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科判
全文分二:
甲一(闻法方式): 一、总说; 二、分说。
乙二(分说)分三: 一、善根为方便摄持加行发心殊胜; 二、善根不为他缘所坏正行无缘殊胜; 三、善根日日增上之结行回向殊胜。
课程重点
藏传净土法的殊胜性。
不精勤闻法的过患。
佛教的根本是讲法、闻法和修行。
应齐心协力弘扬佛法。
应反复听闻佛法。
课程难点
了知藏传净土法教言不共甚深。
了知何为第九无暇并如理对治。
佛法的根本是闻思修行,不做形象佛教徒。
了知居士讲法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应满足的条件。
课前开示
藏传净土法殊胜性
1.内容丰富。
①宣讲往生四因。
②广泛传讲显密基本佛教知识。
2.普摄群机。
①对在家人和初学者:深入浅出阐释甚深佛理。
②对出家人和智者:宣讲具体适用的修行教言。
3.传讲广泛:开法会和平时讲法的主讲内容之一。
4.教言不共甚深。
①往生极乐世界。
②显密圆融。
课程脉络
宣讲不闻法的过患。
佛教的根本是讲法、闻法和修行。
应齐心协力弘扬佛法。
应反复听闻佛法。
脉络展开
一.宣讲不闻法的过患
1.自置暗劫不知晓,可怜可悲!
①已具足修持佛法的殊胜因缘。
A.佛陀出世。
B.听闻佛法。
C.值遇善知识。
②非法占有全部时间,将自己置于暗劫,不愿听闻佛法。
A.我没时间学佛。
B..我现在忙得很。
C.我要养家糊口。
D我退休以后再。
E我老了以后再学。
③比喻:不懂事的孩子,认为读书是为了别人。
2.佛光普照,无数众生皆可依靠佛法的甘露得以苏醒。
3.获得人身却无暇闻法的果报——下堕三途。
①原因:业力现前,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来斩断自己闻法、亲近善知识的因缘。
②以较好的旁生为例,说明恶趣众生无闻法机缘。
③对治法。
A.应断:将大好时光浪费在看电视、闲聊等毫无意义的事情上。
B.应行:挤出一部分时间来学习佛法;将无聊的事放下。
4.自处“第九无暇”。
【教证】“获得人身不闻法,乃为第九无暇处。”
①法相名词。
A.八无暇:“地狱饿鬼及旁生,边鄙地及长寿天,邪见不遇佛出世,喑哑此等八无暇。” (出自《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意思是转世为地狱道众生、饿鬼、旁生(又名为“畜牲”)、长寿天(又名为“无想天”)、边地众生、持邪知邪见者、处于暗劫的世界的众生,而没有闲暇时间被自己用于修持佛法。
B. “第九无暇”:获得人身后不闻佛法,按照有些经论的观点,这就是第九无暇处。
②身处第九无暇的表现。
A.现在的人终日忙于各种琐事,根本没有学佛的时间。
B.学习佛法的人罕见。
③现代社会并非真正的文明。
A.沉迷外境的表现。
1. 孩童沉迷于游戏之乐。
2. 年轻人沉迷于令人眼花缭乱的贪嗔之境。
3. 老年人沉迷于身心衰退的迷乱当中。
4. 罕有以佛法内观。
5. 钻研优秀传统文化的人少见。
§ 以前,老师都很喜欢唐诗宋词,古文也能倒背如流。
§ 现在,许多老师除了上网、发短信之外,对传统文化一无所知。
B.科技前所未有的进步,伦理道德和高尚行为却不断退堕。
5.如何对治。
①明理:获得人身之际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学习佛法。
②下决心、挤时间:早上早点起床,晚上晚点睡觉,白天少一点散乱。
③合理安排时间:公务员在领导讲话时默念咒语等。
④城市里修行人抽一部分时间来学佛。
⑤随学寂静处修行人。
A.放下一切琐事,把所有时间都用在佛法上。
B.即使不能完全放下,也尽量约束自己,千万不要过于散乱。
C.不要打扰别人修行。
二.佛教的根本是讲法、闻法和修行
1.何为佛教。
误解:将建寺院、做慈善等行为认为是佛教。
正解:闻思修是佛教,唯有教法和证法二者堪为佛教。
【教证1】佛经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教证2】世亲论师:“佛之妙法有二种,教法证法之体性,持教法者唯讲经,持证法者唯修行。”
2.何为真正的道场。
真正的道场:具有教法和证法的道场。
形象的道场:光有佛像和形象上的佛教徒,而没有真正的闻思修行。
3.何为真正的佛教家庭。
形象的佛教家庭:全家都办了皈依证,家里也设有佛堂。
真正的佛教家庭:有闻思修行。
4.教法证法不能脱离。
