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科判
本课重点
当以三殊胜来摄持听闻佛法。
造恶业致富的过患。
真正拥有财富的唯一办法就是精勤积累福德。
缘三宝做供养利益极大。
本课难点
佛教徒不要有门户之见。
断除邪命养活。
得到阿弥陀佛的摄持关键看心。
本课脉络
课前开示。
造恶业来致富的过患。
精勤积累福德才能真正拥有财富。
脉络展开
一.课前开示。
1.应当以三殊胜摄持来听闻佛法。
①最初要发菩提心。
②中间要专注听闻。
A.应取:如理如法。
B.应舍。
a.心:向外散乱、过于内收。
b.身:体来回走动、吃东西等。
C.进步之因。
a.正规的佛法教育。
b.上师三宝的加持。
③最后要如理回向。
2.学习佛法不要有门户之见。
①每个人都应当学习、修持净土法门。
A.因缘殊胜: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和加持,娑婆世界众生能够轻而易举往生极乐世界。
B.大乘各宗各派都有净土法门,都希求往生极乐世界。
②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A.内道各宗派教言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究竟密义和最终目标一致。
B.学习其他教派的法并不意味着舍弃自己的宗派和上师。
3.佛教徒应当团结起来,共同弘扬佛法。
①佛教的各个清净宗派都有真实的解脱道。
【公案】哲哲国王的梦境预示释迦牟尼佛的声闻教法分成十八部,但每一部都有真实的解脱道。
②各派的祖师在慈悲和智慧方面没有差别。
③不应轻率地毁谤其他宗派。
A.经常毁谤藏传佛教的人不明正理或别有用心。
B.不能把个别人的不如法和过失归咎于佛法。
4.记住教证和公案,对修行非常有利。
①心中恒时有佛的教言,就会得到佛的加持。
【教证】佛经:“心不离佛,佛不离心。”
②断除世间凡愚的颠倒行为。
A.记世间的流行歌曲和染污自相续的绮语。
B.看到不清净的东西后记得特别清楚,好像有不忘陀罗尼一样。
C.看了佛教的教证和公案,一会儿就忘得干干净净。
二.造恶业来致富的过患。
1.从事杀生的人最终不会富裕。
①邪命养活的过患。
A.钱财的来源不清净,暂时的收入最终不会有任何实义。
【藏地说法】“无功德者之信财,罪犯骗子之受用,得时虽有积时无,积财无有实义也。”
B.损害自他。
a.自己死后会堕入恶趣。
b.与自己结缘的人死后也会堕入恶趣。
②杀生之家都活得非常可怜。
A.【事例】藏地许多猎人家穷得一无所有,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
a.牦牛基本上都被杀光了,即使有一些牦牛,也不产酥油和牛奶。
b.食物没有精华和营养。
c.家人都面无光泽、无精打采,看上去就像饿鬼一样。
【藏地说法】“这家人经常杀生,他们家肯定有损耗鬼,在他家做客连一顿饭都吃不饱。”
B.可怜之因。
a.野兽是非人的家畜,非人们会跟随猎人来到他家夺去福寿。
【教言】《烟酒杀生过患》莲花生大士说:“狮子、大象、龙是天人的牲畜,马熊、狼、豺是魔的牲畜,雪鹿、猞猁、岩羊是妖精的牲畜,鱼、毒蛇、蛇是龙的牲畜,虎、豹、鹿是星曜的牲畜,狐狸、猴子、獐子是独角罗刹的牲畜,羚羊、穴熊、山兔是鬼王的牲畜,如果猎杀这些旁生,就会激怒许多天龙鬼神,他们如果不高兴,就会给人带来许多灾难。”
b.人与动物、人与环境之间是息息相关的。
●肆无忌惮地猎杀野兽,破坏自然环境,最终必定会自食苦果。
●精神癫狂、种种怪病、自然灾害都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
●杀蛇杀鱼直接损害了龙王的利益,会遭到龙王的报复而长期罹患怪病。
【教言】法王如意宝:“龙王跟其他的非人不相同,它不轻易害人,一旦它害人,也不会轻易放下。”
C.应持之行为。
a.一定要诚信因果之理。
b.保护周围的动物、环境,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D.【上师教诫】妄图以造恶业来致富,这是不可能如愿以偿的,而且会给自己带来无穷的痛苦。
三.精勤积累福德才能真正拥有财富。
1.所有的人都需要尽己所能慷慨供施来积累福德。
①万贯家财的富豪可以供养大象、骏马等。
②一贫如洗的穷人也可以供养针线、油灯等。
