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辅导 | 《修心利刃轮释》第9课

法师辅导 第一次

圆函堪母

《修心利刃轮》9课法师辅导笔录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诸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

为度化一切天边无际的有情而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的《修心利刃轮》还是属于根除自私真爱执我的两个科判中的第一个,以温和教诫业力之轮来摧毁自他,还是属于这个科判当中。

在这段内容里,大篇幅的讲到了一些我们前世是缘于什么样的原因而感召这一世遭受了一种果报。这一世的这种果报不一定跟我们这一世的行为有关系,所以从表面上看起来,尤其是世间人不太懂得佛教里面所讲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这个道理,他觉得在他现量所见到的一些事实当中,好像不完全符合这个规律。其实佛教里的善恶之报是跨度于三世的。在三世当中,我们这一世所感的果是前世的因造成,而不是这一世的一些行为造成。所以有些就会出现好像这一世的行为不如法,但是感的果很好;有些是这一世行为如法,但是感的果并不好。它的原因是因为跟前世的一些因缘会有一些关系,实际上因缘的这个法尔规律是谁都无法违背的,乃至于佛陀都没有办法违背。

那同样我们今天所学习的这几个颂词还是在讲到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如果出现了一些违缘或者是出现了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导致的。那么讲了这重因果之后,同时还讲到了对治法,从这三个方面来宣说。

那首先我们看第一个颂词:

行善自心不调时,是图即生大富贵,

恶业利刃轮自己,今当策励求解脱。

我们不管在闻思修行、弘扬佛法、发心这些过程当中行持任何一种善法,包括顶礼、转绕、诵经、念咒等等,在做这些善法的时候,实际上发现自己的心相续没有得到一种调伏。这样的情况其实在末法时期还是比较多的,越修行,但是发现自己的心非常的刚强难化很难调伏。有的时候就像上师这里说的,感觉还不如以前好,甚至于还没有学佛前好。学佛前人显得还比较调柔一点,遇到事情也不会特别容易的生起嗔恨心,不会跟别人过多的计较,总体还是显得比较豁达的。但是学佛之后反而自己的烦恼变得越来越增上,相续没有以前堪能。

这个时候其实并不是说我们所学的法不好,或者我们的上师没有调伏弟子的能力。主要的原因就是跟自己的前世学佛的时候,发心的目标并不是为了想得到来世解脱或者是利他的一种目标,主要是在前生贪图即生的荣华富贵。这个地方不是说侧重点从不学佛的世间人的角度上来讲的,世间人贪图即生的名声财富权势地位这个没什么错,这是他唯一的目标,因为他没有什么别的可以寻求的。如果从他不学佛的角度,这也没什么可说的。

但是从学佛者,这里主要是说本应该要行持的解脱之法,实际在相续当中没有这个意乐,使得解脱之道成为一种形象性的修法。而本身作为修行人应该要舍弃的贪求今生的名闻利养、荣华富贵等等这些安乐,本来要舍弃的话,自己过度的贪执,实际上就是以解脱道贪求世间法。这样的恶业利刃轮于自己,其实这个恶业利刃轮我们一般情况就是说修行人如果在解脱道上被世间以贪图名闻利养的方式来学的话,就会导致于他……因为他所行持的行为都是有善根的,不管做任何法行,刚才我们说的闻思修行、念经诵咒、顶礼转绕、忏悔,这些其实都是有大功德的。但是他的发心就是为了能得到一个安乐,得到名声、财富、地位、美貌等等这些世间的有漏福报,他的果会成熟在这些方面。但成熟在这方面,我们说最多就是三生受用之后就会消尽福德而堕落。

实际上在这里还有一层因果在哪里呢?就是你以出世间的解脱道来修行,但是实际上你心里的目标是为了贪图世间的富贵,那么会导致后世比如说你还是可以步入到解脱门当中再修行,但是修不出去。就是出现刚才的那个问题,越修,自相续越不调整;越修,自己的这个状态好像贪嗔之心反而越猛厉,就是有一个自心不调伏的一个相状,会出现这样一个结果。

那么我们今天了知以后,对治的力量就是“今当策励求解脱”,就是我们说,今世无论如何,主要要在那个四种共同前行上面要下工夫,反复去思维自己学佛到底为了什么。然后心里面要有一种殷重心,好好的依靠四种共同加行对轮回产生一种强烈的厌离和出离,精进的走解脱道,这个是很重要的。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面也是,每一个颂词都讲到了这一世所感召的果乃至于它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业因,乃至于我依靠什么样的对治方法来对治,这样的一种善巧方便,讲了这三层。所以我们从这个颂词的本身当中应当要了知自己的抉择,从我这一世来看,假如说我出现这种情况,我发现自己的修行越修或者在佛教团体里面待了很久了,但是发现自己的相续越来越刚强难化,自心并不调伏。那么一方面一个基础就是不要怨天尤人,不要老是觉得说,那个上师没带好我,这个法跟我不相应,后悔自己以前所做的善根等等,这些是很麻烦的,当然后面第二个颂词还会讲到。

那我们碰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当然一般修行人碰到这种情况心里也会比较焦虑比较着急,觉得自己的相续不调整。但是了知了《修心利刃轮》里面讲的这个道理之后应该要明白,其实这个主要问题并不在于外境上、法上、上师上或者旁边的道友上,主要是自己往昔学佛的时候没有真正的出离心和菩提心来摄持。所以这个所谓“今当策励求解脱”也是让我们在基础法上面要打好一个基础。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前世就是这个基础没打好,修行全部落在世法当中,就是贪求名闻利养,贪求财富地位容貌权势,你自己贪这个东西而去走解脱道,最终不能解脱,而且会导致下一世修行怎么去修,相续都无法得到调整的一个很麻烦的事情,这也是很多末法时期的修行人他修行产生疑惑。

当然一个方面要是分析的比较全面的话,不单单是这个原因。我们分析末法时期的一个修行人他修行不上进,有可能他自己对上师、三宝、法的信心并不够,有可能自己本来就是那种三心二意的状态,今天这个后面的颂词也会提到。三心二意、喜新厌旧,隔段时间换一个上师,隔段时间换一个法,动不动就觉得这个上师跟我不相应,那个上师不是我的根本上师。我的根本上师我还在寻觅,见到他应该有一种特殊的感受。有很多的理由来做一种搪塞,自己没有一个稳定的心。

其实这些方面很多原因,还有一些就是闻思只是局限在一种了知的层面,没有实际上用佛法的力量来对治自相续,都会导致于你修行过程当中心无法得到调整。所以光闻思是不是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这个是很难讲的。

那我们今天在这个颂词里面,主要是从一个侧重点来说明,就是行持善法但是自心却不能调整是因为前世发心的问题。就是你心里对善法都是没有一个真正的出离心和菩提心摄持,那说明你前世没有这种心。修法全部变成了一种世间的状态当中,这是很可惜的。就比如说我们今天学这一堂课,那么我跟大家一起交流佛法,交流佛法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如果自相续没有真正的一种发心来摄持,就会不由自主流入到世间八法当中的范围里面,就会成为这个颂词所说的一种情况,这是它的前因,导致于以后自己在行持善法的时候心态很难调整过来。

那我们分析了这个问题,可能有很多道友说,“哎呀,我是不是这个样子呀?我就觉得我学佛时间也不短了,但是自相续还是越来越坚硬。”确实有时候有些道友觉得,以前不学佛的时候人还显得比较温和比较随顺,不会那么容易轻易的去发脾气等等。假如说有这样的情况,那我们就说这个对治,就是“今当策励求解脱”。这一世的方法没有别的,就是好好的在四种共同前行上面打基础。我们先不说不共前行,光是说这个共同前行是最主要的。如果共同前行学好了,不共前行自然能学好。不共前行如果能学好,那么真正大圆满的一些正见自然就能够在相续中很容易获得,只要你懂得这个真实的窍诀,加上自己守护真正的三昧耶见和对上师纯净无比的信心,肯定是能够有所成就的。

所有在讲起这些问题的时候,那么这个颂词它的对治法就是一个问题——精进,而且这个精进是策励求解脱的精进。我们前面它的因是因为自己耽著于世法,就是贪图今生的大富贵,实际上是属于是一种人天福报方面的发心。如果要想断掉这个,只有依靠四种共同前行来断,再没有别的方法了。你好好地去思维自己暇满的难得、寿命的无常乃至于轮回痛苦和因果不虚的道理,依靠这四种对治力,让自相续当中对轮回产生一种真实的厌离和出离,那个时候你就可以断除世法。所以世法的力量其实很强大的,不是我们想当然的说我心里面的意乐非常想断,这个不代表你断掉了。

我这里再强调一遍,很多道友说,我心心念念就想断除世间八法,这个不代表你已经断掉了,这是你心里的一种愿望,只能这样说。有一些是口说,心里压根儿没想断,那就更粗大了,那种就不提了。还有一种心里面发自内心的想断,也在上师三宝面前祈求:“我一定不要沾染世间八法。”你心里面发愿的这“一定”,就代表你心里面没有了吗?不能够这么说,还差的好远呢。

一个世间八法断掉的修行人,我们可以竖起大拇指说他是非常好的一个大修行者。这个不为世间八法所动,从修行的角度来讲,没有为任何的名闻利养所动,不是那么简单的。我们再不从粗大的角度说我没有去求什么洋房、样车,这些就不要提了,太粗大了。就是说,从修行的方面,闻思的时候,自己的这种好胜、好强,那个东西实际上是一种负面的情绪。不是说我们不要精进,一点都不执著,考零分也无所谓,不是那个意思。而是说,你那种过度的好胜、好强、不愿输给别人的这样一些心态其实都跟名有关系。修行过程当中不愿意别人说自己不好,或者说自己修行不好,或者自己不愿意在别人面前显露出自己薄弱的那一面,来体现出自己修行其实特别不到位,等等等等。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这一部分以前在《前行》还有《净土》的时候,跟大家曾经比较详细的分析过一些自己有时候意识不到的那种心态,今天在这里就不细讲了,没有那么多时间,不能够细讲。但是我是想强调的,我们最起码应该有这种智慧,意识到自己的这个心是不是真实的远离了世法的一个问题。

很多时候人是认不清自己的,觉得自己远离,实际上是因为被你心里面的那种愿望迷惑了。你心里面特别渴望,还再再在三宝面前祈求,很渴望自己远离世法。你是这样做的,但是并不代表你心里已经远离了。所以一种愿望和真正达到目的,就像我很渴望去拉萨,而且我也做了很多准备,和我真正到达拉萨,还是有相当大的距离的。这一点希望道友们能够学会反观自心,好好地去思维,然后意识到,反正你有这些心态的时候,你的这些嫉妒、傲慢、竞争,经常会让你产生不舒服的感觉,始终消失不掉。如果你这个东西真的修的比较好,去掉了很多的话,那你真正那种相应自心的善心、随喜、愿别人快乐等等这些方面的力量就会越来越明显。这个就凭道友们自己心里去体会,要学会意识到自心的一种真实状态,而不要有一些掩盖的虚假,这个特别重要。

