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丨《普贤行愿品释》第04课


本课重点

1.发愿恒常具足宿命通的缘由。

2.发愿恒常出家的缘由。

3.发愿守持清净戒律的缘由。

4.清净戒律的三个条件(两种解释)。

5.发愿以各种众生的语言宣说佛法。

6.清净的六波罗蜜多的意义。

7.什么才是妙行。

8.无垢行之愿中两个比喻的意义。

9.利益有情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本课难点

1.如何衡量抉择在家的过患与出家后不能守持净戒的过失。

2.行持清净的六波罗蜜多。

3.保护菩提心、不忘菩提心。

4.如何利益有情。


脉络展开

一、丁二、不忘菩提心之愿(分三):一、回忆宿世常得出家持净戒愿;二、以各种语言宣说佛法愿;三、勤修菩提灭除罪障愿。

1. 戊一、回忆宿世常得出家持净戒愿:

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

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

①颂词释义。

愿我在为了获证大菩提而修行时,不论转生何趣都具足宿命通,愿我恒常出家并修持净戒,戒律无有垢染、破损、穿漏。

②本颂词的三个发愿。

A.愿恒常具足宿命通: 要发愿生生世世具足宿命通。

a.发愿之因:拥有宿命通,可以回忆前世→生起猛厉的出离心→修行大菩提。

b.以公案和教证说明。

  • 【公案】佛世时某位比丘忆起前世在地狱的经历恐惧到浑身流出脓血。
    公案之理:知晓宿世,会认识到轮回的恐怖,而希求解脱。

  • 【教证】寂天菩萨《入行论》:“我未登地前,愿蒙文殊恩,常忆己宿命,出家恒为僧。”
    登地后:如果获得了一地菩萨果位,肯定能够回忆前世。

B.愿恒常出家: 要发愿生生世世获得出家身份。

a.发愿之因:三世诸佛都以出家相示现成道、出家的功德非常大。

b.教证说明出家功德。

  • 《大宝积经》:“设满恒沙界,珍宝供养佛,不如一日中,出家修寂静。”

  • 《三摩地王经》:“如果有人在数劫中供养诸佛一切上妙资具,另有一人以厌离心向寂静处迈七步,后者的福德胜过前者无量倍。”

c.短期出家的功德。

  • 短期出家也有极大功德。

  • 在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有短期出家的传统,确实积累很多功德。

d. 因出家不易更应发愿获得。

  • 缘起:本师为悉达多太子时要出家,遭到了所有亲人的反对,最后逃离王宫而出家。

  • 其它原因:历史原因、社会影响。

C.愿清净戒律:要发愿守持清净戒律。

a.发愿之因:出家功德虽大,如果戒律不清净,也会有很大过失,所以要发愿守持清净戒律。

b.清净戒律的条件(两种解释方法)。

无垢染:没有小乘的自私自利作意和世间的烦恼。

无破损:没有犯戒的堕罪。

无穿漏:没有三轮的执著。

无垢染:没有轻罪的过患。

无破损:没有重罪的过患。

无穿漏:一切学处都圆满守持(如居士五戒都圆满守持,不是只守持其中一条)。

③总结重点。

A.出家功德非常大。

a. 出家功德与在家过患对比。

【教证】《大宝积经》:“在家多垢,出家无垢。在家多患,出家无患。在家无足,出家知足。”

b.如果具足了因缘,最好选择出家。

B.出家后一定要守持戒律。

a.出家后如果不守持净戒,染上了破戒的垢染,过失是相当大的。

b.教诫:很多出家人在持戒过程中遇到很多障碍、染缘、不良对境,改变了初心,成为不伦不类的人。

c.应取:要发愿守持清净戒律,同时要祈祷诸佛菩萨赐予加持,开始就要把持好自心。

④本偈颂的功德。

A.法王教诫:在圣地或见到佛像时,若无时间念诵《普贤行愿品》,可念诵此偈诵发愿。

B.上师教诫。

a.在家人:

  • 以在家身份修持善法。

  • 念这个偈颂为来世发愿。

b.出家人:

  • 对此(出家)因缘生起欢喜心和珍惜心。

  • 出家的路并不简单,剃掉头发未必就能断除烦恼。

  • 每个人的业缘不尽相同,所以出家后的情况也有所不同。

  • 对出家要有全面认识。

C.破斥担心出家人过多的观点:并非所有人都有出家因缘,故大可不必忧虑出家人是否太多。

a.【举例】社会上各行各业不乏其数,每个人的缘分各不相同,谁也不必担忧:如果人人都去经商,没人务农,谁来种庄稼养活大家?

