师说他从小有一个特别善良的心。所以这里我还是要提一句,就是我们在学佛过程当中千万不要落到那个形象性的闻思、形象性的行善,看起来一说念了多少经、念了多少咒、磕了多少头、做了多少善法、做了多少供养、闻思了多少经教,一摆起来的话觉得这辈子培的功德还是不错的,但是你实际去仔细的再去观察的时候,发现很多都落在表面的那种形象上面的话,就比较可惜。

这个形象的问题,今天这个问题简单提两句话,广讲的话可能后面的颂词讲起来就比较略了。这个所谓形象就是你外在上面是一个形象型的行善,在磕头、念经等等的,但是心没有喜于这个善法上,或者心散乱,这些都属于是形象上的一个范围。或者是闻法的时候身子看起来好像一尊佛一样的,坐在闻法的场合,但是心却没有专注在法义上,也叫形象性的闻法。乃至于心里面产生其他的我们前面讲的什么三过、六垢、五不持等等的这种状态,都属于是形象闻法的一个范围。不光是没有功德,还造恶业。还有一些就是外在上面显现的是对众生有饶益的事情,但是心里面上是带有自己的目的的。外在上面感觉是为学会发心、帮助众生甚至于在做一些戒杀放生、发放流通法本等等,做了很多工作,但心里面却有个人的目的在当中,这些都叫做形象的行善。这个说出来就叫事半功倍,很可惜。好不容易有机会做这些善法,但是心的状态没有调整好,那个善法的功德损的也几乎就是种下一个善根而已,就变成这个状态。这个是特别可惜的,很遗憾。

所以我以前经常强调,修行人一定要老实,修行人的基础一定要老实。你有一个老实的公公正正的去正儿八经的开始去观察自身真实的那个状态,你要有这样的一个基础,你才能谈得上你修得出去。如果修行还是浮在一个表面,表面上说的怎么好听,但实际上自己有很多虚的东西,那么这个修行对你来讲终归是离解脱还是很遥远的。你说这个话吧,不管别人怎么赞叹你,别人认为你是成就者再来也好,或者怎么样的也好,但实际上的话,你如果连虚的这一层都还没有去掉,还不能以一个老实客观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时候,心还没有平静下来的时候,那个时候在谈修行就只能说是很遥远了,这是没办法的。

所以我们这里讲,我这里提到这个问题的话,主要是讲到刚才涉及到说那个小孩他从小心地特别善良。其实我们几乎所有的功德都是源于一颗贤善的那颗心而体现的,你的发心真的是很贤善的。比如说从利他角度,一心一意为他人,自己做善法的话,一心一意做善法,按照真实的那个意义上面相合的方式来去心相合身相合的方式去行持,那这个善法本身的功德圆圆满满会在你的相续当中印存,会在你的功德上面会得到增长,是这个关系。这个是骗不来人的,骗得了所有的人,你也骗不到自己的相续。反正你的功德没长上去,这是事实,这就叫因果规律,它不会开后门的,不会开后门的,没办法。所以一旦说到修行的话,人要实在,人一定要实在,虚的东西要不得。这一点的话我是说,尤其做一个强调。

你像这个残疾孩子,我们从今世和前世来对比,他还有一层就是什么呢?他不是说是前世造了很多恶业吗?公案里面是讲到那个官员他有一个特殊的功能,他能看得到。他发现这小孩前世造的业还是很重的,然后一世要残疾来消,一世要用盲人消,一世要雷劈死。尤其这个雷劈死,其实让人心里很难过的。就是他行持善法,最终结果让雷劈死的,让人家就是有一种不得好死的那种感觉。一般我们世间名言当中,被雷劈死的人都是做大恶法的人嘛,所以这个感觉实在是太难受了,才会让当时的人都生起那种善没有善报的那个感觉。这个公案是很具有典型性的。但是实际上我们看,他前世是一个造作恶业很严重的人,那你只能是嘛,他心恶的话才能造作的恶业也重。但是后世他会变成一个心地很善良的人,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一世一世转生之后,起现的这个习气是不可思议的。不知道他哪一世的习气复苏的时候,他那个心态会变,这也体现出心相续的一种有为法的相。

