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下列何者不属于“真正的随顺众生”? (单选题)
A为了让众生得到暂时和究竟的利益而采取行动。
B看见别人造恶业,自己也跟着造恶业。
C佛为了度化飞禽而示现飞禽的形象。
D严格来讲,一地以上的菩萨因了知众生心念而进行的度化行为。
答案: B
解析: 原文明确指出:“所谓随顺众生,是为了让众生得到暂时和究竟的利益……如果对众生没有利益,那就不是真正的随顺众生。现在有些人看见别人造恶业,自己也跟着造恶业,这叫做同流合污,根本不叫随顺众生。”因此,B选项描述的是同流合污,不属于真正的随顺众生。选项A、C、D均符合原文对随顺众生的描述。
2. 关于“随顺众生”和修行发心,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多选题)
A只有一地以上的菩萨才能随顺众生,因为他们具有神通,能了知众生的心念和如何做对众生有利益。
B大乘行者发愿随顺众生应有长远心,尽未来一切劫,而非短暂行持后就满足或想退休。
C如果修行者越接触众生越心烦,甚至不愿意与人交往,这说明其心态可能存在问题,不利于度化众生。
D《普贤行愿品》的偈颂“我常随顺诸众生...”表明,独自修行、不接触众生是圆满无上大菩提的较佳途径。
答案: A, B, C
解析:
A正确。原文:“严格来讲,只有一地以上的菩萨才能随顺众生。为什么呢?因为圣者菩萨具有神通,他们知道众生的心念,知道怎样做才对众生有利益。”
B正确。原文:“作为大乘行者,我们应该发愿尽未来一切劫随顺众生。不仅随顺众生,我们做任何善事都要有长远心,不要做一年两年、一月两月就满足了……发了菩提心的人不应该这样说(退休)。”
C正确。原文:“现在个别发心人员不愿意和人交往,一看到众生就心烦。这种心态其实是有问题的。如果是真正的菩萨,应该是越接触众生越欢喜……如果不愿意跟众生交往,说明你的心态有问题,要度化众生就很难了。”
D错误。原文强调“我常随顺诸众生”,并指出“有些人喜欢独自修行……不愿意接触任何众生,结果出现了自闭症或者忧郁症……如果一个人稍微有一些修行境界,那他肯定不会越看众生越心烦……适当接触众生也很重要。”且《普贤行愿品》的偈颂本身强调“随顺诸众生”。
3. 根据文中对《普贤行愿品》偈颂“我常随顺诸众生,尽于未来一切劫,恒修普贤广大行,圆满无上大菩提”的解释,以下哪项最能概括其宣示的成佛之道的核心要素?(单选题)
A仅靠短期内随顺众生和修持善法。
B在未来一切时日中,恒常随顺众生并精进修行六波罗蜜多等善法。
C优先考虑个人在深山中的闭关修行,以求快速证悟空性。
D随顺众生主要是为了积累福报,神通和空性境界是次要的。
答案: B
解析: 原文在解释此偈颂时总结道:“如果自己恒常随顺一切众生(我常随顺诸众生),不是短暂的一两天、一两个月、一两年,而是在未来的一切时日(尽于未来一切劫),恒常精进修行六波罗蜜多,凡是调伏自相续或者弘法利生的善法都精进行持(恒修普贤广大行),这样最终一定会获得无上大菩提果位(圆满无上大菩提)。” 选项B最完整地概括了这一核心内容,强调了“恒常”、“尽未来一切劫”以及“精进修行普贤广大行(包括六波罗蜜多等)”。
A与“尽于未来一切劫”相悖。
C与“我常随顺诸众生”以及文中对避免过度自我封闭的劝诫不符。
D的表述不全面,且文中也提到了菩萨的神通和空性境界对于随顺众生的重要性。
4. 关于“同行者”(或善友)的描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多选题)
A指发心、见解、修行、行为、得果相同的志同道合者。
B特指所有发了菩提心、修持六度万行的大乘行者。
C他们在一起念经、闻思修佛法、行持善法时,身口意业是相同的。
D在大城市中很容易找到,因为那里人口众多。
答案: A, B, C
解析:
A正确。原文明确指出:“所谓同行者,就是发心、见解、修行、行为、得果相同的志同道合者”。
B正确。原文接着解释:“就此处而言,就是所有发了菩提心、修持六度万行的大乘行者。”
C正确。原文提到:“菩提学会的佛友们经常在一起念经、听闻佛法、思维佛法、修加行、行持善法,这些人的身口意业就是相同的。”这与偈颂中“身口意业皆同等”相呼应。
