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丨《藏传净土法》第33课 

本课科判

 

本课重点

 

本课难点

 

本课脉络

 

脉络展开

一.课前开示。

1.闻思和修行要相结合。

【应舍】

①表面上明白一些佛教道理。

②从不去实践。

③闻思和修行背道而驰。

④错过积累资粮的机会。

2.遇到殊胜对境,应尽己所能作供养。

3.闻思经论以后,要或多或少地行持其中的道理。

 

二.宣讲应精进供养之理。

1. 没有上供下施的财富对自他无利益。

①吝啬之相。

A.比喻:守护宝藏的饿鬼、头具宝珠的毒蛇、守着骨头的无牙老狗。

B.吝啬者的特点:有钱舍不得用,也不愿给亲友用,更不愿作上供下施。

②古今中外的吝啬之徒。

A.欧洲文学:夏洛克、阿巴贡、葛朗台、泼留希金四大吝啬鬼。

B.中国文学:《儒林外史》的严监生。

③吝啬者的特点。

A. 对钱财有强烈的占有欲。

B. 吝啬心非常强。

④吝啬之因:不知道钱财的过患。

2.贪执钱财的过患:转生为饿鬼。

【公案】《百缘经》比丘因吝啬转生饿鬼,闻佛说法后因布施而脱离了痛苦之身(详见法本P289-290)。

 

三.有漏钱财的过患。

1.拥有的财产不得不和怨敌盗贼共同享用,或成为引发争论的因。

①钱财是众矢之的。

【教证】佛经:“须知世上有为财,水火盗贼俱可夺”。

②钱财是不快乐的因。

A.有钱人的痛苦:害怕遭到暗算,日夜担忧。

B.【公案】富人不快乐,邻居穷人很快乐,但当穷人得到意外之财后也不快乐了。

C.有钱人的钱财会被群起而围攻抢夺。

【教证】律藏:“倘若一鸟衔肉块,余鸟见后随围绕,如是了知欲妙过,当如犀角独自行。”

③舍弃对钱财的贪执,过无牵无挂、悠然独处的生活。

2.财产的最初积累、中间守护、最后耗尽都带来痛苦。

【教证】寂天菩萨:“积护耗尽苦,应知财多祸,贪金涣散人,脱苦遥无期。”

①财富很容易耗尽。

【教证1】《别解脱经》:“财富如流水。”

【教证2】《亲友书》:“知财动摇无实质。”

②拥有许多财富的人,应上供下施。

将财富做上供下施,不坚实的有漏财产会变成不可劫夺的坚固之财。

3.过多的财富会障碍修行。

① 钱太多的人修行很难成功。

②噶当派高僧大德呵责积累财产。

③【教言】米拉日巴尊者:“财产具足众多过患,只有过简朴的生活才有悟道的机会。”

 

四.应合理使用钱财。

1.舍弃对财产的贪执。

2.卑劣、中等、高尚三者对钱财的使用。

①卑劣者:用钱财做许多非法的事。

②中等者:用钱财宴请亲朋好友,这样造恶业与卑劣者没有区别。

③高尚者:用于正法方面(上供下施)。

3.不舍财做上供下施的果报:感受贫穷。

①藏地人贫穷之因。

a.时值福报日趋衰减的浊世。

b.吝啬心重(主因),没有以上供下施来积累福德。

②阿底峡尊者将藏地比喻成饿鬼世界。

③因果规律:在殊胜对境前作小供养,必定成熟巨大福报。

【比喻】微小的种子能生长大果实、少量种子能产众多果实。

【公案1】《杂譬喻经》中佛陀以树种为喻,解释因小果大的道理。(法本P296)

【公案2】我乳转轮王前世为穷人时,曾供养德护如来七粒豌豆,而获得等同帝释天的福报。(法本P296)

【公案3】一位施主及其眷属因供养独觉米饭而生生世世富裕并获得解脱。(法本P297-298)

 

五.供养的功德。

1.对殊胜对境做微小供养,福德不可思议。

①终能断除烦恼障垢,获得圣者果位。

【教证】《华严经》:“供养诸佛少功德,必断烦恼至涅槃。”

2.不能轻视作供养。

①供养时心要清净。

A.供养多少是次要的。

a.为了避免吝啬心,不一定要供养很多钱。

b.为了避免傲慢心,不要当着大众作大供养。

B.供养时重要的是心清净。

②供养真正福田。

a.僧众里有许多戒律清净者,也肯定有出世间的圣人,供养的功德不会虚耗。

b.出家僧众具有五种功德。

【教证】《佛说诸德福田经》:“毁形守志节,割爱无所亲。出家弘圣道,愿度一切人。五德超世务,名曰最福田。供养获永安,其福第一尊。”

 

编辑:定解E01

审核:定解E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