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辅导 | 《修心利刃轮释》第8课

法师辅导 第一次

圆函堪母

《修心利刃轮》8课法师辅导笔录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诸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

为度化一切天边无际的有情而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今天我们所学的《修心利刃轮》还属于是在以寂静温和的方式来调伏自相续的内容。在这个内容当中,首先我们看到第一段的颂词:

如熊漂泊山野时,是将师等摈出境,

恶业利刃轮自己,今莫将谁驱逐境。

这个颂词有很多很殊胜的公案,它字面的意思很简单,如果说有一些修行人,不管是在家还是出家人,在修行过程当中,感觉到他是“如熊漂泊山野”的那个意思,就是说没有一个固定的依处,但是这个没有固定的依处不像我们平时所讲的云游僧。其实总体来讲,出家人一生的经历经常会有居无定所的情况。不是从这个角度来讲的,这个本来就是出家人的一种方式,很多修行人是以这样的一种方式来修行的。这里主要是讲的不是一种修行的状态,其实这个云游僧他在整个云游的过程中,他会使他的修力增上的。而我们这里说的这种果报,就是“如熊漂泊山野时”的那种果报是因为他随业力所转,没有一个固定的住处,一会儿到这儿一会儿到那儿,对自己的修行其实没有起到好的作用,起的是那种负面的影响,是这样的一种情况。

这个也是通用于在家和出家两方面,出家的话就是跟刚才所说的云游僧要鉴别一样;作为在家人,也是一种不幸福的,比如说他没有一个固定的家、没有一个固定的环境,就像没有根一样的,到处漂泊,不由自主的。也不像有一些在家人喜欢游玩名山胜水,这个也不算,不是那种情况。他主要是自己居无定所,就像孤魂野鬼一样的。当然这个词这样用也不是很恰当,就是漂泊的一种相。这样的一种人是属于世间的可怜之人,连一个固定的住处都没有。乞丐其实就有一点像这种身份,但是我们说这个地方不是完全讲的乞丐,就是如同像仆人、乞丐那种形式到处漂泊。从在家来讲,到处找工作,找活计;出家人的角度来讲,有一些修行人修行不成功,最终也没有一个固定的地方,一会儿到这儿一会儿到那儿,以到处游走的方式来度过自己一生的修行,到临终的时候其实修行一点都不成功,这种情况也是有。

这个原因就是因为前世自己将上师等这些殊胜的对境驱逐出境,这样的恶业利刃轮到自己头上。那么对治的话,是“今莫将谁驱逐境”,就是我们今天不管怎么样,不要轻易的将任何一个对境驱逐出境。当然这个“今莫将谁驱逐境”,待会儿在分析的时候也会有一个一分为二的中道的一种分析方法。

那我们对这个颂词本身比较好讲的是从出家人的角度来说,比如说僧团里面,上师也说嘛,真的这个人如果是戒律不清净,不符合僧团的规定,那么确实是应该开除的。这是佛陀制戒里面就是这样子要求的,你不能在僧团里面共住。为什么呢?并不是说佛陀制的戒不慈悲,而是因为如果这样的情况还在僧团里共住,因为自己失毁了戒律,实际上他是没有权利再去享用僧团当中常住的信财。但是只要他待在僧团里面,必定会享用。所以说,对他自己来讲,今生来世都没有什么好的利益,也会染污僧团。所以出于这两个原因,佛陀也是直接对一些破戒者还有造五无间罪的这些,实际上是不能够在僧团里面共住,有这些规定。

那么这一点除外,我们说源于自身的一些因缘,其实在这个公案当中,像这段内容后面讲的那个梅智巴上师的公案,他其实跟阿底峡尊者的传记有关系。当然今天也是时间关系,我给你们辅导的时候基本上传记我都没有再描述,你们自己要好好地把它看一下,细细的去品味一下。我叙述就省略了,包括曲恰堪布的公案,还有迦叶尊者开除文殊菩萨的公案,里面讲了好几个公案,我就不用再重复的把它描述一遍,这一道就省掉了。

关键是这几个里面我们也可以感觉到当初显现上面,好像也是感觉梅智巴尊者不如法,他又喝酒,身边又有女人陪伴。文殊菩萨也是显现的跑到妓院里面去,跑到皇宫的王妃那里去。还有前面的曲恰堪布说的感觉上确实是这个人的戒律不清净,说起来是不开除上师、开除女人的这样一种显现的相,但实际上确确实实有可能不一定真是这种情况。像前面的公案里面阿底峡尊者一生当中一个方面去藏地弘法,一个方面每天都要做擦擦像的这样的行为他确实行持了一辈子,行持一辈子来忏悔自己当初开除了一位圣者的这样的一个罪业,是从这个角度来讲。

所以,这一点,当然从你们在家居士来讲,基本上不存在这个问题。但还有其他的一个,我待会儿还会再强调一些别的方面的一些问题。从出家人的僧团这个角度来讲,有的时候这个确实不是很好把握。从他外相的显现上面,他确实行为不如法,那么按照佛制戒来讲,是应该开除的。但是如果说明明白白的这确实是一位圣者的话,这样开除可能还是有一些过失。所以我们这里把握一个分寸,只能说是在名言现相上面详细的去观察,他确确实实是在显现上违犯了戒律的话,那么就让他离开这个僧团。这一点如果是从一个寺院的执事或者是管家的角度来讲,是有必要这样去做的。但是是不是这么运气不好,就开除了一位大成就者的这个角度来说,谁都不敢讲。但是名言现相的这一条,如果我们自身是一个僧众的话,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如果是管家的身份、执事的身份、住持的这种身份的话,会涉及到这方面的问题,要尽量的谨小慎微,是讲的这样的一个方面。

换一个角度,如果是从在家居士的方面来讲的话,其实上师这里也提到。像有一些在企业当中领导或者是有些有权利有地位的人,一句话就能改变别人的一生,一句话就把他生活的生计全部中断了,让他的生活举步维艰。这些方面可能要注意一些,它是相合于这个意义。虽然因为他开除的对境不是高僧大德,不是殊胜的“是将师等”,不是那种上师和师父身份的。但是有相合的地方,就是让对方处在一种很痛苦、很艰难的境地的话,这方面不敢说是不是一点罪业都没有。所以这一点我们在世俗当中去把握的时候,尽量的把握一个比较好的分寸,这一点只能说是个人看他自己的实际情况。最关键的,当然我们说企业的一种优胜劣汰,现在这个社会本来就是这样,人口多,工作并不好找。那个时候不管是佛教徒也好、非佛教徒也好,还是要把握世间的这个原则,择优录取,对吧?那在这些过程当中,只能是自己尽量把握一个合适的分寸,然后把这些善后的这些方面要做的到位一点,做的周到一点,也只能是做到这一点。主要是控制自己的发心,不要有恶心,故意的是因为一种烦恼的心所把别人开除了,把别人给挤下去了。后面让对方生活特别的艰辛,不要出现这样的一种恶心所导致的后果。能把握住这个环节,尽量的能够照顾到对方的一些方面,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量的照顾到对方。那么你该筛选,这些是没问题的。名言的这一层本来就是如此,这是一点。

还有一些方面就比如说,有一些就从我们佛教徒的自身内部角度来讲,像汉地有些寺庙实际上是居士说了算。因为他对这个寺院做了很多的供养,包括寺院的殿堂、经堂都是他建的。有的时候在这些方面他就会显得比较傲慢一些,实际上由他来主控谁能住在这儿谁不能住在这儿。稍微不顺自己的心,他就能把他赶走了,这种情况都会有一点问题。因为从在家居士的角度来讲,出家人就叫做“师”。你不是因为正当的原因或者确实是客观的一些原因,不是因为这些,只是因为个人对他看不惯,或者说个人的喜好、个人的烦恼所导致随随便便就把别人摈除出去,这些行为实际上是不太如法的,还是有一些罪过的。

