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根据偈颂“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以下哪个选项最准确地描述了发愿者的核心愿望?(单选题)
A. 希望在临终时,能够消除所有修行上的困难。
B. 希望在临终时,能够消除一切障碍,亲见阿弥陀佛,并往生到极乐世界。
C. 希望能够面见阿弥陀佛,从而获得加持。
D. 希望能够积累足够的福报,以便顺利度过死亡。
答案:B
解析:
偈颂原文“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以及解释“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障碍,亲自面见阿弥陀佛,随即往生极乐世界”都明确指出了发愿者在临终时的三个愿望:1. 尽除一切障碍;2. 面见阿弥陀佛;3. 即得往生安乐刹(极乐世界)。B完整且准确地概括了这三个核心内容。
A只提到了消除障碍,不完整。
C只提到了面见佛,忽略了除障和往生。
D提到了积累福报,虽然与往生有关,但并非偈颂直接表达的核心愿望。
2. 以下哪些是往生极乐世界的最大障碍?(多选题)
A. 未能修持金刚萨埵法门
B. 舍法罪
C. 五无间罪
D. 对世间荣华富贵的留恋
答案:B, C
解析:
文中明确指出:“具体来讲,往生极乐世界的最大障碍是舍法罪和五无间罪。就显宗自宗而言,这两种罪业是最严重的罪业。”
A(未能修持金刚萨埵法门)是清除障碍的方法之一,而不是障碍本身。
D(对世间荣华富贵的留恋)虽然也是一种障碍,但文中特别强调“舍法罪”和“五无间罪”是“最大障碍”。
3. 以下哪些因素或行为有助于临终者获得解脱或顺利往生极乐世界?(多选题)
A. 临终时,周围有道友为其诵经念佛。
B. 生前积累善根福德。
C. 仅仅依靠上师的加持,自身无需努力。
D. 具足信心和菩提心,并经常发愿往生。
E. 修持忏悔法门如金刚萨埵以净除罪业。
答案:A, B, D, E
解析:
A正确: 文中提到“有些人福报比较大,临死的时候周围有很多道友为他们诵经念佛,他们自己也能发起善心,结果顺利获得解脱。”以及《地藏菩萨本愿经》的内容说明临终闻法的重要性。
B正确: 文中说“唯有生前所造的福德能够帮助自己。《大庄严论经》中说,人死时唯有善根福德能伴随自己”。
C错误: 文中强调“解脱主要依赖于自己……上师对于解脱并不是最关键的,关键是看自己的努力。”因此并非仅仅依靠上师加持。
D正确: 文中提到“只要具足信心和菩提心,经常发愿往生极乐世界,经常观想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一点都不困难。”
E正确: 文中提到“如果想往生极乐世界,就要通过修持金刚萨埵等法门忏悔无始以来的罪业。”这是净除障碍的方法,有助于往生。
4. 偈颂“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主要表达了什么样的愿望?(单选题)
A. 往生极乐世界后,个人能享受永恒的快乐和安宁。
B. 往生极乐世界后,能够迅速圆满普贤大愿,并以此利益一切众生。
C. 在人间努力修行,即可当下成就普贤大愿,无需往生。
D. 普贤大愿过于高深,凡夫只能仰望,难以真正实现。
答案:B
解析:
原文:“愿我往生极乐世界以后,现前成就一切普贤大愿,令一切普贤大愿都得以圆满,之后利益一切众生。” 这直接对应了选项B的内容。
A只强调了个人享乐,忽略了利益众生;
C与原文中“这些境界只有到极乐世界后才能真实现前”的观点相悖;
D表达了消极态度,而偈颂本身是积极的发愿。
5. 以下关于往生极乐世界与实现普贤大愿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多选题)
A. 往生极乐世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利益众生,而非仅仅为了个人解脱或享乐。
