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辅导 | 《修心利刃轮释》第4课

法师辅导 第一次

圆函堪母

《修心利刃轮》4课法师辅导笔录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诸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

为度化一切天边无际的有情而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四堂课它的内容还是属于在前面我们看到这个讲到了广说里面不是分了两个大的科判,一个是根除自私珍爱执我,这一条里面以温和的方式依靠业力之轮摧毁自他的内容,我们还是属于在这个科判当中。

那首先我们下面就切入主题了,直接来看这一段的颂词。那在这堂课的最开始,上师前面的课堂的这段教言道友们自己好好的看一下。其实老人家讲到了一个像我们学院内部有一种非常好的闻思方式,一方面自己对法的意乐很重要,你对这一部修行法门是不是真的有信心,这个很重要。另外一方面,就是在听法的过程当中,其实能够相应的随堂做笔记,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现在一个方面从上师仁波切的慈悲的角度来讲,给很多道友提供了一些能够便于你们学习的方便:有光盘啦,还有视频,还有讲记,都已经现成的。但是实际上最好的学习方法,比如说你们在接受上师这一部法的传承的时候,就是看视频的过程当中,应该手里拿着这个法本,然后在现场的话记一下上师当时以他的那个口气以及当时的这种状态所讲出来一些特别精要的这种修行教言,应该随堂在这个……不要在字上面涂,在它的旁边稍微的能够做一些笔记。其实这种习惯对于我们吸收法义,就是一堂课当中你能够吸收百分之三十还是百分之六十,吸收这个法义是非常重要的。

这一点今天因为时间关系,之前是我耽搁了一会儿,那这个我就不广讲了,希望道友们以后养成这个习惯。不能够就是光是呆呆的坐在那里,然后看着上师的视频听了一个小时。好,结束了,结束以后问你这堂课主要讲了哪个内容,根本说不出来。这个其实怎么说呢?不是说我们没有接到传承,传承倒是能接到,只要你中间不犯困,没有迷糊过去,耳根没断,都能接到传承。但是从这一堂课起到的对你的相续起到的效果的角度来讲,就比较差。

有时候上师教的一些道理自己实际去运用的话,会发现它对我们自己的闻思以及理解法义会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而且如果说你专注听上师的讲法,相应记一点笔记的话,你的那个专注力,一堂课大部分的时间,百分之八十的分别念的专注的状态都是在法义上面的,它会起到一种摄心的作用,还是效果非常好。如果说什么也不记,光坐在哪儿听,实际上有时候你自己已经打分别念都打了好久了,你自己都没有反应过来。等到你反应过来的话,上师已经20分钟的内容都快讲过去了,你根本不知道这中间十分钟二十分钟上师到底讲了什么,一点都没有听到。说是听到了吗?经过了耳根;说是确实接受了吗?你相续里面根本就一点概念都没有,仁波切这堂讲了什么内容或是这一段讲了什么内容,你全部打分别念打过去了。但是如果说,能够随堂做笔记的这个习惯能够有的话,其实它能避免我们的心过度于外散,就是你大部分的精力都会专注在上师所讲的那个意义上面,是这样子的。

这一点的话希望道友们这次上师讲了之后,大家在闻法的时候要调整一下。如果说保持这种随堂做笔记的习惯,那么当然就是长久去保持它;如果说还没有养成这个习惯的话,自己要学会一种调整,这是很重要的。

下面我们就直接看颂词:

若闻一切刺耳词,是两舌等语之罪,

恶业利刃轮自己,今当摈弃语过失。

其实《修心利刃轮》的话确实非常的殊胜,它每一段其实都告诉了我们一个名言当中显像上是一种因果的道理,另外一个也是讲到了我们明白了这些恶业利刃轮自己的那种不悦意的状态,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会有所发生。了知这个道理之后,一个,学会去接纳,就是其实它前三句都是要我们了知其实这个道理不能怪别人,都是自己往昔所造的恶业。或者是因为今生的一些因缘的缘故所导致的出现的这种情况,自己心里面有一种坦然接受,而不要再怨天尤人。

第二个层面,那么你既然已经明白了目前的话毕竟我们感受刺耳语、感受圣者不喜、感受他人的无因诽谤,这是比较难受的,在心里面是特别不悦意的一种苦受。那了知这一点的话,大乘行者其实就是说心要坚忍一点,你要能够接纳这种痛苦。接下来就是要断除它们的过失,就是了知往昔业力的话,自己已经感召这种苦受,那么之后我要努力的断除这些恶业,就是不要再造作。

就是像上师仁波切昨天在网上讲的这个《六祖坛经》正好讲到忏悔的内容,实际上上师也按照这个《六祖坛经》的一些教言跟大家强调的,就是往昔所造诸恶业的话,自己如果要想忏净,立誓不再造,这个是特别重要的。如果你有这种立誓不造的心,往昔无量劫的罪业都可以清净的。

这一方面其实在我们这一部《修心利刃轮》的这个论典当中也是显现的非常的具有特色,也很突出。如果说我们在行为上面能够有一个归摄,那么往昔的已经造作的恶业这一世已经成熟了这个果报,那么只有说是平时多忏悔。自己的苦受必定要感受,在这个过程当中尽量的要像我们这部论的核心,就如同前面那个比喻,就如同孔雀服毒一般,自己能够有一个转为修行之方便的修力,然后以后要断绝这些恶业,就是自己立誓不造,还要断绝这些恶业的起现,在相续当中有一个对治和调整,这是非常重要。如果能这样做下去的话,肯定会成为一个很好的修行人。

那我们说,先看这段颂词它字面的意思,就是如果我们平时在日常生活过程当中,经常会听到一些刺耳的语言,就是别人跟你说的那个话不是很恭敬的。因为大家都学过《前行》,我现在这里是跟前行以及净土的老班在讲,那么很多道友已经学过大圆满前行,在前行的因果不虚那一章节讲到了十不善业的问题,其中就有这个语言方面。这个恶语它不光指的是那种粗语,比如说我骂人啊,像世间人张口就是带脏字的这种骂人,说这样的特别不悦耳的语言。其实这个粗语的发内非常广,它包括你说的是这种也是文明语,你没有带一个脏字,但是你说出这个话特别刺伤别人,让别人特别的尴尬或者心里面觉得特别难受。用那种优越的语言来冷嘲热讽的话,它同样还是属于在粗语的范围当中,这些都属于刺耳语的范围。那实际上自己听了以后,你在接收到对方这种让你特别不舒服的语言的时候,你心里肯定是特别难受的。

但是,“是两舌等语之罪”。就是但是我们现在分析一下为什么我就会碰到别人跟我说这样的这么难听的语言,或者让我心里面这么尴尬,特别的觉得很难受,憋屈在那里的那种委屈的等等各种情绪。为什么别人会对我说这样的语言呢?要思维这个不是无因无缘的。不是外在说就是这个人他人格很不好,就是这个人他嘴特别的不好。你单单从外相上这样去说,这个人本身嘴不好可能这是个事实,你没说错。但是真实的因在哪里呢?为什么这嘴不好的人偏让你挨着了,却偏偏对你老是说这种特别让你经常难受的话呢?还有一个根本的因就是我们往昔的两舌,“等”字里面还包括其他的恶语、离间语、绮语,就是四种语言的过失都在这个颂词的范围之内。说了这些话的时候,造了这个语言的罪业,才使得这个恶业的利刃轮到自己头上,使得自己即生经常会听到一些不悦耳的语言。或者被别人离间,或者被别人说这种刺耳的粗语,或者别人给你打妄语、骗你,或者……如果说一些绮语没有意义的话,好像说是刺痛自己,刺耳的话倒也算不上。但有的时候从修行人的角度来看的话,这些也属于刺耳语。因为没有任何实义,完全是一种浪费,这是属于间接的一种。那么这样的这个关系要明白了以后,“今当摈弃语过失”,那我们从今之后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语言,就尽量的断除四种语言方面的过失。

其实这一堂课乃至于在后面我们会发现很多的罪业,虽然你看这堂课它后面就是有一些别人抢夺自己的眷属、善知识不喜欢自己,还有一些其他的,这堂课总共好像有五个颂词是吧?那么这些内容它大部分的恶业的起因都是语言得到的。所以说一个修行人如果能管得住自己这张口,那这个修行也就成功一半了,最起码他造业的机会就降低了百分之五十,几乎是。