我之所以在这个地方又做这样的一个角度的强调,我的意思是说,我们如果在自相续当中多种一些善的习气,而不是说是光是多行持一些善法,不从这个角度讲,而是说心相续当中多留存一些善念的习气,那以后的话我们可能真的是源于自己的这颗善念而得到这种殊胜的功德或者是成就的,这个是特别重要的。他这一辈子为什么会转运?本来他下一世要做瞎子,再下一世还要被雷劈死,他为什么会转了他的命运,而下一世直接转成太子了呢?就是因为他那颗善良的心,发起了一颗善心想造桥。看起来微不足道,最后引发的所有的善男信女都开始帮他一块儿造桥。结果造桥造到中间眼睛还给砸瞎了,造完了还让雷给劈死了,好倒霉呢。但是实际上他消了很多的业障,缘于他那颗善心。如果这个人是一个形象性的,他是为了一个名,或者为了别人赞叹等等来造桥,他绝对不会有这种后面的果。就是关键是源于他那颗善良的心的启发而行持的善行,使得改变了他后面的命运,这一点是特别重要。

我想强调的是我们作为佛教徒不要光是去看那些虚的,或者说我表面上就光是算我做了多少善法,我行持了多少善法,而是要看自己的心,有多少善念能够生起。你的这个心是不是真的清净,你做这件善法的时候你到底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尤其是作为老道友,我觉得应该多去关注一些了。你不能再落到那种表面上行持了多少数量、念了多少咒子,还是给自己这么一个标准的话,可能就不是很足够了。应该要多去观察自心的状态:我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我是不是真的发心利他了,我这个心有没有发出来?我是发自内心的想去帮助别人、饶益别人的那个心态有没有?在这种心态的摄持之下你去做,那你每做一件善事真的是圆满自己功德的一个因缘,这个是特别重要的。

这是这个地方也需要做一个强调,但是因为这个时间关系,整个公案没有描述。但公案里面点点滴滴其实都是蛮殊胜的。他后面转成太子,转成太子的话就说明什么呢?他前世单单依靠造桥,造桥其实是一个,怎么说呢?也不算是一个特别广大的善法。但是他依靠造桥,源于他那颗纯善的心态,做了这一件善事。做这件善事之后,他不光是消了他显现上是三世的那个业给消掉了,而且还让他增长了功德的这一份,就是做太子是一个福报相嘛,能转为太子是大福报者,他的功德也增长。所以消业和增上功德是一体两面。我们自己在行持这些善法的时候,一个方面,我还是讲这个老问题,身上产生的种种痛苦,修行过程当中突然出现的种种违缘、出现的这些麻烦,你一定要认为它是一个好事情,真的是一个好事情。但是还有一种情况要一分为二的看。因为这个小孩太清净了,心很善良,然后就是老老实实的去造桥,那个善法,就是这样的一个事情,他没有个人的目的。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还要观察的就是,假如说你发心不正确,那那个违缘是你自己找来的,这就不是单纯是前世业的问题。你那个违缘或者人家对你的这种鄙视,可能是你自己招来的。人家都感觉到你发心不正确了,你还说:哦,这是我前世消业呢,说明我的修行增上了。你要这么想的话,耽误不了别人哦,但是就耽误自己了哦!这个要分析的。

末法时期的众生就显得更加复杂一点,尤其相对来讲,汉族人的分别念更加复杂一些,那我们就要在多多方面还要去考虑。有的时候是你自己行为不如法你招了一大堆麻烦过来,人家群起而攻之,开始去反驳你。这种情况我说的都比较笼统,实际上都是有引子的。你自己的行为不如法了,你让你家人反对你学佛,单位反对你学佛,你还觉得:哎呀,这是我前世的业力现前。这样讲是不行的,这样讲没有什么太大的用,就这个意思。你只要自己的行为调整一下,你这些违缘就会消失的,这纯粹是依靠外缘,纯粹是因为外缘而感召的,而且是自己没做好感召的一些问题。

