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丨《藏传净土法》第26课 

本课科判

丙一(广说修持往生极乐世界之四因)分四:一、明观福田;二、积资净障;三、发菩提心;四、发清净愿。

丁二(积资净障)分七:一、对治我慢之顶礼支;二、供养支;三、忏悔支;四、随喜支;五、请转法轮支;六、请不涅槃支;七、回向支。

己二(广说)分二:一、思维名号不同而顶礼;二、思维持名号功德而顶礼。

 

本课重点

 

本课难点

 

本课脉络

 

脉络展开

一.课前开示。

1.《极乐愿文》对修持净土法门的重要意义。

①《极乐愿文》内容殊胜。

A.内容:宣说了阿弥陀佛的种种功德。

B.特点:言简义丰,总摄了净土法门的一切关要。

②学习和受持方法。

A.藏地的很多修行人都能背诵。

B.道友们尽量背诵。

C.通过学习而明理,对阿弥陀佛产生稳固的信心。

2.通过学佛使人生有意义。

①应舍:吃喝玩乐打发日子。

②应取:追求宇宙人生的真理。

③目标:通达一些佛法道理的有意义人生。

④【教证】《法句经》:“若人寿百岁,不知大道义,不如生一日,学推佛法要。”

 

二.祈祷阿弥陀佛的人不转为低劣种姓之理。

1.从世间的角度:人的种姓很重要。

①出生的种姓高低,对人的影响不同。

②转为高贵种姓的窍诀: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并受持,就永远不会再投生于卑贱种姓,而是转生到高贵种姓。

③古代高贵种姓者的德相:道德高尚、诚信因果、行持佛法。

④末法时代的恶相:出生高贵之家,却没有护持种姓的高尚行为。

2.从佛法的角度:比世间种姓更重要的是修持佛法。

①世间的种姓、门第并不是很重要,最重要的是修持正法。

A.【教证】佛经:“种姓门第不重要,三学(戒、定、慧)之宝极重要。”

B.【教证】龙树菩萨《亲友书》:“族貌闻虽具全士,然离慧戒非受敬,何者具此二功德,彼无他德亦应供。”

②受人尊敬的高贵相:信仰三宝、戒律清净、具有佛法的智慧。

③皈依、出家的三宝种姓是修行所依。

A.与世俗的种姓、门第相比,修持佛法更为重要。

B.出家身份是一切身份之王,是修行所依身份中最好的身份。

C.发愿获得出家身份并且守持清净戒律。

a.自力:经常祈祷阿弥陀佛。

b.佛力加持:生生世世都会拥有不染任何细微过患、犹如莲花般清净的出家具戒之身。

④听闻阿弥陀佛佛号的功德。

A.乃至菩提果之间,不会转为女身、不会转为低劣种姓者。

B.生生世世成为具有清净戒律的出家人。

C.我们理应恭敬顶礼善逝无量光佛。

 

三.佛光具有殊胜的加持。

1.阿弥陀佛发出无量佛光,是佛陀的智悲之光。

2.佛光对于有情不可思议的加持力。

①令有情的一切烦恼和痛苦顿然消失。

【修行窍诀】心情不好、想发脾气时,应当暂时放下手头的事,一心一意念佛,在佛光的沐浴下,马上就会平静下来。

②令相貌丑陋之人变得庄严可亲。

③令某些恶趣众生的身心也变得调柔。

【公案】蕅益大师一位同参的讲述出家因缘:曾以念佛从虎口脱险,体会佛号威力而出家一心念佛。(详见法本P203-204)

3.上师劝勉大家精进念佛。

①随学前辈修行人精进念佛。

②念佛时必须计数。

A.计数是鞭策自己精进念佛的好办法。

B.净土宗的许多祖师都要求计数念佛。

【教言】蕅益大师:“或昼夜十万,或三万五万,以决定不缺为准。”

C.藏地的大德也认为持咒、念佛应该计数。

③要圆满一百万基数的(藏文)弥陀圣号(或者六百万汉文弥陀圣号)。

A.先念完一百万遍弥陀圣号,有生之年再不断念佛,临终有往生极乐世界的把握。

B.闭关期间每天三万遍以上,一个月就能完成

C.为了往生,需要精进念佛。

 

四.出家是一切身份之王,应发愿出家。

出家身份是一切身份之王,因此每位道友都应发愿:愿生生世世获得具足戒律的出家身份!