你换一句话来讲,你说我们作为佛教徒来说,大家有多少身体上的行为不如法?其实身体上也就是杀盗淫这三者,这样的行为从一个佛教徒的身份来讲,他几乎其实都能断的掉。但是语言方面的这个恶业,完全断掉可能还是有一点困难。而且我们很多罪业都是源于语言而起现的。如果我这个说的细一点,不会再从那种粗大的方面去讲一下说:哦,我们不能像世间人那样子去说脏话,不像世间人那样一张口就是一个骗人的谎言,等等。这种粗大的根本不是我们这里所提的,但是就是单纯从佛教徒的、佛教团体的这个氛围或者这个环境里面,我们在语言上面肯定造过很多业。有些是比较细微的,比如说在道友和道友之间,你没有那种真正公平的心,因为你缘于你自己的分别心对某些人有好感或者有恶感,所以这个语言的话它就会……

就像上师在这堂课应该也是提到这个问题,就是这个人的语言它稍微的哪怕是什么都没有变,它只要稍稍的语气变一下,它就会变成另外的一个味道。就比如说,我评价这个人:这个人真不错!我的这句肯定的语言对方知道这是她在肯定这个人。那如果我一个字都不变,我说:这个人真不错?我这么一种反问的语气问出来的时候,那人家心里面就知道,这个人的话是否定他的。

所以语言的这个技巧,它有很大的灵活性。它通过一种只需要你的语气甚至于一个眼神甚至于只是稍微的调整一个字儿,那么他的意思就会改变。所以我们在表达的时候很多都会把自己心里面的这种喜好、情绪带出来,带出来的话如果是真正的话不公正,它就会成为一种业。就是比如说这个人他本身是这样子的,你的这个话带的自己的情感在当中,或者带着自己的一些对这个人个人的一些评价的这种喜好在其中,稍微所说的有点偏失,实际上你是不由自主的就会落在一种间接的两舌、间接的恶语。你不赞叹他,从来没有说那种特别明显的否定的话,或者说这种不清净的脏字的语言,但是你的那个表达方式就让别人的感觉上面对他的功德开始有所折损,就认为其实他不是这个样子的,或者是间接的就会掩盖了对方的功德。这个我们在后面一个颂词也有这个颂词的描述。

这就是我刚才强调的,我们从佛教徒内部的角度来讲,其实这方面要注意,一定要注意。尤其是有的时候的客观的去评价一个道友的时候,你在上师面前说这个人怎么样怎么样的话,千万不要太过多的带着自己的那种喜好。本身他还是有可取之处的,但是在你的表达方式上,就只让别人感觉到对方的过失这一面,或者只是让别人只是觉到了他有这个方面过失,而其他功德避而不谈,或者被压伏,这个其实都会产生语言的罪业。我说到这个问题,道友们应该要明白,其实跟我们平时日常生活当中你们在任何一个环境、在自己的小组里、在整个这个地区的共修环境里,或者你是哪一个不管是做任何的发心,你都需要有语言的沟通,那么很有可能会涉及到这方面的问题。如果你这方面把握不好,或者平时说话的话对别人挑刺的这种习惯比较多、比较苛刻,实际上你在语言上面是不是会造作罪业呢?会,会造作罪业。为什么呢?因为你所讲出来的不是特别公正。

所以上师在这里也是用这个教证说,“一切众生,祸从口出”,这个是特别有道理的。我们待会儿再过后面几个颂词大家可以感觉到我们大部分的罪业其实都是依靠口来造的。甚至于依靠这个嘴造的这个罪业,乃至于有时候贤劫千佛都没办法度化你的,这样的罪业都会依靠这张嘴造得下,是很严重的。所以,这个所谓最为“口舌者”,它如同这个凿身之斧、灭身之祸,是非常严重的,这一点一点儿都不夸张。

所以我们现在要了知,如果说平时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经常出现别人对自己说一些不是很悦耳的这种刺耳语,说这样的语言的话,那应该要知道,肯定是自己往昔前世所造的这个果报而导致的。换一个角度,我们从正面讲,如果说一个人语业清净,我们平时修金刚萨埵,其实这种口诵它就起到一个清净语障的作用,但它主要起到的作用是清净自相续的种种的这些罪业嘛,身语意三门做的罪业。那么这个语业如果清净的话,这个人说出来的话别人容易接受,他不管说出任何语言,别人容易诚信,这就说明这个人相对来讲语业是比较清净的 。如果说有些人他表达能力特别好、口才也特别好,但他说出来的教言人家就是不重视、也不相信,那就说明他的语障还是比较有一定的语业没有清净而导致的。

所以从弘法利生的角度来讲,口业清净是一个特别重要的环节。你的口业不清净,或者就是你讲不清楚,或者就是你讲出来的没人理睬,没有威力。就像善知识,比如说仁波切说出一句话来,那起到这个作用的话,跟我们同样说出这句话来起到这个作用是天壤之别的,就像这样。这个就属于是善知识他有这份功德,这份功德可以通过口的这个方面而表现出来,他的威力不相同,这些都跟我们的语业有关系。

所以这个颂词本身就是单纯就是讲到一个语业的问题,而且尤其上师在这段颂词里面提到的那个六十个比丘出家,出家之后每天处在散乱当中这个公案。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做重复,描述就算了。就是主要这个公案我们大家都可以知道,每一个修行人都希望自己即生当中修行不散乱,希望依靠这一世的暇满难得的因缘在法义方面有一种修行的境界增上,对吧?这是我们每个人特别希求的。但是他们就是说,不管怎么样想精进,但是对法都生不起信心来,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前世诽谤圣者的那个过患,就是不敢说是圣者,应该说是讲法师,诽谤讲法师。就是本身没有戒律不清净,而诽谤讲者的戒律不清净。你看其实他的那个果报还是挺可怕的,他转到人间,处在一种散乱状态,就是对法提不起信心来,这主要是与前世的业因有关系。他让别人对这个法师不生信心了嘛,他们对两位讲法师做了诽谤之后,使得很多信众对这两位法师也生了邪见,生了邪见就远离了嘛,远离了的话实际上折损了自己的慧命、折损了自己的善根,没有在法师面前听法的机会了,就已经被他们这种诽谤的离间就已经破坏掉了。破坏掉了就等于是这60位出家人他实际上折损了他人的慧命,所以导致他这一世的慧命无法增上,对法的信心生不起来,对法的修行境界一直退减,这个是他的果报。而且这个只是成了最后的余报了,他已经转成人,变成最后的余报。他真正的那个正报实际上是先到阿鼻地狱,就直接是堕入到无间的,堕入到无间地狱当中,然后又到复合地狱、黑绳地狱,他就每个地狱都游了一遍,就是说到此一游,全部游遍了。到了地狱当中,然后又转成人的话,还变成盲人。为什么会感召这个盲人呢?因为他遮障了人家的慧目嘛。最初的那个因缘,他使得这些信徒远离了两位讲法师,折损了慧命,实际上他的相续中的智慧受到折损,所以在外相上面他感召的五百世当盲人,看不到东西,处在一片黑暗当中,是这样的一个果报。

直到最后,好不容易终于又值遇到佛陀出家修行的这个阶段,还是每天处在散乱当中无法对法生起真实的信心。我们就可以看到,其实我们当时图自己的……比如说是源于嫉妒心或者说是,主要还是由于嫉妒心的缘故嘛,嫉妒两位法师他们具有众多的眷属了嘛,具有众多的信徒。所以徒造恶业嘛,当时图一时口快故意诽谤别人,但是后面他的那个果报是我们能忍受的吗?真的是自己无法想象的,我们承担不起这种后果呀!这种后果你不承担又不行,你自己造作了这个业,那么这个果报必定会落到自己的头上。

所以从这个公案确实我们要好好的去思维一下,我们自己的身上都有这些影子,不要以为觉得好像我不可能去诽谤哪个法师。其实有的时候我们是一种间接的、隐含的、自己没有意识到的,换句话来讲,我以前也说过这个问题。咱们换个角度想,自己的暇满人身已经很难得很难得了,就是这种因缘特别的鲜少。而且得到这个暇满,我们自己掰着手指头算算,我还有多长的修行时间?我们自己有几年呢?不要粗大的角度来讲,我就现在就算是拿一个二十岁的年轻人拿到这里来做比喻,我现在不比喻那些五十岁的老头老太太了,就单独把一个二十岁的年轻人放在这里说,哦,还有多长时间?我就打死算比如说我们按照七八十岁的角度,你还有六十年,六十年当中的话你一天,那么我们从一天来说,你有多少时间要用在睡眠上?有多长时间用在吃饭上?有多长时间用在工作上?还有多长时间你要用在你平常的一些必须要行持的,我还不说散乱喽,散乱都还没提呢。那你一天有多少时间,你有八个小时修行时间吗?不敢说。那如果说是即便说是打满算说是我一天能够修八个小时的话,那么六十年当中实际上要去掉了就等于三分之二的时间嘛,只剩下三分之一了嘛。一天二十四个小时,去掉三分之一那就变成二十岁的人他也只有二十年的修行时间。那这个的话作为在家人来讲其实每天能空出八小时的时间修行还是很困难的,四个小时能保证吗?如果再有四个小时的话,那就等于又除掉一半,我二十岁的人我也只有十年的修行时间。你再说下了,你这四个小时你是每一念每一念都落在善法上了吗?我们平时连听法都妄想纷飞,你一个小时的听法你有没有专注半个小时?这个都是个问号的问题。那你这样又折损多少啊?那你算下来连十年都不到。这还是从二十岁的角度来讲的,那更不要说已经过得四十岁了或者说五六十岁了,你有多长时间?你能保证这么算起来不到十年或者说只有一两年的这个机遇,你能说你能修成就吗?那真正我们算起来我们修行时间其实是很有限的。既然说修行的几率这么小,就我们修行的时间上面来讲,其实是非常紧张的,哪还有那么多时间去看别人的过失?来不及看。我不说别的,咱们这个清净观要观的好,不要说别人过失,这些大话先不提,光是说从考虑自身解脱的问题来讲,我来不及看别人的过失,来不及诽谤别人。先把自己的解脱解决了,这是很重要的,这才是聪明人哦。如果说的自利一点,不就是这么个问题吗?实际上人都是要这么考虑的嘛,要考虑他的利害得失。你之前没有计划,你这件事情没有考虑清楚,那你做起来的话你就会有所损失、你就亏本,对不对?