那么了知了这一点之后,我刚才讲了这一世的对治法,就是依靠四种共同前行好好的在相续当中彻底的远离世法而希求解脱道,这个要通过实修的力量才能够得到。并且这里面一个就是我刚才说的所修的对境实际上是依靠四种共同前行的一些修法来进行操作,另外一个从我们自身相续当中,就是一个词——策励。要精勤,要励力的去学,不能够懈怠。所以上师在这个地方讲的这个公案非常的殊胜,这个公案我就不用再重复了,但是这个公案需要跟大家交流一下的。

我们说这对老夫妻一生的过程,主要的原因就是在于他自己没有努力,所以最终变成一个穷困潦倒的乞丐相。但是佛陀却说,如果他少年的时候努力,他会成为舍卫城的第一富翁,如果青年努力他会如何,如果壮年努力他会如何,但是他在这些该努力的时候他全部放弃了。所以对这一段来讲,我今天这里也是稍微花一点时间在这个问题上跟道友们交流一下,就是我们要了知佛教的因果规律到底是怎样。它不是宿命,这一点我相信因为你们都学过《前行》,我这边主要是从净土和前行老班的一些道友在给你们温习《修心利刃轮》。那么前行的道友你们在共同四种前行因果不虚的部分就有一段章节,虽然说文字不多,但是讲到了佛教的因果观点并不是一种宿命论。那么它到底是什么呢?实际上佛教就是讲究的是一种缘起法则。

说一个简单一点的道理就是我们从粗大的角度上比如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个是没法改变的,感觉好像是定业不可转的一个相,但是在细微的角度上来看,它的这个因缘取决于什么呢?比如说我现在这个豆种是一个很好的种子可以算得上是所有豆种当中的一种良种。那么如果说是一个很好的种子,我在种下去的时候,按理说种豆得豆,这个总体的相是不会变,但是它的区别就在于,如果我好好的去呵护它,精心的给它施肥、浇水,给它阳光、给它养分、水分、温度、湿度,那么会使得后面得到了非常好的良种。如果说它也是果实,如果说它还是一个良种,但是我在浇水施肥上面没有给它一个很好的因缘,它后面长出来的果虽然是良种,但可能长出的果实是干瘪的,并且可能甚至于都没办法吃,甚至于长不出来,都有可能。

这个就是一种更加细微的因缘,我们佛教在这个方面强调的是很多的。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佛教为什么不是单纯的一种宿命论呢?就是因为它的变数很大,而且这个变数全部是因为内因和外缘的种种因缘聚合之后而产生的一种变化相,这个是佛教特别强调的。所以佛教不是完全去承认一个宿命,当然因果的观点,它的基点是有一个……宿命的意思只是强调一个“宿”字,就是我前世造的业会在这一世感召这个果。但是如果说我这一世的因缘发生一些变化的时候,那么有可能前世的业,如果说这一世的果已经成熟,变化就会显得比较慢,你再怎么请僧众念经或者起现什么因缘,这个果已经成熟了,就比较慢。

那如果说它的果还没有成熟之前,依靠我这一世的这种缘分或者外在的一些因缘去促使它,就像我给它很好的阳光水土一样,那么使得这个果法就会出现变化。如果是恶业方面,我遏制它的一些外缘,那就使得这个果法就变得微小,甚至于不产生,还是以一种种子的方式来存在。我这个讲的都是从凡夫阶位,假如说当我们相续当中真正现证了空性慧的时候,那个时候种子就可以像被直接扔到火里烧掉一样,它是从根本上可以断除的。

所以我讲这个道理的意思就是想告诉大家,其实佛教里面,尤其是这个公案对我个人来讲也是非常的感触。佛教里面为什么强调精进,一个精进的人,他实际上就是在给自己浇灌,在给自己的良种浇灌好的化肥、水、阳光等等这些,给它一些很好的环境,让它能够长的旺盛而早一天获得丰硕的果实。

那么一个不精进的人,虽然是一个良田良种,但是他对这一片田他彻底就把它随便的放弃在那里,然后让它自生自灭。这个自生自灭就有点像宿命的意思,我们道友都知道了凡先生的公案。袁了凡的一生他前面就是一种自生自灭随缘的那个相,那随缘真叫随缘,他真是三天不起一个妄念,能达到这种程度,就随着自己的命走,那么他就是随着自己的命走的,一分不差,因为前世有因,后世有这个果。但是后来自从他从云谷禅师那里了知了真正佛教的一些正见,改变了自己的那种想法,而开始去积极行善的时候,他的命就是在即生当中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改变。乃至于后世他对于后人的良善的影响,他后世的果报不用问,大家都知道了,肯定是非常好的。

同样我们佛教里面也是讲这个道理,上师为什么在这里还引用了米拉日巴尊者曾经的那段话,“从你们角度认为我是金刚持如来的化身、佛菩萨的化身,对上师来讲这是一种信心,但是对法的角度来讲,这是一个莫大的诽谤。”为什么呢?就是在我们的心里面认为,普通的凡夫修行人一世修行时不可能得解脱的,凡是一世修行得到解脱、即生得到解脱的,都是佛菩萨的化现,只是一种示现而已。那么实际上就间接的否认了法的力量,作为佛法,它没有力量让一个人即生获得成就,其实是这样子的,让一个凡夫人即生获成就。所以我们在这个问题上,今天这一段以不广不略的方式跟大家沟通一下,主要是道友们要明白,要精进。精进一分,自己就耕耘一分,那么你得到的这个果就会殊胜一分。自己不精进,那么自己的未来就是一个空劳无果的,因为你没有曾经的付出,你就没有后来的收获,这一点其实没有违背佛教的一些观点。

有一些闻思过的道友就会想,佛教里面不是也是讲,有些人精进,但是也得不到那个果,那是因为他曾经没有造这个因的缘故,没有造这个真正的因。而我们,从我们的角度上来讲,我们当时希求的这个解脱之因已经有了,就是在我们的发愿,种下善根的意思,这个层面上,我们的因已经有了,剩下的问题就是自己精进。如果你精进,那么你曾经缘三宝的这些功德就会早日成熟,甚至于早日将你带入解脱,因为你的发愿力摄持。所以一个因一个缘,但是这两者没有丝毫相违的地方。我们在分析一个事物的时候,因缘两方面都要去分析,尤其佛教当中讲起来,它强调变数强调的多。而佛教里面所有的一些修法和这种善巧方便的力量,这种窍诀修法的力量,全部是体现在它的变数上面。如果是定数,那就善不善巧就无所谓了,反正就是这样子的,有那个因就会得到这个果,我怎么用功,也就是这个果。但是佛教对这一方面不否认,一方面说有这个因有这个果,但是它特别强调的是改变它的因缘而使这个果相应的发生变化,就像我刚才举的良种的例子一样,这个是佛教修法核心的部分。

很多道友问问题喜欢问我曾经怎么样,我会不会感召果报。这个是没有办法给你一个定论的,包括一些善知识,即便是一个大成就者,他也没有办法百分之百的说你以后不会感果、你以后会感果、你以后会感什么果。他不是在这个方面来给你一个教诫,因为这个已经没意义了。我们曾经无量劫造的这些恶因、善因谁数得清,那是叫含藏识,就跟海一样的。这个都是无量的,无量的种子。这个无量真的是无量,不是说是一种有限的庞大数目的无量,而是真是无限的一种无量。怎么样去断掉它?实际上我们都已经搞不清楚了。我怎么能确定说我相续中的业障就全部都清净?这个全部是个什么概念呢?如果全部清净业障的人,至少也是到了一地乃至于七地以上的菩萨。所以说,我们再去分析这个问题,没有太大的意义,但是我们能够掌控的,就是现在用上师教授的这个方法、一些窍诀,在这个果法现前的时候,肯定是跟前世的业因有关系。那个时候,第一,我说了,不要怨天尤人了,不要去埋怨外境,不要去埋怨是上师不好,不要去埋怨是法不好,觉得自己怎么修都没办法调整自心,而是把这个事情接受下来。第二个方面能意识到,通过《修心利刃轮》的道理能够意识到,原来这是我前世发心不正确的原因导致的,我前世没有有出离心、菩提心摄持去修行,而实际上是以一种贪执人天福报的、即生这种大富贵的心态来修法的。那么我这一世精进的去修行,来断除它。

尤其是上师讲到的这对老夫妻的公案,确实给人一种很深的影响。什么影响呢?我只要精进,必定会得到殊胜之果。但是唯一遗憾的是什么呢?本身自己是可以得到圣者果位的,都让自己的这种不精进,没有付出努力,而最终丧失了,落到一种乞丐的身份,这个看起来是非常遗憾的。所以我们现在修行,大家一个方面不要有太过高举的那种愿望:我一定要在三个月或者三年或者三十年当中,我要得到什么什么果位。这些想法其实都是不太切合实际,也不是我们该想的。因为它不是由你来掌控的,你不知道自己到底什么时候能得成就,这一点不是我们能够预算得到的。所以你这样去预期的话,就跟月称的父亲没有任何区别,我们前面呵责了嘛,这属于是一种散乱的因。我现在最好就是火来水挡,这样的一种方式。你现在身边出现什么因缘了,你就在你当下的这个情况之下好好的去调整自心,好好的去运用上师教的教言。如果出现自己修行不调整的相的时候,你就应该意识到,我要在出离心和菩提心的这个修法上好好去下工夫来调整自己的发心。当自己的一念发心得到改变了,那么自己修行的状态就会发生改变,当下你自己的心不调柔的那个相就会发生改变。这个才是我们要修的重点。这是前面第一个颂词所讲的内容。

诵经思择后悔时,无愧喜新好高攀,

恶业利刃轮自己,今当交往悉谨慎。

这个地方讲的就是说,我们平时在念诵经典、闻思修行(“思择”就是闻思修行)、思维法义,“后悔”指的是对自己的善根有后悔之心,这一点可能以前学过《净土》的道友都知道,我们在学《净土》最开始就讲过了失毁善根的四种因,一个就是后悔,一个是宣扬,一个是不回向,还有一个就是颠倒回向,对吧?那是有一个教证的,那么这四种因可以使得自己的善根彻底丧失。

但是现在看起来的话,像颠倒回向和不回向,这一点我们偶尔会犯,大部分是不会存在这个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是现在通过上师这么多年对外弘扬佛法,很多道友都懂得回向的重要性,所以平时做善根都会用三殊胜来摄持它。

所以颠倒回向也很难,这个颠倒回向就是我希望我用善根回向的人下地狱。我真的是听到过这样的。我们这边有一位法师,回家乡的时候亲耳听到的,他当时就感觉自己的眼睛都快瞪出来了。他做了很好的善根、很大的善根,结果他发愿回向说:我希望我特别讨厌的那个对手我要让他下地狱,我功德就回向给他下地狱。当时很震惊,因为从我们自身的角度,在学院这样长年累月熏陶佛法之后,好像这样的一个念头都没有。

而且《前行》里面还有大力女鬼的公案,这个大力女鬼她当时想供养尊者的时候,她的丈夫、儿子、仆人都欺惑他,结果他就发了恶愿,说我要转生到能够亲眼看到你们堕落的地方,结果她自己也变成女鬼,是吧?饿鬼类。那个就是一种颠倒回向。这种公案让人看了以后是很痛心的。源于三宝培积福德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但是因为自己的回向不到位甚至于颠倒回向,以恶心回向,结果就导致于这种后果。