B. 因为极乐世界的菩萨都是“一生补处”菩萨,所以他们能够实现一切普贤大愿。
C. 发菩提心是往生极乐世界的重要前提,否则发愿往生不究竟。
D. 只要专心念佛,即使不发菩提心、不理解普贤大愿,也一定能往生极乐并圆满大愿。
答案:A, B, C
解析:
A 正确: 原文明确指出:“大家应该知道,往生极乐世界最终是为了利益众生。”并批评了“现在个别人求生净土只是为了自己快乐”的观点。
B 正确: 原文:“为什么在极乐世界能实现一切普贤大愿呢?《无量寿经》中说,阿弥陀佛往昔发愿:‘若我成佛,于彼国中所有菩萨于大菩提咸悉位阶一生补处……’既然极乐世界的有情都是一生补处菩萨,这些菩萨当然能实现一切普贤大愿。”
C 正确: 原文强调:“往生极乐世界的前提就是发菩提心。《观经》中也多次提到发菩提心。因此,作为修净土法的人,一定要发菩提心,否则自己的发愿是不究竟的。”
D 错误: 原文虽然提及“阿弥陀佛的愿力不可思议,念佛肯定有往生净土的因缘”,但紧接着强调“但我还是希望大家不要忘了利益众生”,并且前面已多次强调发菩提心的重要性。认为不发菩提心也“一定能”往生并圆满大愿,与文本整体强调的菩提心前提不符,且“不究竟”。
6. 对于《普贤行愿品》中那些凡夫难以想象和理解的境界(如“一尘中有尘数刹”),文中主要倡导以下哪种态度?(单选题)
A. 必须通过严密的逻辑思辨和科学验证来彻底搞清楚。
B. 因为难以理解,所以这些境界可能只是比喻,不必过于当真。
C. 应该以智慧进行观察研讨,但对于超出目前理解范围的,更需要以信心来接受。
D. 这些高深境界与普通修行者无关,只有大菩萨才需要关注。
答案:C
解析:
原文在讨论这些难以想象的境界时,先是承认“要真实感受这些境界是有困难的”,然后指出“如果能经常思维这些道理,我们就会知道:虽然现在很难想象《普贤行愿品》中的境界,但自己还是要以信心接受这些道理,因为它们是无法否认的真理。” 并且进一步强调:“在很多时候,我们也需要以信心趣入佛法。”以及“对于殊胜的普贤大愿,即使现在不能理解,我们也应该以信心接受”。这与选项C的表述“以智慧进行观察研讨,但对于超出目前理解范围的,更需要以信心来接受”最为契合。
A只强调思辨,忽略了信心的重要性;
B是怀疑态度,与內容不符;
D认为与普通人无关,也与文本鼓励大家发愿接受的意愿相悖。
7. 根据偈颂“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及其解释,以下哪项描述最准确地反映了往生者在极乐世界获得授记的情形?(单选题)
A. 往生者会通过观音菩萨收到阿弥陀佛书写的授记纸条。
B. 往生者将亲自面见阿弥陀佛,并由佛陀当面预言其未来成佛的细节。
C. 所有往生者一到极乐世界,无需等待即可立即见到阿弥陀佛并获得授记。
D. 授记主要是关于往生者在娑婆世界的修行成就总结。
答案:B
解析:
原文明确指出:“印度某大德造的注释中说,所谓‘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这说明需要佛的当面授记。因此,此处所谓的授记,不是往生后见不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写一张纸条‘你将来如何如何’,然后让观音菩萨传给自己。” 这直接否定了A。
B准确概括了“亲睹”和“现前授记”的含义,即亲自见到佛并当面获得成佛的预言,如原文描述“如来用右手放在我的头顶并授记:善男子,你将来某时在某世界成佛,佛号为……,所化眷属为……”。
C错误,因为原文提到“往生极乐世界以后何时见到阿弥陀佛,要观待各人的善根和因缘。善根好的人马上就能见到佛,善根差的人要在莲花苞中住五百年后才能见到佛。
D不准确,授记是关于未来成佛的预言,而非对过去修行的总结。
8. 以下关于往生极乐世界及其相关利益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多选题)
A. 极乐世界的佛众会与娑婆世界不同,其成员都是清净的圣者,相处和睦,共同行持大乘佛法。
