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科判
本课重点
以信心和菩提心摄持的任何所作所为都是修行。
有无钱财,都应精勤供养三宝。
积累资粮要从微小的善法开始,并长期行持。
本课难点
了知不必担心供养会耗尽财产之理。
七种不花钱而能获大果报的布施。
要想致富,必须要有福报。
供养僧众与供养个人的优劣。
克服违缘,精进修善。
本课脉络
课前开示:修行的认知。
精勤供养之理。
供养僧众与供养个人的优劣比较。
积累资粮要从微小的善法开始,并长期行持。
以种种方便令众生积累资粮。
财富由往昔福德所致,一定要精进行持善法。
脉络展开
一.课前开示:修行的认知。
1.经常忆念阿弥陀佛及其眷属。
2.遇到任何悦意的外境时,都以心缘取来供养阿弥陀佛及其眷属。
3.行住坐卧中忆念上师三宝,为佛法和众生做事情。
4.以信心和菩提心摄持的任何所作所为都是修行。
二.精勤供养之理。
1.有钱财时,应精勤供养三宝。
①布施的心和钱财很难同时具足,在有钱财时应尽量供养三宝。
②拥有钱财时,人们往往没有布施的心;当有了布施的心时,人们往往又没有钱财。
③财产不会因为作供养而耗尽。
【教证】佛经:布施可以得福,越布施福报越大。
④尽量拿出维持生活之外的财产作供养来积累资粮,包括钱、物,甚至自己用不上的东西都可以供养。
2.没有钱财,只要有心,也可以积累福德。
①七种不花钱而能获大果报的布施:
A.眼施:以和善的目光看别人。
B.和颜悦色施:以和蔼悦意的表情对待别人。
C.言辞施:对别人宣说柔和的语言。
D.身施:起立、迎送、礼拜父母师长,并且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别人。
E.心施:以善良、恭敬之心对待别人。
F.床座施:为父母师长铺设座位,或者将自己的座位让给他人坐。
G.房舍施:将自己的房子提供给别人住。
②只要有供养的意乐,就有作供养的机会。
③穷人舍财供养得福的公案。
【公案1】:乞丐夫妻以金币供养僧众的福德,后世无论转生于何处,家中都会出现一口能出生金银财宝的水井。
启示:想要致富必须要有福报,福报缘于前世积累资粮。
【事例】东北有的家庭可以挖到油田,藏地有的家庭能从田地挖出金子。
【公案2】贫穷乞女(白母比丘尼)以毫无吝啬之心将夫妻唯一的衣服供养佛陀,即生就成了富裕之人,并且在许多世中都有与生俱来的妙衣,最后证得阿罗汉果。
启示:毫无吝啬之心作供养的果报不可思议。
【公案3】贫女难陀以乞讨到的一文钱(全部收入)以毫无吝啬之心供养佛陀一盏灯,而获未来成佛的授记。
启示:圆满正等觉的佛陀是殊胜对境,末法时代,僧宝是殊胜福田,供养僧众同样能积累巨大福德。
3.僧众应如何受供。
①欢喜接受。
A.重视别人供养的财物。
B.为了护持施主善心。
②合理使用。
A.为了让施主得福。
B.不能丢弃浪费。
③替施主回向。
A.释迦牟尼佛接受供养后都要为施主回向。
B.能避免沾染虚耗信财的罪垢。
C.最好当场回向或过后及时回向。
三.供养僧众与供养个人的优劣比较。
1.僧众是非常殊胜的福田,供养僧宝能出生巨大的功德。
①具有福报者才会值遇殊胜的福田。
②没有福报者即使值遇福田也不一定生信心。
2.供养个人需要慎重。
①供养为弟子开示真正解脱道的具相上师善知识肯定有功德。
②信心特别大的人供养个人也能获得利益。
A.【公案】优婆夷以信心和恭敬心供养对佛法一窍不通的老比丘获证须陀洹果。(详见法本P45-46)
B.获得利益的关键是信心。
③供养个人容易产生后悔心。
④依止上师事先必须做好观察。
A.要观察善知识的功德,不能观察善知识的过失。
B.只要善知识有菩提心和正知正见,即使存在长相不庄严、说话不好听、身体缺陷等过失,也没必要舍弃他。
C.《上师供讲义》:弟子应该观察上师十二年,确定是真正的善知识后,才能去依止。
⑤一旦师徒之间结上法缘,绝对不能互相舍弃,否则会导致非常可怕的后果。
⑥将个人的过失推到整个佛法上是不合理的。
3.供养僧众比较保险。
四.积累资粮要从微小的善法开始,并长期行持。
【教证1】《律藏》:“莫想善微小,无益而轻视,水滴若积聚,渐次满大器,智者渐积累,可圆胜福德。”
【教证2】佛经:“惜财不布施,藏举恐人知,舍身空手去,饿鬼中受苦。”
【教证3】《无量寿经》:“善人行善,从乐入乐,从明入明。”
五.以种种方便令众生积累资粮。
1.为了利益父母善巧上供下施。
①从父母钱包里拿一些钱去放生、布施;
②让父母代自己在三宝前磕三个头。
2.高僧大德为了让众生积累福德而采用各种方便。
①【公案】《百业经》:佛陀诱导婆罗门童子说一句“我不要”,以此令他种下未来解脱的善根。(详见法本P51)
②华智仁波切在举行极乐法会时,让参加法会的乞丐们将乞讨得来的饮食供养他,以此让贫穷的人积累资粮。(详见法本P51-52)
六.财富由往昔福德所致,一定要精进行持善法。
1.人和人之间的贫富差别是由往昔积累资粮以及所造业不同导致。
【教证】《三世因果经》:“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2.行持善法过程中会遇到各种违缘,明白了善恶因果之理后,再困难都要坚持下去。
【教证】《慧海请问经》中说“修善违缘多,造恶顺缘多”。
3.随学高僧大德,从布施、持戒开始,以坚强的毅力精进积累资粮。
编辑:定解E02
审核:定解E01