那如果我们站在大乘的基点之上,为了自私自利,光是说是希望我自己能得到解脱,这是一层。或者说是不要说是恶心回向,就是希望自己能够得到一种刚才所说的即生获得大富贵,就是那种人天福报的回向的话,其实按照大乘标准来讲,也算是颠倒回向了,不过这种要稍微好一点。它的层面一层一层剖析开来的话,要更加细。就可以分成这三层来讲。那我们说,这种颠倒回向是我们现在不是很容易行持的。

再就是一种不回向,这个可能有些外面的居士,你们有时候做善法的时候可能会忘。就是在平时听课的时候因为后面都有回向,这个就不容易忘失。但是做其他的一些小小的善法,如果一着急,丢下以后就赶紧去做事了,中间念的咒子念了一段时间,甚至哪怕十分钟二十分钟的这个咒语,也没有回向就过去了,这种就属于不回向,这个善根会失毁的。

其实我们作为入了佛门,有一段的修行经验的这种修行人,最容易犯的实际上是后悔和宣扬这两种。宣扬是最难对治的,就是忍不住说自己的功德,忍不住跟别人说自己有哪些哪些,这些其实这个福报就会舍掉,就是它会失毁善根。那么我们这里讲到的就是后悔,就是你以前做了什么善法,结果后面生后悔心。这个其实是很容易产生的哦!外面有很多居士发心,发心过程当中碰到了一些违缘,甚至于包括上师也把你狠狠的训斥了一顿,然后跟道友之间、跟上师之间发生了一些小的摩擦、误会、矛盾,上师显现上面特别不欢喜你,道友也给你制造了很多的违缘。你当时就觉得,我为什么当初要发这个心呢?真的是浪费我的时间。而且我付出这么多,彻底都浪费了,没有任何意义。你这个一句“没有任何意义”或者说太不值得了,我真的很愚蠢,我当初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这个就是后悔心。你前面付出的这些善根,你利益众生所付出的这些努力全部付之东流,是很可惜的。

所以不要以为说后悔不容易犯,我怎么会对善根后悔呢?当然啦,谁会对善根后悔呢?但是我们在实际操作的时候对善根就是会有后悔,而且很容易会有后悔。当你心不堪能的时候就会有后悔,你开始怨三怨四,但是在自己责怪自己心不堪能、自己的心过不去。你总是觉得这件事情你自己没错,都是对方的行为不如法,对方在跟你勾心斗角,对方在嫉妒你,对方太过傲慢等等。你这个想法出现的时候,你那个后悔是不由自主会产生的,就会生起厌离,不做这个。

所以我们把这件事情一定要把握一个好的分寸。当然从一方面来说,尤其是给僧众或者为众生发心的过程当中比较容易违犯这一条。那我们说,这个从一个方面来讲,当然我刚才讲的侧重就是从这一世的一些对治力来说,我们分析它的前因,这是这一世的一种现象。这一世的现象出现了,实际上道理上来讲也知道自己曾经的那些付出真的有点儿打水漂了,很可惜的。你前面付出了那么多,其实他参与到弘法利生的事业里面是件很好的事情,但如果自己的心把握不好,以后如果你当下的那个心很厌烦,产生一个我当时为什么要这样做,产生那个后悔心的话,那你那个功德就很容易失毁。

那我们出现这种现象的话,按照《修心利刃轮》的教言,它是有前因的。前因是什么呢?一个是无愧,一个是喜新,一个是好高攀。就是有这三方面的因缘导致于这一世诵经、念咒、闻思修行产生后悔。刚才侧重讲的发心的这个方面,但是这个颂词本身的诵经、念咒也是,自己以前做的一些法行,后面由于种种原因觉得我念的这些可能都是没用的。包括有一些居士真的没有系统闻思,后面遇到一些高深的大法以后说:那我前面做的那些真的是没有什么用哦,好浪费时间。我花了那么多年,把它作为一种功课,天天念、天天念,每天都费很长的时间,结果现在从实相的角度来讲,都是徒劳无益啊!有些就拿着上师现在正在讲的禅宗的《六祖坛经》中有祖师说梁武帝建造寺庙、佛塔、佛像这些没功德。那些道理如果没有精通闻思或者不懂的世俗、胜义或者说钝根、利根的这种分类,你不了解,不知道自己如何去理解的时候,就很容易对以前的善根:哎呀,那我以前做了那么多的什么什么事情,这样看起来真的是没有什么功德,好可惜哦!后悔自己做那些的话,也容易产生。

还有一些就是在闻思修行上,以前的这种闻思花了很多的功夫,但是后来自己把自己这种闻思的功德否认。为什么会否认呢?比如说接触了一个实修的法,然后说:哎呀,其实我以前走的都是弯路,实际上前面真的就像浪费时间,我要直接这样去修就好了。这些想法都要不得。不是说法不好,不是说上师不好,不是说这个实修窍诀不好。但是你接受了这个,那也就是你的因缘到了这里了,然后你遇到了这个法,你要真有信心,你就可以依靠这个法去修。但你没必要否认自己曾经所做过的那些善根,你要有这个信念,曾经做过的那些善根全都已经损耗了,很可惜。那些善根的福报不可思议,就是有可能是因为那些善根的促使,促进的因缘,使得你的种子成熟,才使得你这一世遇到了现在这个实修的法,遇到非常殊胜的上师。你怎么知道就跟你前面的修学一点关系都没有了呢?

所以我们不要用自己的分别心想当然的随便的就开始抱怨,人的这个抱怨的心态是很麻烦的。为什么我前面反复讲,一个诚信因果的人,他不会抱怨。一个诚信因果的人,他的验相就是不再怨天尤人,这个才说明你对因果真的懂了。那么你得此失彼,就是比如说后面上师在讲周利磐陀的公案,为了节省时间就不重复公案,那个里面就讲到,实际上耆婆从因地的时候就有不平等心,到了现在,乃至于佛陀示现成道,他也为佛陀看过病。他后来是转生到天界当中,他生生世世都没有平等观,在这种情况下,其实自己很容易产生后悔心态的,得此失彼,或者自己故意的就不知不觉的。没有这种平等心的话,就会取此舍彼。

我们一定要了知,即生当中自己遇到什么样的因缘,其实跟自己往昔的业都是有关系的。当然如果从信心的角度,我也觉得不错,“我为什么现在才遇到佛法,我要早一点遇到多好啊!”这个想法倒是没有什么错,但是不要因为这个原因埋怨到别的地方去。“就是因为什么什么,要不然我早就能遇到佛法了。当初就是因为谁谁谁,所以我还是跟这个擦肩而过,最后还是没学进来。如果不是我的家人怎么样怎么样,我就不会……”他就开始怪别人。怪别人是不需要的,因为那个就是你的因缘,你在那个时候就是这样。这不是别人的问题,是你自己福报的问题,你怎么不说一句说我的福报不够呢?

我们其实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不要随便去埋怨别人,这真的不合理的。一个真正懂因果的人,他绝对不会去埋怨别人,为什么?因为他知道,只要落到自己头上,就是自己的业因感召的果报,跟别人没关系,不是别人的错。这一点要产生一个定解,这个《修心利刃轮》已经讲了九堂课了,要有一个定解产生,不能够光是嘴皮子上这样划来划去的。

我倒不是说要求大家特别会讲,我是觉得我们学一次,在心里面留下一些烙印,这个很重要。以后你能够养成这种习惯,按照《修心利刃轮》的教言,自己不会再去怨天尤人了吗?不会再去责怪别人了吗?碰到什么问题,包括自己的修行不成功,你不会再去埋怨所谓的法不好、上师不好、道场不好、周围的道友不好、自己的环境不好、家人太恶劣、这个社会如何如何,你不再去责怪别人了,那就说明你这次学《修心利刃轮》真的得到加持了,你的修行在增上,这就叫修,这个才叫修哦!在你不会起这些情绪,不会再像一个小孩子一样的不成熟,那个才能说自己的修行力增上了。

所以我们在宣讲这个道理的时候,要明白,自身如果说出现了这种后悔心态,是由三个原因导致,按照《修心利刃轮》的教言。当然这个我们还是要分场合讲,《修心利刃轮》是从几个侧重点来讲,但是不代表说诵经思择产生后悔心,只有这三个因缘,不能这么肯定的。这一部论是侧重从哪些方面来宣讲它的业因果的,只能这样讲,学佛要圆融一点,不要绝对,绝对本身就是错的。因为这个世界就是一个相对的法,所以你的那个绝对只是自己一个分别念的偏激而已。

那么从本论的角度是从哪三个因缘构成的?第一个就是无惭愧。在修心过程中或者在前世,自己在众人面前无惭无愧。这个无惭无愧上师侧重的是从不讲因果的角度来讲,那说明相续当中对因果不诚信。我觉得这个很切合。我们这一世要对治它,实际上就产生了一个诚信因果的状态,当你有这些恶业的时候,就肯定说明你对前世的因果是么有诚信心,才会导致这一世有这个恶业的,是这样子。

还有一方面就是人与人交往的喜新厌旧。这个喜新厌旧还是很麻烦的,一个方面是对道友,一个方面是对上师。对道友或者朋友的角度来讲,今天交一个、明天交一个,没有一个是你能够保持“君子之交淡如水”,但是却能够给你雪中送炭的这种人,你没一个这样的朋友。交的这些朋友,隔两年换一批,隔两年换一批,没有一个是真正的能够比较长久的好友,就跟走马观花的方式,换一个又一个,这是一个方面,道友也是这种情况。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所谓的上师。不是说以一种恭敬心长期依止上师,换上师也跟换衣服一样的,一会儿换一个一会儿换一个。这个上师跟我不相应,那个上师我都没感觉,肯定不是我的根本上师。我在那个上师座下学了三年,一点都没有调伏自己的心,那个上师肯定不是我的生生世世大恩根本上师,我还要去找。又换一个又换一个,换到最后等你临命终时,你可能你的根本上师你都没确定到底是谁。这种情况其实都属于在喜新厌旧的范围当中。

第三个,好高攀。这个也是末法时期很容易犯的一个问题,就是对于基础的法不愿意修。“哎呀,怎么老修前行呢?光是修这个轮回痛苦、寿命无常,修的哪辈子才算头哇?”自己修了一遍加行之后,“我加行已经修过了。”再不想去考虑,再不想去串习,唯一的就是开始去求高法。“我加行早就已经修完了,我现在主要就是修大圆满。”当然我们一方面不是说让道友不修大圆满,包括我们现在这些颂词里面讲到的这些心不调柔、烦恼粗重等等这些问题,我们是可以用大圆满的窍诀直接来对治,当下将烦恼转为道用的智慧力来对治的。这个我是绝对不遮止的,能用上就用上。这个我们以前也分析过,如果说你真的能用上这些窍诀,那你当下就去用,哪怕是你烦恼很重,你当下可以用密法的窍诀对治,没问题。

我刚才说的那个不是我们要遮止的,而是我现在这个地方讲的心里头那种好高骛远、轻视低法,认为因果、培福或者次第的闻思,先闻思一些基础,先遮止非福,再遮止我,然后再怎么样怎么样,这些都是见次根性,这个跟大圆满的见解是有相违的,等等这些想法,就是唯修大圆满,对基础法轻视。为什么会产生轻视呢?实际上他的心里面已经有问题了。

