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以下哪些是修持《普贤行愿品》能感得的功德?(多选)
A. 家族种姓高贵
B. 容貌端庄
C. 智慧圆满
D. 诸魔外道不能摧
答案: A, B, C, D
解析:
A. 家族种姓高贵:文中提到“如果我们经常念《普贤行愿品》,来世就会转生为高贵者。”
B. 容貌端庄:文中提到“如果经常念《普贤行愿品》,生生世世会五官端正,看起来非常庄严”。
C. 智慧圆满:文中提到“念《普贤行愿品》者能获得远离一切愚痴黑暗的广大智慧”。开篇偈颂也直接包含“相好智慧咸圆满”。
D. 诸魔外道不能摧:文中详细说明了“不为诸魔外道所害”,开篇偈颂也直接包含“诸魔外道不能摧”。
2. 关于“魔”的理解,以下哪些说法是正确的?(多选)
A. 魔专指那些看不见的、会干扰修行的非人。
B. 《大智度论》认为,凡是能夺慧命、坏善法的就是魔。
C. 从大乘严格角度讲,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魔业。
D. 念《普贤行愿品》的人不会遇到魔障,即使遇到魔障也能很快远离
答案: B, C, D
解析:
A. 魔专指那些看不见的、会干扰修行的非人:错误。文中提到“有些魔障是看不见的...有些魔障是能看见的,比如亲朋好友...”
B. 《大智度论》认为,凡是能夺慧命、坏善法的就是魔:正确。文中明确引用“《大智度论》中说,凡是能夺慧命、坏善法的就是魔。”
C. 从大乘严格角度讲,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魔业:正确。文中引用《华严经》观点举例:“凡是与发菩提心、利益众生、行持六度万行相违的都是魔业,这部经中提到了十种魔业,比如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魔业...”
D. 只要精进修持《普贤行愿品》,修行者就绝对不会遇到任何魔障:错误。文中说“一般来说,念《普贤行愿品》的人不会遇到魔障,即使遇到魔障也能很快远离。”这表明仍可能遇到,但能很快远离,而非“绝对不会遇到”。也提到“作为修行人,遇到魔障是很正常的。”
3. 修持普贤行愿最主要、最根本的出世间果报是什么?(单选)
A. 获得种姓、容貌、智慧等世间圆满
B. 脱离个人的病苦与厄运
C. 迅速成就佛果,并能转法轮利益众生
D. 降伏一切魔众,使自己修行顺利
答案: C
解析:
文中明确指出:“修持普贤行愿有什么出世间果报呢?就是很快获得佛果。” 并且强调:“修持普贤行愿目的不是升官发财、脱离病苦厄运,应该是成就佛果。” 随后详细阐述了成佛的四相(坐菩提道场、降伏诸魔众、成等正觉、转法轮),并总结“总之,修持《普贤行愿品》目的就是成佛,成佛目的就是利益众生,要利益众生就必须传授佛法,要传授佛法就必须转法轮。”
A(获得世间圆满)在文本中被提及,是为了“让众生接受自己”的暂时方便,是“暂时的世间圆满”,而非最主要、最根本的出世间果报。
B(脱离病苦厄运)非修持普贤行愿的目的。
D(降伏魔众)是成就佛果过程中的一个方面(四相之一),但成就佛果并转法轮利益众生是更根本和全面的果报。因此,C选项最为准确和全面。
4. 以下关于宣说佛法和发心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多选)
A.宣说佛法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应该是为了利益众生
B. 如果发心是为了名闻利养而宣说佛法,这等同于“贩卖佛法”。
C. 出家人应全身心投入弘法利生事业,这才是发菩提心的大乘出家人所为。
D. 建立佛殿、塑造佛像比讲经说法更能让人们心中树立佛法的理念。
E. 为了让众生接受自己以便更好地弘法,可以发愿获得暂时的世间圆满,如好的种姓和容貌。