所以修行人在这个方面真的要考虑好,我们自己要意识到,实际上我这个暇满的人身我能利用到几年,真正被我所利用,这个暇满是体现在我把它缘在善法上修行,才能体现到珍宝和暇满的意义嘛。那如果我能用在这上面的时间已经很少了,我还哪里还敢浪费,把这个时间又用在去眼睛盯着人家的过失,然后产生一些分别,然后还要说别人的种种过失,根本没有时间呐!从这个角度我也觉得作为一个有一点智慧的修行人来说,他会有一种合理的取舍,这是很重要的。

所以,你像上师后面,老人家讲的那一段我觉得是非常殊胜的。就有些佛教徒口口声声总说别人过失,好像觉得自己十全十美,经常说这个不对那个不好,感觉的话好像确确实实……那有时候你要是公平一点的话,你说末法时期的人哪个还没有过失呢?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总是有所长,而所短也比较多。就是说自己的缺点、缺失上面是比较多的,习气也比较厚,然后善根的习气比较微弱,这是末法时期众生的一个共同特点。那就因为有这种特征我们就不修了吗?当然不行。正是因为是这种状态,更要修啊,更要努力精进嘛。已经是这个状态了,还不修,那不就等死的一个问题。所以,我的意思这样讲来讲去的意思就是我们要一个客观的问题,你不要用那么高的标准去要求别人:他怎么能这样呢?这句话其实说出去就是个错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为什么不能这样呢?你反过来问。末法时期的众生习气很重的,各自有各自的执着,各有各自的习气,他往昔无量劫串习过来的。他自己也不是说是我就喜欢这个,那也不能这么讲。每个人轮回的习气都是千差万别的,为什么就不允许他有这种习气呢?这是我们对他来说,你需要有一个比较宽容的心。而且有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过高的要求别人,实际上自己也做不到,实际上自己都看不到自己的问题。你自己同样也在犯这个毛病,但是你却不允许别人犯这个毛病。这就是经常处在那种过高标准的要求别人,然后最后自己痛苦万分,觉得“哎呀,没有一个好的呀!没有一个好修行人。在我的眼里真的,除了上师之外,看不到一个好修行人。”成了这种状态,还认为自己修行好咧。那个实际上就已经没法说了,这就没法跟他去沟通了,这种想法偏差太远。离修行人的心态和离修行人的一种状态差的实在是太远了,不能这样子的。

我们这里单单是从因果的这种果报的角度上,大家也会……比如说你经常收到别人对你的刺耳语,你这个时候不能怪说“这个人品质不好,那个人人格有问题。”你光去怪别人,你应该想到这肯定是我往昔造作了很多这个罪业,所以现在这个报全都回到我的身上。你那个时候还不反省,就已经丧失了一个修行人的本分了,还在那里怨天尤人,还在那里觉得其他人都不好,就是我还不错的这种想法,这种想法其实都比较幼稚,说起来就是相续没有成熟,对闻法的这些道理其实都不是特别懂,才会有这一些的心念。

那总体的角度来说,我们方方面面去分析,不应该对别人产生这种过度的不清净的一些分别,没有必要。一个前面我说了,没有时间,我们的暇满难得的缘故,然后也没有必要。另外一个的话,你真的这样去做,那个果报你自己又承受不了,你就是邪见上面加邪见,何苦呢?

所以真的如果自己要想修行,其实这个修行人的心要非常的勇猛而且是很坚忍的。你要真的想从现在开始改变自己的习气,你就得要学着接受我们经教里面所学的这个道理。你其实这种接受过程刚开始的时候人是挺不舒服的,特别不舒服。也不能埋怨别人,然后都得怪到自己身上,然后怪的话还不觉得自己有这个问题,就怪的特委屈。

其实整个修行过程当中,心要慢慢的稳下来,有一种客观的角度去尝试着去接纳他人,然后尝试着去看别人优长的那一方面,这个很重要。我以前不知道讲过没有,忘记了。反正我是跟道友们提过,我们一定要养成这种习惯,你针对哪个对境,不管是对你亲近的也好,还是不亲近的甚至于你比较讨厌的吧,就是这样的对境,你要学会就是今天你要给自己一个任务:我要在他身上找出十个优点来。你看你能找得到吗?心清净的人他就容易找得到,心里有慈悲的人他就能够容易发现别人的优点。

我记得前段时间看了一个高僧大德的一段教言,我觉得讲的也非常的精准,就是说什么呢?什么叫所谓的忏悔呢?就是常观自己的过失。什么叫所谓的积福呢?就是常观他人的功德。我觉得这个角度讲起来的话,也是特别的……就是它有这种修行能够体会的意义在里面呢!我们什么时候能够学会注意到别人的优点,然后学会发自内心的去随喜赞叹他人的这个优长之处,就说明你的修行开始起步了。什么时候你这一点你还没有养成这个习惯,修行可能跟我们还是有一定的距离,还得要继续努力。其实这一点都是要在自己心上面逐渐逐渐去得到一种调整的。这是前面讲的第一个颂词。

下面我们看第二个,

若生不净外境中,是恒常习不净相,

恶业利刃轮自己,今当唯修清净观。

又是讲到一个清净观的问题。那对于这个问题,它的侧重点就是主要是自己转生的那个外在的环境,这个有点像我们在《前行》当中因果不虚里面讲到的这种增上果。增上果一般都是成熟在外境上的嘛,像这样的果报跟《前行》里面所讲的角度稍微有一点不同。它那里面是从比如说你的贪嗔、邪见等等的这些恶业所感召的外境上面,都是转生在那种穷山恶水的地方、干旱地带、戈壁荒滩、战争的地方等等的,或者就是污秽肮脏的这种地方,它是这个角度,就是比较细一些。但是因果甚细难测,我们这个《修心利刃轮》这个颂词侧重点是从……因为他往昔经常串习那种不清净相。这个不清净相一个方面就是也是说自己在看待外境的时候跟前面那个颂词比较像的地方就是说,他老是觉得这不对那不对,没有一个好的。这一方面的话也会导致于显现上你以后的果报不光是在自相续当中,他那个习气就是越串习越不清净,只看到坏的看不到好的。

而在外境上面,那是刚才我讲到是心相续嘛,如果是从外境上面来讲的话,就是说他转生的都是那种住的地方周围都特别的污秽肮脏。有的时候我们的那种业缘说不清楚,自己住的环境旁边就有什么垃圾场,旁边就有厕所。这个的话其实跟前世串习那个不净相的这个果报确实是有一定的关系的。

所以要讲这个问题,当然从正面上面来说的时候,我们大家都知道在《前行》里面最开始讲闻法方式的时候就要我们要有一个方面是显宗的这种发菩提心的摄持,另外一个就要有密宗的这个清净观,它是以这种五圆满的方式来摄持的。我们自己比如说现在咱们大家都处在一种互相一个是讲一个是闻,在这样讲闻佛法的一种状态当中,那么需要观自己所处的环境其实是清净刹土,所住的宫殿或者房子实际上是无量宫殿,所听的这个法实际上是真正的大乘究竟的法义,讲者观为清净的佛尊等等,它有那个五圆满的这种相的意思,站的基点比较高。是按照密宗当中它是直接站在果位上面以这种大清净观来摄持,强制性的断除我们相续中的这些轮回的习气。这是按照密宗的这种观想方法,平时如果养成这种习惯的话,是很好的。