比如说我刚才讲的那个情况,假如说你真的能用得上密法的这个窍诀,你能对治,起到压伏或对治的作用,你可以去用。但是他不会对这种低法起轻视,他在修这种正行,串习正行的同时,不管我的根性再差,我只要得到了这些窍诀,尽量的去串习,是这样的心态。但是他在他的基础法上没有放松,他意识到基础法的重要性,反复的去强调,反复的在基础法上面再去打基础,再去扎实,再去稳固,这样的心态是不会错的。

但是有一些人为什么说他好高攀?“高攀”这个词是个负面的词,用得上这个词的意思,就是他轻视低法。他自己心里面有了这样一种取舍,所以说,最后会导致于刚才我们讲的那个果的那种情况。就是有这三个原因,有可能是因为这三个原因而最终导致这样的恶业利刃轮到自己头上,就是诵经思择而经常会产生后悔心,动不动就会后悔自己以前做的善根,结果善根就因为后悔的因缘而失毁掉了;动不动就觉得自己以前做的没意义,发心发完了以后也开始后悔;依止这个上师之后,也开始后悔。这样的情况出现的话,是很麻烦的。

所以这里他的对治法说“今当交往悉谨慎”。这个所谓“今当交往悉谨慎”,我们要仔细分析,它跟我们自相续当中产生后悔有什么关系呢?主要是说,一个方面从自身交往他人的角度来讲要注意前面的那三条情况,就是那三个因缘。就是你自己的行为,你在交友的时候,不要一个就是经常无惭无愧、不重视因果;一个就是交友的时候或者交往任何一位善知识的时候,经常是那种喜新厌旧的情况;一个就是好高攀,就是自己好高骛远,在交友和交往善知识的过程当中就想求高法,对低法特别的藐视。这些情况要杜绝,就是从自身的角度来讲,其实是最核心的。

另外一个层面也可以解释的,就是从所交的对境。什么会导致于你无愧、喜新厌旧和好高攀呢?就是一些恶友和恶知识会使你产生这个心态,那么我们在择友的方面应该要选择真正的善友和善知识。当然那个从外缘的角度,我相信现在在座的道友通过这么多年的闻思,在择友方面在选择上师方面已经非常非常谨慎了,我从你们提的问题以及讲考过程中有的时候给你们提问题,我就明显的能够感觉到这一点。道友们在抉择上师的时候非常的谨慎,不像以前那么盲目了,这是个很好的现象。那么剩下的问题,就是当我们确定了自己选择的道友是善道友,所依止的上师是真正的善知识,这个前提之下,自身的方面在交往悉谨慎的这个道理上注意,自己尽量的要避免刚才说的那三个因缘。你自己不要有那种不稳定的心,经常换来换去,或者经常好高骛远的方式只是求高法而轻视低法,这些会有一种果报存在的,所以这是我们讲到的这一重的因缘。

上师在这个问题上还是讲的比较多,讲的挺广的,尤其是老人家也提到汉地这种情况相对来说比较严重,就是说的心不稳定。一方面上师也分析整体佛教徒的综合水平还是比较低,另外一个方面跟前世的业力有关系。那么综合水平低,是我们自身所处的这种环境,相续不成熟,还是综合素质不高的一种状态。还有一个就是跟前世的业力有关系,才会导致自己在依师、在依友,在对待事情、对待法、对待自己的修行方面没有一个特别稳定的心,经常动来动去,经常取此舍彼。那样子的话,这样的行为,跟解脱来挂钩的时候就发现还是距离比较遥远。就是当你的心态还处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之下的话,谈解脱就有点太早了,这是一方面的问题。

所以上师也说,这些原因不是佛教本身导致的,而是佛教徒自身的一些问题。所以我们要有一种比较负责任的状态,哪怕是对自己,也应该要负一些责任,一定要稳重一点。另外一个方面,当然从弘法利生的这个角度来说,自己也应该把佛法真正的教义告诉给周围有缘的众生,很重要,不要让他们迷着信佛法,这个是很麻烦的。对佛法的一种特别不正确的认知,现在末法时期还是很多的。那么这些邪见不打破,很容易对佛法产生各种各样的邪见、怀疑,认为它本身是迷信,这都是很麻烦的。当然这些是属于是上师后面说的一些后话,今天我们这里主要相观待于颂词本身,你看上师后面讲的观察上师的时候不好好观察,选择的时候就像饿狗遇到精肉一样,饥不择食的就开始依止,依止完了之后就开始诽谤,这全部都属于是后悔的范围。换一个角度说,这属于是诽谤上师的过失,但是从这个颂词也相合,你就是对你以前的师、友或者说善心生后悔心了嘛。

所以前面一段时间我曾经给你们举过一个例子,我说这是我真实碰到过这个问题。就是说,有些人给寺庙里供养了造佛塔、佛像,结果后面发现寺庙的僧人不如法,他特别后悔给那个寺庙做供养,其实这个就叫做后悔,就是失毁善根的一个因缘。为什么说不要后悔呢?你当时就是因为这个因缘,那肯定你的因缘碰的不圆满,对吧?我们从客观的角度来讲,确实跟自己前世依止善知识方面有些关系,所以这一世碰到的不是那种……当然如果里面有菩萨行,这不属于我说的范围。从现象上来讲,可能你没有找到一个很殊胜的对境来做供养,但是你已经供养了,你以一颗清净的发心,就是不管怎么样他披着一身袈裟,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他还是属于僧。从这个方面,我供养的就是僧宝。你如果能够保持一颗清净的心,懂得善护自心,我们不要说那么高高在上的,“我要度化众生!”先不要谈那么高,不要高喊口号,你能做到善护自心吗?你能把你自己的心护好吗?自己的心护好了,你就能度化众生了。你就有资格,而且有能力、有力量给别人起到饶益作用。你自己都处在一种烦恼的状态,人那么不成熟,那么幼稚,自己都把佛教认为的是装到一个保险箱里面,只要学佛了什么都好。这么粗大的一种分别,这么粗浅的一种认识,稍微动不动心就动摇了,稍微一点点事情出现就对三宝的信心出现动摇,稍微一点点事情出现,自己都无法理解,“我学佛为什么会这样呢?”等等这么多的问题都没有解决,因果的正见都不具足,何谈利众呢?

所以每天的这种发心度化众生,那个口号真的很高的。我们自己如果没有一点底子或者肚子里没有装一点东西的话,你这口号喊起来脸都红呢,是很麻烦的事情。所以要成熟,修行人尤其是佛教徒不能太幼稚了。学佛要真正懂得佛法告诉的是什么,你要接受它,你不能一厢情愿的就一味地想着佛陀就是要保护我的,要不然怎么叫三宝呢?我学佛了以后就不应该碰到这个那个、那个这个。你这样子去想的话,只是你的一厢情愿而已。你要看清楚,你把自己的心静下来,你要看一看佛是怎么讲的。佛陀告诉我的不是说学了佛之后什么都好了,而是本身就告诉我们轮回是苦的,轮回是无常的,每个人的修行都是坎坷的,在修行的顺缘、逆缘当中去锻炼自己,佛陀告诉我们很多很多调心的方便,是这样子讲的。

你真的愿意发自内心接受这样的一个教法吗?先把这个问题考虑清楚。这个问题没想透,回头顺缘具足的时候还挺好说的,高高兴兴弘扬佛法,“学佛可好了!”一旦自己出现违缘的时候你就不吭气了,那个时候自己的皈依戒能不能保得住都是个大问题。再是这样子学的话,从老班道友的角度来讲当然这是不合理的,这个肯定是过不去的。

我们今天从这个颂词的本身要知道,包括自己修行不上进,其实是不是佛法和上师的问题呢?不是这个问题,还是跟自己以前的业缘有关系。所以今当怎么样策励的去对治呢?这个颂词里面说,交往悉谨慎。我刚才这个交往悉谨慎,从自身来讲,从对方的对境来讲。对境的角度好杜绝,自身的角度需要注意,那三方面的因缘要再再的去调整,不能够再随着自己往昔的那种喜新厌旧、好高攀、无惭无愧的习气走,否则你后世就是一个恶性循环,你还是修行怎么修都不成功,怎么修都调伏不了自相续,还是这个结果。这是第二个颂词。

他之狡诈欺己时,是自私慢贪念大,

恶业利刃轮自己,今当于物悉寡欲。

这个颂词就是说,我们在即生当中经常会遇到别人以狡诈虚伪的手段来骗自己,让人很痛苦,人受骗还是很痛苦的。你就发现对方这个人怎么这么谄诳,你像这个事情我们碰到,一般人说“我怎么这么倒霉呢?我就碰到这么一个人格不好的人。”对不对?尤其你们在家居士碰到这个因缘就更多一些,假如说自己的生活际遇在丰富一点再复杂一点,交往的圈子再广一点,遇到的外缘再多一点,不像有一些也就是两点一线,对吧?家庭和工作单位,一辈子也就是两点一线,按部就班的,自己在某一个办公室里面一工作四十年,好,退休了。那样子的话当然是遇到的外缘少、碰到的际遇少的话,可能这方面不是特别的明显,偶尔可能有那么一两个,让自己有这方面的印象。

当然我这些就不再多说,假如说我们在整个修行的际遇当中不管出家在家,经常会碰到他人以一种谄诳狡诈的方式来欺骗自己,这个时候一般人第一个反应就觉得,这个人人格太差了,他不会想着说自身有什么问题。因为不是我的错呀,我在这里好好的,我如理如法的,我断除十恶行持十善,我做一个好人,你来招惹我,跟我有什么关系呢?但是我们说,只要这件事情发生在你身上,就跟你有关系。

就是说,从《修心利刃轮》的角度很明显,如果你发现有人来欺骗你,你倒是没问题,他以谄诳虚伪狡诈的骗自己、欺诳自己,这样子的话,跟自己往昔自私、慢、贪念大有关系。所以我们学了《修心利刃轮》,如果没有前面学过《入行论》、《净土》、《前行》的基础,很多初学者看到这个《修心利刃轮》,他会觉得很无奈的,特别郁闷。什么事情都怪不了别人,都怪到我头上,这学的好辛苦。所以初学者先不看这个也挺好,他有的时候心很脆弱的时候,他是接受不了。但是老道友学这个会有一种感触,他会体会到那种能调整自心的力量,他会喜欢这个。当他再不去到外面攀缘的时候,他会发现自己真的学会调心了,他会很高兴的。

所以我们还是分层次比较好一点,一般老道友听这个听的比较开心一点。新来的道友有时候从提问题的角度都能看出来,觉得听的挺郁闷的。“哦,这啥也怪不到别人,我遇到委屈了,我碰到这样的事情,我自己行为很如法,这回头还得怪自己前世自私自利、贡高傲慢、贪欲极强,听着就很郁闷。”其实道理就是这样,属于恶业利刃轮到自己头上,你会碰到以虚伪狡诈的手段骗你的人。