为什么家人对你那么反对呢?你的行为让人家接受不了了呀。然后学佛之后让人家感觉你的这种不管是说话、做事什么的,都已经不像一个正常的该做的那个行为。人家觉得在对你修安忍呢,其实很多时候是这样的,人家觉得对你修安忍。其实我碰到好多佛教徒,真的分析起来,最后他这个讲来讲去讲到最后,我就很感慨,我说你家里不学佛的那个老公其实他安忍修的很好的。为什么这样说呢?你的这个行为的话,你落到谁哪个家庭里谁能受得了?谁能受得了?你老公一直在对你修安忍,他已经非常宽容你了。我们一定要考虑,大乘佛教徒他是以慈悲为本的,慈悲为本的话我说的通俗一点,你最起码要照顾到别人的情绪、照顾到他人,这是最基本的,你否则怎么去修这个大乘法?这是我这个颂词又一次强调,刚才已经强调过,这个颂词再次的强调。我们先要看一下自己的行为是不是很合适,在单位也是如此,亲朋好友也是如此。你的行为本身如果就不合适,那么你让别人对你产生一些违缘等等这个的话,你就怪不到别人。当然这个问题稍稍再做一个强调。

那么从这个颂词本身,他就是自己身上产生了一些病痛,因为这个颂词是身苦嘛。产生病痛的过程当中,应该要如是来观想。那我前面也讲了,一方面按我们正常的,该看病还是要看病,该注意饮食要注意饮食,该注意自己的这个比较有规律的一种符合养生的那个生活起居,那你还是要注意的。另外一个方面,忏悔消业。就是再有一个方面,再积极一点,就是说自己在承受这份痛苦的时候能在心堪忍的情况之下试着去修一修自他相换、修一修心安住,用这些方法来把它变成一个修行的养分。就像孔雀服了毒之后会滋养身体一样的那个意思。毕竟是在讲《修心利刃轮》,对吧?它这些大乘的窍诀还是不能丢的。我们前面的基础要打好,因果正见的基础要打好。你要是连这个认知都没有,就觉得我学佛没什么用处,现在弄得身体也不行了。要是这样的想法的话,那么这个孔雀服毒,这个可能跟我们整个人的相续就不是很相合,学这个法可能就觉得不是特别受用了。这是这个颂词。

下面再看下一个颂词,是讲到心苦。

自心出现苦楚时,定是扰他心相续,

恶业利刃轮自己,今自取受诸苦厄。

这个颂词也是特别重要的一个,特别重要,尤其是心的问题。我们末法时期,这可能是……我前面,星期六的时候辅导了一堂暇满的问题。其中就涉及到现在社会中出现的什么自杀啦什么亚健康这些问题。这个跟这个颂词有一定关系,它实际上是体现的心苦。就是当你的自心产生痛苦,心的痛苦比身的痛苦更加难受,而且还是有苦说不出。心里面的这份烦恼、这份郁闷、这种焦虑,种种的负面情绪充满自心,摆也摆脱不了,这个是特别痛苦的一个状态。你还没办法吃药能够解决的了,就吃药都吃不好的,它就等于是无药可救的。这种心态,实际上原因是“定扰他相续”,就是我们自己往昔扰乱别人的相续,你让别人的心痛苦了。

其实这个颂词应该是很重要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对于修行人来说,就是特别要注意这个方面,就是你不要让别人的心特别难受,这个是很重要的。有些道友他就图一时之快,叮叮咣咣叮叮咣咣,用一种比较过激的方法,他自己心里面倒是舒畅了,但是他同时也感觉到其实他让别人特别难受,这个是有果报的。回头到了后世,人家就会让你的心特别难受特别尴尬特别痛苦,有苦说不出,就会这样子。所以这一点,有时候我也觉得,像做这个负责人或者做管理人员,真的要小心这一方面。自己管起来倒好像是嘁哩喀喳的挺利索,说话人家就得服从,人家都得听,让别人的心折磨的不行了,这样的话实有果报的。回头就自己变成那个身份,天天被别人折磨,这个日子是不好过的哦。这个待会儿我们可以再交流一下。这个问题,肯定是扰乱他人的心相续,最后这个恶业的利刃现在轮到自己头上了。所以今自取受诸苦厄,后面的那句话,换句话来讲,都是坦然接受。这是因果的一个验相,因果正见生起来,这个人他就不会再怨天尤人,他会坦然接受他所面临的一切的显现上的不公平。这个颂词每一个后面都是“今自取受”、“今自取受”的,或者是怎么样的话,它都是有那种你要接受它,你就好好接受它。因为什么呢?这个就是你往昔造的业所感的果。只不过我们在接受的同时,还要想办法增上它的功德,不要去光是那个好像去一比一的比例,能搞成一比二的比例是最划算的,对吧?就这个意思。有一些大乘的方便,就如同像孔雀服毒一般的那种窍诀,他再运用上去的话,它就变成一个资粮,变成一种功德,这是后话了。

