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以下哪项是“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各自对应的主要目标或成果?(单选)
A. 福德资粮主要为了获得世间福报,智慧资粮主要为了获得禅定境界。
B. 福德资粮是如来色身的因,智慧资粮是如来法身的因。
C. 福德资粮用于布施利益众生,智慧资粮用于个人持戒修行。
D. 福德资粮能让人不堕恶趣,智慧资粮能让人快速开悟。
答案:B
解析:
文中明确指出:“福德资粮是如来色身的因,智慧资粮是如来法身的因,为了获得具足二身的佛果,就要积累二种资粮。”
A不全面,福德资粮虽可感得世间福报,但此处强调的是其作为佛色身之因;智慧资粮的目标是了达万法真相,禅定是修慧的方法之一,但非法身本身。
C将资粮的用途限定过窄,福德资粮不仅是布施,智慧资粮也不仅是持戒。
D,福德资粮确实有助于不堕恶趣,智慧资粮有助于开悟,但B更直接和核心地阐述了这两种资粮在成就佛果(具足二身)方面所对应的具体成果,这是文段强调的重点。
2. 以下关于修行和功德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多选)
A. 修行者对于所修的功德应尽快感到满足,以便转向更高深的法门。
B. 大乘行者在修行和利益众生时,善巧方便都非常重要,缺乏善巧方便可能导致弘法利生不顺利。
C. “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修福不修慧,象身挂璎珞”说明了福慧双修的重要性,偏废其一都是不圆满的。
D. 只要悲心强烈、智慧敏锐,即使不具足善巧方便,也能顺利度化众生。
答案:B, C
解析:
A. 错误。 文中说:“对于功德,我们不要有满足感,如果要有满足感,就应该对有漏的财物满足。说得形象一点,我们在善法方面‘胃口’要好”。
B. 正确。 文中强调:“对于大乘行者来说,方便确实特别重要。首先,自己修行需要善巧方便...其次,利益众生更需要善巧方便...菩萨的修行不能缺少善巧方便...即使你智慧敏锐,悲心强烈,自信心也不错,可是度化众生时不一定顺利、成功。”
C. 正确。 文中引用“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修福不修慧,象身挂璎珞”来说明:“如果我们只修福德而不修智慧,或者只修智慧而不修福德,都是不圆满的...所以大家应该福慧双修。”
D. 错误。 文中明确指出:“有些人还是要具足善巧方便,否则,即使你智慧敏锐,悲心强烈,自信心也不错,可是度化众生时不一定顺利、成功。”这说明仅有悲心和智慧,若无善巧方便,度众仍可能不顺利。
3. 凡夫人难以理解“一尘中有尘数刹”这一境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单选)
A. 因为微尘和刹土都过于微小,超出了凡夫的观察能力。
B. 因为凡夫人缺乏足够的想象力去构想这种复杂的空间结构。
C. 因为凡夫人执着于万法真实存在,认为大小是固定不变的。
D. 因为这种境界只在《大幻化网》等密宗经典中有解释,凡夫难以接触。
答案:C
解析:
原文指出:“但如果我们证悟了空性,就会知道:既然微尘是无实有的,世界也是无实有的,一个微尘中当然可以容纳无量世界……相反,如果万法真实存在,那么大就是大,小就是小,大不可能现于小中,小中不可能现大,就不可能有‘一尘中有尘数刹’的情况了。”这说明凡夫人难以理解是因为他们认为万法是“真实存在”的,即执着于事物的实有性,从而无法理解大小相容、一多相即的境界。
A提到了观察能力,但根本原因是认知上的障碍,而非单纯的感官局限。
B提到了想象力,但文段更强调的是对事物本性的错误认知。
D不正确,文段提到“其实这些道理在《华严经》、《大宝积经》等显宗经典中都有宣说”,并非只有密宗经典解释。
4. 根据米拉日巴尊者与惹琼巴的故事以及阿育王与小沙弥的故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哪些结论?(多选)
A. 修行者应避免对世俗物品产生贪念,即使是看似无用的东西也可能增长贪念。
B. 大成就者能够示现“小中现大,大中现小”等不可思议的境界,以调伏弟子的傲慢或启发信心。
C. 惹琼巴因为从印度学法归来,所以自然生起了傲慢心,这是学有所成者的通病。
D. 阿育王因见到小沙弥的神通而对其生起恭敬心,说明了神通对于弘扬佛法的重要性。
E. 这两个故事都旨在说明,对于圣者所示现的境界,凡夫不应以固有的逻辑和经验去揣度。
答案:B, E
解析:
A. 错误。 米拉日巴尊者捡起牛角时说:“捡起这样的东西,还不至于增长贪念,不久也许会用得着它。” 故事的重点并非讨论对牛角的贪念,而是后续的神通示现。
B. 正确。 米拉日巴尊者进入牛角(牛角未变大,尊者未变小)正是“小中现大”的体现,其目的是“他才明白上师的功德不可思议,相续中的傲慢才被摧毁。” 阿育王故事中小沙弥入瓶也是类似境界,令阿育王“大吃一惊,从此以后他对任何出家人都很恭敬”。
C. 错误。 文中说惹琼巴“一边想一边生起傲慢心”,但这并非“学有所成者的通病”的普遍论断,而是具体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心态,且上师通过方便法门帮助其调伏。
D. 错误。 虽然阿育王因神通而生敬,但这只是故事的一个侧面。文段引用此故事是为了佐证“大成就者们示现的这种境界,一般人是很难理解的”,强调的是境界的不可思议性,而非神通在弘法中的重要性。
E. 正确。“对于大成就者们示现的这种境界,一般人是很难理解的。” 这正是因为凡夫习惯于用固有的经验和逻辑(如大小固定)去理解世界,而圣者的境界超越了这种局限。米拉日巴的故事中,惹琼巴最初无法理解,后来才明白“上师的功德不可思议”。
5. 根据偈颂“普尽十方诸刹海,一一毛端三世海,佛海及与国土海,我遍修行经劫海。”及其解释,以下哪些描述是正确的?(多选)
A. 偈颂描述了在每一个微小的毛端中都包含了三世的佛海与国土海的宏大境界。
B. 修行者应发愿在未来无量劫中,对这所有十方刹海中的一切佛海进行修行。
C. 理解“万法如梦幻泡影”的空性义理,有助于理解偈颂中一尘显现多刹的境界。
D. 对于凡夫而言,这些境界是完全无法企及的,因此发愿修行也无太大意义。
答案:A, B, C
解析:
A 正确: 文中明确解释“每一个毛端包含三世一切佛海和国土海”,这正是偈颂中“一一毛端三世海,佛海及与国土海”的含义。
B 正确: 偈颂末句“我遍修行经劫海”以及文中解释“对于这些不可思议的境界,愿我于未来一切劫海恒时修行”和“对于横遍十方、竖穷三际的一切刹海中的一切佛海,我们都要发愿以修行趣入,这种修行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应该是尽未来一切劫”,都说明了修行者应发长远心,历经无量劫修行。
C 正确: 文中引用印度某大德的《普贤行愿品释》指出:“如果能懂得《金刚经》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的意义,就可以理解普贤大愿,因为万法都如梦幻泡影,所以一尘中可以显现如海的佛、佛刹。”并以“如梦”的比喻进一步说明“正因为万法是空性的,所以才可以显现这些现象。”
D 错误: 文中虽然提到凡夫难以思维这些境界,但强调“我们要尽量以信心来接受这些道理”,并且大力阐述“发愿的力量不可思议”,“只要肯发愿,做什么事情都不困难”,鼓励大众“应该缘这些境界发愿:愿我获得一地菩萨果位,愿我现前此处所说的一切功德。”因此,发愿修行对于凡夫而言意义重大。
6. 对于偈颂中所描述的“一一毛端三世海”等凡夫难以思议的境界,根据文中所述,凡夫应如何正确地理解或趋入?(单选)
A. 凡夫应主要依靠自己的分别念进行深入思维和逻辑推演。
B. 认识到这些境界仅为一地菩萨所专有,凡夫无法也不必发愿企及。
C. 通过理解万法“如梦幻泡影”的空性本质,并以信心接受和发愿修行。
D. 认为这些描述只是象征性的文学夸张,并非修行所要证悟的真实境界。
答案:C
解析:
A 错误: 文中明确指出“凡夫人的分别念是很难思维的”,暗示单靠分别念无法理解。
B 错误: 文中虽然说一地菩萨能现见这些境界,但也鼓励凡夫“我们应该缘这些境界发愿:愿我获得一地菩萨果位,愿我现前此处所说的一切功德。”说明凡夫也应发愿企及。
C 正确: 文中首先强调“我们要尽量以信心来接受这些道理”。接着,通过引用印度大德的观点和“如梦”的比喻,说明理解万法“如梦幻泡影”的空性义理(即万法无自性、是空性的)是理解“一尘中可以显现如海的佛、佛刹”的关键。最后,文章大力提倡发愿的力量,鼓励“缘这些境界发愿”。因此,结合信心、空性理解和发愿是正确的趋入方式。
D 错误: 文中将这些境界描述为一地菩萨能够现见的功德,是修行者发愿的目标,并非仅仅是文学夸张。作者通过引用佛经和论师的观点,肯定了这些境界的真实性和可证悟性。
7. 根据偈颂“一切如来语清净,一言具众音声海,随诸众生意乐音,一一流佛辩才海。”及其解释,佛的语言具有哪些显著特点?(多选)
A. 佛说的每一句话都蕴含无量的音声和意义。
B. 佛说法时,所有众生听到的法门都是完全相同的。
C. 佛的语言能根据不同众生的根基和喜好,使其听到相应的佛法。
D. 佛的辩才主要指其能言善辩,能够驳倒一切外道邪说。
