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偈颂中”愿身口意恒清净,诸行刹土亦复然, 如是智慧号普贤,愿我与彼皆同等”提到的“五种清净”不包括以下哪一项?(单选题)
A. 身清净
B. 语清净
C. 戒清净
D. 刹土清净
E. 行清净
F. 意清净
答案:C
解析:
原文中明确指出:“在这个偈颂中,具体讲了愿获得与普贤菩萨等同的五种清净——身清净、口清净、意清净、行清净和刹土清净。” 选项A“身清净”、B“语清净”(原文为“口清净”,语与口在此同义)、D“刹土清净”均在原文提及的五种清净之列。选项C“戒清净”虽然是佛教修行的重要方面,但在此偈颂解释的五种清净中并未直接列出。
2. 当修行人努力保持身口意清净,但因宿习等原因产生烦恼时,应采取的正确态度或做法包括哪些?(多选题)
A. 认为自己根基差,暂时放弃清净的努力
B. 立即认识到烦恼的生起并努力拔除它
C. 持续发愿,希望自己能像普贤菩萨一样清净
D. 等待烦恼自然平息,无需刻意对治
答案:B, C
解析:
原文提到:“但是因为宿习现前、遇到不良对境或者没有正知正念,他们很快又会产生烦恼。在这个时候要像《入行论》所说那样,要立即认识并且拔除烦恼。”这对应选项B。
同时,原文也强调发愿的重要性:“这些人应该这样想:普贤菩萨是智慧尊者,我在方方面面都要与他相同,他的身、语、意、行为、刹土如何清净,我也要具足同等的清净。只要一心一意地发愿,到一定时候,自己就会和普贤菩萨一样。”这对应选项C。
选项A是消极放弃,与原文鼓励精进相悖。选项D与原文“立即认识并且拔除烦恼”的积极对治态度相悖。
3. 偈颂“我为遍净普贤行,文殊师利诸大愿,满彼事业尽无余,未来际劫恒无倦”表达的核心意义是什么?(单选)
A. 仅仅为了学习普贤菩萨的行愿。
B. 仅仅为了圆满文殊菩萨的大愿。
C. 为了清净普贤行、圆满文殊愿及其事业,并为此在未来无尽劫中持续努力不懈。
D. 只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努力即可,不必永久坚持。
答案:C
解析:
原文解释为:“为了清净一切普贤行,也为了圆满文殊师利菩萨的大愿,令他们的事业究竟圆满,我发誓于未来一切劫无有疲倦地修学。” 选项C完整准确地概括了这一含义,包含了清净普贤行、圆满文殊愿及事业,并且强调了“未来际劫恒无倦”即在未来无尽劫中无有疲倦地修学。A和B只提及了部分内容,D则与“恒无倦”相悖。
4. 以下关于文殊菩萨发愿的描述,哪项是正确的?(单选)
A. 文殊菩萨的愿望是尽快自我解脱,然后才考虑度化众生。
B. 文殊菩萨发愿,即使有人辱骂、毁谤、杀害自己,也要令这些有缘众生发起菩提心。
C. 文殊菩萨认为只要轮回未空,自己就可以暂时休息,等待其他菩萨度化众生。
D. 文殊菩萨的十大愿与地藏菩萨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在本质上是相互矛盾的。
答案:B
解析:
原文中提到:“《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中讲了文殊菩萨的十大愿,这十大愿都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比如:如果有人辱骂我、毁谤我、杀害我,我都要令这些与自己有缘的众生发起菩提心。”这直接对应选项B。
A与菩萨利益众生的发心相悖。
C与文殊菩萨发愿“轮回不空,众生不空;众生不空,誓愿不空;誓愿不空,利众不空”的精神相悖,也与“不要有厌倦心”的教诲相悖。
D错误,原文明确指出文殊菩萨的发愿“和地藏菩萨的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非常类似。”
5. 以下哪些关于发菩提心、修菩萨行以及发愿重要性的说法是正确的?(多选题)