D错误。原文对比了大城市的人和同行者:“大城市虽然有很多人,但他们的见解不一定相同,而且大多数是造恶业的人,所以根本比不上大乘同行者。”并强调“值遇大乘同行者是非常难得的因缘。”
5. 关于《普贤行愿品》的修持,以下哪项说法是不正确的?(单选题)
A法王如意宝认为它圆满具足往生极乐世界的四种因,是修积净土资粮的最胜方便。
B建议在朝拜神山、寺院或拜见大德时念诵并发愿,并忆念偈文意义。
C修行者应坚持念诵,不宜频繁更换念诵功课,因为心不稳重是菩提道上的大障碍。
D即使念诵时心很散乱,只要口中持续念诵,其功德与专心念诵是完全相同的。
答案: D
解析:
A正确。原文:“法王曾说:‘《普贤行愿品》圆满具足了往生极乐世界的四种因,如果每次上课前后念一遍《普贤行愿品》 ,这就是修积往生净土资粮的最胜方便。’”
B正确。原文:“作为法王的传承弟子,今后我们朝拜神山或者去寺院礼佛、拜见大德时,最好念一遍《普贤行愿品》,念的时候要自始至终忆念偈文的意义。”
C正确。原文:“希望大家在有生之年坚持念诵《普贤行愿品》,自己的念诵功课不要换来换去……这就是心不稳重的表现,这是菩提道上最大的障碍。”
D错误。原文提到:“凡夫人的心很散乱,刚开始一边念一边思维,可是不知何时心就跑了,最后口虽然在念偈文,心早就离开了偈文,这就是凡夫人经常犯的毛病。”这暗示了心散乱念诵与专心忆念意义的念诵在质量和效果上是有差异的,并非完全相同。虽然没有直接说功德完全不同,但强调了忆念意义和心不跑的重要性,暗示了散乱念诵的不足。
6. 关于“恶友”以及相关的发愿,下列哪项理解是正确的?(单选题)
A“恶友”主要指那些公开诽谤三宝的人,对于修行道上的其他负面影响较小。
B只有修行根基尚浅的初学者才可能被“恶友”所转,一旦达到较高境界则无需担忧。
C“亲近善友愿”不仅是发愿值遇善友,也包含了发愿生生世世不遇恶友,即使遇到也不染其过患。
D遇到“恶友”是修行中的正常现象,主要靠自身定力克服,无需特别发愿避免。
答案: C
解析:
A错误。原文对“恶友”的定义更广:“所谓恶友,就是贪嗔痴严重,对善法没有兴趣,对三宝不恭敬的人。”并指出其为“菩提道中最可怕的违缘”。
B错误。原文:“乃至获得一地菩萨果位之前,修行人都可能被恶友所转。”
C正确。原文明确指出:“因此,我们不仅要发愿值遇善友,还要发愿生生世世不要遇到造恶业、破坏佛教、没有出离心、没有菩提心的人,即使遇到这种人也不要染上过患。”
D错误。原文强调了恶友的危害性,并明确提出要发愿避免遇到他们及其过患,说明了发愿的重要性。
7. “所有益我善知识”中“益我”主要指的是什么?(单选题)
A暂时获得食物、衣物或钱财地位
B在世间的物质和地位上得到圆满
C在解脱方面获得真实的利益
D得到善知识的偏袒和喜爱
答案:C
解析:
原文明确指出:“所谓‘益我’,是在解脱方面有利益,并不是暂时给一些吃的、穿的、钱财、地位。这些世间的圆满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表面上看对自己有一定利益,实际上不一定真正有利益。” 因此,这里的“益我”强调的是对修行解脱有益。
8. 令善知识生起欢喜心的最殊胜方式是什么?(单选题)
A供养大量钱财
B尽心承事善知识
C如说修行,利益众生,不离菩提心
D为善知识介绍有钱的施主
答案:C
解析:
原文中提到:“在三种令上师生起欢喜的方式中,财供养是最下劣的,承事供养好一点,法供养是最殊胜的。” 并且引用长行文说明法供养包括:“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 选项C正是法供养的核心内容。
9. 以下哪些说法是正确的?(多选题)
A真正的善知识应具备指示解脱道,特别是开显普贤行愿的能力。
B若弟子对善知识先生起欢喜心,善知识也可能因此对弟子生起欢喜心。
C善知识对弟子的最大利益是传授正法,而非仅在物质或世俗事务上提供帮助。
D遇到不如法的现象时,普通佛教徒应保持沉默,避免惹事,这应由法师来处理。
答案:A, B, C
解析:
A正确。 原文:“所谓‘善知识’,是可以指示解脱道的人,尤其 是可以开显普贤行愿的人。大乘佛教的精髓就是普贤行愿...”