那么从显宗的这个角度上来说的话,那也要知道,其实我们上师后面不是引用的这个《维摩诘经》,还有以前上师曾经在给大学演讲的时候讲过“心净则国土净”的问题嘛,这个的话道友们应该都看过、学过这些内容了。那实际上的话我们要知道,心清净则国土清净。我们看这个世界,我就是从经教的这个理论上来讲一点的话,其实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世界它确实是我们自己的心不清净的缘故所导致的所见不清净,是这个关系。就好像我们的眼睛上面戴了一个有色眼镜,所以你看到外面的世界是另外的一种颜色,单单从颜色来说,它确实是起到变化了。那实际上这个外面世界它本身的颜色是什么呢?它本来不是这种颜色的,就跟这个关系一样。就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世界越污浊,就说明我们自相续的这个业障是比较深厚的。由于这种障碍的遮障,导致于自己所见都是不清净的:人也不清净,世界也不清净,所处的环境到处都是什么具有邪见者、具有贪嗔者、具有破戒者,各种各样的,没有一个好的。那主要的原因,其实这个问题它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在于自己的心上面,所以这个颂词它是抓住根本的。

所以现在我们如果感觉到自己周围的环境也好、人也好,你觉得没有一个清净的。一方面可能就说明了自己这个清净观还是观的不适特别到位;另外一个方面它已经在我们现量上面,比如说你处的环境也比较肮脏,还有处的那种环境不是特别好,不是像这种山清水秀等等那个比较悦意的环境的话,就已经意识到,这是自己往昔恶业果报之轮已经轮到自己所感召的一种像增上果一样,在外境上面成熟的一个不净相。所以呢,“今当唯修清净观”,这是后面又讲到这种对治的问题。我们从现在开始的话,应该要串习这个不净观。

所以如果单单从净土的角度来讲,其实真实的净土在哪里呢?是在自心上。当我们的心清净,那么净土则现前。这个道理相信以学净土为主的道友他这个方面道理上都是懂的,虽然说我们在念阿弥陀佛的话,实际上最终主要的落脚点是念到自心清净,对不对?否则的话喊破喉咙亦枉然,对吧?很多的净土组是在这方面的话它这个精要都已经保留下来,我们现在作为末法时期的众生来讲,在这些道理上面其实是了知的。

那关键的一点的话,就是讲到这个对治的问题,“今当唯修清净观”,就是我们要学会……它从几个层面,我今天已经算是重复了第几次了,我都记不清了,重复了好多遍了,我们分层次来讲这个清净观的问题。最粗大的一层清净观就是刚才说的要学会经常去看对方的优长之处,你要把这个当做一个正儿八经的修行哦!不是说口头上说一下就过去了,法师今天又强调清净观,清净观我当然知道啦,反正就是不要看别人不好的看别人好呗?那么简单的一种的话,对自己心相续起不到很好的调整作用。你真正发自内心的就是你要审视自己,然后你要意识到比如说我今天就针对这某一个对境我要实实在在把他想出十条优点来,你要实际去操作它才会起作用。你泛泛地说“哎呀,我不要想他不好,我想他好呗!”你能想得出来吗?你光用这句话忽悠自己,实际上。光用这句话把自己这么糊弄一下过去了,你还觉得“我知道了”,知道有什么用呢?真正碰到问题的时候你发现你的心还是同样不清净。我们任何一下修法是要脚踏实地的要有一个实在的东西,就像我刚才说的,你就找一个对境,把他摆在你面前,或者你把他名字写在你面前,我要想出这个人十条优点来。你要实际这么去做的话,你发现有的时候真困难。站在你的角度上认为这是他的一种优点的时候,你还发现你想的很困难。然后你说如果我要想他十条过失,可能不到半个小时你就写出来了。

人就是这种习气,你要想断,你就要扎扎实实的用功去断,是这样的意思。然后先找容易找的,然后到最后你还要找那种让你特别厌烦的,这个人从里到外你都讨厌他,这样的人你要尝试着找出他十条优点来,你看看费不费劲儿吧,那才叫修啊。这个就是说要落在实处,实际去操作,才能够真正的改变自相续的一些习惯性的认知、习惯性的习气。换一个角度去看问题,一定我们要学会换一个角度去看问题,这个话说回来,这是一种福报哦!

所以上师在这个问题不是讲到了乃至于……实际上我们所见不清净,一个方面是跟这个外境的本身的显现上确实有不清净的相,这是我们现在从名言现象来讲,毕竟我们是处在五浊恶世的这个轮回当中,这一点是不否认的。另外一个方面的话,跟我们自心的不清净也有相当大的关系。所以上师不是在这一段说,这个在佛经里面是有教证的,只是我这次因为时间关系,没有去查。我记得以前上师在讲过这个,好像是在《般若摄颂》里面讲过这个问题,当时我就按照上师说的那个经教去查过,确实查到了。他就有讲那个,就是有些外道面前他看到佛陀确实是具有九种丑相。不是说好像说,佛陀的这个眼睛、佛陀的眉毛我们认为是很漂亮的,外道觉得那是丑的。不是这样的,他真的见到佛陀是九种不清净的丑相,这个就是他的业障,他的业障障在那里。还有的话就是,我记得当时经教里面就写的说,有一批婆罗门好像是,他们就怎么看佛陀的身色,佛陀本来是那种紫金色,非常庄严的身相,他这个身上的颜色实际上是金色的。但是他们看的话,看的佛陀那个身相就是土色。最后他们自己也痛哭流涕,他看不到佛陀的金色,然后后面他知道周围的人看得佛陀全部都是那种三十二种相好的这个,尤其是身光上面来看,他是金色的嘛,但自己现量见到的是这个土色的,最后他们在佛陀面前也是痛哭流涕的忏悔。这个是正儿八经是因为这个业障所导致,最后面好像是佛陀说他们前世的因缘的话,也是因为这个不清净的缘故所导致的。还有一个就是说是,看到佛陀是那种黑炭的颜色,居然能把佛陀的这种金色的身相看成黑炭色,现量见到黑炭色,很奇怪。就从我们角度来讲,也是觉得这人的业力真是不可思议。但是当你的业障障在那里的时候,那确实所显现的就是你看不到佛陀的相好庄严。那我们这个确实不能够光是说责怪这个外境,只能说是自己的心不清净,这一点当然是有很多经教可依的,在这里跟道友们稍微提一下。

但是回到刚才我所讲的那个落脚点,意思就是说,我们所谓的这个观清净,有很多的层面。我现在讲到的这个就是我刚才说的,我们要实际上去学着我们去操作一下,去找一个对方你认识的道友也好,或者说你不喜欢的怨敌也好,去找他十条优点的这种方面,指的是我们要学会去看别人的优长之处。一个人如果有所短则他必定有所长,这是名言的法尔。没有一个人说是他只有所短没有所长,这种人是不存在的,我说句实在话。就我们自己要学会去调整,习惯的去看别人优长的地方,避免或者说减轻自己习惯性的去看别人缺失的地方,这个是很重要的。这是我们讲的最粗大的一层,这个清净观。

那么再往后面说到这个清净观,是我以前经常跟大家提的,就我们要有这个清净观。即便是你看到对方确实是不如法,那么也要想到他有百分之五十的几率有可能是菩萨化现。这个菩萨化现是从反的方面告诫我不要这样去做,而心里面能够遮止对他产生那么自相的厌离、嗔恨这种心态,就是尽量要保持清净观。我以前讲过这个问题,我说这个是护心用的,对吧?并不是说我们没有取舍了,取舍还是有取舍,只是不要以贪心而取,以嗔心而舍。就是要用这个清净观护持自相续的,遮止自相续起现烦恼,起到这层作用。这又是一层。

那么再最了义的一层实际上就是我们说的密宗的这种清净观,它是一种大清净观,直接是站在万法本性的,它本性是什么状态,我现在是以一种清净观的方式安住在本性当中。一切万法其实本来是清净刹土,一切的众生本来是清净佛尊,这样的一种观修方法。其实那个见解是非常高的。有的时候道友们在这方面去做的话,就会感觉到很勉强,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的知见上面达不到那个。就是了知是了知,但实际上自己的见解安住不在那个层次上面的话,你这样观起来就比较费劲。

但是我们这个地方讲到这些不同的层次都是针对于自相续得到一个调整,你就看哪一个方面自己好用,你就要学会用这样的一个方法去对治。就是本身自己现在经常就是你感觉到你经常看到周围不清净的相,你就应该意识到你已经受到这个果报了,这就是自己前世没有好好观清净心的原因。你这一世如果再不好好的观清净心,你后世的话可能你处的环境更糟糕。你说你痛苦吗?当然痛苦喽,躲都没地方躲。你到哪里,哪里的环境就会不清净。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业是随着你本人走的。不是说我躲到一个清净的环境里头。你往昔这个因没有种下,你到哪里有一个清静的环境哦!