2.积累福德的关键在心。
①穷人完全有积累福德的机会。
A.【应舍】觉得微小的供施没有意义而轻易放弃了积累福德的机会。
B.【事例】一个捐出所有积蓄的小女孩成为安南慈善晚宴中的主角。
②欲往生者应经常祈祷供养阿弥陀佛。
A.能否得到阿弥陀佛的摄受关键看自己内心的状态。
B.阿弥陀佛根本不会因为钱的多少而对供养者有差别。
C.心虔诚清净,就能与阿弥陀佛相应。
3.缘三宝福田作功德的利益极大。
①世间摆脱贫穷的方法。
A.长年累月辛辛苦苦地寻求财富。
B.在百年之中以唾液作饮料来解渴、以空肠作腰带地辛勤劳作。
②缘三宝福田作功德远超辛勤劳作。
A.行持。
a.在遇到殊胜福田时作一次清净的供养。
b.在极乐法会期间作顶礼、转绕、皈依。
c.观想阿弥陀佛后向空中撒一粒米作供养。
B.功德。
a.出生巨大的世俗福报。
b.得到解脱。
【教证】《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如是昼夜思维极乐世界无量寿佛。种种功德种种庄严。志心皈依顶礼供养。是人临终。不惊不怖心不颠倒。即得往生彼佛国土。”
C.应当珍惜人身,缘殊胜的三宝福田精勤积累福德。
③圆满断证功德的佛陀是最殊胜的福田。
A.【教证】《过去现在因果经》:“于诸福田中,佛福田为最,若欲求大果,当供佛福田。”
B.【教证】《长阿含经》:“天及世间人,唯佛为最上,欲求大福者,当供养三宝。”
C.想获得大福报,应当精勤供养佛陀。
a.在佛像前作供养也能获得供养真佛同样的功德。
b.通过虔诚供佛出生稀奇的功德。
【事例】香河老人几十年不间断供佛,去世后肉身不坏。(详见法本P34-35)
c.藏族人有随时供养、献新的好习惯。
④僧众也是殊胜的福田。
A.供养僧众的功德也非常大。
a.【教证】《前行备忘录》:“‘活生生的佛陀、活生生的佛法、活生生的僧众。’供养僧众能够获得供养三宝的福德,供养佛、法虽然能得到供养的福德,却得不到对境接受的福德,而供养僧众既能得到供养的福德,也能得到接受的福德。”
b.如果没有许多钱,在供斋时即使随喜一袋奶粉,也能积累巨大的福德。
B.用无主物作供养甚至意幻供养也能积累巨大的福德。
a.【教证】寂天菩萨:“福薄我贫穷,无余堪供财,祈求慈怙主,利我受此供。”
b.应断之行为。
●有钱人:舍不得作真实供养,反而要去意幻供养。
●没钱人:本来可以作意幻供养,但非要把所有的钱财供养出去。
c.应取之行为。
●穷人应在保证生活的前提下作供养,长期行持善法。
●供养的心特别清净、真诚,把一切钱财看破了,可以毫无保留地作供养。
C.以清净心供养土石也有很大的功德。
a.功德成因。
●欢喜心。
●对境殊胜。
b.【公案】孩童以供养佛陀一捧土粉的福德,转生为南赡部洲的阿育王和他的大臣。(详见法本P36-37)
c.【公案】麻风女以欢喜心供养迦叶尊者一碗米汤,死后转生到了三十三天。(详见法本P37)
D.出家众应随学圣者应供,让众生积累福德。
a.以欢喜心享用施主供养的物品。
b.自己实在用不上的供品,要合理地用在其他方面,尽量不要浪费施主的财物。
E.供养僧众可以成熟巨大的果报。
a.【公案】贫穷的婆罗门夫妇凭借乞食供养僧众以及受持一天斋戒的福报变得非常富裕。(详见法本P38-39)
b.【事例】一个藏族商人在寺院供养僧众之后,通过卖古董发财。
c.【公案】一个长者之子凭借供养僧众一枚药果的功德最终成就阿罗汉道。
d.【公案】有一个人看见佛塔前供的花枯萎了,他重新供上新鲜的花,以此功德,他在九十一劫中不堕恶趣,享受人天的安乐。
F.旁述:如何遣除魔众的危害。
a.只要受持八关斋戒以上的戒律,根本不会受到鬼神的伤害,但关键是要忆念相续中的戒体。
b.出家人可以忆念自己身穿的法衣。
【教证】《地藏十轮经》中说:“善男子。当观如是过去罗刹。虽受无暇饿鬼趣身。吸人精气饮啖血肉。恶心炽盛无有慈悲。而见无戒剃除须发。以片袈裟挂其颈者。即便右绕尊重顶礼恭敬赞颂无损害心。”
c.随身携带佛经、法器。
【公案】莲花生大士在尼泊尔修行时,凭借《金刚橛续》遣除了作障碍的非人。
⑤应持之行为。
A.明白供养的功德。
B.尽量去作上供下施。
C.经常在阿弥陀佛前作供养。
D.回向令一切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编辑:定解E11
审核:定解E07
定解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