A. 发了菩提心的菩萨对于寻求正法利益、以佛法利益众生,会像大海纳百川一样,永无满足。
B. 即使有智慧,若没有发愿力,弘法利生事业也可能不成功;反之,发愿力广大者,即使智慧稍逊,其行为也易于利益众生且自身不易退转。
C. “大欲菩萨”指的是为了利益一个众生也愿意在无量劫中住于轮回的菩萨。
D. 表面上剃光头、披袈裟,即使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也算是真正的别解脱戒受持者。
答案:A, B, C
解析:
A 正确: 原文引用《思益梵天所问经》云:“譬如大海能悉受,一切众水无满时,此诸菩萨亦如是,常求法利无厌足。”说明发了菩提心的菩萨对于寻求正法的利益、以佛法利益众生始终无有满足。
B 正确: 原文提到:“在学佛的人当中,有些人很有智慧,但是没有发愿力,所以弘法利生并不成功;有些人智慧虽然不高,但因为发愿力广大,所以很多行为自然而然对众生有利益,并且自己的心不容易被污染,求解脱的心不容易退转,处处都能遇到善知识。”
C 正确: 原文讲到:“佛经中讲过一种‘大欲菩萨’,这种菩萨为了利益一个众生也愿意在轮回中住无量劫。”
D 错误: 原文明确指出:“如果你没有发菩提心,只是表面上剃光头、披袈裟,那就另当别论了。(其实外道也有剃光头、披袈裟等行为...但因为没有出离心,所以他们根本算不上受持别解脱戒者。)”因此,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仅有外在形式不能算是真正的别解脱戒受持者。
6. 根据某些印度论师的观点,偈颂“我所修行无有量,获得无量诸功德,安住无量诸行中,了达一切神通力”主要宣说的是哪个境界?(单选题)
A. 菩萨初地的境界
B. 佛地的境界
C. 阿罗汉的境界
D. 十地菩萨修行圆满前的任一境界
答案:B
解析:
原文中明确指出:“按某些印度论师的观点,前面的偈颂依次宣说了菩萨十地的境界,这个偈颂宣说的是佛地的境界。” 因此,这个偈颂宣说的是佛地的境界。
7. 以下关于修行、功德与利益众生关系的理解,哪项是正确的?(单选题)
A. 少量的修行也能积累无量功德,从而利益无量众生。
B. 获得无量功德是修行的最终目的,与是否利益众生关系不大。
C. 只有通过无量的修行,才能获得无量的功德,并以此利益无量的众生。
D. 菩萨布施头目脑髓主要是为了展示神通,而非积累功德。
答案:C
解析:
原文中提到:“学习这个偈颂后,我们应该懂得这个道理:只有通过无量修行,才能获得无量功德,这样才能利益无量众生。” 以及 “愿我像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和不动佛一样,通过无量修行获得身语意的无量功德,之后以无量功德利益无量众生。” 这都说明了无量修行、无量功德与利益无量众生之间的必然联系。选项A与原文中对“有些人自认为修行无量”的批评相悖;选项B忽略了利益众生的重要性;选项D曲解了菩萨行,菩萨布施头目脑髓是无量修行的体现,旨在积累功德。
8. 偈颂“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主要表达了什么?(单选题)
A. 强调文殊菩萨的智慧最为勇猛。
B. 说明普贤菩萨的慧行与文殊菩萨相同。
C. 表达了希望积累善根,以便未来能像文殊普贤一样有大智慧。
D. 表达了发愿以文殊、普贤二位菩萨为榜样,愿跟随他们尽未来际恒常修学。
答案: D
解析:
原文对偈颂的解释是:“文殊师利菩萨是三世诸佛智慧的总集,他具有勇猛的大智慧,普贤菩萨的智慧和行为也是如此,我今天回向一切善根,愿跟随他们尽未来际恒常修学。” 这直接对应了选项D中“回向善根”和“随彼一切常修学”的核心内容。选项A和B只描述了偈颂的前半部分,未体现“我”的发愿。选项C虽然提到积累善根和学习菩萨,但不如D准确地概括了偈颂中“回向”与“常修学”这两个关键行动。