所以,我们对这个颂词要把握一个原则。“今莫将谁驱逐境”,这一段实际上也不能够直接字面上就那么单纯的理解,就是说以后谁都不能驱逐出境,出家人明明知道他破戒了,也不驱逐出境。这个实际上从自身这个执事的角度来讲,他就会有过失。你知道了,你不把他处理的话,那就跟他一样会有覆藏罪业的那种过失。作为在家的工作环境当中,你是一个负责任的话,那你不管这个人合不合适,甚至于这个公司实际上已经没有办法去承担,已经不能正常运作了,你也不在这个方面去考虑一些问题的话,其实这个也是不合适的,这样去做也就违背了世间的一种缘起法则。

主要是我们学这个颂词之后要明白,不管是从在家角度来讲,还是从我们出家的团体来说,如果真的是要摈除一个对境,那么要通过一些智慧详细来观察,要谨小慎微。有一些那是确实没办法的,就是他一旦犯了这一条,就必须得走。有一些可以给他留一些余地,警告、惩罚,多给他几次机会,尽量的让他自身能够调整自己的心相续,做到一种比较收敛的这种情况的话,有这样的余地就要考虑这种余地。尽量不要给别人造成一种太大的负面的影响,这个是比较重要的,把握一个比较中道的原则,这个很重要。

其他的就是首先前面这个颂词今天这里没有讲的特别的广,主要是我们在这个方面看一下前面的这些公案。看到这些公案之后,我还是觉得道友们尽量的也要学,逐渐的学会去修一个清净心。因为这个颂词其实直接意义上最难抉择的主要是我们出家僧团属于开除某个对境的那种。当然说是开除上师这种情况几乎是……不是几乎了,就是没有这样一种情况。但是对于僧众里面的一些处理问题的事件,就是我们自身要注意的。那对于你们在家居士其实并不存在这个问题,并不存在这样一个明显的相合于这个颂词意义的问题,只是有一些比较相似的情况我刚才已经讲了很多的一些原则,大家尽量把握一个中道的原则,也能够维持自己的单位或者公司的正常运作。另外一个方面,尽量给别人一些包容和宽容,主要是心里面没有那种恶心,没有那种烦恼心所所摄持的随便借用自己的职权和势力将别人排挤出去、开除掉,给别人带来很大的生活和心态上的负面影响。不要有这种情况的话,那不会有这种恶业的。这是讲的第一个。

遭霜雹等不幸时,是未如理受戒誓,

恶业利刃轮自己,今当清净誓言等。

这个颂词也是讲的我们在世间当中,每个人……其实这个好像是从农民的角度来说,但是是整个国土所处的地方如果经常遭到……比如说你自己不需要种庄稼来生活,你是城市里的人,你是白领,或者是拿工资的这种,不需要自己去亲手劳作种田。但是你所处的这个环境,比如说你这个地区,包括周边的整个城市,遭到冰雹、霜、干旱、洪水、地震、水灾、火灾这些情况,使得你当地的庄稼不能够丰收,全部都已经淹没了,其实他就跟整个城市或者这个地区的共业是有关系的。

那我们联系到自己身上,我们不要说这个不是我的事情,不要这样想。而是说,我处在这个地区,那么这个地区受到这种灾难的话,那我自己个人的因缘上面肯定是有这方面的业力的,否则我所处的这个环境就不应该感受到遭受冰雹等不幸的事情。我虽然说从某个直接角度来讲,我是一个在城市当中待着的人,我没有受到冰雹的直接的危害,对吧?那冰雹是打到庄稼上去了,我没有受到直接危害。但是你所处的这个环境里头有这种灾难,那你自己身上是有这样的一份业力,所以才会使得共业所导致整个地区出现的这种四大不调的灾难,使得粮食不丰收。虽然说直接意义上你还是不会饿着,你也不会被冰雹打着,你也不会受到拿工资方面、经济上的什么损失,你个人没有任何损失。但是你是有这个业的。

那我们这个地方需要反观,自己以前是没有如理如法的守持清净的戒律、清净的誓言,是戒律和誓言不清净,所以才会导致这一生显现的自己所处的这个环境四大不调整,要有一个惭愧心,自相续当中要在这个方面多去忏悔、多去回向。

像现在每年几乎每天的报道上面都会有一些天灾人祸,好像每有哪一天的新闻报道上面都是平平淡淡的,几乎每天都是。车祸、水灾、火灾、洪水,夏天就是洪灾,到处都是由这样的一种情况。我们在这个问题出现的时候,自己心里面不要老觉得是人家可怜的很,“哎呀,那个地方肯定人业力比较重”。不要这样想,要从自身的角度要去观修,我们自己处在这样的一个环境当中,实际上跟所有众生的共业是有关系。每个众生都有相似的这种业力,才会共同感召四大的不调和。跟现在的人行持十不善业特别严重也是有相当大的关系的,所以自身要有一个惭愧心。一方面好好地忏悔,这肯定跟我自己往昔没有完全的守好清净的戒律和誓言有一定的关系。另外一方面,“今当清净誓言”,就是从自身摄持的角度来讲,我这一世无论如何都要守持清净的戒律,要守持清净的誓言。

以前我们学过,我再讲一遍守持清净誓言一般这个词都是用在密宗当中。最主要的几条誓言一个就是给你传密续的上师,一个就是同一上师面前灌顶的密宗道友,再有一个就是密法。这三个不能够生邪见,要有一种纯净的信心,这样的话,密宗的誓言才能守得清净。这是最主要的三条哦!密宗有很多很多的誓言,但是归摄起来,最主要的这三点一定要把握得住。当然我们再细分的话,有十四根本戒,还有其他更多的戒律,这里先不讲,以后老班的道友明年的时候逐渐的会有机会学习到。

但是关键的几条把握住,一个是对上师,一个是对道友,一个是对密法。这三方面如果你有些邪见,或者跟金刚道友本来已经是金刚道友的关系,跟他特别不合和,心里面发自内心的对法嗔恨等等,相续当中的罪业还是相当相当严重,是很麻烦的,这些都属于是誓言不清净。那么这种恶业利刃轮到自己头上,所以自己这一世要反复的去观想,我的暇满难得的人身其实不是很长的。再把自己平时吃喝拉撒散乱的时间去掉,那我能够用于修行的暇满人身更是少的可怜。我不要再把这些少的可怜的这么一点点时间再用到一些无意义的事情上面,对别人生嗔恨心,看不惯别人的烦恼、看不惯别人的过失,缘别人的这种烦恼、过失来惩罚自己,来让自己生烦恼。这样的这种行为是特别不如法的,其实这个很没有必要。换句话来讲,非常的没有必要,也很可惜。你把时间都浪费在观察别人过失上了,那对你自己的修行到底有多大的提高?到底起到什么一丝一毫的好的作用呢?没有,一点都没有。

所以我们这些问题反复的思维之后,从对治力的角度上来讲,就像上师后面提到的一个藏族老乡的公案,我觉得真的很随喜。这位老人他能够发这种愿,这颗心是非常非常清净的。他显得微不足道,他甚至也不是一个出家人,更不是什么法师,也没有什么优秀的、优长的地方,就是一个放牧的藏族人。但是他心里面的那颗良善的心愿,确确实实让人觉得很随喜。