所以这个地方的话,以前上师也经常讲,你像比如说到山上来的这些道友,有些道友到山上来,他就觉得这里特别好,什么都很清净。虽然他也知道这个地方是凡圣同居的,鱼龙混杂,有凡夫的习气,也有那个殊胜的圣者。但是在他的整体的这个感受上面来讲,他觉得这个环境像极乐世界一样。有些人最开始特别向往这个环境,来了以后完全不一样,带了一肚子的邪见回去了。什么原因呢?怎么看怎么看,哎呀,我也只能说这人的这个清净观可能在这方面的习气比较弱,业障现前。这么好的一个道场,这么殊胜的道场,带着一肚子邪见回去的,好可惜哦!一点那个慈悲和智慧都没带回去,这个能怪谁呢?真的是说这个道场本身不清净了吗?不能这样讲,实际上是跟自己的这种业力有很大的关系。那我这样讲的意思就是说,本身我们如果说感觉到……我的意思有两层,一个方面就是我们自己所处的环境不清净的话,你不要想着说我躲开这个环境,我换一个清静的环境。其实的话,你的自心不清净,你到哪儿去你都会发现不清净。就像刚才我说的,跑到学院这种清净的道场来,你也会生邪见的。这真的是没招了,真是没办法的事情。但是如果你自心有这种清净观,其实任何一个环境对你来讲它都是比较清净的,就是你觉得是不错的,还是不错的,它都会比较清净,这个是很重要的。

那么假如说我们现在目前自己感觉自己所处的环境不是特别的清净,你要知道这肯定是自己往昔的那个清净观本身就没有观好的一种果报现前,你就不要在这个上面恶性循环了,你要学会在这个环境当中善于去发现他的优长之处。所以呢,要知道有时候有很多特别实用的,就我们换一个角度去看问题,学会去发现这个环境的乃至于这个人的他的优点,对我们自身来讲是一个很好的保护。而且修行人的话特别讲究一点就是说到一种随缘的这个问题,不要过度的执着我非得要这样非得要那样的那种挑拣。你如果说是能够有一个比较随缘的这个心态的话,其实任何一个环境你都会把它转为一个修行的方便。

我记得以前全知无垢光尊者在《窍诀宝藏论》里面就讲过这一点,就是有眷属也是很好的,就说明自己的慈心布施起到效果了;但是没有眷属也是很好的,说明自己修法增上的因缘已经现前了。没有眷属,一个人可以好好的自自在在的闭关实修,没有人打扰你,多么殊胜的事情!他就是用这种表达方式,举了很多的这方面的例子。有钱财也是很好的,实际上真正的这个福报圆满的话,是断除贪心的那种果,可以感召福报圆满。就你如果断除对财物的贪执,那么你的这个福报,就是你的财富受用自然会圆满。但是的话,你没有这个财富受用也是很好的,正好我可以过一个清贫乐道的生活。其实它里面有很多这方面的教言,都告诉你修行人的一种特色:他是一个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这个心始终是很自在的。他不会说被这种改变了的环境或者不像他所想象的环境他就已经不行了,过不下去了,我一定要调整,换一个环境。其实这个就已经体现出我们那个修行的心不是很稳固的话,受境所束缚。

我记得以前上师就是在《入行论》里面吧,好像是引用那个…….是讲到是谁呀?就说他好像是……这一下子到了口边说不出来……是谁评价他?王安石?不是他……评价他说是不可救药的乐观者的那一段。《入行论》里面我的印象很深刻,我觉得确确实实修行人需要有这样的一种能力,你不管到了什么环境,他都能够在这个环境当中发现好的。当时不是上师说他不是被贬官,最后贬贬贬都贬到哪里去了,贬到岭南去了,最后他又成了“日啖荔枝三百颗”,就是我每天吃三百颗荔枝,其乐无穷。他到哪里他都快乐得很,这个就是什么呢?他能够发现在别人眼里就觉得这人好悲惨哦。官做不好,最后被贬职,然后又被发配到边地的地方去,在那种生活艰苦的环境里面,太倒霉了。在我们的一种,我们是用一个什么样的评价,苏东坡,对,这里有人提醒我,我想了半天叫不出名字来。就是有些人他是用他自己的那个标准,觉得我必须要拥有什么什么什么,这才叫快乐,这才叫好,或者才是有福报。但是实际上的话从修行人修心的角度来讲,他处在任何一个环境他都可以调整自己的心,就是这个方面的话我们要显出一份自在,这个很重要的。如果说你在这方面太过于受这个自己的一些分别心的局限的话,其实说起来要想观清净心非常的困难。这一点就是从我们自身的那个心态上要得到调整,至于说以前已经造过的这些恶业的话,要好好的有一种忏悔,这个是很重要的。这是讲到的这个颂词。

下面一个颂词是说:

别离饶益挚友时,是自招引他眷属,

恶业利刃轮自己,今莫分离他眷属。

这个颂词表面上看起来好像道友们觉得这个应该是属于善知识的事情了吧?应该不是我的问题了。但是实际上跟我们也有一定的关系,就是我们的好友自己留不住,你很喜欢的这种善道友总是想离开你。他这个原因其实也有两层,一个是我们自己现世的行为不如法,实际上这些善道友把你视为恶道友要远离,是这样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往昔自己实际上借用各种各样的方便,甚至于有些用这种挑拨离间的方法来招引别人的眷属到自己的跟前,也会感召这样的果报,就是你的亲人远离你,你的好友远离你,让你特别痛苦,感觉到亲朋好友跟自己不亲。实际上自己很喜欢他们,但是他们不喜欢你。这样的一种情况的话,它有这方面的一个原因在。

当然如果说直接来讲,就比如说一些善知识他底下的眷属经常远离自己,不愿意被善知识所摄受的这个原因,尤其一些好的弟子走了,上师会觉得非常可惜。那么这样的情况主要是由于往昔自己招引他眷属的这个恶业利刃现在轮到自己的头上,所以现在我们说“今莫分离他眷属”,就我们现在不要随便的去抢别人的眷属。这一条其实上师直接讲的意思从咱们学会的管理这个角度上面提了一些,那我在这里借用上师讲的这段教言也稍稍跟道友们提一下这个问题,其实呢,上师这里不是也说了嘛,我们作为从学会本身的角度来讲,上师也说,每个人他都有自己的缘分,曾经自己也依止过的善知识,也接引自己入佛门,接引自己的皈依,变成一个佛教徒,都是有法恩,也是有很殊胜的功德的。那么这个学会对于这些的话,他不会说是都有排斥,只是我们这边侧重点的话只要你按照学会的修学好好的在这里闻思,我们都可以接纳。但是的话一个方面我们也不去硬要把别人的弟子非要弄到这边来的一种意乐,其实上师从来一丝一毫都没有想过。但是也希望不要我们借用这个学会的这种管理的群体,借用这个团队的话,把这边的人故意的挖到自己的这个上师那里去的话,其实这种行为对上师的弘法利生的事业是特别不好的,没有任何好作用,说句实在话。你觉得你在尽心尽力的帮上师、在拉人、在摄受眷属,但是实际上起到的作用就是说以一种“自招引他眷属”的那个这样的方式最终导致的是上师的眷属会远离他,会导致这种结果,而且味道就特别不好。

我们从世间的角度上来说,这个行为,就是他从人格的角度来讲是不如法的。这一点的话,当然从我个人的角度这样去提的话,我也是觉得没有什么资格来这样子去说教。但是按照上师这里讲到的这一层这个意思,在这里说一下,提醒一下,大家保持一个中道。

如果想要到学会来闻思,好好的学,那么就好好的在这里学,你应该对这个团队有一个感恩心。那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上师,这个是不遮止的,但是你在这个团队当中你所学到的知识你不能够反而像恩将仇报一样,我跑到这儿来我就是要来拉人的,我把人挖走了,然后弄到我上师那边,那你何苦当初到这儿来?你已经这样的这种心态你觉得你能修成就吗?这个我们的修行的方向一定要明确,你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你走的是解脱道吗?我再想问一句,这个是很重要的。不是说是好像我们心量不广,在责怪什么人哦,不是这个意思。但是道理是这个样子,这个从做人的角度来讲,都是不过关的,何况是成佛。成佛的那种心态是个什么样的心态?我们从最初发菩提心的心态都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态?你现在的行为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行为?你觉得你还能够成就吗?这个是有相当大的差距的。

