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科判
本课重点
诚信净土法门,注重积资净障。
应当发愿出家之理。
深入思维出家在家的苦乐差别,对出家产生希求心。
应当尽量出家,如果没有出家缘分,也要受持一分以上的戒律。
本课难点
在前佛的教法下种过解脱因,在后佛的教法下必定能得解脱果。
断除出家在家没区别的谬见。
做同样的善法,在家人的功德根本比不上出家人。
思维在家出家的苦乐后,产生真正的出离心,趣入真正的解脱道。
本课脉络
课前开示。
应当发愿出家之理。
明白出家在家的苦乐差别后,对出家生起欢喜心。
劝出家持戒。
脉络展开
一.课前开示。
1.藏、汉净土法门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①都要对阿弥陀佛生信心、积资净障、发菩提心、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②具体修持方法上,藏传净土法有不共的窍诀。
③既要学习汉传净土法,也要学习藏传净土法。
2.对往生极乐世界生起诚信。
①往生顺缘:对净土法门有信心、具足往生四因。
【教言】麦彭仁波切:“佛陀的金刚句根本不会有任何欺惑,既然承认佛说的往生极乐世界者具有如是功德,那为什么不承认佛说的往生极乐世界之因呢?”
②往生违缘:罪业临终前没有忏悔清净。
③平时积资净障很重要。
二.应当发愿出家之理。
1.应选择出家的光明大道。
①在家人应舍弃贪执家室的习气,在子女成人、自立时,最好出家、受持戒律。
②少数具善缘者会在年轻时就放下一切而出家为僧。
③藏地自古以来有人老出家的传统。
A. 成立居士林,让在家人有了出家行持善法的机会。
B. 很多居士林的老菩萨在临终前都选择出家。
【教言】法王如意宝:“今后学院要成立居士林,我们要鼓励居士林的老居士们出家,虽然他们人老了,不一定有闻思修行的能力,但如果能以出家的身份离开人间,这也有无量的功德。”
C. 老年人出家要抓紧时间。
D. 老年人出家后最好住在清净寺院,住家修行也可以。
2.无缘出家者,受持一分以上的居士戒也能获得利益。
①持居士戒的利益。
A.今生:幸福。
B.后世:安乐。
C.弥勒佛出世时一定获得圣果。
a.若在前佛的教法下种过解脱因,则在后佛的教法下必定能得解脱果,这是一种无欺的缘起。
b.【教言】根霍堪布:“如果在迦叶佛时代闻思修行过佛法,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下会获得解脱。”
D.应受持一分以上的戒律。
②居士戒。
A.学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B.四种居士:在皈依三宝的基础上,根据受持戒律的多少而划分。
a.一分居士:受持一条戒。
b.少分居士:受持二条戒。
c.多分居士:受持三条戒或者四条戒。
d.满分居士:受持五条戒。
C.八戒居士/梵行居士:终生守持八关斋戒者。
八关斋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做任何不净行及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坐卧高广大床;不歌舞相视、不过往观听,不涂饰香鬘;不非时食。
三.明白出家在家的苦乐差别,对出家生起欢喜心。
1.断除世人不懂佛法的谬见。
①谬见1:在家出家的区别只是有没有头发。
②谬见2:出不出家无所谓,做个好人就可以。
③谬见3:以“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观点认为,守戒只是外在形式。
2.详细分析出家在家的区别。