我们为什么又讲到这里呢?上师在前面不是也引用《百喻经》的那个公案提到了嘛,在末法时期你说所有的人能够把这种清净的誓言守的很圆满,是相当困难的。包括阿底峡尊者,他自己也说,他自从趋入到密乘之后,他犯的这些支分的罪业就像雨点一样,以前在他的传记当中也有这种描述。很多情况下是不太好守的,越往密乘戒走,他的见解越了义,要求越严格。不是以前很多修行人想当然的觉得密法好守,别解脱戒不好守,其实是相反的。密乘戒是最难守的,它的见解太了义了。所以你要站在那么高的见解之上来护持,很多时候你是护持不住的。你自己的心一旦落入到庸俗的分别念当中去的时候,有一些方面的戒律其实就等于已经是守不住的。

这些地方以后老班道友明年之后慢慢学到《三戒论》等等的这些殊胜的教言的时候,你们会相对来讲比较详细的会了解一些这方面的内容。但是上师这里用的《百喻经》的公案以及阿底峡尊者的例子来说明,我们作为一个末法时期的修行人可能自相续烦恼很粗重。有些不是说从愿望上来讲特别渴望能够把这些毛病习气都断掉,但是并不是说说断就能断掉的。通过长期的修行,也只能得到一些压制的作用,有些甚至还觉得反反复复,这种情况都是特别普遍,而且可以说是很正常的一种情况。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是不是我就不守了呢?还是要坚持守。比如说有一百分,但是我只能守得到一分、两分,我也不能放弃,我能守一分就是一分。

像《前行》里面不是有一个公案就是讲到那个猎人他在嘎达亚那尊者面前发了这种誓愿,那个应该就属于是像斋戒,我们所说的暂时的一日,暂时的戒律的那种方式。他白天必须要依靠杀生来维持生计,他就说我发愿我以后晚上不杀生。到后面他的这个果报就是那种白天感受的就有点像地狱的果报一样,晚上感受的天人的果报。这个就是说明那我也比不守好。因为晚上就光是睡觉了,对吧?晚上就是休息。睡眠的状态下其实人处在一种昏死一样的人事不省的那么一个状态,也谈不上什么善法、恶法。但是他守了就跟不守不一样,所以他后面的那个果报虽然并不好,并不是很圆满的。但毕竟他有半天的时间是享受到天人的这种幸福安乐,而白天的时间他就享受自己杀生的痛苦的业报。这种情况什么意思呢?其实有很多道友心还是非常清净的,他学会之后,总觉得很多时候做不到。前面我们也提过,像忏悔的时候,很多道友很郁闷,就觉得我忏悔了,但是我不能做到立誓不再造,他知道有些情况他时守不住的,自己的环境也不允许,自己的心实际上也控制不住,他守不住。但是我们是不是就放弃呢?也不能够放弃。我能守到一点就守一点,能守一分则守一分,这一点就是叫“今当清净誓言”,就是要好好地守持,不能够因为我这个方面没做好或者我这方面真的,就像上师举的例子,假如说从出家人的角度来讲,真的是没有守得住,烦恼没有克制得住,破戒了,还俗了。那我即便是变成一个在家人,虽然我出家的这个身份不在了,但是我还是要做一个如理如法的佛教徒,在家佛教徒,我要保持得住。不能够破罐子破摔的方式,反正守不住了,最后自己整个变成一个什么都敢干,无恶不作,甚至于特别不重视因果,什么都能做的那种。反正我已经这个样子了,这种心态是要不得的,这个心态是很不如法的。

所以,我们这里说到实际一点的时候,末法时期修行人修行不容易,外境的环境也复杂,自心的烦恼也特别重,业障也特别重。但是在这样的情况,能够守得到一分,也是好的。能守一分则守一分,不要轻视它,不要忽视。因为其他的守不住,我这一分就守不住,就像是说一头牛丢了,那二百四十九头牛我全部不要了,这种想法是不合理的。这是我们要注意的一个,就是比较实际的一个问题,今当清净守护誓言,不是特别容易能做到的。

那么,假如说自己现在感觉到周遭的四大不调和,自己也受到一些这个方面的影响,那就说明我们在往昔世还是造过相似的这种业。那么造过这个业,现在感受到这个苦果,心里不悦意,不能够接受的话,要下定一个誓言:我在我短暂的人生当中,这一辈子很快就过去了,我们每个人什么时候面临死亡,谁也说不清,说不定很快的时间就会死去的。在这么短暂的时间当中,尽量的去断恶行善,守持一个清净的戒律、清净的誓言,不要随便的去违犯誓言,太可惜了。从这个角度上来守护清净戒律,来断除这方面的恶业,这是很重要的。

欲望极大财乏时,是未布施供三宝,

恶业利刃轮自己,今当精进作供施。

这个颂词主要是讲到的这个问题,就是讲到有些人欲望很大,但是其实就跟《前行》里面讲到那个人类的三苦、八苦里面求不得苦这种痛苦比较相似。就是执著特别大,但是求不得,始终得不到。求财没有财,求人没有人,求名声、地位他也得不着。光是眼巴巴的看着人家能够得到这种福报,特别的羡慕都说不上了,甚至都成了一种嫉妒、愤恨。

你像现在网上面有很多的评论,什么人都敢说,什么话都敢说,看起来其实也是蛮吓人的。肆无忌惮的,随便想怎么讲就怎么讲。有些人以前还说,“我的父亲为什么不是总统”等等类似的这些语言,我没看到过,但是我听过,上师也讲过。这些其实我们是不能够埋怨别人的,你为什么会转在贫穷家,就是因为你转在这种贫穷家好像导致于你生活也贫穷、找工作也没有什么后台,全部要考自己去拼命、去努力,还是要靠劳工才能够维持自己的生活,也不一定能够找到一个很好的工作。好多人都会怨天尤人,怨这个社会的制度不公平、怨自己的父母没本事、怨自己的环境特别的糟糕,全部都责怪别人。其实我们学佛了之后就会明白,你之所以处在这种环境里面,不是无因无果的,它是因为业缘的缘故,你就投生在这样一个环境里面,跟你自己的业力有关系。

所以,我们尤其学了这个《修心利刃轮》之后,再不要把眼睛往别的地方去看了,谁都怪不到,这能怪自己。所碰到的所有一切的一切不公平,各种各样的现象让你的身心感受痛苦的这个,最根本的原因,它的助缘好像是外面这个人以势力来压你了,那个人以权势给你制造很多的违缘,那个人以他心里的烦恼种种的起现对你说了很多诽谤的话、侮辱的话,让你特别痛苦不堪,让你特别尴尬,等等。看起来是一些外在的因缘,这个就是我们讲的缘的问题嘛,这个前面好几堂课都提到过,这是缘。但是实际的根本因就在于你前世所造作的那个恶业上,如果说你前世的恶业不存在,光有这个缘,是不会有这个果的。就是我们说的,没有种子,光有阳光水土,你再怎么浇灌,它都不会发芽的,它不会结果的所以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于自身的恶业上面。

所以我们学了这个《修心利刃轮》之后,我反复强调,修行人一定要把自己的心修的坚韧一点,然后对待这些问题的时候要有一种接纳的堪忍力。再不要去埋怨自己的父母为什么没有给自己多挣一点钱、多存一点钱,为什么父母没有职没有权,自己找工作的时候因为没有这个后台,所以说怎么也找不着一个好的工作。你埋怨别人是更加恶上加恶,对父母没有一个最起码的感恩心,反而去责怪他们的话,这是绝对不如法的。你怪他们,为什么不怪你自己的业力,不怪你往昔没有培积福报,不怪你往昔没有好好的行持十善业?所以你这一世要钱没有钱,要权没有权,要幸福的家庭也没有,要好的工作也没有。没福报啊,就是这样子的。这个是很公平的,从佛教的理念上来讲,这个是特别实在的一个。