那对这个颂词本身还需要再强调一下的是,你们可能看到这段讲记上师主要讲的是附体的问题。那么这一段需要跟大家先交流一下,这个可能是都是因为什么呢?因为当时的一些因缘,比如说上师仁波切是在去年讲这个法,在那个过程当中哦,当时在上师面前出现了一些因缘,所以上师可能心相续当中就体会到了有一些被附体的这些众生他们的痛苦,就借用这个附体来说心苦。而不是代表说当我们说到自心痛苦的时候,就是指的附体。你们千万不要这样去理解,因为讲记必定还是有一大段讲到的附体,就上师提到这个附体的问题。就说实际上附体的问题它又不是身体的痛苦,但是他的心一直在受一种折磨。被其他的一种神识所干扰,他心里面自己也清楚自己的心不由自己掌控的那份痛苦他一直在承受,是从这个角度上来讲的。但是这个属于是举例,我们要这样理解,就是它属于举例。而这个颂词它远远不是说只是指的附体的那个问题,我们要懂得。这个方面大家一起学的时候要明白它这个关键点。就是因为上师在当初讲得环境的那个过程中遇到过这个问题,就把它来做一个例子来说明。而且可能上师真正的面对这些有附体的众生,可能还是老人家有很多感触,尤为的悲悯,所以在这一段发挥的又广了一些。但是不能够我们就理解的说,这个颂词就是从附体角度来讲就可以了,不是这个意思。

它可以涉及的很多嘛,就是说,自心产生各种各样的痛苦的时候,都是由于曾经扰乱过别人的心。你像有时候我记得经教里面讲过,有一种像精神疯狂。精神疯狂者他的那个因不是完全这样子,但是他有一种因素有可能就是他惊吓别人。就是他自己现在的这个状态是属于一种惊恐疯狂的状态,是因为前世他惊吓过别人。包括你像我们放生的过程当中,比如说放鱼、放这些生命的时候,你把它直接甩到海里。它当时在空中被抛起然后掉下去的整个过程它惊恐万分,它实际上感受的是就像我们从悬崖上掉下去的那个感觉,它底下没有衬托嘛,所以惊恐万分。或者你前世你喜欢故意吓别人,在背后突然大喊一声,或者在背后突然猛地拍别人一下,或者在背后弄出那种什么鬼相的话,喊别人一声,把别人吓得魂飞魄散的。这样的话它的果报就会导致后世你自己的那个精神疯狂,就有这样的一个因缘。我只能说是有这种因素,这是其中有这种可能。

但是现在我们末法时期这个心理疾病的问题也是越来越多了,什么各种各样的名词,我们以前年轻的时候都从来没有听过这些词的:什么强迫症啦、自闭症啦、忧郁症啦。这些我们根本就没那个概念,没有那个概念,也都是一种很正常的心理状态,就这么从小长到大就过来了。但是现在社会上发现很多这样的心理问题的话,他这个缘是一种,就是他的这个环境导致的、他压力导致的、这个人太执着导致的。有些再近一点有时候会落到他那个心特别好强、特别好胜,这个心很狭窄,心不宽容想不开,我们有很多的东西来解释,解释会出现这些负面情绪的问题。但是根本的因是在于他前世损恼别人的心,他让别人特别惊恐,他让别人始终处在那种焦虑、忧虑当中、恐惧当中,然后痛苦当中,会导致。

