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丨《藏传净土法》第34课 

本课科判

 

本课重点

 

本课难点

 

本课脉络

 

脉络展开

一.应精进积累资粮。

1.自认为有密法和禅宗的最高境界,就对供养、顶礼等积累世俗福德资粮没有兴趣,是错误的。

2.随学高僧大德,精进积累资粮。

①真正的大修行人都是二资双运的,正因为有空性的境界,所以才格外注重的积资净障。

②大成就者们证悟的境界越高,越是注重积累资粮。

【公案】《莲花生大士传》、《米拉日巴尊者传》、《八十四大成就者传》以及汉地高僧大德的传记。

③【教言】全知无垢光尊者:在没有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之前,每个人都有要清净的业力与习气,都有需要获得的上上功德。

 

二.积累资粮的方法——以清净心供养三宝。

1. 积累资粮的最好方法就是供养三宝。

①有钱人:根据自己的能力作供养。

②没钱人:随喜他人的供养。

2.以清净的意乐作供养非常重要。

①发心清净:即使供品很微小,得到的功德也很大。

A.【教证】《悲华经》:“若以一华,散虚空中,供养十方佛,乃至毕苦,其福无尽。”

B.【古语】“小小花朵也是供品”。

C.即使经济条件不太好,只要安住于清净的心态,作一些力所能及的供养,也同样能积累大福德。

D.可以供养真实的鲜花,也可以观想鲜花来供养。

②应舍:以不良心态供养。

A.傲慢心、嫉妒心。

B.为了炫耀自己的财富。

C.为了跟别的施主进行竞争。

D.过患:即使供养的钱再多,功德也不大。

3.在殊胜的对境前作供养,所获功德不可思议。

①【教证】《万善同归集》:“若有人能于佛法僧,少作微善,如毫发许,所生之处,受报弘大,无有穷尽。”

②虽然没有以出离心、菩提心摄持,但在殊胜的对境前作供养,也能所获不可思议的功德。

③遇到上师三宝,或者去寺院朝拜时,应该尽量作供养。

 

三.宣说供养的违品——吝啬和贪心的巨大过患。

1.不愿做供养的原因。

① 不知道供养的功德。

② 懒惰懈怠。

2.贪心永远无法满足。

①【教证】《广大游舞经》:“喜爱一切欲妙者,如饮盐水无厌足。”

②【教证】《方广庄严经》:“一切欲妙一人得,然彼不足仍寻觅。”

③【教证】《因缘品》:“虽降珍宝雨,贪者不满足。”

④【事例】富者不但不作上供下施,反而到处寻找财富。

⑤【事例】因贪心没有止息,年年修房子却永远修不完。

⑥【事例】有些大老板、大官员,不断扩充财富,在贪心推动下,最终走上犯罪的自我毁灭之路。

3.外在的财富、受用只会令贪欲更加炽盛。

【古语】“人有财发疯,畜有草发疯”。

4.贪欲的过患。

①过多的财富不仅不会带来快乐,反而会带来痛苦。

【教证】《水木格言》“愚者财富圆满,不离痛苦之因。”

【事例】经济条件比较差的时候家庭和睦,条件好了日子反而过得不快乐。

②对财富的盲目攀比、竞争给人带来痛苦。

A.必须跟上时代潮流、需要更多的钱,并不合理。

a.除了一天吃三顿饭、穿一身衣服以外,实际上也没有什么可享受的。

b.许多出家人除了三衣一钵之外身无长物,虽然生活过得很清贫,但内心的宁静和快乐是帝王也享受不到的。

B.不经观察、在财富上盲目攀比必定会感受许多痛苦。

③不满足多如山王的财富,仍为了芝麻许的利益而奋斗,最终悲惨地死去。

【公案】猴子为一颗豌豆,舍弃一把豌豆,最终丧命。(详见法本P7)

【古语】“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事例】四人为了偷牦牛一死三伤。

【公案】在神鸟的帮助下,知足的弟弟脱贫致富,而贪婪的哥哥却丧命。(详见法本P8-9)

【启示】有些民间故事可从佛法角度解读。

④贪心过于强烈时,不但不会如愿以偿,反而会失去已经拥有的财富。

【公案1】猎人用毒箭射死大象,大象临死前杀死猎人,五百个盗贼互相下毒,全都命绝身亡。路过吝啬的老狐狸,因贪心把尸体都储存起来,先吃弓背上的皮革,结果被断了的弓弦杀死。(详见法本P9-10)

【公案2】“人心不足蛇吞相”:农民的贪心逐步膨胀,终被自己救下的大蛇吞噬。(详见法本P10-11)

【公案3】王婆得了井中美酒,却还贪执喂猪的酒糟(酿酒才有酒糟),最终失去井中的美酒。(详见法本P11)

5.如何对治贪欲。

①皈依佛门,闻思佛理,上供下施。

②以智慧调伏贪欲。

③以佛法对治内心的贪欲,知足少欲。

④经常自我反省,应尽早发现问题,趁烦恼尚处于萌芽阶段时就将其消灭。

 

四.积累福德才能真正拥有坚固的财富。

1.应如理如法追求财富。

①应断:向外驰求。

②应行:向内积累福德。

2.福德力感召的财富坚固,可自在享用。

3.为了今生来世的安乐,要去努力修积福德。

【教证】《毗奈耶经》:“若人不作福,常受于苦报,若能修福者,今世后世乐。”

 

审核:定解E01

审核:定解E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