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丨《藏传净土法》第35课

本课科判

 

本课重点

 

本课难点

 

本课脉络

 

脉络展开

一.课前开示。

1.往生极乐世界。

①懂得往生四因。

A.明观福田。

B.积资净障。

C.发菩提心。

D.发清净愿。

②实地修持。

A.拿出最大的精进。

B.随时随地修持。

【原因】仅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专门修持,不会有太多修行的机会。

2.精勤积累资粮。

①往生净土需要足够的资粮。

②想往生极乐世界的人,应当抓住一切机会,在阿弥陀佛及其眷属前作供养。

③【教证】佛经:“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大器”。

3.精进修持之理。

①人都会面临死亡。

A.应取:放下万缘,一心祈祷阿弥陀佛,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B.应舍:耽著世间的财富、名声、地位和种种欲妙。

②【法王授记】:只要能念一百万遍藏音阿弥陀佛名号,就能往生极乐世界。

③死期不定。

④时间非常少,需要修的法和需要做的利生事业却非常多。

A.应持。

a.精进。

b.合理分配时间。

c.修行和利益众生的事业都不舍弃。

d.掌握好平衡。

B.应舍。

a.因为修行而完全放弃了利益众生的事业。

b.一直忙着利益众生,从来没有修行过。

 

二.正确对待财产。

1.舍弃对财富的吝啬。

①守财奴犹如乞丐。

A.舍不得使用财富死亡后全部留在人间,自己一点都没有用上。

B.被吝啬的绳索紧紧缠缚,自己舍不得享用财产,更不愿意作上供下施。

C.财产丰富的藏地人仍会希求更多,还总担心会用完,过着非常寒酸的生活。

D.《儒林外史》里的严监生死前还放不下一点点灯油。

②贪吝的过患。

A.临死贪执财富的人断气之后极有可能立即转生为饿鬼。

B.修行人死时放不下财产会障碍自己的解脱。

③出家人不能积累太多财产。

A. 戒律中要求。

B. 出家人生活简单,不需要积累许多财产。

④勤俭节约要适度。

A.过头的勤俭节约有可能变成吝啬。

B.只要条件允许,该享用的也要适当地享用。

C.拼命地积累而不舍得享用会让生活没味道。

2.舍弃对财富的过分贪求。

①出家在家的需求不同。

②过于追求财产会一直处于希求和担忧的痛苦中。

③许多人对财富的追求很盲目。

A.【自然事例】当一只野兽在前面奔跑时,成百上千的野兽会毫无理由地跟着跑。

B.看到别人追求财富,立刻不加思考地盲目跟风。

④人并不需要太多的财物,欲望太多可能会造恶业。

⑤在追求钱财的过程中充满种种痛苦。

⑥贫穷和富裕在心上安立。

A.【教证】《宝积经》:“积财虽千亿,贪著心不舍,智者说此人,在世恒贫苦。”

B.【教证】《宝积经》:“彼虽无一物,安住舍离心,智者说斯人,世间最富贵。”

C.内心不满足的人实际上就是标准的穷人。

3.合理使用财富。

A. 尽量将财富用在对今生来世有意义的上供下施方面。

B. 上供下施要根据自己的条件合理为之。

a.人一点钱都没有将无法生存。

b.应当在保证自己生活的前提下将余下的钱财作上供下施。

c.为了作供养而放弃闻思修行的做法不妥当。

 

三.宣说“辛勤如山王,不如积星福”之理。

1.正面宣说。

①现在积累福德,以后无需辛勤也会财源滚滚。

A.前世没有积福,今生想获得财富就很困难。

B.前世积过福,今生很容易就会得到财富。

C.【公案】本师释迦牟尼佛因地作为福力王子时,由于前世福德深厚,根本无需勤作,无量财富会随欲涌现。

②祖上行为会影响后代。

A.精进积福,会利益自己和后世子孙。

a.《周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

b.【事例】以近代宋氏家族说明祖上如果积德行善,子孙后代必定兴旺发达的道理。(详见法本P18)

B.终日杀生造业之人的后代非常低劣、各方面不容易。

③每个人都应该精进积累福德。

A.积福享乐、造恶受苦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B.福德可以让我们获得暂时和究竟的安乐。