所以有的时候我是觉得有的时候可能是道友们处在一种信心或者说是因为带着我执嘛,所以他有他自己的一种归属的那个心态,所以做的这个行为。但是要有的时候需要反思一下,看看自己的行为如不如法,你是不是真正的对自己的上师起到好作用了呢?对你自己的修行起到一种好的作用,还是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这个要考虑清楚。如果说得不偿失,对自对他都无力,那又何必这样去做呢?你以为你的修行是依靠这种方式就能得到成功的吗?这是很难的,这个修行是欺骗不来的。尤其我前面经常说嘛,修行人要老实,尤其涉及到修行的问题,他一定要实在的,这个心是不能够自欺,更不能欺人,这个东西只会耽误自己,你修不上去呢。你如果真的要想即生得到解脱,你不用这个方式同样得到解脱。

你们如果说真的到这个团队来,到这种环境来,好好的闻思修行,你在这里真正得到法义是我们的目的,也是你来这儿的目的,仅此为止。那我们留下的,就是你从你得到的法的收获的角度,你应该是有感恩心的,而不是有其他的目的来,那还不如不来好一点。因为对你也无力,对我们来讲我们也不欢迎,就是这样的一个关系。大家把握一个中道,当然我绝对不是指的在座的道友。但是针对这个问题就事论事,他本来就应该是这样,这是一个做人的原则,我们不要谈那么高,谈什么修行的高高境界,做人的原则也应该是这样子的。人做不好,佛成不了,这是很简单的问题。这个道理再不多讲,就是这个应该是很明确的。

那么后面上师提到的那个《百业经》里面好像是有这样一个公案,就说他饥荒的时期不是闭关三个月,然后提婆达多挑拨离间,结果有五百比丘就被离间走了,随着提婆达多就跑到这边去了,这个的话其实也是缘于佛陀因地的时候曾经抢了提婆达多的五百个眷属的那个果报。所以这个真的就是从业因果来讲,我们从名言现象来看的话,佛陀也是离不开业因果的这一层报应。说“报应”这个词可能大家觉得不是特别舒服,但是我们说这样的业因果的规律谁都是逃不脱的,乃至于佛陀在显现上面同样需要承受这样的一个业报。所以我们不要觉得好像因果现在没有这个果报,没落到自己的头上,只是做起来好像满足了自己的一些欲望、自己的一些目的,你觉得特别的好。这个东西的话,他是有因缘的,有因则有缘,你造了因必定会有后面的果,不要太过于忽视。我们自己也会显现的,未来乃至于我们成佛,在示现上面我们同样会受往昔因地的时候行为不如法的这个业报,你同样要承受,这一点的话应该要了知。

当然这个颂词从善知识的角度,就是刚才从这个层面讲了。如果从我们自身的这个角度来讲呢,我觉得尤其作为修行人的话,心还是要自在一点。有也是好的,没有也是好的;生病也是好事情,不生病也是好事情;有钱也是好事情,没钱也是好事情。不要太过于执著我非得要怎么样怎么样,那个的话其实不一定是一个好的修行状态。我这个话的意思就是什么呢?我们有眷属当然也是很好的,就是自己有这个亲朋好友,这个眷属就比较广了,你的好朋友、亲人,亲缘的这些关系,大家都特别的和睦,都非常的相亲相爱的话,那我觉得这个也是很好。是你以前不是随便去招引别人眷属,你没有这方面的业,这说明你这方面的话业力清净,这是一个很好的事情。但是如果说真的是碰到那种像这个颂词所讲的,你比较执着的或者说一些很好的诚挚的朋友、良师益友、很好的亲人都纷纷离开自己的话,那你一方面要知道这有可能是我前世的业报。另外一方面,既然已经是这种状况的话,那我就要串习。我以前肯定这种习气是很重的,我想拉眷属嘛,这样的习气比较重,那我这已是的话就要改变这个习气,随缘即好。就要把它变成那剩下我一个人也挺好的,正好我一个人独自修行的机会好不容易来了,这种机会从在家人的角度来讲也是挺难得的。我们可以从方方面面去认知这个问题,所有的事情都可以转为修行的方便,终归是这么一条道理。这一点的话要把握住,而不要源于这个问题上再去一种恶性循环的方式造作恶业,那样的话其实就很划不来了。这是前面这个颂词。

下面我们再来看:

若诸圣贤不喜自,是舍圣贤依劣眷,

恶业利刃轮自己,今当弃离诸恶友。

这个颂词也是非常殊胜的,可能也是很多道友他最执着的一点,在善知识的问题的。我们在座的每位道友都有自己的上师,有相当一部分道友也是以我们的仁波切作为自己的根本上师,信心都在上师这里。那在这个问题上就是说,如果说你的这些善知识显现上就是不怎么喜欢你。我们很多人很想亲近,但是善知识显得就是不太喜欢你。这个原因也是有的,就说是“是舍圣贤依劣眷”,就是说往昔自己舍弃这种真正的善知识、善道友,而依止一些恶知识和恶劣的眷属,是这样的一个问题所导致的。所以依止这个恶劣眷的这个意思,就是依止恶知识恶道友的话,尤其在上面一堂课上师仁波切在讲《现观庄严论》的时候,在网上同步在播嘛。这个《现观庄严论》其中就讲到内外摄持,其中这个外摄持老人家也是讲的比较广,就是我们要断除外摄持的违品的话,就是说要远离恶知识的那个问题上,上师还是讲了很多,非常精要的一些修行的要诀,这个是很重要的。

那同样今天这里也涉及到这个问题,我们其实依止一位具相的善知识,自己的修行几乎就成功一半了。如果说依止一位恶劣眷属的话,那么这个修行折损了一半。其实是起到这个作用的,这个依止善知识的作用非常大。而且换一个角度来讲,这个内外摄持,前面说到就是借用这个《现观》里面所讲,内善知识和外善知识的道理,很多道友也知道,其实内善知识很重要。但是我们要知道,我们相续当中的这个智慧和悲心的内善知识的起现,他是缘于外善知识而得来的。你没有外善知识的因缘,你相续中的智慧和悲心无法产生,根本就不了知,也更不要提根本就不产生机会。而且我们最后现证到实相的时候,是依靠祈祷善知识的这个因缘,缘于我们对善知识的信心,通过精进的祈祷而获得的。所以呢,这里提到了这个依止善知识的问题,很重要。

那本身这个颂词它直接谈到的就是说,假如说显现上善知识不喜欢自己,应该要只是这实际上是与往昔的业力有关系。所以“今当弃离诸恶友”,就我们这一世的行为一定要远离恶友,这个我们后面待会儿再讲,先讲前面的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的话就体现到就是作为一个合格的弟子,他如何依师的问题,要跟你们再谈一下这个依师之道。这个依师之道,现在末法时期的修行人,他依止善知识的话,他的条件和标准确确实实有很多有偏差的,上师要对我好,我什么时候打电话的话,上师都能接得着,他要接我的电话。我求他打卦,他要给我打卦;我跟他算命,他要给我算命;我要跟他有一些麻烦的时候去找他的话,他要得安慰我。然后什么时候去了以后他都是慈颜悦目的去跟我唠家常,显得就像一家人一样亲近。这样的上师才叫我的根本上师,我绝对好好依止。这个标准是从哪里来的?任何一个经教都没有把善知识的标准安立在这个层面上。我们需要再去考虑一下《前行》当中所讲的依止善知识的那个显宗善知识的标准和密宗善知识的标准。那么刚才我提到的这个《现观庄严论》是上师上一堂课讲的内外摄持的时候,讲外摄持的善知识的标准,就是给我们宣讲无声之道已经让我们相续中能产生大悲菩提心理念的,这样的才是外善知识的法相。这个东西不要忘记了。

所以我们现在很多自己决定这个善知识,有时候这个善知识给自己财施,给一些布施,给自己找房子,等等等等。就以这些作为标准,就把他作为自己的根本上师,其实这个不是很如法的。是从什么呢?善知识给我们教授甚深空性的法门,或者是大悲慈悲菩提心的理念的这样的法门的,让我们相续中能够种植这种善根的,才是真实的标准善知识的法相。这是最简单的了,这是最基点的一个基本。如果超离这个范围的话,这只是我们自己的分别念给他安立了一个善知识的一个标准。

所以说,我讲的这个意思就是什么呢?我们跟上师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法上面的,这个法是大乘的这个法,不离智慧和悲心这两点,是以这样的一个方式。那么实际上作为一个弟子,依师的过程当中,我觉得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够明白作为弟子的身份怎么样好好的去依止上师,反过来我觉得应该去学一下《弟子规》很好的。这个《弟子规》看起来好像是一个最基础的,属于是世间当中儒家里面所讲到的这样一些做人的标准。但是它里面其中有一个就是说……这个词儿我都背不下来了,以前好像讲过一次,词都忘了,意义上面还有一些印象,就是比如说父母喜欢你,你孝顺父母,这不叫真正的孝;而是父母不喜欢你,你孝顺父母,这才叫真正的孝。