B. 只要往生到极乐世界,无论善根如何,都能立即从莲花中化生并见到阿弥陀佛。
C. 对阿弥陀佛心存怀疑的往生者,可能会在莲花中停留较长时间,甚至只能听到说法而见不到佛。
D. 对于凡夫人而言,在极乐世界修行善法将比在娑婆世界更为容易,因为环境和自身状态都得到了净化和提升。
答案:A, C, D
解析:
A 正确: 原文描述:“从‘彼佛众会咸清净’这句经文,我们可以知道极乐世界的群体是极其清净、善妙、快乐的...而极乐世界的群体都是具足智慧、悲心、功德者,相续中没有任何恶劣的习气,他们聚集在一起都是行持大乘佛法、利益众生。”
B 错误: 原文明确指出:“往生极乐世界以后何时见到阿弥陀佛,要观待各人的善根和因缘。善根好的人马上就能见到佛,善根差的人要在莲花苞中住五百年后才能见到佛。”
C 正确: 原文引用《莲宗宝鉴》云:“若人种善根,疑则花不开,信心清净者,花开即见佛。”并提到:“有些经典中说,有疑心的人虽然往生到极乐世界...八万年中见不到阿弥陀佛,只能听到阿弥陀佛说法的声音。”
D 正确: 原文描述了凡夫人在娑婆世界行善的困难(“就像爬山一样很辛苦”),并指出:“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要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在清净的莲花中化生,亲见阿弥陀佛,获得成佛的授记,那个时候行持善法就容易了。”
9. 根据偈颂“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及其解释,菩萨在得到如来授记后的主要愿望和行为是什么?(单选题)
A. 在极乐世界享受永恒的安乐和清净。
B. 幻化出无量化身,以广大智慧周遍十方世界利益一切众生。
C. 立即在娑婆世界寻找有缘弟子进行教化。
D. 仅在极乐世界内宣说佛法,帮助那里的众生。
答案:B
解析:
偈颂原文“化身无数百俱胝,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以及解释中明确提到“愿我得到阿弥陀佛的授记以后,自己幻化出无数百千俱胝化身,以广大的智慧周遍十方利益一切众生。”这表明了菩萨在获得授记后的核心愿望是化身利益十方众生。
A错误,因为文中强调往生极乐世界不是为了享受,而是为了圆满功德后更好地利益众生。
C不完全准确,虽然最终会利益众生,但偈颂和解释强调的是先获得授记、增长智力神通后再广泛化身。
D错误,偈颂明确指出是“遍十方”,而非仅限于极乐世界。
10 对菩萨度化众生的描述,以下哪些说法是正确的?(多选题)
A. 菩萨的最终目的是让众生获得世间的快乐和财富。
B. 菩萨可能会示现各种身相,包括与普通人无异甚至“同流合污”的形象来引导众生。
C. 菩萨的化身总是庄严神圣,凡夫俗子一眼就能认出。
D. 菩萨度化众生时,会以智慧宣说佛法,旨在让众生远离贪嗔痴,获得智悲力。
E. 《普门品》和《华严经》都提及了菩萨会根据众生根基示现不同身相来度化。
答案:B, D, E
解析:
A错误:文中提到“虽然他们暂时会以善巧方便让众生过得快乐,但最终目的还是让众生解脱。”因此,世间快乐只是方便,解脱才是最终目的。
B正确:文中说“很多菩萨通过示现一般的身相,与众生一起说话、做事甚至‘同流合污’,最终将众生引入解脱道。”
C错误:文中说“现在这个世界有没有菩萨呢?绝对是有的。只不过我们不一定发现。”这表明菩萨的化身不一定能被轻易认出。
D正确:文中提到“以智慧为众生宣说佛法,这一切都是为了让众生远离贪嗔痴,获得智悲力。”
E正确:文中明确引用“《普门品》中说,众生应当以何种身得度,观音菩萨就会相应示现沙门、比丘、国王、婆罗门等身相。《华严经》中说,菩萨的化身是不可思议的,只要对哪一类众生有利,菩萨就会显现那种身体来度化众生。”
11. 关于往生极乐世界及其目的,下列哪项理解最为准确?(单选题)
A. 往生极乐世界主要是为了逃避娑婆世界的痛苦,享受极乐世界的物质丰饶和永恒安逸。