答案:A. B, C, E
解析:
A. 错误。 文中强调:“宣说佛法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应该是为了利益众生。”并指出如果发心是为了得到名闻利养,那不叫宣说佛法。
B. 正确。 文中指出:“如果是这种发心(为了得到名闻利养),那不叫宣说佛法,而叫贩卖佛法。”
C. 正确。 文中提到:“出家以后更是任重道远,因为出家人既然没有家庭、单位的约束,就应该全身心投入到弘法利生事业中,这才算是发菩提心的大乘出家人。”
D. 错误。 文中指出:“虽然建立三宝所依有一定功德,但最重要的还是让人们心中树立佛法的理念。”并对“有些出家人对讲经说法不重视,一直忙于建佛殿、塑佛像”表示了惋惜。
E. 正确。 文中在解释偈颂的递进关系时提到:“首先,为了利益众生,就需要让众生接受自己...所以,为了让众生接受自己,我们应该发愿获得种姓、容貌、智慧等暂时的世间圆满。” 这是为了更好地利益众生而采取的方便。
5. 若有人对《普贤行愿品》进行读诵、受持、演说,其果报的殊胜程度如何,以及由谁能完全了知?(单选)
A. 果报极大,阿罗汉能部分了知,此人将获得人天福报。
B. 果报唯佛能证知,此人决定获胜菩提道。
C. 果报虽大,但世间仙人亦能了知,此人将快速积累世间财富。
D. 果报主要体现在消除业障,其具体大小凡夫亦能感知。
答案:B
解析:
原文明确指出:“若人于此普贤愿,读诵受持及演说,果报唯佛能证知,决定获胜菩提道。”这直接对应了选项B的前半部分“果报唯佛能证知”和后半部分“此人决定获胜菩提道”。
文中进一步解释:“这个功德有多大呢?连阿罗汉都说不清楚...除了圣者阿罗汉,世间的仙人也不知道这个功德有多大。唯有全知的佛陀才知道这个功德有多大。” 这排除了A选项中“阿罗汉能部分了知”和C选项中“世间仙人亦能了知”的说法。
D选项中“凡夫亦能感知”与“唯佛能证知”相悖,且文中强调的是“殊胜的菩提道”,而非仅仅“消除业障”。
6. “十法行”及其与“闻思修”的关系,以下哪些说法是正确的?(多选)
A. “十法行”包括书写、供养、施他、谛听、披读、受持、开演、讽诵、思惟、修习。
B. 行持“十法行”可以获得无量的福德。
C. “十法行”与“闻思修”是两个完全独立的修行体系,互不包含。
D. “闻思修”可以概括“十法行”,例如谛听是闻,思惟是思,其余八种法行都可归为修。
E. 学习《普贤行愿品》时,听者进行谛听、思惟、做笔记,讲者进行开演、讽诵,这些行为都体现了“十法行”的实践。
答案:A, B, D, E
解析:
A选项正确: 文中列出:“所谓十法行,就是书写、供养、施他、谛听、披读(自己读诵经文)、受持(受纳教法,忆持不忘)、开演、讽诵(读诵经文以便令他人生喜)、思惟、修习。”
B选项正确: 文中引用《辩中边论》说:“行十法行者,获福聚无量。”
C选项错误: 文中指出:“其实,十法行可以说就是闻思修,一方面十法行包括了闻思修——谛听、思惟、修习,另一方面闻思修也包括了十法行——谛听是闻,思惟是思,其余八种法行是修。” 这说明两者是相互包含、紧密相关的,而非独立。
D选项正确: 文中明确说明:“另一方面闻思修也包括了十法行——谛听是闻,思惟是思,其余八种法行是修。”
E选项正确: 文中举例说明:“现在我们上一堂课,基本上具足了十种法行:对听者来说,具足了谛听、思惟、书写(做笔记)等;对讲者来说,具足了开演、讽诵等。” 这正是对十法行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体现。
7. 关于发愿和回向,以下哪些说法是正确的?(多选)
A. 在僧众聚会或圣地等特殊场合,应首先郑重发愿,然后再进行供养。
B. 《文殊根本续》指出,诸法依缘而生,意乐是缘起的基础,因此所发之愿必定能够成就。
C. 大乘行者回向时,若无法安住于无缘境界,可以将善根优先回向给自己亲近的人,再回向给怨敌。