9. 此处的偈颂“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与之前提到文殊、普贤二大菩萨的偈颂,即:“文殊菩萨怎样发愿,普贤菩萨怎样
发愿,我也如是发愿“ 相比,其主要侧重点有何不同?(单选题)
A. 前面侧重描述菩萨的形象,此处侧重描述菩萨的功德。
B. 前面侧重于从发愿角度随学二大菩萨,此处侧重于从回向善根角度随学二大菩萨。
C. 前面侧重于凡夫如何学习菩萨,此处侧重于菩萨自身的修行境界。
D. 前面是总说,此处是分说。
答案: B
解析:
原文明确指出:“因为前面是从发愿角度随学二大菩萨,即:文殊菩萨怎样发愿,普贤菩萨怎样发愿,我也如是发愿。而这里是从回向善根角度随学二大菩萨。” 这直接说明了两者在侧重点上的差异,与选项B完全一致。
10. 关于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的化身及其事迹,以下哪些说法是正确的?(多选题)
A. 文殊菩萨的化身杜顺和尚,曾让弟子给青娘子(观音化身)和猪老母(普贤化身)送信。
B. 寒山和拾得被认为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的应化身,他们的行为疯癫,不为当时僧众理解,但留下了意境超绝的诗作。
C. 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的化身通常只以庄严的菩萨形象出现,例如文殊持剑、普贤骑象。
D. 丰干和尚治好了台州太守的病,并告知太守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的化身,而丰干本人则是弥陀的化身。
E. 普通人如果不会以三轮体空作回向,可以念诵“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这个偈颂作为代替。
答案: A, B, D, E
解析:
A 正确: 原文“杜顺和尚写了两封信,一封给青娘子,一封给猪老母。”信的内容揭示青娘子是观音,猪老母是普贤,杜顺和尚是文殊菩萨的化身。
B 正确: 原文描述“寒山行为疯颠”,“僧众对拾得的行为很害怕”,以及“他们的诗意境超绝”,并指出他们是文殊普贤的应化。
C 错误: 原文说“一说到这两位大菩萨,很多人往往认为文殊菩萨是拿着宝剑的,普贤菩萨是骑着大象的。其实也不一定。”并列举了他们化身为普通人、善知识甚至旁生的例子。
D 正确: 原文“丰干治好了太守的病。太守问丰干,当世有没有圣者。丰干说,国清寺的寒山拾得就是文殊普贤。”以及寒山拾得回避时说:“饶舌弥陀汝不识”,暗示丰干是弥陀化身。
E 正确: 原文“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里面说,如果凡夫人不会以三轮体空作回向,可以念这个偈颂作为代替。”
11. 以下关于“普贤殊胜行”的描述,哪些是正确的?(多选题)
A. 普贤殊胜行的核心内容仅仅是发无上菩提心。
B. 它是三世诸佛成道的所依。
C. 它包括了从发心、行持到证悟度众的全过程。
D. 念诵“文殊师利勇猛智……”和“……为得普贤殊胜行”这两个偈颂,不管时间充裕否都可以完全作为完整念诵《普贤行愿品》进行回向的替代。
答案: B, C
解析:
A 错误: 原文描述“所谓普贤殊胜行,就是最初发无上菩提心,中间行持六度万行,最后证悟大菩提并度化众生”,发菩提心只是最初的阶段,并非全部核心内容。
B 正确: 原文提到“三世诸佛都是依靠普贤殊胜行而成道的。”
C 正确: 原文明确指出普贤殊胜行是“最初发无上菩提心,中间行持六度万行,最后证悟大菩提并度化众生”的完整过程。
D 错误: 原文末尾说明:“以后我们在作回向时,如果没时间念完整部《普贤行愿品》,可以念这两个偈颂作为代替。”
(来源: 由发心道友提供, 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