那我们真的想修行,还是需要有一些闻思的底子、有一些福报,修行有一些沉淀之后,你真的想发自内心开始调整自己的心态,这个时候就要想想这些事情碰到确实不是偶然的。我需要明白,他之所以这一世总是以一种虚伪狡诈的方式来骗自己、欺诳自己,跟我自己往昔自私自利的心很强、贡高我慢的心很强、对人对事贪执极大的心很强,这种心态下肯定会损伤别人。而且这种心态下肯定会有一种虚伪狡诈的方式去损恼别人,很可能是这样的,所以说才会导致于人家以虚伪狡诈的方式来骗自己。因为有这样心态的人,他相续中的那种自私自利的还有贪欲的这种心态都是很强,我执都是很强的,他才会有虚伪狡诈的方式去损恼他人。已经落到行为上面的话,他这方面的欲望是很强烈的。

所以懂得这个业因果的规律之后,怎么去断除它,怎么去对治呢?今当于物悉寡欲。我们这个对治都不是说我怎么去跟他对抗,我怎么跟他对斗智,那个没用的。当然我们还是分层次,比如说我是一个世间工作单位的人,我为了让自己最起码我前面讲的,你能自保,最起码还是要有个自保。我讲到这里我还是要提醒一下,咱们学佛的人也不能太软了哦,你就让他欺负吧,就让他欺骗吧,回头把自己整的下岗了。那个我觉得我也不是很赞同的,你要学会自保。你不要去跟他用贪嗔之心跟他去斗,但是你也要有这份聪明,你不能把你的饭碗丢了,这个不是很合理的。当然如果我们用正当的手段真的到最后还是保不住的话,那也是一重因果也不好说,但是不要觉得特别的笨,你打吧,就像个木桩子一样。那样的话,你不是一个特别修行到位的人,这种相就显得有点儿愚痴,学佛学的不聪明了。所以你们把握一个比较中道的分寸,人还是要聪明。

这个聪明跟狡诈不是完全划等号的,修行人不代表他不聪明,修行人不代表就傻乎乎的让别人去打。你不是真正的发自嗔心,但是你可以露一点龇牙咧嘴的,这个也是不遮止的。我就觉得有时候因为你们会有一些实际操作的问题,会涉及到实际的。不像我们这边僧团里面相对来讲确实很清净,你说这一辈子修行,在寺庙里面待着能碰到几个特别用虚伪狡诈的手段来骗自己的?好像这种对境也挺难遇到的。但是你们在家修行人这样的环境相对要复杂的多,如果真的遇到的话,最起码你自己能够有个自保的力量,碰到这种事情不要去怨天尤人。什么叫调心呢?你碰到这种事情的时候你不要跟他起冲突,或者说以一种贪嗔之心跟他去斗智斗勇,自己也陷进去。你在这方面,在贪嗔方面就串习这个习气,不是就变成轮回的因了吗?我们要遮止这个。但是不代表自己就傻不愣登的,就挨着别人的骗,一点儿能力都没有,那个可是不行的,那个还是出问题的。

自己要把握这个分寸,就是遮止自己的烦恼,起到这个方面的作用,有一个合适的分寸,在这个上面去断。所以为什么强调说这是前世的因,是因为你自己自私你自己傲慢你自己贪念大,就让我们把这个心收回来,不要去责怪别人,不要怨天尤人,不要把所有的过失全怪到别人头上。用这个方式来收摄自心,明白这跟自己往昔的业缘有关系,然后让心里面产生正能量。懂了吧?你也别光傻乎乎的受着别人的骗。要产生正能量,心里面对轮回要去串习厌、悲悯,心里面要感恩对方对自己损恼的话,可以消除无量的罪业。至于名言当中你该怎么样去遮止或者说你用什么善巧方便能够防止他不损恼自己的这些功用,能做的还是要做的,该做的还是要做的。如果说你尽了全力都做了还是没有起到效果,真的把你整下去了,那也就随缘了。你不能什么都不动弹,什么准备都没有,那个也是不行的,这个是我们不赞同的。

就像我前面我说的,我们这些修法的目的很多地方都是为了调整自己的贪嗔之念,调整贪嗔之念之后,比如说我前面经常提到清净心的问题,这个所谓的清净观不是为了让人变成一个好坏不分的像木头疙瘩一样的身份,这样子学佛谁还学呀?我们是什么呢?去掉自己的那种贪嗔之心之后,但是我们还有一种以如理而取、以非法而舍嘛,这个取舍还是有的。动作还是有的,只不过我不带着贪嗔之念去操作这件事情。

说的通俗一点,我在单位遇到这么一个欺诈自己的人,想把自己整下去的。那我不跟他同样用贪嗔之心,但是我需要用一种我的这种智慧和善巧方便如理如法的取和舍,我也不会让他把我这么容易的就给弄进去了。你这些动作还是要有的,从世间人的角度,我们一般情况来讲,把握一个中道的分寸,否则人家就觉得学佛很笨,这个也不好的。

当然如果再换一个层面,如果真的有一些修行人,修行境界很高,他一点都不执着的话,那他就随着对方整,下去就下去了,那是一种自然的因为修力增上,自然的那种自在力,我倒是不敢这么说,就随他这么去世没错的,他在修他的行,这真的不是我们说是你这样做不对,那是没资格评判的。但我们自身要观察自己的心态,你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情况,把握好中道的一个分寸。大部分的修行人有那份自在吗?是很难的。有那份修行力吗?凤毛麟角,不是那么容易的。

所以你们在名言的现相当中该取舍、该抉择、该防微杜渐的,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这是用这些修法去思维了之后,遮止自己以贪嗔之心去取舍,把这个烦恼遮止掉就OK了,这是讲到分寸的问题。我只能是这样子去讲了,没办法举例子。但你们实际操作的时候,还是要灵活一些,学会聪明一点。修行人应该是有智慧的,不是那种总是觉得笨笨的那种感觉,一定要有智慧的,要懂得防微杜渐,懂得保护自己。在这个基础之上,你才能够谈得上对别人有所饶益,这一点要做到的。

那我们说对治,当然因为它的因就是自私自利贪念大等等,对治就是于物悉寡欲,就是要有一个知足少欲的功德。其实这个知足少欲我们以前谈得比较多了,今天也是时间关系我就不广讲知足少欲的功德或者真正知足少欲那种状态,他是一种满足感。其实有知足少欲的人,他就能生感恩。我们最后一个颂词是谈到感恩的问题,当你心里头不知足的时候,他体现的两点,一个对他人不知足,一个对自己不知足。你不知足的时候,你就产生不出来感恩心,你就总是埋怨。或者总是埋怨自身:我怎么这么差呢?我怎么这么少福报呢?开始怪自己。表面上看起来好像这人挺精进的、挺谦卑的,有时候会跟精进、谦卑、自己低调会混在一起,你都感觉不出来,其实是你自己心里不满足的一个心态都已经出现了,自己还意识不到,这个都是需要自己去分析的。

以前我讲《前行》的时候跟你们交流过,今天这里也没办法细讲,但是要有一个知足少欲的心态,对你目前所得到的,你很高兴,你觉得够了,这样就可以了。就是这么一种,说的很通俗,就是这样的状态。你目前所拥有的一切的一切,包括你的生活、你的家庭、你的爱人、你的工作、你的事业、你的钱财、你的权势乃至于你的修行,你所获得的一切,你现在所依止的上师和现在跟你相处的道友,你都觉得很满足,能做到吗?这个知足,这才叫知足。我们有多少时候都是不满足的?觉得自己的道场、我们组的道友不怎么样,我们组的组长不怎么样,我们组的闻思的气氛不怎么样。这些方方面面都有一些情况,自己要好好去体会什么是一种知足的心态。如果说心里面有这个知足的心态,人是很快乐的,而且他对于周围的这种欲望就会减少。

所以我们说,欲望减少不是那么粗大的,尤其在家的佛教徒就觉得我也没有贪求高官厚禄,就是这样平平淡淡过一生就好。粗大的想法是不能够确定自己就是知足的,还要再细分,你还会发现你有很多很多的执着。当你对你自己家庭的环境不满足的时候,当你对你的孩子、对你的爱人不满足,他们不学佛,他们要是学佛多少呢!这个知足其实有的时候需要我们换一个角度去看问题,他不学佛,那你能在他的身上发现他的优长之处,你能去珍惜他吗?那个是一个知足的相。在这个知足的相上面容易产生慈悲心,容易产生随喜心,你心里发自内心会有一种安乐,你会觉得其实我很感恩三宝,我现在的这种修行的状态,我还有因缘能够让我值遇正法。

这个以前我记得给你们举过一位活佛的例子,好像我以前讲过,印象不清了。一对年轻的夫妇,女子得了重病,她在医院九年。他们为了治病,家徒四壁,但是他们两个很开心。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开心?几乎就是为了这个女子的病,就等于是夫妻俩都耗在这个上头了,几乎九年当中都是在医院当中度过的,家里的底子也全部耗尽了。让他们开心的地方、很满足的地方就是因为我已经值遇正法了,我值遇到真正的上师,我这一生能有个暇满难得能修行,非常的满足。

我们把自己放在那个环境里面去体会一下,可以意识到自己还有多少的渴求在呀!在自己比他们好很多的情况之下,对人、对事、对物、对财、对环境,有多少不满足的渴求呢!还敢不敢说自己具有知足少欲的功德呢?还要再考虑一下。这是简单的提一下“于物悉寡欲”,要有知足少欲的一颗心,很重要。

那么后面我还需要讲的一点是因为上师在这里又强调的一个,这是讲的很实际的,修行不是一两天的问题,上师为什么又讲到这个地方去呢?因为谈到了说我们今天要修行,这个对物悉寡欲,要断除贪欲。那么一句话说出去,要断除贪欲,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做到,但是真正在相续中产生一种真正断贪的那个相,是需要长期修行的。所以就体现了一个修行需要长期努力的问题,因为提到了修行需要长期努力的这个问题,就讲到了一个三世因果。很多人他就觉得“哎呀,我已经念了三个月佛了,我怎么没感觉呢?我已经修了三个月的黄财神了,我怎么没发财呀?我这次专门到学院来修普贤云供法会,这个就是增长福报的,我回去我的生意还是赔了,怎么回事儿呢?”很多很多都是涉及到长期修行的问题,它跨度三世。

我们对修行真的不能像吃快餐面那种想法,太简单了。以前上师经常说,连一个世间的博士都要通过十几年、二十年的学习才能产生一个博士,正儿八经质量过关的博士,也要十几年的时间,何况是学佛。因为学佛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通过这一世短暂的这么几十年或者说你现在只学了几年,十年都不到的时间,你要断除你无始劫来的习气,你想一下你要做的事情,自己就不应该太夸张的觉得我三个月就要OK解决问题。

你要想一下你现在正在断的是什么,不是说是断的一两顿饭,或者说很简单的一个问题,它又不是个东西,说去就去掉了。包括我们有的时候说,衣服上面如果是长年累月,很长时间的污垢,有一些就是让油给侵染了,你要想真正把油渍全部洗的干干净净的话,用各种各样的去油污的东西,还要先泡两天,然后再用刷子使劲儿的刷,是不是还有印子在呢?你都不好说是不是那个油完全就能去掉,可能还有一个印子在上面。

衣服都是如此,何况自己相续当中无量劫串习过的贪嗔痴的习气,你现在要断的是这个东西,这个不开玩笑的,就想三个月就解决问题,三年就解决问题,你这三年有多长时间还落在修行上?你是一天二十四小时都闭关实修了吗?你自己算一下你有多大的修力,你就要想断掉无量劫的障碍,你就不能够奢望太高,那是无法实现的一些奢求。就还是体现出像小孩子一样修行不成熟,心不成熟,不是很切合实际。这不是说法没有力量,而是你的奢望已经高如天王了,这就叫高举的心态,也属于好高骛远。心太高举了,这个苛求太过,哪里能有这么便宜的事情呢?