那么同样弟子在依止上师的过程当中,就举这个孝子之例的话,他也是这样子的。不管上师显现的喜欢你不喜欢你,我们要如理如法去依止善知识。而不是说,上师不理睬我,不理睬我拉倒嘛,我又不是说没有上师,好多上师求着摄受我呢,拍拍屁股就走了。你还想成就吗?那个是没有希望的。你以你这样的心态你把你自己放在弟子的身份上了吗?这种的话怎么可能修行成功呢?你不要说依止善知识修行成功,你肯定是那种独觉方式自己成就的,这个不需要依止善知识。怎么现在就变成什么了呢?善知识得跟在我们屁股后面哄着我们求着我们学法,然后天天拿着东西就像对小孩一样的哄一哄,这样子他才能学一点的话,我们离成就有多远的距离呢?还很遥远的。说句实在话,还是比较遥远的。因为弟子的法相不具足,我们自己的那个心没有安立在、没有放在弟子应该放的那个上面,这样的话其实很麻烦的。

所以我为什么就讲到这一点呢?我的意思是说,对于前面这三句话,因为首先第一点,当你感觉到觉得上师好像不怎么搭理我,也看不惯我,经常呵责我,这个时候一方面其实他有好多层那个观想的方法,一方面当然是像《修心利刃轮》这里讲的,要知道是自己往昔的恶业成熟,你应该要心甘情愿的去接受,而不是在这个时候拍拍屁股扭头就走了,我不依止你了,行吧?除了你之外我还有很多上师我可以选择呢,我干嘛非要跟着你呀?这种想法其实早就不符合一个弟子的身份。这是一层面。

另外一层面,其实有些按照《前行》里面的教言,就是你还算是一个有根性的人,上师有的时候会用这种愤怒的方式来调化你的话,就说明你的心比较堪能,还经得起,这个是个好事情哦,其实也是个好事情。就是关键是你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那我就不好说了。也可以从角度上面来……就是道理上要明白。

那么另外一点就是,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我也接受了的时候,我怎么去对待这个问题?就是我刚才讲的孝子的这个问题。不管上师喜欢你不喜欢你,都应该以如理如法的方式依止,这个是弟子的一个本分的问题。我们的要求其实不过分的,其实这个要求不过分的,就是讲的是这个意思。这是颂词里面所提到的。

那么在这个地方,上师仁波切也是提到一个公案,我觉得这个公案对我来讲还是非常有感触,就是讲到那个岛上的五百个女人,是吧?公案我就不描述了,最后也是获得成就了嘛,最后终于得到圣果了。我也是觉得,哎呀,怎么这些人运气那么好呐,连佛都不知道是佛,想供养也不想供养佛,想供养的梵天,结果后面就这么就成就了,太容易了。这个成就我们心里面心心念念惦记的怎么解脱,解脱不了啊。那么他们的这个因缘就是跟自己往昔的愿有关系,所以这里我就说,作为凡夫修行人初学者的状态,其实平时跟善知识的缘分,尤其作为你们在家居士可能会感觉:哎呀,我们跟上师离得很远,对吧?上师在山上,我们在汉地,这个距离离得这么遥远,我没有见过一面,光是在视频上见过老人家,在网上见过,总觉得有一点遗憾。但是的话,其实我们大部分时候尤其作为初学者,他跟善知识之间的因缘他很多是以一种愿力去摄持,这个很重要。

一方面我们讲的依教奉行其实是最如法的一种依师,你不管跟上师的色身相隔多远,但是的话只要你能够依教奉行,按照上师给我们教授的教言去做,这个实际上是上师最喜欢的弟子。这一点大家都明白。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我们常常依靠这个去发愿,它起到的作用就是直接能将我们带入解脱。就像这里上师说因为这五百女人她前世在迦叶佛面前发过愿说:生生世世不要依止恶友恶知识,而要依止善知识。发过这个愿,所以到后面那一世成熟果报的时候,当她这个愿力成熟的时候,乃至于在她还不知道佛是什么的时候就得到佛度化她们的那个利益,就是很轻易就能够得到这种真实的利益。这个是我们很向往的。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你像《普贤行愿品》里面不是有很多这个类似的愿,就是这个“即常远离恶知识,永离一切诸恶道”,对吧?还有这个“所有益我善知识,为我显示普贤行,常愿与我同集会,与我常生欢喜心。”像这种愿力我们要经常去发,经常去作意。造作任何善根的时候,都可以在这个方面,所有能够饶益我的善知识,常常为我显示普贤的这种大愿,普贤的这种行为,常常能够跟我同集会,就是我能够跟上师生生世世在一起,并且善知识缘我,“与我常生欢喜心”,就是善知识以一种很欢喜的方式摄受我。就说明这个弟子是非常相合上师心意的,是一个特别好的弟子,所以上师以欢喜心来摄受他。这种愿力我们经常发,那么以后这样的愿成熟的时候,我们会依靠这个愿力直接得到解脱的。就像这个公案里面所讲的一样,这个是特别重要的。

其实在《普贤行愿品》里面还有一个颂词是讲到那个道友,就是善道友也是一样,它不是说“所有与我同行者,与一切处同集会,身口意业皆同等,一切行愿同修学。”这个实际上是善道友的一个愿。就是说,所有跟我见修行果相同的这样的这些道友,属于是我的助伴,“在一切处”,就是不管我转生在哪里,都能够聚会在一起,我们的身口意这三门全部都是一样的。实际上就指的是,同参同学,见修行果都是相合的。这样的善道友,一切的行愿我们一起来修学,这个实际上就属于助伴的一个非常殊胜的愿力。

像刚才我举的这些《普贤行愿品》里的这些偈颂,自己要常常去忆念,经常去发愿,就能够一方面可以断除自己往昔造作舍弃贤善依止劣眷的那个恶业,一方面可以使得自己未来世生生世世值遇真实的具相的善知识而永不离开,然后依靠善知识以及善道友得到真正的解脱,这是特别重要的。

好,下面我们再看后面这个颂词说:

遭受增损他责时,是自诽谤众圣贤,

恶业利刃轮自己,今莫增损诋毁他。

这个颂词也是就是说,我们在世间当中经常受到别人的“增损他责”,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受到别人的这种责难,有些是属于增益方面的,有些是属于损减方面。增益的角度意思就是说,本来我没有这个过失,他说我有这个过失,就是我本来不存在的,他说我有,叫增益。然后本身我有这方面的一些功德,但是在他的那个语言当中把我这些功德全部都给覆盖了,本来有的给我说成没有了,把我说的一无是处,就叫损减。

所以说是属于增损的有些方面的他人的责难,我们应该要了知,这个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自己往昔诽谤圣贤的这个恶业所导致的。所以现在这个恶业的利刃已经轮到自己头上,所以感召特别痛苦的果报。其实人碰到这种情况的话,他是一般情况很难接受,他心里是非常痛苦的。

就是我有功德,被别人说的一无是处;我没有的过失,被他添油加醋的说的我一大堆的过失。人碰到这种情况都特别的窝火。就是如果说我真有过失,你说我过失,那我也倒罢了,这也就算是把我的缺失讲出来的话,那我也就认账了。关键是我没有的话,你也说我一大堆过失;我有的功德,你一个说的都没得了,就是好像变得一无是处的话,这种情况一般人都忍不了。他很愤怒,他碰到这种情况很委屈。那么实际上我们在这个问题上就要了知,是什么原因所导致的呢?他的这个恶业就是说主要是因为自己前世诽谤圣贤的缘故,所以才导致这个恶业利刃轮到自己头上。

所以这个跟第一个颂词有一些相合之处。第一个就是像上师举的那个例子,就是说讲那个讲法师的过失。这里的话,像这些圣贤,他的范围包括这些有修行成就的这些高僧大德,也有这个讲法师。就是说如果自己再再去做诽谤的话,那么也会有这一方面的过失,比如别人回头会诽谤你,有一种增损的诽谤,是有这方面的过患的。

