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共修《普贤行愿品》,以下哪些说法是正确的?(多选题)
A. 共修的力量通常不如个人修行持久。
B. 即使散乱地参与共修念诵,也具有殊胜功德。
C. 共修有助于修行者长期坚持念诵《普贤行愿品》。
D. 个人修行初期感觉良好,但通常难以长久坚持。
答案:B, C, D
解析:
B 正确: 文中提到:“以前法王说过,每天上课时不管散乱与否,至少能念一遍《普贤行愿品》,这就是一种殊胜的功德。”
C 正确: 文中强调:“如果没有大众的共修,很多人不一定能坚持这种善行。”以及“从长远来看,共修的力量确实远远超过个人修行。”
D 正确: 文中描述个人修行时说:“如果是个人修行,一两天精进是可以的,而且独自念经感觉很寂静,似乎永远坚持下去都没有问题,但时间一长就坚持不下去了。”
A 错误: 文中明确指出“共修的力量确实远远超过个人修行”,尤其在持久性方面。
2.关于《普贤行愿品》本身及其功德,以下说法正确的是?(单选)
A. 《普贤行愿品》的文句浅显易懂,所以备受重视。
B. 念诵《普贤行愿品》一遍,不一定能获得其所说的功德。
C. 《普贤行愿品》是佛菩萨的金刚语,其说法是了义的。
D. 修持《普贤行愿品》对人生的意义不大。
答案:C
解析: 文中提到:“法王如意宝再三讲过,《普贤行愿品》是佛菩萨的金刚语,这里面的说法是非常了义的,只要念一遍必定会获得如此功德。”
A与原文“它的文句特别难懂”相悖。
B与原文“只要念一遍必定会获得如此功德”相悖。
D与原文“如今我们获得了难得的人身,应该努力修持《普贤行愿品》,这才是人生最大的意义”相悖。
3. 关于偈颂”十方所有无边刹,庄严众宝供如来, 最胜安乐施天人,经一切刹微尘劫。”解释中提到的两种作为对比的功德,以下哪些说法是正确的?(多选题)
A. 这两种功德的列举,其目的是为了凸显《普贤行愿品》本身的功德。
B. 这两种功德均强调了供养或布施的时间是短暂的,物品是微少的。
C. 文中指出,这两种善法是普通修行者在现实中可以真实做到的。
D. 从供养或布施的对境、时间、物品来看,这两种功德之量都如同天文数字般广大,难以计算。
答案:A, D,
解析:
A正确,原文开头明确指出:“为了凸显《普贤行愿品》的功德,这个偈颂列举了两种作为对比的功德”。
B错误,原文描述的是“在一切佛刹微尘数劫中”,时间是极其漫长的;物品是“遍满如意宝、金、银、玛瑙、珊瑚、宝石等珍宝”或“妙衣、伞盖、胜幢、鲜花、宫殿、车乘等最殊胜、最悦意的资具”,并非微少。
C错误,原文明确说明:“当然,我们不可能真实做到这两种善法,这是假设在百千万劫中……”
D正确,原文描述:“这两种功德之量是无法计算的,从供养或者布施的对境、时间、物品来讲,都如同天文数字般广大。”
4. 根据偈颂“若人于此胜愿王,一经于耳能生信,求胜菩提心渴仰,获胜功德过于彼”,以下哪项行为所获功德“过于彼”? (单选)
A. 用无量珍宝供养无量诸佛,并作长期供养。
B. 听闻普贤愿王后生起信心,并对殊胜大菩提产生渴求心。
C. 修建与色究竟天等高的佛塔。
D. 成为寺院住持,修建大雄宝殿。
答案:B
解析:
偈颂原文“若人于此胜愿王,一经于耳能生信,求胜菩提心渴仰,获胜功德过于彼”以及随后的解释明确指出,“彼”指的是前者,即一般人难以做到的“用无量珍宝作供养”、“在无量诸佛面前作供养”等外在供养行为。而“如果有人听闻普贤愿王后生起信心,对大菩提生起渴求心”,这个人所获得的功德会“远远超过前者”。因此,B直接对应偈颂所描述的能获得更大功德的行为。选项A是“彼”所指代的参照对象。C和D虽然也是有功德的善行,但偈颂及解释特别强调的是听闻愿王生信和发菩提心的内在功德超越了通常意义上的外在供养。
5. 以下关于功德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多选题)
A. 内心的功德(如信心、菩提心)远超过外在善法(如建塔、供养)的功德。
B. 修建佛塔、塑造佛像等外在善法没有实际功德,只有内心修行才重要。
C. 真正的成就是指内在菩提心的成熟,而非外在的地位或财富。
D. 给少数人讲授《普贤行愿品》并让他们懂得其意义,其功德可以超过投入巨资修建大雄宝殿。
答案:A, C, D
解析:
A 正确: 文中明确指出“信心、菩提心等内心的功德远远超过外在善法的功德。”并引用《中观四百论》的教证支持此观点。
B 错误: 文中提到“造一座经堂、修一个佛塔、塑一尊佛像,这绝对是有功德的,我们也不能否认。”表明外在善法并非没有功德,只是内心的功德更为殊胜。