所以,这个颂词里面说嘛,欲望极大但是财乏。你的欲望很大,想求这个想求那个,什么都想要,但实际上,你想求的你都得不到。这一点不是因为社会的原因,也不是因为父母的原因,也不是因为你所处的那个环境,执事的人不好,等等。不是这些原因,主要是因为“是未布施供三宝”,就是往昔乃至于今生你没有好好的上供下施去供养三宝,去布施那些可怜的众生,就是上供下施你没做。那么布施直接的果报就是受用方面圆满,你在这个方面没有去串习没有去造作,那就像我们以前举的那个例子,他即便是单坚护法的本尊就修出悉地来了,已经修成功了,可以跟本尊对话了,但是他自己因为往昔没有福的缘故,最多给他赐予的悉地也只不过是碗里的那块油脂而已,再也不能给他什么东西了,因为什么?没有福啊。就好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样,她再巧,再有能力,她也做不出没有米的那个饭来。同样的道理,我们再求本尊的加持,再求三宝的加持,你没有培福的这个基奠,那你也得不来东西,得不到自己欲望所想得到的那个受用。

所以以前我们不是说嘛,为什么天人他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而且他是以一种幻化的方式马上他就能得到,他自己的欲望全部能得到满足。所以,天人是特别放逸的。他在那个五欲妙的享用里面他极度的快乐,非常的快乐,所以他一点都没有那种想远离轮回的心念。太安乐了,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所求皆圆满,这个就是靠福报撑着。我们就从我们世间人的角度上来说,很多人欲望很多,但是这些欲望十个可能有一两个都不能满足。不要说多了,连一两个都很难满足,而且即便是得到的,都是不太圆满的,不是他特别满意的那种情况,就说明他在福报上面还是比较匮乏。这样的话就是这个恶业利刃已经轮到自己头上,那我们在讲这一点的时候尤其我是觉得作为修行人,一方面我们自身真的碰到这个情况的时候,第一个杜绝自己再继续的去怨天尤人。不管你身体好不好,钱多不多,有没有名声地位,家庭幸不幸福,你不要再去怪别人了,再去怪这个对境,再去怪你的丈夫、妻子、单位的领导乃至于社会,不要去责怪他们,没有意义。你要知道这个跟自己往昔的业力有直接的关系,学会接纳,心要堪忍一点,学会接纳它。

首先接受这个事实,这肯定跟我自身的业力有关系。那么从名言的这个层面上面,当然你尽量的进取,你去努力,这些方面我们是绝对不要遮止的。不是说学佛了以后就像个木头一样傻傻的待在那儿,反正天上掉馅饼,不是我的馅饼也掉不来,是我的馅饼就能我得到,那个想法是不对的。我们现在讲因果,因缘的法则一定要有。每个人的业因很复杂,但是它受缘的控制也很厉害,这个缘给的好,它就能长得茁壮;这个缘给的不好,它就能枯萎。

所以说,我们在恶业的这些方面要杜绝它的缘,那就包括比如说在恶业方面我们杜绝一些外境形形色色的诱惑,自己在行为上面如法。这些其实都是缘的作用,那它就能够阻碍我们相续中十不善业的那个力量的增上。在善缘上面,比如说在善业上是一个良种的话,就要刻意的去给它浇水、施肥,用阳光去温暖它,这些助缘要给它,它才能长出最优秀的良种来。这一层佛教从来不否认,而且这个就是佛教里面所讲的因果法则,就是这个因果法则。

所以我刚才说的意思就是,我名言现象当中该努力进取的,该行为如法的,该家庭里面该怎么样就怎么样的这个你自己本职的那份责任,你该做的要做。在这个基础之上如果还是出现种种的违缘,你要知道这个肯定跟自己前世的一些业力是有关系的,坦然去接受。然后接受的同时的第二步,要学会将它转为修行的方便。就是你要在这种复杂的环境里面开始调整自己的心,开始借用这些本身是损恼你的一些环境让自己的心逐渐的融入到法当中去,这个就叫做转为修行之方便了,它就成为一种资粮。

那你碰到这个事情就不是坏事,尤其作为大乘佛教徒,并不是说我什么时候才能不碰到这些违品?三宝什么时候才加持我?不是这样的想法,而是碰到这些事情是因为我们前世的业未断。这个乃至于到了一地以上,这种业都不一定断的尽,我们不可能说在一个凡夫阶位就特别苛求的我没有业了,我修一次金刚萨埵我的业就全部都没有了,这个是不是很成熟的那个想法。无始劫以来的业力谁能保证说你现在的这个业力就完全尽了?真正的业尽只有佛,粗、细、极其细微的这些业全部尽的话,只有佛陀才能够做到,断证功德圆满,他的断德圆满,就是所有的业障都已经清净干净了。

所以,我们在凡夫阶位,这些业力是有的。那么这些业力如果存在,就必定意味着你要去有一种感受,你要感受它的果。那么我们现在是什么呢?当然这个忏悔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我们也在忏悔。但是自己往昔的业能感召的这个果法是我们很难阻止的,一般情况下,一旦变成定业,定业不可转的那种情况,很难阻止。那这个时候,断是不可能在这里断,特别费劲。而是要在它感果的这个情况之下把它转为修行的方便,这是大乘里面窍诀上用的最多的地方,我们要在这个地方用功。所以就不要再怨天尤人、患得患失,一会儿又产生各种的分别:三宝怎么没加持?这些想法都是浪费时间。你唯一想的就应该是我怎么样在我现在所处的这个复杂的业网当中能够调整自己的心,那个才是重点,这个是最实在的。

这是我们讲的这个颂词,这个颂词还有一个对治的地方,“今当精进做供施”。就是我们从现在开始,要尽量的做上供下施。做供施的时候,上师也讲了,作为在家人,布施也要适量。意思就是说什么呢?自己的资具或者工资要把握一个好的分寸,这个实际上在佛经里面也有。就是我们财产当中四分之一自己可以做一种享用,四分之一来做上供下施,四分之二作为运转。因为佛经里面这种讲法,从古代的时候来讲,没有什么拿工资的,自己做生意的情况下来说,到时候要有一半的钱用于一种运转,能够让你的资金周转。四分之一自己就可以作为生活,还有四分之一可以上供下施,要把自己的财产做一个比较好的搭配。

当然这个是从佛经的角度来讲,对于我们现代的这个社会当中,有可能我们的支出会更加复杂一些,那么你会按照你自己比如说留一部分要存在银行里,作为以后万一生病或者出现各种情况的时候,作为这个方面用,要有相当一部分存在银行里。那么一部分自己现世的生活在用,一部分自己可以做一些功德等等这些方面在用。平时还是尽量的要做一些上供下施,这个上供下施其实有的时候也不完全……当然从我们自身佛教徒的角度来讲,缘于三宝做供养,这个大家都做的比较多。下施的话,对一些贫穷的人做布施。包括像我们出家人这方面因为本身就没有这个来源,所以在这个方面不是特别的源于这个方式来培积福报,主要是在闻思修方面下的功夫多。但是作为在家人,你们自身是一种在家的方式生存,还考虑到一种对社会的那种贡献,像慈善方面的其实也需要做,那个功德是非常大。因为那个是真正能够帮助到一些贫穷困苦、真实需要帮助的人,那个福报是很大的,不要小看这一层。这一层不一定就是说我给上师做供养肯定要超胜于它那个福报,这个还是有许多细的地方要再分析。我不是说否认上师的对境,但是上师的对境、三宝的对境是最殊胜的,但是从其他的一些侧面来分析的时候,你对他起到的饶益作用越大,还有你自己的这个善心真的能发出来,那个功德是特别不可思议的。

所以,如果是针对你们在家人来说的时候,一方面就是我们通常讲的,上供养三宝、下布施一些可怜人,那这个下布施可怜人,范围就不是特别光是针对乞丐来讲的。平时像慈善方面,我觉得还是需要一些新的理念,我的这个生活中的资具或者财富,我要分出来一部分做一些慈善,然后发自内心的希望那些需要帮助的贫穷的人、残疾人、可怜人、孤寡的老人能够真正的得到一份温暖,能够帮助他们,让他们有一个好的生活的条件乃至于好的未来,要去创造这些,这个是比较重要的。

