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科判
本课重点
修证境界越高,越注重积累资粮。
积累资粮最好的方法是供养三宝,在殊胜对境前,以清净心哪怕只供养一朵花,也能积累大福德。
既可以真实供养,也可以观想供养。
舍财作上供下施有巨大的功德,而吝啬和贪心有巨大的过患。
断除贪欲,修积福德,会获得坚固的财富和安乐。
本课难点
未成佛前都需要积累资粮。
断除以傲慢心、嫉妒心等不良心态供养。
以智慧调伏贪欲,不能简单地用外在的受用或者钱财来平息贪欲。
知足少欲,断除盲目攀比。
本课脉络
应精进积累资粮。
积累资粮的方法——以清净心供养三宝。
宣说供养的违品——吝啬和贪心的巨大过患。
积累福德才能真正拥有坚固的财富。
脉络展开
一.应精进积累资粮。
1.自认为有密法和禅宗的最高境界,就对供养、顶礼等积累世俗福德资粮没有兴趣,是错误的。
2.随学高僧大德,精进积累资粮。
①真正的大修行人都是二资双运的,正因为有空性的境界,所以才格外注重的积资净障。
②大成就者们证悟的境界越高,越是注重积累资粮。
【公案】《莲花生大士传》、《米拉日巴尊者传》、《八十四大成就者传》以及汉地高僧大德的传记。
③【教言】全知无垢光尊者:在没有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之前,每个人都有要清净的业力与习气,都有需要获得的上上功德。
二.积累资粮的方法——以清净心供养三宝。
1. 积累资粮的最好方法就是供养三宝。
①有钱人:根据自己的能力作供养。
②没钱人:随喜他人的供养。
2.以清净的意乐作供养非常重要。
①发心清净:即使供品很微小,得到的功德也很大。
A.【教证】《悲华经》:“若以一华,散虚空中,供养十方佛,乃至毕苦,其福无尽。”
B.【古语】“小小花朵也是供品”。
C.即使经济条件不太好,只要安住于清净的心态,作一些力所能及的供养,也同样能积累大福德。
D.可以供养真实的鲜花,也可以观想鲜花来供养。
②应舍:以不良心态供养。
A.傲慢心、嫉妒心。
B.为了炫耀自己的财富。
C.为了跟别的施主进行竞争。
D.过患:即使供养的钱再多,功德也不大。
3.在殊胜的对境前作供养,所获功德不可思议。
①【教证】《万善同归集》:“若有人能于佛法僧,少作微善,如毫发许,所生之处,受报弘大,无有穷尽。”
②虽然没有以出离心、菩提心摄持,但在殊胜的对境前作供养,也能所获不可思议的功德。
③遇到上师三宝,或者去寺院朝拜时,应该尽量作供养。
三.宣说供养的违品——吝啬和贪心的巨大过患。
1.不愿做供养的原因。
① 不知道供养的功德。
② 懒惰懈怠。
2.贪心永远无法满足。
①【教证】《广大游舞经》:“喜爱一切欲妙者,如饮盐水无厌足。”
②【教证】《方广庄严经》:“一切欲妙一人得,然彼不足仍寻觅。”
③【教证】《因缘品》:“虽降珍宝雨,贪者不满足。”
④【事例】富者不但不作上供下施,反而到处寻找财富。
⑤【事例】因贪心没有止息,年年修房子却永远修不完。
⑥【事例】有些大老板、大官员,不断扩充财富,在贪心推动下,最终走上犯罪的自我毁灭之路。
3.外在的财富、受用只会令贪欲更加炽盛。
【古语】“人有财发疯,畜有草发疯”。
4.贪欲的过患。
①过多的财富不仅不会带来快乐,反而会带来痛苦。
【教证】《水木格言》“愚者财富圆满,不离痛苦之因。”
【事例】经济条件比较差的时候家庭和睦,条件好了日子反而过得不快乐。
②对财富的盲目攀比、竞争给人带来痛苦。
A.必须跟上时代潮流、需要更多的钱,并不合理。
a.除了一天吃三顿饭、穿一身衣服以外,实际上也没有什么可享受的。
b.许多出家人除了三衣一钵之外身无长物,虽然生活过得很清贫,但内心的宁静和快乐是帝王也享受不到的。
B.不经观察、在财富上盲目攀比必定会感受许多痛苦。
③不满足多如山王的财富,仍为了芝麻许的利益而奋斗,最终悲惨地死去。
【公案】猴子为一颗豌豆,舍弃一把豌豆,最终丧命。(详见法本P7)
【古语】“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事例】四人为了偷牦牛一死三伤。
【公案】在神鸟的帮助下,知足的弟弟脱贫致富,而贪婪的哥哥却丧命。(详见法本P8-9)
【启示】有些民间故事可从佛法角度解读。
④贪心过于强烈时,不但不会如愿以偿,反而会失去已经拥有的财富。
【公案1】猎人用毒箭射死大象,大象临死前杀死猎人,五百个盗贼互相下毒,全都命绝身亡。路过吝啬的老狐狸,因贪心把尸体都储存起来,先吃弓背上的皮革,结果被断了的弓弦杀死。(详见法本P9-10)
【公案2】“人心不足蛇吞相”:农民的贪心逐步膨胀,终被自己救下的大蛇吞噬。(详见法本P10-11)
【公案3】王婆得了井中美酒,却还贪执喂猪的酒糟(酿酒才有酒糟),最终失去井中的美酒。(详见法本P11)
5.如何对治贪欲。
①皈依佛门,闻思佛理,上供下施。
②以智慧调伏贪欲。
③以佛法对治内心的贪欲,知足少欲。
④经常自我反省,应尽早发现问题,趁烦恼尚处于萌芽阶段时就将其消灭。
四.积累福德才能真正拥有坚固的财富。
1.应如理如法追求财富。
①应断:向外驰求。
②应行:向内积累福德。
2.福德力感召的财富坚固,可自在享用。
3.为了今生来世的安乐,要去努力修积福德。
【教证】《毗奈耶经》:“若人不作福,常受于苦报,若能修福者,今世后世乐。”
审核:定解E01
审核:定解E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