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重点
1.经题的含义。
2.行愿不分的重要性。
3.《普贤行愿品》的核心十大愿王。
4.理解七支供的重要性。
5.礼佛的功德。
6.身语意顶礼的涵义及分类。
7.要经常以身语意顶礼诸佛,念诵时要随文作观。
本课重点
1.了知《普贤行愿品》的功德,并终生受持。
2.随文入观的念诵。
3.行愿不分随学诸佛菩萨。
4.要经常以身语意顶礼诸佛。
脉络展开
一.课前开示。
1.传讲《普贤行愿品》缘起:
①《普贤行愿品》是上师每天持诵的经典;
②上师只曾用藏语传讲过一遍,此次是第一次用汉语传讲;
③落实上师宣讲“净土五经”的发愿(《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经》、《普贤行愿品》、《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很多道友也发愿听受净土五经;
④从字面上理解其义,并做随文入观的念诵,具有很大功德。
⑤得到一本本老血书的《普贤行愿品》,生起了极大信心。
2.总说《普贤行愿品》
①出处:出自《华严经》。
②《华严经》汉地历史上三个有译本。
3.普贤菩萨宣说《普贤行愿品》缘起:
【发愿】善财童子参礼文殊菩萨,依文殊菩萨教言,发起无上菩提心。
【行持】善财童子请问文殊菩萨如何行持六度万行,文殊菩萨指点其应依止善知识。
【五十三参求法】善财童子于南方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后,得文殊菩萨摸顶加持,获得无量功德并进入普贤菩萨坛城。
【得法】善财童子于坛城中见到了普贤菩萨,普贤菩萨以长行文的方式为他宣说了十大愿王,并诵出《普贤行愿品》。
4.《普贤行愿品》的功德:
①是佛教发愿之王,《华严经》所有内容可圆满归摄其中,又称“小华严经”;
②是普贤菩萨安住于佛境界所说的发愿文,内容非常甚深
③是一部在印藏汉地都教备受重视的经典:
A.藏地。
a.法王如意宝特别重视《普贤行愿品》。
b.学院法师课后都念诵《普贤行愿品》回向。
c.学院所有法会都念诵《普贤行愿品》回向。
d.上师三十多年坚持每日持诵一遍《普贤行愿品》,并曾与大家共修《普贤行愿品》。
e.藏地任何教派的所有寺院都念诵《普贤行愿品》。
B.汉地。
a.本焕老和尚一生最重视《普贤行愿品》。
b.汉地出家人、在家人也都经常念诵《普贤行愿品》。
C.印度:经常念诵此经作为发愿。
D.自古:广为佛教徒受持。
④《普贤行愿品》是往生极乐世界的最胜发愿文,所有诸佛菩萨发愿均可囊括其中。
⑤是普贤菩萨为善财童子宣说的,属于佛加持所成的佛经。
佛经分三种:佛陀亲自说的,佛陀加持说的,开许而结集的(《佛说阿弥陀经释》第1课)
5.如何学习此经典。
①至少从字面理解,念诵时内心通达其意义,并随文入观。
②凡夫人很难在心中真实呈现它的内容,我们只能以随学的方法发愿:普贤菩萨怎样发愿,文殊菩萨怎样发愿,我也如是发愿。
③登地以后才可真正发起普贤行愿,而圆满实现普贤行愿只有到佛地,我们可以以信解心来发愿。
④将《普贤行愿品》作为终生受持的法。
二.宣讲经典。
全经分三: 一、首义; 二、经义;三、末义。
甲一(首义)分二: 一、经题;二、译者。
1.经题:《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①释义。
A.经名:“大方广佛华严经”是经名,这是释迦牟尼佛刚成道时所宣说的一部了义经典。
B.品名:“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是品名,意思是以普贤行愿趋入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
C.殊胜:“不思议解脱境界”,是远离了烦恼障和所知障的究竟解脱境界。
D.“普贤”:有两种意思。
a.是八大菩萨中发愿第一的普贤菩萨
b.“普”是普遍,“贤”是善妙,“普贤”就是初中末都极为善妙。
E.“行愿”:是菩萨的行为和发愿。
②行愿不分的重要性:
A.行愿不分对于行菩萨道的人非常重要。