我们说到这个颂词,就是说扰乱他相续的这个问题。扰乱他想许的问题作为修行人,平时,我就直接讲从我们现在开始对治的这个角度了。前世的这个业力的话,其实要说起来还是有很多问题的。就是说有一些道友,他的心就比较清净、健康,用世间的话就是比较阳光一点。有些道友的话他的那个心态就属于是郁闷类型的,他经常容易伤心,他是属于这种类型,他老想不开,然后什么事情他老往坏处想。其实这个作为我们修行人是可以学会调整的。这个可能一方面就是由于自己前世的因缘所导致的,所以有些人他的情绪就是显得比较忧郁,他想事情他都是往坏的地方想得多、好的地方想得少,自然养成这种习惯,这个其实也不太好的。那么有一些人就显得很乐观、很开朗,很阳光的一种心情,又健康又善良又清净,其实这种心态是很容易存得住福报的。就是说本身这个心态上的善良、清净、健康它就是一种福报相,而这种心态又容易留得住福报。所以我们所谓的说这个修行人他的根基好,那么这个根基好是从哪些角度讲的呢?就是跟他心相续体现的这个清净贤善是有关系的。

懂得这一点以后,那现在目前学习这个颂词一个方面的话我们要知道,假如说你这个情绪上你经常容易想一些负面的、老是把别人想的特别坏,或者是总是观不起这些清净心,负面的东西想得多,那你要知道,这个也跟……这种负面东西会给自己带来苦受的嘛,它是一种痛苦的感觉。心态处在那种猜疑或者这个负面的情绪里面,人是不开心的。你要知道这个肯定跟自己前世扰乱别人的心有一定的关系。

那么剩下的问题我还是侧重讲一下要学会调整,我们自己要学会去调整心态。这个可能是在《前行》和《入行论》当中讲的最多的了,上师讲了很多调心的方便法,是非常殊胜的。我们要换一个角度去看问题,要去看它积极向上的那一面,把自己的心也要学会去调整。即便你在违缘当中、你在痛苦当中,也要去改变自己的那种,调整成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这个是很重要的,这是讲到这个对治力。

还有一个方面就是最重要的,我们既然已经知道前世是因为扰乱他心而使得这一世自己的那个心的痛苦多。而且尤其说的实在一点,我们说身体的痛苦对治的方法还多一点,还有药可以对治,还有现在社会当中的养生法等等对治。心的这个痛苦有的时候别人都介入不进来,这是很麻烦的,就其他的人都没法帮得到你,有时候会成这个情况。他的心里面的那种痛苦只能自己去感受,这是特别麻烦的。所以如果是在这个角度上仔细去品味以后,品尝过之后,就应该要下定一个决心,自己以后的话,不管怎么样,不要伤害他心,是很重要的。这个就提到了还是讲到一个人格贤善的问题。

不管怎么样,不要去损害别人的心,这个是很不好的。而且有的时候尤其是说话做事,其实这一点我觉得我自己做的也不好。有时候说话比较直,考虑的不是很周到的话,其实这个话出去,还是有一点伤人的。但是,原则上面道理上面,一定要考虑到别人的感受,就是所谓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时候自己说出去的话反过来想想,如果别人跟我说这个话,我肯定会心里觉得很难受。那这样去考虑一下的话,你如果根本不接受,我这个例子其实是很多的:有的时候你根本不愿意听别人说你一句不好的,那么你就不要说别人一句不好的。因为这个理是相通的,你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你就不要让别人去接受。你自己愿意接受的,那么你也要考虑别人能不能接受。确实是这个关系

所以我们在日后的修行过程当中,特别要注意的一个环节就是呵护他心。以前不是上师经常讲,法王如意宝在临圆寂前,给所有的后学弟子的两句教诫:不要丧失修行人的本分,不要扰乱别人的心。就这两句教言。这两句话把握住了,这一辈子绝对是好修行人,而且是大乘的一个好修行人,它是跟大乘的核心是相联系的。这两句话非常的殊胜、非常精要,是成就者的这些金刚语。

那同样的话,我们看到,这段教言实际上也就告诉我们,我们现在既然已经明白了其实自己心里的那个种种心苦,心相续的痛苦,都是源于前世损恼他心所导致的,让别人的心不痛快、不舒服、痛苦所导致的话,那么这一世无论如何你要保证,不敢说是能利益别人的心,但最起码也要保证到不要伤害他心。