如果能够这样行持的话,生生世世都不会受用贫乏,这是肯定的。所有的受用全部是源于舍心而得到的,全部是源于往昔的布施来得的。如果我们这一世能够有这种心量,我前面也说的,这是我上一堂课曾经讲的一个问题,就是你这一世有这个心量,你的心能够打得开,你的这种良性循环就开始,你的悭贪之心就会断除,你堕入饿鬼的果报就会断除,这个特别的重要。主要是从改变自己的心相续开始,尤其是针对老班的道友,我不希望道友们再是那种为了怕自己没钱、怕自己缺吃少穿、怕自己堕饿鬼,赶紧布施,那个心态应该可以稍微转一点了吧?发自内心的,发出一点良善的那个心态,愿意去帮助别人,而不是为了求某一种回报而去帮助别人。就是良善的这个心态,愿意去饶益他人,暂时乃至于究竟的。

并且在这个时候要学会发愿,就像佛陀因地的时候曾经用自己的血肉布施这些众生,他都发的“我现在是以血肉来供养你们来布施你们,让你们得到一种饱足。那么以后我成佛的时候,我要用真正的正法、用妙法来滋养你们的慧命,让你们得到解脱”。我们自己在做财布施、饮食的布施等等这些过程中,也要学会发那个愿。

前段时间我跟你们讲了上供三宝的时候,供僧众、供养上师用钱财、饮食、物品供养,要学会自己要获得圣者七财的功德,这些都要跟解脱去挂钩的,去发愿,那这个人他生生世世是不会贫穷的。而且他的习气就是喜欢布施,他这个人不管是后世变成一个什么样的,有可能他还没有机会能缘得到佛法的时候,他都是一个很爱布施的人,愿意帮助别人的人。我们的落脚点是要落在这个心相续的调整上,而不是一直停留在那种怕自己以后没钱,怕自己以后变成一个穷光蛋,过得特别可怜,像乞丐一样,然后我赶紧布施、赶紧施财,那个想法其实是断不掉这种悭贪之心的,说的严格一点,他没办法真实意义上断掉这种悭贪之心。那你到了后世以你的那个习气就不好说了,说不定又变成一个特别吝啬的人,不好讲。

所以要从心上面去改变,这是最核心的。真正的布施度是不求而施,真实的布施度从世俗的角度来讲是不求而施,这才是符合大乘之布施。这个我们在《前行》里面讲的很广了,今天这个地方再强调一下,要改变心态的角度上。而且刚才按照上师最后面那部分就强调的布施要适量,不要一兴奋,全部布施掉了。回头自己一无所有,然后过得很艰辛,又受不了的时候又开始生悔心。我们讲的这些道理都是依据佛经教证来宣说,佛陀曾经告诉我们把钱要分成几份,一个用于周转,一个用于自己的生活,一部分用于上供下施,佛陀在经教里面是教过的。那我们自己把握一个中道,管理好自己的财产,能够让它不出问题,然后你还有机会经常的能够做上供下施、培积福德,这一点很重要。培积的过程当中,不要刚才说的那种为求而施,而是无求而施,而且锻炼自己一颗慈悲菩提心的力量,并且在布施的过程当中学会发愿摄持,发那种跟解脱相挂钩的愿力去摄持,来做上供和下施。这几层都讲的很到位了,你们自己实际操作的时候就要把它用得上。这是这个颂词。

相貌丑陋眷凌时,未造佛像嗔焚烧,

恶业利刃轮自己,今当造像性宽容。

这个颂词就是说,实际上我们有的时候有的人长得不好看,相貌特别丑陋,并且“眷凌”指的是眷属经常欺凌自己。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是自己往昔没有造作佛像,并且嗔恨心很严重,以嗔心的力量来焚烧自己,所以才会导致的这个结果。这个恶业利刃现在轮到自己头上,我们现在应该如何去对治呢?我应该要经常去造佛像乃至于不要常常生起嗔恨心,应该要性宽容,自己的性格要学会包容、学会宽容别人。

这个颂词也非常殊胜。其实我们要知道,天人是长得最庄严的,人长得有庄严的有不庄严的。但是人类长得庄严的,从某一个角度上来讲,长得庄严的一些人确确实实跟往昔比如说造作佛像、修安忍都有关系。当然一个方面我们说,其实一个人他要是修布施,或者修持戒,也能感得相貌庄严。从一度当中含摄六度的角度来讲,他能感得相貌庄严的,是一样的。但是如果说,比如一个人他倒是爱布施,但是他老喜欢生嗔心,那就有可能变成一个相貌丑陋的妇人,这个要分开来分析。

总体的角度来讲,这里讲到“相貌丑陋眷凌”的原因,一个就是说往昔从来都没有造佛像、造佛塔、造佛经的那种善法,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往昔造是造了,但是造的佛像不是符合这个尺寸的标准。佛陀曾经讲的《佛说量度经》里面,以前上师还引用过这个经教里的教证。《佛说量度经》我记得我以前看过一次,它里面就有特别严格的、特别标准的那种,比如说佛陀的眼睛、鼻子、眉毛、嘴、脸尺寸的比例以及佛陀身体上的部分,坐像、站像,都有非常严格的比例,所以做出来就符合三十二种相好的这种特别庄严的一种像,让人看而生喜、看而生信。但是如果说你造作佛像的时候造的不庄严,那么就会有这个过失。

以前记得在《百业经》还有《藏传净土法》、《贤愚经》这些里面都有一些其他的公案,就是他口中评价佛像,“哎呀,这个佛像造的这么难看。”“这个佛像真不好看。”“这个像做的显得这个度母比较胖,脸显得有点……”你这样随便去说,以后自己肯定就是个大胖子或者就是一种很不庄严的相,口业也会感召,因为你心里面认定这个佛像……一个是自己没造,一个是自己造的不庄严,一个就是你评价佛像不庄严。

上师以前讲过这个问题,如果这个像确实造的不太好,你只能说这个工人或者这个技工他的手艺不是特别的精湛。你稍微说的温和一点,他的手艺不是很好。你可以说这个工人手艺的问题,但是不能直接去说佛像不好看。这样子去讲的话,以后自己肯定不好看,长的很丑陋,会有这个果报。

还有一个方面就是故意毁坏佛像。就像文革时期砸佛像,把佛像弄得残缺不全,缺胳膊少腿,剩下半个头等等那种情况,那以后自己的果报就很麻烦了,这个真的很麻烦。所以这些都是属于往昔的业力所导致今生自己相貌丑陋甚至也变成一个残缺的残疾人,残缺不全的。甚至于眷属欺凌于你,都跟自己的这个业力是有关系的。

还有一个相貌丑陋的原因就是嗔恨心。大家都知道安忍感得相貌庄严,嗔恨感得相貌丑陋。再漂亮的人生嗔心都很难看,都感觉是面目狰狞的,让人很生厌烦的这种感觉,那么未来你的相貌就不可能长得庄严。

那么我们现今的对治法当然就是说,在一些正当的途径,大家要把这个途径要搞清楚。因为现在每个道友自己去用手工去做佛像的机会几乎是没有的,就算有的话,大部分人也是不会造的,不太会做,都是用一些模子。那现在就像藏地的这种擦擦像那种方式来造的,但是在城市里面找泥巴,找那种黏性很大的黄土,都不一定好找。很多条件是不具足的,都是在网上,在自己知道的一些途径当中去随喜钱来造佛像、造佛塔、印佛经,是这样的。但是只要你自己把这个途径搞清楚,而且这个途径是真正的前世能用在造佛像上面,是正确的、正当的, 不是骗人的那种。那么把钱随喜过去,主要自己要好好地发心和发愿,这个很重要。