所以末法时期的人节奏快,也比较喜欢吃快餐面,泡一下就能吃了,就解决问题的话,修行时急不来的,真的急不来。因为它对治的东西太深厚了,串习的那个力量太深厚了。所以有一些能够即生已经获得成佛,你想想,一个是你所对治的是无量劫的习气,一个是你在一辈子当中你就把它解决掉了,这个还不能够体现出修行的功德力吗?已经完全体现出法和上师的功德力了,我们再不能过高要求了。而且自己又不是个善根利智者,对吧?所以要有一个次第性。

上师也说,为什么讲到因果,《阿含经》里面提到庄稼的问题,我就不重复了,你们自己好好的看公案。我们的修行,果报的成熟有可能会成熟在后世乃至后后世,所以这一世我们不要过度的说我怎么修这么长时间没感觉?怎么修这么长时间一点反应都没有?不要去想这个问题,你只要种下这个因,他有可能是在你临终的时候、中阴的时候、后世的时候,有可能是在后后世的时候会起到一种效果,这就叫做三世因果的一个问题。一定要懂得三世因果,不要老是一种我们以前经常串习那个顺世外道的还是比较深厚的习气,就想现世做现世果,否则我就不做,没效果。现在世间人都是比较实际,我学佛能给我带来什么呀?真的给他带来什么他就肯学,给他感觉不到,他就不学,这个都是属于是顺世外道的这种习气比较重。所以现在很多高僧大德也无可奈何的讲一些心灵鸡汤之类的那种浅显的教言,让他当下感觉到心好像打开了一点,放下了一点执著,清凉了一点,高高兴兴的学,“我觉得上师挺好的,我觉得法挺好的。”

这种就是说,你这个人真正具足因果正见吗?不敢这么讲,还差的远着呢。我不是说对外面那种不学佛的修行人来交流这个佛法,我的任务,教务处这边给我的任务主要是针对净土和前行老班的道友,那已经学了六年了。这么长时间了,那么这个角度上交流佛法,那就是传统佛教上正确的因果观应该是什么样的,我们要懂得。

比如说,我拼命的在这里学啊、修啊、闻思啊,花了我作为一个居士能花的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我为什么还是碰到很多不顺呢?那就是我们说的,有可能是你这一世的精进导致的重罪轻报,前世的业在你这一世体现成熟,后世是个很光明的未来,你要能接受。你真的能接受吗?你愿意接受吗?你高兴去接受它吗?是不是欣乐的方式,心甘情愿的接受?我自己拼命的用功,我还没觉得我自己修行有什么明显的增上,怎么回事呢?一个方面就是我们说有可能这个力量已经让你的罪业成熟,你的心已经在不断的清净了;另外一个方面,它的这个果有可能是在中阴的时候,临终或者后世乃至后后世会有一种成熟的相。假如说这一世真的如理如法的守持清净的戒律,守持禅定、智慧,你后世会成为一个非常好的修行者,非常好的一个大修行者。相续当中善根充满,很有可能是这个角度上果报成熟的相。你曾经发愿说获得圣者七财、得到解脱的功德等等这些愿力在哪一天成熟的时候,你就会变成一个具有慈悲的人、具有智慧的人,能够度众生的人,而且即生能够得到解脱。不是这样的吗?你真的承认三世,你就得接受这个事实。

就是上师这里说的,包括一个农民,他都没有指望说我当下种下种子,为什么第二天他还不结果呢?他很气,他说我付出那么多的努力,我昨天一天都辛苦在这里,为什么第二天没有给我果实呢?是不是有农民会这么愚笨的去做这种奢求呢?不会的。修行人也一样,既然明白因果是跨度前世、后世和现世的问题,你就不应该渴求非要是这一世修这一世就一定要得果,否则就是没作用的。那个想法就好像这个农民当天种种子当天就要结果一样,这种想法是很愚笨的。你不懂因果,你才会有这样的一种奢求,这个是很不现实的,确实不切合实际的。

而且按照我刚才讲的,我就说嘛,我们对治的都是无始劫以来的习气,没那么容易哦!我记得有些高僧大德微博里面有一个是怎么描述的呢?一张黑纸上面画一道横线,就想覆盖所有的黑纸。那一道横线确确实实是你发自内心干干净净的一道横线,就好像说我们发自内心的三清净摄持做的好好的一个善法,你就想覆盖所有黑纸的这个黑色吗?也没有那么容易。一个是无量劫的习气罪障,一个是我这一世短暂的这种善行。虽然法的力量已经不可思议的,但确实不能够太过于奢求那种快餐面的方式,三个月想解决问题,三年想解决问题,我这一辈子马上就解决了问题。那还要观待自己的修力、信心、福报等等这些因缘,都需要因缘具足才有可能达到这个果法。

我们在这个方面就不要过度苛求,反而是在我们老老实实、踏踏实实在因上去串习的这一点要去苛求一下,这个方面你要精进一点,这个是很重要的。

讲闻反增贪嗔时,是未深思魔过患,

恶业利刃轮自己,今当思择断违缘。

这个颂词就是说,我们平时讲经说法闻思修行,按理说这个是能够压制(直接断除不敢说,断除一定是相续中有空性慧),哪怕是一种压制的方式,平时讲经说法闻思修行确实是能够对治自己的贪嗔之心的。但是结果反增贪嗔,就是发现自己的贪嗔之心越来越重。

这一点不是不可能,这个在前面的《前行》里面讲的比较多。就是《前行》里面说像卫藏的厉鬼,像新长出来的新肌。就是你的皮肤破了,长出来的新嫩的那个肌肤,那个肌肤你用手轻轻去摸,它都有一种刺痛感。有些道友比如说烫伤长出新皮肤的时候,就很明显那个感觉。新长出来的皮肤根本不能碰,碰一下就有一种又麻又痛的感觉,很难受。

就是说有些修行人,尤其是一些闻思修行的,精通三藏了,闻思非常优异,等等这些过程当中,会讲经说法,什么都能讲,这个时候人心的傲慢就生起来。其实这个就是一种变相的增长贪嗔,为什么说增长贪嗔了呢?当别人胜不过他的时候,他有特别优越感;当别人胜伏他的时候,他特别的无法忍耐,他就想尽一切办法要压过别人,我就是不服输。有些人把这个当精进,其实我说的实在一点,那个是一种嫉妒心参杂在里面的那种竞争的状态,根本不是精进。但是这话不好说,看到这个情况只是觉得很无奈。有一些就是不服气,我一定要超过他,这种想法有的时候你真正观察自相续,发现自己的心不善良的时候,算不上善心的时候,这肯定是烦恼。这玩意儿还是断掉好一点,你即便说是因为这个原因我更加努力了,我更加精进了,我每天只睡四个小时,我天天记呀背呀,虽然是个在家居士,我跟咱们寺院的僧团没有什么区别,我也是讲闻辩著我全部都在用功。我也很可惜,我觉得很可惜。

你那种学法你会发现一个什么问题呢?没人胜过你还好,因为你这样去用功的话,你这个闻思的力量就会增上,很明显的你会发现你自己的智慧也会增上。但是他会出现一个问题,只要人家稍微的超胜于你,你的心就特别的无法忍耐,你就很难受,还说不出来。口头上可能说个“随喜,随喜”吧,但是心里面是很不服气的。这个东西就是这里所谓的贪嗔,有些还意识不到,一直这种状态好多年,整体上自己就不敢说自己修行怎么样到位。但只是用那种自己觉得好像我现在五部大论都学了,作为一个在家居士能学,多不容易呀?觉得自己二转、三转的道理全都能懂,全都能讲,全都能精通。这样说之后,但是唯一你不敢说的,就是我的烦恼特别减轻的那一方面,你不太敢提。因为你没有明显的感觉,而且你经常能感觉到自己不舒服,只要别人优胜于你,只要别人赞叹他人、不赞叹你,或者把你说的稍微平淡一点的话,你心里就有一种很难受的那个感觉,还说不出口。这种情况下谁敢说自己的修行到位了呢?你就会有一种疑惑。

那么问题在哪里?其实那个时候你已经落到这个颂词所讲的这个状态,讲闻反增贪嗔了,已经落到这个状态了。有一些比较明显的,就比较夸张。我倒不是说在座的道友是这样,按我确实听过了有一些考试了以后他拿上奖、他没拿上奖,平时他觉得自己根本没有输过那个人,然后就不愿意了。吵啊,甚至吵到这边的教务处来,这些情况都有。我听了以后我也只能觉得“哎呀,相续还不成熟呢!”从他这个比较精进的角度,比较配合考试,对考试的兴趣如此浓厚的这个角度来讲,随喜他嘛,但是其他的一点都不敢随喜。为什么呢?没修行。成绩再好有什么用呢?你争那个一两分,你非要争一个第一名,我更觉得丢人。你这样子争来,恰恰说明你的修行不到位。从实修的角度就是这样讲的哦,说起来不太好意思,但是不承认不行哦!你不承认,你修行上不去,终归是这样子的。

所以我们这里讲这些问题,什么叫讲闻反增贪嗔?我们不从理论化的角度去讲了,没意思了。实际上面,多少人有这个情况?包括我们出家的团体也是如此。年轻人比较心气好胜一点,你争我、我争你,我要比你讲得好,我要怎么怎么样。甚至于这个讲得好,他就是能记能背其实他就能讲得很好,我说句实在话。但是如果说修心,就不敢提。有一些闻思到位,他懂得把这个法融入自心,那么他的相续会有一种调柔相。很多人不懂得把这个闻思调整自心的时候,他就是越闻思越傲慢。三藏法师最大的违品就是这种傲慢心,他如果断不掉,而且他很难断得掉,其实说句实在话。他自己意识不到的,他觉得自己很精进,觉得自己也没有去沾染世间八法,也不跟外缘接触,也断除了琐事,精进的相也具足,断除琐事的相也具足。闻思他也觉得智慧确实有一定的增长,但就唯独他就缺了一个发现自己调整心态的方面不是特别好。为什么呢?只要遇到了外缘,他就发现自己会有分别心起动。甚至于有一些是自己的好朋友,都不能够容忍他超胜于自己,这个傲慢心其实已经很严重了。这样子的话其实心里头是特别难受的一种状态,非常难受的状态。

所以我们说,闻思最大的弊端就是会落到这个情况下。要学会调整,反复要思维我闻思的目的是为了什么,考试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不是为了去争那个成绩,不是为了去争那一尊佛像,而是为了让自己的心相续真正的有所获。有多少参加考试的人能把握住这个心态去参加考试呢?修行不容易吧?说出来的话,按照那个去做就好了。做不到,你不敢说自己修行到位,就这么简单。实修是很实在的事情,不要虚,不要找很多理由,没意思啦,那就是骗自己了,又在掩耳盗铃,你就光耽误自己的时间,没用的。