1.现状:世间人对出家有误解。

①误解:出家是走投无路的无奈选择。

②误解之因:世间人被浓厚的贪欲习气所蒙蔽,看不破、放不下。

2.出家身份高贵难得。

①帝王赞叹出家。

A.北宋仁宗皇帝:“夫世间最贵者,莫如舍俗出家。若得为僧,便受人天供养,作如来之弟子,为先圣之宗亲。”

B.清朝顺治皇帝:“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最难。”

3.出家的功德不可思议。

①以教证说明出家巨大功德。

A.【教证】《本缘经》:“一日一夜出家故,二十劫不堕三恶。”

B.【教证】《出家功德经》:“于此一日一夜。清净出家故。此善根。六欲天中。七反受福。

C.【教证】《难陀出家经》:“如果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众生,在一大劫中布施儿女,所得的功德,不如发出家心向寂静地迈一步所获的功德。”

②从行持佛法角度,出家比在家有巨大优越性。

A.在家人:有种种过患,违缘多、难坚持,圆满行持佛法有困难。

B.出家:修持佛法方便。

C.随学菩萨:乃至获得圣者果位之前,所有的菩萨都唯一发愿出家。

a.【教证】《普贤行愿品》:“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

b.【教证】《入行论》:“我未登地前,愿蒙文殊恩,常忆己宿命,出家恒为僧。”

③从长远的解脱的角度看出家的功德。

A.出家后即使舍戒、破戒,也比不出家强。

【公案】优钵罗华比丘尼往昔戏着僧衣得因缘出家,以受戒的因缘而得道。(详见法本P206-207)

公案说明:出家受戒后即使破了戒,但以曾经受戒的因缘,以后一定能得阿罗汉果。如果从来没有出家受戒,只是造恶业,则永远没有得道的因缘。

B.“醉中剃发”、“戏里披衣”也会种下解脱的因。

a.【教证】永明延寿大师《万善同归集》:“乃至醉中剃发、戏里披衣,一向时间,当期道果。”

b.【公案】《大智度论》婆罗门“醉中剃发”。(详见法本P207-208)

C.短暂的时间出家也很有意义和功德。

④出家人即生有超越在家人的安乐。

A.出家人的快乐和在家人痛苦。

a.出家人即生就会拥有在家人难以想象的洒脱和自在。

【教证】《宝积经》中说:“在家具缚。出家无碍。”

b.出家人没有许多所求,生活很快乐。

【教证】《十住毗婆沙论》中说:“在家多求故苦。出家无求故乐。”

B.出家之后就不要再羡慕在家人的世间生活。

4.想出家应把握因缘。

①应对出家生起信心。

②想出家要当机立断,把握因缘,放下一切,切莫瞻前顾后,否则因缘可能稍纵即逝。

【事例】岳飞错过因缘而未出家,留下了千古遗。(详见法本P209)

③遣除出家的两种违缘——过于富贵、过于贫穷。

A.【教言】“不生过富家,不转贫穷家,唯生中等家,恒常得出家。”

B.【公案】舍利子尊者往昔生为太子而无法出家,却资助一位乞丐出家并获得成就。(详见法本P210)

C.【事例】过于贫穷无法获得出家资具也是痛苦的。

④祈祷阿弥陀佛遣除过富与过穷两种违缘。

A.经常祈祷阿弥陀佛:这样来世既不会生于难以抛下财富的过于富贵之家,也不会转生到无有资具顺缘的过于贫穷之家,而是出生在容易出家的中等之家。

B.随学法王如意宝以偈发愿:“不生过富家,不转贫穷家,唯生中等家,恒常得出家。”

⑤在家人如何取舍。

A.深刻认识到在家的过患。

B.见到出家人时要发愿:愿我生生世世也获得这样的身份。

C.平时要经常祈祷阿弥陀佛,行持一分以上的善业,发出家的大愿。

D.老年人争取在即生出家。

a.【教言】佛陀:“老时具戒得安乐。”

b.老人容易产生出离心,容易受持出家戒律。

c. 印度、藏地有年老出家的选择。

d.子女应劝年老父母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