那要说到这个问题,我又要提一句了,你如果要保证不伤害别人的心,你首先自己的心态要状态比较好。否则,就说嘛,一个嗔心满腔的一个人,能保证不伤害别人吗?做不到吧?一个自己特别忧郁的人,能做到不伤害他人吗?做不到吧?它这个关系是这样。就是说如果你真的要想做到说我不伤害别人,自己的心态要比较清净、健康、贤善,你有一个比较健康的状态的话,你才能做到对别人也会有一个比较正常的状态去对待,最起码能够呵护到他人、照顾到别人的情绪。一个心堪能的人,才会能去照顾别人的情绪。自己已经不堪能了,自己都一塌糊涂了,就谈不上去照顾别人的情绪。他确实是,自利和利他一向是这个关系。自利的这个方面能力强了,利他的能力就会强。那么自利的这个方面特别弱,就自己的修力方面特别弱,利他的能力也会显得弱。然后自己如果是烦恼的一塌糊涂,你就不要谈利他,你不损害别人就已经阿弥陀佛了。这个关系是成正比的。

那说到这一点,又恢复到那个,我们说先要把自心的状态一定要调整好。调整了以后,能做到不害别人。至于自己本身心里所带来的痛苦,假如说通过这一次的学习,意识到说:那我的心态还是有很多心苦的地方,我经常会想一些负面的东西,我经常会处在那种强烈的负面情绪当中。多祈祷,多忏悔是很重要的。这是这个颂词。这个颂词非常殊胜,今天只是讲了一个大概,不过这个时间的问题,把这个重点讲出来也应该是很好的了。道友们可以有很多空间可以自己去好好的在这方面有所体会,正儿八经的开始去调整自己,这个很重要。

好,下面看下一个颂词说:

自为严重饥渴逼,是欺盗夺行吝啬,

恶业利刃轮自己,今自取受诸饥渴。

这个问题是说是的,当自己受到严重的饥寒交迫,实际上是属于往昔欺骗别人、偷别人的东西。“盗”有一个偷,还有一种强夺,但它这里这个“夺”就是另外分了,另外一个字来讲,就是“盗夺”,一个是偷盗,一个是强抢,这种行为。还有就是说吝啬。最主要的问题实际上是吝啬的这种悭吝心的恶业利刃轮到自己的头上。“今自取受”,你看它全部是用“今自取受”,我们要取受它。取受的意思就是当你明白这个道理之后,你就再不要怪到别人头上了,你自己要坦然去接受这个事实,实际上这是自己往昔造作恶业的原因所导致的,问题在自身上,不在别人身上。一定要注意,一旦有学这个《修心利刃轮》,你这个方面要没有这个心力的话,那这部法也就是种一个善根而已,直接打破执着是相当苦难的。

你看上师在前两堂课就说嘛,有一些跟这个论典有缘分的修行人,他依靠这部论点可以破我执。那我们就是不敢这么高的要求,但是最起码能损伤我执,这个效果也要达得到。所以说,我们要有一个坦然能取受的诸饥渴,你就坦然能接受这个事实,而不要去埋怨:埋怨自己的家人,埋怨这个社会,甚至埋怨整个国家的制度。你都怨到天边去了,你就是不怪自己。那实际上从修行人角度来讲,你前世没有培那个福。而且你前世做的都是一些欺骗别人、抢夺别人东西、偷别人东西,然后悭贪之心所导致的,你还有什么说的咧?自己造的自做业自做受嘛,那还有什么可埋怨的呢?其实话说回来,它就是这么个道理。

但是这一点我们往自己身上想,因为有一些心态特别羸弱的人,他想了他又自卑,就开始自虐了,就变成那种情况,这个也不可取。关键是说让我们的心态不要去抱怨外境,另外一个方面一种坦然的心相续去接受下来。就是既然说这个是往昔造作的业,这个事情都发生过了,你想挽回也不可能,你想抹掉也不可能,对吧?阿赖耶识里面都种了种子了。那我现在面对这个事情,首先是用一个平和的心态把它接纳下来,下面的问题就想着我怎么去对治,然后我怎么样在取受这种痛苦的过程当中再能够把它转为修行的功德,你想这个问题,你要多费点儿心思,就可以了。