a.有行无愿,则行为不会长久。只有暂时行为而没有恒常的发愿,很可能做一次度化众生的事情后就彻底结束。
b.有愿无行,则愿就成为空愿。成佛的愿望需要行持六度万行来实现。
B.要将发愿和行为结合起来,二者缺一不可。
C.每天不断发愿,只要发愿不退,我们终将做到诸佛菩萨般的广大利他行为。
2.译者: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
①释义:此经典是罽宾国精通三藏名叫般若的法师奉唐德宗之诏翻译的。
②译者简介:
A.北印度罽宾国人,生于公元734年,从小对佛法有信心,七岁舍俗出家。
B.出家后依止上师,学习小乘经论、大乘佛法、五部密法。
C.因仰慕文殊菩萨,发愿朝礼五台山,公元782年抵达唐都长安。
D.在唐德宗支持下,译出《四十华严》《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等经典,对佛教做出巨大贡献。
E.在中国圆寂。
3.《普贤行愿品》核心是十大愿王:
①十大愿王:含摄一切菩萨的十万大愿。
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②两大核心:弘扬佛法和利益众生。
4.总说经义。
①甲二(经义)分三: 一、前行七支供;二、正行广大发愿;三、后行以宣说功德而结尾。
乙一(前行七支供)分七: 一、顶礼支;二、供养支;三、忏悔支;四、随喜支;五、请转法轮支;六、请佛住世支;七、回向支。
②七支供重要性:
要真正发起普贤行愿,修显宗、密宗任何法,都必须以七支供来积资净障。
5.顶礼支。
丙一(顶礼支)分二: 一、略说;二、广说。
丁二(广说)分三:一、身顶礼;二、意顶礼;三、语顶礼。
丁一、略说: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
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①颂词释义。
所有十方世界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人师子,我都以清净身语意对其恭敬顶礼。
②颂词消文。
A.“十方”:四方、四隅以及上方、下方。
B.“三世”:过去、现在以及未来,法界中无有不被十方三世所摄之时空。㈡
C.“人师子”:佛的称号,因为佛在人当中最为超胜,犹如狮子在百兽当中最为勇猛,因此佛可以称为人中狮子。
③顶礼佛。
A.顶礼之因:
a.佛具有世间众生无法比拟的功德。
世间任何众生的色身与如来的微妙色身都无法相比。
如来的慈悲、智慧等功德也是任何众生无法比拟的。
b.【教证】《往生净土决疑论》:“如来妙色身,世间无与等,无比不思议,是故今顶礼。”
B.以身语意顶礼诸佛:
身顶礼:即磕长头或者磕短头。广义上包括问讯、合掌。
语顶礼:即以恭敬心念诵祈祷文或者赞颂文。广义上包括平时说话时赞叹佛。
意顶礼:即作意、观想如来,如思维佛在因地怎样度化众生,成佛后又具足什么功德。
C.功德。
a.以欢喜心、恭敬心,作身语意顶礼都有极大功德。
b.念诵时随文作观,一定会获得不可思议功德。
观想:东方无量佛刹中有无量如来,南方无量佛刹中有无量如来......过去出世过无量如来,现在有无量如来住世,未来还会有无量如来出世,我以清净身语意对所有这些如来恭敬顶礼。
戊一、身顶礼:
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
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①颂词释义:
以普贤行愿的威神力,在自己心前显现一切佛刹微尘数如来,自己的一个身体化现为一切佛刹微尘数身体,一一身体遍礼一切佛刹微尘数如来。
②颂词消文
“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有两种理解方式:
A.按照龙树菩萨和世亲论师的解释:依靠普贤菩萨行愿的威神力,在我面前显现无量如来。我们主要按照这种观点来理解。
B.按其他论师的观点:“普贤”即“一切善妙”,意思是以一切善妙行愿的威神力,在我面前显现无量如来。
③礼佛功德:
A.【教证】《增一阿含经》:“承事礼佛有五事功德,云何为五?一者端正。二者好声。三者多财饶宝。四者生长者家。五者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
B.【教证】《毗奈耶经》:“对佛陀作一次顶礼,可获得从自己身体下方乃至金刚大地间所有微尘数的转轮王果位。”
C. 在无数如来面前以无数身体顶礼的功德,唯有佛可以测度。
④随文作观。
上师再次强调念诵时要随文作观,心里什么都不想,仅仅有口无心的念,功德是不圆满的。
⑤对佛的身顶礼分类:
A.上根者以证悟而顶礼。
B.中根者以观修而顶礼。(本偈颂属于中根者的顶礼方式)
C.下根者以身体力行而顶礼。
戊二、意顶礼:
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
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
①颂词释义:
一个微尘中有一切佛刹微尘数的佛,每一位佛都安住在菩萨众会中(所有如来都具足圆满的眷属,被声闻、菩萨等围绕),无尽法界中的每个微尘都是如此,我深信每个微尘中都充满一切佛刹微尘数的佛。
②意顶礼的核心:深信。
③对佛的意顶礼分类:
A.听别人说佛很好后,没有理由地产生信心,属于下等意顶礼。
B.通过了知佛的功德,生起不退转的信心,属于中等意顶礼。
C.通过修持佛法,安住于佛的境界中,属于上等意顶礼。 本段颂词宣讲的为上等顶礼。
④如何理解此处“于一尘中尘数佛”的境界。
A.略说:此处是净见量的境界,具足较高境界的人才能领会。
B.以显密教证说明:
《华严经》:“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
密宗:“自己的五蕴就是五佛”,会对此道理深信不疑。
C.佛的高深境界和凡夫的认识相距甚远,应多看大乘的了义经论,尤其要研究密宗的清净见,来遣除疑惑。
⑤如何做到意顶礼。
A.上等意顶礼。
有了净等无二的境界,即领会了普贤菩萨思想时,可以做到此处所说的意顶礼。
B.凡夫的行持。
a.以恭敬心和信心念诵《普贤行愿品》并随文观想。
b.到一定时候,自己的凡夫心就会与诸佛菩萨的智慧融为一体,就会对大乘的了义观点有深刻体会。
c.再次基础上继续修行,证得一地果位时,就会真实现前这些境界。
戊三、语顶礼:
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
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①颂词释义:
每个身体各以舌根发出无量音声海,每一音声发出无尽的美妙言辞,在尽于未来一切劫的漫长时间中赞叹一切诸佛的甚深功德海。
②《普贤行愿品》中大海的比喻。
比喻佛法所说的不可思议数目、广度、深度。
③语顶礼。
A.什么是语顶礼。
如果一个人对上师诸佛菩萨有恭敬心,他就会经常赞叹上师诸佛菩萨,这种赞叹就是语顶礼。
B.正确认识语顶礼。
误解1:只有身体可以顶礼。
正解:语言也能顶礼,赞叹佛的功德就是语顶礼。
误解2:念赞佛偈才是赞佛。
正解:念诵《普贤行愿品》等大乘经典也是赞佛。
C.语顶礼的功德。
【教证】《大智度论》:“赞佛功德时,令人烦恼薄,以此功德故,结尽诸垢灭。”
D.语顶礼的殊胜性:
a.能赞叹的语言角度:六十种美妙梵音所宣说的无量言辞。
b.赞叹的时间角度:从现在到未来的一切劫。
c.赞叹的对境角度:如来因地的六度万行,以及果地的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一切功德。
E.我们如何做到以无量言辞赞叹无量诸佛。
a.通过电脑技术将一个赞佛的音频转换成许多音频,将一个佛像转化出许多佛像,就做到了以无量声音赞叹无量诸佛。
b.依靠现代科技的方便,华严的许多玄妙境界是可以实现的。
F.修持普贤行愿的原理。
a.如夜晚的繁星可以呈现于净水中一般,只要我们以清净心观想,诸佛也能呈现在清净心“这碗水”中。
b.懂得身语意顶礼的道理以后,要经常以身语意顶礼诸佛;
c.念诵偈颂时要随文作观。
编辑:定解G11
审核:定解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