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科判
本课重点
闻受净土法门的法器,必须具足的条件。
无记心态转为善心闻法。
一切众生都曾做过自己的母亲。
利他乃非常殊胜的窍诀。
一切法均应以菩提心摄持。
本课难点
断除闻法时的无记心态。
以爱子之心来爱每一个众生。
对一切众生发起利他心和菩提心。
本课脉络
法器。
断除无记心态。
总说三殊胜。
往生净土需要发菩提心。
发菩提心的重要性。
真实发起菩提心。
上师教诫。
脉络展开
一.法器。
1.在显密经续论典中,对堪受显密佛法的法器要求。
①具备信心、精进、智慧等功德;
②远离无信、无惭、无愧等过失。
2.听受净土法门的人必须具备四点:
①对上师和净土法门要有强烈的信心和恭敬心。具有信心,一切善法的功德自然会产生。
【教证】佛经:“无信心之人,不生诸善法,如种被火焚,青芽岂能生?”
【教言】莲花生大士:“具有坚信得加持。”
②无有谄诳嫉妒心等,秉性正直。最起码要有正直善良的人格。
③具有领悟法义之智慧。
【遣疑】问:“有些人认为:净土法门是老公公和老婆婆修的法,不需要太高的智慧。”
答:其实净土法门并不是那么简单,虽然具足强烈信心的个别人不闻思也能往生净土,但大多数人还是需要闻思,否则连遣除往生违缘的基本方法都不懂,那也不可能顺利往生。
④对净土法门有希求心。
3.【教证】圣天论师《中观四百论》:“质直慧求义,说为闻法器。”
①心术正直。
②通达法义的智慧。
③对正法的希求心。
二.断除无记心态。
1.无记的发心:
①坐在听法的行列中,心里既无善的分别也无恶的作意。
②【比喻】像一块石头直愣愣地坐在那里。
2.励力杜绝以无记的心态听法。
①《俱舍论》观点:以无记的心态听法不会成熟异熟果报,只是种下一点点善根。
②无记心态听法的表现:
A.对正法没有希求心。
B.没有求生净土的心。
C.没有明显恶心。
D.看到别人听法,也跟着去听法。
3.将无记心态转为善心闻法。
①反观自心,如果发现自己处于无记心态当中,应马上提醒自己:“这样傻傻呆着毫无用处,一定要生起善心。”
A.转变为菩提心。
B.转变成出离心。
C.安住在信心、恭敬心和希求心等善心所当中。
②心里观想:上师三宝的加持不可思议,他们随时都以大慈大悲心来观照我,在末法时代听受这样的大乘法非常难得,所以我一定要专心听法。
4.从听法的态度能看出信心的大小。
对比:
①有些人听每一句法都有强烈的恭敬心,心也很专注;
②有些人只是呆呆地坐在那里,听到什么样的话都没有反应。
5.总结:心乃万法之根,故应以善心闻法,最起码也要以信心来摄持。
三.总说三殊胜。
1.释义:最初发菩提心,中间专心致志行持,最后作回向。
2.【教证】《无量寿经》:“发菩提心,修诸功德……殖诸德本,至心回向。”
3.一切听法、修法等善法都不能离开三殊胜。
4.三殊胜的窍诀并非藏传佛教独有。
5.【上师教诫】一定要圆满《藏传净土法》的传承,同时还要常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这样学修结合,一定会获得殊胜的加持。
6.【遣疑】问:一边学《藏传净土法》一边念佛,会不会变成杂修?
答:绝对不会成为所谓的杂修,因为以经论印持的念佛,根本不会有任何过失。
①弘一大师的佛学思想:“以《华严》为境,以《四分》为行,净土为果。”
②印光大师和蕅益大师在广学各宗的基础上导归净土。
③见解是大圆满或大中观,行为则按照小乘的别解脱戒来行持,最后往生极乐世界。
7.往生净土的障碍:
①诽谤密法,乃至诽谤其他传承的教法。
②相续中充满五毒为主的种种烦恼等。
8.结论:闻思佛法并不会成为往生净土的障碍,相反它还是往生的资粮。
四.往生净土需要发菩提心。
1.《无量寿经》中提到三辈往生都要发菩提心。(详见法本P235)
2.往生极乐世界一定要具足众缘。
①娑婆世界的众生普遍与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有较深的因缘。
②与法王结缘的道友,都已经具有极殊胜的往生因缘。
A.菩提金刚对法王授记:“凡结缘者皆生极乐刹。”
B.法王的上师喇嘛罗珠与嘛呢喇嘛(即观音上师)也对法王授记:“你在晚年将广泛弘扬净土法门,依此可使无量众生往生极乐世界。”
③依靠阿弥陀佛与殊胜上师的发愿力,无数众生皆可轻而易举往生极乐世界。
五.发菩提心的重要性。
1.一定要具备加行发心殊胜。
要令善心变得广大,就必须以方便摄持。
【教证1】《宝蕴经》:“心乃一切诸法之前行。”故心广大,善根就广大;心渺小,善根就渺小。
【教证2】《入行论》:“其余善行如芭蕉,果实生已终枯槁。”
【教证3】《功德藏》:“只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像大小。”
【教证4】《入行论》:“生一明定心,亦得梵天果,身口善纵勤,心弱难成就。”
总结:善法和恶法皆乃心之所造。以菩提心摄持,表面上再小的善法,也是异常广大的善根。
2.如何发心。
①【错误发心】为了自己和家人暂时与究竟利益,来闻思修行净土法门,以及行持一切善法。
②【正确发心】为了一切众生从轮回中获得解脱,进而获得佛果的菩提心来摄持闻法修法。
3.发菩提心的功德。
①菩提心的妙树能恒时出生果实。
A.不但不会耗尽,反而功德会越来越增上。
B.【比喻】就像汇入大海的水滴,在海水未尽之时它就不会穷尽一样。
【教证】《入行论》“菩提心树恒生果,非仅不尽反增茂。”
②如果现在唯一为了他利而闻法修法,那自利同时也可成办,最终必将成就真正利他的佛果。
③利他乃非常殊胜的窍诀,也是不可违背的规律与法则。
4.励力发起一切安乐之源的菩提心。
【教言1】寂天论师:“何需更繁叙,凡愚求自利,牟尼唯利他,且观此二别。”
【教言2】麦彭仁波切:“何人最初能发起,菩提根本菩提心,彼之功德无有量,无等佛亦言不尽。”
【结论】利他乃一切安乐的源泉,利自乃一切痛苦的根源。在修学的旅途中,菩提心绝不能缺少。
六.真实发起菩提心。
1.发心需要从根本悲心中产生,悲心又需要缘一切有情而生起。
2.修菩提心方法:依阿底峡尊者七重因果[知母、念恩、报恩、悦意慈、大悲、增上意乐、菩提心的教授来次第修行。
3.一切有情都当过自己的母亲,一定要生起定解。
①通过大量的教证理证来产生信解。
A.【事例】小牛犊出生寻母。
B.通过前后世的公案说明。(法本P240-241)
【公案1】佛陀遇到曾五百世做母亲的老妇女。
【公案2】巴塘一位格西的转世。
C.【教言】龙猛菩萨:“地土抟成枣核丸,其量不及为母数。”
②没有真正搞懂轮回真相之前,学佛都必将是表面上的文章。
③反复观修。
4.学佛一定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首先要认识一切众生都做过自己的母亲。
5.以爱子之心来爱每一个众生,很快就会获得解脱。
七.上师教诫。
一定要对净土法门产生信心,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往生极乐世界。
编辑:定解E02
审核:定解E10
定解E01
定解E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