B正确。 原文:“如果自己首先对善知识有欢喜心,反过来善知识就会对自己有欢喜心,如果自己对善知识不欢喜,善知识也不可能对自己欢喜,在这方面存在互相作用的关系。”
C正确。 原文:“作为上师,对弟子的最大利益就是传授正法,因为弟子们最缺的就是正法!如果一个上师不给弟子传授正法,而是企图在其他方面帮助弟子,这是很困难的。”
D错误。 原文反对这种看法:“现在有些人虽然看到某些不如法的行为,但他们却认为:这应该由法师来说...这样下去,佛教的未来是不乐观的。”并强调“作为佛教徒,每个人都有护持佛法的责任,看到不如法的现象应该指出。”
10. 文中引用《华严经》的教证“清净心供养,一切诸导师,心常无厌足,究竟成佛道”,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说明下列哪一项的重要性?(单选题)
A. 供养时供品的清净与丰盛。
B. 供养的对象必须是诸佛导师。
C. 在行持任何善法时,保持永不满足、持续精进的意乐。
D. 成佛的唯一途径是进行广大供养。
答案: C
解析:
原文在解释“供养意乐殊胜”之后,强调“在做任何善法时,关键是不要有满足心”,并紧接着引用《华严经》的教证。教证中的“心常无厌足”直接呼应了“不要有满足心”以及偈颂中的“尽未来劫无疲厌”。上师明确表示“我非常喜欢这个教证。不管做任何善事,大家千万不要有满足感”,这表明引用教证的核心在于强调在一切善行中都应保持不满足并持续精进的心态,而非仅仅局限于供养这一行为或供养的对象与物品。选项A、B、D虽然与供养或修行相关,但并非文中引用此教证所要强调的核心。
11. 上师认为在末法时代,修行者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来体现偈颂中“于彼皆兴广大供,尽未来劫无疲厌”的精神?(多选题)
A. 即使在无法亲见真佛的时代,也应珍惜佛像、唐卡等三宝所依,并常作供养。
B. 当现实条件不允许时(如家人反对),可以利用网络虚拟佛堂进行供养,其功德是真实不虚的。
C. 念诵《普贤行愿品》一遍后,虽然功德很大,但内心仍不满足,希望继续精进。
D. 对于行善过程中的疲厌感,应将其视为修行资粮不足的正常现象,随顺凡夫习气,不必过于强求“无疲厌”。
答案: A, B, C
解析:
A选项正确: 原文提到“现在还能见到佛像。希望大家珍惜这种机会,要经常在佛像前作供养”,并表达了见到佛像即是福报的观点,这体现了珍惜三宝所依并作供养的精神。
B选项正确: 原文针对家人反对等情况,推荐了智悲佛网的虚拟佛堂,并明确指出“万法唯心造,在网上佛堂和在现实中的佛堂作供养有同等功德”,这是在现实条件限制下实践供养愿心的方式。
C选项正确: 符合原文“内心不要满足,要想到:即使念十万遍、百万遍都不足够,我还要不断地精进念诵。”
D选项错误: 原文明确批评了“发心时间太长了,所以现在有点疲倦了”的现象,称之为“凡夫人的毛病”,并强调“愿我生生世世供养诸佛,始终不要有厌倦之心”,与选项D的观点相反。作者鼓励的是克服疲厌,而非随顺。
12.下列哪一项最能体现“究竟清净普贤道”的含义?(单选题)
A广泛宣说佛法,令众生开悟
B尽未来一切劫长时间修习善法
C修行时远离自私自利心和三轮执著
D以善根在一切生中获得正法智慧
答案:C
解析:
原文中对偈颂的解释提到:“愿我令所修之普贤道极其清净(即远 离自私自利心和三轮执著)”。
A对应“光显一切菩提行”,
B对应“尽未来劫常修习”,
D则与胜鬘夫人的第一个大愿相关,而非直接解释“究竟清净普贤道”。
C是最准确的答案。
13. 关于闻思与修行的关係,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多选题)
A应当先专心闻思数年,待学有所成后再开始修行。
B每天都可以发愿、闻思、修行,三者应当结合进行。
C在闻法的过程中就已经具足了六度,这本身就是实地修行。
D为了深入智慧,可以暂时减少念诵等行持,专注于空性探讨。
E 修行不需要等到很久以后,听闻思维佛法就是在转变自相续。
答案:B, C, E
解析:
“闻思和修行应当结合起来,同时进行。”以及“《札嘎山法》中说:“闻思修行三者必须结合起来而身体力行,就像骏马吃草嚼草咽草同时进行一样。””这支持了选项 B。
“华智仁波切说,在闻法的过程中就具足了六度。所以,修行不需要等到很久以后,现在每天听闻思维佛法,这就是在转变自相续,这就是在实地修行。”这支持了选项 C和 E。
原文反对“我现在专心闻思,五年以后再开始修行”的说法,因此选项 A错误。
原文也反对“天天口中高谈空性,实际行持中连一遍《普贤行愿品》都不念”以及“如果整天只是搞一些念诵,智慧方面一点不深入,这也是不行的”,强调两者结合,而非为了其一而偏废另一,因此选项 D的表述不够全面且可能导致误解,与原文强调结合的意思不符。
(来源: 由发心道友提供, 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