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偈颂中“我能深入于未来,尽一切劫为一念”所发愿趋入的“未来一切劫”的行境,其主要目的是什么?(单选)
A. 单纯地进入未来的时间流,体验未来的时空。
B. 为了预知未来诸佛出世的准确时间和地点。
C. 趣入未来诸佛的行境以听闻佛法、获得加持,并趣入未来六道众生的行境以佛法饶益他们。
D. 迅速积累个人的修行功德,以便比其他修行者更快成佛。
答案: C
解析:
文中明确指出:“所谓入于未来一切劫,意思就是趣入未来一切诸佛的行境。”
并引用印度某大德的《普贤行愿品释》解释:“对于净与不净刹土或者上至佛陀下至地狱众生的所有行境,我们要发愿于一念间趣入。为什么要发愿趣入清净圣者的行境呢?是为了听闻佛法,获得诸佛菩萨的加持,最终现前智慧、方便等出世间功德。为什么要发愿趣入不清净众生的行境呢?是为了以佛法饶益这些众生。”
A错误,因为文中说“不是单单入于未来的时间”。
B错误,文中未提及预知具体时间和地点是主要目的。
D虽然积累功德是修行的结果,但偈颂发愿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听闻佛法、获得加持”和“以佛法饶益众生”,而非比较性的快速成佛。选项C最全面且准确地概括了文中所述的目的。
2. 凡夫之所以无法体验“一念入一切劫”的境界,而解脱者能够体验,其根本原因在于后者证悟了什么?(单选)
A. 凡夫人认为时间是线性的,解脱者认为时间是循环的。
B. 万法在胜义中离一切戏论、在世俗中如梦如幻的空性智慧。
C. 凡夫人对时间有执著,解脱者对时间完全没有概念。
D. 拥有了预知未来和改变过去等不可思议的神通力。
答案: B
解析:
文中指出:“不过,虽然我们暂时没有《普贤行愿品》的境界,但是当我们证悟了万法在胜义中离一切戏论、在世俗中如梦如幻时,就可以现前这些境界,所以大家应该努力培养空性智慧。”以及“以此类推,虽然现在我们无法现前一念入于一切劫的境界,但只要证悟了空性,就会现前这种境界。”这直接说明了证悟空性智慧是实现“一念入一切劫”境界的根本原因。
选项A文中未明确提及线性与循环的对比。
C 中“完全没有概念”表述不准确,解脱者是证悟了时间的无自性、如梦如幻,并非没有概念,而是不执著于其固定实有性,能够自在运用。选项C最准确地描述了文中的核心区别。选项D(神通力)是这种境界的外在显现之一,但根本原因是内证的空性智慧,而非单纯追求神通。文中强调的是对时间无自性的认识和空性智慧的培养。
3. 大菩萨能够“一念见三世”佛(即在一刹那见到过去、现在、未来诸佛)的核心原因是什么?(单选)
A. 因为他们修行时间极长,积累了无量福德,获得了超越时空的神通。
B. 因为他们获得了佛陀的特别加持,能够突破凡夫的认知局限。
C. 因为他们了悟到一切万法在胜义中了不可得,在世俗中如幻无自性,显现与幻化没有差别。
D. 因为过去、现在、未来的佛本质上是同一尊佛的不同显现。
答案: C
解析:
题目考察的是大菩萨能一念见三世佛的原因。根据原文:“但对大菩萨来讲,这完全是可以做到的。为什么呢?因为一切万法在胜义中是了不可得、远离四边八戏的,在世俗中是现而无自性的,跟幻化没有差别,既然一切显现都是幻化无实的,那当然可以一刹那见到三世诸佛。”
A提到了修行时间和福德,虽然这是菩萨修行的基础,但并非文中所述“一念见三世”的直接哲学原因。
B提到了佛陀加持,文中未直接以此作为核心原因。
C准确概括了原文的解释:了悟诸法实相(胜义空性)与世俗如幻的特性,是能够超越时空观念见到三世诸佛的关键。
D提出了一种佛性论的观点,但并非文中对此现象的直接解释。
因此,正确答案是C。