b.【举例】电视、网络等诱惑人的事物越来越多,真正能安住在寂静处守持净戒、修持正法的人越来越少。

2.戊二、以各种语言宣说佛法愿:

天龙夜叉鸠槃荼,乃至人与非人等,

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

①颂词释义。

对于天、龙、夜叉、鸠槃荼、人、非人等所有的众生,我都以他们的语言宣说能获得解脱的殊胜妙法。

名词解释。

A.夜叉:意为轻捷,是一种会飞行的鬼类。

B.鸠槃茶:意为瓮形鬼、冬瓜鬼、厌魅鬼,是隶属于南方增长天王的鬼类。

C.非人:此处的非人是除人类以外的一切众生,如旁生、饿鬼、地狱众生以及阿修罗。

②发愿以各种众生的语言宣说佛法。

A.安立之因:要饶益众生就要宣说佛法,要以佛法饶益众生就要通达各种语言。

【教证】《大宝积经》:“世尊能演一音声,有情各各随类解。”

B.本偈颂的功德。

a.加持力:本偈之加持非常大。

b.缘起力:高僧大德在宣说佛法前,先念诵顶礼偈,再念一遍这个偈颂,以此缘起可使很多肉眼看不到的众生都来到现场,并能以其各自语言了解所说之法。

C.语言能力与弘法的关系。

a.弘法不能仅限一种语言,哪怕通达几种人类语言,弘法也会方便很多。

b.教证说明。

  • 法王教言:“如果是真正的大菩萨,他们在人类面前会用人的语言说法,在旁生面前会用旁生的语言说法,甚至会变成旁生的形象给人说法。”

  • 智钦丹贝尼玛大德的道歌里说:“很多乌鸦发出的声音都是能受持智慧分或者方便分的殊胜密咒。”

【举例】喇荣有很多乌鸦在大经堂顶上念’嗡阿吽’,这些乌鸦其实是菩萨,在给我们宣说妙法。

嗡啊吽:是三世诸佛的身语意总持咒。

c.宣说妙法是殊胜的法布施。

  • 【教证】《佛所行赞》中说:“佛说一切施,法施为最胜。”
    布施:财布施、无畏布施、法布施。

  • 讲考也是一种法布施,讲者、听者都应该生欢喜心。

D.弘扬佛法除了语言能力,还需要坚强的毅力和广大的愿力。

3.戊三、勤修菩提灭除罪障愿:

勤修清净波罗蜜,恒不忘失菩提心,

灭除障垢无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

①本颂的四个发愿及消文释义。

A.勤修清净波罗蜜:愿我精勤修持清净的六波罗蜜多。

六波罗蜜多。

a.六波罗蜜多若不清净,所获功德不大。

b.以三轮体空摄持的六波罗蜜多才是清净的六波罗蜜多。

c.在行持六度时要具足空性的见解。

B.恒不忘失菩提心:愿我恒常不忘菩提心。

a.菩提心的重要性。

【教证】《华严经》:“善男子,如人护身先护命根,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护持佛法亦当先护菩提之心。”

b.菩提心的违品是自私自利。

  • 【教证】《华严经》:“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为魔业。”

  • 如果做善法时夹杂有自私自利心,没有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发心,所做的善法都会成为魔业。

C.灭除障垢无有余:愿我无余灭除一切障碍和垢染。

在修行佛道的过程中,千万不要染上贪嗔痴等烦恼,要灭尽相续中的八万四千障垢。

D.一切妙行皆成就:愿我成就一切菩萨妙行。

a. 妙行的判定方法:归根结底要看能不能拔除众生的痛苦、赐予众生安乐。

b.只要行为是利益众生的就是妙行。

②总结重点:不忘菩提心。

A.保护菩提心如护目。

a.目标:还没有生起菩提心,就让它早日生起;已经生起菩提心,就让它日益增上。

b.【教证】“菩提心妙宝,未生者当生;已生勿退失,展转益增长。”

B.小乘、大乘行者都应奉行“沙门四法”。

沙门四法:他骂不还骂、他怒不还怒、他打不还打、寻过不还过。

C.大乘佛法不光是形象上的,还要融入内心。

D.一切要为众生着想。

二、丁三、无垢行之愿:

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

犹如莲华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1.颂词释义。

愿我从一切烦恼、有漏业以及魔境等世间道中解脱,犹如莲花虽在水中却不沾水,又像日月不滞于空自在运行。

①有漏业(有三种)。

A.福业:欲界众生所造之善业能带来幸福。

B.非福业:欲界众生所造之恶业将导致不幸。

C.不动业:色界、无色界众生所造之善业,依其禅定之种类,所招感之果报决定不动,故称不动业。

2.发愿从世间道中解脱。

①发愿的缘由。

A.被贪嗔痴等烦恼束缚的人,是不会自在的,肯定极其痛苦的。

B.被有漏业或者魔境束缚的人,不会有真正的快乐。

②以所发之愿获得解脱:

A.现在经常发愿:从世间道中解脱。

B.将来发愿成熟:就会通达人无我和法无我,那时就能远离一切世间的束缚。

③以比喻描述世间道中解脱的菩萨。

A.莲花喻。

a.总释:菩萨虽然住在轮回中,但他们不会受到任何染污,就像莲花虽在水中但不沾水一样。

b.【教证】弥勒菩萨:“观法如知幻,观生如入苑,若成若不成,惑苦皆无怖。”

c.菩萨以显现相度众。

  • 菩萨会示现各种身份度化众生,虽然外相显得很不清净,但实际上他们的内心一尘不染。

  • 禅宗和大圆满的祖师从表面上看,和世间人一样,也要吃饭、穿衣、走路,有时候还会生病,但他们的内心早已超离了世间的束缚。

B.日月喻。

a. 菩萨的弘法利生事业无有任何阻碍,就像太阳和月亮不停滞于空中。

b.菩萨利益众生时没有分别执著,就像太阳没有刻意想给予世间温暖和光明,可它的光芒却普照大地,自然而然成熟一切万物。

3.大菩萨的自在。

①凡夫痛苦。

A.痛苦的表现多种多样。

B.本质:万法唯心所造,一切苦乐悉皆如梦如幻,烦恼和痛苦实际上是不成立的。

②没有修证也会感觉痛苦。

A.没有修证的人:虽然嘴上会说道理,遇到身体或心情不好时,照样痛苦。

B.有修行境界的人:一切成败、美丑、好坏都如同浮云,苦乐只是示现。

③菩萨是快乐自在的。

A.法王如意宝的示现 。

a.讲课前:无需备课,经常拿着念珠躺在床上休息。

b.讲课时:教言的智慧甘露就源源不断自然流出。

法王如意宝在印度讲解《定解宝灯论》,令僧众心服口服。

B.凡夫应随学发愿。

a.凡夫做事情困难重重,经常处于失败、苦恼。

b.对治。

  • 振作起来。

  • 经常按照普贤行愿来发愿,总有一天会成为自在的大菩萨。

4.此偈对法王如意宝弘法利生事业有特殊的因缘。

①缘起:1987法王如意宝在五台山塔院寺讲课,左脚踏上法座的梯子时,僧众刚好念到“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登上法座时,僧众念到“犹如莲华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②依照缘起,意味着法王如意宝弘法利生事业就像日月不滞空那样任运无碍。

③拓展:每个人在闻思修行或者弘法利生方面都有缘起,大家可以观察这些因缘。

三.丁四、利益有情愿:

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

如是经于刹尘劫,十方利益恒无尽。

1.颂词释义。

愿我拔除一切恶趣众生的痛苦,平等给予一切众生安乐,如是经于佛刹微尘数劫在十方世界以三乘佛法利益一切众生。

2.教诫随学而发愿利益众生。

①【教证】《四无量心仪轨》:“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愿诸众生永离痛苦及痛苦因,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愉悦,愿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②【教证】地藏王菩萨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③随学发愿:愿我将一切众生安置于无上圆满正等觉的果位,遣除他们的一切痛苦,给予他们究竟的安乐。本偈颂的发愿:愿我将一切众生安置于无上圆满正等觉的果位,遣除他们的一切痛苦,给予他们究竟的安乐。

3.利益众生需要悲心。

①要让众生离苦得乐,自己首先要具足大悲心。

A.【教证】地藏王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B.【教证】《大宝积经》:“为利一众生,住无边劫海,令其得调伏,大悲心如是。”