C 正确: 文中批评了以地位和财富衡量成就的观点,并指出“按照大乘的标准,真正的成就是内在的菩提心成熟。”玛尔巴上师对米拉日巴的叮嘱也强调了内心的成就。
D 正确: 文中提到作者的观点:“如果能给别人讲一遍《普贤行愿品》,不管是一百个人、十个人还是五个人听,只要让他们懂得《普贤行愿品》的意义,这个功德远远超过修大雄宝殿。”
6. 维系佛法命脉、使其在世间得以延续的根本在于什么?(单选题)
A. 宏伟的经堂、佛塔等三宝所依。
B. 佛教徒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财富。
C. 人们心中拥有教法和证法,并能精进闻思修行。
D. 每天坚持念诵《普贤行愿品》等经文。
答案:C
解析:
文中明确指出:“佛法的命根就是证法和教法。外在的经堂等虽然是三宝所依,但它们对佛法住世起不到根本作用,一旦人们心里没有了教法和证法,佛法就很难在世间延续下去。”这直接说明了教法(对佛法的理解和学习)和证法(通过修行获得的体验和证悟)是佛法存续的根本。
A被明确指出“起不到根本作用”。
B与文中对“真正成就”的定义相悖。
D虽然是重要的修行方式,但其基础和目标仍然是教法和证法,教法和证法本身才是更根本的“命根”。文中呼吁“如果你有能力,一定要以佛法利益众生,如果没有能力,自己就要精进闻思修行”,强调了闻思修(即教法和证法的实践)的重要性。
7. 从大乘角度来看,以下哪些可以被视为“恶知识”? (多选题)
A. 外道徒和不信仰佛教的世间凡愚
B. 希求自利解脱的声闻缘觉
C. 志同道合的大乘道友
D. 宣讲大乘了义法门的善知识
答案: A, B
解析:
根据文本内容:“站在大乘的角度,不仅外道徒和不信仰佛教的世间凡愚,乃至希求自利解脱的声闻缘觉都是恶知识,我们如果交往、依止他们,逐渐就会对大乘产生邪见、退失信心,大乘的善根就会被摧毁。”
A “外道徒和不信仰佛教的世间凡愚”和B选项“希求自利解脱的声闻缘觉”都属于大乘角度所说的“恶知识”。
C“志同道合的大乘道友”是善友,文本中提到修持《普贤行愿品》会“值遇善知识和志同道合的大乘道友”。
D“宣讲大乘了义法门的善知识”显然是善知识,而非恶知识。
8. 修持普贤愿王(《普贤行愿品》)能带来以下哪些主要利益?(多选题)
A. 恒常远离恶知识,并值遇善知识和道友
B. 永远离开地狱、饿鬼、旁生等恶道
C. 临终时能迅速见到无量光如来并往生极乐世界
D. 立即获得神通并能预知未来
答案: A, B, C
解析:
偈颂及其解释中明确提到了修持普贤愿王(《普贤行愿品》)的几种利益:
恒常远离恶知识:文中解释为“就能恒常远离恶知识”,并且会“自然会值遇善知识和志同道合的大乘道友”。对应选项A。
永离一切诸恶道:文中解释为“永远离开一切恶道”,并引用法王的话说明“只要经常念《普贤行愿品》,以后就不需要再堕入恶趣”。对应选项B。
速见如来无量光:文中解释为“很快见到无量光如来”,并详述“如果今生好好修持《普贤行愿品》,临终就能见到被无数比丘菩萨围绕的无量光如来...之后自己会顺利往生极乐世界”。对应选项C。
D选项“立即获得神通并能预知未来”在文本中并未作为修持《普贤行愿品》的直接主要利益提及。虽然修行可能带来一些境界或能力,但这并非偈颂和解释所强调的核心利益。
9. 根据偈颂及其解释,修持《普贤行愿品》的人可以获得哪些殊胜的利益?(多选题)
A. 获得善妙的寿命和良好的人身。
B. 确保今生事业立即成功,解决所有世间烦恼。
C. 人生不再虚耗,来世能具足福报,所愿皆成。
D. 不久之后能够成就如同普贤菩萨一般的妙行。
答案:A, C, D
解析:
A. 获得善妙的寿命和良好的人身。 这是正确的。偈颂开篇即提到“此人善得胜寿命,此人善来人中生”,解释中也明确指出“修持普贤大愿的人能获得善妙的寿命和人身”。
B. 确保今生事业立即成功,解决所有世间烦恼。 这是不正确的。文中提到的是“不久当成就,如彼普贤菩萨行”,强调的是修行上的成就和生命质量的提升,以及来世的福报,并未承诺“立即”解决所有世间事业和烦恼。文中也提到“很多人却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只有眼前的事业成功,人生才算有意义”,并指出这是一种“愚痴的想法”。
C. 人生不再虚耗,来世能具足福报,所愿皆成。 这是正确的。解释中提到“从因方面看,获得人身后如果修持《普贤行愿品》,自己的人生就没有虚耗,所以是胜寿命。从果方面看,如果今生修持《普贤行愿品》,来世就会成为具足福报、所愿皆成、无病长寿、相貌端严的人,所以是胜寿命。”
D. 不久之后能够成就如同普贤菩萨一般的妙行。 这是正确的。偈颂中说“此人不久当成就,如彼普贤菩萨行”,解释也提到“此人不久会成就如同普贤菩萨一样的妙行”。