4. 凡夫人认为微尘与须弥山、念劫、多少等是相违的,但在证悟者看来并非如此。这种“一毛端现无量佛刹”的境界得以实现的关键原因是什么?(单选)
A. 因为佛刹本身非常微小,可以被浓缩后容纳于毛端之中。
B. 因为这只是一种文学上的夸张比喻,并非真实可证的境界。
C. 因为一切万法无有实质,诸法圆融无违,证得诸法如幻后即可见到这种境界。
D. 因为毛端本身具有特殊的神奇力量,能够创造并显现无限广阔的空间。
答案: C
解析:
题目考察“一毛端现无量佛刹”这一不可思议境界能够实现的原因。
A错误,并非佛刹变小,而是大小概念在证悟境界中失去绝对性。
B错误,文本明确指出这不是单纯的比喻,而是“如果我们有了不可思议境界,就可以做到这些事情”,并且“如果自己证得了诸法如幻,那个时候就犹如一碗水映现山河大地一样,自己也能见到一毛端中现无量佛刹。”
C正确,原文明确指出:“虽然凡夫人认为这些现象是矛盾的,但因为一切万法无有实质,所以诸法是圆融无违的。现在我们要见到一毛端中现无量佛刹是很困难的,但如果自己证得了诸法如幻,那个时候就犹如一碗水映现山河大地一样,自己也能见到一毛端中现无量佛刹。” 这说明了悟诸法无实质、如幻的本性是关键。
D错误,重点不在于毛端的特殊力量,而在于对诸法实相的证悟。
因此,正确答案是C。
5. 偈颂“于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刹,十方尘刹诸毛端,我皆深入而严净”及其解释,以下哪些说法是正确的?(多选)
A. 偈颂中“我皆深入而严净”的正确意思是“我深入并且去庄严清净一切佛刹”。
B. 凡夫人之所以难以理解“一毛端现佛刹”,是因为他们执着于大小、多少等概念的固有实在性,认为这些是固定不变且相互矛盾的。
C. 文中提及“成就咒力者唇舌接触炽热铁块不被烫伤”的例子,是为了说明有些超越凡夫日常经验的现象是真实存在的,不应因未曾亲见而轻易否定。
D. 该偈颂所描述的境界属于第六地菩萨(现前地),此地菩萨主要圆满了禅定波罗蜜多。
E. 文本认为“眼见为实”是认识真理的可靠途径,凡是肉眼未见之事皆不可信。
答案: B, C
解析:
A错误: 原文明确指出:“从字面上看,所谓‘我皆深入而严净’,意思似乎是‘我深入并且庄严清净一切佛刹’,但实际上,它的意思是‘我深入一切庄严清净的佛刹’。在不空的译本中,这句经文是‘能入诸佛严刹土’,藏文译本也是这样说的。”
B正确: 原文提到:“在凡夫人眼里,大小是相违的——微尘就是微尘,须弥山就是须弥山,须弥山无法容纳于微尘中,微尘也不能变成须弥山那么大……虽然凡夫人认为这些现象是矛盾的,但因为一切万法无有实质,所以诸法是圆融无违的。”这说明凡夫人的困惑源于对现象固有性的执着。
C正确: 原文在讲述了咒力者不被烫伤的例子后总结:“这种事情虽然很不可思议,但确实是真实的,所以我们应该相信。”并进一步批评了“没见过就不承认”的观点。
D错误: 原文末尾指出:“这个科判讲了第六地的境界。六地菩萨圆满了般若波罗蜜多,现前了佛的无分别智慧,所以叫做现前地。” 因此,第六地菩萨圆满的是般若波罗蜜多,而非禅定波罗蜜多。
E错误: 原文明确批评了这种观点:“凡夫人没见过的事情多的是,我们的肉眼只能看见五蕴的粗大部分,如果死死执著‘眼见为实’,那肯定是大错特错。”
因此,正确答案是 B, C。
6. 为什么即使是戒律不清净的人,甚至仅仅称念“南无佛”的人,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下也能在未来诸佛出世时获得解脱?(单选)
A. 因为未来诸佛的慈悲心更为广大,度化众生的标准会降低。
B. 因为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具有殊胜的加持力,能在众生心中播下解脱的种子,使其与未来佛法结缘。