①做同样的善法,出家人的功德远超在家人。
A.功德大小之因:所依身份不同。
B.【教证】《宝蕴经》:“三千所有一切有情,皆入大乘,具轮王位,各以灯烛器等大海,炷如须弥,供养佛塔,其福不及出家菩萨,于小灯烛涂以油脂,持供塔前,所得福德百分之一。”
②在家人作广大财施不及出家人修持清净妙法功德大。
A.【教证】《宝积经》:“设满恒沙界,珍宝供养佛,不如一日中,出家修寂静。”
B.【教证】《三摩地王经》:“于恒河沙俱胝劫,具清净心以饮食,幢幡以及油灯鬘,侍那由他俱胝佛,谁于正法极衰败,佛教即将灭尽时,一日中受一学处,福德远远胜前者。”
③在家人作世间法的能力无法与出家人的功德相比。
【教证】《大智度论》:“孔雀虽有色严身,不如鸿雁能远飞,白衣虽有富贵力,不如出家功德胜。”
④出家功德多,在家过患多。
【教证】《文殊师利问经》:“住家者魔王爱念。出家者令魔恐怖……住家者是黑暗。出家者是光明……住家者多散乱。出家者无散乱……住家者增长烦恼。出家者出离烦恼。”
⑤在家人终日奔波劳作,戒律清净的出家人不必为生活操劳。
【教证】佛陀:“纵诸在家者,指甲上耕田,我之出家众,生活无贫穷。”
⑥出家人知足少欲,身心快乐;在家人贪欲滋生,身心痛苦。
A.一个人是否快乐,主要取决于内心。
B.出家人乐观快乐,在家人悲观痛苦。
a. 世间半杯水的比喻:因为关注水的未满和已有,悲观主义者表现伤心和乐观者表现欢喜。
b. 出家人的快乐自在源于佛陀的加持和出家人自身的功德。
C.医学角度:内心恒时快乐的人身心健康。
D.在家人长寿的很少,而出家人有很多精神矍铄的老寿星。
⑦出家人能真正为众生付出一切,在家人的精力和钱财有所束缚。
A.戒律清净、精进闻思修行的出家人对众生的利益非常大。
a.大邪见:出家人像寄生虫一样,只会享受,从不回馈社会。
b.某地某国有出家人,是当地众生的福气,也对国家越有利。
c.出家人安住在修行境界中时,无形中会对维护世界和平、增上众生的福报带来无穷的利益。
B.出家人外在的利他行为,在家人也无法企及。
a.不管是弘扬佛法还是作慈善事业,真正为众生付出一切的大多数是出家人。
b.在家人很难把精力和钱财完全用于其他众生。
c.无私地利益众生的在家菩萨是少数。
3.出家人理当值得尊重。
4.应厌离在家,欢喜出家。
①【公案】得洛婆罗门因为厌离恶劣的妻女家人,选择出家后获得阿罗汉果位。(详见法本P220-222)
②旁述在家生活的不自由和痛苦。
A.许多家庭不但没有亲情可言,甚至经常爆发热战冷战。
B.家庭关系糟糕的原因。
a.感情上确实有疙瘩。
b.素质低下,对人缺乏起码的尊重和爱护,处处以自我为中心。
C.对治法:人格应贤善,与人和睦相处。
③将逃避心转变为出离心,也有机会趣入真正的解脱道。
四.劝诫出家持戒。
1.所有人都要尽量出家,并守持一分以上的戒律。
①利益:在相续中播下出家和受持律藏的种子。
②即便一天出家持戒也有巨大的功德。
A.【教证】《本缘经》:“一日一夜出家故,二十劫不堕三恶。”
B.出家与不出家的差别很大。
【公案】《佛说出家功德经》:毗舍离城王子以一日一夜出家修持净戒的因缘,免堕地狱,反而超生天界,最终获得佛果。(详见法本P223-224)
2.对他人出家制造顺缘。
【教证】《佛说出家功德经》:“对出家制造违缘有巨大的过患,对出家制造顺缘有巨大的功德。”
3.让父母趋入佛门乃至出家,是真正回报父母恩德。
4.应厌离牢狱般的在家生活。
①【教证】《本生传》:“于同牢狱家,永莫思为乐。”
②有真正出离心的出家人,走向解脱大道和永久归宿。
5.生起对出家的希求心。
①要认识出家的高尚、对出家有希求心。
②即使今生无缘出家,也要发愿来世成为清净的出家人。
编辑:定解E06
审核:定解E01
定解E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