我们现在针对你们外面城市里的在家居士,自己造佛像、佛经的机会几乎是很渺茫的,关键都是在随喜钱,用这种方式来造,那么途径找清楚。另外一个,造了以后要发愿,要首先发一个心,为了天下一切众生能成就最终佛果,我造作这个佛像。或者就是其他的一些暂时的愿力也可以,只要你有所求,你可以这样去想。要发愿的话,这个愿力就是说,缘于我造佛像的功德,希望能够怎么样怎么样。一个暂时的角度上,你像我们这个颂词就是说造佛像可以去发愿我以后生生世世相貌端严,它直接的果报就是这个,对吧?另外一个方面就要跟解脱挂钩,以我造佛像的功德,愿我能够早日得到解脱,实现自利利他的愿望;或者说我能够得到像佛陀一样的这种智慧。这些情况你可以相似的去发,不要带着无记的心态,光是把钱往那儿一扔,就想着自己有福报了,这种粗大的想法是很可惜的。

你发什么样的愿就能够得到什么样的果法,就像上师在上一个颂词不是讲到那个微妙比丘尼,我上一堂课也提到过。这个微妙比丘尼她就是自己曾经发了那些恶愿,后世全部这些果报一个一个都感召到她的身上。你发如是愿就感召如是果,是这样子的。那我们发如是的善愿也会感召如是的善果。否则这方面不去串习,而且在反方面如果造作一些恶业,一旦以后成熟的话,你就会变成一个诸根不具的人、相貌特别丑陋的人、智慧特别愚钝的人,而且自己的眷属都是不和睦的,等等这些特别麻烦的情况就会感召到自身上,要注意。这是这个颂词所讲的内容。

那当然如果想让自己相貌庄严不丑陋,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性宽容”。这个“性宽容”是核心,是最主要的,特别主要的。假如说我们往昔确实没有造作过那个造佛像的善根,但是如果这个人能修安忍,他一样能感召到相貌庄严。为什么?因为它涉及到心性的问题,心性宽容,涉及到一个调心的问题。只要一个人调心,他的外相上从里到外都会有改观,他的所有的福报也是源于这颗心而起现的。所以如果我们自己在真正碰到对境的时候,能够修安忍心,这个安忍还是《入行论》里面所讲到的,不是说是憋在心里面使劲儿忍,而是你心里面真的能够宽容对方、包容对方,不再生气。这个要求当然很高,我们讲起来容易,真正实际操作起来的话,不是特别好做的。尤其这个安忍心并不好修,碰到一些对境的时候,很多时候不一定能够把握得住。但是自己尽量的去包容一点,不要因为一点点小事就随便的去发脾气,要想得宽一些。就是用世间最浅的那一层面,心量稍微大一点,稍微宽一点,每天多笑一笑,乐呵一点,这样子其实都能够感召到后世相貌圆满,这一点是特别重要的。

如何做皆贪争时,是入刚强劣相续,

恶业利刃轮自己,今当根除我与你。

这个颂词要分析的时候,后面这两个颂词实际上就涉及到了《修心利刃轮》一个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我执的一个问题,很重要。因为整个《修心利刃轮》我们看这个科判,前面的这个科判不管是用温和的方式还是用那种猛厉的方式,主要就是对治我执嘛,主要是根除我执。这是第一个大的科判。第二个大的科判是谈到利他的问题,对吧?那么我们说根除我执,这个颂词里面就是说,你不管做什么事情、怎么做,“皆贪争”,就是又会有贪心又会有争执、嗔心方面的。就是你不管怎么做,好像都处在那种水深火热当中一样,好像总是离不开这些恩怨。贪的方面就像烈火,嗔的方面又像沸水。到了愦闹的城市也是如此,跑到寺院的寂静处也是如此,贪嗔之心非常强烈。

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往昔“是入刚强劣相续”,实际上,当然上师也说嘛,一方面自己今生没修行,你才会显得性格特别粗暴。另外一个方面就是自己往昔你已经是属于刚强难化的这种人,所以这一世因为往昔缘了佛法,往昔缘于佛法修行过,所以这一世还有这个机缘又缘了佛法。但是缘了佛法之后,你还是那种习气,刚强难化,就好像水泡石头一样,泡了千年万年,石头也不软。就是这种情况,相续当中非常坚硬,很难调伏,特别的刚强难化的一个状态。这样的恶业利刃轮到自己,所以现在就变成别人觉得这个环境很好,在这个环境感觉加持力特别大,在这个里面修行的顺缘具足,自己的修行的状态与日俱增,就像上弦月一样的,一天比一天好,一天比一天的增上。但是你到这个环境去,好像就感觉处在地狱里那种水深火热的状态里面一样,天天不断的生贪心生嗔心,周围各种各样的恩恩怨怨从来都没有停过,不觉得这是一个特别好的环境。

其实有的时候人在这个时候还会抱怨外境,抱怨这个环境的人怎么这么恶劣,他会埋怨很多。其实我们在这个颂词上就知道,你不要埋怨别人,最终的问题还是因为自己,还是因为自身往昔的业力所导致的,你才处在这样的一种水深火热的一个状态当中。

那我们说,“今当根除我与你”。前面的这几句话大家可能明白了之后,那可能就是自己往昔造的业感召的果,想不让它出现,也很难了。但是现在关键的一点是我们怎么去面对它呢?就是说,“今当根除我与你”的这个问题,这是它的一个对治。这个对治法实际上是一种能够压制我执的那种换位思考,自他相换的一种修法。这个地方殊胜在哪里呢?就是殊胜在这个地方。

上师用了很多像《入行论》中的“若人欲速疾,救护自与他,当修自他换,胜妙秘密诀”,讲的这个,包括朗日塘巴尊者的教证。讲这些问题就是要了知,我们前面不是在感受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处在那种贪嗔的这种状态当中,非常的痛苦。那么这些痛苦的根源实际上就源于我执上。那么我们这个颂词的对治法就是怎么去断除这个我执呢?是用菩提心的方法去断除。“根除我与你”的这个方法,上师这里没有直接去用胜义空性去解释,但是如果用胜义空性的角度去解释的话,本来没有一个我的存在,自然就没有一个我所观待的他,就没有你,就这个意思。没有我就没有他,我不存在的话,那么与我观待的这个你、他就不存在。如果我存在,那么我之外的他必定会存在。这个关系是这样。当然这里侧重点没有从胜义空性的角度讲,因为胜义空性是《修心利刃轮》后面会讲到的。后面会有一个科判里面专门会讲到缘起性空的问题,很殊胜,但是在这一段里面都是用世俗的角度来讲。

“根除我与你”的这个方法,就是用自他相换的菩提心的这种修法来进行,调整减轻我执、减轻自他的分别。这个修法我今天只是大概的这样讲一下,道友们回去再温习一下。比如说《前行》里面我们学菩提心那一章节的时候学过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轻他重,自轻他重其实要做到已经很难了,一般都是属于相当有修力的,甚至于是地上菩萨能做到自轻他重。但是讲起来这个自他平等和自他相换确实我们平时能够经常去修习,经常去串习,是一种很好的对治方法。从这个自他相换或者从前面自他平等这个阶位上来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吧?上师以前举的是最简单的那个例子,就是你自己不想面临的,你就不要施加在别人的身上。比如说,我不想面临别人骂我,我不愿意;别人损恼我,我不愿意;别人在我面前说特别难听的诽谤的语言,我也不愿意。这个就是自己不愿意面临的,那么你就不要给别人去施加这种压力,给别人去说这样的语言。哪怕是说我是为了他好,其实作为凡夫人的力量,大部分都是找理由而已,就是你自己给自己找了个理由,然后来宣说别人,能让自己心里面的那份不甘、不平衡、郁闷发泄出来,还美其名曰说是为了他好。这个作为一个相续比较成熟一点的人,他不会用这种方式,除非真的对他起到好作用,他才会采用。否则你光口头上一个为他好,实际上让对方更加暴跳如雷,你这是为他好了吗?你让他生起嗔心了,你为他好了吗?不能这么讲。所以,我们在这里,这是前面讲到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经常去想这个问题。你自己不愿意面临的,你就不要强加给别人;你自己不喜欢什么,你不要强加给别人,这个是很重要的。