D.如果能以广大心回向善根,比如自己读诵、思维《普贤行愿品》以后,发愿让所有众生获得这些善根,尤其是与自己关系不好的众生获得这些善根,这样回向不仅功德很大,而且自己会很快获得成就。
E. 发愿时可以不必顾忌,因为只有善愿才会实现,恶愿不会对未来产生影响。
答案: B, D
解析:
A. 错误。原文说:“今后如果大家到了僧众聚会的场合……首先要作一些供水、供灯、供香等供养,然后要郑重地发愿。” 因此是先供养后发愿。
B. 正确。原文引用《文殊根本续》:“诸法即缘故,住于意乐上,何处发何愿,彼等定成就。(诸法都是建立在缘起上的,而缘起又是建立在意乐上的,不管在什么地方发了什么愿,这些愿必定会成就。)”这与选项B的表述一致。
C. 错误。原文在批评农夫的心态后指出:“这种有亲怨分别的回向就是有毒的回向。今后大家在回向善根时最好安住于无缘的境界中,如果做不到这样,也要想到:普贤菩萨和文殊菩萨怎样回向,我也如是回向。” 并没有说可以优先回向给亲近的人。
D. 正确。原文末尾提到:“如果能以广大心回向善根,比如自己读诵、思维《普贤行愿品》以后,发愿让所有众生获得这些善根,尤其是与自己关系不好的众生获得这些善根,这样回向不仅功德很大,而且自己会很快获得成就。” 这与选项D的表述一致。
E. 错误。原文明确指出:“在这个时候千万不能发恶愿,否则这些恶愿将来也会实现。从历史上看,很多人就是因为发了恶愿,所以后来造下了弥天大罪。” 因此恶愿也会产生影响。
8. 修持《普贤行愿品》最被强调的临终利益是什么?(单选)
A. 获得世间的财富和权势
B. 立即在当世成就等正觉
C. 蒙佛接引,往生净土,以及消除业障,得大自在
D. 亲属和财产将永远伴随
答案:C
解析:
文中多次强调修持《普贤行愿品》的临终利益是往生极乐世界。
文中点明:“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藏地和汉地的很多高僧大德异口同声地说,念《普贤行愿品》者临终绝对会往生极乐世界。”
长行文引述:“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
萨迦派大德的讲义也提到特定修法后“这个人决定会往生极乐世界。”
选项A和D与文中“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相悖。选项B虽然最终目标是成佛,但文中更侧重临终时先往生净土,而后“不久当坐菩提道场,降伏魔军,成等正觉”。因此,最直接和被强调的临终利益是C。
9. 关于《普贤行愿品》及其修持,以下哪些说法是正确的?(多选)
A. 《普贤行愿品》被称为“小华严经”,念诵一遍的功德等同于念诵一遍《华严经》。
B. 本焕老和尚和萨迦班智达都曾终生或长期坚持修持《普贤行愿品》。
C. 根据萨迦派某大德的讲义,仅需每天念诵三遍《普贤行愿品》即可决定往生极乐世界,无需其他行持。
D. 向他人传讲《普贤行愿品》,即使只有一个听众,其功德也可能超过以无量珍宝供养诸佛。
答案:A, B, D
解析:
A. 正确。文中提到:“清凉国师称其为‘小华严经’”,并且“在汉地,有念一遍《普贤行愿品》功德等同念一遍《华严经》的说法。”
B. 正确。文中举例:“本焕老和尚直到 105 岁时,依然每天早上四点钟起床,然后念几十遍《普贤行愿品》。”以及“萨迦班智达也终生修持《普贤行愿品》。”
C. 错误。文中萨迦派大德的讲义说的是:“如果每天念三遍《普贤行愿品》,然后在阿弥陀佛像前发愿好好行持善法,临睡觉前修一遍往生法,这个人决定会往生极乐世界。” 这包含了念诵、发愿行善和修往生法三个条件,并非仅念诵三遍即可。
D. 正确。文中引用《大宝积经》并加以阐述:“若有菩萨以大悲心为一众生说四句偈,功德胜彼。”以及“如果你能找到一个弟子,那给他讲一遍《普贤行愿品》,这个功德就超过供养诸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