①【教证】《札嘎山法》:修行者要有听闻,听闻者也要有实修,这两者绝对不可脱离;否则,即使整天都坐在山洞里,也没有实在的意义。
②没有闻思的修行是盲修瞎练。
【事例】修持六度却不知六度的本体、数目、作用等。
③只闻思不修行也是误区。
④弘扬佛法的根本是学习与实践佛法。
⑤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也应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应断:只挂圣贤像;仅做表面仪式。
应行:理解圣贤思想后实践。
三.应齐心协力弘扬佛法
1.闻法。
没有能力讲法的要担负起闻法的责任。
2.讲法。
①出家人有讲经说法的责任。
②居士讲法。
A.遣疑:自己是在家人,肯定不能传法,最多只能听法。
B.居士讲法的条件。
1. 有能力和智慧。
2. 具备讲经说法的素质。
3. 发心清净,不为名闻利养。
随学法王如意宝:法王供曼茶时产生了一个不太好的念头,从此讲经说法时再也不收取任何供养。
4. 先在上师面前听闻佛法,在心中有所领悟、不会歪曲法义。
C.藏汉两地对比说明居士讲法必要性。
1. 藏地出家人完全能担负起弘法利生的重任。
2. 汉地出家人比例低,同时高学历的人比较多。
3. 时机暂未成熟:居士们的佛法基础并不是很扎实。
③以狮子和狐狸的故事说明。
A.隐含含义:
愚笨的狮子不肯叫喊,则代表愚笨的人不能讲经说法;而聪明的狐狸能叫喊,则代表有智慧的人可以讲经说法。
B.直接含义:
狮子背得动野猪的尸体,则代表狮子般的高僧大德能胜任讲经说法的重任;狐狸虽然背不动尸体,但它可以跟在狮子后面叫喊,这代表没有能力讲经说法的人也应听闻佛法,至少也要随喜赞叹。
C.居士应该如何行持。
1. 发一点小小的心,要么当帮手、要么当啦啦队。
2. 听闻佛法,或者劝人皈依三宝、听闻正法,有一定基础的人还可以给别人开示佛法。
3. 尽力发心。
4. 为不懂佛法的人讲一点佛法。
5. 随声赞叹:“念阿弥陀佛功德很大”、“你这样听法很好”、“学习佛法对身心有帮助”。
④ 居士发心的功德无量。
A.帮助苦恼众生。
B.高僧大德也是一步一步走过来。
C.因地佛陀一世仅做一件善事也成为成佛的资粮。
⑤大家都有弘扬、受持佛法的责任。
A.人多力量大。
B.齐心协力,佛教可以在各地弘扬。
⑥【公案】阿底峡尊者前来西藏弘扬佛法。
A.阿底峡尊者为去藏地弘法减寿二十年。
B.智光国王为迎请阿底峡尊者付出生命。
启示:
1. 弘扬佛法的确需要无数人的共同努力。
2. 凡夫人应追随前辈大德的足迹——弘扬佛法。
四.应反复听闻佛法
1.破斥错误观点。
①观点:
A.听闻一两节课或一两部法后就认为可以了;
B.不愿意长期闻思,但却想很快开悟;
C.六祖大师不识字都能开悟,我的根机也不错,我也不需要闻思。
②破斥:
A.既没有强烈的信心,也没有深厚的善根,怎能奢望像六祖那样很快开悟呢?
B.比喻:连加减乘除都不会,怎么可能马上当数学家呢?
③结论:
A.必须反复听闻。
B.树立正见:一定要系统、次第、完整地学习佛教的教义。
2.引用教证名言说明反复听闻必要性。
①谚语:“大海于水不厌足,智者于法不厌足。”
②萨迦班智达:“欲者不厌受用多,学者不厌格言多。”
③高尔基:“人的知识愈广,人的本身也愈臻完善。”
④斯宾塞:“知识愈多,愈觉学问的不足。”
3.引用正反两方面事例说明反复听闻的必要性。
①正面:高僧大德一辈子精进闻思修行讲经说法,圆寂前从未间断。
②反面:某居士觉得学一期,学一两部法已经可以了。
4.佛法是一切安乐之源。
①斯尔曼教授:佛教对人心向善有巨大的作用。
②锡兰岛、藏地和蒙古依靠佛法由野蛮变善良。
③学院数千人和睦相处、生活快乐。
5.比喻说明反复听闻的必要性。
①比喻:荒芜的田地,只降一次雨水并不能彻底湿润。
喻义:对于我们无始以来便以不善业干涸了的相续,仅仅听一次佛法也难以调柔。
②没有佛法长期滋润,不可能长出解脱的菩提苗芽。
③相续干涸的时间太久,要不断地降下法雨,通过十年、二十年的浇灌,相续才会柔软,菩提的种子才会发芽。
6.【上师教诫】要有信心,而且应反复听闻佛法。
①经常听闻,或多或少都会懂得一些法义。
A.没文化的老太太经常听传承看法本,慢慢明理。
B.世间知识需要一点一滴积累。
C.不能一课听不懂就放弃应有信心且长期听闻。
②【教证】
萨迦班智达也说:“倘若嘱咐又催促,虽是旁生亦能知。”
③发愿:一边闻思修一边弘扬佛法。
编辑:定解E07
审核:定解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