②具有大悲心,可以在轮回中住无量劫长期利益众生。

A.退失发心,是因为没有大悲心的缘故。

B.如果有强烈的大悲心,在利益众生过程中会特别坚强,遇到任何痛苦都不会在乎。

③对比凡圣的大悲心。

A.佛陀:本师为了让一个众生种下善根,在多少劫中努力都不生厌倦心。

B.菩萨:菩萨如果为了自己的利益,即便身处解脱凉室也如同身处火坑,如果为了众生的利益,即便在无间地狱也觉得非常欢喜。

C.凡夫:有些人明知自己做的事情对很多众生有利益,却把这种机会当做压力和束缚,不珍惜这种百千万劫难得的机会。

④教诫随学。

A.随学诸佛。

a.阿弥陀佛和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曾经发愿要在百千万劫中利益十方一切众生。

b.当他们获得佛果后,确实有无量众生依靠他们灭尽了烦恼、获得了解脱。

B.凡夫随学之理。

a.只要经常像阿弥陀佛和释迦牟尼佛一样发愿,将来也一定能利益无量众生。

b.舍弃自私的发愿。

编辑:定解B03

审核:定解E01

定解D52

名词解释

原文:所谓清净戒律,要具足三个条件:一、无垢染,没有小乘的自私自利作意和世间的烦恼;二、无破损,没有犯戒的堕罪;三、无穿漏,没有三轮的执著。这三个条件也有其他解释:一、无垢染,没有轻罪的过患;二、无破损,没有重罪的过患;三、无穿漏,一切学处都圆满守持,比如对居士来说,五戒都圆满守持,不是只守持其中一条。

学处

佛教戒律。 《藏汉佛学词典》

——《藏传佛教辞典》V1.1 【中华佛典宝库 编】


原文:昨天有一个精通五种语言的居士说他将来想弘扬佛法。以前我还遇到过一些教授,他们也精通多种语言。我非常羡慕他们,如果掌握了多种语言,不敢说天人、阿修罗的语言,至少通达几种人类的语言,弘扬佛法确实方便多了。当然,要弘扬佛法,除了具备语言的能力,还需要坚强的毅力和广大的愿力。

阿修罗

六道之一,华译为非天,因其有天之福而无天之德,似天而非天。又译作无端,因其容貌很丑陋。又译作无酒,言其国酿酒不成。性好斗,常与帝释战,国中男丑女美,宫殿在须弥山北,大海之下。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原文:《佛所行赞》中说:“佛说一切施,法施为最胜。”布施包括财布施、无畏布施、法布施,在这些布施中以法布施最为殊胜。

无畏布施

所谓无畏施,就是解除众生的怖畏与恐惧。

——《加行教材》第一百零六节课

原文:“勤修清净波罗蜜”,愿我精勤修持清净的六波罗蜜多。如果六波罗蜜多不清净,所获的功德是不大的。什么是清净的六波罗蜜多?《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和《入中论》里面都说,以三轮体空摄持的六波罗蜜多才是清净的六波罗蜜多。所以,大家在行持六度时要具足空性的见解。

六度

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度。以到彼岸为义。

——《祖庭事苑》

原文:为什么要从烦恼、有漏业及魔境中解脱呢?如果一个人被贪嗔痴等烦恼束缚,那么这个人是不会自在的,肯定是极其痛苦的。此外,如果一个人被有漏业或者魔境束缚,这个人也不会有真正的快乐。所以我们应当发愿从这些世间道中解脱,如果现在经常这样发愿,将来发愿成熟时就会通达人无我和法无我,那时自己就能远离一切世间的束缚。

人无我

或人我空。二无我之一,人体由五蕴和合,假名安立为我,其中无真正之我体,谓之人无我。 《藏传佛教宁玛派》刘立千著

法无我

或法我空。二无我之一,诸法因缘相合、假名为法,其中并无真实法之自体,谓之法无我。 《藏传佛教宁玛派》刘立千著

——《藏传佛教辞典》V1.1 【中华佛典宝库 编】

原文:愿我拔除一切恶趣众生的痛苦,平等给予一切众生安乐,如是经于佛刹微尘数劫在十方世界以三乘佛法利益一切众生。

三乘

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

声闻乘又名小乘,其行人速则三生,迟则六十劫间,修空法,终于闻如来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惑,可证阿罗汉果;

缘觉乘又名中乘,其行人速则四生,迟则百劫间,破无明,终于悟十二因缘之理,可证辟支佛果;

菩萨乘又名大乘,其行人于无数劫间,修六度行,更于百劫间,植三十二相福因,可证无上佛果。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定解G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