C.不起眼的善根成熟后,也会感得稀奇的果报。

【公案】阿育王的婢女以欢喜心将扫地得到的铜钱供养僧众,死后转生为阿育王的公主,并且右手的铜钱取之不尽。

④看问题要有全面、透彻的眼光。

A.当今时代,许多人不懂善恶因果之理。

a.将往昔积累微小善法的果报,误认为是今生辛勤努力的结果。

§  有些富人觉得自己是凭借自身的本事以及辛勤劳作而发家致富。

§  有些领导觉得自己是凭借智慧和才干,才有了现在的地位。

b.对因果法则存在短视,在现实中经常出现各种偏差。

§  【故事】牧民想当然地认为只要买到灯泡就能照明,忽略了照明背后隐藏的因缘。

§  肉眼只能看到眼前的近缘,看不到隐藏在背后的远因。

B.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许多人的支持和帮助。

a.认为自己的成功和他人帮助无关的人,不是愚者就是忘恩负义之辈。

b.【事例】贫困大学生的成就离不开他人的帮助。

C.以佛教的因果观看问题。

a.具有因果正见的明目,才谈得上修行获得成就。

b.对因果愚昧无知的人学佛不会成功。

2.反面宣说。

①没有福德,仅靠努力难以积累财富。

A.有些人终生勤勤恳恳,却一辈子饱尝艰辛。

B.有些人为积累财富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努力,也只能勉强糊口。

【比喻】“从石头里抽出血,从鸟儿体内吸出骨髓”。

②如果福报不够,再有智慧和能力也得不到财富。

A.许多非常有能力、有智慧的人始终无法摆脱贫困的命运。

B.有些硕士、博士就是找不到工作。

C.有些很有才华的人工资却很低。

D.有的人能干又有智慧,但一辈子家徒四壁。

③福报不够会招致损耗鬼暗中作祟。

A.有些人好不容易有了一点钱,但过不了多久就一分不剩。

B.学院有些女众埋怨自己钱花得太快。

C.如果福报稍微大一点,钱不至于流得那么快。

④往昔积累福德的果报。

A.根本不需要任何勤作,一切财产都是不劳而获。

B.无财不需要寻求,有财不容易耗尽。

C.无论到哪里,受用都会自然现前。

D.【教证】《入行论》:“由行所思善,无论至何处,福报皆现前,供以善果德。”

⑤今生的苦乐跟前世的业有关。

A.应舍弃怨天尤人的心态。

a.人和人的差别非常大。

b.同一个家庭的兄弟姊妹的命运也可能会截然不同。

c.“命”的本质是因果律。

B.要成为富裕之人,必须上供下施。

a.【教证】佛经:“施心无所逆,于财无吝惜,信解诸佛法,生生获财富”。

b.【事例】只有在田里播下种子,才会有五谷丰登的好收成。

C.财富与福报有直接的关系。

a.【公案】兄弟二人生活贫困,哥哥每天在庙里祈求天神赐予财富,天神告诉哥哥:以前没有修因,即便向天神希求财富,也不可得。

b.想发财的人应该去作一些功德。

c.在殊胜的对境前作功德,即生可能会成熟果报。

 

四.来世的安乐取决于今生的积福。

1.应当对后世有所准备。

①如果没有从轮回中解脱,这辈子之后还有无数的生世。

②绝大多数人都愿意成为富裕之人。

2.广积福德可以避免来世贫穷的命运。

3.妄图以造恶业来发财完全是颠倒的想法。

①【教证】《法句经》:“行恶得恶,如种苦种……习善得善,亦如种甜。”

②不清净的财富根本不值得羡慕。

A.造恶业必定会感受痛苦的果报。

B.【教证】佛经:巧取豪夺者要以贫穷还债。

C.没必要为了现世的温饱,而令此身成为恶趣的坠石。

D.以造恶业而苟活于世,和旁生没有区别。

4.人们非常需要佛教的因果观。

①现状。

A.人们普遍没有三世因果的世间正见。

B.大多数人为了眼前的利益而肆无忌惮地造作恶业。

C.给自他带来许多痛苦。

②有因果正见的好处。

A.人人都会自觉地按因果行事。

a.公务员不会贪污、受贿。

b.商人也不会制造假冒伪劣产品。

B.世界会变成人间的净土。

③祈愿诸佛菩萨大力加持,让人们都拥有清净的因果正见。

 

编辑:定解E11

   审核:定解E07

定解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