所以这个问题,上师这里不是就讲到那个语言,这个语言它的性质可以轻易的通过一点点的那种勾画就可以发生一种变化的。所以我们平时在讲话的时候一定要公正,是什么样的就是什么样的。然后你如果觉得你这个评价只是你个人的认识,那你就说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种看法,可能这个看法是不准确的,不代表他本人真实的状态,但是我对他的看法目前是怎么样怎么样。你这样说也行,就是用一种比较客观的、公平的语言去评价任何一件事、人、物,这个是对自对他负责任的态度。不要随便的依靠自己的那种情感和情绪,添油加醋的方式:他就是这样的,他就是那样的。这样去讲的话其实很不负责任,自己的话无意当中造作了恶业,你这些业力的话回头都要轮到你自己头上,回头人家就这么说你。人家以他的那个情绪和他的对你的一种看法就开始跟别人讲讲讲,让别人的感觉就把你误解成这个样子,你说你舒不舒服呢?你当然觉得很憋屈喽。但是的话,这种事情我们碰到的时候,都是因为自己曾经做过这样事情,现在这个恶业的利刃反过来再回报的一种因缘在这里,不是无缘无故的。所以如果说自己不愿意承受这种恶果,那么就不要去把这个事情去落到别人头上,自己去做这种行为。这一点的话,是我待会儿最后还需要再跟你们强调一下的一个问题。就整体的这个《修心利刃轮》,现在我们学的这部分颂词,都是这个方面的特征,要注意的。

那对这个颂词本身,上师也是后面举的这个公案,上师这次这几个颂词里面讲到的这些公案,大家一定要好好的去思维。上师这个公案就是举的佛陀本身他因地的一个历程,是属于一个负面的例子。佛陀自己的行为不如法,以弟弟的身份诽谤了阿罗汉哥哥,这个过程我也不描述了,大家都很清楚,自己看讲记,我是节约时间就不描述了。那么这个公案本身实际上就导致于佛陀,就是他成就之后也受女人的诽谤。他诽谤他的哥哥戒律不清净,结果乃至他成佛的话,他也是受到这个女人说我跟你有孩子了,然后搞个盆塞到肚子里面来欺骗其他的人,其他人对佛陀生起种种的分别。这种情况就是说乃至于成佛还要受这样的业报,虽然说佛陀实际上这个业已经消尽了,佛陀相续中是没有这个业报可受的。但是在示现上面依然去受这种果报的话,就讲到一个因果不虚的问题,确实是因果不虚的。我们自己往昔曾经做过的任何一个行为,后面都需要自己去感召它的善果或者恶果的这方面。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上师后面说的比较严厉,实际上这个不光针对你们在家人来讲,包括我们出家人,也不能够随便的对任何另外的一个修行人、出家人乃至于上师、善知识这种身份的说一些那种模棱两可的、有一点点有所指的,实际上这个就属于间接的、暗地里有所指,说他戒律不清净,或者说他摄受女性等等,有一些类似的。你说的实际上比较拐弯抹角,但是实际上让别人心里面产生这种想法的,其实这都属于是这个问题。你不要觉得说我没有明损毁,我什么时候说过他这个问题了?你没明说你暗说了,你给别人暗指的是这个意思的话,也是不行的。我们的语言一定要注意,还是因为自己的心里面已经落在那个角度上,所以你的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落在那个角上的。然后人家听懂了你的意思,他也产生了这种分别,这个是有很严重过患的。这种过患真的很容易导致于自己生生世世断绝了跟善知识和法的缘分,然后自己也要遭到别人的诽谤,乃至于他直接的正报,直接会堕落到……因为他诽谤的是真实的……本身这个人如果戒律清净的话,你说他戒律不清净,直接会堕落到恶趣的,直接堕落到三恶趣当中感受苦报的一些过患。

假如说你这些负面影响不光是你个人对他诽谤,甚至于影响到周围的人对他的信心的话,那就跟第一个颂词所讲的公案没有什么区别,直接是在三恶趣当中长劫感受地狱的苦报,然后转生成人还变成盲人,你这些果报你都会要感召,你损害了别人的慧命呀!

所以我们对这个问题,怎么讲呢?这一堂课的这几个颂词都跟我们的口业有关系,全部是口说出来的。都是这张嘴,随便讲,讲这个讲那个,随着你的性子怎么讲。你的嘴是长在你的身上,你可以怎么讲都是你自己说,但是这个果报的话,到底我们自己能不能承受呢?就是前段时间我跟你们说过吧?交流过。就是我们如果说你一点儿火星挨到自己皮肤上你都受不了那个痛苦,你能真的感受地狱的痛苦,你想过这个问题了吗?就这个意思呀。当时也是一位高僧大德他讲的这个教言,我觉得非常殊胜。就是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好好的能够体会到三恶趣的痛苦的话,那么这个造业方面自己就会谨小慎微。这是讲到了这个颂词需要注意的一方面。

还是平时,总体的角度来讲,常观清净心,不要随便看别人的过失,然后看到了以后张口就说出来,也没有观察过,也没有反观一下说:我现在想的这个想法是不是有点不是很清净呀?然后还给别人去讲的话,让别人也生起了一大堆的分别念。你这样的讲法其实它的果报是特别麻烦的,自己也承受不了这种负担,这样的一种因果的业报,那又何必去说它呢?就是要把这个东西要调整一下,换成一种清净的想法,就是我前面讲清净观的时候跟大家讲了一些对治的方法。我们要换一个角度去思维,你要学会看到别人的优长之处,这个是特别重要的。这是一点。然后另外一点就我刚才说,我最后面要强调一下的就是,整个这个《修心利刃轮》它这些颂词的意思,都是什么呢?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会遇到种种种种的不悦意,总是听到一些刺耳的语言,自己所处的环境实际上污秽不清净的环境,自己的挚爱的眷属经常远离自己,善知识也不喜欢自己。最后这个颂词里面讲的说是经常会遭受别人的一些增损的那种诽谤,有的说成没有的,没有的说成有的,经常把自己弄的非常的恼火,就让别人的感觉觉得这个人是特别的不好的一个人。你给别人弄成这种印象的,让自己特别窝火的一些情况。那这些情况出现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意识到,这是往昔的恶业成熟感召到自身,这个时候不能把所有的原因全部怪罪在外在的上面,就是你全部怪在别人的身上的话,你的修行真的差到极点了。这一点再说一次,这个修行是很不好的。

我们怎么讲怎么讲,从老班的角度来说,讲了这么多法了,跟大家交流了这么多佛法,上师给我们讲了这么多窍诀,如果还是这种想法的话,那真的这个修行糟糕透顶哦,没什么多说的。那就说,要明白这个道理的话,需要一种心量,就是我在接受这个事实的时候,学会去反观自心;我在接纳他的同时,要逐渐学会去不要过多的怨天尤人,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我们要借用……因为不是在遭受比如说他人的增损啊、这个善知识不喜欢自己呀、自己特别喜欢的这个诚挚的好友远离自己,你的心里不是痛苦吗?借用自己痛苦的这个苦受,你深深的意识到这个轮回的业,它给自己带来的这种痛苦是我不愿意承受,我心不堪能,我不喜欢它,那么就能够遏制住自己以后造作恶业,以后你就会断除两舌的这个罪业,断除经常去串习不净观的罪业,断除自己去挖别人的这个……或者说是用离间的语言去勾招人家眷属的,断除恶友,断除自己诽谤,随便张口就说对方的过失,结果也是造成那种就是增损别人的一些诽谤之语的罪业。你这个苦受到一定量的时候,或者你真正品味到它你心里头不悦意想远离,发自内心的产生厌离,你就能够做到最后面的那句话,它这个也是一种因果。

所以轮回中的苦受有它的好处,我们如果能对轮回的苦受有所体会,一方面要知道不要怪到别人身上,要知道这是往昔自身的业力,要反观自心。另外一个方面也不需要自卑,这种苦受你品尝到,你心里面真的非常厌离,很难受的时候,你就能够下定决心,我以后再不造作,这是一种如理作意的思维,这个思路是非常正确的。如果能按照这样的一种修行的方便去调整自己的心态,你肯定会成为一个很好的修行人,你串习个一年半载,你就会成为一个非常好的修行人,时常都会反观内心,就会改变自己以前很多的习气的。就看这个落脚点能不能抓的住,就是一个是前面的,不去责怪他人,要意识到这是自身的问题;另外一个方面你真正品味到那份痛苦让你心不堪能的时候,不是产生负面的情绪,开始埋怨三宝没加持了,开始产生很多暴怒的情绪。你能够有一种如理作意,学会去运用你的这种苦受的话,它能够带你生起一种真正的对业果的认知,让你诚信因果的这种修行力会增上,厌离轮回的修行力会增上,它就成了一种我们修行的增上的功德了。

所以这两个侧重点我们在《修心利刃轮》的这些颂词的表达方式上面自己能起用,在现实生活当中自己去串习的话,真的这样去坚持一段时间,你会发现你的心态都会有所调整,它会起到很大的改变作用,这个是一个对治我执的特比好的一个方便方法,是这样的意思。

下面把今天闻思的善根以及三世一切凡圣所造的清净善根全部随喜而普皆回向,愿自他一切有情都能够成就究竟的解脱果位。

所南得义檀加热巴涅,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生生世世不离师,恒时享用圣法乐,圆满地道功德已,唯愿速得金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