所以我们讲的实在一点,这个就叫讲闻反增贪嗔,这个很多人容易犯这个毛病。你在没有讲法的时候你不懂,你没意识到。讲的时候你就深深的体会到,哦,原来其实对于名誉的贪执还是很强烈的。有了这个东西不要紧,就是你能意识到是个好事情。剩下的问题逐渐的去断它,这个是关键,这才是最重点的。前面我经常说,意都意识不到的话,何谈断?你要意识到的话,不要紧,不要自己特别郁闷,发现说“哎呦,我的这种执著心其实挺强的。”没关系,你只要意识到了,剩下的问题去调整,这是我们整个大乘佛法的核心。就是在不断的调整调整调整,哪一天,你终于这个东西放淡了,好,你的修行就是增上了。这就是修行的过程,要不然你们想怎么修呢?天天坐在家里面念咒、磕头、顶礼,这就叫修吗?那个远远不够的,要调心,调心才是最主要的。而调心的过程就是首先发现自己的问题在哪里,开始去调,这是重点。

所以发现问题的话,不要紧。首先怕是发现不了,发现了以后其实会感觉到“哎呦,我心里面乱七八糟的东西还是挺多的。”没关系嘛,凡夫凡夫嘛,要不怎么叫凡夫咧?既然是凡夫,你就得承认自己心里面的脏东西还是比较多,沉淀的比较多,无始劫来的习气嘛,各种各样的东西都有。然后现在最主要的落脚点是我们是否能够学会用上师传授给我们的这些教言调整自己的心态,那才是最管用的东西。

所以这里我们讲它的因,就是说自己的讲闻反增贪嗔,还需要了解一个道理,是因为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为深思魔过患,就是我们自己以前修行的时候,没有深思魔障的过患。这个魔障的过患,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细讲有点困难。其实这里魔障过患要广讲起来的话,单单是这一个颂词可以讲得到一堂课,但是这样肯定是不太方便的。你们看一下,你们自己有时间的话,自学吧,自学的方式看一下《般若摄颂》。《现观庄严论》也是讲了46种魔障,但是现在我们还没学,上师今年正在讲《现观庄严论》,后面能学到。如果能在网上跟着听的道友,最好坚持,不要让上师又把那个图标拿出来,这是一种往下滑的现象,上师显现的不太高兴。你们能在网上听的尽量听,后面会讲到三十六种魔障。还有一个是在《般若摄颂》里面,我们前几年学过的。没有学过的道友不要紧,就是专门去看一下第五品,第五品前面几个颂词过后就开始了。它有一段讲的魔障,然后借用上师那个讲记。这个网上都有,电子版本也有,稍微的看一下。它的范围很广,相关于禅定的,相关于闻思的,源于般若的,听闻方面的,名字方面的,声音方面的,还有一些色相方面的,很多哦!上师还举了一些很殊胜的公案,那个你们稍微看一下。

我没法讲,可能有些道友走马观花的看没什么感觉,要学会好好的思维,我只是能给你们提醒。比如说看到这个公案,把自己放入其中的时候,你会意识到,为什么上师在这一段颂词里面就讲到:其实我们修行,有时候违缘是成为一种顺缘,而顺缘成为一个违缘。这个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他的一些窍诀书里面也专门讲这个问题。就是说我们有的时候觉得是违缘,比如说人家觉得你的戒定慧越来越增上,开始赞叹你,开始拥护你为负责人,开始拥护你为住持,就从出家人角度来讲,他这个人是绝对有资格当住持的。然后给你一个道场、给 你一个寺庙、给你很多的名誉地位等等,看起来是顺缘,自己也觉得可能是我修行的福报真的增上了,我修行一定是功德增上了才能有这些外相嘛。还有一些度化众生的因缘也出现了,是不是我现在正在走的上师的路,我现在已经开始起现弘法利生。

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对这个就要小心了,一定要小心的。不一定哦!为什么这样说呢?是因为如果说你在整个这个过程当中你的出离菩提心无与伦比的一直在增上,那就说明它是真道相。如果说这个东西没有,刚开始的时候感觉好像自己也有悲心,那我这样的话我要好好住持这个道场好好的利益众生。说的很好听,过一段时间你发现你自己受他们所转。你在哪个环境当中骑虎难下,并且产生了很多的贪嗔烦恼,然后随着所化众生转,也就是你被众生度掉了。那样的情况,实际上最开始显现的顺缘,这个形象的事情,本身就是魔王波旬的违品。

所以那里面,记得《般若摄颂》里面讲了很多。上师尤其是讲了一个公案,就是当时那个修行人他修行快成就的时候,出现了魔障。什么魔障呢?就是他看到那个金光灿灿的佛。好像给你们讲过了没有?我都忘了。你们自己回去再看一下那个讲记,好吧?就是说,看到那个金光灿灿的佛,他当时就觉得自己修行已经快成就了,而且当时这个佛尊就给他授记,你现在可以行持任何一种行为。因为我们学过《中观》的都知道,到了究竟位的时候,善恶取舍、二取的分别都要打破的时候,有一些这些方面的实相义,显现的佛陀也给他是这样说的,你可以现在不用刻意的去行善断恶,你什么都可以做,不用顾忌。然后他就杀盗淫妄什么都做。但是他的上师知道他着魔了,然后他的上师就劝他,但是那个时候他就起现分别心。

我们不要小看这个修行人,他当时起现的分别心就觉得上师的修行其实不如我,上师可能嫉妒我了吧?我们现在,我这句话讲出来的时候,可能所有道友都觉得“哎呀,他怎么能这么想呢?太不合理了。”我们不要小瞧他,等到自己到了那个位置上的时候,你说不定比他想的还过分咧。你自己如果真的在修行境界当中能看到金光灿灿的佛,能给你做授记,而且这种授记就有点相合于实相方面的指导的时候,你能够把握得住,你说这个是不对的吗?你怎么去鉴别?我们不要小瞧当时的这个修行人,觉得他不应该,我们是没资格说这个话的。

你像平时我们做一个好梦,自己都能执著两年,两年当中不停的问活佛问上师“啥意思呀?上师,这啥意思呀?这是代表的什么寓意呀?”就巴不得上师说自己快得果了。何况你亲眼看到金光灿灿的佛,你就更不要说自己的心都飞到哪里去了。不开玩笑哦,碰不到自己身上,站着说话不腰疼的。

所以我们说的实在一点,修行其实是很难的。真正所谓佛教中说你要用空性的智慧来摄持自相续的这种修行很重要,我们根本没有体会到那个味道是什么。自己平时执著这么大,就已经说明自己的我执很强很强了,连个梦都执著成这个样子,那已经是很强的执著了,更不要谈什么修行高深,离得好远呢。

所以当时这个修行人产生了那个不正确的分别念,他的上师的话他就挺不进去了嘛。最后他的上师为了度化他,上师也没有办法,他心里头已经产生这种执著,并且依赖于他所见到的那个佛尊。确实一尊金光灿灿的佛,三十二相好的佛尊到了他的面前的话,是很诱人的。我们每个人能抵抗的住吗?不敢说哦!你说你做到好梦了,哪一天你真的碰到了文殊菩萨的话,我觉得可能一百个上师让你不执著,你可能都会听文殊菩萨的话,有可能是这样子的哦!

所以,修行的断执不是开玩笑的,真的到实修这个角度上面来,就是真枪实干的那种方式,那是要见血的。修的上就是修的上,修不上去的话那就是倒后退,这个真的是要打好基础,不开玩笑。

所以当时他的上师不是用了善巧方便说:你能不能让我见一下你所见到的佛?上师最后就换方法了嘛,就不告诫他了。他听不进去,换了一种方法说:是,我的修行也不如你,你都能见到佛尊了,我还见不到。你能不能带我去引荐一下?就用这种方法。有时候我觉得那个公案对我来讲,我是感触很深的。我是觉得,做上师真是委屈,为了度化弟子,什么都能低头。只要能度化他,什么都愿意付出。当时心里是很感触的。

结果这个弟子说:那我去问问。那个魔王肯定知道他上师的功德,他就说:你上师的境界太差了,我不见,还没有资格见我。结果这弟子还如实的反应给上师了,最后上师想想,也没办法,就又想了一个方法。自己加持过的一颗珠子,说:那我没有缘分见的话,实在是很遗憾。这颗珠子就算是代表我吧,你带着这颗珠子礼佛三拜总是可以吧?弟子也觉得从法恩的角度来讲如论如何这个是应该能做到的,然后就戴着上师的珠子去拜魔王。结果这个魔王受不了那颗珠子的加持力,当下就现了原形了。那个时候弟子才意识到自己着魔了。然后在上师面前重新忏悔,重新开始修行。

这个公案其实是很有说服力的。当然我今天在这里讲太广还是不方便,我跟你们提醒,你们要去看一下这里面所谓的魔障。上师在这个颂词里面讲到那个比丘尼禅定的那个公案,对吧?那我们讲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的闻思修行如果说越闻思反而增长了这种贪嗔之心的话,实际上是有一种受魔干扰的那个作用在里面的,是有这样一个因缘在里面,这个恶业利刃轮到自己头上。今当思择断违缘,那么怎么样思择断违缘?上师在这里就用了《诸法集要经》里面讲的教证,然后上师直接就说:诚心祈祷三宝,诚心产生出离心,即生当中好好地修行善法,不远离善知识。讲了这几个条件,这几个条件如果具足,那么魔王无法损恼你。这一点我不广讲了,就简单过一下,你们自己好好去思维这几点,很重要。而且是要往自己心上面真实去用的,不是泛泛地说我没有远离善知识,我还是算是依教奉行的,我已经差不多有出离心了。这样粗大的讲法再不能糊弄自己了,心要细一点,扎扎实实去串习就会起作用,就是你很难再有魔障的干扰。

而且如果从这个颂词本身,因为我前面不是提到了按照《前行》里面的那些教言,尤其是讲法师,精通三藏者、闻思者,越闻思越容易产生傲慢的那一部分,曾经还是给你们提到了一个是怎么样去发现,一个是怎么样自己去对治的一些道理,今天这里也是不方便广的再去发挥,你们自己温习一下以前学过的那些内容,好好的去在心上面经常一日三省的方式要问自己,我到底为什么学佛。要搞清楚,搞清楚还是很重要的。

一切妙行变劣时,是曾恩将以仇报,

恶业利刃轮自己,今当顶戴大恩人。

这个就讲到一个报恩的问题,所以今天的这几个颂词确实很殊胜,是我们修行过程当中特别重要的一些环节,我们经常会犯的。末法时期的修行人比比皆是,出现的这些违缘,都是有前因在的。懂得了以后,自己要学会对治。对治的过程不容易,但是最起码心里面能够觉得学了这个《修心利刃轮》,先不说自己对治的多么好了,如果能做到以后碰到任何事情的时候你再不埋怨别人,你再不责怪别人或者总是认为是别的原因给自己导致的。你要是能通过这五个月的时间学了这一遍法,你真的能克制住自己,碰到任何事情的话,能说 这个事情可能是我前世的业缘所导致,我该碰到它。剩下的问题咱们再说,你最起码前面这一部分能做到,我就觉得这个加持力已经不可思议了。真的,一个修行人能做到这一点,就说明他对因果的正见真的是已经开始冒芽了,就是这一部论的一种功德和加持力。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再去学会用上师的窍诀怎么样去对治、调整,将它转为修行的方便。哎呀,那就更好了,这个真的像修行人了,我们修行都是这样子来走的。