这个就叫以前《入行论》里面不是经常讲这个方法嘛,如果这个事情可以解决,那么你就解决它好了,不用焦虑;如果这个事情真的没办法解决,那你焦虑也没有用,也不用焦虑。就是那个意思。其实《入行论》里面有好多窍诀是特别殊胜的,我们要懂得调护自己的心,这就叫善护自心,你要懂得去保护自己的心态。有的时候自己心里面确实会产生烦恼,碰到外境,自己就开始产生各种各样气愤的情绪等等这些。过去了,回头想想,哎呦,不好意思呢,又生气了。然后呢,自己想过之后呢,惭愧是正常的。但是如果你一直落到那种懊恼当中的话,你就又成障碍了。是你想完以后你要提醒自己下一次应该怎么样,或者我以后一定要在这方面小心一点。可能第二次你又犯了一次,你想想:哎呦,说话没算数哦,这次又出这个毛病。你心里要常惦记的话,终有一天你慢慢的你自己会对治过来,他这个习气是需要长期串习慢慢去调整,这个过程。也不能说是到时候就变成那种无惭无愧,也要对治,也要断除的,就是偏到另外一边。也不能惭愧的过头,这个也没必要,这个也是修行的障碍,我们也要走一个中道的那个路。

所以这个颂词本身因为我是想讲这个问题的时候,讲这个问题侧重点,因为上师在这里不是提到了资助一些贫困大学生,而且提到了这个德兰修女的,就是我们说的特蕾莎修女她的经历,就提到了一点。从这个角度上来看,确实我们自身感受那个饥寒交迫,我相信在座的佛教徒可能没有。尤其从汉地的这个物质条件来看,这种情况还是很少见的,最起码的温饱能解决,不要说过得多么富裕,温饱是不成问题的。所以我们从这一方面来说的话,那从这个业缘的角度来讲,自己往昔可能这一方面还是福报——就是世间有漏的这种受用的福报还是培的不错。

但还有一种可能性,但是我觉得针对佛教徒来说,也不是特别的能对得上,只是说针对这种现象,有的时候就像我们说的,你这个恶业如果是做的太严重,它也会有一种力量使得他后世享用的这个福德提前到这一世受用的一种情况。这样子的话,他反而显现的他的福报也比较好。但是他后世本来还有一世两世甚至于多世可以在人天享受福报的这个机会就没有了。这也有一种可能性,所以业缘很复杂。

那我们就针对我们自己实际的情况如果谈这个问题,上师其实这个思路就已经讲得很好了。以为上师提到资助贫困大学生以及这个特蕾莎修女的话,其实这里面上师就说到,我们碰到这些特别遭受那种严重饥渴逼迫的这些众生的时候,作为一个大乘的行人,不能够每天只是口头上说我要发菩提心。就是这个问题我们要换一个角度,就是按照上师这里所讲的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感觉到,就是说,其实上师是要我们对于一些世间当中那些生活贫困、穷苦的这个对境的话,应该要有一个实际的行为去操作。其实这个就讲到了一些对治的问题。

这个地方的话,主要是上师给我们这段教导的话,是侧重我们自己要把握在实际的修行过程当中不能够光口说,而是自己在实际行为上面的话最好去操作,真正的去饶益他人,是这个意思上面的,上师来做对治法来讲的。那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们不是光是口头上一个去发菩提心,而是实际上面的话,能尽量的去帮助他人,从这个方面来调整自己的心态。

当然一个角度上来讲,其实我们相续当中这种欺盗夺行悭贪的这个习气肯定是有的,只不过现在这种业它以一种种子的方式存在,没有成熟。也不代表说我这一世有吃有穿,那我就保证我生生世世都一定是有吃有穿的,这个可能也不敢肯定。所以我们还是需要用一些对治方法来断除自己内相续当中的业缘的,这是一方面。