第二个就是说到自他相换,常常去修就可以断除你我。为什么呢?这个自他相换的这个阶段,实际上就是愿意自己得到的这些,愿意让别人获得。他那个心是在自他平等上面又进了一步,这种心量真的是修出来的。相续中的菩提心更加的殷重才能做得到,否则光是想一想,其实是比较虚的一种东西。光是想一下,达到那个程度相当相当困难。他那个心量非常的宽广、非常的慈悲,他才能愿意自他相换,就是把别人的痛苦我来接受,我的快乐别人接受,发自内心的希望对方好。这个很不容易,其实这种修法真正那个心态是特别广博而且特别伟大的一种心。希望他人得到快乐,暂时和究竟的快乐,不停的修自他相换。而且他的心极其堪忍,越希望别人能够幸福快乐的人,他的心越堪忍。世间话说比较阳光,实际上超出了这个范围。心非常的堪忍,他就能够有能力去接受人家的这份痛苦来自己承担,这是我们发心的那种状态。当然作为凡夫人,实际做到自他相换相当困难。你没有那种修行力,你也换不来,我们都知道。但是这颗心是要往那个方面靠近,不要老是想着说反正换不来,我就这样修。那个想法都比较自私,而且是比较糊弄的,实际上最终是糊弄了自己、欺骗了自己。真正地去尝试着去发出那个心,碰到这种对境或者你真的要修自他相换的时候,你反复的要自己去感觉你的心是不是真的想让别人好,真的希望别人好,心甘情愿的希望别人好。那个时候才能谈得上说我愿意把自己的快乐回向于他,让他得到快乐;把他的痛苦我来代受,把对方的痛苦自己代受是多么博大的一颗心哦。

如果真的能代受过来,我们想想,我们敢吗?这个要假设一下,自己要假想一下。假如说我真的修自他相换,别人的痛苦我真的能代受过来的时候,你还敢不敢?人会很恐惧的,尤其没有真的实修,修出那种相似出离菩提心的人,哪里敢这么修哦?真的能代受过来,你就承受不了了。各种各样的痛苦你来承受的时候,你能承受得住吗?那个是不开玩笑的。

所以这种修法就是完全直接就会针对我执大幅度的减轻,直接根除的话,是要用空慧来根除它的种子,但是这个我执的力量,直接是起到大幅度的减轻的,这种修行马上就起到一种质量上面特别不一样的状态会出现。

所以我们平时用这样的修法,当然上师这里讲的都是比较基础的。比如说我们反复思维自己的我执才是痛苦的根源,利他才是安乐的根源。如果我们要想让自己得到安乐,或者说让自己和他人都能够得到安乐,那么修自他相换是一个最胜的妙诀。从这些角度来宣讲功德,慢慢的尝试着,实际上我们放掉“我”的话,还是很恐怖的,这个“我”被放掉的时候就有一种什么都抓不住的那种感觉,非常的恐惧。其实在这个过程中你慢慢慢慢放下的时候才会感觉修行就是这个样子的,佛教内道的修行就是这样的,很殊胜。

这里的颂词要是讲到修法或者说真正修行的要诀上面,实际去对治的话,后面这两个颂词是特别殊胜的。他直接是相合于佛教内道智悲的那种修力,极其的殊胜。但是那颗心也确实很伟大,说句实在话。不是随便的一个分别心想一想就觉得自己就可以了,这个没有那么容易。实际上面扎扎实实的去串修,实际去操作,很重要的。

所以,在这一段里面,上师也是讲到了我们慢慢的这样去做,那么修行会逐渐稳固。就如同最开始像瀑布,到后面像平原的水,到后面像海水,到后面像须弥山一样,会有一个由前面的不好掌控到后面慢慢趋于平稳、稳固的这种菩提心的状态,这个是很重要的。而这个状态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上师才提到说,有一些修行人他的因缘福报不错,加上即生的努力,他最终按照这个次第慢慢慢慢修下去修成功。有些人试一试就放弃了,试一试又放弃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这种情况实际上就是跟前世的福报和即生的努力不够,这个因缘不聚合所导致的他的修行最终什么效果都没有,什么结果都没有,还是以一种特别普通的凡夫人的那种方式在特别恐惧、后悔当中死去的话,好可惜哦!一个人一旦涉及到修行,但是没修出一个结果,或者死的时候都还是像跟凡夫人一样没有任何区别的方式死去的话,是很遗憾的。枉费了自己接触过善知识、接触过正法而修习了一生,真的是浪费掉了。

所以我们在这一方面反复的上师又讲到稳重的问题,以一种比较稳重的、稳定的心态好好地去修行、好好地去串习。那么一旦遇到真正的善知识和真正的法,不要老是跑来跑去的,应该有十年、二十年的时间去修行,你要把你的人生先定位,你确定你自己的修行目标,这都是要通过闻思得来的。那么确定了修行目标之后,剩下的问题就是扎扎实实去修,不要像蜻蜓点水一样这个弄个两三年、那个又弄两三年,两三年、两三年,回头自己快死的时候,发现你哪个法都没有真正修出来,那是最遗憾的一件事情。

所以,修行人的心要稳重,只要你稳重,任何一个简单的法串习个二十年,你都能够成功的。不是说法的问题,就是自己是不是能够抓得精、抓得住要点的那个角度上,这个是大问题。所以说,再简单的修法,不要老是有一种患得患失的想法,这个是不是最好的呀?我是不是跟这个相应呀?其实这些不是我们考虑的。你一旦遇到这个修法、遇到这个教言,你只要在这个简单的修法上能串习二十年,你不动摇,一直在这个上面串习,串习到自己能熟练运作,你临终的时候绝对有把握,它是这样的一个关系。

所以我们对这些道理明白以后,以一种很稳定的心态长期的去串习是最好了。串习的内容当然刚才讲到的这个断除自与他的教言上面,《入行论》、《前行》有好多好多的窍诀,这些道理今天就不广说了,你们自己以前都学过《入行论》,可以反复的去运用它。

修行皆不切要时,是劣见解入心中,

恶业利刃轮自己,今当所做悉利他。

这一个颂词所讲的主要问题简单来讲就是我们的修行之所以不切要,这个不切要就是不管修什么都修不成功、抓不住重点。如果说到实修,就是观不起来,让你观出离心,你也觉得座上修不起来;让你观菩提心,你也观不好,没什么感觉;让你念净土法门,念阿弥陀佛往生,你也修不出信心来,你也念不出信心来。让你修密宗的觉性大圆满,你也感觉不出觉性是什么样的,你也修不出来。反正是基础的也好、甚深的也好,都修不好。

上师以前不是说嘛,以前的高僧大德修个金刚亥母,七天修成功了;修文殊菩萨,七天见到文殊本尊了;修观音菩萨,七天见到观音菩萨了。他修的好像特别的容易,我们看这些高僧大德的传记,特别的羡慕,做梦的梦境也觉得这种梦境肯定是成就者才能做的吧?他们修一个法就出验相,就像我们前面说的《修心利刃轮》本论的作者,祈祷忿怒本尊不起作用的话,真的开始去打那个唐卡的时候,本尊正儿八经现前了。这样的一种现象在很多大德的传记里面都能看得到,但是在我们身上是一次都没有灵验过的,好像始终是离那个很遥远,这个原因就是“劣见解入心中”。