10. 对修持《普贤行愿品》应有态度的论述,以下哪种行为是不被提倡的?(单选题)
A. 对《普贤行愿品》的修持要有坚强的毅力和持久的信念。
B. 在修行过程中,应首先选择具相的善知识,并长期依止。
C. 认识到《普贤行愿品》包含大乘各宗派精华,并一心一意修持。
D. 为了尽快获得修行验相,应多尝试不同的道场和法门。
答案:D
解析:
A. 对《普贤行愿品》的修持要有坚强的毅力和持久的信念。 这是被提倡的。文中强调“自己必须要有坚强的毅力”,“对于《普贤行愿品》,大家应该抱着有生之年不断修行的坚定信念”。
B. 在修行过程中,应首先选择具相的善知识,并长期依止。 这是被提倡的。文中指出“首先要通过观察选择具相的善知识,然后要长期依止善知识,不要经常变来变去”。
C. 认识到《普贤行愿品》包含大乘各宗派精华,并一心一意修持。 这是被提倡的。文中提到“《普贤行愿品》的价值也是如此,密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等所有大乘宗派的精华都包括在里面,希望有些人不要过分执著自宗,应该一心一意修持《普贤行愿品》”。
D. 为了尽快获得修行验相,应多尝试不同的道场和法门。 这是不被提倡的。文中明确批评了这种行为:“现在个别人今天去一个道场看看,没有修出什么验相;明天去另一个道场,也没有什么感觉;后天再去一个道场……这样到处飘来飘去,最终一无所得。”并指出“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短暂地修行几天,那不会有什么成果。”
11. 以下关于“五无间罪”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多选题)
A. 五无间罪包括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
B. “无间”的含义之一是指造此罪业者堕入地狱后,其身形会遍满整个地狱,不相障碍。
C. 根据传统显宗观点,五无间罪是最严重的罪业,且通常认为没有清净这些罪业的办法。
D. 在现代社会,五无间罪中的杀阿罗汉、出佛身血和破和合僧这三种罪业,仍然比较容易触犯。
答案:A, B, C
解析:
A. 正确。 文中明确指出:“五无间罪是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
B. 正确。 文中引用《大乘义章》解释“无间业”的四义中,第四义为:“四、身形无间。五逆之罪生阿鼻狱,阿鼻地狱纵旷八万四千由旬,一人入中身亦遍满,一切人入身亦遍满,不相障碍。因从果号名曰无间。”
C. 正确。 文中提到:“按显宗自宗的观点,再没有比五无间罪更严重的罪业了,也没有清净这种罪业的办法,造此罪者死后将直堕无间地狱。”
D. 错误。 文中说明:“在五无间罪当中,后三种现在不容易犯:现在佛的色身不住世,所以不可能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只在佛住世时会出现...所以现在也不可能造这种罪业;阿罗汉在佛教果期比较多,现在已经非常少了,所以也不可能杀阿罗汉。”
12. 关于念诵《普贤行愿品》(普贤大愿王)消灭罪业的说法,以下哪一项是正确的?(单选题)
A. 念诵《普贤行愿品》一遍就能消灭五无间罪,但前提是必须进行清晰的观想。
B. 念诵《普贤行愿品》能消灭五无间罪,但对于菩萨戒、别解脱戒的过失则无法清净。
C. 即使有人念诵《普贤行愿品》后罪业得以清净,有智慧的人也不会因此而随便造恶业,因为他们会具足返回对治力。
D. 只要念诵《普贤行愿品》,无论是否有信心,都能圆满得到消除罪业的功德。
答案:C
解析:
A. 错误。 文中强调:“这里的要求并不高,只要‘诵此普贤大愿王’,罪业就能‘一念速疾皆消灭’,并没有说一定要观想得清清楚楚”。
B. 错误。 文中长行文说明:“不仅五无间罪,入菩萨乘后如果犯了菩萨戒,入别解脱乘后如果犯了别解脱戒,没有入佛教的人如果造了十不善业,只要念诵《普贤行愿品》,所有的罪业都能灭尽。”
C. 正确。 文中法王对嘎多堪布的提问回答说:“有智慧的人在忏悔时具足四种对治力,由于具足返回对治力,所以也不会再随便造恶业。”
D. 错误。 文中明确指出:“要想清净罪业,念诵《普贤行愿品》时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心,如果连信心都没有,那不可能清净罪业。不管修什么善法,前提都必须具足信心和智慧”。
(来源: 由发心道友提供, 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