另外一个的话,这个颂词的关键点其实这个欺盗夺等等的这些情况,它主要最关键的是源于内相续当中的那种悭吝心。而我们这一段如果要想从根本上断除遭受饥渴的逼迫的这种恶果,根本上就是断除相续的悭贪。以这种纯善的布施之心,我就举个例子,比如说你要想做布施的时候,是一种清净的善心来布施,而不是为了求得回报来布施。就是你真的觉得对方我给他帮助一点的话,自己是有那种愿意去帮他,愿意去给他做一点事情的这种发心。就像那个特蕾莎修女,她实际上在做她整个她这个精彩的一生,我们看到她很多那个公案特别的感动,她的那个心因为完全就是付出,她没有想求回报的这种心念,所以尤为感人。任何一个描述她的那些传记和公案,看了以后都让人觉得太感人了,这个真的是标准的菩萨行为,是这样的一种感受。

其实这个就是讲到我们要产生这种纯善的这种施心,这个发心殊胜,可以遣除自相续的这种悭贪的业,以及可以增上自身的功德。那从这个角度也可以来理解,这样就简单过一下。

下面这个颂词,

不由自主他使时,是嗔下者且奴役,

恶业利刃轮自己,今以身命事他利。

这个颂词其实也是目前这个现实社会当中可能还是有吧。一个是从主管对下属的关系,有一些彻底确实是那种明显的奴仆,现在不用这个词了,但是有一些有佣人的,这是属于极少数。大部分可能都属于那个领导和下属的关系,其实这种关系如果你用不好了,也会感召这一方面的业力。是什么意思呢?你把别人使唤来使唤去,没有那种恭敬心的,把别人吆喝来吆喝去。或者就像说的,你是领导了,然后让别人给你做很多的私事,给你做这个做那个,鞍前马后的跑来跑去的,这样子。而且你心里面就是有这方面的特征,就是以嗔来使得那个……就是说以前以这种嗔恨心、不恭敬的心态随便的去使唤别人,让别人一直处在一种被奴役的那种不恭敬的那种痛苦当中,这个恶业现在轮到自己头上。那么所以你现在就出现了不由自主被别人使唤的情况。

这个关系也是我们现在要考虑的。就有一些道友可能觉得:哎呀,我在单位的话就是一个被奴役的感觉,天天就是领导把我使唤来使唤去,不停的奔波,就为了那么点儿工资,觉得可不划算了。其实这个有的时候想一想,这也可能是跟自己前世的业缘有关系的。

换一个角度就是说,你像它这里直接讲的说,“今以身命事他利”,意思说我们不但要对这件事情接受下来,而且要有这个以自己要付诸于利他的行为,自己作为众生的仆人再再的去利他,投入到这种事业当中去。这就体现出大乘的这种对治力,实际上它也是一个孔雀服毒的这样的一种关系。

我现在假如说是不由自主的被他人奴使,被他人役使,天天为了这么点儿工资忙于奔命的这个状态,跑来跑去,或者说是做很多的事情。那么你就要想到这是一种业缘,那么在我能接受的这个业缘的同时,你就不会说是责怪他人或者天天光是骂领导不好等等,这个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了。在这个基础之上,你要精心的去付诸于利他的这个事业。一方面肯定是自己这方面的业缘,它是可以以此而中断。另外一个方面的话,就体现出我们说的把它转为大乘之道用的、大乘之方便的这样的一个修法,也是赠上自己修力的。

因为有的时候要体会一下,你被别人使唤的时候,你心里不是不舒服吗?心里觉得没有得到那种尊重,没有得到别人的恭敬,那个感觉特别难受。那在这个情况之下的话,心里面就要有一种,从这个角度能够调整它,能够把它转为一个修行的方便。体会到了这一点之后,以后自己要以一种平等的心态对待别人,特别重要。这一点我们说的实在一点的话,现在在社会上假如说你现在是做领导的,那你对你的下属就不要老那种居高临下的方式吆喝别人,应该要有平等的,像对待朋友一样,一种平等的心态来跟他共处。虽然说在决策权上面肯定是你做主,然后你来总的这种领导,但是在方式上面的话要对别人要有一种恭敬心,对下者也需要要有一个恭敬心,就不会感召这个业。这个方面也是比较重要的。

下面把今天闻思的善根以及三世一切凡圣所造的清净善根全部随喜而普皆回向,愿自他一切有情都能够成就究竟的解脱果位。

所南得义檀加热巴涅,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生生世世不离师,恒时享用圣法乐,圆满地道功德已,唯愿速得金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