C. 因为称念“南无佛”能迅速积累成佛资粮,但不能播下成佛种子。
D. 因为未来诸佛会主动寻找所有曾经听闻过佛号的众生并给予度化,无论他们是否有意愿。
答案: B
解析:
A错误,文中并未提及未来佛慈悲心更大或标准降低,而是强调释迦牟尼佛教法的力量。
B正确,原文引用《大悲经》说明:“在我的教法中,即便戒律不清净的人,从弥勒佛到卢遮佛之间必定会获得成就,甚至仅仅称念‘南无佛’也会获得解脱。”并解释说:“这样也可以令他们播下解脱的种子。”这表明是释迦牟尼佛教法的殊胜性使得众生能与未来佛法结下得度的因缘。
C错误,称念佛号有功德,但文中强调其播下解脱种子的作用。
D错误,虽然佛有大悲心,但众生得度也需要自身的因缘和意愿,文中强调的是通过释迦牟尼佛教法结缘的重要性。
7. 偈颂“所有未来照世灯,成道转法悟群有,究竟佛事示涅槃,我皆往诣而亲近”及其解释,以下哪些说法是正确的?(多选)
A. “照世灯”的比喻是指佛的智慧光明能遣除众生内外密的黑暗,引导众生走向解脱。
B. 发愿亲近未来诸佛,意味着希望在未来佛陀示现成道、转法轮、涅槃等重要时刻,都能成为其弟子或在场承事。
C. 文中提到即使对不信仰佛教的人,劝其念诵“南无佛”等也是一种善巧方便,能为他们种下未来得度的因缘。
D. 该偈颂所描述的境界属于第七地(远行地)菩萨,此地菩萨圆满了精进波罗蜜多。
E. 根据《弥勒下生经》,只有在释迦牟尼佛教法下严持戒律的出家人,才能在弥勒佛出世时首先得到度化。
答案: A, B, C
解析:
A正确: 原文解释:“依靠佛的智慧光明,能遣除众生外内密的黑暗,使众生获得八圣道的功德并趋入解脱宝洲,所以佛可以称为‘照世灯’。”
B正确: 偈颂本身即是此意,解释中也提到:“未来诸佛成道、转法轮、开悟群生乃至究竟事业而示现涅槃的时候,愿我都前往这些如来之处并亲近、承事、供养他们。”以及法王的发愿和对念诵者的劝导都体现了这一点。
C正确: 原文提到:“世界上有很多根本不信仰佛教的人……我们可以劝诱他们念几句‘南无佛’,这样也可以令他们播下解脱的种子。”并肯定了“具足善巧方便的法师在大学演讲时,要求听众念‘南无布达雅,南无达玛雅,南无桑嘎雅’”的做法。
D错误: 原文指出:“这个颂词讲了第七地的境界……七地菩萨圆满了方便波罗蜜多”。
E错误: 原文引用《弥勒下生经》说:“凡是在释迦牟尼佛教法下受持一分戒律的人,不管出家人还是在家居士,弥勒佛出世时都会首先得到度化。” 并非仅限严持戒律的出家人。
8. 下列关于八地菩萨“十种广大能力”的描述,哪些是正确的?(多选)
A. “力”的体相是指其容易被违缘所动摇和摧毁。
B. “普门遍入大乘力”旨在引导具有大乘根机的众生趣入究竟的大乘解脱道,避免他们入于二乘道或世间道。
C. “无著无依智慧力”是指通达万法本性后获得的、属于出定后得智的三轮体空智慧。
D. 获得“遍净庄严胜福力”最根本的方法是发菩提心。
E. “定慧方便威神力”中的“智慧”指的是入定的根本智。
答案: B, D
解析:
A. 错误。 文中开头:“所谓‘力’,其体相是不被违缘所摧毁。” 因此该选项描述相反。
B. 正确。 文中“普门遍入大乘力”时提到:“愿我能随他们根机而显示大乘法理,令他们获得大乘佛法,不要入于二乘道和世间道,要趣入究竟的大乘解脱道。”
C. 错误。 文中“无著无依智慧力”时说:“此智慧是入定的根本智。” 而非出定后得智。
D. 正确。 文中解释“遍净庄严胜福力”时提到积累福德的方法,并指出:“当然,最根本的办法还是发菩提心。”
E. 错误。 文中“定慧方便威神力”时明确指出:“此处的智慧是出定的后得智。” 而“无著无依智慧力”才是入定的根本智。
(来源: 由发心道友提供, 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