所以,不是在别的方面再去灌个顶、再去求个修法、再去装模作样的念一些咒。那些东西不是去遮止它或者说不好,但是主要的地方我们先要学会调心,怎么去调心?怎么去发现自己心的问题?你碰到这些各种各样顺缘、不顺缘的机遇的时候,你如何去面对?你先把这个搞明白了。那个对自己的修行会起到一个很大的促进作用的,特别重要的。这是一点。

刚才讲报恩的问题,颂词念过了。就是说,我们本来一切妙行,就是好的行为,后来都变成恶劣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上师说的,比如说有些人刚开始想闻思修行,结果到了最后就没有成功,变化了;有些人想好好的发心,有一些人想做一件善事,最后的结果都是变得那种特别恶劣,就是不好。上师说的有一些出家人,刚开始出家想一辈子变成一个很清净的出家人,结果最后自己没有如愿以偿,甚至于破戒还俗了。

这些是有原因的,那个时候你不要太埋怨就是因为什么什么,所以我的发心没究竟;就是因为我碰到一个特别恶劣的人,彻底把我发心的积极性给打破了,所以我现在不发心了,全部都是他的过错。再这样去讲就不合适了,这样去讲是不合适的。原因是在自己曾经恩将以仇报的恶业利刃轮到自己头上,才会使得你当初最开始的善妙之事没有得到圆满。

所以我们说,做任何一件善法,十法行当中的任何一件善事,我们说讲究一个初善、中善、后善,对不对?就是你从初发心是特别好的,到后面也是善始善终,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从初到中到后,非常的圆满。以三殊胜摄持,你会培积无量的功德。但是有时候我们做善事经常出现最开始的发心很好,结果最后的结果是自己事与愿违,自己也觉得很难受。事情也没有做的成功,然后也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好的结果,对自身对他人都没有起到好作用。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这个结果让人太不悦意了嘛,谁都不愿意承认这是自己的事情、自己的原因导致的。他就会找一些现象上的原因,就是因为什么什么什么,谁谁谁不对,所以最终我这个事情做的一塌糊涂,他这个比较愿意接受的。

但是这种事,凡夫人、不学佛的一般人是这样子的。我们学佛了,就不能用这个角度去看待问题。应该要像现在这个《修心利刃轮》里面所讲的道理,要明白,它有一个前因在。就是为什么你就碰到那个恶人了?为什么你就碰到这种种的因缘使得你最后的事情不成功呢?你怎么不去想这个问题?怎么就让你碰到了呢?是因为自己前世恩将仇报的这个恶业所导致的,这些复杂的因缘。显现上面是外面别人在损恼你,最终你的事情不成功,是这样子的。

所以如果从缘的角度你怪他,我承认,这个是没错的。但是从内因的角度,你只能怪你自己曾经没有做到报恩而是恩将仇报,是这样的一个缘故的恶业轮到你自己头上,否则你不会碰到这个事情的。这是这个颂词的一个道理。

这个颂词最后的对治力——今当顶戴大恩人,这一点其实我主要是想提的,因为时间关系,就简单说一下。这个公案也是,五百狐狸和狮子王的公案也是佛陀因地的一个公案,我这里也是时间关系就不重复,强调我们要报恩的。

我以前曾经给你们讲过,作为一个想要实修实证的人,当他的感恩心没有产生出来的时候,谈修行还太早,我曾经说过这个话。在这里同样是这样子的,一定要了知,如果我们真的要想修行真相,要报恩。这个报恩范围非常广,从广的角度,你的家人给你做顿饭,你应该要感恩他,不是理所当然,不要认为所有的事情是理所当然的。你像我们佛经里面不是讲的,乃至夏天感受一丝凉风、冬天感受一丝温暖都要去感恩三宝的功德,这个就是讲到修行人的一种心态,应该把自己的心放在什么样的状态当中。

所以我们不应该始终用那种愤世嫉俗的态度,其实这个愤世嫉俗是一种负面的情绪,知道吗?作为学佛者不必要有过多的这些情绪,我们要反过来感恩国土恩,就是你在这个国度里面能够有一个现在能让你自由学佛的环境和空间,你就应该感恩这个国土,就是以国王为主的,我们所说的主席为主的政权,这些方面。他毕竟给了佛教这个空间,你才有这种闲暇的机会能够自由自在的修学佛法,这个方面你要考虑的。

其实今天这些颂词还是很重要的,只能讲大概了,一堂课也不好拖得时间太长。前面那个违缘顺缘的问题我还是觉得你们自己要好好去体会它。这个地方讲到感恩的问题,也更加重要。一个人相续当中,感恩跟知足也有一定的关系的。你相续当中不再觉得不满足的时候,你的感恩心也容易产生的。就是我刚才说的,比如说对自己的家人,你不要老看他不学佛的那一面。一个不学佛的人能对他有多高的要求啊?你能要求他断除十不善业吗?你这个要求就不合适了,对不对?他的前提是他不学佛,你不允许他抽烟、喝酒等等,你这个要求就过分了。实际上是我们自己没有把握好分寸,你按照你自己完全的,而且你还不是用你自己本身能做到的标准,你是用整个佛经里面的高标准,上等修行人的标准去要求你一个在家人的妻子、丈夫。那样子的话,不打架才怪呢!那是不合适的。

我们一定要懂得,修行人的状态,你自己要收控你的心,你不是去改变别人、控制别人,那个本身就是一种执著,你还说我对家人不执著了,其实你执著的很厉害的。要学会修行,要学会放松一点,然后在这个修行过程当中,就像我刚才说的,你要懂得你家人对你自己的恩德,你能意识到吗?上师讲的,比如说从小老师对自己的恩德,父母对自己的恩德,这是我们常讲的。那么现在大家都特别执著的是上师对自己的恩德,对吧?这一点道友们都有一种感恩心,我特别随喜。我有时候还是觉得非常的感慨,我觉得外面的在家居士的这种信心不比我们出家人少一分一毫,对上师清净的信心是非常让人感觉很感动的,确实是很随喜的。自己也觉得有这份清净的信心,什么功德都能圆满,是有这个感觉的。

那除此之外,因为这个对境殊胜,而且很明显你感觉到你在走解脱道了,你会有一种很欣慰的心态,就会尤为的感恩。但我们光是局限在这一段,还不足够。一旦涉及到道友,甚至涉及到跟你有摩擦的道友的时候,你的感恩心很难找出来。但是我们实际要修的时候,就是要在这些对境上面要去修。当然要是对上师都没有感恩心的话,我觉得就不属于我今天所讲的范围了,那些我讲都不想讲了,没什么意思。自己在这里得到的法恩,然后对这个上师当老师看,没什么感恩心,我觉得我压根在这里不值得我提。我们讲的再高层次一点的,我不讲那么粗大的地方。那个人如果能够自我反省,我都觉得他已经很不错了,这样的人是不符合修行的基本的一种素质和条件的。今天说话不好听,但是这个道理上,我觉得从我的角度该讲白一点就讲白一点。当然如果真正是伤了道友的心,我在这里跟你们忏悔。实在是不如法,那个是不合适的。

我们说到这个真正的报恩,对于自己哪怕是有一点点恩德,就是给你讲过四句偈子的,给你交流过法义,让你明白这个道理的这样的同参道友等等这种身份,我们也要记得他的恩德,这个才叫做佛教的一种报恩。就是作为修行人应该具足的报恩不是那么粗大的,真的有那种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这样一种良好的,从人格角度来 讲,你有这样的人格吗?有这个东西,好修行;这个东西没有,就是还是有点儿麻烦的。想要修出功德,不太容易。所以我们要懂得,其实这个感恩之心跟知足是有很紧密的关系的。我们不是光是一味地说上师为什么不给我这个,上师为什么不那个什么,就是那种索取,不满足才会索取嘛!知足他就不会索取,然后他的感恩自然就会产生,是这样的关系。当然今天这里只能给你们稍稍的提一下,强调我们要善于发现自己周遭别人对自己好的那一面,善于要明白别人对自己付出的那一面。人家关照你的,哪怕是为了你的情绪而随顺你,给你一丝的微笑,给你做一顿饭。为了让你高兴一点,不按照他的习惯而为你的那种付出,你感觉到了没有?感觉到了,你应该要感恩对方,你应该如何去做?这个滴水之恩你的涌泉相报是怎么个报法,这个地方我们要去把握一个好的分寸。当然细分析起来是有很多内容,不过我就讲一个骨头,道友们慢慢的自己去体会。

修行人实际上也是很有情有义的,说句实在话。修行人不是冷血,不是说什么都可以不管,他其实是很有情有义的,该做到的就要做到,不能够因为说就是用一个断执来遮止一切别人的真心的付出或者这些都可以忽略不计,那个可能还是很麻烦的。

当然这里面讲到的还有一部分属于情执的问题,但是我觉得针对你们在家人,目前属于在家的一种修行方式,这方面还是尽量的要注意一点。因为出家的话,直接断掉这个东西以后,那么他这种报恩就比较简单。而且一个是报众生的恩、信士的恩、上师的恩等等这些,孝养父母方面的这种报恩也是变了一种方式,因为已经是出家身份,没有办法在父母的身边去承侍,他只能用自己的修行力回向父母,然后想尽办法让父母直接解脱的那个方式来报恩,这是出家人的方式。

但是在家人还是风格上面是有点不同的,因为我们毕竟是一种在家的身份,你就需要自己去承担这个承侍父母、孝养父母,对自己的子女你是有一份责任的,对自己的亲人你也有一份责任。他为你的付出,你不能够说是好像丝毫都可以不顾及,因为我要断情执之故,那个是有偏差的,这是不合理的。包括单位也是如此,这些点点滴滴,只要自己的心态有一种知足的心,就是我前面讲的知足的状态具足的话,你会发现你心里面自然会感恩对方的为你的点滴的付出和他们的那种哪怕是带着情执的这种爱心,即便是这样子的话,从你的角度来讲,你会懂得一种取舍,会把握一个比较中道的取舍,而不要让家人觉得学佛的人怎么会这么自私。从在家人的角度来讲,这个是不太合适的。这是一方面。

那另外一方面我们主要是讲的,尤其是对自己有法恩的善知识的角度,我们的报恩实际上不是光是上师求你的钱或者你的承侍。主要是在自己精进的闻思修行佛法上面来回报上师的恩德,在度化众生的方面、利益众生这一方面来回报上师的恩德,是最能让上师生欢喜的。这样的话,以后自己的一切的妙行,就是你的修行,你想行持的善法,你想做的发心,都能够善始善终,不会到了后面变成一种让你不太欢喜的结果,会起到这个作用。这只能是大概的粗大的方式这样讲一下。

下面把今天闻思的善根以及三世一切凡圣所造的清净善根全部随喜而普皆回向,愿自他一切有情都能够成就究竟的解脱果位。

所南得义檀加热巴涅,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生生世世不离师,恒时享用圣法乐,圆满地道功德已,唯愿速得金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