B. 极乐世界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刹土,往生者在那里主要是为了圆满功德、增长智慧和能力,以便更有力地利益众生。
C. 法王如意宝开示说,他离开人间后将不再回到娑婆世界,而是永久安住在极乐世界。
D. 对极乐世界的怀疑主要源于其过于美好,不符合现实逻辑,因此它更可能是一种精神寄托而非真实存在。
答案:B
解析:
A错误:文中明确指出“往生极乐世界不是为了吃得好、穿得好,往生以后不是天天坐在那里享受。”而是“每天唯一的工作就是圆满功德,一旦圆满了功德,他们就会精进地利益众生。”
B正确:文中强调“极乐世界跟我们现在这个人间一样,它是真实存在的一个世界”,并且“往生极乐世界、面见阿弥陀佛、获得菩提授记,这一切都是为了利益众生。”法王如意宝的例子也说明了这点:“得到菩提的授记。从此之后,智慧、神通等获得自在,做利益有情的事不会像现在这么弱小……那时再入轮回”。
C错误:文中法王如意宝的原话是“如果我有自在的话,我离开人间后绝对不会无间就来娑婆世界,我应该无间往生极乐世界...那时再入轮回的时候...我以大悲心何时也不会舍弃。”并且后面补充说明“虽然法王说自己暂时不会来人间,首先会往生极乐世界,但法王并没有说他永远不来人间。”
D错误:文中提到“乔美仁波切解释说:极乐世界跟我们现在这个人间一样,它是真实存在的一个世界”,并指出怀疑是由于“孤陋寡闻”或“受邪知邪说的影响”。
12. 根据偈颂“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及其解释,菩萨的愿力与虚空、众生等的关系是怎样的?(单选题)
A. 菩萨的愿力独立于虚空、众生等,有其自身的穷尽之时。
B. 菩萨的愿力以虚空、众生、众生的业和烦恼的穷尽为前提,这些穷尽后,愿力才可能穷尽。
C. 菩萨的愿力虽然广大,但主要目标是度化一部分有缘众生,待其业烦恼尽即可。
D. 菩萨的愿力与虚空等是相互独立的,各自发展,没有必然联系。
答案:B
解析:
偈颂原文明确指出“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 解释中也说明:“乃至虚空、世界、众生、众生的业和烦恼穷尽,我的愿力才会穷尽,因为虚空等无有穷尽,所以我的愿力也恒时无有穷尽。” 这清晰地表明了菩萨愿力的无尽性是建立在虚空、世界、众生及其业烦恼的无尽性之上。
A与原文“恒无尽”相悖。
C与文中“无边的发心才是大乘的发心,而有边的发心...这种狭隘的心态不属于大乘的理念”相悖。
D与偈颂及解释中明确的依存关系相悖。
13. 关于大乘菩提心的理解,以下哪些说法是正确的?(多选题)
A. “度尽众生”是从实际操作层面而言,菩萨必须在成佛前度化完每一个众生。
B. 大乘菩提心是超越个人、家庭、民族、国家等狭隘范畴的,旨在无条件帮助一切众生,包括曾伤害自己的人。
C. 世间很多宗教和哲学思想中,都能找到与大乘菩提心等同的伟大理念。
D. 发起无边菩提心(如度化无边众生)是快速圆满成佛资粮的重要途径。
E. 如果暂时无法生起菩提心,对其产生欢喜心也是值得鼓励的。
答案:B, D, E
解析:
A错误:文中明确指出“所谓度尽众生,这是从发心角度而言的。”并非指实际操作上能在短期内完成,而是强调发心的无边。
B正确:文中提到“大乘佛教的精神完全超越了‘我’的家庭、‘我’的民族、‘我’的国家等狭隘的范畴,它是无条件帮助一切众生的无限大爱”,并且举例说明要度化“与自己不相干甚至害我、打我、杀我的一切众生”。
C错误:文中说“在世间任何宗教和哲学中都找不到像菩提心这么伟大的思想”。
D正确:文中提到“虽然他们从成佛乃至涅槃期间并没有度尽一切众生,但依靠这种无边的发心,他们快速圆满了成佛的资粮。所以,如果有人想很快成佛,就要有无边的发心。”
E正确:文中提到“即使自己暂时生不起菩提心,也要对它产生欢喜心。”
(来源: 由发心道友提供, 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