当然这个颂词是这样讲的,其实这个颂词主要讲的意思是我们修行不切要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我执太重,就是落到根本上面,这个我执的问题。那么这个颂词也是,侧重点不从胜义空性的角度去对治,对治是什么呢?“今当所做悉利他”,用利他的窍诀方便来对治我执。所以这个颂词殊胜,是因为他讲到了我们轮回的根以及大乘所讲的解脱的真正的根本,讲的最核心的问题是在这里。我们平时的修行都要跟这个去缘,不要远离、不要偏离这方面。如果你的修行没有在我执上面能起到一定的作用,那就说明你修的是不对的。最起码从佛教内道的角度严格的意义上来讲,你修的不是佛教内道的法。表面上看起来还是显宗的一些什么法、密宗的什么法,实际上如果没有起到对治我执的作用,那你修的这个其实不是佛教内道的法,相似于外道,就是这样的。如果你修的这个法就是在我执上面真的起到断除的作用、压制的作用,使得你的菩提心越来越增上的话,你这个修法绝对是正确的。这一点也是在《前行》里面讲的也比较多。

那我们说,修习不切要刚才也已经讲了,主要是“劣见解入心中”。当然这个细的讲起来就是你修什么法都没有感应、没有验相,或者根本修不出来,根本没有什么感觉,包括出离心也生不起来,菩提心也生不起来。是因为一些恶劣的见解——邪见、断见、怀疑等等,那这些见解,上师说嘛,尤其是自私自利的见解入于自相续,这个就是涉及到我执。其实刚才所说的邪见、断见,根源都在我执上。

那么我执还体现的一个方面就是大乘最大的违品——自私,就是这种自私心。所以要讲这个问题,如果讲的广一点,很殊胜、很重要。我们所有修法的基,如果就是为了自己能够怎么样怎么样,这个以后比如说实修的过程当中,说的比较细一点,包括你就是想找一种觉受,就是想找一个感受,修禅的时候就想找那种轻安的感觉,感觉好像怎么我感觉不到我的身体了,感觉我的人都快飘起来了,我一下坐两个小时我竟然一个分别心都没有起。这样的这种其实是最大的魔障。我们说的高层次一点,真正的相合于空性的修法,就是要放掉这个东西。修行不是为了找一种新奇、找一种觉受、找一种轻安,而是反过来要放下这些东西的时候他的法性会现前。因为这种所求就是因为欲求,是我执的根本,是我执的一种相,我执的一种体现。在这种情况下就会遮止法性,你什么时候这个东西断掉了,比如说你修的无上大圆满等这些殊胜的教言的时候,你才能够显现法性。因为你的违品已经断掉了,法性才能在你的心真正的安静下来,静下来的这个过程当中,自然法性就显露。

但如果你的心里面一直抱有那种想法的时候,是很困难的。当然这个我们今天这里不多谈,这是讲的比较细了,讲的一些细的地方。总体的角度来讲,修行不切要,主要原因就是我执太重。那么这个我执太重怎么样去对治呢?“今当所做悉利他”,就是用利他的这个发心来对治。

以自私自利的心去修行,其实体现的方方面面的。其实上师在平时讲课老是会提醒这个,就是好多佛教徒,包括有一些净土、禅宗、密宗,说起来是学禅宗、密宗、净土的,这几个都是即生成佛的法门,但是实际上它最主要的目标就是为了自己得到安乐、自己不痛苦。那种人就属于心态比较羸弱,他只是为了这个目标而去修学,这种心是根本得不到大乘佛果的。

所以,这个颂词其实要讲起来,在《前行》里面曾经华智仁波切在菩提心的章节讲这一段也是讲的非常殊胜,那是真正抓住修法的关要,这些都是实修的窍诀,不是理论上的一种说法。我们整个修行过程当中,确实要时时刻刻去串习,一个是出离心一个是菩提心,非常重要,这两个心态缺一不可。

如果说你缺少了这种利他的发心,你的修法你不知道会把它引到哪里去。尤其像我们末法时期这么重的烦恼、这么重的业障,这么深厚的一种我执心,那么强烈。在这种情况下你要是不修利他,很难出得去。而且修修修就会变成一个甚至于连阿罗汉都得不到了,光是一个求人天福报的自己快乐自己幸福,然后自己还生起一种增上慢,觉得自己修行特别好。其实修行没有特别好,觉得自己修行特别好,一个强烈的增上慢会在相续中产生,骗了自己一辈子。临终的时候发现自己什么都把握不住,那个是很可怕的,这确实是很麻烦的。

所以我们讲到一切修行的核心要围绕利他来做,最初的发心、中间的所缘,当然不管是缘正行的觉性还是怎么样,但实际上你要明白你所修的一切的一起目的是为了利他。所以最开始这个菩提心的基础一定要打好,这个东西如果打的不好,你后面的修法是很难成功的;如果说菩提心修的好,你后面的这个修法成不成功都没有问题,是这样的一个关系,成不成功都没有问题。即便是不成功,你也会成为一个真心真意的想饶益他人的人。这样的一种人,跟恶趣是没有缘分的,未来肯定会变成一个利益众生的人。所以成不成功都没有大问题了,只要你菩提心修的到位,而且这个是直接可以起到对治我执的作用。

我们说到对治我执,说到菩提心的修法,我还是提一下,以前其实这方面讲过不少,讲的比较细。再反复提一下,这个菩提心不是那么容易能产生的,不是我们现在课前发了一个“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我们现在发殊胜的菩提心”,没有这么简单说我相续中就生起一个明显的“生心”就有了。真正菩提心在相续中产生的时候,这个人对众生的那一份慈悲,是跟任何一个普通的不学佛的凡夫人会有很大的差距,他相续当中对一切众生的那种看重或者对众生的那种执著是很强烈的。众生快乐我快乐,众生痛苦我痛苦,他把众生看的像宝贝一样的,就像母亲对孩子的那种心态。我们这种心态真的有了吗?你要说一切众生了,你找几个你不喜欢的人你去感觉一下,你真的有了吗?当别人超胜你的时候,你真的发自内心的欢喜,“哎呀,他已经越来越优秀了”,发自内心的那种欢喜心能生出来,这个都跟菩提心有关系。如果是相续中有菩提心的人,他就能有;如果相续中说自己有菩提心,但是他看到别人特别优秀,他心里面有那种酸酸的感觉或是失落的感觉的时候,他的心没有修出来,这个是骗不了人的。

所以我们讲到菩提心的这种修行力,是要靠一座一座的实际的去串习,慢慢慢慢自己的心能够有一种慈悲的一种增上的力量。如果有了这一点,那么所有的修行都会成功,这个所谓的“劣见解”是不会入于自心当中的。而且你所有的这个修行在你菩提心的摄持之下绝对不会出偏差,并且反过来你修这些正行法,它的这个验相,就是从果的角度来讲,刚才我们说因,那么从果的角度上来讲,其实任何一个大乘佛教内道的修法,它最明显的验相就是菩提心的增上。你说你修这个法修的好不好,就看你相续中的慈悲菩提心有没有明显的增上的一个验相,这是最标准的验相,也是最牢靠的,不会出偏的验相,是这样子。

所以说,我们今天讲的颂词,这一段就是讲到修行不切要,主要是我执重。怎么样去断除我执,好好地去修行利他。

下面把今天闻思的善根以及三世一切凡圣所造的清净善根全部随喜而普皆回向,愿自他一切有情都能够成就究竟的解脱果位。

所南得义檀加热巴涅,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生生世世不离师,恒时享用圣法乐,圆满地道功德已,唯愿速得金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