E. 佛的每一音声都能展现出佛陀善说佛法的无尽才能,即四无碍解。
答案:A, C, E
解析:
A 正确: 对应“一言具众音声海”,文中解释“如来的每一句话具足无量音声海”,以及“一音具无量音”的特点,例如佛说“诸行无常…”,各类众生能以各自语言理解。
B 错误: 这与“随诸众生意乐音”相悖。文中明确指出“小乘根机的众生听到的是小乘法门,大乘根机的众生听到的是大乘法门,总之,相应各自根机意乐,每个众生都能够听到相应的佛法。”说明听到的法门是相应的,而非完全相同。
C 正确: 对应“随诸众生意乐音”,文中解释“相应所化众生的意乐”,以及“随顺众生意乐”的特点,佛会根据众生根机意乐说相应的法。
D 错误: 文中明确指出,此处的“辩才”是“善说佛法的才能,也就是佛的四无碍解。不是一般所谓的某人辩才很好,可以当律师,可以当法相师。”虽然佛的辩才也能驳倒外道,但其核心是四无碍解。
E 正确: 对应“一一流佛辩才海”,文中解释“每个音声又流出佛的无尽辩才海”,并指明这辩才是“善说佛法的才能,也就是佛的四无碍解”。
8. 与佛的色身相比,佛的语言被认为更为重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单选)
A. 佛的语言奥妙精深,凡夫难以理解,更能体现佛的智慧。
B. 佛的色身住世时间有限,而佛的语言(教法)能够超越时空,长久利益无量众生。
C. 佛的语言是清净的,而色身可能会因众生业力显现不同,不如语言纯粹。
D. 依止上师时,听闻其语言教导比亲近其色身更容易获得加持。
答案:B
解析:
A 错误: 文中虽然提到“佛语是很深的”,但这并非其比色身更重要的主要原因。
B 正确: 文中明确指出:“以释迦牟尼佛来说,他的色身虽然有很多功德,但显现上只在南瞻部洲住世了 81 年…相比之下,如今世尊圆寂已经 2500 多年了,在此期间有无量众生依靠佛语得到度化。因此,和佛身相比,佛语更为重要。”并以法王如意宝等高僧大德为例,说明其著作(语言)利益了千秋万代的众生。
C 错误: 文中强调佛语的“清净”,但并未以此作为与色身比较并说明其更重要的主要论点。
D 错误: 文中提到“在依止上师过程中,与接近上师的色身相比,接受上师的语言更为重要”,理由同样是上师住世时间有限,而教言能长久利益众生,并非侧重于“更容易获得加持”的比较。
9. 根据偈颂“三世一切诸如来,于彼无尽语言海,恒转理趣妙法轮,我深智力普能入。”及其解释,要普遍深入诸佛所说的妙法,修行者需要具备哪些关键要素?(多选)
A. 仅凭凡夫的世间智慧进行逻辑分析。
B. 甚深的智慧力。
C. 强烈的信心,尤其当面对甚深不可思议的法义时。
D. 持续不断地发愿,以期未来能够通达。
E. 对大乘佛法持半信半疑的态度,以保持客观。
答案:B, C, D
解析:
A 错误: 文中明确指出“凡夫人以自己的智慧很难趣入微妙不思议的佛法”,表明仅凭凡夫的世间智慧是不够的。
B 正确: 偈颂本身强调“我深智力普能入”,文中也解释“智慧非常重要,有了智慧才可以趣入诸佛所说之法”。
C 正确: 文中强调“除了需要甚深的智慧,还需要强烈的信心”,因为“佛法是如来的境界,它是甚深不可思议的”,并引用《佛说华手经》说明信心的重要性。
D 正确: 文中提到“如果暂时不能通达佛法的意义,就要发愿早日获得圣者的果位,那时就能趣入佛法的甚深境界了”,并鼓励“大家现在应该不断地按照《普贤行愿品》发愿。”
E 错误: 文中提到“如果是一般的烧香拜佛者或者对大乘佛法半信半疑者,恐怕连读都不愿意读这样的经典,即使勉强去读也很难接受里面的甚深境界”,表明半信半疑是障碍而非助益。
10. “三世一切诸如来,于彼无尽语言海, 恒转理趣妙法轮,我深智力普能入”,此偈颂了哪个菩萨地及其主要特征?(单选)
A. 二地菩萨,圆满了戒律波罗蜜多,名为无垢地。
B. 三地菩萨,圆满了安忍波罗蜜多,能以智慧日光遣除众生无明,名为发光地。
C. 初地菩萨,圆满了布施波罗蜜多,能一刹那震动百世界。
D. 四地菩萨,圆满了精进波罗蜜多,能烧尽烦恼薪。
答案:B
解析:
A 错误: 二地菩萨(无垢地)是前一个偈颂科判所显示的内容。
B 正确: 文中指出:“这个科判显示了三地菩萨的境界。三地菩萨圆满了安忍波罗蜜多,他们通达诸佛所说之法的甚深意义,能以智慧日光遣除众生的无明黑暗,所以叫做发光地。”这与选项B完全吻合。
C 错误: 初地菩萨的特征(如圆满布施、震动百世界等)是更早偈颂科判的内容。
D 错误: 四地菩萨及其特征:我能深入于未来,尽一切劫为一念, 三世所有一切劫,为一念际我皆入。
(来源: 由发心道友提供, 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